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snitt
-
【文稿:】
加息和降息属于央行的货币政策手段,而货币政策有很多种,只不过加息降息最被世人所熟知,所以今天就以加息和降息为例,聊聊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应该如何判断未来的货币政策。判断错了无所谓,但你不能没有判断,更不能毫无依据的判断。我们前面学了那么多的宏观数据,就是为了通过这些数据从侧面去了解国家经济,同时以这些数据为依据,对接下来可能会实施的政策做出一定的预判。
首先、我们要知道在哪些情况下央行才会选择加息或降息,记住一个结论:经济不好,通常会选择降息。经济过热,通常会选择加息。那如何判断经济的好坏呢?有人说看GDP,这个答案倒没有错,但GDP是很笼统的数据,参考起来很直接,但同时也是最没用的经济数据。
就像一个孩子高考考了500分,这500分就等同于GDP,看似很重要,但仅通过总分你完全摸不清该考生存在的具体问题,他可能存在严重的偏科,但这些你无法通过500分看出端倪。经济数据也是一样,经济看GDP,但它几乎也是最没用的经济数据。
那我们应该看什么?在这里分享一点我个人经验:看物价,看失业率,看货币供应量,看“社融”和信贷。这些数据很大程度上会左右央行的货币政策。当经济较差时,人们普遍不愿意消费,更不愿意借钱消费或投资,这时候“社融”数据就会走弱。同时、因为人们不愿意消费,物价也就是CPI会逐渐走弱,甚至出现通货紧缩的现象。
人们不愿意消费、也不愿意投资,企业的效益就会下降,这时候企业往往会选择裁员,反映到数据上就是失业率开始上升。所以你会发现以上这些数据完全可以形成一个闭环,一环影响一环,经济最差的结果就是所有数据全部走弱,这时候央行就需要出台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降息就是其中一种。降息会刺激人们借贷,借钱的人多了、“社融”数据就可能会改善。
人们把钱借出来,要么拿去消费、要么拿去投资。消费的提升会带动物价走高,此时CPI就可能会反弹。当人们开始消费,企业的商品也开始畅销,效益开始提升,这时候企业会增加招聘岗位,换来的是失业率的下降、就业率的提升。
相反,如果出现经济过热的现象,央行大概率会选择加息的策略,原理则与上面提到的完全相反。综上所述:预判加息或降息,首先得会看经济,你需要为此刻的经济诊脉,然后根据脉象决定加息还是降息。至于诊断经济的方法上文都已经讲过了,上文提到的所有数据在往期的教学中也都讲过,忘了的同学可以去回听一遍。
内容说到这还没有结束,以上说的只适用于简单的判断,一个国家选择加息还是降息,很大程度上还要考虑汇率因素,尤其是与美元之间的汇率。作为美国可以不考虑这一因素,他们可以根据自身国情选择加息或降息,但对于所有非美国家而言,汇率也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
假如美元开始加息,很多国家也会选择加息,否则两国利差过大,会导致本国货币出现贬值,但是加息的后果是抑制经济,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本身就很脆弱,在这基础上选择加息无疑是雪上加霜,但如果不去加息,该国对美元的汇率就会出现贬值,这种情况又该如何选择?
答案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相比汇率,如果经济的问题更为严重,那么该国可能不会选择同美元加息,但如果经济的问题并不急迫,那么为了稳住汇率,该国很可能会选择同美元一样加息。这时候有人可能会有疑问:如果这个国家最终选择了保经济没有选择加息,那么汇率就会出现贬值,对于不断贬值的汇率,该国就没有一点办法了吗?
办法倒是有,但不是每个国家都有,这就要提到外汇储备的问题,关于这一点我们下期再聊。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
【文稿:】
美元在所有货币中是最为特殊的存在,全世界范围内使用最多的货币就是美元,而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独特的地位,你也总能听到美元收割全球资产等新闻,比如通过加息、降息来收割全世界等等。另外,你也总能看到很多人国家的货币政策都会跟随美元,比如美元加息、很多国家也会跟随加息,美元降息、很多国家也会跟随降息。
这一切的原因又是什么?对我们的股票投资又有哪些影响?今天我们先来聊聊为何多数国家的货币政策会跟随美元。为了方便讲解,我们先以美元加息为例:通常当美元开始加息的时候,其他国家也会随着美元去加息,请问这是为什么?我先说答案:这是为了稳住本国货币的汇率。
以韩元和美元举例:当美元开始加息时,意味着国际上的大量美元会回流美国。先解释两个疑点,第一、为什么国际上有大量美元?因为美元是国际货币,是全世界使用最多的一种货币,所以国际上流通着大量美元。第二,为什么美元加息时美元会回流美国本土?加息意味着利息变高,把钱存到美国银行就能稳赚高利息,持有美元的人当然希望把钱拿回美国。
所以当美元开始加息时,国际上的美元就会回流美国,而这种现象会使得非美货币出现贬值,当然、这里也包括韩元。道理很简单,假如一个美国人跑去韩国投资,当时他需要把带来的美元换成韩元,然后拿着韩元在韩国投资,而现在随着美元加息,这个美国人发现把钱存到美国银行吃利息也是不错的选择,于是他选择把韩元再换回美元,然后把美元拿回自己老家,而将韩元换成美元的过程就是卖韩元买美元,当多数人都选择这么做的时候,美元汇率就会升值,而韩元汇率则会贬值。
我们假设韩国本土有大量的外资,这些外资基本都是拿着美元进来的,而当这些外资都决定离开的时候,他们就会将手里的韩元换回原来的美元,这是卖韩元买美元的过程,会导致韩元汇率大幅贬值。作为韩国央行肯定不希望看到这一现象,于是为了保住本国的汇率,韩国央行也需要提高利息,也就是加息,这样就能抹平和美国之间的利息差。
当初想离开的外资一看到韩元也选择了加息,发现把钱留在韩国也不错,因为存到韩国的银行也可以拿到更高的利息,没必要非得拿回美国,当多数外资都这么想的时候,他们就会倾向把钱留下来,而不是把韩元换成美元后离开,这一举动一定程度上会稳住韩元的汇率。
懂了这个道理后,你总能看到美元开启加息周期后,其他国家也会纷纷选择加息,虽然每个国家加息的幅度和次数各不相同,但节奏上几乎都是跟着美元走,因为没人希望自家汇率大幅贬值。反过来理解降息也是一样,美元降息会导致美元贬值、其他货币升值,这时候其他国家也会跟随美元降息,目的就是为了本国货币不会大幅度升值。
你没有听错,汇率升值并不一定就是好事,更严谨点说、汇率朝着一个方向持续贬值或升值都不是好现象。上学的时候我们都学过,本币升值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假如一个国家是出口导向型的经济体,本币升值就意味着赖以生存的出口生意会受到影响,所以他们不希望本国货币出现明显的升值,那么为了稳住汇率,他们也会跟随美国的货币政策,美元降息、他们也会跟随降息。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
Saknas det avsnitt?
-
【文稿:】
讲汇率的时候我提到过美元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它被称为国际货币,两国货币进行比较时,总是能看到比较的另一方是美元,这足以证明很多国家都很在乎自家货币与美元之间的汇率,原因还是因为美元是国际货币...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讲讲为何还美元会成为国际货币?很多人不理解这些对投资有何帮助?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大家,任何一个专业的投资者都很清楚美元的历史,国内的流动性看国内,国际上的流动性看的就是美元,而美元可以通过其特殊地位影响全世界的资产、这里也包括各个国家的股市。
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何理解国际货币这句话?很简单,一种货币用的人最多,该货币就可以称得上国际货币。你可以认为有多少个国家就有多少种货币,但这其中美国的美元成为了国际货币,也就是全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货币就是美元。
问题来了:为什么那么多国家要使用美元?美元不是他们国家的货币为何还要使用?这就要提到贸易全球化,贸易不光在国内进行,国与国之间也存在频繁贸易的行为,这时候两个国家之间就会产生交易,也就是一方交钱一方交货。
举个例子:中国与韩国进行贸易,中国的商品卖到了韩国,此时韩国需要支付货款、也就是付钱,但这时候有一个问题:韩国需要支付什么钱?人民币还是韩元?如果是人民币那自然没问题,但如果是韩元的话,中国的企业会收吗?
啥叫韩元?韩国发行的货币叫韩元,意思是韩元只能在韩国使用,中国企业如果收到的是韩元,意味着这些钱除了在韩国根本没法花。如果中国企业今后有向韩国企业购买商品的需求,那么他今天可以接受对方支付韩元,因为后期中国企业去买韩国商品的时候,可以将手里的韩元再支付给对方。
可问题就在于两国的贸易量不可能完全对等,有些国家注定是以进口为主,而有些国家则是以出口为主。如果中国企业想要的商品在韩国根本买不到,那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就没人愿意要韩元,既然没人愿意要韩元,韩国企业支付中国企业货款时,中国企业要么接受对方支付人民币,要么接受对方支付美元,因为美元全世界都在用,即便不和美国做生意,其他国家也会接受美元支付,所以中国企业可以接受韩国企业支付美元。
此时你会发现一个问题,美元其实充当了类似第三货币的角色,我们之前说过钱这种东西只是一种媒介,而美元则是媒介的媒介。贸易全球化之后,全世界本就希望有一种第三方货币的存在,这样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才会变得更顺畅,否则就会出现一国货币另一国不需要的现象,至于这个第三方货币谁来当其实都无所谓,只不过美元刚好成为了大家都信任的货币而已。
问题又来了:为何全世界的国家都会信任美元呢?为何不信任韩元、日元等等,大家都愿意使用美元一定是基于对美元的信任,这句话也意味着如果全世界都信任日元,那么日元也可以成为像今天美元一样的国际货币。那为何全世界只有美元成为了国际货币?答案很简单,因为美国的强大。人群中谁的拳头最硬,他就拥有了绝对话语权,同时所有人也会主动或被动的选择信任他,只因为没人能撼动他强大的地位。
货币也是一样,货币对应的是国家,美元对应的是美国,美国拳头最硬,他就可以要求大家使用他的货币,当然、如果举着拳头挨家挨户的去威胁效率太低了,于是美国佬想了一个聪明的办法。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石油,石油是发展经济的必要能源,但石油只在少部分地区和国家生产,于是老美举着拳头来到了盛产石油的地区,也就是中东地区。
这些地方石油储量很多,但常年战乱,于是美国说我可以保护你们,但这种“保护”还有另一层含义,如果你们不接受我的保护,我也可以选择揍你们。迫于这样的压力对方也只能选择美国的保护,而美国的保护条件就一个:那就是不管谁来买你家的石油,你都得要求对方支付美元,也就是买石油必须得用美元来买,其他货币不能收,这就是老美提出的条件。
至此石油与美元挂钩,所有国家去中东买石油都得支付美元,这也意味着多数国家持有最多的外币也必然是美元,当有了这种基础之后,国与国之间的其他商品贸易也自然而然的选择用美元贸易。既然大家手里都有美元,那正好可以用美元继续进行其他商品的贸易,就这样美元成为了使用范围最广的国际货币。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
【文稿:】
汇率的概念很多人都了解了,但我却忘了非常基本的问题,那就是很多新手还不知道在哪里才能找到汇率市场?首先,对于股民来说,你们用于炒股的软件上都有汇率市场,具体怎么找需要你们自行挖掘,因为每个人用的软件都不一样,我也给不出统一的答案,实在不行可以咨询平台客服,让客服帮你找到相关入口。
如果你找到了汇率的入口,你会发现美元是一种很特殊的存在,你看到的几乎所有货币对标的都是美元,比如美元兑人民币,美元兑日元,美元兑英镑等等。几乎所有的货币都在和美元进行比较,这是因为美元是国际货币,地球上使用的人最多,所以大部分国家的货币都会与美元进行比较。
当然,这不是说其它国家之间就无法比较,任何两个国家之间都可以比较出汇率,只不过这其中美元作为国际货币,他就像人群中个子最高的人,与其和不同的人之间来回比较,还不如都去和最高的人去比较,这样反而更方便。
汇率的走势图和股票非常相似,它同样有价格、同样有k线图。很多人理解的汇率是比率,比如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是1:7,这明明是比值关系,又如何用价格显示呢?答案很简单,把一方的汇率固定为“1”,只显示另一方的汇率就可以了。比如美元兑人民币,美元在前、于是把美元的价格固定为“1”,二者的汇率变化直接用人民币的价格来显示。
我在文稿中放了对应的图片,大家可以在播放页下方找到“简介”两个字,点击之后就能看到里面的图片。图片显示的就是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上面写的很清楚,这是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图,美元在前、所以美元是“1”,而你们在图中看到的价格指的是人民币的价格,图中左上角显示价格为7.26,这说明目前1美元可以换7.26元人民币,也就是说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是1:7.26
汇率和股价一样是时刻波动的,当你看到7.26变成7.3的时候,请问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美元升值、人民币贬值。美元始终是固定的“1”,之前1美元能换7.26元,而现在能换7.3元,同样的美元能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美元的价值变高、也就是升值了,而对应的人民币则是贬值。
所以在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中,当你看到价格在上涨的时候,代表的是美元在升值,很多新手一开始都会理解错、误以为价格上涨是人民币在升值,这一点小细节一定要注意,否则容易闹笑话。如果你的理解能力比较差,你就记住一个结论:无论你看的是哪两个货币的走势图,只要价格在涨、就说明前面那个货币在升值,后面的货币在贬值。反过来,价格跌说明前面的货币在贬值,后面的货币在升值。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
【文稿:】
汇率影响股市的逻辑比较简单,直接说结论的话就是:汇率涨也会助涨股市,反之、汇率跌也会助跌股市。比如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时候,A股也会有更强的上涨动力,反之亦然。
结论总是很简单,记住结论也是中国学生最擅长的事情,但我还是希望大家花更多的精力在研究原理上。汇率和股市的波动成正相关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如何形成的?先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如果想让股市上涨,请问需要具备的直接条件是什么?注意,我问的是直接条件。
这个答案很简单、也很唯一,那就是有钱。钱多了股市自然就涨,那如何理解钱多?投资中国股市当然得用中国的钱,也就是人民币,所以钱多你也可以理解为持有人民币的人要多。你可能会说中国人都持有人民币,具体要怎么变多?别忘了中国人之外还有外国人,他们也可以来中国投资,只不过在这之前需要将他们的货币换成人民币才行。
当这些老外拿着他们的货币换成人民币的时候,持有人民币的人不就多了吗?市场中出现了更多的人民币,这就叫钱多,而钱多了自然就可能流向股市,导致股市上涨,而也正是因为有大量的人选择去兑换人民币,所以人民币的价格、也就是汇率会升值,这也就是为什么汇率和股市的波动成正相关的原因。
当然,每当我说类似的话时,有些小可爱总是喜欢拿个例来反驳,比如某天股市涨了,但同一天的人民币汇率却是跌的,于是拿着所谓的证据来找我理论...首先,宏观分析看的是长期的变化,不要拿几天的走势来做对比,这种行为真的很愚蠢。另外,汇率和股市的波动成正相关,这个道理一定是对的,但我可没说汇率涨股市就一定涨的话。
股市波动是无数因素决定的,汇率可以对股市形成利好,但有其他利空因素足以盖过汇率的影响时,股市依然会选择下跌,这种对影响力的判断正是投资股票的难处。
说道这儿有些聪明的同学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到底如何判断汇率的走向?毕竟只有分析出汇率的动向,我才能判断其对股市的影响”。能想到这一步,我一会提出表扬,二会提出批评....因为这些东西上期内容都讲过了...影响汇率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个是交易、一个是经济、另一个是流动性。
这其中交易层面的原因可以不用分析,因为这是表象。人们如何交易两国货币,主要看的还是基本面,也就是经济和流动性。当一国经济发展比另一国更强劲的时候,该国货币就会升值,比如过去中国经济增长远大于美国,于是大量人拿着美元跑去中国投资,当大量美元兑换成人民币的时候,人民币就开始升值。反之亦然。
另外,流动性也会影响两国汇率,之前拿加息、降息举过例子:当一国不断加息的时候,本国货币就会升值,降息则会贬值。原因我也说过,以美元加息为例:美元加息会导致大量美元回流到美国银行,这时候流通的美元数量就会变少,对于那些拿着本币想兑换美元的人来说,他们就需要花费更高的价格才能换到美元,这个价格就是汇率,所以加息会导致美元汇率升值。
这时候有人又会提出疑问:“为何加息会导致美元流回美国的银行呢?”问得好,能问出这个问题说明早期的教学没有认真听讲,建议回去重听一遍。人们常说师傅领进民,修行在个人,很多人提出的问题其实在以往的教学中都能找到答案,只不过些答案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但只要你能做到融会贯通,找到答案其实很简单。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
【文稿:】
有关汇率的内容很重要,对于分析股市动向也有很大的帮助,希望大家认真听讲。汇率是两国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这个比率是时刻变动的,就像股价一样,无时无刻在变化。那么问题来了,是什么原因导致汇率在波动?这个问题就如同思考股价为何会波动一样,不理解其中的原理,还谈何分析?
影响汇率波动的因素有两个,分别是交易面和基本面,这与影响股价的因素一样。股价会波动直接原因是因为有人在交易,同一只股买的人多股价就涨,卖的人多股价就跌。这是交易面导致股价波动的原因,而另一个原因是基本面,也就是该公司的基本面.有人会买有人会卖,这些决策都是基于对公司基本面的判断,有人觉得公司经营会越来越好,赚的利润会越来越多,他就会选择积极买入该股,反之亦然。
而汇率的波动也是受到交易面和基本面的影响,以美元和人民币为例:当买人民币的人多了,人民币就会升值、美元就会贬值。相反,当买美元的人多了,美元就会升值、人民币就会贬值。这时候有人会有疑问:货币这东西还能买卖吗?如何买卖?答案很简单,当你把一国货币换成另一国货币的时候,就等同于一次买卖。
比如我把手中持有的人民币换成美元,这就等于把人民币卖掉买入了美元,这时候美元就会升值、人民币会贬值,为啥?因为美元的需求增加了,当多数人都想把人民币换成美元的时候,美元的需求量就会上升,根据供需原理:当商品数量不变的情况下,需要它的人越多/价格就会上涨。美元也是一样,美元的数量不变,想拥有美元的人越多,美元的价格就会越贵,而这个“价格”就是用汇率体现的。
反过来从人民币角度理解也是一样,大部分持有人民币的人都选择换成美元,这意味人民币没人要,出现了供给过剩的现象,这时候人民币的“价格”、也就是汇率就会贬值。当然,这里指的是贬值是指针对美元而言,永远记住汇率是两国货币之间对比出来的,人民币兑美元虽然贬值了,但并不表示对其他货币也在贬值。
以上是从交易层面理解的汇率波动,而另一个影响汇率的因素是基本面。货币是国家发行的,所以货币的基本面指的就是该国的经济基本面,说到底一国货币强不强还要看经济,经济越强、该国货币就会越强,货币强的体现就是与他国货币比较时不断升值。那么问题又来了:为啥经济好的时候,该国货币的汇率就会上涨?
因为经济发展越好,就会引来外商的投资,比如当一个国家的经济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这意味着在这个国家做生意有很广阔的市场,大白话讲就是更容易赚大钱,这时候本国以外的商人和投资者也会过来投资,最常见的就是拿着外币来本国建厂。比如过去的中国就是这么发展过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很多外商拿着美元来到中国建厂投资,但这些老外拿来的是美元,来中国就得把美元换成人民币,而这个过程就等同于卖美元买人民币,所以会引起人民币的升值。
当大量外商都选择来中国投资的时候,更多的人会选择将外币换成人民币,这时候人民币就会继续升值。以上说的两点是引起汇率波动的主要因素,其实还有一个因素也会引起汇率的波动,那就是货币政策,比如说加息或降息。一般降息会引起本国汇率贬值,而加息会引起本国汇率升值。
道理也很简单,以美元为例:美元降息时大量美元会从银行中流向社会,社会中的美元数量会增加,相比其他国家的货币、美元数量变多了,美元的“价格”也就是汇率就会贬值。相反,美元加息时大量美元会回流到银行,社会中的美元变少了,美元的汇率就会升值。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
【文稿:】
有一位金融大鳄叫索罗斯,很多人都听过他的名字,也耳闻过他的战绩,其中索罗斯狙击东南亚的故事广为流传,而这里提到的“狙击”是在外汇市场发生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汇市。想了解汇市要先明白汇率,而汇率同样是我们股票投资者必须要关注的领域。
先来讲讲什么是汇率?每个国家都有本国发行的货币,比如我国的货币叫人民币,美国的货币叫美元等等,而货币和货币之间可以进行兑换,兑换时采用的兑换比例就是汇率。比如我们常见的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比率是1:7,也就是1美元可以兑换7元人民币,这里的1:7就是汇率。
先来思考一个简单的问题,人们为何要相互兑换货币?答案很简单,因为我们处在全球自由贸易的时代,如果都活在封建王朝,那确实没有货币兑换的需要。中国可能需要跑去买美国的商品,这时候中国需要支付美国的货款,这个货款一定要是美元而不是人民币,所以中国企业需要将人民币兑换成美元后再支付给对方。
反过来也是同理,美国来买咱们的东西,他们也需要将美元兑换成人民币之后再支付给我们。正是有了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才有了兑换彼此货币的需求,而正是有了这种需求,才有了汇率。
汇率已经搞清楚了,接下来就说点复杂的:汇率具体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美元兑人民币是1:7?而不是1:1或1:70?很多人在解释这个问题的时候都是从交易层面解释的,比如最常见的解释如下:“汇率是由买卖双方决定的,人们对一国货币的需求量上升,该国货币的汇率就会上升,反之就会下降”。这种解释不能说是错的,但解释深度只停留在表面。
一只股的价格也是时刻在波动,为什么?很多人也是从交易层面解释的,比如买的人多价格就涨,卖的人多价格就跌。这种解释不能说错,但并没有解释根本的东西,比如该股最初的发行价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为何有些股票发行价是5元,而有些则是50元,500元?
汇率也是一样,汇率时刻波动是因为有投资者在交易,这一点跟股票一样,但两国汇率的大致区间又是如何形成的?为何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在1:7附近波动,而不是在1:70之间波动?答案在于两国之间的货币购买力。汇率是由两国货币对比出来的,而货币的价值在于商品,背后没有对商品的购买力,货币等同于一张废纸,所以两国货币的比较,其实是两国商品的比较。
举个例子:假设在美国买一个汉堡需要1美元,而同样的汉堡在中国需要花7元人民币,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说二者的汇率是1:7。商品相同的情况下,在美国吃汉堡需要1美元,到了中国买相同的东西则需要7元人民币,两国的汇率自然是1:7,这就是汇率的由来。
当然,只通过一种商品来确定汇率有点草率,但如果把绝大多数商品都以这种方式对比的话,最终得出的汇率就会可靠的多。总之记住一句话:货币就是钱,而钱是用来买商品的,钱的价值来自对商品的购买力,因为钱能买商品所以它才有价值,相反、钱的价值是商品赋予的,所以两国货币的对比实际上就是商品的对比,知道了相同商品在两国之间的价格后,两国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自然也就清晰了。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
【文稿:】
今天来学一个简单的公式,这个公式可以帮助大家快速了解市场流动性的变化,不要小看流动性对股市的影响,毕竟影响市场的除了经济就是流动性。公式内容非常简单,就是一套减法公式,名字叫M1、M2剪刀差。
所谓剪刀差是指M1和M2的增速差,注意、这里说的是增速差,不是数量差。换句话说,你需要知道M1和M2彼此的增速之后、才能求出二者的增速差、也就是所谓的剪刀差。
举个例子:每个月统计局都会公布上个月的宏观数据,当然也包括M1、M2等货币供应量数据,我们假设上个月M1的金额同比去年增长了8%,而M2同比去年增长了6%,这时候M1、M2的剪刀差就是2%,也就是用M1的增速8%-M2的增速6%=2%。
算法很简单、相信大家都能记住。学会剪刀差是为了让我们更直观的看到流动性的变化。还记得M1和M2的统计范畴吗?M1统计的是社会中的现金+活期存款,而M2统计的是社会中的现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
了解这些之后我们就能得出一下结论:当M1、M2剪刀差为正数时,说明社会中的“活钱”在变多,所谓的“活钱”是指流动性较好的资金,比如现金和活期存款。剪刀差为正数,说明大量资金是以现金和活期存款的形式存在,而这些资金的流动性很好,随时可以用于消费和投资,这将有利于经济增长、当然也有利于股市上涨。
相反,当M1、M2剪刀差为负数时,说明资金更多是以定期存款的形式存在,定存的流动性很差,说明市场中的“活钱”在变少,带来的后果自然不利于经济扩张和股市上涨。
你会发现这套结论其实在上期内容也都讲过,当时我说的很清楚:分析时不能只盯着一个数据看,相互之间对比之后你才能看出流动性的变化,只不过有些同学不太擅长举一反三,而公式的意义就是将灵活的东西刻板化,死记公式虽不利于变通,但在套取结果方面确实很方便。
另外,公式虽好但也要学会适当变通,M1、M2剪刀差为正数也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利好,你需要观察剪刀差趋势的变化,也就是剪刀差在扩张还是在收缩?举个例子:假设1-3月份,M1、M2的剪刀差为3%,2%,1%,三个月的剪刀差均是正数,但是差值正在缩小,也就是剪刀差在收缩。
这时候我们要活学活用、不能死记公式、认为剪刀差为正就是流动性强的表现。趋势告诉我们,虽然流动性不错,但不错的程度正在放缓,这就好比1、2、3、4、5这串数字,虽然一直在增长,但增速一直在下降。
股市的交易都是在交易未来的预期,当市场看到某一种趋势的时候,一定会提前去交易未来,比如现在看到衰弱的趋势时,市场会提前认定未来会衰弱,进而朝着该方向交易、反之亦然。
所以看数据要学会看数据变化的趋势,趋势向好才值得给出积极的评价,仅通过的单一结果下定论过于片面。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
【文稿:】
股市基本面分析中,离不开对流动性的分析,而在流动性分析中必然少不了对货币供应量的分析。上期我们了解了何为货币供应量?而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有关货币供应量的具体数据,也就是通过哪些数据能看到货币供应量的具体变化?
今天要学的数据有三个,分别为M0,M1和M2,别看是三个数据,但数据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理解起来并不难。按照顺序我们先来了解第一个,也就是M0,M0指的就是社会流通中的现金,其反映的是货币的数量,也就是社会中有多少纸币或硬币,把这些现金加起来就是M0。
举个例子:社会中有100元现金在流通,这时M0就等于100元,如果此时又多出了100元现金,那么M0就变成了200元。然后再来了解一下M1的概念,M1指的是狭义货币供应量,它统计的是社会中的现金和银行的活期存款,也就是在M0的基础上加银行中的活期存款。
假设社会中的现金是100元,银行体系中的活期存款为100元,此时M0就是100元,而M1则是200元。对比M0和M1你就会发现一个问题,二者反映的都是货币的总量,但由于考量的流动性不同,所以数值上有一些差异。流动性最好的一定是现金,而反映现金的是M0。银行的活期存款虽然可以随时支取,但流动性不比现金,M1统计的是现金+活期存款,统计的范围更广了,对流动性的要求也更低了。
最后再来学学M2,M2指的是广义货币供应量,它统计的是现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得来的,也就是M1+定期存款=M2。假如社会中有100元现金在流通,同时银行体系中的活期存款有100块,定期存款也有100块,此时M0=100元,M1=200元,M2=300元。不难发现,相比M1而言M2对流动性做出了进一步的放宽,把银行中的定期存款也计算在内,所以三个数据虽然都是反映货币量的数据,但彼此之间的数值相差甚远。
这时候有人会有疑问,既然都是反映货币量的数据,那平时分析流动性的时候分析哪个较好呢?这个问题没有正确答案,要看你对流动性的要求有多高,流动性最好的一定是现金,所以最能反映流动性的一定是M0,其次是M1、最后是M2。当你了解了三个数据的统计方式后,可以从每个月的数据中看出细微的变化。
比如这个月M0的增幅很大,而M1的增幅很小,请问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社会中流通的现金明显变多,而变多的这些钱大多选择在社会中流通,并没有再以活期存款的形式流回到银行体系中。如果多出的现金中,有一部分人选择将钱再存到银行的活期存款中,那么M1的数值也必然大幅会增长。
对比M1和M2也是同样的道理,M1增幅明显变大,而M2却没有变化,这又意味着什么?M2比M1多统计了定期存款的部分,M2没有变化,说明更多的人要么选择手里拿着现金,要么选择将钱存入活期存款,可唯独没什么人去存定期存款,所以M1增幅非常明显,而M2却没啥变化。
M0,M1,M2都代表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它们的增长都意味着社会中的“钱”在变多,但由于三个数据反映流动性的程度不一样,所以你可以根据数据增速的变化了解流动性的变化。M0的大幅增长意味着社会流动性是最宽松的,说明大家都将现金拿在手里,钱只要都拿在手里就容易消费、容易投资,也是最容易刺激经济增长的状态。
比M0略差的是M1,M1增长较大说明是现金+活期存款带来的结果,活期存款不如现金的流动性好、但也不算太差,所以M1的增长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刺激经济、刺激股市。
三者中M2对流动性的统计是最宽泛的。如果M2增幅较大,除了现金和活期存款变多的可能性之外,还有可能是定期存款变多的缘故,这一点可以与前两个数据对比后得出相应的结论,如果M0和M1增幅都很小,唯独只有M2在大幅增长,那就说明大量的钱都是以定期存款的方式存在,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股市也形成了利好,但利好程度相对有限,毕竟定期存款流动性很差。
所以分析货币供应量的时候不能只看单一数据,三个数据都去看看,根据彼此的增幅变化,你可以简单得出钱在朝哪个方向流动。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
【文稿:】
之前说过,股市若想涨,一看经济,二看流动性。而流动性好不好主要看“钱”多不多,观察“钱”我们可以参考之前学过的社融数据,也可以参考今天要学的货币供应量。老股民都听过M0,M1,M2等数据,其实这些数据都是在反映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大,说明社会中的资金很多,货币供应量少,说明社会中的资金较少。道理很简单,所以导致很多人错误理解了货币供应量的概念。单从名字看,“货币供应量”很好理解、就是货币供应的数量,比如现在社会中流通的货币是0元,也就没有货币,这时候将100块投放出去,很多人就认为货币供应量是100元。
这种方式是从基础货币的角度理解的,也就是通过货币的实际数量去定义,但实际上流动性不能单看基础货币数,因为现代社会有金融的概念,比如最常见的金融机构就是银行,当有了银行这种机构之后,货币会派生出更多的货币,所以100元并不是所谓的货币供应量。
举个例子:假如现在社会中的货币量是0元,有一天小明为了做生意决定去银行借钱,借的金额是100元,这时候资金就会从银行体系中流向社会,社会中就多了100元,但这还没完、小明拿到100元之后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全部花掉,他一定会花掉一部分,而另一部分会在未来逐渐花掉,而那些还没花掉的资金他会如何处理?没错,答案是继续存入银行。
我们假设小明暂时只花掉了100元中的20元,那么剩下的80元一定会存入银行,直到再用钱的时候拿出来花,这时候80元又会进入到银行体系中,而银行手里又多了80元的存款,这种存款叫做派生存款。下一个问题:银行多了这80元存款后会用来做什么?没错,会继续拿去给别人放款。80元要预留一部分做作为存款准备金,假如存款准备金率是10%,那么银行最多可以将80元中的72元拿去放贷。
当把72元放贷出去的时候,社会中的货币量又多了72元,这72元货币就是派生出来的,72元加上刚才小明手里的100元,社会中的货币供应量就变成了172元,这就是货币供应量背后的原理。 而刚放贷出去的72元也可以通过上文的方式继续派生,最后得到的货币供应量会越变越多,直到无法继续派生,而这一切都是由小明最初的100元开始的。
100元通过银行的周转,派生出了远多于100元的货币,把这些货币量都算上就是所谓的“货币供应量”。这时候有人可能会有疑问:小明将100元中的80元存入银行,进而派生出了接下来的72元,此时的货币供应量为什么是100元+72元=172元?而不是20元+72元?80元既然又存入了银行,难道不应从社会中消失吗?为什么小明的那部分货币还是用100元计算?
想到这一步的人说明你很善于思考,小明虽然将80元又存入了银行,但请注意,小明只是将钱存入了银行,不是将这部分钱还给了银行,钱虽然回到了银行手里,但这笔钱依旧是小明随时可以取出的资金。现象一下大家手里的银行卡或余额宝、微信等等,里面的钱也是存在银行,但你可以随时随地去花费,作用与现金一样,你能说这些钱在银行里就不是你的了?
小明的100元虽然是借的,但这笔钱在没有偿还之前,小明可以随意支配,即便将80元存入银行,它依然是小明可自由支配的钱,你学会了吗?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
【文稿:】
无论是之前提过的降准还是降息,这些都指向一个词汇,那就是“负债”。过去、国内实施的货币政策几乎都是宽松性的政策,我们看见的也都是降准、降息等等,你几乎见不到加准、加息的消息。而降准、降息的目的不言而喻,都是为了让大家去负债。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政策要引导社会不断的去负债呢?以降息为例:利息变低了是为了让人们去借钱,借钱就是负债的行为,那为何政策要让人们去负债?答案很简单,就是为了刺激经济。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负债,越是负债,经济发展的就可能越快,当然、负债的弊端同样不容忽视,但这不是我今天要讲的重点。
负债如何刺激经济?很多人理解的是负债越多,人们手里的钱就越多,钱多了自然就会加大消费和投资的力度、进而刺激经济发展。这么理解当然也对,但我今天想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探讨这个问题,这有助于大家更好的理解宏观经济,进而理解股市波动的逻辑。
我们先提出一个疑问:当人们不负债的时候,经济就不会发展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比如我开了一家饭店,饭店利润很可观,我完全可以保持现在的状态,时间会让我的财富越积越多,这同样可以刺激经济增长。但问题就在于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无论你现在得到了多少,人们总是期待获得更多。
这时候你会想到负债经营,向银行借点钱,这样马上就能开第二家分店,两家店一起赚钱,你就可以在更短的时间获得相同的财富,所以负债的本质就是将未来的财富拿到今天获得,你提前享有了未来的成果,这就是负债的魅力。
另外,很多人理解的负债是第三方借钱给你,比如我向银行借钱,人们会理解为银行把他的钱借给了我,从表象理解的确是这样,但实际上银行只是一个中介,借钱给我的人实际上是我自己...严格来讲,是此刻的我向未来的我借了一笔钱,接下来举个例子证明一下我这个观点。
在不考虑个人抵押物的情况下,你会发现年轻人更容易借到钱,比如30岁的年轻人去银行借钱,银行很愿意将钱借给他,但如果是70岁的老者去银行借钱,银行基本不会借...上文说过:借钱负债、其实是我们向未来的自己借钱的行为,对于一个30岁的人来说,他未来可以活到80岁,他可以向80岁的自己借钱。此刻30岁的自己虽然没有钱,但未来80岁的自己一定积累了不少财富,把这笔80岁拥有的财富借给此刻30岁的自己,而自己将在未来通过劳动换来的收入去偿还这笔钱。
相反,如果是70岁的老者去银行借钱,大概率是借不到钱的,此刻70岁都没有钱,未来80岁又能有多少财富呢?未来80岁的自己也没有钱借给70岁现在的自己,所以人越老越难负债。而负债的目都是为了将未来的财富拿到今天花,进而带动今天的经济增长。
你可以努力30年后再去买房,也可以选择向30年后的自己借钱,这样你就可以选择在今天买房。你买房的日程提前了30年,卖房给你的开发商也提前30年赚到了这笔收益,而与地产相关的产业链,如建材、物业、家装等行业也因为你的负债提前30年赚到了这笔收益。当全社会都在用负债的方式运行的时候,经济发展的速度就会大幅提前。
所以你会发现,那些发达国家的金融通常也很发达,而且基本遵循着经济越发达,金融也越发达的规律。不过负债发展也并非都是好处,负债过高或者负债水平超过自身偿债能力的时候,最终的结果反倒会摧毁经济,所以你也总能看到大型经济危机通常发生在欧美等金融发达的国家。
大家都听过经济存在周期,短则几年一周期,长则几十年一周期,经济有周期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负债。负债的模式加大了经济的波动。经济低谷时政策刺激社会加大负债的力度,目的是为了让经济复苏,而当经济复苏后一旦控制不好力度,最终也会因为社会负债过高催生泡沫,泡沫破裂后经济又会陷入低谷。所以了解负债与经济运行的规律,将有助于你判断经济的波动周期,了解了的经济的波动,自然就能把握住股市的波动周期。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
【文稿:】
今天的内容很简单,本来不想讲,但为了后面的教学能够顺利的进行,我认为有必要单独做一期教学进行科普。作为股民,我们除了经常听到加息、降息的消息外,还能听到很多关于加准、降准的消息,那么这个“准”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准”指的是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人们将钱存入银行,而银行又把这些钱借给别人,这就是银行的经营模式。比如我将100块存入银行,银行手里就有了100块钱,而银行就会把这些钱再借给别人赚取利息。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银行最多可以借出去多少钱呢?手里有100就把100全借出去吗?这么做显然不太合适,把存进来的钱全借出去,这意味着银行手里没有“余粮”,这也意味着将失去抵御风险的能力,一旦存款人选择把钱取出来,银行就会面临麻烦,银行手里没有多余的钱让存款人取钱,又没办法跑到借款人那里要求对方提前还钱,这时候银行的经营可能会面临风险。
所以为了安全,银行不可能将人们存进来的钱全部拿去放贷,而是将一定比例的存款留下来以备不时之需。比如人们将100块存入银行,银行决定将10%留在手里,剩下的90块可以拿去放贷,而这10%的比率就叫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
这些钱银行不能拿去放贷,但也不会拿在自己手里,因为钱拿在自己手里就没有了约束性,所以这部分钱会存在央行的账户中。央行像妈妈,银行像孩子,压岁钱是孩子的,但这些钱的主要用途还得由妈妈说了算。人们将100块存入银行,如果存款准备金率是10%,那么银行就需要拿出10块钱交到央行的手里,银行自己能用的钱最多只有90块。
所谓加准、降准指的就是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比如央行选择了降准,将原来的10%调降到9%,这时候银行手里可动用的资金就会变多。继续沿用上文的例子:人们将100块存入银行,银行需要将这其中的9%存入央行就可以,也就是将9块钱存入央行手里,银行能用的钱则是91块。相比降准前的90块多了1块钱,这时候银行可以向社会投放更多的贷款,社会中流通的钱也会变多的更多。
所以降准和降息有类似的功效,都是宽松性的货币政策,都有促进股市上涨的作用,而加准、加息则有抑制股市上涨的作用。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
【文稿:】
社会融资规模也可以简称为社融数据,就如名字一样,全社会融资了多少钱可以通过该数据得知。所谓的融资可以粗暴的理解为“借钱”,虽然这么说不严谨,但很容易被大家理解。“借钱”的主体有以下几种,比如个人,企业,政府等等,大家记住这三个主体就行。
“借钱”的方式也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种就是借,比如我去银行借钱,企业去银行借钱等等。还有一种是发债,发债融资的逻辑早期的内容都讲过:我发行了10块钱的债券,你花10块钱买了我这张债券,我的手里就多了10块钱,我通过债券融资获得了10块钱,也等同于你将10块钱借给了我。一般政府融资最常见的就是发债,发行国债后就能向全社会借到一笔钱
另外一种“借钱”方式是股权融资。企业上市就是股权融资的一种,企业将股票卖给投资者,投资者的钱就会跑到企业的手里,这时企业就“借”到了一笔钱,但严格来讲,通过发行股票融资并不属于借钱,借钱需要归还,但企业通过卖股票“借”的钱是不需要还的,所以严格来讲、通过股权融资的方式并不属于借钱。
那么通过以上三种方式借到的钱,都会被计入到社会融资规模中,也就是社融数据中。虽然还有其他借钱的方式,但最主要的就是我上文提到的那三种:要么直接向银行借,要么发债券借,要么发股票“借”。将社会中人们借到的钱汇总,最后得到的金额就是社会融资规模总量。
那么了解社融规模具体有啥用呢?第一:它可以观察流动性的变化,第二:它也可以从侧面了解部分政策实施后的结果。先说第一个:当社融规模不断走高,说明全社会都在大量借钱,借钱的人多了,社会中流通的钱既然会变多。
比如政府愿意借钱,这些钱大多会用于投资,这会促进经济的发展。比如企业愿意借钱,这些钱主要会用于扩大生产,这同样会刺激经济的发展,因为多数企业都选择扩产的时候,意味着就业岗位也会变多,人们的收入也会提高。第三,当个人愿意去借钱的时候,他们会倾向于消费,人们的消费同样会拉动经济增长,因为你每多花一分钱,就意味着有企业多赚了一分钱,企业多赚钱自然愿意招更多的员工,开更高的工资。
这一切都会让经济进入到增长的正循环,而股市是反映经济的地方,经济向好股市大概率也会向上攀升。这就是社融数据与经济与股市的关系。
另外,社融数据还能检验一些政策的有效性。比如我们之前学过的加息、降息。以降息为例:当银行选择降息的时候,意味着更多的钱会流向社会,这也是增加流动性的一种政策,但这种结论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事实如何还无法得知。比如5块钱的苹果今天打折卖4块,理论上会刺激苹果的销量,但事实如何只有拿到销售数据之后才知道。
降息也是一样,利息降下去了,理论上社会融资的意愿会明显提升,更多的人会选择借钱,但具体借了多少钱你需要看数据,比如社会融资规模数据。社融数据包含了全社会借的钱,包括银行信贷、发债融资、发股融资等等,这其中信贷数据是指人们从银行那里借到的钱。银行降息之后,按理说信贷数据会逐渐增长,如果没有增长,那就说明降息的政策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等同于苹果的价格虽然打了折,但买的人并没有变多。
总之社会融资规模是全社会融资的总量,这其中有几个分项组成,比如刚才提到的信贷,当人们都跑去银行借钱,信贷数据就会增长,同样的、信贷包含于社融数据中,最终社融数据也会增长。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
【文稿:】
无论是逆回购还是MLF都属于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两项操作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通过吞吐基础货币来达到调节流动性的目的。再通俗点讲,逆回购或MLF操作可以让市场的钱变多或变少。
按照顺序,我们先来讲讲什么是央行的逆回购操作。简单理解,逆回购是指央行去买银行手里的有价证券,这里说的有价证券通常指的是国债。银行手里都会持有国债,央行花钱去买他们手里的国债,这样一来资金就跑到了银行的手里,而央行手里拿着的就是国债。
当银行手里有了钱,他们就可以把钱更多的投放到社会中,比如通过贷款的方式发放到社会,这时社会中流通的钱就会变多。而央行的逆回购操作一般是有期限的,而且这个期限通常都很短,比如7天期、14天期等等。期限一到,央行又会将手里的国债卖给银行,这时候钱又会从银行回到央行手里。
由此可见,央行的逆回购操作只要是为了解决短期流动性问题。市场短期缺钱,央行就会通过逆回购操作将钱注入银行体系,再由银行将资金流向社会。除了逆回购之外,还有一个操作与之类似,那就是MLF操作,也叫“中期借贷便利”,该操作是央行借钱给银行的行为,央行借钱给银行,而银行需要有质押物,而这个质押物通常也是国债。
银行将国债作为质押物质押给央行,而央行会将钱借给银行。当然,既然是借钱到时候就得还钱、并且支付利息。说到这你会发现,MLF和逆回购似乎没啥区别,好像都是央行借钱给银行的行为。的确是这样,从目的上来说确实没啥区别,都是增加市场流动性的操作,要说区别主要在于一个是买卖,另一个是借贷。
逆回购是通过央行去买银行手里的国债、将资金给到银行。而MLF是央行借钱给银行的行为,这是二者的区别之一,但由于央行借钱给银行需要质押对方的国债,所以在很多人看来这与逆回购操作没太大区别。都是双方拿着钱和国债来回折腾。
那么还有一个区别在于期限,上文说过逆回购操作通常都是短期的,比如最常见的是7天期逆回购,而MLF操作主要是中期操作,MLF的中文叫“中期借贷便利”,从名字也能看出来借贷期限是中期,最常见的期限是1年期。也就说如果央行开展了1年期MLF操作,这意味着央行借给银行的资金需要在一年后还本付息给央行。
综上所述:对于普通人来说,区别央行的逆回购和MLF只需要记住以下几点。二者的共同点都是央行向银行“给钱”的行为,只不过前者是通过交易国债实现的,而后者是通过借贷实现的。二者的不同点在于逆回购是短期,而MLF是中期,解决的分别是市场短期和中期流动性不足的问题。
至于对股市的影响我认为可以中性的看,虽然很多人将逆回购和MLF视为利好,但别忘了,借出去的钱总有到期归还的时候,除非央行在上一笔钱到期时不断地续作、且续作的力度更多,否则对股市的影响是相对有限的。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
【文稿:】
每当在新闻中看到加息或降息的消息时,所有人脑子里都会提出同一个疑问:“这到底是利好还是利空?”直接说答案,加减息改变的是流动性,所以仅从流动性来说,加息不利于股市上涨,而降息则有利于股市上涨。所以加息算利空,降息算利好。
注意,这并不意味着加息后股市一定跌、降息一定涨。影响股市涨跌的因素有很多,永远不要单纯的从一个方面预测市场。上面给的结论是除去其他影响,只谈加减息的情况下得出的结论。那为什么加减息会影响股市走向呢?
之前说过:影响股市的大概有两个因素,一个是经济,另一个流动性,除去经济不谈,能影响流动性的一般是货币政策,也就是针对“钱”的政策,而加息、降息就是货币政策的一种。当银行开始加息的时候,市场中的资金就会回流到银行中,这意味着市场中的钱会变少,钱变少了对于股市自然不是什么好消息。
反之理解降息也是同理,银行降息时资金会从银行体系中流向社会,有些钱会流向实体,有老板会拿钱去做生意。有些钱会流向居民、老百姓会拿钱去消费。有些钱也会流向股市、人们会拿钱去投资,这时候市场中流通的钱就会变多,钱多了股市就更容易上涨。
这时候有人会问:“为什么加息会让资金流回银行?而降息会让资金从银行流向市场?”为了方便讲解,我们以降息为例:银行降息意味着降低了贷款的利息,当然、存款利息也会随之降低。当人们发现银行的贷款利息变低时,人们会倾向于找银行借钱,因为这时候借钱需要支付的利息更低,于是很多人会将钱从银行里借出来,社会中流通的资金自然就会变多,只要钱变多了,总有一部分会流向股市,进而刺激股市的上涨。
同样的,贷款利息降低、存款利息也会降低。当存款利息降低时你会怎么想?当然是不愿意存钱...以前存100有1块的利息,现在存100却只有6毛,这时候你便没有了那么强的存款意愿。当大多数人都去存钱的时候,社会中的资金会流入银行体系中,但当大家都不愿意存款的时候,这些钱将更多的留在社会中流通,进一步增加了资金在社会中流通的数量。
所以当银行选择降息的时候,存钱的人会变少,而借钱的人会变多,这会导致社会中流通的钱变多,钱变多就会刺激股市上涨。而加息则刚好相反,加息后人们贷款的成本会增加,人们普遍不愿意向银行借钱。而存款利息的增加又会刺激人们跑去存钱,这时候大量资金会从社会流入银行,社会中流通的钱就会变少,这自然不利于股市的上涨。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
【文稿:】
加息,降息可以说是最常见的货币政策,所谓的加息、降息指的是调整银行存贷款的利息。银行主要做两件事情,一是吸收人们的存款,二是向人们发放贷款。当你把钱存在银行的时候,银行会给你相应的利息,这叫存款利息。当你向银行借钱,也就是向银行贷款的时候需要向银行支付利息,这叫贷款利息。
我们以降息为例:降息就是指银行调低存款或贷款的利息。调低后你将钱存入银行得到的利息会变少。相反,你向银行借钱的时候,需要支付给银行的利息也会变少。
对于投资者来说,我们经常会在新闻中看到有关加息或降息的内容,但新闻中的表述往往只谈及加息或者是降息,至于加减的是存款利息还是贷款利息并没有明说,这时候很多人会有疑问:“如果新闻里说的降息,那降的到底是存款利息还是贷款利息?”
一般在没有特指存款利息的情况下,提到加息或降息时指的都是贷款利息,但当贷款的利息发生变化的时,存款利息其实也会发生改变。贷款利息的高低决定了银行的利润大小,而存款利息的高低决定了银行成本的大小。当银行的贷款利息降低时,银行的利润也会缩水,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银行会顺带调低存款的利息。
对银行的经营模式不了解的人,建议回听有关行业篇的内容,这里不再赘述。对于加息、降息的内容其实了解到这个程度就可以了,但有些人想要深入了解,所以这里我多讲两句。我们以降息为例:当我们看到有关降息的消息时,看到的都是“央行降息”而不是“银行降息”,这又是为什么呢?按理说我们能接触的存贷业务都是与银行发生的,可为什么降息前面的主语是“央行”而不是“银行”呢?
我们平时接触的银行属于商业银行,而央行就如同这些银行的妈妈、有着很强的指挥作用,虽然每家商业银行的利息有所不同,但大致都在一个区间内浮动、不会相差太多。大家都在围绕一个“基准利率”制定自家银行的利息率,而这个基准利率就是央行决定的。
假设现在的基准利率是5%,现在央行决定降息,将5%降低为4.9%,这时候各大商业银行将参考4.9%的利息,然后在4.9%的基础上选择加点或降点,因此每家银行的利息虽然都不一样,但大致都在同一区间内,因为他们参考的都是央行制定的基准利率。之所以央行有这种妈妈对孩子一般的权利,所以央行也被戏称为“央妈”。我们听到有关加息、降息消息时,听到的也都是央行在加息或降息、而不是银行。银行能决定的是自家的利率,而能决定整个市场利率的只有央行。
当然,后来我们实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央行不再对商业银行直接动手,而是让银行们自己制定符合市场的利率,也叫做LPR利率。每个月由20家主要银行一起商讨并制定下个月的市场利率。也就是20家银行作为代表,每个月开个会并研究下个月的利率,假如他们决定将利率定为3.5%,那么接下来的一个月,全中国所有的银行将参考3.5%的利率来制定自家的利率。
这种改革让利率充分的市场化,按理说央行不再起到决定的作用,但央行决定性作用虽然没有了、引导性作用却还在。银行手里的钱一部分来自储户,还有一部分来自借款,也就说银行也会向央行借钱,这时候央行会向银行收取利息,收多少利息由央行说了算,所以央行可以通过改变这个利息率影响银行的成本,而20家银行又会根据成本的变化去制定最终的LPR利率、也就是市场利率。LPR利率确定后,全中国所有的银行都将参考这个利率。
所以至始至终央行都在影响着商业银行的利率,所以我们看到加息、降息的新闻时,看到的主语都是央行在加息或降息,而不是银行。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
【文稿:】
炒股的人都听过降息,加息,降准,加准,MLF,逆回购等等名词,而这些政策统称为货币政策,它们会对股市走向产生深远影响,但想了解这些政策,你必须要先了解货币的概念和职能,没错、今天我要讲的还是有关货币的内容。
上期聊到;贝壳,黄金,白银这些东西都充当过货币的角色,尤其是金银等贵金属,他们非常具备充当货币的条件,比如它们的数量相对恒定、不易获得、不易变质腐烂、易于保存等等,但后来我们却改用了纸币,这时候我们要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纸这种东西会成为货币?它既容易获得又容易破损,似乎除了方便携带之外都是缺点,可为何人们会将“纸”作为货币?
纸币虽然叫纸币,但实际上并不是用纸作为货币,而是将国家信用作为货币,这一点和金银等贵金属完全不同。用黄金做货币,意思是黄金即是货币、黄金就是钱,你可以拿着黄金去买东西,也可以将东西卖了赚黄金。但如果将这套逻辑套用在纸币上,你很容易对纸币的概念产生误解,会误以为现在的纸币就是用“纸”作为货币。
其实我们现在用都是信用货币,这个信用你可以理解为信任,也就是我们政府的信任,政府基于人民对它的这种信任发行了货币,这种货币理论上它想发多少就发多少,因为背后只是一串数字而已,但货币这种东西要在人与人之间流通,所以它不能以虚拟的形式存在,必须要有实体物品来表达,于是就用纸将这些货币体现出来,人们就可以拿着这些纸相互交易、买卖。
所以你会看到纸上都写着一个数字,比如1元,10元等等,上面写了多少钱,就代表这张纸背后发行了对应价值的货币。说到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新思路产生?
如果某一天科技进步了,虚拟的数字也可以随意流通时,纸币是不是就可以消失了?没错,现在中国社会都在用移动支付,因为科技的进步,我们真的实现了这种可能。手机里的一串数字就代表了你拥有的货币,你的工资也将用一串数字到账来体现,这时候你或许就能理解信用货币的概念,纸币它只不过是为了将虚拟的信用实物化,所以才有了纸币,当科技进步到不需要实物流通的时候,纸币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
现在很多小孩都没见过纸币,在他们的印象中钱就是手机上的一串数字,从来没见过钱的真实“容貌”,或许对于这些孩子们来说,他们能更好的理解信用货币的概念,因为信用这个东西本来就是虚拟的,百姓信任政府,政府凭借这份信任向外发行货币,理论上它想发行多少就可以发行多少,但实际上政府不会滥用货币的发行权,因为这种权利是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做到刺激经济,用不好反倒会令经济崩溃。
最后解答一下网友们的疑问:既然纸币只是为了将信用货币实物化,那为何非得用纸作为载体?纸这种东西很容易获得、也很容易破损,似乎不太适合充当这个角色。纸虽然很容易获得,任何人都可以在纸上作画、将纸变成钱,但别忘了纸币上面的防伪技术可不是随便能模仿的,而且造假币是重罪,有了法律的约束,纸这种东西虽然人人都能获得,但让纸变成钱的事却异常困难。
另外,纸币虽然很容易破损、变质,但别忘了纸的另一大特征就是廉价,你拿着破损的纸币到任何一家银行都可以更换成崭新的纸币,你也不用担心银行在“亏钱”,因为纸本身就很廉价,而且别忘了上文说的:纸币背后体现的是信用货币,“纸”只是个载体,你手里的纸币虽然破损了,但拥有的信用货币可不会破损,银行给你换钱,只不过是给你换了个载体。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
【文稿:】
继续聊货币的话题,内容或许有些枯燥,但不懂货币的历史也是很多人看不懂相关政策的原因所在、他们也就无法从流动性角度分析股市的走向。这几期的内容很重要,希望大家认真听讲,那些三岁小孩都会的技术分析,一定不是你与他人拉开差距的主要因素,成熟的投资者一定要对宏观经济有足够的了解。
上期说过:历史中我们用贝壳充当过货币的角色,也就是用贝壳当钱花,但这里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全社会的百姓会认可这种游戏规则?为什么会认可贝壳这种货币?
当小张拿着贝壳买我的商品时,我为什么要接受他支付的贝壳?我完全可以拒绝他,理由也很简单,因为我不需要贝壳,我也不认可“贝壳就是钱”的这种说法。再举个例子:你为什么不拿着一堆石头去买东西?商家为什么会拒接你支付的石头但是会接受你支付的贝壳?
其实背后的原因并不复杂,贝壳可以充当货币那是因为大家都认可这个游戏规则,基于对规则的认可,所以大家都得遵守这个游戏规则。你可以将石头当成钱,但除了你之外没有人认可这个规则,所以石头无法成为法定货币、也无法成为钱。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大家都认可贝壳是货币?因为制定这套游戏规则的“人”足够强势,强势到足以令所有人都服从这个游戏规则。这就像人群中有一个威望最高的人,此人制定了一套规则,并规定用贝壳充当货币的角色,这时候大家都会服从这个人制定的规则。
那你可能好奇,我口中的这个“人”到底是谁?没错,相信很多人都猜到了,这个“人”就是中央政府。当然,这是现代社会的用词,放到古代你也可以理解为统治者。统治者统治了这个国家,于是他具备制定游戏规则的权利,因为规则是统治者制定的,所以游戏的参与者也不用担心有人会破坏规则。比如当我收到买家支付的贝壳时,我不用担心这些贝壳花不出去,不用担心别人不接受贝壳支付。除非有人能动摇现有统治者的地位,否则没人敢于破坏这套游戏规则。
最后我们再来聊聊哪些东西可以充当货币?理论上任何一种东西都可以成为货币,比如上文提到的石头。我们也可以将石头作为货币,以后买东西可以支付石头,但这仅是理论上的说法,实际上还要考虑许多问题。比如充当货币的东西一定要不易获得、不易变质、损坏,且容易保存。从这几点来看,贝壳虽然充当过货币,但也意味着它会退出历史的舞台,因为贝壳这种东西太容易获得了...
在海边走一圈你就能得到贝壳、也就是钱,大家都跑去海边捡贝壳就可以实现致富,此时谁还愿意去生产商品?如果所有人都跑去这么干,那么这世上留下的只有无尽的贝壳,却没有任何一件商品....所以贝壳一定会退出历史舞台。后来金银等贵金属充当了货币的角色,金银的化学性质十分稳定,流传千年也不会变质、腐烂,而且金银的数量相对恒定,也无法轻易获得,这些性质都决定了它会成为未来货币的角色
问题又来了:那当今社会都在用的“纸币”又是怎么一回事呢?纸这种东西很容易获得,而且纸这种东西也很容易变质、腐烂,可为什么还要用纸作为当今社会的货币呢?这一点我们下期再聊。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
【文稿:】
影响股市涨跌的因素大致有两个,一个是经济,另一个就是流动性。在流动性不变的情况下,一国的经济越强,股市就越容易上涨。但有时候决定股市涨跌的并非只有经济、还有流动性。所谓的流动性你可以理解为钱。向社会投放更多的钱,那就叫释放流动性,相反、向社会回收钱,那就叫收紧流动性。
在经济不变的情况下,钱越多股市越容易上涨,相反则容易下跌,所以分析股市的时候单纯研究经济还不够,还得对流动性有足够的研究。既然流动性与钱有关,那么我们最先应该了解的就是钱这个东西。“钱”更专业的说法叫做货币,货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钱,这里我想出一个思考题:为什么把货币叫做钱?
货币的“币”指的就是钱,而货币的“货”指的是商品。也就说钱这个东西必须与商品挂钩它才是钱,否则只是一堆废纸。再通俗点讲,“钱”必须要有对商品的购买力,脱离了这个条件钱就不再是钱,而是一堆漂亮的废纸。举个例子:你在火星上有一个亿,你看似有很多“钱”,但实际上一分钱都没有,因为火星上什么商品都没有,你的钱没有任何购买力,所以一个亿只是名义上的钱,实际上只是一堆废纸。
明白了货币之后进入正题:人类社会为什么要存在货币?当我们想得到某样商品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先有钱,然后用钱去买对应的商品。但如果这世上没有钱,你就得不到想要的商品吗?当然不是,你可以去交换想要的商品。我们把时间退回到没有货币的古代,人们对物质产生需求的时候,会用两种方式获得,一种是自己生产,另一种就是物与物的交换。
举个例子:我想吃菜我就去种菜,我想吃肉我就去养殖,这就是自我生产,自我满足的过程。但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你不可能自己去生产所有的商品,对于你无法生产的商品来说,你想得到它就得去交换。比如我家里只有白菜,但我想吃肉,这时候该怎么办?没错,我可以拿着我的白菜就隔壁的家里换猪肉,因为隔壁邻居就是养猪的。
人们需要钱是为了获得商品,但即便没有钱也可以获得商品,物与物之间的交换就是最简单的交易过程。但为什么后来人类社会会出现货币呢?因为物物交换不够方便,局限性很大。我愿意用我的白菜去换隔壁的猪肉,但对方如果不需要我的白菜,那么这笔交换就没法完成,我就得不到我想要的商品,而这还仅是对一件商品的交换,如果我既想吃猪肉,又想换衣服,还想要冰箱、彩电、大沙发,那么物物之间的交换几乎就成了不可能的事,所以为了让大家的交换变得更容易,就需要“一般等价物”的出现,这个“一般等价物”也就是货币,也就是钱。
我们假设用贝壳来充当货币的角色,人们相互之间展开交换的时候,可以先把商品换成贝壳,然后再用贝壳去换你想换的所有商品。比如我把白菜都换成了一定数量的贝壳,然后再用贝壳去换我想要的冰箱、彩电、大沙发。对方可能不需要我的白菜,但一定需要贝壳,因为他们也可以用手里的贝壳去换他们想要的任何商品,就这样货币的角色出现了....
贝壳变成了一种超级商品,所有商品都可以换成贝壳,贝壳也可以去换所有商品。由于每样商品的稀缺性不同,生产难度不同,所以每件商品能交换的贝壳数量也并不相等,比如白菜很容易生产,而猪肉的生产则比较困难,如果将白菜和猪肉都换成贝壳,交换的贝壳数量肯定不一样,比如一斤白菜只能换1个贝壳,一斤猪肉则能换10个贝壳,这时候“价格”就出现了,用我们现在的话去理解,那就是一斤白菜1块钱,一斤猪肉10块钱。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
【文稿:】
今天的内容对于喜欢投资消费股的人来说很重要,至于为什么重要,听完本期内容你也就明白了。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于这个名称比较长,后面我们用简化后的“社零数据”来代替。社零数据最终统计的是金额,也就是消费品零售的总金额。它是指企业通过交易直接卖给别人的实物商品金额,以及提供餐饮服务所取得的收入金额。
通俗点讲:“社零数据”主要统计实物商品的零售金额,以及餐饮服务取得的金额。我去饭店吃了一顿饭,这顿饭花费了100元,这100元就会统计到“社零数据”当中。我去超市买了一堆日用品,总共花费200元,这200元也会统计到“社零数据”当中。
值得注意的是,“社零数据”只统计消费端的金额,一些企业为了生产可能会购买一些原材料,比如一些能源,化工,钢材等等,对于这些领域的开销并不会计入“社零数据”当中。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没必要把该数据想的过于复杂,你只需要理解成有关衣食住行的消费都会计入到“社零数据”中即可。
说到这有些人可能会有疑问:之前我们学习了有关物价的数据,也就是CPI,有人可能会混淆CPI与“社零数据”的概念,分不清二者的具体区别。CPI是物价指数,它统计的主要是“价”、也就是价格。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它统计的是总金额,总金额的多少是由“价”和“量”共同决定的,这就是二者的区别。
接下来我们举个例子:我花1块钱买了一根雪糕,这1块钱会计入到CPI当中,也会计入到“社零数据”当中。然后我又花了10块钱买了10根雪糕,这时候计入CPI的价格还是1块,因为雪糕的价格并没变,还是1块钱一个。但是计入“社零数据”的金额却是10块,因为我买了10根雪糕,总金额就是10块钱。
不难发现,决定CPI高低的主要就是价格,数量并不会对它产生影响,而影响“社零数据”的即有价格也有数量。无论是CPI还是“社零数据”,对于分析消费股都很有帮助,比如投资食品、饮料、餐饮等股票,你都可以参考CPI和“社零数据”。这两个数据不断走高的时候,对于股市中的消费股会形成强有力的提振。
当然,有时候两个数据可能会出现背道而驰的现象,比如CPI走弱,“社零数据”却走高,那么这个时候又该如何分析呢?答案很简单,这说明出现了消费降级现象,也就是人们普遍愿意消费廉价商品,而对于高价商品没有消费的欲望。贵的商品买的人少了,CPI数据自然就会走弱,但人们对廉价商品的消费却很旺盛,买的价格虽然不高,但买的数量却很多,这时候“社零数据”就会上涨。
面对这样的数据表现,你最应该做的就是谨慎投资走高端路线的消费股,多去挑挑价格亲民的产品,并去选择与之相应的公司股票。另外我们从分析经济的角度去看,“社零数据”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还记得我之前说过的话吗?拉动经济有三驾马车,分别是消费、投资和出口,其中消费端就可以参考“社零数据”,这就是数据之间彼此互通的地方。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 Visa f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