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snitt
-
本集《開箱建築師》邀請到中教大文化創意產業學系教授顏名宏,深入探討文化與藝術如何在建築設計中融合共生。顏教授以其豐富的國際經驗,從德國紐倫堡藝術大學藝術與開放空間系所的學術背景出發,帶領聽眾穿梭於東西方建築美學的對話之間。
節目中,顏教授首先回顧了19世紀以來建築與藝術的分科歷程,建築師越來越朝向結構工程與機能性發展,而藝術家則被視為「空間的化妝師」,導致建築逐漸失去人文感動力。他精闢分析了建築本身如何能成為「大型心靈符號」,通過貫穿哲學、神學與人類情感,創造出能觸動訪客內心的空間體驗。
顏教授引用埃及阿布辛貝神殿與台中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為例,說明偉大的建築如何融合光線、材質與空間,將時間、行為與空間三者合一,創造出遠超實用功能的精神場域。他特別強調,真正的建築藝術不僅是形體存在,更是一種「三合一」的作品,使人在進出過程中充分感受聲音與情緒的回饋。
在談及公共藝術時,顏教授分享了他在高雄創作「椅子樂譜」的經驗,通過回收近兩千座校園舊椅子,創造出使人能穿行其中的藝術裝置。這件作品不僅連結了多代人的教育記憶,更成為人們對話與相聚的平台。他指出,真正的公共藝術應具備三個前提:公共場域、公共議題及公眾參與,從而促進環境與人的多重性思緒交流,創造共同記憶。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zjj5qpa06c301v7aiy12kt3/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這集節目邀請到洪育成建築師,帶領聽眾一同探索木構造的詩意生活與設計理念。洪建築師深入剖析了木構造在臺灣與西方建築史中的歷史軌跡與轉變。
洪建築師分享了他在美國留學期間的啟發性體驗,揭示了現代木構造與我們所熟知的傳統木建築之間的本質差異。他指出西方國家如何將科技融入木構造中,使其具備優異的抗震、抗風、隔熱與保溫性能,徹底顛覆了木構造是"落後"建材的傳統觀念。
特別引人入勝的是洪建築師對五感體驗的描述,從童年時期躺在榻榻米上感受木質地板的彈性,到在日式迴廊享受夏日涼風的回憶,這些細膩的感官經驗構成了木構造獨特的生活美學。他還分享了自己孩子對"Bellevue的味道"的執著,展現了木構造如何在無形中塑造人們的情感連結與記憶。
訪談深入探討了木構造的技術創新,尤其是CLT (Cross-Laminated Timber) 跨層集成材的發展。洪建築師解釋了這種新型材料如何使木構造的應用從傳統的低層建築擴展到多達18層的高樓,同時兼具防火、結構強度與環保效益。更令人驚嘆的是,這種工法可將18層建築的建造時間縮短至僅兩個月。
面對臺灣推廣木構造的挑戰,洪建築師指出法規限制、教育缺口與產業鏈斷裂等問題,同時帶來希望—談及臺灣豐富的林業資源潛力與現代木構造在實現2050淨零碳排目標中的關鍵角色。他呼籲政府鬆綁法規,讓臺灣建築產業能夠跟上全球趨勢,將森林不僅僅保存在山林間,更能透過木構造建築在城市中再現。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zjj5qpa06c301v7aiy12kt3/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Saknas det avsnitt?
-
在台中市建築師公會的「開箱建築師」播客第36集中,備受矚目的謝英俊建築師分享了他對於「常民造屋」的深刻見解與實踐經驗。作為一位特立獨行的建築師,謝英俊不僅設計建築,更親自參與營造,這使他對建築有著與眾不同的觀點。
從921地震災後重建開始,謝英俊轉向了一條截然不同的建築之路——從高科技廠房設計,轉向為弱勢族群創造居住空間。他提出的「常民造屋」概念,強調居民才是居住空間的主體,建築應回歸人民的自主性與需求。二十五年來,這理念已在台灣、中國大陸、尼泊爾、中東到非洲等地實踐。
謝英俊犀利指出現代建築的問題:「人類最大的問題就是眼前的東西是看不懂的」。他批評現代住宅設計忽視居民實際需求,造成居住空間被商品化,失去與生活的連結。他主張建築的骨架應如公共設施般開放,讓居民能依照自身需求調整空間。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謝英俊如何將「常民造屋」理念應用於高層建築,他提出框架結構應採用兩層樓高度的混凝土樑柱框架,中間使用輕型構造,讓空間更具彈性與適應性。透過AI技術與工業4.0概念,他正重新定義著建築與居民的關係。
在尼泊爾地震重建中,他以有限的資源(僅2000美元一戶)創造出獲國際認可的永久屋,展現了「常民造屋」的經濟性與永續性。謝英俊的理念不僅挑戰了建築商品化的現狀,更為當代住宅設計提供了嶄新的人本主義視角。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zjj5qpa06c301v7aiy12kt3/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在這集節目中邀請到了甘銘源建築師,深入探索竹構造建築的獨特美學和環保價值。甘建築師分享了他從木構造轉向竹構造的心路歷程,源於對環境永續的深刻思考。他指出台灣木材99.5%仰賴進口,卻擁有豐富的本土竹材資源,這一矛盾促使他重新思考建築材料與環境的關係。
竹子作為一種生長迅速的草本植物,四年即可成材,遠比需要40-50年才能成材的木材更具永續性。甘建築師詳細闡述了竹構造的多重優勢:輕巧卻結構強韌、高氧釋放量適合療癒空間、碳足跡低、在地取材減少運輸成本。他的代表作包括雲林農博會的展館和長榮大學集會堂,後者創造了18公尺的驚人跨距,展現竹構造的結構潛力。
在談到技術挑戰時,甘建築師提及他開發的「竹桁架」系統,以及如何通過高溫乾燥處理解決竹材含糖量高易蟲蛀的問題。作為台玩竹會創始人之一,他也積極推動竹構造的教育與傳承,開設工作坊培訓年輕建築師和設計師。
這段對話不僅是關於建築技術的討論,更是對生活方式、文化傳承和環境倫理的深度反思,邀請聽眾重新認識生長在我們土地上的材料,以及它們所承載的永續可能性。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zjj5qpa06c301v7aiy12kt3/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本集開箱建築師邀請台灣營建研究院院長、台大土木工程學系呂良正教授,深入探討循環經濟如何改變建築和營造產業的未來。
歷史建築的活化再利用如嘉義美術館校舍耐震補強工程以九分之一的重建成本延長建築生命木構造和竹構造等再生材料在建築中的應用
呂教授指出,建築與土木工程消耗全球近一半的天然資源,建築部門約佔全球37%的碳排放,若要達成2050淨零目標,營建業必須積極參與減碳。他詳細解析循環經濟的三大原則「3R」:源頭減量(Reduce)、重複使用(Reuse)及回收再利用(Recycle),強調減量設計對永續建築的重要性。
討論中,呂教授分享了許多循環經濟的實踐案例,包括:
呂教授還提出產業模式轉型的創新思路,如「以租代買」服務模式,建議建築設備像冷氣、照明系統等可以由廠商提供服務而非由消費者購買設備,促使製造商生產更耐用、易維護的產品。
面對未來,呂教授呼籲大眾改變對再生材料的刻板印象,強調產品可維護性的重要,並期待社會住宅項目能成為實踐循環經濟的試金石,透過標準化設計增加建材的再利用機會。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zjj5qpa06c301v7aiy12kt3/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在這集「開箱建築師」節目中,邀請到都市發展與環境教育基金會榮譽會長、台灣大學城鄉所教授林建元,深入探討「韌性智慧城市」的概念與實踐。
林教授首先闡釋了「韌性智慧城市」的雙重內涵:「智慧城市」善用科技提升城市治理與服務品質,而「韌性城市」則具備面對衝擊後快速恢復功能的彈性。以臺北市的公共租賃腳踏車為例,說明了智慧科技如何改變城市服務模式,讓市民生活更便捷。
談及韌性設計,林教授以1999年921地震為轉捩點,指出災後臺灣修訂建築技術規則,增強建物抗震能力的重要性。他進一步解析了完整的韌性城市架構應包含三階段:災前預防與準備、災時應變,以及災後重建。
林教授還提到現代韌性城市概念已超越災害應對,延伸至極端氣候變遷、淨零排碳等更廣泛的永續議題。他特別強調,實現韌性智慧城市不能只靠政府,而應從使用者需求出發,甚至建議將綠建築獎勵從開發商轉向使用者,鼓勵民眾選擇永續建築。
韌性智慧城市的建設應從尊重自然環境、善用智慧科技、改變個人行為三方面著手,共同打造適應性更強、更永續的城市生活環境。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zjj5qpa06c301v7aiy12kt3/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這集由臺中市建築師公會製作的「開箱建築師」,邀請到現任東海大學建築系系主任、曾擔任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策展人的曾瑋建築師進行深度對談。
在節目中探討了「輕與軟」建築在台灣的可能性—這是一種與台灣長期以來主導的「厚重剛正」建築哲學形成鮮明對比的思維。曾建築師分享了他從東海大學求學時期到倫敦建築聯盟留學的思想歷程,特別是他在造船廠的經驗如何徹底改變了他對建築的理解,將建築視為一種動態、回應性的存在,而非靜態物件。
對談中詳細探討了曾瑋在2010年威尼斯雙年展以「休息中」為主題的展覽,如何運用充氣塑膠材料創造輕盈柔軟的空間,為參觀者提供在繁忙展覽環境中的喘息之地。這一概念挑戰了台灣傳統的建築方式—那種偏好堅固、抗震抗颱、以鋼筋混凝土為主的結構。
曾瑋闡釋了一種引人深思的哲學,將建築重新定義為不僅是物理形式,更是人類需求與環境條件之間的協調者。他提倡一種範式轉變:從將建築視為永久性紀念碑,轉變為將其視為能夠對不斷變化的條件和需求作出回應、對環境影響最小的適應性中介者。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zjj5qpa06c301v7aiy12kt3/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本集從數位工具演變談起,從過去手工排版雜誌的繁瑣到現今數位化的便利,進而探究AI在建築領域帶來的革命性變化。
邱教授指出,雖然AI不具備真正的思考能力,但其成果卻可媲美甚至超越人類思考。它不僅強化了知識生產力,更為建築師提供了從自然語言轉換為形式語言的能力,讓設計流程質量並進。透過AI,建築師能在初步設計階段生成數十種符合法規的方案,節省時間成本並提升創意可能性。
節目亦深入探討AI的挑戰,如"AI幻覺"現象及對專業語言的掌握程度。邱教授認為,未來建築師必須培養判別能力,同時擁抱AI作為協作夥伴的角色。他分享了智能建築的實例,如能根據居住者情緒變換色彩和光線的空間設計,展示了AI與建築結合的無限可能。
最後,對話轉向了更深層的哲學思考:在AI全面滲透的未來,人類的價值將在哪裡?面對數位與實體空間的界限日漸模糊,建築業將如何重新定位?這場對話不僅描繪了技術演進的藍圖,更引領我們反思人機協作的本質及未來生活的方式。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zjj5qpa06c301v7aiy12kt3/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這期節目邀請到前臺中市都發局局長黃文彬建築師,深入解析臺中綠美圖的設計理念與建築特色。綠美圖—結合「綠色環境」、「美術館」與「圖書館」—坐落於占地67公頃的臺中中央公園內,是臺灣首座將美術館與圖書館合而為一的公共建築。
由日本建築師妹島和世(獲普立茲克獎的首位日本女性建築師)精心設計,綠美圖展現「輕薄挑巧」的建築美學。建築外觀以擴張網與玻璃帷幕形成雙層皮層,在陽光照射下宛如一座「霧之建築」,既能阻隔45%陽光又保持視覺通透性。
黃建築師指出,這棟建築不是單一量體,而是被巧妙分割成八個獨立量體(box)組合而成,一樓架空設計讓市民能自由穿越,消弭了建築與公園的界線。內部空間兼具藝術展示需求的高挑空間和閱讀空間的親密尺度,通過大廳連結兩種功能,實現「森林中的美術館,公園裡的圖書館」的願景。
綠美圖使用制振器等技術達成「輕量化」,同時應對臺灣的地震挑戰,代表了臺中打造國際級藝文城市的重要里程碑,是妹島和世在臺灣的首座作品,將成為未來臺中市的文化地標。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zjj5qpa06c301v7aiy12kt3/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在台灣建築界,很少有人能像戴育澤建築師這樣,完美跨越豪宅與社會住宅兩個截然不同的領域。從早期備受矚目的精品豪宅設計,到今日令人驚豔的社會住宅作品,戴育澤的設計理念始終如一:建築不該是階級的象徵,而是每個人都值得擁有的生活美學。
在最新完工的太平育賢段社會住宅中,戴育澤顛覆了社會住宅「廉價」的刻板印象。他運用創新工法與材料選擇,展現出媲美精品住宅的建築質感。特別設計的11、12樓共享空間,不僅創造出社區交流的可能性,更成為城市天際線上的璀璨地標。
戴育澤自詡以「社會工作者」的視角投入社宅設計。他深信,社會住宅不應只是解決居住需求,更應該是一種新型態的生活提案。從一樓的市集空間到空中花園,每一處設計都在傳達一個理念:經濟弱勢不該與美感絕緣。
戴育澤用他的設計實踐告訴我們:真正的建築,應該為每個人打造一個有尊嚴的家。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zjj5qpa06c301v7aiy12kt3/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在台灣這片土地上,建築的故事總是與時代脈動緊密相連。從早期農村工匠齊聚工地的景象,到今日精密控制的工廠化生產,每一次的工法演進都映照著社會的轉型軌跡。
最新一期的「開箱建築師」,姜樂靜建築師娓娓道來預鑄工法的革命性轉變。這不僅是一場技術的蛻變,更是台灣建築業從勞力密集走向智慧製造的縮影。在她的分享中,我們看見了一個產業典範轉移的關鍵時刻。
從1970年代起,台灣仰賴大量勞動力支撐的營建模式,成就了舉世聞名的經濟奇蹟。但在2025的今天,面對工人老化、環境永續的雙重挑戰,預鑄工法展現出革新的契機——不只將工地搬進工廠,更是把建築工藝提升到全新境界。
在工廠裡,每一片預鑄構件都承載著8000-10000PSI的強度,遠超傳統工法。這不僅是數字的躍進,更象徵著台灣建築工藝邁向精密製造的里程碑。當年灰頭土臉的工地場景,正逐漸被乾淨、安全的智慧工廠取代。
這是一場始於技術,終於人性的革新。預鑄工法不只改變了建築的製造方式,更重新定義了工人的勞動尊嚴,以及城市的永續願景。
當我們凝視這場寧靜的革命,不禁思索:這是否正是台灣建築業蛻變的新契機?歡迎您分享您的觀察與期待。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zjj5qpa06c301v7aiy12kt3/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豐原安康段二期社會住宅,基地一樓設有健康關懷服務站、社會服務站、共好實踐基地等設施,其中,健康服務站委由中國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進駐,提供社宅及附近居民相關醫療諮詢、成人預防保健、健康講座等等多元醫療服務。
另外,社會服務站則委由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營運管理,提供個案工作服務、福利諮詢、長輩共餐及老少共學等服務,借助其豐沛社福量能提供多元化社會服務。
本周日(2/9)再次邀請到開務建築主持建築師-龔瑞琦,分享團隊用甚麼樣的思考來設計和規劃豐原安康段二期社宅,又是如何讓一期和二期的設計可互相搭配融合、讓住民生活方便又活絡?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zjj5qpa06c301v7aiy12kt3/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在這塊資源豐沛的土地上,以「生命樹」的概念來回應環境需求,並提供適合的空間機能:
青創房型——協助青年創新產業紮根萌芽。
櫥窗廊道——延續該住宅區一樓商業走廊的串聯與圍塑。
共同工作站——配置於社區入口,生命樹的根基部分;在此匯聚充滿可能性的想法,提供一個交流分享的平台。
在建築上,提供走廊中的半戶外共享空間、串聯兩棟主要建築的的屋頂露天活動平台、一樓的草皮廣場延伸至公園遊戲區,讓社宅的空間資源為城市共享,並且友善鄰里融入既有都市紋理架構。在這個後疫情時代,國安好宅「生命樹」提供了更多的「呼吸」、「流通」場所,讓棲息於此的每個人,在不同的生命故事中都能感受此庇蔭的歸所。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zjj5qpa06c301v7aiy12kt3/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豐原安康社會住宅是台灣第一座執行公共藝術的社宅基地,發展民眾參與導向的「計畫型公共藝術」。此外,另結合台中社會住宅社區陪伴計畫「臺中共好社宅計畫」,該計畫是整合進駐在社會住宅中的物業管理公司、社福單位、醫療機構、社造團體等,共同提供社宅社區的軟體服務,提倡互助共好的文化。
台中豐原安康社會住宅公共藝術計畫《家常對話》,與「臺中共好社宅計畫」的兩個計畫,都期待能讓社會背景迥異的住戶們,得以在參與過程中「共好」,建立屬於社會住宅的社區網絡。
而北屯社宅基地位於北屯區南側,為原長安新村現址,地面層設有店鋪、社會服務站及托嬰中心;2樓與5樓特別設計成東西2棟連結的挑高、具格柵、波浪擋雨及遮陽平台的空間,讓住戶得以隨時共餐、共讀、共憩及共作的共享空間(share space),如同台灣傳統大家庭生活場域,分享彼此的生活大小事。
這週日(1/19)節目中,邀請到期許自己是利他友善的傑出建築師獎得主『姜樂靜建築師』,分享她是如何開始參與社會住宅的過程?她對社會住宅又有哪些的想像?又是如何讓理想從想像到一一實現?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zjj5qpa06c301v7aiy12kt3/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由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獎得主王銘顯與日本知名建築師團紀彥聯手打造的恆春文化中心民謠館,建築外觀擷取海洋文化,遠望仿若海灣中停泊的船隻,曲牆地景式的造型與周邊恆春東門及百年古城牆相互呼應,象徵文化港灣就此落地生根。
空間內部設計延伸恆春在地特色,融入古城與月琴等元素,一樓「聲音博物館」以地方故事為主題,採集恆春半島的自然環境、土地人文、生活文化、音樂藝術與在地連結,紀錄在地獨有的人文地景與記憶故事,二、三樓打破格局限制,結合自然、光與地方意象將空間規劃成舒適的圖書館、閱覽室,多元化的場域運用以及對在地文化的重視都為恆春藝文帶來嶄新的能量!
這週日(1/12)節目中,邀請到傑出建築師獎得主『王銘顯建築師』,分享著先前參與屏東的公共工程時,對當地的歷史和文化沉浸式的的田調和踏查,經過多年的努力後,造就現今成為恆春新地標的『恆春文化中心民謠館』。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zjj5qpa06c301v7aiy12kt3/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國際著名兒童遊戲研究學者、同時也是建築師王銘顯留日的指導教授兼日本建築名家仙田滿說:「幼兒的成長是透過模仿戒刻意的反復學習,因此創造了令人信服的遊戲環境,刺激大腦的各個部位,會看到小孩子顯著的發展與成長,包括社交能力與學習能力。混亂、秘密等六種遊戲空間),設計出信心的幼稚園。
遊環構造(Playing Loop)是分區調查研究所發現的兒童活動模式,再與分區建築師一起開發出來的一種空間配置方法,以「道路遊戲空間」為分區,跨國各種不同型態的遊戲空間,形成了一個多樣化、豐富的立體空間網絡。二樓走廊延伸的遊環步道是樓梯之間的主要樓梯步道,走廊旁散佈了小房子秘密基地,提供短暫的停留;兩個樓層之間還有隧道空間、環空中型橋樑等豐富有趣的動線,串聯整個幼稚園此外,建築師以新式木結構的工法,塑造特色屋頂與清新的木構架教室空間,與室外的兒童遊戲環境充份結合,表現出流暢、新穎與通透開放的教育環境,兼顧寓教於樂與遊戲性的同時,也期待成為幼兒園與木構造元素結合的優質案例。
這週日(1/5)節目中,邀請到有著蛋白區公共工程建築師稱號的『王銘顯』建築師,分享他如何構思和設計這個屬於幼兒的活動空間和場域?讓孩子可以邊上課邊探索,在安全又開放空間裡無限發展。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zjj5qpa06c301v7aiy12kt3/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位於屏東市區的屏東藝術館自民國69年啟用迄今已經走入第40個年頭,為當時全臺最先進之文化活動設施,然隨著目前法令及劇場文化與技術之進步,加上建物本身老化,在硬體面難以配合規範與時俱進而有以下課題:設備與管線新舊交疊、劇場物流與卸貨空間難以符合現況需求、舞台後場空間也難以滿足當代表演團體的需要、配合無障礙與消防相關法規將舊有建物經多次修改而使空間欠乏整體感。
為改善建築老舊、耐震消防等問題,更貼近現代劇場使用需求,機關於2019年向文化部爭取1億元經費,進行舞台設備更新、內部裝修及結構補強。如何將文化活動中心轉換為現代專業劇場,我們挑戰將內部空間精煉重組,同時重塑對外的開放性。以輕盈的鐵絲網柔化僵硬的正立面,向上漸層的輕鋼架突破舊時文化中心的僵硬感,卻又能隱約見到時代的痕跡,夜晚點燈後更成為熙來攘往和平路側的視覺亮點,居民晚間在藝術館廣場前休閒及練舞成為日常風景。
這週日(12/29)節目中,邀請到有著蛋白區公共工程建築師稱號的『王銘顯』建築師,他從台大數學系來到東海建築系的轉折,因著對設計的興趣,慢慢地在建築裡探索和融入;今天他將來分享,他和團隊勇於嘗試對於表演空間的挑戰和改造,從中部來到台灣尾的屏東市,在經費不寬裕狀況下,重建整裝再出發後的屏東藝術館,是如何的讓人驚豔和吸睛?
王銘顯建築師
學歷:
東海大學建築系學士
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建築碩士(師事仙田滿教授)
主要經歷(含期間):
王銘顯建築師事務所 主持建築師(2012年~)
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學術委員(2020年~)
團紀彥建築設計事務所駐台代表,執行「向山行政 中心新建工程」及「桃園機場第一航廈改善工程」(2008-2013年)
團紀彥建築設計事務所專案設計(2004-2008年)
獲獎情況:
2021年 第九屆臺中市都市設計大獎 舊建築空間再造獎 卓越獎
2020年 金點設計獎
2019年 臺灣建築學會優秀青年建築獎
2018年 日本GOOD DESIGN獎
2018年 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TID獎
2017年 日本SD Review 年度15作品入選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zjj5qpa06c301v7aiy12kt3/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位於臺中市西屯區七期重劃區,是一大型公有展演空間,由曾獲普立茲克獎的日本建築師伊東豊雄設計。臺中國家歌劇院得天獨厚,在這完美建築之內,有三座專業劇場以及一個多功能空間「角落沙龍」;如果再加上藍天白雲下的廣場、戶外劇場、與屋頂的空中花園,歌劇院可說從裡到外、從地面到屋頂,都是魅力的舞台。
本週日(12/22)節目中,邀請到王喆建築師,畢業後就到日本工作,從中探索台日間的建築文化的差異,更與伊東豊雄建築師事務所合作擔任臺中國家歌劇院專案設計經理,參與了臺中國家歌劇院從無到有的甘苦交織過程。
今天王喆建築師將來為朋友們開箱臺中國家歌劇院,這個被建築師定義為開放式的大型客廳,不只可以看戲,也可以悠遊輕鬆閒逛,有別於一般看戲時才開放的展演廳,是個令人可隨意親近的空間。
聽完這集內容,下次當你進到臺中國家歌劇院時,除了可再觀察它的細微處之外,對於團隊的設計觀點和想法會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
王喆建築師
【學歷】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註冊建築師
【經歷】先後曾任職於日本小嶋一浩與赤松佳珠子Coelacanth and Associates,Tokyo(CAt)、建築作坊CitiCrafts,及大矩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與伊東豊雄建築師事務所合作擔任臺中國家歌劇院專案設計經理。
【現任】十分建築|王喆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同時任教職於東海大學及逢甲大學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zjj5qpa06c301v7aiy12kt3/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世界博覽會起源於中世紀歐洲商人的一種定期市集,規模在日積月累下,不斷的增長和擴大,而演變成現今世界博覽會的樣態。每五年舉辦一次的世博會,提出的主題,現在回頭看,和生活息息相關,也一步步的落實到全人類的生活之中。
即將到來的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會,作為世博會標誌的木造巨大圓環,由日本新生代建築大師藤本壯介操刀,耗資350億日圓,寬30公尺、高12至20公尺,預計2025年2月完工,建成後將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木造建築物之一。
這個巨大圓環下方是步道,上方有巨大屋頂,因此被稱為「大屋根(屋根為日文屋頂之意)」。由於世博會舉行時間在4月到10月,剛好橫跨最炎熱的夏季,官方打造大屋根的初衷是遮陽作用,防止參觀者中暑,同時象徵世博會「多元但又統一」的理念。
這週日(12/15)節目中,邀請到黃淑珠建築師,她20年內至少參觀過三次世界博覽會,將分享世界博覽會和建築的關係,同時介紹2005年日本愛知世博會、2010中國上海世博會、2015義大利米蘭世博會以及即將再到來的2025日本大阪世博會,究竟有哪些令人驚豔的建築設計?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zjj5qpa06c301v7aiy12kt3/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漢斯﹒夏隆(Hans Scharoun,1893─1962)1915年大學畢業,從事建築與城市規劃工作,曾任大學教授。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夏隆參加德國的建築革新運動,是1919年成立的德國藝術工作委員會的成員,1926年參加“環社”(Der Ring)的活動。在1927年由密斯主持的斯圖加特住宅展覽中有夏隆設計的一座住宅。他的作品是現代主義與表現主義的混合,二次大戰期間他留在德國,作品風格不受納粹當局的歡迎,只從事一些小的建築設計。
賀臨的建築思想是反西方傳統美學的,它抨擊國際式樣〈International Style〉的建築師們以審美上的和諧為理由,替建築硬加上幾何的緊身衣,恰恰違反了建築本質〈Essence〉,而且壓抑了它自然特性。夏隆深受賀臨的影響,終其一生追尋機能與空間兩者之間的可能性。
這週日(12/08)節目中,邀請到林東憲建築師,導讀德國建築大師-漢斯夏隆的作品和風格,一起來聽見他一生對建築的想法和堅持。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zjj5qpa06c301v7aiy12kt3/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Visa f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