Avsnitt

  • 加入摄影早自习群,请加微信:nihaoyelaoshi(暗号:喜马拉雅)


    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285天。我们继续来谈鱼眼镜头,今天来谈谈它的注意事项。

    首先和所有的镜头一样,鱼眼镜头也会分自动对焦的和手动对焦的两种。我这支鱼眼镜头是手动对焦的,所以它便宜嘛。那如果是自动对焦,使用起来倒是没什么难度,如果是手动对焦的话,我就得嘱咐嘱咐你了,它的景深或许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大。


    © 叶梓


    比如说当光线偏暗,我拍的是室内的场景,我就会使用这支镜头的f/2.8的光圈来拍照,这个时候它的景深是比较小的,还是要精细的进行对焦的。所以我会打开相机的中心点放大功能,先放得非常的大,再手动的转动对焦环进行对焦,当目标的事物已经清楚了以后,我再缩小整个画面,看到整个构图,重新来构图拍照。我曾经以为像4mm这么超级广的镜头的焦距,应该不用再去对焦了才对,我还以为它天然的就是超焦距的,怎么拍都是清楚的,但是显然事实不是如此,对焦还是得手动的,非常小心的来做。


    © 叶梓


    在构图的时候鱼眼镜头也比较特别,因为它是那种把整个世界尽收眼底的视野范围,所以所有的东西在鱼眼镜头里都会变得非常的小,除非你贴得很近很近的去拍照。多近呢?我拍人的时候经常只有十几二十厘米远,他的头才会变得大大的,才会比较看得清他的五官。


    © 叶梓


    当然,要是拍建筑的话相对比较容易,但是你也得贴近拍,站在建筑的可能三四米远的位置就差不多了,如果再站远了,这种房子在画面里就只占很小的一个局部了。因为画面的构图是个圆形的,所以拍建筑的时候你还要特别小心,最主要的那栋建筑它在画面的底部是不是摆正了的,如果它是歪着的,就会让你觉得有点难受。


    © 叶梓


    如果你是在室内拍摄建筑的穹顶呢,就要特别小心屋顶的线条,它不要太方正了,不要横平竖直,你让它斜着一点,或许画面会更加的动感好看。


    © 叶梓


    对了,还有曝光的问题。因为整个画面的周围都是漆黑一片,所以相机在判断曝光的时候很容易曝光过度,时不时的都得降低曝光补偿。我经常会减着一(倍)、减着二(倍)、或者减着三倍的曝光来拍摄照片,有的时候还是差一点就会曝光过度了。


    © 叶梓


    另外还有一个特别容易出问题的小地方是很多人想不到的,就是一定要记得关闭机身的防抖功能。如果你正开着机身内的感光元件的防抖功能,那么你将见到在构图的中央那个有图形的圆形的区域一直在上下左右的去飘动,拍的每张照片那个圆的位置都会有点不一样。关掉机身防抖,这个圆才安静下来,才会一直停留在中央位置,这样拍出来的照片构图上可以更统一一些。


    © 叶梓


    还有鱼眼镜头的变形不是特别严重吗?所以在拍摄人物的时候,你要尽量把他的脸往中间放,放得稍微靠一点边,它就被压扁了,就不好看了。

    还有一种特殊的构图方法,也特别推荐大家尝试一下,就是你可以拿着鱼眼镜头朝天空方向拍摄,这个时候画面的边缘部分全都是地平线上的风景。在这个人多的游乐场的场景中,你就会看到周围一圈全都是人头,是人头攒动的一个小地球一样的画面。

    好,以上就是我在使用鱼眼镜头时的一些心得体会,如果你也有机会去使用鱼眼镜头拍照,你可以先收藏今天的早自习,说不定你就能用得上。

    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285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以及喜马拉雅的“摄影早自习”栏目,不见不散



  • 加入摄影早自习群,请加微信:nihaoyelaoshi(暗号:喜马拉雅)


    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286天。

    前两天有分享有关微距镜头的一个帖子,一位叫做“7”的同学就在问,他说:老师,如果不是微距镜头,但是又想来拍微距,我到底应该选广角还是选长焦呢?我说一般来说我们还是希望选长焦镜头来拍微距,是相对比较好用一点,主要原因就是可以离得远一点去拍微距,不用太挡光,不用太打扰我们拍的对象,但是具体的还是要看最近对焦距离和放大倍率。不过这两个概念都比较抽象,所以今天我们花点时间来大致了解一下。



    七工匠 M35mm F1.4 镜头上的0.7为最近对焦距离

    图片来源:七工匠官网


    首先,每支镜头设计出来都有一个自己的最近对焦距离,也就是说近于这个距离,这个镜头就突然看不清东西了,没有办法正确的对要拍的东西进行对焦了。这个最近的对焦的距离限制是每个人都要去了解的,不然的话就可能会出现你在拍人的时候因为走得太近了,始终对不上焦,但是你又不知道是为什么的这种情况。


    左下3支镜头最近对焦距离分别为0.3m、0.37m、0.25m © 叶梓


    一般来说定焦镜头它的最近对焦距离也是固定的,比如说有的徕卡镜头它的最近对焦距离就是0.7米,它甚至会把这个0.7刻在自己的手动对焦环上,我们一拿到镜头就知道你不管怎么拍照都得远于这个距离才能正确的对焦。但是变焦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就不一定是固定的,它有可能是会变化的。有的镜头在变焦到比较长焦端的时候,它的最近对焦距离也会随之变远,越长焦你就越不能在近处去拍摄。


    图片来源:unsplash.com


    那为什么我们想拍小东西,想拍所谓的微距照片,还非得要去了解最近对焦距离呢?有个道理很简单,就是在同样的焦距情况下,你走得越近,你要拍的这个东西就会被拍得越大,对吧?所以如果你想拍的是小东西,那么我们一般会希望是一个长焦的镜头,再加上一个很近的最近对焦距离,又长焦又能怼进拍,当然就能把东西拍得比较大比较清晰。

    佳能 RF24mm F1.8 微距镜头及参数 图片来源:佳能官网


    那么焦距和最近对焦距离合起来呢,它就能影响一个叫做放大倍率的东西。我们说一支镜头是不是微镜头就是靠放大倍率来判断的,那什么叫放大倍率呢?从理论上来讲的话,我们说放大倍率就是影像和物体的尺寸之比。


    Photo by Brizadly Arifin on Unsplash


    举个实际的例子,比如说你要拍一个西瓜子,这西瓜子的长度是5mm,你在拍照的时候,这个小西瓜自投影在你的感光元件上,它有一个自己的光的影像,对吧?那个影像它投出来,如果也是5mm,我们就说是影像比物体等于1:1,这就是一支微距镜头。如果你的西瓜籽是5mm,你投在相机里边的光的影像是1cm的,那么放大倍率就等于2:1,那就是 1:1更强大的微距镜头了。


    佳能 RF100mm F2.8 微距镜头及参数 图片来源:佳能官网


    那我们怎么了解一支镜头的放大倍率呢?你得查参数。一般来说相机的官方网站上、京东上、淘宝上,它们都会标注一支镜头的放大倍率。如果它实在没标,那肯定是它的放大倍率很小,谈不上微距,很少有人拿它来拍微距的东西,所以我们就会不标注它了,不关注它了。


    Photo by Johann Schutte on Unsplash


    最后,让我们来做个总结,放大倍率到底跟什么参数有关呢?首先是跟镜头的焦距有关,越长焦的镜头放大倍率就越可能会比较大。但是,它同时也跟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有关,越能够在近处对焦的镜头,放大倍率也会越大。所以一支镜头如果是一个广角镜头,它要是放大倍率比较大,那就只能够贴得很近很近的去拍照。如果一支镜头是长焦镜头,它想放大倍率大,倒是不用贴得那么的近。如果你想得到最大的放大倍率,它最好是一支又长焦又能贴得很近来对焦的镜头。

    好,“7”同学的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了。不难看出来相机也好,镜头也好,真的有很多的讲究,如果你想系统全面的了解一下摄影的知识,不妨点击底部“阅读原文”,来了解一下我的“自由摄影师 Plus”,这门摄影大课,它能陪伴你从一个摄影小白一直成长到专业的程度。

    那么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286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以及喜马拉雅的“摄影早自习”栏目,不见不散



  • Saknas det avsnitt?

    Klicka här för att uppdatera flödet manuellt.

  • 加入摄影早自习群,请加微信:nihaoyelaoshi(暗号:喜马拉雅)


    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284天。


    © 叶梓


    昨天是我女儿的生日,我们一起去了北京的环球影城,免不了呢我就拍了很多的视频和照片来纪念她这开心的一天。我突然有一个突发奇想的想法,像童年这么快乐的时光,如果用一种很平常的手法去记录,那是很难表达的,所以我就决定带上了一支特殊的镜头,叫做鱼眼镜头。


    © 叶梓


    我用这支镜头是七工匠4mm的鱼眼镜头,拍出来的照片就是你们现在看到的这些样子,非常的有趣,对不对?整个世界就扭曲成了一个圆形,像是从望远镜里看的世界,也像是从水晶球里看到的世界。画面变形夸张,人物也变得腿特别短,头特别大,所以就像是动画片里的人物。


    © 叶梓


    那鱼眼镜头和普通镜头有什么区别呢?首先一般的镜头它的像场是能够覆盖整个感光元件的,换句话说就是照片拍起来,每一个像素都是能够体现镜头前的风景的。鱼眼镜头就不同,它的像场是个圆形的,并且只覆盖感光元件的中间,这就导致它拍出来的照片只有中间有图形,外围是没有图形的。当然了,你可以去裁切这个画面,把所有的黑色部分裁掉,让它变得稍微正常一点,不过那样的话就有点浪费了鱼眼镜头的特色了。


    © 叶梓


    它还有第二个特点,就是你有发现吗?整个画面的扭曲程度是非常大的。一般的镜头在设计的过程中,就会尽量的消除画面的扭曲变形,就是畸变越轻微,我们觉得镜头越好。但鱼眼镜头反其道行之,它干脆放弃了对畸变的控制,然后就让这个世界呈扭曲状,它有非常明显的桶形畸变,基本上都不能说是木桶的形状了,它就像是个球形的畸变,对吧?中间是隆起的。


    © 叶梓


    那它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这就涉及到第三个鱼眼镜头的特色了,它的可视角度非常的广。一般的镜头冲前拍照能拍个画面前方50、60度以内的夹角,里边的所有风景都能被记录下来,如果是广角镜头或者这个夹角大到90度甚至90度多一点,但是如果到了鱼眼镜头,它会惊人地超过180度。也就是说你拿着鱼眼镜头向前拍照的时候,左边右边上面下面的所有风景都会尽收眼底。


    © 叶梓


    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你会发现我这些照片有的不小心把自己的脚丫子拍进去了,在画面最底部。还有的不小心把我的手拍进去了,我的手只是在右边轻轻的抓住了这个相机的手柄在拍照,你看,那四个抓手柄的指头也被拍进了一点点。后来我才发现这一点,才小心翼翼地把整个手掌放在镜头的后方,小心地用食指去按下快门,避免鱼眼镜头拍到我的手指头,可见它的拍摄角度到底有多广。


    © 叶梓


    其实鱼眼镜头之所以叫鱼眼镜头,就是因为它的可视角度超级的广。我们都知道鱼的眼睛是长在两侧的,并且有所凸起,你看鱼眼镜头的最前面的镜片它也是凸起的,鱼在观察世界的时候是几乎360度都能看到的,它的眼睛的可视角度很广,鱼眼镜头也是一样。


    七工匠 4mm f/2.8 镜头 图片来源:七工匠官网


    七工匠的这支鱼眼镜头,它的可视角度达到了惊人的225度,那它使用起来当然也有很多要注意的地方,这一点我们下期早自习再谈。那这样一支特种的镜头到底会有多贵呢?事情可能会完全出乎你的意料。就这支七工匠的4mm鱼眼镜头来说,它的售价仅仅是600出头,所以如果你觉得这样的画面效果你很喜欢,觉得有意思,可以搞点创意,那你确实可以买来试试看。好,今天我们就先聊到这里,明天我们继续谈鱼眼镜头的使用注意事项.

    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第2284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以及喜马拉雅的“摄影早自习”栏目,不见不散



  • 加入摄影早自习群,请加微信:nihaoyelaoshi(暗号:喜马拉雅)


    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280天。

    有一位同学在今天的直播间里面提问,说老师能不能先把手机相机的操作给讲好,把那功能给讲好,学功能是最关键的,我们就学好了它才能拍出好照片。当时我就跟他回复了四个字,我说事情“恰恰相反”。今天我们就要谈一谈摄影学习有什么捷径没有,到底什么样的顺序才是更好的顺序。

    我当时是跟他这么回复的,我说咱们如果一上来就去学功能或者学一个一个的操作功能的技巧,那么很容易就会感受到一种阻力,在学习过程中学一个忘一个,学到第三课的时候已经不知道第一课在讲什么了。一出去拍照的时候呢,更不可能把所有学过的技巧同时都用上了。这种学习其实就是大家最熟悉的小学生的学习方法,我给你一个字,你给我记一个字,也叫做死记硬背学习法。也不是不行啊,会学得有点费劲,有点累有点慢。

    如果想更快的学好摄影呢,我给你一个建议,你可以跟着需求去学习技术。

    首先我们是先想拍出来一个画面效果,或者想修出来一个画面效果,然后我们去学相应的这个技术。摄影里需求又分为以下三种常见需求:


    © 叶梓


    第一种是跟着审美去学技术。看到好看的照片,我想拍出他那么好看的,或者我的照片不够好,那这个缺点要如何改进?有了这个动机以后,你去学习相应的比如说构图、光线、色彩,甚至相机操作、后期处理的这些技术呢,都是有目标的,学以致用,搞出效果来,那你一定就死死地记住这个技巧了。


    Photo by Mike Lewis HeadSmart Media on Unsplash


    第二种需求呢,是跟着效果学技术。啥意思啊?就比如说你见到一个瀑布的照片,这瀑布不是清晰的,是像丝绸一样柔软的,水都模糊成云雾了。你喜欢这个效果,你想要这个效果,然后你再去学习这个技术。当然了,一个效果可能针对的不是一个技术,可能是一套。比如说水面模糊的效果,你需要快门优先模式,需要低速快门,或许还需要ND镜才行。


    © 叶梓


    第三个需求呢,就是跟着创意去学摄影。如果你脑子里面突然有了一个天马行空的画面,我想去实现它。比如说我觉得我身边要是多一条狗就好了,我觉得我的身上的衣服是换一件就好了,这个时候你就会想起来:哦,好像听说过 AI修图可以帮我们实现这些效果,然后你再去学习再去实现,哪怕只做了一次,我相信你也是终身难忘的。

    所以如果说学习有什么捷径的话,一定是跟着需求去学习,先有需求才有学习的动作,这样的学习也会更有针对性一些。

    那么如果你想说:老师,我的学习需求已经足够充沛了,我想拍这想拍那都拍不出来,可着急了,我想从头到尾捋一遍所有的摄影知识。好,底部“阅读原文”里就是我的摄影大课“自由摄影师 Plus”,你可以在那个课里面学到几乎所有你想学的摄影知识。

    那么今天就先陪大家聊到这里,你有更多摄影问题也随时欢迎在底部留言向我提问,我会尽力为你解答。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280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以及喜马拉雅的“摄影早自习”栏目,不见不散



  • 加入摄影早自习群,请加微信:nihaoyelaoshi(暗号:喜马拉雅)


    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279天。

    你平时拍照会更喜欢用什么样的镜头呢?很多人可能会说我喜欢用广角,有人说我喜欢用长焦镜头,但其实有一种镜头在生活中其实用的很频繁,但是却被我们忽略了,就是微距镜头。


    © 叶梓


    我们在生活中总是有很多小细节想分享给亲朋好友,比如说在公园遇到好看的花儿,或者吃饭的时候想把这个菜给拍下来,如果我们想把这些事物的细节给记录好,比如说它的质感啊,它的局部的状态啊,拍这些小特写的时候,十有八九你都得用到微距。


    © 叶梓


    那微距镜头到底是什么呢?有的同学可能会认为它和长焦广角一样,就是镜头的一种种类的划分,但实际上它们又不太一样。长焦和广角本质上讲的是镜头的焦距,如果从拍摄效果上来看,广角就是能拍到的世界比较宽广,视野宽广,而长焦就是视野狭窄。但微距的含义不一样,它主要指的是放大倍率,也就是你在拍一粒米的时候,如果这粒米是一毫米的大小,那么当镜头把这粒米上的所有的光线汇聚到镜头里边的感光元件上,这个投影的大小如果也是一毫米的话,那么就是说这个投影的影像和物体的原本大小之间的比值是1:1,只要能达到1:1,我们就认为这是一支微距的镜头。有的同学可能不是学理工科的,听到这有点绕,那么我们就换一种方式来理解它,讲白了微距就是能把一个物体拍得有多大有多清晰的一种能力。


    © 叶梓


    那它跟我们的镜头焦距有没有关系呢?其实也有一定的关系。比如说你可以想象一下,长焦镜头因为天然的就非常善于把远处的景物放大来拍摄,所以长焦镜头好像很容易去把小东西给拍大一点,对吗?听上去是这样的。不过有一个反常识的事情,就是超广角镜头——那种可视角度非常宽广的镜头,虽然它拍东西所有东西都会变得远远的小小的,但是如果从光学的设计的角度来说,超广角镜头是比较容易设计出一支微距镜头的。有人可能很疑惑,说那种广角超广角怎么去把东西拍得很大呀?不是都变小了吗?你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就是你可以走近一点,贴近一点,贴得足够近,那个东西还是会被你拍得很大吗?如果你留心注意一下手机后边的镜头的参数,你会发现很多手机绝大部分手机的微距镜头,实际上是那一支超广角镜头,0.5倍那支镜头。

    那么超广角微镜头拍照的时候,我们又会遭遇什么样的困难呢?不难想象,因为你要贴得很近才能把东西给拍大点,所以就非常容易出现手机相机自己把光线挡住了的情况,拍出来的东西不仅是画面昏暗,没有什么颜色,而且经常会因为快门速度太慢而拍出模糊的画面。


    岩石星28mm微距镜头 图片来源:岩石星官网


    所以在设计超广角镜头的时候,我们就要动点心思了。比如说岩石星这个品牌,它制造的超广角微镜头是一个特别奇怪的形状,特别特别的长,然后特别特别的尖,你猜它是为了什么?还不为了让机身也好,镜头也好,还有拍照的人也好,都尽量的不要去遮挡光线,拍一个东西的时候呢,就悄悄的小心翼翼的伸一个小尖尖过去拍。


    岩石星28mm微距镜头顶部的LED灯 图片来源:岩石星官网


    同时这支镜头的尖端还有一圈LED灯,如果你给这支镜头插上一个充电宝,你会发现镜头最前沿的灯就亮起来了,这样就几乎可以完美地抵消掉由镜头挡光引起的光线昏暗问题了。

    当然我们也完全可以不这么纠结,不用超广角的微距去拍照,去买一支长焦的微距镜头。这种镜头一般在100mm左右,它可以在一个相对比较远的距离上,比如说10cm以外,20cm以外去拍摄一个微距的画面,在这种距离上我们就不太需要担心挡光的问题,使用起来其实比超广角微距要更方便一些。


    © 叶梓


    有一些比较懂用户的手机,就在自己的背面镜头里面设计进了这种长焦微距的结构,那支镜头既可以当长焦头拍人像拍风光,也可以当微距镜头来拍摄小东西,它有在近处对焦的能力。



    小米 14 Ultra 图片来源:小米官网


    以小米为例,小米的12S Ultra其实是有长焦微距镜头的,但是它的13 Ultra里面却又没有了长焦微距的镜头,最后在14 Ultra——现在这个最新款机子里面又重新加回了呼声很高的长焦微距的镜头功能。当然了,广角微距和长焦微距拍出来的画面的效果还是很不一样的,不过今天的时间有限,我们下次再详细的去谈这个问题。

    那么通过今天的早自习,我们至少有了两个收获:第一,如果要用广角微距头,那要重点考虑这种细长条的顶部带灯的特种镜头。另外,如果你下次准备要换手机的话,一定要重点关注一下这个参数,这支手机里有没有长焦微距,毕竟生活中我们用长焦微距的时候还是太常见了。

    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279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以及喜马拉雅的“摄影早自习”栏目,不见不散




  • 大家好,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278天,我是咔图摄影教育中心的讲师李明。听到我的声音又中招了,所以大家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然后我也不知道我的声音怎么变成这样了。


    © 李明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空镜头。空镜头,一个在组照和视频创作中经常会用一样的一种手法,用的好的话可以很好的提升你作品的氛围感和质感。但我发现很多摄影师虽然知道这个手法,但是不太会拍摄这些空镜头,所以今天跟大家好好聊聊空镜头的重要性。

    空镜头一般我们指画面中不出现与剧情相关人物的镜头,就是没有出现人,所以我们空镜头空的是指人,主要拍摄的是自然景观和客观物品,所以也有人叫做景物镜头。这是目前我找到的关于空镜头的我觉得我比较认可的一种说法,大家有什么想法也可以分享在我们的评论区。


    © 李明


    所以空镜头第一点镜头里没有人物,可以拍摄比如天空啊、草地啊,拍摄窗户啊、拍摄的室内空间啊、桌子、植物,甚至拍摄一只拖鞋。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风光摄影或者静物摄影,它所拍摄的景物是要和它组照或者作品中想要表达的主题是相关的,比如说它里面有一个模特,他要跟这个模特是息息相关的。比如说它是家庭摄影,它是一个家庭,它拍摄的这些东西是它的家庭里边就出现的,跟它的家庭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它的光影要遵循了组照里的有一定的时间关系、空间关系,不能一会儿烈日炎炎的,一会又静逸幽深的,一会儿白天一会儿又晚上,所有的空间时间的主题都要有逻辑关系,包括它的光影和色调也要有一定的协调。镜头里面虽然没有出现人物,但交代的都是人物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发生的事情,它是要给观众代入感,而不是说东一枪西一炮的,让人家一看就说这不是一组组照,所以这是空镜头的第一点。


    图片来源:unsplash


    第二点,一切景语皆情语,其实就是说你所要描述的风景,你所看到的风景,其实都是想要表达你的抒情,都是你在抒发你的感情。

    所以我为什么说空镜头很重要,因为你在拍摄一组组照或者拍摄视频的时候,往往会有大量的镜头去拍摄人物,去拍摄这个故事,去交代人物之间的动作关系,但是往往却忽略环境和物。这些环境是我们的人所处的一种空间,是他们所感受到的,是这些人眼中看到的,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些里面反而侧面的去反映人物的情绪,去讲述他们在做的故事。比如他们是不是内心在孤独的等待,比如说他们是不是在海边愉快的玩耍,又或是在花园静谧的小憩等等。通过这些环境细节,旁敲侧击的让观者感受到人物的情绪,去感受到整个作品的氛围,而不仅仅我们只是在看一张张写真,而是真的走入到这个空间、这个环境去身临其境的去和这个人产生了联系。


    图片来源:unsplash


    第三点,空镜头往往是用于很多镜头之间的转场,看似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却把前后的主题故事串起来了。比如某些关键的道具啊,比如说我们所处的整个故事发生的一个环境、一个院子,对吧?还有比如说它让整个故事里面的各个实体元素之间产生了一个联系,变成了一个有意义的整体。

    也往往有些空镜头它是没有具体形象的,比如说它可以拍日出,可以拍日落,比如说高山有流水,天空白云,它烘托了整个故事的氛围,渲染了情绪,从抒情和叙述的角度对整个作品进行了补充。

    所以今天我们就先聊这么多了,大家可以感受一下我刚刚说的三点,感受一下空镜头的作用。当然空镜头往往是用在组照还有视频表达力的,它用到的技巧却是拍摄环境、拍摄风光、拍摄静物的,所以摄影就是非常好玩的,学无止境,你首先要先学会一张一张怎么去拍,然后再学会我怎么去用,怎么去表达。今天也只是给大家从另一个角度去引起大家摄影的思考,让我们一起拍好每一张照片,每一组组照。

    今天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278天,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以及喜马拉雅的“摄影早自习”栏目,我们不见不散。



  • 加入摄影早自习群,请加微信:nihaoyelaoshi(暗号:喜马拉雅)


    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277天。

    昨天有给大家推荐个展览,来自于UCCA的杉本博司的展览。那么有同学可能会好奇啊,说叶老师你在展览里面拍了点什么,有没有拍现场啊、展厅啊?我还真拍了一些,不过拍的照片可能跟你们想象的不太一样,因为我可能不太满足于简单的记录我来看过展这件事情,我希望能在他的作品的基础上,在这个布展的场景的基础上拍一点自己想要的东西,所以我就拍了以下这9张照片。


    © 叶梓


    我们可以先从总体上来感受一下这组照片,你发现没有它的风格还是比较明确的,我用的是高对比度黑白的这么一种拍摄风格。昨天我发到群里面的时候就有学生在问,说叶老师你这个是事后去调的高对比度黑白,还是当时就是这个效果呢?我的回答是其实事前事后都一样,关键问题是你要在拍的时候就先构想好这种最终效果。你不能说我是随便拍拍,然后回去再随便调调,调着觉得这个还可以啊,就留下这种风格了,这种调法了是不对的。你即便要靠后期来调,你也得在拍摄之前就想好我会调成这样,于是你才会根据这种高对比度黑白的效果,或者是所谓的胶片色的效果去构图,去找光线,去找色彩。这个过程我之前早自习里有跟大家讲过,叫做前可视化,就是著名的美国风光摄影师安塞尔亚当斯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它的另一个特别著名的概念就是区域测光法,不过这个事儿我们以后有机会再谈。


    © 叶梓


    回到刚才的画面,其实这一些高对比度黑白照片是我在拍照的时候就已经在相机里设置好的,我用的是理光GR,它里边就有高对比度黑白的这一项,选了它拍出来就是这个效果。


    © 叶梓


    那为什么要放在相机里面来做?其实主要是方便我自己去观察,就是我设了一个效果了,我的屏幕里直接能看到,我就不用按快门,我只要看看那个屏幕,我就大概会知道我这样构图行不行,要做什么样的调整。所以我可以做一个结论,就是能放到相机里直接拍的,你就放到相机里直接拍,但是如果不行的你就放到事后去做,其实也没关系,关键是事先要想好。


    © 叶梓


    那为什么我要采取这种调色方案,这种高对比度黑白的形式呢?主要原因是有两个:第一个是我想获得一个比较大的力量感;第二是我希望这组照片对光影的表述是比较夸张的。


    © 叶梓


    我们先来谈谈力量感的问题。你发现没有,我们拍照有两种非常极端的性格,一种是极端安静的,一种是非常狂躁的。


    © 叶梓


    安静的风格,你看杉本博司的这一些关于海的照片你就能感受得到了。而狂躁的风格你可以看一下,同样是日本的摄影师森山大道,他的拍摄方法就是比较狂躁的。至于荒木经惟吧,其实他也是属于力量感比较强的照片,但是他跟森山大道还不一样,森山大道更直接一点,直接跃然纸上,荒木经纬呢,他是内容上比较有冲击力。

    那我这一组照片的拍法是采用了相对比较狂躁的拍法,基于我想要的这个给人的感觉这个效果,我就做了一些相机的设置。


    © 叶梓


    比如说第一,我使用了黑白片,这样的话我不管拍到什么颜色,它总之都是统一的,就不用管颜色的事了。

    第二,是我用了非常高的对比度,白的地方很白,黑的地方很黑,这样光影的差距拉得比较大。


    © 叶梓


    第三,是我允许相机自动使用一个超高的感光度,比如12800的感光度来拍照,这个时候它的噪点会比较大。

    第四,我关掉了相机的降噪功能,让噪点就存在在那里,不要抑制它,让它出现,就像过去的老胶片一样。


    © 叶梓


    第五,我还刻意的允许相机使用一个极低的快门速度,比如说比1/15秒还低的1/8秒、1/4秒,甚至有时候是一秒、一点几秒在拍照,这种拍摄时不时的就会因为手抖而出现各种朦胧模糊的感觉。因为我反正也不是想拍清楚什么,我是想拍个感觉,对吧?所以我干脆就允许它有抖动、有模糊。

    其实这一套设置都是在仿胶片时代的一个拍摄效果,因为胶片时代颗粒很大,因为胶片时代感光度不高,所以经常会因为光线不好啊,快慢速度太慢啊,而拍出部分的模糊的照片。所以这一套设置它也不是随心所欲的,其实它有一个那个时代的胶片摄影的底色在里面。

    最后呢,我就用了一些小小的摄影技巧,构图的也好,光线的也好,刻意晃动手的动作也好,还有就是把相机贴在作品的画框上,通过这个画作本身的玻璃反光来拍摄场景里的其他的作品。


    © 叶梓


    比如说心经你看到了吗?心经是玻璃反光反射的。那个放射状的光芒呢,从左到右发射出来的光芒其实是杉本博司拍的大海的海面的纹路,通过这一系列的技法呢拍出来的这组照片就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最后,杉本博司的作品真的是蛮好的,我自己很喜欢,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会去仿制他的作品的风格,因为我有我自己的世界,我有我自己想表达的东西,所以即便在他的个人作品展里我拍下来的照片,却是完全不一样的风格。

    那么同学们,你们在看这组照片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你可以把你的想法写在下面的评论区,天马行空的都可以,我们来看一看这组作品在你的心中产生了怎么样的化学反应。

    好,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277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以及喜马拉雅的“摄影早自习”栏目,不见不散



  • 加入摄影早自习群,请加微信:nihaoyelaoshi(暗号:喜马拉雅)


    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276天。

    经常听人这么感叹艺术展览,说这也叫艺术?好像我也能拍!那为什么他的照片值1000万一张,我的照片却无人问津呢?难道真的是因为这些艺术家善于炒作?因为艺术是一种玄学,是一种运气,我只是运气不好,所以没有成为艺术家,没有被人发现,是这样的吗?


    图片来源网络


    今天我花了一下午的时间看了杉本博司的展览,在北京的尤伦斯艺术中心,杉本博司最著名的几个系列的照片都在这里有展出。


    图片来源:ucca.org.cn


    其中包括那些空空荡荡的剧院,剧院里银幕的部分因为长时间曝光变得一片雪白,是实打实的空间和完全看不到的剧本。


    图片来源:ucca.org.cn


    还包括那些对着蜡像拍摄的栩栩如生的肖像作品,包括一些模糊的建筑。


    图片来源:ucca.org.cn


    还有我印象最深的那些大海或者说是水面,看上去它太简洁了,简洁的好像都已经看不出是什么了一样。

    整个展览中还有唯一的有色彩的作品,是杉本博司用棱镜把光给分解出来了,用光的衍射在宝利来胶片上形成的影像。你可能会想说这是什么鬼,都是模糊的,什么都没有,然后它就那么值钱。还有的人可能会说,我都看不懂这些照片,艺术太高大上了,不是我等平凡人普通老百姓能够接触得到的。

    其实啊,这些说法都不尽正确,我们跟艺术之间往往只隔着一层纸,捅破它,你就能理解到底什么叫艺术。那要捅破它呢,我想先从最常见的一个说法说起。很多人会说我看不懂艺术。你看,你在试图看懂艺术,这个懂啊,是用逻辑来看,你是想从你的思维层面上去知道它在干什么,这个作品有什么特别之处,它为什么那么值钱,这都是逻辑的事。但是有的时候艺术作品是要用感受的,就好像那些空空荡荡的水面一样,当你站在那样一幅巨幅的照片前的时候呢,我想你真的会感觉得到一点什么。所以如果你还不能够理解艺术作品,那你不妨就放下懂的执念,去直接用的心去感受这个作品,看不懂是没有关系的,你可以把这个想法放一放。


    图片来源:ucca.org.cn


    另外还有一种常见的说法,我都能拍出这样的照片,为什么他的那么值钱?是,从技法上来说,摄影几乎没有秘密,人家能拍出来的你都能拍得出来,有什么难呢,不就是设几个参数,等一个天气吗?所以我们从来不以你的技法的稀有性来判断一个艺术作品的价值,我们更看重的是艺术家用他的作品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注意啊,所谓的思想不一定是结论,不是说告诉你一个结果,说啊我觉得世界很美,我觉得世界很糟,不是这样的结论。它也可能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他把他的思考过程展示给你,然后希望能够启发你的思考过程,这是艺术对思想的传递。所以如果你在看展览的过程中感觉到了什么,然后又引起了你的一些思考,我想这个展就没有白看。

    另外我要提醒大家,技巧和思想之间它是有先后关系的。我们学摄影的时候学了太多的技巧,如果你拍一组作品是先考虑要用什么技巧,拍完了,然后再试图给它去编一个思想的时候,这就显得有点幼稚了,会被人看穿的。但是如果你对人生是有自己的感悟的,你有自己的哲学,有自己的世界观,而这个世界观是有厚度的,能启发他人的。那么跟着这样的世界观,你再去表达你的世界观的时候,你就会去选择一些相应的摄影的技术,对吗?你看,是先有思想,后有技术,这个就叫做艺术的表达,这是艺术作品,这就不是那个幼稚鬼了。


    图片来源:ucca.org.cn


    所以啊同学们,如果你下次再有机会去看一个艺术作品的展览,不管是不是摄影的,那么你不妨从这两个方面去考虑问题,去观看展览:第一,用心感受,不要总指望着逻辑能帮上忙;第二,你要去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想讲一些什么样的事,他想表达一些什么样的情感或者什么样的世界观。然后再看他采用的这些技巧是否刚好适用于他想表达的内容,这样来看展相信大家会很有收获的。

    关于杉本博司的这个展览呢,我会在未来的这段时间里面多出几期短视频来做介绍,同学们可以预先关注一下我的抖音帐号就叫做“叶梓玩摄影”,我非常期待跟你们一起来欣赏这个展览。

    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276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以及喜马拉雅的“摄影早自习”栏目,不见不散



  • 加入摄影早自习群,请加微信:nihaoyelaoshi(暗号:喜马拉雅)


    早安,我是咔图摄影教育中心的讲师星明。今天打算聊一聊电影镜头。

    因为之前我打算入手电影机嘛,所以我从去年开始就陆续淘了几个EF卡口的电影镜头,这样过渡期间我原来的相机也能用上这颗镜头。后来就有朋友看见我拍照的时候用的是电影镜头,就比较好奇这种镜头和其他种类的镜头有什么区别呢?今天我想就这个问题分享一下我自己的感受。

    首先我觉得使用起来最直观的区别,就是对焦方式的不同。我平常用的相机的镜头,有的同时具有自动对焦和手动对焦功能,也有纯手动对焦的镜头。


    七工匠35mm f/1.4镜头,对焦行程有90°左右 图片来源:淘宝七工匠旗舰店


    通常这些镜头的对焦行程都比较短,就拿我手上的这只七工匠的35mm镜头来说,它的对焦行程只有90°左右。那无论是自动对焦功能还是这样比较短的对焦行程,其实都是为了在拍照的时候可以更好地抓住瞬间,所以就需要更快地对上焦。

    那拍视频的时候其实就不是对焦越快越好了。对焦点的改变其实是一种镜头语言,往往对应着情绪的变化。我们就以对焦点从远处的角色A转换到近处的角色B的这个动作为例。比如我要表现特别激烈的情绪,比如说打斗戏,那就需要快速地切换焦点,相对的要表现平静的情绪,焦点最好就是慢慢地切换过来。所以拍视频对于镜头对焦的要求呢,就是对焦的速度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


    七工匠14mm T2.9电影镜头 对焦行程长达270° 图片来源:淘宝七工匠旗舰店


    也因此,电影镜头基本上都是纯手动对焦的,同时呢为了能让对焦的这个动作可以慢下来,所以电影镜头的对焦行程往往都在270°以上,比其他的镜头长多了。


    跟焦器通过齿轮控制镜头对焦 图片来源:淘宝PDMOVIE圆美道旗舰店


    另外一个比较直观的区别在于对焦环的外观会有所不同。电影镜头的对焦环更像是一个齿轮,刚才也提到了在拍视频的时候会用到改变对焦点的镜头语言,用手转动对焦环去改变对焦点的时候,镜头避免不了就会出现抖动。那为了得到一个稳定的画面呢,就要用到一个设备叫跟焦器,跟焦器是通过齿轮控制镜头的对焦环的齿轮来改变对焦点的。


    手动镜头上的月牙形对焦扳手 图片来源:淘宝Leica徕卡官方旗舰店


    而为拍照设计的镜头为了手动变焦的时候更舒服,一般会设计成防滑的条纹或者是月牙形的扳手。

    还有一个不是那么直观的区别,是二者的光圈值不太一样。电影镜头的光圈用T值表示,相机镜头用F值表示。据说T值比F值的计算方法更严谨,但我就没有深究过了,就不说太多了。

    至于有人说电影镜头的画质比相机镜头的要好,这个说法我觉得还有待商榷吧。至少我们要用相同价位,相同焦段,相同光圈的两支镜头来对比才有说服力。就比如我用过的一支两三千块的电影镜头和佳能的上万块的24-70mm镜头相比,我就没觉得差别有多大。反而同样一支镜头在微单相机和电影机上,拍出来的画面那才是有很大差别,所以我觉得机器的影响会比镜头的影响要更大一些。

    好了,那关于电影镜头的分享目前我就想到这么多,欢迎同学们留言补充。我是咔图摄影教育中心的讲师星明,我们每天在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以及喜马拉雅的“摄影早自习”栏目里,不见不散。



  • 加入摄影早自习群,请加微信:nihaoyelaoshi(暗号:喜马拉雅)


    你好,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282天。

    前两天有分享有关长焦微距广角微距的问题,是关于镜头的问题。有一位叫七星会的同学在后面留言,他就问为什么大家不喜欢用长焦100mm f/2.8那支微距镜头来拍人,反而大家更喜欢用135mm来拍人,100mm的微距镜头它有什么缺点吗?


    佳能 RF100mm F2.8 L 微距镜头 图片来源:佳能官网

    佳能 RF135mm F1.8 L镜头 图片来源:佳能官网


    这里隐藏着很多的有关器材的小知识,我就简单跟大家做个分享。首先微距镜头在过去是只能用来拍微距的,它只能对焦在近处,不能正常的对远处对焦,哪怕一两米外三五米外的人物,它都没法对它进行对焦,所以我们就没有办法用它来拍人物,只能用它来拍近处的特别小的小东西。这样的微镜头当然就卖得不够好了,因为要拍那么小的东西要拍的那么大,这毕竟是一个少数派的需求。


    佳能 RF100mm F2.8 L 微距镜头样片 图片来源:佳能官网


    所以有的微镜头就开始把对焦点设计的也可以对远处对焦,这样一来它就也可以用来拍人、拍风景。不过因为它最开始是被设计用来拍微距的,所以它对近处对焦的时候画质会更好一些,拍远处的时候画质会下降一些。当然了这也不能一概而论,现在的很多微距镜头既能自由的拍近处的和远处的东西,而且也都能保证画质。


    佳能 RF100mm F2.8 L 微距镜头样片 图片来源:佳能官网


    那它是完美的了吗?好像也不是。在对近处对焦的时候,这种镜头往往对焦速度很快很精准,但对远处对焦的时候就会慢一些。


    适马105mm微距镜头档位切换按键 图片来源:适马官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部分微距镜头又给了一个对焦范围的切换档位,切到微距档的时候,它就只能对近处对焦,不能对远处对焦,但是对焦速度会进一步增快。但如果你把对焦的范围切换到一个非微距的档位的时候,它就只能对远处对焦了,它就不是一只微距镜头了,就变成了一只普通的长焦镜头,这个时候它对远处的对焦速度也可以得到提高。不管怎么说呢,现在很多的微距镜头确实是可以用来拍人像照片的了。

    那为什么有人喜欢100mm,有人喜欢用135mm呢?首先我觉得七星会这个问题的本身还是有点不严谨的,不能说大家更喜欢135mm,据我了解还有很多人喜欢85mm拍人像,有人喜欢用50mm拍人像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对吧?

    不同焦距拍摄人像对比 © 叶梓


    不过我也可以提醒一件事,不同的焦距拍人它的效果确实很不一样。越长焦呢,背景是越模糊的,更长焦的镜头也可以得到更加狭窄的背景范围,整个背景会更加简洁。前两个听上去都是优点,对吧?第三个特点就不一定是优点了。越长焦的镜头拍出来的脸会越加的扁平,从正面拍脸的话,鼻子就显得不是很高,然后两个耳朵会显得比较大,整个脸是比较扁平的状态。如果你本来就担心自己大饼脸,从正面拍照用长焦镜头,那你一定会变成非常大饼脸的大饼脸。但是你也不是没有补救的机会,如果你是侧面来拍一个人呢,那么他打扁的就不是你的鼻梁了,是你脸的侧面,是左脸和右脸之间的距离变得更近了一些,感觉上这个人是更清瘦的。反过来说,如果你用比如说85mm、50mm甚至35mm来拍人的时候,正面拍脸,人的鼻梁就会显得高一些,大一些,人会更有立体感一些。

    所以我就常说啊,如果要我给个简单答案的话,亚洲面孔我们通常不希望用太长焦拍正脸,我们喜欢用35mm、50mm,顶多85mm来拍。可是拍欧美模特的时候,因为他的鼻梁太高了,我希望他不要那么高,所以我们会优先选择85mm、100mm、135mm,甚至更长的长焦镜头来拍摄欧美模特。总之就是焦距的长度,它也会影响面部的结构,面部的立体程度。

    好吧,今天我们就先聊这么多,有更多摄影问题还是欢迎在底部留言,就像七星会同学一样,我会尽力为你解答。

    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282天,我是叶梓,我们每天在微信公众号以及喜马拉雅的“摄影早自习”栏目里,不见不散



  • 加入摄影早自习群,请加微信:nihaoyelaoshi(暗号:喜马拉雅)


    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281天。

    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会害怕面对镜头呢?为什么有的人在拍照的时候他会觉得有点紧张,不自在,或者拍起来有点刻意感呢?


    © 叶梓


    以我自己为例,我曾经是一个号称从来不面对镜头的摄影师,我想很多人在学摄影的时候跟我一样,我们喜欢拍别人,但是我们又反对别人拍我们。其实可以将心比心,我们面对镜头时的那种紧张感,其实或许就正是那些姑娘们,或者说是那些陌生人们在面对我们的镜头时的那种紧张感。

    最近因为教学的需要,我经常的需要站在街头,有点社死的面对着我三脚架上的手机、相机来给自己录制视频。这个过程其实是蛮难熬的,一开始的时候真的是非常的难受,经常会磕巴,只要一想到有人正在看着我面对镜头,或者是看到镜头里自己的表现不太好,讲话不太通顺,头发被吹乱了或者衣服领子歪了,我的脑子就开始分心,开始乱了,然后可能会讲胡话,讲错话。最后就不得不把录像停下来,然后重新录一遍,又重新录一遍。我经常会花很多的时间去跟自己较劲,总想录到一条更完美的视频,或者给自己拍形象照的时候,想拍到一个更完美的形象照。

    我后来有反思我的这种行为,我觉得背后是有一个心理的动机的,就是其实我并不认为我自己是完美的,我会担心我的缺点暴露在镜头面前,暴露给别人看。我总是对自己的形象有一个比较完美的假设或者是比较完美的期待,而正是这种不切实际的期待,导致我面对镜头会紧张、会刻意、会多想。


    © 叶梓


    那我们把心态带到被我拍摄的那些模特中来。如果我要去拍摄一个姑娘,她面对我的镜头有紧张、有刻意,我应该如何去安抚她这种心态呢?我肯定不能跟她说:你要自然一点,大方一点,自信一点。说这个不仅没有用,而且反而点出了她的缺点:你面对镜头不自然,很刻意,不太自信,而对方的这些问题就只会更加的严重了。

    所以我们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更应该尝试着去从源头上解决这些问题。比如说在街头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有经验的来自于影楼或者工作室的摄影师,他们花式夸客户:“很好,太美了”,“对,就这样”,“哇塞,真的太漂亮了”,“你看看你看看,这张照片简直了,氛围感特别好”……这些话术从旁人听起来好像比较尴尬,对吧,比较刻意,对吧,但实际上它们真的有效。被拍的人就是在这样的一次一次的夸奖过程中去获得自信,去在镜头前放松自己。


    © 叶梓


    当然了,我们在夸模特的时候,也不能仅仅是停留在语言上,你还有身体姿态,要有神态、表情上的全套的配合。你一定要让对方相信,你是真的很喜欢你给她拍的那张照片,你要让对方相信她在镜头里的表现是足够优秀的。即便其实那张照片还是有一点点的刻意感,但别着急,越往后拍情况就会越好。

    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应对方案,我们还有别的办法。比如说我们可以告诉客户告诉模特说别着急啊,一会儿如果我拍到了一点点小缺陷,没关系,我们有很强大的后期处理,我可以帮你把双下巴收进去;我可以帮你去液化,帮你把腰变得更加的小蛮腰一点;我可以帮你去整理你的发型,让凌乱的发丝变得更整齐;我甚至可以调整你的表情,让你不太自然的微笑变得更加的甜美一些。后期处理的强大是很多人都愿意相信的,所以当你给出这样的一个预设的时候,对方就更容易在你的镜头前放松自己。


    © 叶梓


    当然了,如果遇到一些比较有艺术追求的客户,你也可以去教育客户。你可以告诉他,我们有的时候要留有一些瑕疵,这个叫做纪实摄影,我会尽量的去记录一个更真实的你。如果对方认可你的这种艺术创作的观念,那么他也会更敢于在镜头前去做真正的自己。

    最后,我们做个总结,为什么人们在镜头前会不自信呢?因为他们不够自信或对自己有更完美的不切实际的追求。当你遇到这样的拍摄对象,你可以参照一下我这三条建议,也就是:不停的夸赞对方;告诉对方后期处理可以帮忙;以及去阐述你的记录真实的这种艺术理念。当然,这三条的难度也是逐级增加的,其中第三条建议不见得适合所有的被拍摄的人。


    © 叶梓


    今天我们就先聊这么多了,如果你想学更多的人像摄影的知识,想知道更多的引导方法,欢迎你点击底部的“阅读原文”,来上一下我的摄影大课“自由摄影师 Plus”。我在这门课程的人像大章里会非常详细的介绍。

    今天我们就聊这么多,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281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以及喜马拉雅的“摄影早自习”栏目,不见不散



  • 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275天。


    © 叶梓


    今天想给大家分享一张前两天新鲜的刚拍的照片,是一堆鱼啊,我很喜欢这张照片,以至于拍了以后我直接就把它标成了我的图库里的四星级照片。今天呢我就先跟大家分享一下这张照片是怎么拍的,然后我们再来聊一聊为什么我这么喜欢这张照片。

    首先这张照片是在北京的颐和园拍摄的,园子里有一个小小的水池子,里面有很多的鱼,肉眼看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些鱼特别的漂亮,因为它们是动态的一直在动,而我们的人眼又会特别留意那些正在动的事物,所以你会觉得你是能看清那些鱼的。


    © 叶梓


    但是当你真的拿出手机相机来拍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水面的波纹的反光真的很干扰我们去观赏这些鱼。你看,右下角那一大片蓝色的部分,其实就是反射的天空的光,左上角反射的是建筑的墙面的光,只有中间刚好处于屋檐的下边黑色的部分,只有那一些破碎的像是迷彩一样的小区块里面,能勉强看到几条完整的鱼,对吧,这就太可惜了。


    偏振镜 © 叶梓


    为了去除这个反光,我就使用了一个神器叫做偏振镜。偏振镜是专门滤除偏振光的,什么叫偏振光?其实所有光滑平面的反光都可以认为是偏振光,但是有一个例外,就是金属反光除外。什么叫做偏振光,我们在这里就不展开来说了,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在我的《自由摄影师 Plus》那门大课里面学得到非常详细的内容,我把这个课也放在今天的“阅读原文”的链接里面了,需要的同学自己去取用。今天在早自习里面,我们只要知道偏振镜可以帮我们滤除非金属反光就可以了。


    © 叶梓


    最典型的生活中的非金属反光就是水面反光,还有一些店铺的玻璃橱窗的那个玻璃反光都可以被干净的滤掉。偏振镜安装在镜头前面以后,注意啊,不是马上就能出效果的,你还得旋转这个偏振镜,把它转到合适的角度,它才能刚好滤出那一块水面的反光。所以到底能滤掉不能滤掉,你得自己试一试才知道。

    另外使用偏振镜的时候还有一个小窍门,你最好是使用长焦来拍照,而不是广角镜头。因为在使用广角镜头的时候,你看向水面的角度是不太一样的,有的区块那个角度对,它能被滤出反光,有的区域角度不对就滤不掉。就比如说后边这张有一只小鸭子的照片,你看到右上角的绿树的倒影了吗?看到左上角的蓝天的光了吗?


    © 叶梓

    所以你看,只有鸭子下方那个水面刚好被偏振镜滤掉了,这就是使用广角的时候偏振镜它没法顾及到所有角度的水面,用长焦显然就会好得多。所以啊,偏振镜真的是摄影爱好者必备的滤镜之一。


    © 叶梓

    最后就让我来分析一下为什么我这么喜欢这张照片吧?首先呢,这张照片里满满当当都是鱼,它们所处的位置非常的均衡,它们有一点随机感、杂乱感。但是呢它又有一些自己的韵律在里面,好像在方向上它们遵循一定的规律,比如说左边都往上游,右边都聚在一起开会。在色彩上它们分三种鱼,黑鱼在底下作为一个底色的铺垫,第二层是红色的鱼,非常的漂亮,非常醒目,不过还有更醒目的是银白色的两条鱼。而这三个颜色的鱼的数量也是从多到少,从密到疏,所以我会觉得这个画面既有层次感,又有韵律感。它就像是一幅画一样,有点像AI画的画,就是理想状态下的鱼在水中自由游动的感觉。我当时拍完一看这张照片我就喜欢上了,我心中就浮现了4个大字,年年有余,对吧?整个画面看上去非常的热闹,就像过年一样。

    好了,那么今天我们就先聊这么多,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275天,如果想学习叶老师最全的摄影大课的话,别忘了点击底部“阅读原文”,你可以了解详情。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以及喜马拉雅的“摄影早自习”栏目,不见不散



  • 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274天。

    前几期我们有讲到关于构图里的线的构图的练习,当时我给大家展示了几种不同的线,说大家可以去按照这个思路去刻意的练习线的构成。那么接下来就轮到点的构成了。我们来看看点能在一张白纸上玩出什么花样来。

    首先我们先明确一下点的定义,你不要只以为圆形的点叫点,三角形的不是点吗?只要它足够小,或者我们离它足够远,它就会形成一个点。所以点是没有大小,没有形状的,这是我在读大学的时候,我们的构成老师给我们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也是我们的第一课里的观点。有了这个观点以后,我们就可以把很多东西视为点了。


    © 叶梓


    比如说一条小鱼,只要它不是泥鳅那样特别长的,我们都可以把它视为一个点。这个小小的尼莫你是把它往上放一点还是往下放一点呢?放得高的时候,这个物体就会显出一种轻飘飘的感觉,感觉是浮在水里的,感觉是飘在空中的。但是如果你放的比较靠下比较低,它就会显得比较重,它的分量感是完全不一样的。


    © 叶梓


    比如说我在青海湖和我的妻子两个人搭帐篷遭遇雷暴以后,第二天早上醒来发现自己居然还活着,那么给我媳妇拍了一张照片。她身后是第二天的朝阳的升起,为了表示生命之重,我把我媳妇放在了最下边的位置。


    © 叶梓


    当然了我们有时候也会把点放在正中央,放在中间的时候呢,要么就是正襟危坐,显得很威风,要不然就是要表示稳定的感觉。这是麦麦小时候带着大白熊的头套拍了一张照片,显得很威风吧,我就把她放在正中央了,她整个这个大脑袋就算是一个点了。


    两个点构成的横线 © 叶梓


    这只是一个点的情况,如果是两个点呢,那它们之间就会形成一种关系,这关系不可以被忽视,它形成了一条线。那就可以讨论了,这两个点放的平平的是根横线,上下方向放是跟竖写。


    两个点构成的斜线 © 叶梓


    但如果是斜着放呢?比如说左下右上各一个点,它就很显然是一条斜线,是一条对角线。横着放会显得稳定,那斜着放就会显得活泼、动感、有力量。


    三个点构成的三角形 © 叶梓


    如果是三个点的构图,我们就会认为它形成了三角形构图了,那就形成了面的构图了。我们就会去讨论它形成的这个形状这个面它本身的气质,比如说圆形、方形和三角形,当然带来的感觉是很不一样的。


    © 叶梓


    除此之外,我们还会有更多更散的点,它们好像没有形成形状,那这种时候就特别讲究它的疏密关系,不能让它都是很均匀的撒在画面里的。它有的地方大,有的地方小,有的地方挤,有的地方松,生命总是这样,张弛有度才让人更喜欢,对吧。


    © 叶梓


    最后再给大家看两张照片,一张是点和线合在一起的一种构图,是我用手机随手在我们公司拍的,猫粮撒一地,然后我就把它拍下来。


    © 叶梓


    还有一张是在我的个展结束的时候,在撤展的过程中,把贴在背板上的展览前言的那一个个文字给它抠下来掉了一地,然后就数我的名字没有抠了,这个时候我就用手机又拍了一张。你看,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吧,右上角是一个完整的文字,是我的名字,它代表我的个展,那下半截呢代表个展已经结束了,留下了只言片语,留下了一点点片段的印象在所有观众的心中。

    你看,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把我们的点的构图和线的构图结合,甚至用它们来讲述一些更复杂的故事。这些技巧听上去是零碎的,但是你把它综合在一起的时候,它们是完全有能力去讲更复杂的情感、更复杂的故事的,最终,它们是可以用来帮助你自己,表达你自己的。

    好了,今天我们还是布置个小作业,各位同学要不这一周咱们就努力的刻意练习点的构成吧。我们就只拍由点构成的画面,你可以仔细品味一下它们不同的大小、不同的颜色、不同的位置、不同的数量,分别会带来什么样的心理感受。

    拍完了照片记得发到我们群里来,如果你还没有进群的话,你可以加我的微信,我的微信很好记,是拼音:nihaoyelaoshi,加我以后跟我说“影友入群”就可以了,我会拉你进群的。

    那么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274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以及喜马拉雅的“摄影早自习”栏目,不见不散



  • 早安,我是咔图摄影教育中心的讲师星明。


    富士相机的直出图片信息


    佳能相机的直出图片信息


    昨天咔图深圳摄影会的鲲九九同学在群里发了一张图,她发现她的富士相机直出的jpg照片,dpi只有72。其实后来我也看了一下我的佳能直出照片也是72。因为通常打印照片的dpi会用到300嘛,所以她有点担心这么低的dpi打印照片的话会不会不够清晰。群里的朋友们呢也都积极帮她出主意啊,比如说先拍raw格式啊,然后后期再导成300dpi的图片,然后再打印。这个问题我一开始也懵住了,感觉这个问题好像是这么回事,但是仔细又一想呢,哎觉得哪不对。因为我之前是用直出的jpg打印过照片啊,也没发现有什么问题啊。包括如果一定要拍raw格式才能输出300dpi的图片用来打印的话,那富士相机的滤镜根本就没有用了呀,对不对?所以直觉上啊,我还是觉得这个肯定是不对的,我就在想那到底是哪不对呢?



    高dpi(上)和低dpi(下)效果对比 © 星明


    后来我还专门去查了一下dpi的定义,这个dpi呢指的是印刷的时候打印机在每英寸的线上要打印多少个点。那显然单位长度里的点数量越多图像就会越清晰,点的数量越少就越取近于马赛克。


    屏幕越大,dpi越低,最佳观看的距离越远 图片来源:酷开梵云甄选专卖店


    另外这个清晰度还和我们观看的距离有关,就比如说现在电视的屏幕也越来越大了,但是你在买电视的时候呢,他会给你一个推荐观看的距离。越大的电视推荐的观看距离就越远,也就是这个道理。

    咱再说回照片啊,这时候呢我就注意到了照片上的另外的一个信息就是像素。像我的这个照片长边就有5,472个像素啊。我大概算了一下如果每个像素对应打印机的一个点,那以每英寸72个点的分辨率来打印的话,我这张照片的长度就有76英寸,算下来是1.93米接近两米了。这不就是巨幅广告的尺寸了吗?72dpi打印巨幅广告,没毛病是吧?没毛病。

    但是我不想打印巨幅照片啊,我就想要小照片。所以我又接着算了下,在不损失像素的情况下,A3纸那么大的照片,dpi就已经达到300了,如果是6寸照片dpi都到900多了。也就是说这张只有72dpi的图片,用来打印照片是绰绰有余的。

    既然文件没问题,那接下来就是输出的环节了。现在是照片里带了一条信息,告诉打印机,你要以72dpi的分辨率来打印照片。但是我在打印的时候呢,会告诉打印机要把照片的全部信息打印在6寸的相纸里。因为我对印刷行业不是特别了解啊,所以我只能做一些推测,那推测来推测去无非就是两种情况:

    1.打印机很聪明,它可以根据纸张和照片像素的大小自动调高dpi,尽可能多地保留像素。

    2.打印机很笨,它就完全按照图片信息里的dpi来打印,多余的像素就损失掉了。如果是这种情况,我们就可以再用lightroom把照片导出成300dpi的图片,然后再交给打印机打印,因为我们的像素都是够的嘛。

    所以我觉得直出照片的这个dpi应该对打印照片影响不大,只要咱们图片的像素是足够的,一切都好说。当然了,这里关于打印机的工作情况我本身也太不了解,查资料也没查到就只能推测了。如果有印刷行业的同学对这一块比较了解的话,欢迎来到早自习下方留言指正啊。

    那么今天的早自习我们就聊这么多,我是咔图摄影教育中心的讲师星明,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我们不见不散。



  • 杨本业小红书账号:风光摄影阿本�

    杨本业小红书账号:风光摄影阿本�


    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272天。


    © 杨本业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张获奖作品,这一张作品很特别,他是我的学生杨本业获得的,他前几天在群里面给我们报喜,说这张获得了MPA,也就是全球手机摄影大赛2023年的风景和野生动物组的荣誉奖。我就迫不及待的把杨同学的喜讯转告给大家,让同学们一起加油。结果有同学就在向我提问说:叶老师,能不能帮忙点评一下这张照片。我想了一下,我点评是可以,但是最好的是不是应该杨同学自己来讲这张照片的的拍摄的心得,拍摄的思路呢?于是我就帮大家问了问他这张照片是怎么拍的,杨本业也非常热心地仔细地回答了所有的问题,我现在呢就把我的问和他的答分享给你们。

    不过同学们,通过今天的早自习,你要预先知道你要学到的不仅是关于这张照片的拍摄,其实你还可以学到另一件事,就是如何提问。如果你喜欢一张照片,如果你有机会见到照片的作者,你到底应该问哪些问题?首先我们大体可以从器材、拍摄的场景和拍摄的思路三个方面下手来提问。


    © 杨本业


    这张照片杨同学是用iPhone13mini拍摄的,其实是一台挺便宜的手机, mini是挺小的一个手机,它的镜头也没有三支,没有长焦,这手机的各项参数其实都不如Pro、不如Max、不如Ultra,但是正是这一个简单的摄影器材,拍出了这张获奖作品。这不是正印证了叶老师一直在跟大家讲的,说我们“善书者不择纸笔”,拍照的人不要管你用什么器材,真正会拍的时候什么器材都能拍大片。

    当然,关于器材我们就不能只问他什么机型,还得问他用哪支镜头拍的。杨本业说它是用的一倍广角镜头拍摄。我又问你使用的是什么格式拍照,他说我用的是raw格式,这种格式它的画质,它的后期处理的空间会远远的大于JPEG格式。还有一个事,就是拍照用的是哪个软件拍?杨同学没有用手机自带的拍照软件,用的是Lightroom的APP,用那个软件直接去拍摄的。当然了,这个拍摄软件其实我想影响不大,你也可以用手机原生的拍照软件,它也可以拍raw式照片,或者你用ProCam等等其他的APP来拍raw式照片也是可以的,只要格式是raw,我觉得它的画质差异就会很小。

    好,那器材的事我们就简单问这么多了,接下来我问的是环境。这是在哪里拍的?他说这是在北戴河的老虎石公园拍的。这个公园我想很多人都听说过,只要你去过北戴河,它是一个很老的公园,并不大,是一片沙滩,旁边就是海。老虎石公园收不收门票我不记得了,如果收的话应该也是非常便宜的价格,便宜到我根本就没觉得它在收门票。他说这个景区他是刻意去的,他去了很多次,因为他观察到冰碴的形状每天遇到的是不一样的。他说他专门查了这个冰碴的形成过程,是海水上岸以后形成的气泡在零下的气温里直接冻成冰了,然后在海浪的作用下形成了不规则的纹路。海冰每天都在白天融化,夜晚结冰,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每天就形成了不同的形状。

    环境事情我们问的差不多了,接下来我们再来问他的拍摄思路。首先杨本业同学是选择了日落时分来拍照,你想,他去过很多次,他应该可以在中午拍,可以在早上拍,也可以在日落拍。为什么选那个时间呢?他说这个时候暖色和冷色同时存在,天空是蓝色的,但是日落的方向又会偏暖色,阳光是金黄的。这个时候冰面的颜色也会有冷暖的差距,因为被阳光照到了冰面或者朝向阳光那个方向的冰面,就会呈现暖色,偏黄偏红,没有被阳光照到的背阴的那一面就会偏蓝一些。有了冷暖差距,也有了明和暗的差距,这个时候冰面的立体感就会比较强,你可以看到吧,这个照片的冰它不是光有纹路,不是光有那个线条,它就是有那种凹凹凸凸的一直在变化的立体感的。

    这里我想杨本业同学没有跟我说的,忘了跟我说的就是他的构图了,我就揣测一下他的构图、他的意图。其实这里有比较明显的曲线,而曲线本身就是很美的值得我们去拍摄的,同时这些曲线就一直往着一个方向走,对吧?朝着右上方走过去了。在这个角度拍下来,这些曲线整体呈斜线造型,就是从左下飞向右上,它比较动感,它比在画面里竖着走要动感一些,所以杨本业是选择站在这个位置来拍,使它斜着走。另外如果所有的曲线都斜着往右上方走,左边总得垫点什么东西,否则就会有一个画面不均衡的感觉,于是他在左边放了那几颗大石头,正好又被阳光照亮,显得闪闪发光。也正是因为那个大石头的存在,这些冰面的曲线就变成了一种引导线,它引导观众的视线从近到远一直看向石头的方向。


    © 杨本业


    好,我们已经问过了器材,问过了场景,又问过了拍摄的思路,还缺点什么吗?缺,后期处理。我再加一个(问题)啊,杨本业同学到底做了哪些后期处理呢?他甚至给我们做了这样一张示意图,他说总体来说我是把高光(亮色部分)往暖色调,因为阳光是暖的嘛,然后又把阴影部分往蓝的调,这就符合我们肉眼看到的那种效果了。然后他还强化了高光和阴影,就是把高光亮部调的更亮,暗的地方调的更暗,把冷暖的对比也做了拉大的处理。局部处理的时候呢,他进一步的又强化了高光的亮度、暖色,然后特别包括那些石头啊,冰碴上的那些高光啊都做了提亮,然后多次的去压暗天空部分、前景部分,营造一个氛围感,让这个画面的整个色调显得比较浓郁,比较漂亮。

    如果你懂得后期处理,或许你从它这张后期局部处理的示意图里,能看到它的不同的蒙版处理的不同的区域,大致能猜测到他是怎么做的、但如果你看不懂那也没有关系,你就先记住一点,后期处理的本质是扬长避短,你知道你拍的场景它的优点在哪里,它的缺点在哪里,那就发扬优点,并且隐藏缺陷。

    好,那么今天有关杨本业同学的获奖作品我们就欣赏到这里,希望大家都能有所收获。不仅是要学会他的拍摄方法、后期方法,而且更重要的事还记得吗?你可以从四个方面去分析别人的照片或者向作者提问,他们分别是拍摄器材、拍摄场景、拍摄思路以及后期处理的做法。当然其实也不止这四个方面,你还可以追问他的世界观,他的艺术观,追问他的灵感来源等等,那我们今天就不再展开了,今天时间已经够长了。

    如果同学们好奇杨本业同学还拍了什么其他的优秀作品,想跟他有所交流,你可以直接在小红书上去找到他,他的账号名就叫做“风光摄影阿本”,我也把他的账号名写在了我的语音条的下方,方便你们去找到。好,今天就聊这么多。恭喜杨本叶同学获奖,也感谢杨本叶同学无私的分享。

    那么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272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以及喜马拉雅的“摄影早自习”栏目,不见不散


  • 加入摄影早自习群,请加微信:nihaoyelaoshi(暗号:喜马拉雅)


    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271天。

    很多人在练习摄影的时候总是有一种感觉,说我不知道从哪开始练起,今天我给你提供一个思路,好吗?这是从我的大学的一门课程里面拓展出来的一种拍摄思路或者是练习思路。我呢曾经是一个艺术生,考美术,然后读大学的时候学的是设计。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就有一门课,叫做《构成》,光听这个名字觉得有点疑惑,对不对?不知道什么是构成。构成是构图吗?好像也不仅仅是构图,它还包括你拿什么东西去构成这个画面。我印象很深刻,当时老师给我们布置作业,第一天布置了你只能用点来画一幅画,这个点不限大小不限颜色甚至不限形状,但是它就得是个点。然后第二天的作业呢变成了只能用线,也同样的不限粗细不限大小不限颜色,但是你只能用线条来构成一个画面。第三天就允许你用面——也就是形状来构成一个画面。你看,整个世界它不管千变万化,最后落实到纸面上,不管是绘画设计还是拍照,它永远就是点线面,这是构成一个平面作品的基本要素。这个作业我还记得我当时完成得很好,老师还重点表扬了我,给了一个全系最高分。

    所以很多年后在我自己做摄影教学的时候,我就不知不觉的把老师的教学方法变成了我教摄影的方法。你看,我今天这一个摄影早自习的帖子里边,所有的照片都是由线条构成的。我们先从最简单的看起。


    © 叶梓


    这是在苏州拍摄的一栋民居前面有一个藤蔓垂了下来,因为是冬天,所以没有树叶没有花朵,但是这个藤蔓本身特别好看。我们来品味一下,它有没有粗细变化,它有没有明暗变化?你说它只是根线吧,它还有一点立体感,是不是?它上面好像还有一些小芽儿或者是小倒刺的存在,它在粗壮的地方那个线条相对比较舒展,但是到了那个尖尖的细的地方,它就有几次比较急促的转折,它好像并不是随机的,它好像有自己的韵律感,对吗?所以这就是它吸引了我去拍摄它的原因,我在这拍了很多很多张,当时我有学生在我身边,看着我这么专注于这一个小线条,他们也是觉得很好奇的。


    © 叶梓


    那我们再复杂一点,不搞这么抽象。现在我们把一个光秃秃的枝条换成一根带有花朵的枝条,现在是不是看出什么来了,对吧?我们还是一根线,还是去品味它的粗细变化,然后转折,它的张力,但是它一旦有些具体的事物就变得不那么抽象了,就变得更容易被理解了。但是你别忘了,这张照片最好看的不是因为那几朵花,还是因为这个线条给我们带来的这种韵律和形式感。


    © 叶梓


    让我们再把事情变得复杂一些,接下来这张照片就是有很多跟这样的弯弯曲曲的线条构成的。我在北京的一个影棚里拍照的时候呢,看到地面上有非常多的电线,有黄插线板、有白插线板,白插线板那个线有点发灰了哈,然后还有黑色的电源线,三种线了吧,还有地面的裂痕的线条以及最顶上和右上角有两个魔术腿,就是那种灯架的它的线条。这里面线条蜿蜒曲折,它有的地方紧,有的地方松,就是所谓的张弛有度。它自己因为它弹性和材质的原因,它弯曲的走势也不是说完全随机的,它最大的弯能弯多大,最小的弯能弯多小,如果这个地方曾经被人折过一下,它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形变,这里面好多值得品味的东西。当然,我还做了构图啊,我把接线板放在了右下角,然后让线条大致是往左上延伸的,倾斜了手机,让它呈现一个对角线的构图,这样一来画面的形式感就更好了。


    © 叶梓


    跟曲线类似的还有折线。冬天的北京都只有这种光秃秃的树枝,树枝它就不是曲线的了,跟藤蔓不一样,它是一拐一拐的,很像是写汉字用毛笔写字的时候它有顿笔,它有转折,我甚至就一直认为中国的书法之美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参考了这种苍劲有力的树的长势,尤其是北方的冬天的树。当然,光有树枝还是有点单调,所以左上角我就放了一个红灯笼,使这个画面能丰富一点,带有一个比较明确的主题。


    © 叶梓


    如果说曲线折线都很好看,直线可不可以?这张照片拍的就是一个信号塔,没有别的,下边一层是小小的云,高高的塔就耸立在云上。其实它远看就是一条直线,当然仔细看里边还有很多细碎的其他的线条在里面。这条线也有变化吧,这颜色有时候是红,有时候是白,插到云里的时候刚好又变成了白色,好像被云染白了一样。


    © 叶梓


    直线再多一点就变成这个建筑的线条,这是北京的中央电视台的配楼,它的墙立面的侧面看上去就是这么样子的。我故意没有拍到整个楼的边缘,使这个墙使这个楼它就变成了一个平面的,像绘画一般的东西,就好像是我当时在大学做作业的时候,用线条所做出的画一样。


    © 叶梓


    当然了,我们也可以把对线的描述的方法给它拓展起来,就不拍这么抽象,就拍的越来越具象。比如我在缅甸拍的三根蜡烛的照片,我自己蛮喜欢的。三根白蜡烛,但是流下的却是黑色的蜡,这个白线条和黑线条是不是又构成了新的线条的形式呢?

    咱们的世界真的是非常的丰富,有很多可以值得拍的东西,但是如果你把它归纳起来,其实最终就是点线面。如果你觉得不知道从哪里开始练习摄影,或者是最近刚好不知道该拍些什么,不妨给自己一些小作业,你说我这一个月就练习线条的构成,看看能不能拍得更好呢?练完线、练完点、练完面,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的摄影水平又已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好,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271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以及喜马拉雅的“摄影早自习”栏目,不见不散



  • 加入摄影早自习群,请加微信:nihaoyelaoshi(暗号:喜马拉雅)


    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269天。

    还是在前段时间我拍的我媳妇和我孩子的人像照的早自习下方,有一位同学问了个关键问题,他叫做忠歌,他说叶老师好,希望能讲一下您拍照时的心情。

    这真的是个好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很多人在学拍照的时候,他顾不上心情,顾得上的只有手机相机的操作,有构图、光线、色彩,到底应该怎么去运用才可以拍美一点,拍漂亮一点。但是一旦拍美拍漂亮成为一个习惯以后,成为一种下意识的动作以后,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开始关注心情了。

    开心的情绪 © 叶梓


    照片确实会受心情影响,我拍摄这一组照片的时候,好像就是幸福的心情呗,很简单,对吧?你看照片应该能看出来。不过心情又远远不只是幸福这一种,那就正向的情绪而言,它就分很多级,有的时候是开怀大笑,有的时候就是有一点点小开心,但是也不至于笑出声来,开心跟幸福还是有所区别的。


    疲惫的情绪 © 叶梓


    不过以我的经验,这个正向的情绪,好像不是很容易被注意到,你常常会开心,但是你不会记得那些开心。往往最刺激的,最能够让我们留下痕迹的,能够让自己意识到自己有情绪了的,是负面的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就很多了,包括紧张、内疚,包括后悔,包括焦躁不安,包括有压力等等。同学们听这些词什么感觉?就感觉我很想逃离对吧?我不想听这些情绪,我更不想感受这些情绪,我更不想记录这些情绪。

    唉?我绝对不是这样子的。我们的人生之所以会不断的进步,之所以会寻找更多的突破,之所以会去迎头面对问题,就是因为我们有这些负面的情绪。比如说我自己在上台演讲的时候,如果下边人特别多,五六百人,我多少还是会有一些压力和有些紧张的,正是这个情绪使我有了动力去做得更好,对吗?所以我倒不觉得这些词汇是一个一个的贬义词,或者它有它们看上去那么讨厌。


    伤心的情绪 ©叶梓


    那拍照的时候你会只记录正面情绪吗?只记录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只记录孩子的可爱,但是你不去记录你旅途的疲惫,不去记录你家孩子在哭泣的时候的那个表情吗?我觉得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同样都值得记录。


    压抑的情绪 ©叶梓


    那么我们又怎么去记录这些情绪呢?一种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过别人的表情来表达我的情绪。比如说我在有压力的时候可以去拍摄有压力的人,我在开心的时候去拍别人的笑脸,就是以人为镜,以对方来表达自己。


    © 叶梓


    但是有时候我们也借物喻人,比如说我开心的时候我就喜欢拍红色黄色的事物,蓝天和白云我也会去拍摄。但是如果我比较郁闷的时候,我就会去拍摄比较灰的画面,比如说北京的沙尘暴或者是雾霾天,或者我就在半夜出去拍照片,去拍摄空无一人的城市来表达孤独感。这些照片我相信在过去的早自习里面大家多少都有见到过,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来观察它们,发现了吗?我在借物喻人。


    孤独的情绪 ©叶梓


    当然,情绪还可以用一些技巧来表达,构图啊、光线啊、色彩啊这个话题就太大了,我们就不展开来说了。只要你知道了你可以用照片表达情绪,其实就相当于推开了摄影的另一扇大门。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很多人在学构图、光线、色彩的时候,学到一定的程度能拍好看了,就觉得好像已经到了天花板了,无事可干了,没有进步的方向了。但是现在你却发现,哦,原来我以前学的所有的构图、光线、色彩都是对正向情绪的表达,那么可不可以试着反过来做呢?


    压抑的情绪 © 叶梓


    就是如果你的画面不平衡,有倾覆感;如果你的画面乱糟糟,让人觉得狂躁不安;如果你的画面曝光不足,让人觉得很压抑;或者你这个人物眼睛前方不留多少空间,使他身后多留空间,来表达他正走过人生的漫漫长路。发现了吗?当你把所有的技巧反过来用,它依然成立。

    那么摄影里还有对错之分吗?还有好坏之分吗?显然是有。我们怎么评判它呢?就是你的技巧是否适应了你对故事的记录,对情绪的表达。实际上技巧本身根本没有好坏,我们评判一张照片的好坏,是根据你是否精确的传递了你的世界观、你的思想,或者是你想记录的这件事情,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好吧,那我们今后在练摄影的时候就可以沿着这个思路再去试一试,除了拍美,能不能表达你今天的心情呢?

    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270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以及喜马拉雅的“摄影早自习”栏目,不见不散



  • 加入摄影早自习群,请加微信:nihaoyelaoshi(暗号:喜马拉雅)


    你好,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268天。

    过年期间我有在洛阳给我的妻子和孩子拍摄了一组人像照片,有一位叫做小石门的同学在后面留言说:老师,这是什么镜头什么机身拍的?我想买个镜头不知道该买什么好。我的机子是索尼的a7r3,想买个定焦来拍照,但预算有限,有没有便宜的推荐?好,今天我们就来谈谈镜头的问题。

    首先小石门同学应该是已经有变焦镜头了吧,咱们初学者还是变焦镜头更方便更好用,更能在一支镜头里体验到多个焦段的拍摄效果,有助于学摄影打基础。不过如果你已经有了变焦头了,想再添置镜头呢,那定焦镜头确实是很好的选择。


    富士 56mm f/1.2 图片来源:富士官网


    定焦镜头因为结构简单,所以不仅是成像效果好,而且价格还是有一些非常便宜的可供选择的。也是因为结构简单,所以定焦镜头通常还会有很大的光圈,可以拍出背景虚化比较明显的那种照片效果。我用的这支镜头是富士的56mm f/1.2光圈的镜头。因为我用的机身是富士的XT5是一个APS-C幅的机身,所以换算成全画幅的焦距的话,56mm差不独多相当于是85mm左右。


    等效焦距 85mm 定焦 © 叶梓


    85mm这个焦段真的是非常适合拍人,在这个焦段里人的脸是不怎么变形的,而且背景的虚化也足够的明显。


    等效焦距 85mm 定焦 © 叶梓


    特别是对于亚洲人来说,因为我们的五官没有欧美人长得那么的立体,所以85mm就可以了,短一点也行,50mm也适合拍亚洲人,因为在这些镜头里面五官不会变得过于扁平。但是如果是拍欧美的模特,那你就可能需要更长的镜头,比如说135mm拍欧美模特也是可以的,他的脸也不怕扁平嘛,稍微扁一点,鼻子反而没那么高,没那么大了。


    等效焦距 85mm 定焦 © 叶梓


    所以你到底用哪个焦段去拍人,也要看对方的长相,这是85mm,算是比较通用的一种镜头。


    等效焦距 50mm 定焦 © 叶梓


    同样的50mm也可以拍人,不过50mm除了拍人,就可以兼顾其他的东西了,比如说拍拍静物啊,拍拍风景啊,也是可以的。


    等效焦距 35mm 定焦 © 叶梓


    如果你要拍的人像是包括很多的环境在内的,那你或许要考虑再广一点。比如说35mm的定焦镜头。


    等效焦距 24mm 定焦 © 叶梓


    或者说你就是喜欢拍风光,那你就可以使用28mm、24mm、20mm的定焦镜头,这都是往广角的方向走。

    但如果往长焦方向走呢,再买定焦头就不那么常见了。主要是在长焦的焦段里,我们总是需要构图灵活。你拍只鸟,周围的树杈子到底拍进来多少是不一定的,所以使用定焦头反而就不方便。我们一般长焦镜头都使用变焦镜头为主,除非你有特殊的需求。比如说你在使用长焦拍远景的时候,方便程度你不在乎,构图可以慢慢来,但是你特别在乎大光圈,那么你就得用定焦头了。

    最后是小石门问到的有没有平替的问题。其实定焦头是最有平替的选项的,我们如果能够使用手动对焦镜头的话,那么你可以购买七工匠这个品牌生产的手动对焦头,它的镜头其实蛮多的蛮全的,而且性价比极其的高。但是如果你一定要用自动对焦镜头的话,七工匠好像刚刚生产了一支自动对焦头,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去参考一下维卓仕生产的自动对焦镜头,它的口碑也算是比较不错的。小石门这个问题真的是问到点子上了,对于拍摄的效果而言,换机身其实远没有换镜头来的那么明显,所以大家如果有多余的预算,也是可以考虑去购买新的镜头,去拍摄你想要的画面效果。

    最后我也想问问大家,你正在使用的有什么焦段的定焦镜头呢?使用起来又有什么感受呢?你可以在底部留言,我们一起来做做参考。

    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2268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以及喜马拉雅的“摄影早自习”栏目,不见不散

  • 加入摄影早自习群,请加微信:nihaoyelaoshi(暗号:喜马拉雅)


    早安,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266天。


    © 李杜宇


    熟悉我的同学可能知道,之前叶老师光头,对吧?最近媳妇不让剃头了,头发长出来了,形象不一样了,所以我的形象照也得重新拍过。前两天我媳妇又给我重新拍了这一张,我发到了我的系统课的群里边,里边有好几位同学非常的敏锐,比如说mei、知非、还有满鸿啊,都在问这张照片儿到底是怎么布光的?今天我就简单给大家讲讲这张照片儿的布光方式,大家以后拍形象照、拍肖像照就可以抄作业了。

    首先大家可以先看一看我这张形象照,根据图片里的光的效果来猜测一下我用了几盏灯,它们分别是多大面积的,多大强度的,是摆在什么角度的以及是什么颜色的?我给大家3秒钟思考时间,准备,3、2、1。好了,那我来揭晓谜底了。

    下面这张图片是我的现场布光图,你可以看得到每一盏灯的位置、颜色、大小和它们的角度。看起来有点复杂,是吧?其实非常简单,我给大家做一个讲解,你就会明白布光的思路了。


    © 李杜宇


    首先我们要拍一张人像照片,最需要的是一个主光源,在这个画面中我的右前方——就是现在画面的左侧比较亮的那个方块块,那就是主光源。主光源负责照亮面部,也负责营造面部的立体感,还有就是皮肤的质感都是靠主光源。主光源非常的重要,在这里我使用的是一个60×90厘米的柔光罩,注意啊,我说的是它的面积大小,60×90算是一个比较常见的柔光箱大小,这个大小如果放近一点,光线会变得非常柔和,拉远一点它也可以有一定的方向性,属于比较万能的柔光罩。主光源的光线是标标准准的白光,5200K。然后它的角度摆的是一个伦勃朗光角度,就是人的侧方偏高一点,大概30度角到45度角之间,这个到底要多高的角度要看人的具体长相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一个是灯棒,一个就是一个点光源。这两个光是典型的轮廓光,它在我的身体的后方偏左和偏右,同时稍微的偏高一点点,这样就会在我的头发上和我的肩膀上形成漂亮的轮廓。这个光源为了和主光源拉开差距,我使用的是偏暖的光线,大概是3000K多到4000K左右的色温,这些灯光的色温都是可以调整的,可以在暖和冷之间调整。如果你想问为什么一个是灯棒,一个是小灯珠呢?这个其实关系不大,它俩的轮廓光效果都是类似的,只不过就是因为我这刚好有这么两个器材而已。

    为什么要给人物打轮廓光呢?在我这儿是因为我的衣服是深色的,然后我的工作室背景也是深色的,这两个东西很容易混在一起,我作为主角就不够突出,所以使用轮廓光可以把我用一个小亮边从背景中勾勒出来,这人物会变得更明显一些,另外也会更有氛围感一些。

    好,我们再继续往下看,在主光的两侧还有两个灯,左上角是一个灯笼形的灯罩,主灯的右侧是一个环形灯,这两个灯又是干什么用的?其实它们俩就是用来照亮环境的。如果你只有主光照在人身上,那么环境就会相对比较暗。我怕背景的墙和我后边那些硬盘啊、电脑啊之间都混在一起了,全变成纯黑色了,大面积的曝光不足,画面的背景就会显得比较单调一些,所以我就使用了环境光。这两个灯光的主要特点就是它的方向性不是很明确,它是往四面八方射光的,所以整个屋子就会亮堂一些,调整了背景和我之间的亮度比值。

    最后还有一个小小的细节,有没有人注意到在我的脑袋顶上有一个小台灯啊?那个灯对于拍我来说是没什么效果的,把它摆在背后,只是要在黑暗的背景中进行一个稍微有点亮色的点缀。温暖的黄光能给我们带来温暖的感觉,它是用来营造气氛的,它是用在环境用在背景中的一种装饰,它跟主角无关。


    我身后的轮廓光点光源 图片来源 © 叶梓


    最后可能有同学想问:老师,你用的这几个灯都是什么牌子,什么型号啊?型号我就不说了,品牌我简单说一下。主灯和环境光灯线的灯笼灯都是用的锐鹰,环形灯我用的是神牛,这些都是性价比比较高的选择。身后那个灯棒我用的是智云的100瓦,优点就是功率非常的大。最后就是我身后那个不起眼的小黄灯,那个才是真正的高端货,品牌叫做Hobolight,以前是做工业级别的灯光产品的,现在也有民用级产品,不仅性能非常的强悍,而且颜值也非常的高,我非常喜欢。

    当然器材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这个布光的思路,大家学会了吗?如果你觉得今天的信息量有点大,至少你知道了在布光的时候不能把所有灯一股脑的上,它得分为主光源,照亮环境的光源,轮廓光的光源,或者在背景中充当一个点缀的氛围光的光源等等。你把它做个分类,心中的思路就会清晰很多了。

    好,那么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266天,我是叶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以及喜马拉雅的“摄影早自习”栏目,不见不散



  • 咨询报名颐和园游学营(3月30日),请加微信:hello-kato


    早安,我是晏飞,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269天。


    © 晏飞


    今天分享一张去年冬天我带着同学们在颐和园的游学营拍摄的照片,这张照片虽然是用手机拍摄的,但我还挺喜欢的,可能是有是有这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我很喜欢这个空气透视感。什么是空气透视呢?就是其实我们空气不是完全透明的,在我们空气中会有很多的小杂质,这会造成一个现象,就是当我们看向远方的时候会发现,离我们越近的物体它的颜色越深,那越远的物体颜色越浅。就像我们经常看到的那种层峦叠嶂的山峰的照片,一层一层的那种画面,大家都见过吧,它们就是,你会发现近处的山的颜色是深的,远处的颜色是浅的,对吧?

    你看这张照片,我们可以大概把它分为三层,前面的两个建筑是第一层,中间的玉泉山和玉峰塔是第二层,再远处颜色更浅的那个山峰是第三层。它们的颜色是由深到浅的,这就是空气透视造成的,我们就可以利用它帮助我们的画面层次感更加的丰富和清晰。

    第二呢,就是你看这个前景它其实是两个中式建筑的屋檐,就是有点弯弯的翘翘的那种,我刚好找到一个角度,让它们是交织在一起的。这个形状就很像古人穿的汉服的那个交领,当然汉服的交领是右衽,就是右边压左边的,但是我这张照片是左边压右边,这个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一些服装,他们会是左边压右边的,俗称叫左衽。

    而且前面的两个屋檐虽然颜色很深,但是又不是一片漆黑,是能够看清楚它们上面是有很丰富的细节的。这是因为我当时拍摄的时候打开了手机的HDR功能,所以保留下了前面这些屋顶上的细节。我很喜欢它屋顶上的纹理,你看前面的这一层它是有点俯拍的屋檐的顶端,所以能看到这一条一条的小曲线其实是很细密的一条条的瓦片,后面的屋顶细节更丰富,是很典型的中式的这种建筑。


    © 晏飞


    其实这张照片本来我一开始是横构图的,我把这张照片裁成横构图,大家可以看一下,其实也还可以,但就是为了保留更多的前面屋顶的这些细节,所以我采用了最终的竖构图的照片。

    另外这张照片在拍摄的时候还有一些小细节。首先大家看这两个屋顶的最高处,它是一高一低的,左边的屋顶低,右边的屋顶高。其实我们在拍摄的时候是可以把它拍成一样高的,如果我再往左走两步,这两个屋顶是可以拍成一样高的,对吧?大家可以想象左边就会变得高一些,右边变得更矮一些。但是在拍摄的时候,我当时就特意跟同学们强调,我说这两个屋顶一定不能拍的一样高,因为这样有高有低叫错落有致,更自然,如果一样高就会显得有些死板。

    另外还有一点,拍这张照片的时候,我们所有人都是几乎都是把手举得很高,举过头顶在拍摄,甚至很多有女同学是踮起脚尖来拍的,为什么?因为站在我们正常的视角看到的这个画面,后面的玉泉山包括再后面小山头,它只露出来一个小小的尖儿,几乎就看不见下面的山头只露出了一个小塔。为了让后面的这两个山能露出更多,就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我们使劲举高相机。一举高相机呢,前面的建筑就会变得相对矮一些了,那么后面的山头就能露出来更多了。

    所以你看,这一张看似简单照片,其实里面还是有很多的小细节在里面的,对吧?其实颐和园真的是一个宝藏的皇家园林,它的春夏秋冬都有很多都有非常不同的景致去可以观看。现在正值春天,我们的北京游学营也又要来了,就在下下的周六下午,也就是3月30号的下午,我会带大家再次去颐和园拍摄,这次我们走的将会是和上次完全不同的路线,我们来一起拍摄颐和园的春天。同样的还是小班授课,名额有限,所以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可以扫描语音下方海报里的二维码,抓紧时间报名。

    好吧,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2269天,我是晏飞,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以及喜马拉雅的“摄影早自习”,我们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