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snitt

  • 颱風來襲,氣壓下降,你是不是感受到關節酸痛與僵硬? 這是因為氣壓變化對體內組織液體的分布產生影響,使筋膜層內腫脹壓迫,進而引發疼痛。 ◾️為何會引起?颱風前後的風濕痛! 筋膜是包裹肌肉的結締組織,通常應具備良好彈性。 但在低氣壓的颱風來襲時,暴風雨與濕冷時,氣壓會降的更低。 此時人體外部壓力減小,使關節內部組織液外滲到表體內軟組織,特別是筋膜層和關節滑膜周圍形成微小腫脹。進而產生壓迫,導致筋膜變得緊繃,進而刺激神經末梢,加劇疼痛的敏感度。 腫脹現象讓筋膜層的柔韌度變差,也限制了肌肉的活動範圍。 你就會覺得濕冷天氣下,明顯感到僵硬和不適。 ◾️整套颱風風濕痛緩解方法 針對氣壓與濕氣變化帶來的筋膜腫脹與疼痛,運用更完善的按摩與熱敷,排除體內濕氣減少組織內液體壓迫。 一、手感與體感相互覺察: 用手指指腹感知肌肉和筋膜層的軟硬,給身體自我感知疼痛或腫脹部位回饋的反應,輕柔稍加按壓。這樣的按摩不僅能放鬆筋膜層結構,還能促進滯留的組織液流動,減少低氣壓引起的腫脹和黏連現象。 二、操作概念:任何一種筋膜滾筒、按摩球或工具皆可,最好是自己手掌禍首指輕壓緩慢滾動疼痛區域。每個部位保持5-10秒的輕柔按壓,重點在於動作緩慢均勻,避免過度用力。 三、熱敷輔助 熱敷在緩解氣壓變化引發的僵硬上也有幫助,可以選擇熱水袋或熱毛巾,針對筋膜緊繃的部位進行5分鐘左右的熱敷,但頻率可適當降低。熱敷有助於擴張血管、促進血液流動,進一步幫助按摩後的筋膜恢復彈性。 ◾️持續斷除風濕不適的長期策略 在不同急性不舒服狀態下,運用按摩、熱敷外,你需要一套長期身體練習策略? 四、全面照護 基礎瑜伽動作,直接改善關節僵硬、創造肌筋膜伸展活動。 主要是增加血運行促淋巴液循環,助於體內多餘水分排出,減少組織的水腫情況。 使筋膜重新恢復柔韌性,減少因濕氣造成的內部液體滯留後的筋膜腫脹。 五、針對過度敏感的人,調節免疫系統 基礎瑜伽專注於呼吸與意識的平衡,練習時使交感神經系統逐漸放鬆,讓副交感神經系統發揮放鬆、休息和修復神經的作用。這有效降低免疫系統的過激反應,減少炎症因子的釋放,使身體在濕冷環境下降壓放鬆。避免過度激活所引發的不適感。 在我們的筋膜放鬆瑜伽課程中,你將學習實用的自我按摩技巧,配合呼吸與基礎瑜伽,真正釋放筋膜緊繃、調節神經系統,幫助全身放鬆。 現在就揪眾包班,參加筋膜放鬆瑜伽課程,預約Yu老師為你免費說明,跟親友一起體驗筋膜放鬆瑜伽,不僅學習如何釋放筋膜中的壓力,還能體驗從筋膜到身心的全面放鬆。 讓你的身體與心靈恢復平衡,重新找回輕鬆與靈活的感覺。 願我們練習帶來美好🫶 【遇動網站】https://www.meet-sport.com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釋放焦慮與後悔的最佳冥想指南:結合瑜伽呼吸法,找回內在平靜 釋放積壓的焦慮和後悔。邀請你一同進入一段深度的放下放鬆冥想旅程。 引領你從掌握左右鼻孔的瑜伽呼吸法,到調整內心與身體的緊張,進而找回久違的內在平靜。 隨著我們的指引,你將接觸交替鼻孔呼吸法,協助平衡情緒。 探索自我慈悲量能,溫柔地面對內在的壓力源。 從此,可以不再被過去和未來的牽絆左右,而是學會安住當下,擁抱現在的自己。 瑜伽基礎有課上,點連結上課,讓我帶你開始這段釋壓旅程,讓自己獲得真正的內在平靜與輕盈。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Saknas det avsnitt?

    Klicka här för att uppdatera flödet manuellt.

  • 心玫是一位典型中年上班族,過去長年坐辦公室作息和偶爾的劇烈運動的習慣,讓她 最近經常感到膝蓋疼痛。 ​ 近來只要走路稍長,膝蓋就會有隱隱的酸痛感,蹲下和起身時更是感到僵硬和不適。 她開始擔心這是否是因為年齡增長引起的退化性膝關節炎,但朋友提醒她,這可能是筋膜太緊和運動模式不正確導致的問題。 ​ 為了改善膝蓋的健康,心玫開始一對一練習,我們透過評估與大量動作測試,
深入了解她筋膜的健康,共同研究如何避免她未來更嚴重的膝蓋問題。 ​ ◾️#筋膜健康與動力鏈的關鍵作用 ​ 運動鏈理論(Kinetic Chain Theory)於1955年由骨科醫師Arthur Steindler提出。 ​ 他將人體的四肢視為相互連接的「鏈條」,一個關節的運動會影響到其他關節,形成連鎖反應。 ​ 隨著現代運動科學的發展,運動鏈理論被廣泛應用於物理治療和運動訓練中,強調關節間協同運作的重要性。 ​ 筋膜是覆蓋全身肌肉、骨骼和器官的結締組織網絡,如同「鏈條」鏈接! 它在身體的運動協調和力量傳遞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 所以膝蓋疼痛往往不只是膝關節本身的問題,而是整個運動系統不平衡的結果。 ​ ​ 運用運動鏈理論達成#膝蓋保護的建議 ​ 心玫的膝蓋疼痛其實並不僅僅來自膝蓋本身,而是源於髖部力量的不足以及踝關節靈活度的缺失。 ​ 運動鏈理論幫助我們明白,整個身體是如何彼此協作的。 ​ 我們通過基礎瑜伽,慢慢調整這些不平衡,深深地因為了解身體的相互聯繫,找回膝蓋的輕鬆,並讓身心感受到被療癒的喜悅。 1. 橋式(Setu Bandhasana) 部位:髖部、核心、下背部 效果:橋式是溫和但強大的動作,它能強化髖部肌肉,幫助分散膝蓋承受的壓力。每次提升時,感覺到脊柱延展,彷彿全身輕盈地被抬起,這是一個讓你與身體建立聯繫的時刻。 訣竅:吸氣抬起臀部時,感受腳跟扎根,胸口柔和地向上擴展。每次呼氣時,將身體輕輕落回墊上,讓你與大地更深層地連接。 ​ 2.躺姿提膝(Supta Padangusthasana變體 ​ 部位:大腿後側、髖部 ​ ​ 效果:這個動作能幫助柔和地拉伸腿部,強化髖部肌肉,從而減少膝蓋的負擔。當你將膝蓋靠近胸口時,感覺到一股溫暖的力量,讓下肢放鬆且充滿支撐。 ​ ​ 訣竅:保持呼吸流暢,雙手輕柔地引導膝蓋靠近胸口,不需用力,只是順勢而為,像擁抱自己的身體一樣。 ​ 高弓步變體(Crescent Lunge Variation)​ ​ 部位:髖部、踝關節 ​ ​ 效果:這個動作能改善踝關節的靈活性和髖部的穩定性。站立在高弓步時,感受髖部與腿部之間的力量流動,膝蓋逐漸放鬆,身體變得穩定而輕盈。 ​ ​ 訣竅:站立時,注意腳趾根部與腳跟的穩定,讓腳尖指向前方,保持腳跟的力量傳遞,避免膝蓋承受過多壓力。 ​ 讓這些簡單的瑜伽動作成為你的日常,感受膝蓋疼痛慢慢消失,讓身心在這些細微的動作中重獲平衡與健康。 ​ 不只心玫,很多典型的中年上班族,長時間坐著辦公加上偶爾劇烈運動,當他們持續感到膝蓋疼痛。很可能不是單純的退化性關節炎,而是伴隨筋膜緊繃與不正確的運動模式所致。 ​ 了解運動鏈理論,我們發現強化髖部肌群、改善踝關節活動度,並進行正確的步態調整,能有效減輕膝蓋壓力並恢復健康。 ​ 如果你也有膝蓋不適,立即加入我們線上課練習,並針對性練習筋膜健康一對一練習課程,避免未來更嚴重的問題!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隨著年齡增長,許多中年朋友開始感受到下背部隱隱的疼痛,甚至有時會出現劇烈的不適感。 這種下背痛讓我們感到活動受限,工作和日常生活也因疼痛而變得艱難。 然而,這些下背痛的真正原因往往與我們身體深層的筋膜系統有著密切的關聯。 今天,我將為大家揭開#下背痛的#筋膜失衡之謎,並且教大家如何應對。 筋膜:下背痛的另類隱形元兇 筋膜是覆蓋全身的一種結締組織,像一層無縫的保鮮膜包裹著肌肉、骨骼和器官,負責支撐與穩定我們的身體。 當筋膜健康時,它可以靈活地傳遞力量,讓身體協同工作;然而,一旦筋膜出現「失衡」或「緊繃」,就會產生疼痛,尤其是下背部這種承受大量負荷的區域。 根據「動態系統理論(Dynamic Systems Theory),身體的每一個部位都不是孤立的,運動和力量的傳遞是由多個系統協同作用的。 當身體的某一部分出現不平衡,比如核心弱化、髖關節僵硬或姿勢不良,會導致下背部的筋膜承受不應有的壓力,進而引發劇烈疼痛。 四個筋膜失衡的秘密 1. 姿勢不良:長期保持不良姿勢,如久坐、駝背或站姿不正,會讓筋膜失去應有的彈性,拉長或緊繃筋膜,使下背部長期處於張力失衡狀態。 2. 髖關節僵硬:髖關節的靈活性直接影響著下背部的負擔。當髖部肌肉僵硬或缺乏靈活性時,身體會讓下背部進行補償,導致筋膜過度伸展或緊繃,引發疼痛。 3. 核心肌群弱化:隨著年齡增長,核心肌群的力量會逐漸減弱,這直接導致脊柱缺乏支撐,讓下背部筋膜過度緊張。核心的弱化讓我們的下背部承受過多壓力,成為下背痛的常見原因之一。 4. 壓力與情緒因素:我們的情緒和壓力會直接影響筋膜的狀態。當我們處於長期壓力或焦慮中,身體的自律神經系統會讓下背部的筋膜保持緊張狀態,久而久之,會導致筋膜損傷和下背痛。 想要緩解下背痛並改善筋膜失衡,通過溫和的瑜伽動作能夠有效幫助身體找到平衡。以下是幾個適合中年人、特別是下背疼痛患者的基礎瑜伽動作: 1. 貓牛式(Marjaryasana-Bitilasana) 動作:來到四足跪姿,雙手與肩同寬,膝蓋與髖部對齊。 吸氣時,慢慢將腹部向下沉,胸口向前打開,輕輕抬起頭,感覺脊椎像被輕柔拉伸一樣。 呼氣時,將背部拱起,腹部內收,頭輕輕向下放鬆,想像你的脊椎像一條波浪在上下起伏。 效果:讓脊柱自然地擴展和收縮,有助於釋放下背部和整條脊柱的緊張,恢復筋膜的彈性。 訣竅:保持每次的呼吸自然且深長,隨著呼吸讓身體輕柔地移動,像在和脊椎對話一樣,慢慢感受背部的舒展和放鬆。 2.蝗蟲式(Salabhasana) 動作:趴在墊子上,雙手放在身體兩側,手心朝下。吸氣時,輕輕抬起雙腿,臀部發力,然後讓胸口也微微抬離地面。這個動作能幫助強化背部和臀部的肌肉,並舒展因久坐而緊繃的下背部筋膜。 效果:不要強迫自己,輕輕感覺背部在延展、打開。 訣竅:保持幾個深呼吸,感受背部逐漸變得強壯而輕盈。這個姿勢像是一個溫暖的擁抱,帶來力量和支撐,釋放背部的壓力。 3. 嬰兒式(Balasana) 動作:從跪坐姿開始,將雙膝分開,讓腳趾相觸,輕輕向前彎腰,額頭輕放在地上,手臂自然向前延展。每一次呼吸都像是一股溫暖的能量,讓下背部的筋膜在完全放鬆的狀態下得到釋放。 效果:這個動作給予下背部充足的休息,幫助緩解緊張感。 訣竅:放鬆心情,讓你的身體沉入這個姿勢,就像回到了嬰兒時期,安全、舒適且被支持著。 4. 鷹式手臂(Garudasana Arms) 動作說明:坐著或站著都可以,將雙手交疊,右臂在上,將手臂纏繞在一起。輕輕抬起手肘,感受肩胛骨之間的拉伸,這是深層次的肩頸放鬆,特別適合肩膀與下背部的放鬆。 效果:隨著每次呼氣,釋放背部的張力。 訣竅:這個姿勢像是一個溫柔的擁抱,給你的肩膀和背部一個輕柔的釋放時刻,讓壓力和緊繃隨著呼吸流動離開。 這些瑜伽動作可以讓你從筋膜失衡中解脫出來,帶來持續的背部健康與放鬆。每一個動作都是在與自己的身體建立聯繫,讓筋膜逐漸恢復它應有的彈性與健康。 透過這些動作,讓你的下背部疼痛慢慢消退吧! 立即加入我們的線上瑜伽課程,學習更多專業的筋膜調整技巧,輕鬆恢復身體活力! 下背痛的真正原因往往隱藏在筋膜的失衡中,透過改善核心力量、增加髖關節靈活性、糾正姿勢和釋放壓力,我們可以大幅減少疼痛。 通過這些簡單的基礎瑜伽練習,你不僅能緩解當前的疼痛,還能預防未來的問題。 想要更深入了解如何通過瑜伽調整下背部的筋膜失衡?預約一對一瑜伽課程,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輕鬆練習,重獲無痛生活的自由吧!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頸部與肩膀疼痛:當筋膜失去「保鮮膜」的保護 ​ 隨著年齡增長,肩頸部位的僵硬和疼痛常常困擾中老年人。 無論是長期的姿勢不良還是日常壓力過大,這些問題常常影響我們的生活質量。 ​ 透過張力整合理論(Tensegrity Theory)的理解,我們可以找到解決肩頸問題的有效方法,並透過簡單的瑜伽練習來恢復身體平衡。 ​ 張力整合理論最早來自於建築學,強調結構的穩定性來自於張力和壓縮的平衡,並非完全依賴於骨骼等硬組織。 ​ 人體內的筋膜系統像一個連續的網絡,通過調整張力來保持結構的平衡。 就像建築中的「張力穩定結構」一樣,身體的穩定依賴於筋膜和肌肉之間的張力協調。 ​ 這一理論後來被應用於人體生物力學,特別是用來解釋肩頸、背部等區域的緊張與疼痛。 ​ 如果我們將筋膜比作一層「保鮮膜」,包裹並連接著全身的肌肉、骨骼和器官,它會隨著我們的動作進行調整。 ​ 然而,當我們長時間保持不良姿勢或面臨壓力時,這層保鮮膜會變得緊繃,從而引起肩頸部位的緊張與疼痛。 ​ 運用張力整合理論,通過調整身體的整體張力來解放筋膜,釋放肩頸的壓力,這是治療頸部僵硬和肩膀疼痛的有效途徑。 ​ 通過以下幾個瑜伽姿勢,可以有效調整肩頸部位的張力,緩解疼痛和僵硬: ​ 1. 貓牛式(Marjaryasana-Bitilasana) 身心部位:在貓牛式中,通過背部的延展和收縮來調整整條脊柱的張力。 ​ 訣竅:當你吸氣時,背部微微向下弧形,讓胸部張開;呼氣時,背部向上拱起,感受肩胛骨和頸部的舒展。這個動作可以釋放頸部和肩部的緊繃,讓筋膜恢復彈性。 ​ 效果:這個姿勢能夠改善頸椎和脊柱的靈活性,並且能緩解由於肩胛骨周圍肌肉緊張導致的頸部僵硬。 ​ 2. 蝗蟲式(Salabhasana) 身心部位:這個姿勢強化了背部和肩胛骨周圍的肌肉,幫助恢復頸部與肩部的張力平衡。 ​ 訣竅:當你抬起雙腿時,背部和肩膀會被輕輕提起,這能幫助打開胸部並釋放肩頸部的壓力。每一次的呼吸都能讓你感受到筋膜逐漸放鬆,像是將過度緊繃的「保鮮膜」慢慢鬆開。 ​ 效果:蝗蟲式能夠深層次地拉伸背部,強化頸部下方的肌肉群,從而減輕肩頸壓力。 ​ 3. 鷹式手臂(Garudasana Arms) 身心部位:聚焦肩膀肌肉,當你將雙臂交叉纏繞時,像擁抱自己一樣,感受肩胛骨之間的區域得到深層的拉伸。 ​ 訣竅:每次呼氣時,都會將肩部的壓力釋放,像是解開肩膀上的一個結,讓它變得更輕鬆和靈活。 ​ 效果:鷹式手臂拉伸了肩部和肩胛骨周圍的肌肉,幫助筋膜系統恢復彈性,減輕肩頸壓力。 ​ ​ 張力整合理論強調身體內部的平衡與穩定,而筋膜就像一層保鮮膜,負責維持這種張力的分佈。 ​ 當肩頸部位的張力失衡時,會導致緊繃和疼痛。透過溫和的瑜伽練習,如貓牛式、蝗蟲式和鷹式手臂,我們可以調整身體的張力,釋放肩頸的壓力,恢復筋膜的健康彈性,從而有效減輕肩頸僵硬與疼痛。 ​ 如果你也經常感到肩頸僵硬、疼痛不適,不必再忍受這些困擾。現在就採取行動! ​ 立即參加入遇動肩頸舒緩計劃,用課程讓僵硬和疼痛成為過去,讓練習給你迎接更健康、更輕鬆的每一天! 【遇動網站】https://www.meet-sport.com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四個放鬆身心老師,談四種「放下」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技巧 是工作還是生活?是人際關係?還是自我成長?壓得讓人難以喘息! 「放下」生命不可承受之重的技巧,找到內心的平靜變得越來越重要。 因此,我們精心設計了四個活動,結合覺、身、心、靈四大概念,幫助你全面放鬆,探索內在的力量。 ◾️覺 – 禪卡:打開內在覺察的大門 禪卡是心靈啟發工具,透過抽取和解讀,每張卡片上的圖像與文字引導你思考、反省,讓你從不同角度理解自己的想法與感受。這不僅是一場自我探索的旅程,更是一個放鬆心情的有趣過程,讓你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寧靜。 ◾️身 – 瑜伽:釋放壓力,強化身體 基礎瑜伽不是運動,而是與身對話。因簡單動作與呼吸練習,釋放身體的緊張與壓力。無論你是剛接觸瑜伽,還是有些基礎,該課程動作都能讓你放鬆身心,正念覺察,在壓抑中注入新能量。 ◾️心 – 精油:放鬆心情,平衡情緒 源自植物的精油是天然療癒工具。每一滴精油都充滿了大自然的力量,不同的香氣能幫助你舒緩心情或提振精神。只需要輕輕地吸入或塗抹,它便能在瞬間帶給你內心的平靜與舒適,讓你擺脫學習壓力,擁有更愉快的心情。 ◾️靈 – 催眠:進入深度放鬆的心靈旅程 催眠是一種讓大腦進入專注、平靜狀態的方法。透過引導語音,你能逐步放鬆,進入深度放鬆的狀態,釋放內心的焦慮與壓力。這不僅幫助你提升專注力,也讓你更輕鬆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找到內心的力量。 本集節目四個老師一起聊聊練習放下的課程,你將知道老師們如何覺察自我、照顧身體、平衡情緒,並深度放鬆心靈,讓身心靈達到和諧與平衡的狀態。 【遇動網站】https://www.meet-sport.com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中年之路:穿越幽暗,迎向完整的內在煉金之旅」一書,是誠品書店七月第十名暢銷書 書中佳句:「在人生旅途中,我發覺自己置身於一座黑暗的森林,迷失了道路…」 我想問問看到文字的你? 中年的你,迷失嗎? 或是你會用迷失這個形容,詮釋自己中年境遇嗎? 「中年之路:穿越幽暗,迎向完整的內在煉金之旅」一書,作者詹姆斯榮格派著名心理學家、心理分析師。 書中概念一句話說明:「你長大了,但卻沒有成為自己。」 從目錄可以看到:暫時性人格、吸收分離創傷、劣勢功能現身等等字眼,加上書評介紹,我大約理解這本適合一個受創需要療癒的中年人去看的內容。 但我接觸到把自己過的從容學員們身上,看到中年人們並不是需要被拯救。 而是需要被確認自己成長過程,為自己帶來接下來的人生意義後,再次成就自己更好可能性。 例如學員麗青! 他的生活態度和對身體的堅持,充滿了對自我的探尋與不懈努力。 他每週進行兩次練習,即使出國也不忘帶上瑜伽墊。這樣的勤奮,反映了他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只要睜開眼睛,就不輕易休息,日復一日地堅持。 在他家中,掛著藍蔭鼎老師的兩幅仿畫,代表著他對父母的記憶。 代表父親勤勞工作的畫,是農夫們在田間努力拉動稻穀。 而母親則默默為家人付出,是畫中婦人在溪邊與雞群的場景。 這兩幅畫,成為他內心深處對父母無聲付出的象徵。 麗青也以同樣的勤奮精神面對自己的人生。 他曾經因肌無力而受困,卻透過散步與基礎瑜伽的練習,不斷強化自己的體魄,重拾生活的力量。 這種不斷努力的心態,帶來了身體的顯著改善,也證明了他所信奉的「勤能補拙」是真實可行的。 這樣的堅持,不僅是對身體的鍛鍊,更是對內心的修煉。 他的經歷直接讓我感受一個事實: 心靈的治癒未必總是通過深層的心靈療癒來達成,更多時候,真正的改變來自於持續為自己付出努力,進而實現具體的轉變。 從中年到老年,時間不是變得可貴,而是特別有感,甚至能注意到生命變得緊湊。 請不要輕易放棄每次上課的過程。這是直接改善自己身體狀況的重要時刻,也是與自己內在和解的契機。 言盡於此,更多談話內容,還可以用聽的。 【遇動網站】https://www.meet-sport.com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多人才發現自己駝下去就直不起來。 脊椎是支撐我們整個身體的核心結構,它不僅影響著我們的日常活動,更關乎到整體生活品質。 什麼是 #施羅特方法 ?讓脊椎重新找到平衡 施羅特方法(Schroth Method)由德國物理治療師Katharina Schroth於1920年代創立。她本人患有脊柱側彎,對傳統治療效果感到不滿,決心透過對自己體態和呼吸的觀察,發展出一套以三維矯正為基礎的治療方法。這個方法強調透過體位調整、姿勢控制和肌肉強化,幫助脊椎恢復正常排列,減少側彎並改善健康。 施羅特方法特別適合中老年女性,這個群體往往因長期姿勢不良和缺乏運動,容易出現脊椎相關的問題。它不需要劇烈運動,而是透過持續的調整和訓練,讓脊椎回歸平衡,減少疼痛和不適。 #中老年女性脊椎保養 一般俗稱「龍骨」或是瑜伽哲學提出「昆達里尼」靈蛇路徑,它們都在說明頸椎、胸椎、腰椎和骨盆這四大區域。 為何脊椎這些區域會影響日常生活的活動能力,甚至長期導致慢性疼痛。 1. 頸椎問題:頸椎由七節椎骨(C1-C7)組成,負責支撐頭部並維持穩定。長時間低頭或姿勢不當,會導致頸部肌肉緊繃,如斜方肌和胸鎖乳突肌過度使用,進而引發頭痛、頸部僵硬和手臂麻木。我想強調正確的生活體位和平日姿勢調整,能有效減少這類不適。 2. 胸椎問題:胸椎位於脊柱中段,連接肋骨,參與胸廓的形成。中老年女性因為長時間伏案工作,常出現駝背和胸椎僵硬。這會影響呼吸及整體姿態。我認為可以透過胸椎的擴展和呼吸練習,幫助改善駝背和呼吸困難。 3. 腰椎問題:腰椎(L1-L5)承擔上半身重量,長期久坐或缺乏運動會導致下背痛。我知道一定練習收腹核心是可以幫助穩定腰椎,改善因椎間盤壓力導致的疼痛。 4. 骨盆問題:骨盆不穩定會導致髖關節疼痛,並影響下肢的力量和平衡。我會提供骨盆前後傾控制訓練,能夠穩定骨盆,減少髖關節問題,進而改善走路姿態。 本月9月21日,我們將舉辦一場讀身體書脊椎健康讀書會,重點介紹施羅特方法。 這次活動將從女性的角度出發,幫助大家更深入地認識脊椎的骨性特質,並通過正念練習來改善脊椎健康,進而提升整體生活品質。 這不僅僅是一場知識分享,更是一個自我成長的契機,讓我們能夠以更好的狀態面對生活的每一天。 我誠摯邀請所有關心自己健康的女性朋友們參加這次讀書會,並點擊留言區連結,了解更多課程資訊。女性最大的力量來自於對自己的認識和照顧,愛自己,從了解自己的身體開始。讓我們一起踏上這段充滿智慧與愛的健康之旅。 我是慢性疼痛管理的基礎瑜伽老師 基礎動作讓你有正念的底層邏輯 讓我手把手帶你 順利成章的學起來放在身上用。 迎接健康的中秋節! 願我們的練習帶來美好🫶 【遇動網站】https://www.meet-sport.com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人體會動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 當你來一起練習搞懂過程,就等於用認知學習,默默改變信念,而重新信念。 在人際互動上,最好就是雙贏。 只在乎自己叫做自私,只在乎他人自己是會委屈的。 自己身體跟自己合作,合作就是雙贏。 不合作,身體裡面各部位就最最基本條件上各做各的。 年輕時,各部位還可以互相支援。 但過到某種年紀或狀態,退化反應明顯,身體裡就會互相代償、求生為先。 這就是慢性發炎或長期疼痛。 大家都看過,高速公路追撞的新聞。 前車煞住,後車來不及,都一排撞起來。 往往中間的車已經被前面擋住了,但是後來的車還是一台台的撞上來,造成中間的車體受創最大。 這就是速度的慣性作用,這個作用,就是「力」。 也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物理學常說的「作用力」。 當你趕時間,起身出門。 結果前腳剛跨階梯,被絆倒,但後腳跟身體就像高速公車追撞的車,向前衝過去。 原本各開各的車因為物理作用力,追撞在一起。 身體也是,原本各自分開的骨關節,排列好好的,因為你一個加速,加上一個絆倒。 體內各種組織就會急速滑動,甚至撞擊, 這就是我們身體各種作用力相互影響。 會善用作用力的身體,就會有「健康」的複利效益。 不會善用作用力的身體,就會有「痛苦」的複利效益。 認知身體就是從基礎動作系統化、大量的體驗吸收。 經驗豐富認知清楚就會相信這個方式可行,進而相信而確認。 這就是信念。 當你相信自己可以跟身體連結,雙贏就很簡單,複利就出現了。 我是身體教育的瑜伽老師 基礎動作讓你有正念的底層邏輯 如果你身體動作很不協調 讓我手把手帶你 順利成章的學起來放在身上用。 願我們的練習帶來美好🫶 【遇動網站】https://www.meet-sport.com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好姿勢就是好好排列好身體每個部位,正位順位原則 維持身體好姿勢就像剪頭髮,做造型。 如果沒有自我感受與掌握,很容易變成軟癱的組織。 但是要掌握什麼東西,身體就可以維持良好體態呢? 拿兩個瑜伽磚,運用長方形的角度直立著,把兩個上下排放。 就想兩個骨頭上下排列。 一次是上下排整齊 一次是上下排歪斜 我問你,你覺得哪一個是會容易倒下來的? 如果你不是來亂的,應該都會直覺說上下整齊的。 為何你會直覺這樣回答,因為你有玩過樂高或是「麥塊」,或是疊過衣服收納,都知道,排整齊就不會倒。 身體也是這樣的,排整齊不會倒,不只看起姿勢好,是真的比較健康,省骨頭的作用力。 所以身體骨架排整齊就是「正位」。 那「順位」是什麼? 涉及兩根骨頭的互動的事,定義上就是「關節」! 關節順位就是兩根骨頭互動的角度順暢。 兩根骨頭互動過程不對。就像一台車怎麼過彎。 沒有調好角度,軌跡線就會被破壞。 所以 正念著骨頭「正位」是不動的靜態覺察。 正念著關節「順位」是活動的動態覺察。 人體動作就是受骨頭、骨頭排列(結構)、動態排列(移動結構)影響。 很多來瑜伽的長者都會很追求一件事,就是要拉開。 拉筋!拉開!拉到可以摸地板。 用拉開這個認知來調整關節,是不健康的。 你看到一堆手摸地的人,關節很鬆,但還是酸痛的。 所以拉筋治百病是誘人的糖衣。 重點是觀察關節角度的變化,對自己的影響。 伸展就是觀察角度的變化,對自己的影響。 而不是一直拉,享受刺激,力圖拉開後就會放鬆。 好的關節就是要讓兩個骨頭學習在一起的幸福。 幸褔就是運用角度變化,創造剛剛好的距離。 沒有依據理性物理去做事,就是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的盲目。 骨頭要是沒有規矩去拉開,如同規矩不能成方圓,違逆物質還原後的特性硬要做,就會造成骨架互相摩擦。 摩擦是會有火光,火光就是練習後發炎腫痛。 伸展或是拉筋本身定義都沒有錯,但要著眼適當的距離,與角度的變化。 當你正在痛或長期反覆痛,不要聚焦解決痛, 而是正念骨頭怎麼動態排列跟肌肉怎麼發力。 帕坦伽利瑜伽經2-55,有句話說 :「當感官不再對外界事物作出反應,心靈回歸本源,制感達成。」 我把他解釋成強調內心的清晰和秩序感,有助於你會結構化思考,去結構化你的骨肉,結構化你的動作。 正念正位而順念而順位 心靈心流本源 記得! 動作合一就是感受,就是療癒。 我是身體教育的瑜伽老師 基礎動作讓你有正念的底層邏輯 如果你身體動作很不協調 讓我手把手帶你 順利成章的學起來放在身上用。 願我們的練習帶來美好🫶 【遇動網站】https://www.meet-sport.com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一個軟軟的頭髮要怎麼變出髮型? 一個不受控制的身體要怎麼掌握? 整個身體的樣子,從骨頭撐成骨架。要健康高效的做出各種靜態或動態動作,都可以是一套正念覺察的過程。 就像弄頭髮,頭髮的形狀要怎麼做出造型? 有個髮型設計師寫了三個要項。 剪就是做結構 吹就是弄形狀 燙或是髮膠就是整合整體 一個對髮型沒概念的人,髮型設計師會替你想。 一個對身體沒概念的人,就需要認知認識,體驗驗察,慢慢學習出身體該有的樣子。 每根頭髮聚在一起,就成群結隊,又因為頭蓋本身形狀,分成額頭前部(例如瀏海)、後腦勺(綁馬尾)、左右兩邊,配合人的眼睛臉型。 關鍵就是:如何讓成群結隊的頭髮,跟你臉型、頭型。變成一個髮型與臉部造型。 我們人體每個骨頭各有各形狀,每種形狀都有一定功能。 骨盆是正面看、後面看。是三角形!但是從底部看其實是類橢圓形。 所以整個臀部要好看,一定要從三角型去注意水平軸,整個人要歪歪的屁股拍造型照片,還是正正的姿態避免代償。 就像髮型一樣,會懂的造型的人,基本上去剪頭髮只是為了改個髮型或顏色。 懂骨頭正位的人,就不一定需要依賴正骨整復的技巧,只要自己平時感受著骨頭的形狀跟相對排列位置,就很自然能維持健康少痛的生活。 認知你對骨頭形狀跟排列的正念能力,就是結構化骨架概念 認識骨頭形狀跟排列樣子,替自己組成的內體畫面,類似於建築物的框架。 這個骨架提供了一個清晰的結構,使你練習身體時更具邏輯性和可讀性。 就像是,在寫作或溝通,結構化思維能幫助我們安排段落、標題和小節,使整個內容有序展開,讓讀者或聽眾更容易理解和記憶。 結構化骨架概念能幫助自己坐著、站著之類,練瑜伽,走山路等等。 都能安排每個動作的順序,注意到所有靠近自己的觸覺,然後變化自己重心或姿勢因應,給自己帶來活在當下的心流體感。 《孫子兵法》:「謀定而後動,知止而有得。」 謀定就是認知,後動就是理解目的去行動 知止就是認知範圍跟自已可行之處。 有得就是不管世俗怎麼認定對錯,有做就不斷肯定自己所做的。 兵法不一定是拿來打敗外在的敵人,跟自己和解,就從你自己的骨頭開始。 我是身體教育的瑜伽老師 基礎動作讓你有正念的底層邏輯 如果你身體動作很不協調 讓我手把手帶你 順利成章的學起來放在身上用。 願我們的練習帶來美好🫶 【遇動網站】https://www.meet-sport.com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身體是豐富的內體宇宙,從不動的姿勢到動來動去的動作,都有巨量的知識認知。 早晨醒來呼吸時,就為自己身體做好室內空間設計。 好的室內設計師,能同理客戶想到的需求,給客戶想要的動線。 甚至基於客戶潛在心態,給客戶超乎原本期待的空間。 我的課帶著學員身體活動,就像室內設計師,用既有空間,造就新空間。 例如讓學生去學習肩胛骨動作。 練習時,會發現身體有一堆表面動作。 一邊看,一邊感覺。專注在動作姿勢本身。 目標並不是做出夾脊椎控制,也不是做出擴背動作。 其實是透過肩胛骨控制動作,反覆操作,活化背部緊縮。 這就是把舊有身體空間,置換出新的生命空間。 也就是利用動作去做好室內設計規劃,如同正念覺察。 如果你對身體很無感,協調不順,常常不舒服。 明明過去可以做的,現在都疲倦跟著疼痛一起撐完。 我整合各種基礎動作,加上長期教學經驗,發現大部分會這樣的人,都是不熟悉自己身體感受造成的退化。 我所有課程都想著,怎麼手把手帶你去感受自己實際問題。 用具體行為跟不同的解決方式,做好自己身體室內設計師 你如果能上我的課,並大量運用。在你生活中任何情況,你就能直接調整。 九月報名課程練習 願我們的練習帶來美好🫶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這個問題對想瑜伽練習的人不斷提及。 在本集約35分鐘的節目中,我們將深入介紹《瑜伽運動治療》一書,探索瑜伽如何針對身體結構問題進行治療。 🌟 當身體不適時,我們往往會感到無助。你是否也在尋找能幫助你恢復健康的方法? 📖 本書的兩位作者,路易斯(瑜伽教師和整骨醫師)和艾瑞卡(心理治療師和徒手治療師),憑藉其專業背景,詳細說明了生病的人該如何進行瑜伽練習。 書中不僅介紹了瑜伽的治療方法,更強調了正念與動機的結合,幫助讀者在療癒旅程中重新找到自我。 ✨ 在本集節目中,我將重點介紹瑜伽治療的兩大軸心: 1. 動機強弱:動機的強弱會直接影響療癒的成效。 2. 正念覺察:正念的練習可以顯著提升療癒的過程。 此外,我還會分享我在瑜伽教學中的見聞,幫助你更好地理解書本內容,並應用到自己的練習中。 即刻收聽,踏上瑜伽的療癒之旅,讓我們一起認識瑜伽怎麼幫助生病的人! 🫶願我們的練習帶來美好與希望。 【遇動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meetsport2019/ 【遇動網站】https://www.meet-sport.com 【直接報名】 https://lin.ee/wJhAum7 #遇動私Line連結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為什麼我們要認識自己身體的輪廓 療癒瑜伽就是為身體帶來鬆弛而穩定的控制練習。 為了達成鬆弛穩定的身體,那就一定要認識自己身體輪廓,也就是把身體當作地圖來感受。 像我近視眼很深,常常為了看東西,不自覺就會低頭,把東西湊到眼前,間接的造成我頸椎向前僵直的樣子。 過去只要一落枕,就要痛一個禮拜,有次還去看醫生調整加吃藥。好也沒好完全。 後來練瑜伽時,我就強迫自己不可以頸椎彎掉。 但是要求自己一直注意頸椎不要彎掉,是沒辦法長期維持住的。 所以我的療癒瑜伽課中,並不是治病,也不是把疼痛完全練到沒有感覺。 而是改善你對身體的使用方式, 其中最重要的觀念,就是帶學生去認識自己身體的輪廓,找出自己身體的地圖。 這個陌生感,其實是很多人生病在療養身體時,造成越補越大洞的問題。 比方說我近視,就會有脖子特定的姿勢。 或腰痛的人,也會有特定的姿勢。 身體會稍微駝、手會輔著腰。某種程度就是一定把痛的區域固定住。 但人會過度聚焦在痛,沒有意識到姿勢已經歪了。 也是說,他沒有身體輪廓的概念。 就像一個走在迷宮的人,就是只有自己主觀看到的,卻沒有他觀或客觀看到的畫面。 所以滿多身上不舒服的人,不管是急性痛、慢性病。骨頭、關節、皮膚、腸胃、心肺只要是身體有感受的,就會讓動作產生改變,姿勢出現問題。 所以帶著學生去體驗自己身體外在輪廓,身體內在地圖, 是一種給學員,在瑜伽練習時。自己培養出「他觀的能力」。 他觀的能力就像是用地圖看清局勢。 也就是身體外在輪廓,身體內在地圖。 正所謂當局者迷反應反射! 常常一般人大病後,或慢性疼痛時,容易產生主觀視野,卻沒有客觀畫面。 就算病痛好了,人們也會在這段期間,失去相對客觀的畫面。 對他來說,生病已經夠累了,疼痛已經夠煩了,還要具備身體他觀的能力,的確不容易。 我錄影給學生看,讓他看到兩個事實。 一個是自己看到的,一個是手機錄影的他觀畫面。 幫他多一個視角,觀察自己身體輪廓。 同時也提供他自己為了改善身體輪廓,增加對自己身體內在發力的方向地圖。 如此一來,瑜伽做動作時,才能夠主客觀整合,也能統合出一套觀察世界的觀點。 療癒瑜伽概念建立在人們對自己從疲倦的生活中,找出放鬆平靜。 幫助自主神經系統內的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兩者作用的比例,適當。 也要求人,進入動作時或練習瑜伽時,不會因為自己某個動作,陷入回憶、擔心、過量的形容情緒。 致使動作的力量偏差,或動作做錯。 甚至讓大腦重複到的始終是偏誤的模式。 正所謂當局者迷現象,也是必要破除的。 今天的內容,是個觀念。 可以有效幫人們放鬆身體,有更客觀的視野。 甚至可以廣泛運用在各種運動注意動作細節 或是運用在生活中發現錯誤姿勢。 尤其身心練習的專業工作者可以換個角度感受身體 協助陷在身體困局下的你,更直觀的掌握身體變化。 願我們練習帶來美好🫶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地震後的眩暈,是真?是假? 說真的! 地震與眩暈之間是存在一定的關聯。 因爲地震會對人體的平衡系統造成影響,從而導致眩暈的發生。 在2011 年東日本大地震,2016 年台灣高雄美濃地震跟2018 年印尼龍目島地震後,都有研究。 當時人們地震後一週內百分三十以上的人都有程度上的眩暈。 有人還持續了一個月。但對於一些人來說,眩暈症狀可能會持續較長時間,甚至發展為慢性眩暈。 主要是地震時,全面性的搖晃會直接混亂人體的平衡系統。 人體的平衡系統由視覺、本體感覺和前庭系統三部分組成。 平時眩暈在生活上,可能是你周圍朋友也會常常有的毛病! 像我遇過的 有的同學是內耳耳石脫落引起的眩暈。 因爲耳石是微小的晶體,有助於感知頭部的運動。 當耳石脫落時,它們可能會掉到內耳的其他部位,從而引起眩暈。 後來被耳鼻喉科醫生用耳石復位術的治療方法治療。 他說醫生叫他側躺,然後幫他轉轉頭,突然聽到耳朵聽到一聲「扣」。之後就好了。 梅尼爾氏症和前庭神經炎,是導致眩暈的最常見原因。 另外也有學生說是吃藥例如抗生素、止痛藥和抗抑鬱藥,也可能引起眩暈。 其他可能導致眩暈的疾病包括心臟病、低血壓、貧血和脫水。 再來就是焦慮和壓力 焦慮和壓力也可能導致眩暈。 在某些情況下,眩暈的原因無法確定。這些稱為特發性眩暈。 另外腸胃神經系統可能也會引起眩暈,我自己就是這個感覺。 就是腸胃感冒時,我是拉肚子,人虛虛的。 突然天花板重複逆順時針交替旋轉,整個人頭暈起來,站不住,躺著更糟。 伴隨的噁心和乾嘔,後來我是作嬰兒式跪趴著,快十分鐘,才慢慢,慢慢正常。 主要是腸胃神經系統是人體自主神經系統的一部分,裡面有數億個神經元組成,這些神經元形成一個複雜的網路,遍布整個消化系統。 這些神經系統控制著消化系統的運動、分泌和感覺。 最後腸胃神經系統 大腦和脊髓的中央神經系統,相互連結。 大腦神經可以向腸胃神經發送信號,從而影響消化系統的功能。 反過來,腸胃神經也會向大腦神經發送信號,例如有關消化系統狀態的信息。 一種理論認為,腸胃神經異常會導致內耳血流的變化,從而導致眩暈。 另一種理論認為,腸胃神經異常會導致前庭系統的異常信號傳遞,從而導致眩暈。 所以 不管是地震、耳石脫落、藥物、壓力還是腸胃神經或是其他狀態影響前庭系統的平衡功能,就會產生眩暈。 眩暈發生後,人體就會記憶這個痛苦反應,之後要發作,就有前例依循。 這些不舒服的身體記憶,實在不需要反覆警告自己。深刻提醒,就是暗示自己再來發作。 這期錄音檔有三種適合眩暈患者的練習概念,可以在眩暈前期練習。 希望在眩暈前期,就轉化掉過度警告提醒,變成覺察釐清。 分明是 適合不眩暈時的調整: 兩個動作適合平時還沒眩暈時練習,主要是感受髖關節到核心的穩定性,轉化頭部過度警告提醒反應。 第二種適合輕度眩暈的調整: 有兩個動作適合,眩暈些微的反射上來時,輕輕覺察。 如果感覺不舒服,就用一種個人能接受的動作或姿勢,輕柔的呼吸感受整條脊椎從骨盆到後頸椎與頭部的變化轉化。 第三種重度眩暈,根據每個人情況不同,不能直接給任何建議。 但長期的睡眠管理跟感受呼吸,我相信是有些幫助的。 有需要的同學可以收聽。 請記住 每個人對瑜伽或是呼吸的反應都不同。 而每種眩暈原因不同,瑜伽或呼吸也會細緻變化。 要如何找到適合您的練習跟程序,需要反覆測試。 才會找出適合你的調整方式喔! 眩暈過的,都深刻知道那種生不如死的天旋地轉。 加上地震不確定性,難免會有擔心。 瑜伽與呼吸可以幫你前期多些覺察,跟轉移壓力,你可以試試。 我的一對ㄧ特別針對基礎瑜伽跟覺察的方式教學。 課程編排客製化,可以錄影紀錄,也能反覆測試。 非常適合自我探索,釐清身體需求的人。 願我們的練習帶來美好🫶 遇動網站:https://www.meet-sport.com/podcast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子宮肌瘤的肌肉可以伸展嗎? 有沒有可能,有什麼動作可以伸展到子宮肌瘤的肌肉呢? 「肌瘤」是一種良性腫瘤,由肌肉細胞或肌肉組織增生而成。肌肉細胞是構成肌肉的基本單位,具有收縮和舒張的功能。肌瘤可以發生在身體的任何部位,但最常見於子宮、平滑肌器官(如胃腸道、膀胱等)和皮膚。 如果要改變這些肌瘤,可以透過外在的動作或運動,運用血液供應的方式轉換肌瘤的血液環境。 另外 只要懂的練習出抗壓與放鬆的流程,就等於掌握交感副交感神經兩者比例變化。 下列有五種方式: 一、定時均衡的飲食。不要過餓不餓,要吃就過飽。少吃加工、高糖、高脂肪食物。 二、規律運動:一周為週期,每週除了兩天休息外,其他五天可以安排散步、跑步、瑜伽、重訓或有氧等等不同種類的運動課程或時段。 三、養成睡眠生態系,以一天七到八小時為存量,在規律時段入睡跟起床。 四、練習不同放鬆技巧。除了瑜伽,我建議可以上一些情緒管理的心理課程,認識情緒種類,培養自我覺察的功能,這都有幫助放鬆時更有目的更有效果。 五、好友圈,定時與不同好友出外走走散心,或是吃吃喝喝。如果沒有,也可以上不同才藝課程幫自己遠離高壓閉鎖的生活模式。 五月初夏,迎來母親節,想必大家因應節日,多少有些活動。 這集節目聊聊女人特有隱形傷痛,子宮肌瘤。 提醒你多多注意媽媽、自己,或是身邊伴侶。 如果已經有肌瘤了,多陪陪他們或自己,給自己心態建設好。 不要期待一兩個月就完全好,也不要認定這次好了,以後不會有。 很多累積,是一種存量。 負存量要消耗,也還是會再累積。 正存量也是。 設定出長期調整的程序。 讓身體養出一種形式後,需要過程慢慢轉化了。 願我們練習帶來美好🫶 遇動網站:https://www.meet-sport.com/podcast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什麼是腦力工作最適合休息呢? 週三,五一勞動節。我們聊聊工作的疲累之外的累,以及大眾瑜伽怎麼解除這個累。 為什麼上班的人說她沒休息夠,然後沒上班的人也說她休息不太夠? 有那三種休息,可以消解腦力工作的累呢? 所謂腦力工作,就是不分場合,不分時段,只要有紙有筆,有手機有電腦,有工具。能夠紀錄創作,就做。 能夠聯絡溝通,就持續執行。 甚至是能夠讓自己活在某種內疚匱乏,反覆責備自己的思考模式。 比方 過年過節,你是不是需要忙裡忙外? 或是家人臨時有病有事,你也是忙裡忙外? 還有的雖然看起來沒事,但心中抑鬱不可止,感到百無聊賴時,不自覺總是找事來唸唸講講,雖然腦力不工作,但也是腦力高度運行。 所以常常聽到 上班的人說她沒休息夠,沒上班的人也說她休息不太夠。 其實腦力工作,本身就是一種思考習慣的養成模式了。 那到底要怎樣休息,才可以滿足所有人呢? 【遇動網站】https://www.meet-sport.com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體感溫度忽冷忽熱? 如果我們用身體的體溫來感受外在的溫度,陰就是身體感到陰涼,陽就是身體感到炎熱。 陰陽在身體裡是什麼感覺? 有種直覺反應,就是忽冷忽熱 三、四月之前,即便冷,一天下來還是恆溫的。 但是 三月春暖乍寒、四月春風化雨。 一天內剛剛涼風彿身,過會就悶頭汗燥。 室內室外,過個門,就像兩個不同世界。 這對身體其實是很大的調節,就像手機拍照功能,對焦一下子調不過來,就會卡住。 身體面對這個卡住,往往不是來個耳喉疼,鼻涕橫流。 再嚴重的,就是發燒,全身不對勁。甚至遍體酸痛,或腸胃不適了。 我認為 陰陽平衡,就是體溫處在人體最舒適狀態。 如何陰陽平衡?或許就是一種體溫管理的概念。也是個很值得探索的生活覺察。 至於體溫管理怎麼跟黃帝內經的陰陽平衡串一起呢? 理解體溫管理與陰陽平衡兩種思維,又能怎麼運用到生活習慣? 並與瑜伽練習產生什麼有趣的連結呢? 願我們練習帶來美好🫶 【遇動網站】https://www.meet-sport.com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嚇死人了!活著的人卻有死掉的臀肌? 事實上死臀肌原文是:『Dormant Butt Syndrome』。 直接字面翻譯是臀部肌肉無力或失去記憶。 死!這個字,其實可以說是「失憶」。又稱臀肌失憶症。 死臀肌點出最大重點就是:久坐帶傷。 本期內容還有那些重點呢? 一、你出現那些特徵?可能要讓物理治療師診斷一下 二、筋膜跟肌肉一起練習的話,可以有效改善,概念說給你聽! 三、學員夏夏發生的故事說明一件事,怎麼練習才有長效型。 四、提供三個基礎瑜伽,從困難到簡單,你試試看!通通做不太起來? 你可以考慮我們直播課程。 直播課裡9成9的學生都已經改善了喔。 還有快60的學員都已經可以去跑馬拉松了。 直播課在家練習。方便持續,規律練習。 規律才是真正找回身體變好的關鍵。 別想說幾次走山路就覺得死臀肌會好,長期經營才是長效益。 有好習慣的思維,才會有好習慣的生態圈。 臀肌要鍛煉,練習的思維也有策略。 最後再提醒你喔! 『久坐就是傷害』 願我們練習帶來美好🫶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復原中毒後瑜伽,這篇文章額外還有那些重點呢? 一、 你知道台灣最常見的食物中毒是什麼食物嗎? 除了餐廳會食物中毒,還有一個名列前矛的中毒地區,你知道在哪裡嗎? 二、 在日常生活中,其實我們可以通過那些方式?預防細菌感染。 食物中毒換個思維,是提醒我們重視在家的日常,如何用吃讓自己享受生活? 三、 歸類出典型的食物中毒哪些症狀,從輕症到重症,提早認識,及早注意。 四、 作為一名基礎瑜伽老師,聽到食物中毒的消息。 我有些從痛舒緩的療癒瑜伽教學經驗下發想,給大家聊聊食物中毒後,在生活中還可以怎麼做,幫助身體快速修復。 五、 另外提供三種類型的瑜伽基本練習概念,跟一個體式練習引導詞。 讓你聽到內容,也有具體練習。 以上全文除了聽,還可以去遇動網站,看到逐字稿參考。 記得練習時循序漸進慢慢做。如果您有任何不適,請立即停止練習並諮詢醫生。 最後提醒你春季時,萬物特別滋養茁壯,所有你看得到的生物,跟看不到細菌的都變得特別活耀。 所以食材整理上多細心,手部清潔要持續維持好習慣喔。 願我們練習帶來美好🫶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