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snitt

  • 上一课,我们讲——《嘉兴藏》是我国目前存世的唯一一部完整的“方册刻本大藏经”,它的优点是不用说的,一目了然,就是——用较少的篇幅容纳较多的内容!不管是生产环节、流通环节、收藏环节,成本都显著降低。从它的雕造、到印刷、到流通、到收藏、到携带……方册本的佛经和传统梵夹装的佛经比,那方便与便利差得不是一点两点!


    自清·乾隆之后,中国就没有再刻过新版的《大藏经》。后面,我们看到的还有,比如说什么……民国的“普慧藏”啊、建国以后的“中华藏”啊……那些《大藏经》啊,不是影印的就是铅字排版的,“刻板大藏经”到清乾隆之后就没有了。


    在清朝末年,中国南方再次兴起过一波刻经的小高潮,但是呢,它不是刻《大藏经》……因为他干不起规模这么宏大的事情了!而是刻一些单行经,比如金陵印经处啊、扬州印经处啊……金陵刻经和扬州刻经,他们所刻经本的版式,都是仿照嘉兴藏版式……就是方册小版——打开之后,每半页是十行,每行是二十个字。这种半页十行,每行二十个字的版式是《嘉兴藏》的传统。


  • 上一课,我们讲——《清·龙藏》和《明·嘉兴藏》它们刻完的时间相去不远,《清·龙藏》的刻经板属于保存完好的活文物!它还在,并且能用。那《嘉兴藏》的经板还在不在呢?现在不在了……但是几十年前还在!它藏在径山脚下化城寺的旧墙里。这个化城寺就是《嘉兴藏》最后的那个刻藏地,就在这个寺庙的院墙里……院墙它是个夹墙。


    清朝的钱谦益在这个……他的文集,叫作《牧斋初学集》里写过一篇“化城寺重建大殿疏”……就是讲——化城寺重建的这么一篇文章。在这篇疏里,他记载——《嘉兴藏》的经板最终的去向。因为到了清乾隆朝,对吧……官方的这个“标准大藏经”——《龙藏》已经刻好了。既然《龙藏》刻好了,“明藏”就不好再刷印了……已经刷的,该流通的,也流通得差不多了,但是《龙藏》有官方“标准大藏经”了,对吧!《大藏经》这个东西是有意识形态意义的,那“明藏”就不好再印了。


  • Saknas det avsnitt?

    Klicka här för att uppdatera flödet manuellt.

  • 上一课,我们讲——《嘉兴藏》从五台山南迁到浙江径山之后,先是稳定地刻了四十年,然后就进入了刻藏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就跨了明、清两个朝代——从明朝的崇祯六年,到清朝的康熙五十年才最终完成。


    明末清初,中国处于一个大动荡的年代!在这种环境下,《嘉兴藏》的刊刻必然要受到影响。在这个阶段,所刻佛经的题记里可以看出很多变化:


    首先,是刻经题记中不再出现“径山寂照庵”或者“径山化城寺”这样固定的刻经地址的题跋,就……以前刻经呢,在哪儿刻有哪儿的题跋——径山化城寺、兴圣万寿禅寺、寂照庵……这个阶段就没有径山的这些题跋了,而是一些各地寺院散刻的佛经陆续汇集到《嘉兴藏》中。刻经的题跋地点,尾记都是这么记的,比如“武林报恩院”、“海阳清净禅林”、“金沙东林禅青莲社”……就是各个寺院的标识,都在这个阶段《嘉兴藏》的题记里头或者尾记里头。


  • 上一课,我们讲——道开禅师的突然隐去,在《密藏开禅师遗稿》的“与本师和尚书”中,依稀透露出一些绝难说明的理由。在“与本师和尚书”的最后一段里,他说——每当朔望,称礼曼殊,祈祷老师杖履来山,作我眼目,然终未有以摇智者心王,此岂非开之念力有未真耶!良自痛恨……握笔悲泪,不尽欲言。

    最后这段说明——紫柏真可大师,他已经出事了,对吧……他祈祷老师“杖履来山作我眼目”,但是呢……没有来!


  • 上一课,我推测——《径山藏》的刻经地点在万历二十五年之后,由径山兴圣万寿禅寺改为北峰的寂照庵。这次地点变动的时间,可能就是道开查实隐去的时间……就是万历二十五年,因为“开禅师遗稿”里不是记录说——他的弟子念云兴勤在道开失踪之后,曾用三年的时间到处寻师,对吧……无险不历,无幽不至!但是没找到。


    三年没找到之后,念云兴勤回到了径山,正式接替道开禅师主持刻《嘉兴藏》的事业。他回到径山继续主持《嘉兴藏》的事业,是有明确时间点的!这在《嘉兴藏》的“刻藏缘起题记”里是有的!这个时间点是——万历二十九年初。


    万历二十九年初就是万历二十八年底啊……差不多年底、年初这个时间。你在这个时间往前推三年,那不恰好是万历二十五年下半年吗?就是搬家的时候!因此说明——我推测道开禅师隐去的时间大概是无误的。道开禅师为什么会突然地隐去呢?记载是不祥的……大概是有两种推测——有一种是官方说法;有一种呢,是我们综合历史环境的推测。


  • 上一课,我们讲——《嘉兴藏》从五台山南迁到径山之后,又搬过两次家!第一次,是从径山的主寺——兴圣万寿禅寺,搬到了寺北五峰别院——寂照庵。这次搬家可以理解,对吧……主寺整天要迎来送往,好几百个工人天天在主寺里进进出出也不好。


    但是第二次搬家……为什么呢?冯梦祯在“复化城寺缘引”,就是……“复化城寺缘引”就是复建化城寺的因缘这一文里,详述了《嘉兴藏》南迁之后第二次搬家的理由。


  • 上一课,我们讲——真可大师和密藏道开,他们最初可能低估了北方的气候条件,在硬挺了四年之后,终于挺不住了,“嘉兴藏工程”的南迁已经势在必行!也是不得已不为之之举了……


    在大藏经史上,一部《大藏经》刻着一半儿换一个地方的事情……有过!比如《永乐南藏》,但是那是从一个地方,对吧……在一个地方里,不同的庙之间换——都是在南京,从灵谷寺换到报恩寺这种。《大藏经》刻到一半儿,跋涉几千公里地去换地方,这种事儿倒是头一回。你想一想这个工程,头都会大!它的搬迁工程肯定极其浩大,对吧!多少块板、多少物料、多少人……


    但是,如此浩大的搬迁工程……这次南迁工作,在《嘉兴藏》里竟然没有记载……真是咄咄怪事啊!《嘉兴藏》它的诞生历程非常曲折,但是这个曲折的过程又特别诡异——很多关键性的事情,一定会有记录的,却没有记录,对吧……很多关键事你肯定得记录!你想……几千公里,这么大一个搬迁工程,你在《嘉兴藏》的题记里你不写一写吗?没有!


  • 上一课,我们讲——《嘉兴藏》的校对工作分为四个流程,非常细密!连最后的书写工作是否有错误都要检查一遍!在这种情况下,几乎保证了——它的刻板是没错的。


    这个校对工作的严格程度有没有标准呢?还真有!密藏道开,他们在刻藏之前,龙华盟誓的时候,不是写过一份《检经公会约》嘛,在《检经公会约》里就有规定——凡是校对错误的,每错一字罚银一分,仍责复校。就是说——你校对如果出了错,扣你一分银子,还得让你重新干。这个惩罚是够狠的!


    按照《嘉兴藏》的校对逻辑——它是先校……“北版”校南版,然后校“宋版”、校“元版”。按照这个校对逻辑说——它的佛经目录,应该也是依据《永乐北藏》刻的!至少,它的目录体系是不变的,只可能是刻的先后顺序有变化。


    《嘉兴藏》在五台山创刻的时期,创刻者和助缘者热情都非常高涨!刚开始干嘛……所有的事儿刚开始干热情都高涨!他们没有估计到这个事的长度,加上道开禅师前期的准备工作非常充分,早期呢……刻藏的资金也非常充足,所以,在五台山刻经的组织规模非常宏大!


  • 上一课,我们讲——万历十七年,在五台山紫霞谷妙德庵,《嘉兴藏》正式开刻了!首先刻的第一部经,是一百二十卷本的《华严经合论》。接着,第二个开板的,是四十卷本的“华严经”和八十卷本的“华严经”。


    我们知道——“华严经”有三个版啊……四十卷本、八十卷本、六十卷本,他第二个开板的是四十卷本和八十卷本“华严”……两套“华严经”。奇怪吧?理论上,如果刻《大藏经》,上来应该先刻“四大部”,就是——“大般若”、“涅盘”、“宝积”、“华严”,后面还有个“大集”,或者说“五大部”……一般是“四大部”或“五大部”。


    《嘉兴藏》一反常态,上来没有先刻“般若”,也没有刻“涅槃”,也没有刻“宝积”,直接就先去刻了“华严经”!还有更奇怪的——因为“华严经”啊,它也属于“四大部”里的,你刻完“华严经”的这个……“华严部”之后,你可以把“四大部”补齐了,对吧?你反过来再刻“般若”,或者刻“涅槃”都可以……但是,他没有这么干!他没有按着顺序去把“四大部”补齐,而一下儿就跳到了大藏经目录的很后面……就是一下儿就把前五千四百部都跳过去了,一下儿就跳到五千四百卷以后——刻了天台宗的《国清百录》和禅宗的《禅林宝训》……这些典籍。就是,天台宗典籍和禅宗典籍。


  • 上一课,我们讲——经过紫柏真可、密藏道开等人精心地谋划和筹备,募刻“方册本大藏经”的前期准备工作就就绪了,剩下的就是开干!还等什么呢?等过年?您就直接开始刻经吧!


    哪儿有那么简单,嘴一张你就开刻?刻《大藏经》这件事情,它不是一个小作坊——三、五个工人就能开始干的事情。刻《大藏经》,一开始干,就是几百人同时干,人吃马喂!首先,你就需要一个合适的场地来展开这个工作,就是……一进场就是几百个工人。换言之——你要开刻,没问题!可以刻!你选择哪里刻呢?这场地都得选……得合适。


    根据乐晋在“刻藏缘起文”里的记载,这也是收录在《嘉兴藏》第一函里的,说——万历十一年至十二年间,道开禅师奔走于江南,三吴两浙之地,天目、双径,栖霞诸大道场。就是……道开禅师在这个江苏、浙江一带啊,把这个好的道场他都走遍了!天目山呀、栖霞寺啊……诸大道场,三吴两浙全走了!这些大寺院的高僧们听说要刻《大藏经》,都纷纷表示——愿意提供场所!可以在我这里刻!愿意提供刻《大藏经》的地方。但是,这些著名的江南大寺,道开禅师在最后都没有选。就是十一到十二年这两年,他在江苏和浙江奔走,最后都没有选。


  • 上一课,我们讲——从万历十二年前后,即甲申年,紫柏真可、密藏道开、幻余法本,三位《嘉兴藏》最初的发起者就开始行动,联络教内、外愿意支持这个功德事业的人士,并且相约盟誓——要共同从事《嘉兴藏》的创刻工作。


    在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嘉兴藏》最初的创刻团队就形成了!这个创始团队,由十位有影响力的善信组成。他们作为创业的核心,首先发愿——每年要捐出自己一定比例的资产来,作为刻这部《大藏经》的资金。他们是首倡者嘛,所以被称为“唱缘”。


    然后呢……这十位核心善信再分头出发,各自劝自己的三位朋友出资,协助他们。有钱人的朋友,那当然也是有钱人居多啊!不是说……都是有钱人,但有钱人的朋友,有钱人肯定多!因此,他们各自去找这三位出资人来协助他们一起干刻《大藏经》这个事,就称为“助缘”。


    十位有钱人是十位“唱缘”,再各自拉三位朋友,是三位“唱助缘”,一共呢……最初的这批出资者就是四十个人。最初的刻藏核心团队,就是这十位“唱缘”——十位发起者,他们一共出了多少钱呢?《嘉兴藏》里有记录——合计出资一千金。这个“一千金”的“金”呢,不是白银的单位,我特意看了一下儿当时的物价资料啊!他们出的就是黄金。这一千两黄金,就是创刻《嘉兴藏》的启动资金。


  • 上一课,我们讲——密藏道开禅师受到真可大师的推荐,成为创刻一部新版“方册大藏经”的实际主持人。他的来历不详,但是得到了东南教界的普遍尊重!由他出任这个位置,受到教界僧俗两道的普遍认可。这在《嘉兴藏》开篇的第一函第一部《刻藏缘起》中,几乎所有的人写的不同的“刻大藏经愿文”中都有体现。


    而且,有意思的是呢,几乎所有的发愿文,就……这些人写的发愿文,都把发起刻《嘉兴藏》的首倡之功,就是这个IDEA的功劳,也一并记在了道开禅师的账上。比如——


    曾乾亨写——密藏大师……刻全藏以广流通,此东土一大因缘也,青原人曾乾亨一闻即生欢喜心。这是他写的那个发愿文里。


    瞿汝稷写——密藏师兄欲梓方册大藏以广流通,欣然契心……啊,一下儿就合了我的心。


    傅光宅写——闻密藏上人流通大藏之议,欣然乐为谋之。


    管志道在“缘起文”里写——密藏之议方册夹,肇自密藏开上人。密藏开上人就是密藏道开。


  • 上一课,我们讲——创客一套方册本的《大藏经》这个主意,是袁了凡和幻余法本禅师他们俩在一起修禅的时候讨论出来的主意。这个事儿呢,就和创业一样——创业,不是说你光有IDEA就行了,IDEA这个东西,它值钱也不值钱……因为好主意,每天都有人想到,有无数人想到!但是,你要落地!你要执行!一件事情,不是光有主意就可以的。


    袁了凡虽然提出了这个主意,但是各种条件并不具备!因为,刻一套《大藏经》这件事情啊,它实在太大了!也不是他能干的!就是……他根本不具备,只……只能有空中想法,所以这个想法提了,就未能付诸实施。这个主意一放呢,就放了十年。


    十年之后的一天,紫柏真可大师去大云寺拜访云谷禅师,云谷禅师的弟子和侍者呢……就是袁了凡!他就在一旁随侍。而紫柏真可大师,这个时候带的这个随侍呢……就是幻余法本,对吧!十年前,袁了凡和幻余法本商量了那个主意,现在,一个是云谷禅师的随侍,一个是紫柏大师的随侍,他俩又见面了。所以,抓住这个机会,袁了凡和幻余法本两个人,就把他们这个构思,向当时这位佛教宗教界的领袖提出来了!


  • 上一课,我们讲——紫柏真可大师高度评价了“方册大藏经”的想法!他说——把《大藏经》从庙堂流向民间,《大藏经》的效果才比以往殊胜万万倍!因此他鼓动大家都投身到这件事情里来。而他自己甘愿为这次“刻大藏经之旗鼓”。

    晚明这套《嘉兴藏》,正是由于两位高僧,就是——四大高僧中的两位,毫无保留的支持以及精辟入微的论述,坚定了中国佛教界创刻“方册大藏经”的信心和决心!


    晚明时期,东南士绅阶层崛起,这些有佛教信仰的士绅也产生了强烈的振兴中国佛教的愿望。《嘉兴藏》的实际主持者,叫——密藏道开……密藏道开禅师。他在“刻大藏经”愿文中,曾十分真切地指出,他是这么说的——胜国时,会


  • 上一课,我们讲——《大藏经》是“法”在人间的实体,它的存在,要求形式与内容统一!《大藏经》做成梵夹的形式,是为了让僧人们供奉;它的内容是佛法,是供僧人们阅读——形式与内容必须同时存在!


    创刻一套方册的《大藏经》,把礼拜用的梵夹形式,换成日常阅读的方册形式,受到了当时保守派僧人强烈地反对!中国人反对新事物的理由,第一顶大帽子,都是——文化传统!对吧……给你扣上反传统的帽子。


    保守派认为——佛家传统已经流传了几个世纪!几个世纪的梵夹装都是供奉用的,现在改成当前市面上流通那些俗书的形式,对吧……印小说、印像卷、印文集的这种方册形式,像俗世书一样去发行《大藏经》,这叫什么?这叫“三俗”!用佛教的话说,这叫“类俗谛”!就是……你好像俗世那个“俗谛”一样——这本儿书本来是“真谛”,你去“类俗谛”……这种形式是对法宝《大藏经》的不尊重和不敬。


  • 上一课,我们讲:基于市面上流通《大藏经》存在的三个问题——第一,存世少,获得困难;第二,佛经收录不齐,特别是中国本土高僧的经典不齐;第三,印刷成本太贵……中国东南地区的佛教领袖就产生了创刻一套方册《大藏经》的动机。


    创刻一套方册本儿《大藏经》,它目标对应的,就是解决这三个问题:


    第一,要平民化!所谓平民化,就是要便宜!也没说要多便宜啊……但起码一个普通的寺庙、平民信众能够买得起《大藏经》。


    第二呢,是普及化!《大藏经》不光是要供着,它还得能读!做成方册本的书,它价格便宜,它流通就方便……流通方便它就普及!不光是普及,而且也方便阅读。


    第三,就是——内容要全面化!解决中国本土高僧著作收录到《大藏经》中不齐的问题,把所有能收的经都要给收了。


  • 上一课,我们讲——明朝万历年间,传世的《大藏经》版本虽然还很多,但是种种原因,已经十分难得了!《嘉兴藏》的发起者指出——当时流通的《大藏经》存在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难以取得!密藏道开说——今宇内所行,惟南北两藏,北藏……在法宫,请施非易;南藏虽行诸郡,印造犹艰。对吧!“北藏”也不容易印,“南藏”也不容易印,那么——僻壤幽岩,何以取办远!啊……远地儿,你就甭干了!


    晚明时期,嘉兴地区的文坛领袖——冯梦祯,在“刻藏序文”里说:宋元间有大藏经板不啻七八幅。他说的——宋元期间有大藏经板不不啻七、八幅,指的就是浙江地区啊!就是……浙江地区的大藏经板就不止七、八幅。


  • 上一课,我们讲——《嘉兴藏》创下了多个大藏经史上的之最——工程时间最长;跨度最大;收录佛经的规模历代第一;版式独一无二;对邻国——日本影响力最大等等……《嘉兴藏》的经板刻好,在时间上离我们年代比较近——那,晚明到清初嘛,离我们也就二、三百年时间。而且,它是“寺修大藏经”。“寺修大藏”呢,民间请印就会比较方便!因此,《嘉兴藏》它的印本流传极广!存世量很多——故宫博物院啊、北京广济寺啊、法源寺啊……云南、四川、台湾几个省的图书馆都有完整的《嘉兴藏》藏本。


    我们在前面的课里讲过——《大藏经》,它的第一个目的是用来供奉!就是……它的最初目的是法宝供奉。除了供奉之外,当然《大藏经》也是能读的!当年,刻“方册本大藏经”——《嘉兴藏》,它的第一个目的就不是为了供奉用的!我们说——以前的《大藏经》刻了都是为了供奉用的,而《嘉兴藏》创刻的目的,它的第一目的啊……它也供奉……它的第一目的,就不是为了供奉用的,而是为了方便大家读。


  • 上一课,我们讲——在中国晚明时期,兴起了私人捐建寺庙的热潮。有明一朝寺庙不能乱盖,必须有官方正式的批准才可以盖。那,没有批准怎么办呢?所以,晚明的士绅阶层就捐建了大量的非官方批准的寺院,就叫“庵”。在宋朝的时候儿叫“院”,到明朝的时候就叫“庵”。


    庵,就相当于县以下级的小庙,就……县级范围的这么一个寺庙,它就不需要很高的官方批准啦!在这个县里,他就建了。这就是“庵”和“寺”的区别。“庵”就相当于小产权;“寺”呢,不一样,它属于有行政命令,它就是属于大产权。


  • 上一课,我们讲——凡是迎请《永乐北藏》的寺院,必须建一座藏经楼来珍藏《大藏经》。寺院里的藏经楼是放《大藏经》用的,并不是放佛经就叫“藏经楼”。


    与《永乐北藏》同时颁赐下去的,还有一份儿《藏经护敕》,名山大寺,受封的,凡是收到了御赐《永乐北藏》,就必须要立一块碑,把同时赐下去的这份儿《藏经护敕》刻上,来垂示永久。《永乐北藏》里记载的《藏经护敕》共有三篇——明英宗写过一篇;明神宗写过两篇……就是,万历写过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