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snitt

  • 主持人|林載爵 聯經出版發行人 來 賓|鄭治桂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美術學系助理教授 ⠀ 本集節目邀請到鄭治桂教授,和聯經出版發行人一起談世界藝術史的最佳入門書──《藝術的故事》。《藝術的故事》全書超過400張圖片,包含大量的藝術、建築、雕塑等視覺作品,作者宮布利希以圖象輔佐文字,使讀者能夠更直觀理解藝術品敘述。內容清晰闡釋了藝術潮流與藝術概念,讓我們看到藝術史在傳統中不斷更迭變化的過程。可以說《藝術的故事》不只是一本藝術史書,更是一趟橫跨時空的藝術之旅,幫助我們理解人類文明如何透過視覺藝術表達思想與情感。 核心觀點及寫作風格 藝術史作為一門學科,直到19世紀才逐漸成型。早期的藝術書寫多為藝術家傳記,強調個人創作。並且,當時學者普遍認為藝術史應聚焦於風格,因為風格是時代孕育的結果,藝術家只是其中的表現者。宮布利希則持不同觀點,他在《藝術的故事》中強調藝術家才是核心,並提出「沒有藝術,只有藝術家」的概念。他的寫作策略是讓人「看」藝術,而非僅讀藝術史,因此刻意去除「歷史」的沉重感,使其成為一個個生動的「故事」。 藝術會不斷向前演進 藝術是否進步是一個具爭議性的問題。有人認為藝術萬古如一,僅是增減變化,並無真正的「進步」。但宮布利希則認為,藝術雖非線性進步,卻處於不斷「演進」(evolution)的狀態。每個時代的藝術家都渴望證明自身存在,他們在前人基礎上改變、創新,增添新的元素,也勢必捨棄某些舊有特質。因此,藝術的發展是一種取捨的歷程,並非單純的進步或退步,而是藝術家主動選擇如何表達自身時代精神的結果。 藝術的社會功能 鄭治桂教授坦言藝術從來都具有社會功能,早期藝術並非為美而生,而是為宗教、巫術、死亡儀式或實用目的服務。例如,古希臘的藝術兼具裝飾與功能性,而19世紀以前,藝術始終承載社會用途。藝術的存在本身即具有功用,即便藝術家創作純粹為了表達,作品仍會影響社會。因此,無論是宗教雕塑、學校建築或服裝設計,藝術始終與生活密不可分,並且在不同時代發展出多元的社會價值。 🎧本集重點 03:37 淺談宮布利希論藝術的核心觀念 07:52 何以成為藝術史入門必讀之作? 11:00 《藝術的故事》對後世欣賞藝術的影響 15:20 從時代文化來賞析藝術作品 20:55 淺談藝術是否會進步 22:43 《藝術的故事》將非歐洲的藝術擺在什麼地位 26:13 淺談藝術是否具有社會功能 30:34 談論藝術應該保留在菁英主義還是更趨向大眾化 32:17 今年我們如何看待《藝術的故事》作品地位 39:00 朗讀書中片段 ⠀ 📙聯經50書單: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classic 🖥️聯經出版50週年網站: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 🌟【經典聯聯看】文字版:https://linkingthink.com/50thebookk ⠀ 🛒本集書單: 📙《藝術的故事(暢銷10萬本.維拉斯奎斯名畫〈宮女〉紀念書衣版)》:https://linkingthink.com/LS1900020303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主持人|涂豐恩 故事StoryStudio 創辦人 來 賓|楊儒賓 國立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本集節目於2024年錄製 ⠀ 牟宗三先生是中國現代著名哲學家,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致力於中國傳統哲學與西方哲學的對話,試圖在現代背景下重建中國文化的價值體系。本集節目邀請到等身著作的楊儒賓老師,跟我們一起談談中國哲學思想經典之作《中國文化的省察》。本書是由五篇講演稿集結而成,旨在深入探討中國文化的現狀與未來發展。在這部作品中,深入探討了中國文化的特質、優勢以及面臨的挑戰,並強調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審視和反思中國文化的必要性。 ⠀ 何謂新儒家的「新」 新儒家認為,他們並非全新的哲學流派,而是儒學發展的「第三時期」。第一期可追溯至孔子、孟子時代,當時儒學面對道家、法家的挑戰,建立了最初的思想規模。第二期是宋明理學時代,當時佛教東傳影響深遠,儒學透過理學發展成功回應佛教的挑戰。第三期即是近代,新儒家面對的是來自西方自由主義與共產主義思想的衝擊。他們認為,這些現代思潮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涵蓋政治、學術、宗教等層面。因此,新儒家提出「新三統」概念,即政治上的「新正統」、學術上的「新學統」、文化上的「新道統」,以應對這場思想與文化的變革。其中,「新正統」強調在華人世界建立符合現代價值的政治體制,推動「民主建國」,回應中國歷史上專制政治的困境。透過這種方式,新儒家希望讓儒學不僅是文化遺產,更能夠在現代世界中發揮其治理與價值建構的功能。 ⠀ 中國文化的斷續問題 中國文化的斷續問題,是近代以來知識分子持續關切的重要議題。自清末以來,西方文化的強勢輸入,使得中國傳統文化的存續受到挑戰。梁啟超曾在文章中探討中國文化是否會滅亡,這顯示當時的知識分子已對文化存亡抱有深刻的危機感。錢穆等學者亦擔憂,當時的中國在列強環伺之下,甚至可能被瓜分,進一步加劇了文化斷裂的恐懼。 🎧本集重點 02:22 來賓在什麼契機第一次閱讀《中國文化的省察》 04:05 體認到牟宗三先生思想菁華而追隨之 07:42 淺談新儒家思想起點及核心 10:44 介紹《中國文化的省察》 13:30 新儒家面對西方挑戰如何找到現代化道路 16:12 《中國文化的省察》在牟宗三先生著作中的定位 25:09 新儒家同時解釋個人與社會的問題 28:20 今天我們如何閱讀 34:41 朗讀書中片段 ⠀ 📙聯經50書單: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classic 🖥️聯經出版50週年網站: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 🌟【經典聯聯看】文字版:https://linkingthink.com/50thebookk ⠀ 🛒本集書單: 📙《中國文化的省察(POD版)》:https://linkingthink.com/L1U00029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Saknas det avsnitt?

    Klicka här för att uppdatera flödet manuellt.

  • 主持人|涂豐恩 故事StoryStudio 創辦人. 來 賓|朱嘉漢 作家/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本集節目混用巴代伊及巴塔耶兩種譯名。 聯經經典訪談企劃接近尾聲,讓我們深刻體會到經典之所以是經典,在於它不斷挑戰我們的思想疆界,即使經歷時間的洗禮,仍可以驗證今天我們的生命經驗。而在五十本經典中,《情色論》或許是最讓人意想不到的選書。作者喬治.巴代伊被譽為哲學家,卻堅持自己是聖人或瘋子;在學界與文壇遊走,卻以筆名出版最極端的情色小說;他的作品影響了後世女性主義、精神分析等學派思想,「情色」所探討不只是一場對情慾的哲學思辨,更是一次對人類文明極限的試煉。本集節目,朱嘉漢老師將帶領我們進入巴代伊的思想世界,談巴代伊探索禁忌、愉悅、死亡與生命,理解為何情色不只是個人情慾,而是文明運作的核心力量。 踰越禁忌才能被賦予意義 喬治.巴代伊的核心思辨是對禁忌與踰越的雙重拉扯,從人類進化角度切入,文明的發展需要人們努力工作生產,因此阻撓工作的死亡和不事生產的性狂歡成了人類特有的兩大禁忌。文明禁制激發人們的反叛慾望,違反禁忌則被稱為踰越。人類文明運作對禁忌預設了合法且儀式性的踰越,例如洞房花燭夜和狂歡節,透過踰越禁忌人們達到快感,因此情色和禁忌相互依存,從禁忌過度到踰越並非互斥關係。 人猶如白紙一張嗎 巴代伊否定人是「白紙一張」,相較於早期啟蒙時代思想提出的「人的心靈在出生時如同白紙,經由經驗填滿」,巴代伊則是強調人內在原本就存在一種無法填補的「空缺」,這種空缺驅使人去渴望、去耗費、去追尋極限經驗,如情色、暴力、死亡與神聖。他在《情色論》中指出,現代社會將人訓練為理性存在,試圖壓抑內心的暴力與野性慾望,但這些本能從未消失,只是被禁忌所框限。而情色、死亡與踰越,正是突破這些禁忌的方式,讓人重新與自身的本能連結。換言之,人類的經驗不是從零開始,而是從一種與生俱來的匱乏與禁忌開始,這與「白紙一張」的概念完全相反。 🎧本集重點 01:47 來賓在什麼契機第一次閱讀《情色論》 06:32 淺談巴代伊的生平及思想理論 09:55 巴代伊師承哪位思想家,以及他在法國哲思的位置 15:35 過度與踰越的哲學家 19:24 淺談《情色論》所涉及與談論的概念 24:27 來賓分享《情色論》中幾個有趣的題目 32:24 現在的讀者要如何開始閱讀《情色論》 34:19 朗讀書中片段 📙聯經50書單: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classic 🖥️聯經出版50週年網站: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 🌟【經典聯聯看】文字版:https://linkingthink.com/50thebookk 🛒本集書單: 📙《情色論》:https://linkingthink.com/L1571132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主持人|王聰威 聯合文學雜誌總編輯 來 賓|郭強生 作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 本期節目由主持人王聰威邀請作家郭強生,一同探討貝克特的經典劇作文本《等待果陀》。這齣劇作於1952年首度公開演出,被視為荒謬劇場代表作之一。節目深入探討劇本的閱讀方式、翻譯問題、舞台演繹的挑戰,以及劇作的核心思想——人類在困境中的等待與無助。郭強生老師以專業的藝術背景,解析貝克特如何透過台詞節奏、角色設定及舞台極簡主義,構築出一個令人深思的劇場體驗。節目同時討論《終局》這部作品,對比兩部劇作在結構與意涵上的異同,並回應現代讀者如何重新理解這些經典作品。 強調節奏及音律感的劇本閱讀 戲劇的本質不僅是視覺與動作,更關鍵的是音律與節奏。台詞如同一個交響樂,透過演員說話輕重緩急、停頓與韻律塑造戲劇氛圍。以聲音表演情緒掌握朗讀與節奏,才能更好的將本來難以理解的內容轉化為劇作家想呈現的荒謬世界。而貝克特的劇作亦強調語言的音律感,劇作家須具備如音樂家的敏銳聽覺,才能讓台詞透過演員的咬字與節奏產生戲劇張力。 經典劇本角色塑造與演出詮釋的開放性 《等待果陀》的表演核心不在於角色的身份和形象,而是其象徵意涵,郭強生老師提到早期演出時,劇中兩個主要角色通常被塑造成流浪漢形象,但隨著年代更迭導演開始有了不同的詮釋,例如卓別林式的小丑形象,強調悲劇與喜劇交錯的特性。而一個劇本的經典地位就來自於其開放性,能夠適應不同時代、不同演出方式,展現戲劇的無限可能性。 小男孩與希望的象徵 郭強生談及在《等待果陀》中,最讓人動容的片段莫過於小男孩的兩次登場,作為傳信者,簡單地告知主角們果陀不會來,卻在不經意的對話中透露自己與兄長的遭遇——他未曾被打,但哥哥卻遭受懲罰。這段情節的台詞極簡,卻展現了人類處境的無奈與命運的隨機性。小男孩既象徵著希望,又流露出無力與脆弱,令人聯想到現實中受苦而無助的生命,讓人聯想到2023年間網路流傳的海灘上敘利亞難民小男孩的照片,象徵著在災難與殘酷現實中微弱但重要的希望。 🎧本集重點 02:30 淺談如何閱讀戲劇文本 08:00 討論語言翻譯的轉化對於戲劇表演的影響 15:19 開放的經典的文本永遠有新角色塑造與演出詮釋 21:01 劇場表演的震撼不需要背景知識 25:01 分享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劇 29:10 等待最終迎來的災難還是希望的深層意涵 34:49 淺談《終局》 39:41 《等待果陀》與現代社會的關聯,我們為何要重新閱讀 41:51 朗讀書中片段 ⠀ 📙聯經50書單: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classic 🖥️聯經出版50週年網站: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 🌟【經典聯聯看】文字版:https://linkingthink.com/50thebookk 🛒本集書單: 📙《等待果陀.終局》:https://linkingthink.com/L1570971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主持人|王聰威 聯合文學雜誌總編輯 來 賓|吳坤墉 出版人/譯者 本集節目邀請到獲藝術與文學法國騎士的吳坤墉老師,與聰威總編一起領讀20世界法國文學經典,被譽為現代主義小說里程碑的《追憶似水年華》。全書共七冊,共230萬字,出場人物超過2,000人,是普魯斯特透過描述對過往生活的回憶,深入探討時間、記憶以及人性的複雜,文字深度刻畫人們的心理情緒,開創了「意識流」小說的先河。聯經出版即將推出全新由台灣專業法語譯者翻譯的《追憶似水年華》,是第一套完整推出的本土譯本,新版翻譯將使普魯斯特的文字在台灣文化語境中更自然流暢,語言風格更加貼近台灣讀者,讓台灣讀者可與世界經典的直接對話。 沒有任何一個經驗可以取代讀者自身的閱讀經驗 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取代閱讀原文的經驗,但也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取代讀者自己的閱讀經驗。閱讀本身是一種個人化的經歷,不同的讀者,甚至是同一位讀者在不同的時期,都會有截然不同的感受。某個譯本可能在文字風格上更貼近當代語感,某個譯者的筆觸可能更符合個人的閱讀習慣,但最終決定一本書如何觸動人的,還是讀者自身的經驗、情境與心境。譯本之間的差異,不只是對原文理解的不同,更反映了譯者的時代背景與文化脈絡。世界上許多經典作品都有不同的譯本,每個版本都帶來新的視角。這正是文學翻譯的魅力——它讓文本不斷地被重新發現、詮釋與感受。只要跨出閱讀的第一步。只有當讀者親自進入這部作品,才會真正理解它的魅力與深度。無論是生命、精神,還是情感上的觸動,都來自於個人的閱讀經驗,而這份經驗,永遠是無可取代的。 七位台灣頂尖譯者共同翻譯 聯經啟動的共同翻譯計畫由本次來賓吳坤墉老師擔任總召集人,集合了七位台灣最具實力的法文譯者,參與譯者包括邱瑞鑾、陳文瑤、許雅雯、石武耕、陳郁雯、馬向陽、林德祐,每人負責一冊,期望翻譯能夠兼顧高品質與多元風格。七位譯者定期召開會議,進行橫向交流與討論,分析人物性格,建立一致的名稱、用詞之外,最後彼此之間會互相審閱對方的譯稿,避免「燈下黑」的錯誤。 🎧本集重點 03:42 為什麼我們需要《追憶似水年華》新譯本 09:11 翻譯計畫的執行與挑戰 18:52 七位譯者共同翻譯的計畫 22:05 文學翻譯與文化的關聯 29:55 今天我們可以如何閱讀 36:25 《追憶似水年華》的重要地位 42:55 《追憶似水年華》如何連結現代社會 47:49 朗讀書中片段 ⠀ 📙聯經50書單: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classic 🖥️聯經出版50週年網站: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 🌟【經典聯聯看】文字版:https://linkingthink.com/50thebookk 🛒本集書單: 📙《追憶似水年華》:即將出版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主持人|涂豐恩 聯經出版總編輯 來 賓|林水福 資深日本文學翻譯名家 《奧之細道》是日本江戶時代著名俳人,「俳聖」松尾芭蕉的經典作品。內容記錄了芭蕉與弟子曾良從江戶(今東京)出發,途經東北及北陸地區,長達五個月且全程約全程約2,400公里的大旅行。是芭蕉以俳句文體將旅行之見聞紀錄下來的見聞錄,亦為日本最具代表性的紀行文學。本集節目邀請到熟稔日本文學的林水福老師,與涂豐恩總編輯一同領讀這本適合熱愛文學、喜歡旅行與自然的讀者閱讀的日本文學經典之作。 江戶時代的俳人文化 在日本文學中,「俳句」是一種獨特的詩歌形式,由五、七、五三行共十七個音節組成,精練簡短卻充滿想像力,常用來捕捉四季風光或旅途的景致。透過簡單的語句,創作引人進入深遠的意境,而創作俳句的人則被稱為「俳人」。松尾芭蕉身處的江戶時代的和平繁榮,為俳句文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使其逐漸脫離古典框架,發展出更多樣的形式與內涵。其中,芭蕉更將俳句推上了巔峰,以描寫旅遊中的風景著稱,他的作品至今仍被立碑於多處風景名勝處。 文學性與旅遊意義 作為俳句文學的經典,《奧之細道》反映了江戶時代旅遊文化的繁盛,也為後世提供了探索自然、歷史與心靈的指引。透過閱讀這部作品,現代讀者能在實地探訪時,增添對景物與文化的理解,讓旅遊經驗更加豐富而有意義。特別是對日本文化、俳句藝術以及人生哲理感興趣的人。無論是欣賞芭蕉的詩句,還是體會旅行中蘊含的哲思,都能讓人獲得啟發。 🎧本集重點 01:17 水福老師在何種機緣下初次閱讀《奧之細道》 04:22 介紹松尾芭蕉在日本的俳人地位 10:10 淺談《奧之細道》 14:25 在日本江戶時代成書,在當時及今日我們如何閱讀 15:30 簡單介紹書中有趣的章段及朗讀 27:55 為什麼我們今日要重讀《奧之細道》 ⠀ 📙聯經50書單: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classic 🖥️聯經出版50週年網站: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 🌟【經典聯聯看】文字版:https://linkingthink.com/50thebookk 🛒本集書單: 📙《奧之細道:芭蕉之奧羽北陸行腳》:https://linkingthink.com/L184178 📙《芭蕉百句(日本「俳聖」松尾芭蕉經典名作)》電子書:https://linkingthink.com/RE184455 📙《芭蕉俳文(日本「俳聖」松尾芭蕉經典之作)》:https://linkingthink.com/L18700666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主持人|林載爵 聯經出版發行人 來 賓|趙恬儀 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 本集節目邀請到台灣大學趙恬儀教授,與林載爵發行人領讀奇幻文學經典作品──《魔戒三部曲》。節目的一開始,發行人先跟聽眾分享托爾金作品繁中版的出版,是一個從冷門到經典的歷程。引進之初評估台灣讀者並不熟悉奇幻文學,因此先出版前傳《哈比人》,兩年後再推出《魔戒三部曲》,但仍激不起市場水花。直到2000年後,哈利波特系列帶動奇幻文學風潮,搭配改編電影發行,才讓這部作品重新受到關注,最終在台灣讀者間建立起經典地位。托爾金創作深受英國自然景觀啟發,作品中對山川河流的描寫成為奇幻世界的重要基石。因此除了文學地位外,《魔戒三部曲》也為讀者提供了探索英雄旅程和文化象徵的全面體驗。 托爾金的背景及成就 在《魔戒三部曲》前,西方世界沒有將奇幻作品視為成人閱讀的文學類型,認為魔法、小矮人、獨角獸等是兒少閱讀的領域。直到托爾金以深厚學養,結合文學、語言、歷史與神話學背景構建了中土世界,為作品注入深度具知識性的元素,才正式建立了奇幻文類系統的基礎。而後1960年代美國出版平裝本,托爾金作品更成功跨越至大眾文化視野,不僅成為英美小學教材,甚至打破框架成為學術研究材料。 權力與邪惡 《魔戒三部曲》中談論友誼、勇氣及忠誠等問題,在這之中,最出彩的是托爾金對權力的誘惑與自我戰勝的描寫,以及邪惡如何激發對善的追求與反思。在故事中,他巧妙地讓角色擁有魔戒,感受到權力既能賦予改變世界的能力,也可能腐蝕自己的人格與靈魂,這樣面對誘惑的選擇,往往更考驗一個人的人性底線。再者、托爾金創造出魔王索倫這個絕對反派的角色,使其隱藏在每一個角色對至尊戒的渴望裡。透過精湛的敘事模糊了善與惡的界線,展現邪惡如何在權力的名義下被正當化,甚至成為實現善的手段。這種設置打破了傳統二元對立的框架,讓讀者重新思考善惡的複雜性。 故事與現實世界的連結 托爾金親身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儘管他本身表態作品並無借鏡真實經驗,也與無關隱射。但《魔戒三部曲》中明顯可以讀到他對戰爭經歷的反思,批判對現代主義和工業化,暗諷人類社會階級分化。托爾金創造精靈這個種族,透過精靈與自然共生的理想形象,不難讓讀者感受其將故事與現實世界對照。 🎧本集重點 02:15 《魔戒三部曲》的出版背景 06:30 《魔戒三部曲》在奇幻文學所奠定的地位 16:20 托爾金如何建構龐大中土世界 22:50 對談托爾金作品中權力與邪惡議題 37:12 托爾金的創作與其真實生命經驗的連結 42:28 如何閱讀中土文學世界系列作品? 47:47 朗讀書中片段 ⠀ 📙聯經50書單: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classic 🖥️聯經出版50週年網站: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 🌟【經典聯聯看】文字版:https://linkingthink.com/50thebookk 🛒本集書單: 📙《魔戒首部曲:魔戒現身(全新修訂譯本)》:https://linkingthink.com/L18425201 📙《魔戒二部曲:雙城奇謀(全新修訂譯本)》:https://linkingthink.com/L18425202 📙《魔戒三部曲:王者再臨(全新修訂譯本)》:https://linkingthink.com/L18425203 📙《哈比人(全新修訂譯本)》:https://linkingthink.com/L184251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主持人|陳逸華 聯經出版編務總監 來 賓|林玉珍 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退休教授 本集節目邀請到專長是英國文學、研究愛爾蘭的林玉珍教授,與逸華總監跟我們分享聯經三大殖民文學之一,英國作家 E. M. 佛斯特的桂冠之作──《印度之旅》,本書以1920年代英屬印度為背景,講述英國與印度,殖民與被殖民、東方與西方之間複雜的衝突與矛盾。故事聚焦於奎斯特小姐與準婆婆一同到印度旅行。本意是拜訪其未婚夫及希望探索「真正的印度」,卻在與當地醫生阿吉茲的一次旅行中引發了一場文化與司法的風暴。印度醫生阿吉茲因莫須有的指控成為英國社會的攻擊目標,但奎斯特小姐最終選擇道明真相。 誰的印度之旅 當然是奎斯特小姐的印度之旅,這部小說的故事圍繞她隨同準婆婆摩爾夫人前往印度旅行展開。在小說中,這趟旅程象徵著文化與種族間的碰撞,奎斯特小姐在旅行中的經歷和在岩洞中的事件成為情節的轉折點,進一步揭示了英國殖民者與印度殖民地居民之間的矛盾與誤解。因此,這趟旅程既是奎斯特小姐個人的體驗,也是整部小說討論殖民關係、人性與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這部作品不僅揭示了東西方價值觀的矛盾,也提出對平等與和解的追求,成為殖民文學的里程碑。 書中處處可見的情感投射 佛斯特曾與印度學生的接觸激發了他對印度的興趣,更受其生活與經驗影響寫作主題。《印度之旅》中對男體的細緻描繪隱晦地呈現了同志情感,但1920年代當時的社會風氣並不開放,對自我認同的掙扎也使他的作品充滿情感與社會議題的交織。佛斯特透過精緻的文筆,呈現出殖民時代下人性的溫暖與冷酷。 象徵性場景與結構設計 《印度之旅》共分為三章節,並以印度的地點「清真寺」、「岩洞」、「廟宇」命名。這樣的設計具有深層象徵意涵,清真寺象徵跨越文化差異的初步嘗試,岩洞中的回音暗示了殖民地文化間的隔閡與混亂,而廟宇則傳達了種族與文化融合的複雜性。這樣的安排強調了佛斯特對印度社會和文化的觀察,並傳達了小說的核心主題──人類之間的連結與衝突。 🎧本集重點 03:05 在什麼契機下第一次閱讀《印度之旅》 10:10 佛斯特多次印度旅程書寫故事的背景因素 14:15 從個人情感出發擴張至國族情感的里程碑之作 16:26 全書以三章節象徵不同涵義 22:39 對男體的書寫隱晦表現特殊情感 29:06 在百年後的今天如何閱讀《印度之旅》 31:44 朗讀書中片段 📙聯經50書單: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classic 🖥️聯經出版50週年網站: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 🌟【經典聯聯看】文字版:https://linkingthink.com/50thebookk 🛒本集書單: 📙《印度之旅(英國殖民文學三大經典之一,E. M. 佛斯特最後一部長篇巨著,最新完整全譯)》:https://linkingthink.com/LS1844701 📙《緬甸歲月(英國殖民文學三大經典之二,喬治‧歐威爾重要自傳小說,全新中譯)》電子書:https://linkingthink.com/RE184477 📙《基姆(英國殖民文學三大經典之三,吉卜林諾貝爾文學獎得獎小說,全新中譯)》:https://linkingthink.com/LS184482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主持人|陳逸華 聯經出版編務總監 來 賓|游懿萱 資深譯者 本集節目邀請到資深譯者游懿萱老師,與逸華總監一起介紹聯經三大殖民文學經典之一,喬治.歐威爾創作的奠基之作《緬甸歲月》。本書出版於1934年。以英國統治下的緬甸為背景,描寫殖民體制的腐敗與不公,以及殖民者內心的孤獨和矛盾。小說通過對種族偏見和社會階級的深入描寫,批判了殖民主義的虛偽與殘酷。故事靈感來自歐威爾本人在1922年至1927年間作為英國帝國警察在緬甸的經歷,具有濃厚的自傳色彩。 歐洲版的《聊齋》 游懿萱老師大膽的比喻《緬甸歲月》是「西方的聊齋」,因為兩本書均以虛構的手法映射現實世界的荒謬、人性的複雜。《緬甸歲月》的核心是種族衝突和身份困惑,歐威爾通過故事主角的矛盾性格與身處的壓迫環境,展現了殖民者的孤獨與內心掙扎;而《聊齋》談的是對人性扭曲。蒲松齡則以鬼怪為象徵,批判科舉制度與封建社會的不公。 自然與歷史的交織 《緬甸歲月》中,自然與歷史的交織的敘事手法是重要特色之一。喬治.歐威爾將他在緬甸生活的見聞融入細膩的自然描寫,從熱帶季節變化到鄉間生活的細節,形成了真實且充滿詩意的場景描寫。他描繪了緬甸烈陽和暴風雨,連書籍、靴子都會發霉的潮濕悶熱環境如何影響生活。也描述稻田裡婦女與孩子插秧、水牛工作,以及遍布野花的鄉村景色,將這些細節與殖民地的歷史背景巧妙融合,讓讀者得以身臨其境地感受緬甸的風土人情。這些自然描寫不僅豐富了小說的質感,也與殖民歷史形成對照。讓讀者看見緬甸的美麗,也讓他們反思殖民地歷史的沉重。 🎧本集重點 01:52 在緬甸的歲月如何影響喬治.歐威爾後來的創作 06:13 淺談翻譯《緬甸歲月》的經歷及印象深刻之處 08:08 將親身經歷融入在創作中以自傳式呈現 13:13 歐威爾以自然主義、華麗詞藻來書寫 18:50 藉由文字替壓抑的殖民地生活找出口 23:10 戛然而止的結局象徵了什麼? 28:53 朗讀書中片段 📙聯經50書單: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classic 🖥️聯經出版50週年網站: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 🌟【經典聯聯看】文字版:https://linkingthink.com/50thebookk 🛒本集書單: 📙《印度之旅(英國殖民文學三大經典之一,E. M. 佛斯特最後一部長篇巨著,最新完整全譯)》:https://linkingthink.com/LS1844701 📙《緬甸歲月(英國殖民文學三大經典之二,喬治‧歐威爾重要自傳小說,全新中譯)》:https://linkingthink.com/LS184477 📙《基姆(英國殖民文學三大經典之三,吉卜林諾貝爾文學獎得獎小說,全新中譯)》:https://linkingthink.com/LS184482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主持人|林載爵 聯經出版發行人 來 賓|林浩立 清華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本集節目邀請到清華大學林浩立副教授,與林載爵發行人領讀人類學經典之作《憂鬱的熱帶》。這本書從李維史陀如何成為人類學家談起,詳細描述他先後探訪觀察的五個南美洲印地安社群,以及探險歸來之後的反思。全書涵蓋的思想密度之高、批判反省之深刻、行文筆觸之優美,嚴肅之中不失幽默,可說是前所未見。不僅為跨世代、跨國界的讀者帶來思想衝擊,其作品的美學價值以及詩的特質,亦深深影響了文學創作者。 憂鬱的雙關意涵 書名的「憂鬱」來自法文詞彙Tristes Tropiques。原文蘊含深意,不僅僅指哀愁,還包含「失去迷人之處」的雙關意涵。作者李維史陀,帶著對「原始人」純樸自由狀態的嚮往前往巴西,卻目睹殖民入侵後的殘酷景象:原住民文化被破壞、疾病蔓延、族群融入資本主義社會,展現一種既非「原始」也非「文明」的尷尬處境。另一方面,李維史陀撰寫此書時正值中年危機,47歲且事業挫折、父親過世與婚姻破裂,本書也是作者對自我現狀進行反思,書寫充滿失意的回顧,書名「憂鬱」由此體現內外雙重的深刻哀嘆與矛盾。 以遊歷者自居的田野調查 《憂鬱的熱帶》本質是一本田野調查記錄,在李維史陀之前的主流作法,是馬凌諾斯基《南海舡人》的中性科學書寫,但李維史陀打破傳統學術書寫規範,毫不保留地展現自己的主觀情緒與個人視角。他在書中以見證者而非純客觀學者的身份,呈現出對田野調查的挫折與自嘲。例如,他寫到自己極欲探索「野蠻的極限」,而後遇見生活極度簡單的蒙蝶族,雖滿足了追尋純粹原始生活的願望,卻同時感嘆他們真是野蠻過了頭。這種反思和坦率的表達,展現了人類學家在田野中的真實處境,使《憂鬱的熱帶》成為人類學書寫的先驅之做,啟發了七十年代後的書寫浪潮。 🎧本集重點 03:45 為什麼書名譯為《憂鬱的熱帶》 11:27 李維史陀透過旅行建立人類學理論 18:34 淺談「結構理論」所表述的意義 20:40 論述田野調查是否應該加入主觀意識 24:12 從主觀科學到客觀實驗室、報導式書寫 27:00 人類學家透過研究來為殖民包袱贖罪? 33:08 文明與野蠻的對立理論在今天是否適用?如何閱讀? 42:00 朗讀書中片段 📙聯經50書單: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classic 🖥️聯經出版50週年網站: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 🌟【經典聯聯看】文字版:https://linkingthink.com/50thebookk 🛒本集書單: 📙《憂鬱的熱帶(全新修訂本)》:https://linkingthink.com/LS187006052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主持人|林載爵 聯經出版發行人 來 賓|張登及 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本集節目由張登及教授與林載爵發行人領讀,討論的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杭亭頓著作《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深入討論杭亭頓以東西文明板塊為核心概念,提出「文明衝突論」,主張未來全球政治的衝突將源於文化與文明的差異,而非意識形態或經濟因素。張登及教授從作者背景開始介紹,延伸對現今國際政治的影響;回望1990年代冷戰結束後時期的樂觀背景,分析國際局勢走向及未來全球秩序建構,最後探討《文明衝突論》如何預言並解釋當前全球地緣政治的變局,直至今日都是政治研究的經典讀物之一。 地緣政治何以引發衝突 本書揭示了冷戰後的國際秩序如何從意識形態對立,轉向以文明為基礎的認同衝突。訪談中,張登及教授分析全球主要文明間的差異與競爭,特別提及西方文明的限縮與其他文明的崛起如何重塑世界格局,進一步解釋因地緣關係引發衝突的文明根源,如烏克蘭戰爭。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地緣政治與文明衝突是相輔相成的,提供我們理解當前國際秩序變動的多維視角。反觀台灣,因處於儒教文明與西方宗教文明交界的特殊位置,地緣政治更是與我們息息相關。 歷史終結論及文明衝突論 福山的歷史終結論認為冷戰結束後,自由民主與市場經濟是人類意識形態的終極形態,將成為全球普世價值。他樂觀地預測,西方模式將逐步擴展,帶來世界的和平與統一。而本書作者杭亭頓的文明衝突論則提出冷戰後的衝突將來自文明間的文化差異,而非意識形態或經濟體制。他主張全球政治將以文明為單位重組,各文明的斷層線即為主要衝突熱點,預警未來世界將面臨文明間的對立與競爭。福山的樂觀普世主義與杭亭頓的多極現實主義,反映出對全球秩序不同的預測與理解。 🎧本集重點 02:30 介紹本書的作者背景及寫作理論基礎 13:35 解釋杭亭頓教授提出的「文明衝突論」 22:30 文明均衡理論成為地緣政治 25:50 探討多元文明形成多極世界的可能 29:25 維護美國民主價值所受到的批評 32:08 杭亭頓談世界局勢發展預言了俄烏戰爭? 38:10 地緣政治理論介紹 44:00 朗讀書中片段 📙聯經50書單: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classic 🖥️聯經出版50週年網站: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 🌟【經典聯聯看】文字版:https://linkingthink.com/50thebookk 🛒本集書單: 📙《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經典新校版)》:https://linkingthink.com/LS155206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主持人|林載爵 聯經出版發行人 來 賓|苑舉正 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本集節目再次邀請到臺灣大學哲學系苑舉正教授,跟聯經出版發行人對談堪稱哲學史上最具挑戰性、如高山一般的經典作品──《康德三大批判》,包含《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三本,概述性的引導讀者理解其思想的哲學背景及其時代意義。康德首先討論人類先天的認知能力讓我們可以理性考察,在科學進步與理性局限之間尋求平衡,討論「我們可以認識什麼?」。接著,從純粹理性出發,探討如何實踐,並論證出理解普世價值的道德律,思考「我應該做什麼?」;最後,康德反思理論與實踐需要一個中介,才可以結合人的認知和慾望,建造從自然人走向自由人的橋樑,這就是「我們應該懷抱什麼希望?」。苑教授更提到,在《判斷力批判》中,康德關心人類精神活動的意義及如何運作,包括談論美的鑑賞能力,也影響了現今我們如何理解美學。 先驗哲學及知識的限制 康德提出先驗哲學探討人類認知的可能性,同時也顯現了知識的根本限制。苑教授解釋歷經科學革命,人類知識的產生仰賴於認知的先天結構與條件,使我們能夠將五感經驗組織成有意義的知識,但也為我們的知識設下了界限。康德指出,人類的知識只能及於自然界,即我們通過主觀體認與理性結構所判斷的經驗世界,而對事物本身如何存在於經驗之外的「物自身」,我們無從知曉。這個概念的提出具有重大意義,促使了人們承認知識的相對與主觀,同時也為哲學和科學開闢了反思的空間。 康德哲學對現代社會的啟發: 討論以康德哲學作為當代社會挑戰的鏡鑒,特別是在人類失去傳統權威(如神學和君權)後,如何透過理性和批判哲學重新建立道德與價值觀。康德的批判哲學強調理性與限制的辯證關係,提供了一種解讀「真、善、美」的框架,並探討在科學進步的同時,如何面對個體與社會的倫理選擇和價值共識的問題。 🎧本集重點 02:20 淺談康德「三大批判」的三個背景知識點 08:14 針對「三大批判」作品逐一的導讀 08:28 《純粹理性批判》的核心問題及解釋 14:27 《實踐理性批判》的核心問題及解釋 19:20 《判斷力批判》的核心問題及解釋 25:45 解讀康德物自身與現象兩種概念 31:25 進一步解釋康德理論的人能知道什麼?應該做什麼?可以期望什麼? 36:05 朗讀書中片段 ⠀ 📙聯經50書單: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classic 🖥️聯經出版50週年網站: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 🌟【經典聯聯看】文字版:https://linkingthink.com/50thebookk 🛒本集書單: 📙《康德三大批判【康德誕辰三百周年紀念盒裝版】》:https://linkingthink.com/LS1870063342 📙《康德歷史哲學論文集(增訂版)》:https://linkingthink.com/LS1870062601 📙《道德底形上學(精裝)》:https://linkingthink.com/LS18700661 📙《一切能作為學問而出現的未來形上學之序論(二版)》:https://linkingthink.com/LS187006461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主持人|林載爵 聯經出版發行人 來 賓|苑舉正 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柏拉圖的《理想國》是西方思想的重要根源,也是政治哲學的經典著作,現代哲學家懷海德更讚「一切哲學史不過是柏拉圖的註腳」。這本書主要討論理想的政治體制與正義的概念。柏拉圖強調理想的體制應以「人盡其才,適得其所」為核心,並提出真正正義的政治體制要有智慧與理性領導人哲學王的概念。本集節目邀請到臺大哲學系苑舉正教授與聯經出版發行人林載爵,跟讀者分享柏拉圖思想在今天的影響及其意義。 柏拉圖對民主制度的批判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展現了對民主制度的質疑,認為民主容易讓群眾被短視的利益驅使,忽略長遠的公共福祉,甚至直言是壞的制度。苑教授敘述柏拉圖對此的批判來源於蘇格拉底在雅典直接民主制度下被判處死刑的經歷。柏拉圖認為,這樣的體制並未真正實現正義,而是暴露了人性中衝動和私慾的缺陷。民主的本質缺陷促使他構想了一種理想的政治體制,依賴哲學家的智慧與理性來帶領國家,實現超越現實的價值。 正義與理想國的關聯 正義是柏拉圖《理想國》的核心命題。他主張正義並非個人美德,而是群體生活的基石,需要透過合理設計的制度實現。柏拉圖認為,只有當每個人都各司其職、充分發揮所長,國家才能達到整體的和諧與正義。這種正義不僅在於遵守法律,更重要的是公民必須具備高尚的德行。透過這種群體性的正義觀,他提出了理想國的藍圖,強調秩序與價值如何在社會中平衡,並成為後世政治思想的重要參考。 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代表個人自由與自主的價值的一句話,對公民德性和社會秩序無疑是一種挑戰。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對此提出警示。他認為真正的自由並非是隨心所欲,而是基於理性與責任的選擇。在一個理想的社會中,自由必須與正義和德性相輔相成,否則將導致社會秩序的崩壞。柏拉圖以「人盡其才,適得其所」的理念提醒人們,每個人應該在社會中扮演適合自己的角色,為整體和諧作出貢獻。真正的自由,不是無限制地追求個人喜好,而是理解並實現自我在群體中的價值。 🎧本集重點 01:40 為何中文世界翻譯成《理想國》? 03:55 簡述柏拉圖所理解的政治體制 06:55 柏拉圖對民主制度的批判 09:30 導師蘇格拉底對其的影響 14:10 討論「人盡其才,適得其所」及哲學王理想 22:05 正義的概念與群體價值 26:10 柏拉圖政治哲學討論對現今的影響 33:38 總結《理想國》對後世影響以及重讀的意義 36:58 朗讀書中片段 ⠀ 📙聯經50書單: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classic 🖥️聯經出版50週年網站: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 🌟【經典聯聯看】文字版:https://linkingthink.com/50thebookk 🛒本集書單: 📙《柏拉圖理想國(二版)》:https://linkingthink.com/LS11100601 📙《古雅典24小時歷史現場:從女巫到摔角老師、間諜到馬拉松跑者,還有蘇格拉底與柏拉圖的日常生活》:https://linkingthink.com/LS161399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主持人|王聰威 聯合文學雜誌總編輯 來 賓|林水福 資深日本文學翻譯名家 川端康成說它是日本小說的頂峰,即使到了現代,還沒有一部作品及得上。 《源氏物語》是日本平安時代的經典文學,作者紫式部以女性細膩纏綿的行文,融合近八百首和歌,靈動刻劃人物的內心情感、女性對命運和地位的掙扎、物哀的宿世思想、人性的複雜深沉和貴族文化的日常剪影,展現了一幅千年前精彩的浮世畫卷,開創絢爛至極又清雅哀婉的日本文學風格。本集節目邀請到聯經新版譯者林水福老師,與聯合文學雜誌總編輯王聰威向讀者介紹這部被譽為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小說,蘊藏著超越時代的藝術價值,成為具有深遠意義的文學經典。 發揚「物哀」情感美學 《源氏物語》中的「物哀」是其情感核心,具有其文化與哲學意涵。林水福老師提到,物哀並非專屬於《源氏物語》,早在平安時代前的《古今和歌集》與《蜻蛉日記》等作品中已見端倪。作為一種情感概念,物哀涵蓋悲傷、感動、喜悅等多樣情緒,表現為對無常、短暫美的細膩感悟。物哀不僅是情感的載體,也塑造了《源氏物語》的美學基調,成為日本文化的代表性精神之一。 「同化」與「異化」的翻譯決策 在翻譯《源氏物語》時,林水福老師注重忠實呈現原文的精神與細節,並兼顧現代讀者的閱讀需求。他認為翻譯無法達到絕對的「正確」,但可以追求在原文忠實性與讀者接受度間取得平衡。老師以「異化」策略保留原文中特有的日本文化細節,例如色彩名稱、生活器物,並以註解補充說明,避免簡化成既有的中文詞彙。此外也特別重視翻譯和歌時的形式與節奏,最終採用七言兩句的詩體,展現和歌的韻律之美。可以說林水福老師的譯本更傾向忠於原文的意境,並引導讀者體驗日本平安時代的文化精髓,打造一部既傳統又貼近現代的譯作。 平安時代婚戀的三大禁忌 林水福老師說明,《源氏物語》中的主人翁光源氏因身處的時代背景,在關係及情感經歷上有明顯不同於現代認知的價值觀,但仍需遵守平安時代的社會規範。在發展男女關係上有三項禁忌,第一是不可同時與母親及女兒建立親密關係,再者是不可與母親,第三則是禁止與齋宮的神職女士發生關係。光源氏雖謹守三項約束,但在在紫式部的描述中,其經常在秩序與情感間產生拉扯,也直接呈現出作者女性特有的細膩。 🎧本集重點 02:04 林水福老師與《源氏物語》的初次相遇 05:16 面對前人譯本林文月、豐子愷的壓力與挑戰 11:33 探討「物哀」概念的起源及其在《源氏物語》中的核心地位。 18:33 《源氏物語》作為口述故事與白話文的特殊意義。 19:37 接手翻譯計畫,底定忠實原文的翻譯策略。 28:01 翻譯中的文化隔閡與名詞保留的重要性。 30:09 分析《源氏物語》光源氏與多位女性的複雜情感關係及三大禁忌。 42:51 鼓勵現代經典重讀要以輕鬆心態欣賞。 47:18 林水福老師以日文朗讀公認的名段。 49:27 主持人朗讀對應的中文譯文字。 📙聯經50書單: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classic 🖥️聯經出版50週年網站: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 🌟【經典聯聯看】文字版:https://linkingthink.com/50thebookk 🛒本集書單: 📙《源氏物語(六冊不分售)【首刷特贈限量精美桌屏】》:https://linkingthink.com/LS184753 📙《解讀源氏物語》:https://linkingthink.com/LS18475401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主持人|林載爵 聯經出版發行人 來 賓|苑舉正 台大哲學系教授 這集節目邀請到台大哲學系苑舉正教授,與聯經出版發行人林載爵帶我們回顧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的重要作品《德行墮落與不平等的起源》。本書主要收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及〈論科學與藝術〉兩篇論文,不僅是盧梭政治思想的起點,更是啟蒙運動中關於平等與自由的核心討論。苑教授以譯者身分討論翻譯盧梭作品背後的挑戰與感動,並深刻解析盧梭的思想如何影響世界。 翻譯經典的使命感 苑教授透露,翻譯這本書整整下了十年工夫,他不僅仔細研讀18世紀法文原稿,甚至親赴日內瓦博物館查閱盧梭手稿,只為還原作品的原意與深度。還幽默地提到,曾為理解艱澀文字而大喊發洩,但幽默背後則是不斷的學術探究與反覆推敲。盧梭的文筆優美且思想深邃,翻譯時須兼顧語言的流暢性與思想的傳遞,才能讓中文讀者感受盧梭的思想力量與文字魅力。正如苑教授所說:「翻譯經典不是簡單的工作,它需要全心投入,才能不負這份傳世之作。」 盧梭思想直接影響後世政治哲學理論 盧梭在早期兩篇文章中,先是批判啟蒙運動中藝術與科學教育造成的德行墮落,再討論到人類在自然狀態下自由平等,但因私有財產的出現導致不平等與壓迫。因此,人們需透過社會契約,將個人自由讓渡給公共集體,形成以「普遍意志」為核心的共同體。在這種體系下,普遍意志代表整體利益,凌駕於個人私利,保障每個人既是法律的制定者,又是遵守者,實現真正的自由和平等。盧梭提倡直接民主,反對專制與虛偽的代議制,認為理想社會應建立在小國寡民的基礎上,以緊密的社群連結保障公民參與和權利。他的思想不僅奠定了現代民主理論的基礎,也對左派政治思想產生深遠影響。 盧梭與伏爾泰筆戰一生 苑教授討論到盧梭與伏爾泰雖同屬啟蒙時代,但思想上卻屢屢交鋒,形成激烈的對立。盧梭崇尚自然,主張社會契約的直接民主。他認為科學與藝術導致虛榮心的滋長,破壞了人類的簡樸與德行。而伏爾泰則偏愛理性與科學的進步,對巴黎沙龍文化情有獨鍾。伏爾泰曾讀過盧梭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後寫信挖苦:「您寫得很好,但我已經忘了用四條腿在地上爬的日子。」暗諷盧梭的「回歸自然」理論不切實際,激怒了盧梭,也揭開了兩人公開筆戰的序幕。 🎧本集重點 00:39 開場介紹盧作重要作品 01:19 盧梭與十九世紀中國思想影響 03:20 翻譯經典的過程與挑戰 08:37 左派思想與盧梭的影響 12:10 《科學與藝術論》的核心觀點 24:18 《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現代社會制度 26:13 《社會契約論》中的理想政治 36:03 朗讀書中片段 📙聯經50書單: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classic 🖥️聯經出版50週年網站: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 🌟【經典聯聯看】文字版:https://linkingthink.com/50thebookk 🛒本集書單: 📙《德行墮落與不平等的起源(二版)》:https://linkingthink.com/LS1870060531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主持人|涂豐恩 聯經出版總編輯 來 賓|張隆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本集邀請到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張隆志,和聯經出版總編輯涂豐恩,和大家談談臺灣史研究的兩部經典著作《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與《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作者曹永和教授是以刻苦自學、厚積薄發的臺灣史權威,在荒蕪的年代潛居臺大圖書館一隅,鑽研日本學者留下的古荷蘭文等多國外文史料,為日後勃興的研究打下了深厚基礎。​這兩本書不僅開創了臺灣早期歷史的學術研究路徑,更在研究方法、史料運用及歷史視角上深深影響了後世學者。 從圖書館員出身的平民學者 曹永和教授是臺灣史研究著名的「平民學者」,憑藉自學的毅力與多語言能力,從臺大圖書館的館員成長為國際知名的學者。曹教授自學古荷蘭文及其他語言,同時可參照多語文史料素材,開創了臺灣史的研究方法,並在1990年代提出臺灣「島史」的概念,透過人、時間、空間的交織,揭示臺灣史的深層結構。其創新的研究視角不僅擴展了臺灣史的學術範疇,亦使得臺灣在東亞海洋史中獲得獨特的學術地位。 從世界看臺灣的「臺灣島史觀」 「臺灣島史觀」強調從臺灣島本身的歷史發展角度出發,重新詮釋臺灣的歷史。臺灣因為地理位置跟政治、社會發展歷程特殊,曹永和教授提出研究臺灣的歷史應該聚焦於臺灣島的土地與人民,並將其視為獨立於中國史和其他國家史的歷史體系,突破了傳統的中國海洋史觀。曹永和指出,臺灣在不同時期的殖民與族群交織,使得臺灣史有其獨特的發展脈絡,應該超越政治視角,關注民眾生活和區域性的歷史演變。這一觀點不僅推動了臺灣史的學術創新,也為當代臺灣史學提供了全新的思考視野。 🎧本集重點 01:30 初次閱讀《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的經驗 03:20 簡介曹永和教授自學成家及風格特質 13:00 曹永和教授專文內容及其學術影響 15:40 運用多語言專長研究與貢獻 21:30 《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的出版背景及重要性 24:00 臺灣「島史」觀點形成至今的影響 30:54 朗讀書中片段 📙聯經50書單: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classic 🖥️聯經出版50週年網站: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 🌟【經典聯聯看】文字版:https://linkingthink.com/50thebookk 🛒本集書單: 📙《臺灣早期歷史研究(二版)》:https://linkingthink.com/LS161005011 📙《臺灣早期歷史研究 續集(二版)》:https://linkingthink.com/LS161005261 📙《中國海洋史論集(二版)》:https://linkingthink.com/LS1660041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主持人|涂豐恩 聯經出版總編輯 來 賓|許毓良 輔仁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清代臺灣社會經濟》是歷史學家王世慶先生的代表作品,本書並非單一研究主題的專書,而是集結王世慶1950至1980年代研究論文,深入討論清代臺灣農業經濟、社會結構與人際網絡的經典之作。邀請到同為清代臺灣史研究的專家──輔仁大學歷史系的許毓良教授,結合對王世慶的認識,從人格特質與研究的歷史脈絡切入,帶領我們深入認識其中的研究成果延續到今日的關鍵影響。 臺灣稻米在清代是經濟作物 許毓良教授首先提到在《清代臺灣社會經濟》中,關於臺灣稻米價格及外銷的研究非常具有啟發性,王世慶運用了當時上報朝廷的官方文書,歸納整理出米價變動的歷史資料,亦展現了清代臺灣稻米外銷福建的經濟影響。臺灣在清代時期被稱為「福建米倉」,大量稻米輸出卻導致本地供應不足、米價高漲,甚至引發社會動亂。揭示了清代臺灣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並帶來對市場經濟的早期洞見。 祭祀圈文化的現代影響力 本書收錄的另一個主題〈民間信仰在不同祖籍移民的鄉村之歷史〉,這一探討祖籍的題目乍看之下很是過時,但許毓良教授特別說明若我們聚焦在王世慶先生的研究方法,放到今天還是很具有啟發性。臺灣民間信仰在不同時代的適應力極強,不論17、18世紀的農業社會,演變至今的現代社會中,信仰和寺廟產生的祭祀圈都是社會連結的重要方式。透過此歷史背景,我們可以重新省思,今日民間信仰在工商業社會中的新角色和影響力。許毓良進一步舉例,如今日文創產業與寺廟結合,發展出產值可觀的「寺廟經濟」;以及寺廟人際網絡在地方政治中成為輔選資源,影響選舉結果皆然。 🎧本集重點 01:44 王世慶教授的生平與臺灣史研究背景 07:43 在臺灣省文獻會的工作經驗 10:32 對古文書蒐集整理的貢獻 13:16 本書中所探討的重要主題介紹 17:26 清代臺灣米價的研究及其重要性 19:27 田野調查方法的運用與解釋民間信仰的祭祀圈 26:05 清代臺灣史的研究進展及圖像資料的重要性 28:52 研究方法及主題對今日學者的延續與影響 30:54 朗讀書中片段 📙聯經50書單: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classic 🖥️聯經出版50週年網站: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 🌟【經典聯聯看】文字版:https://linkingthink.com/50thebookk 🛒本集書單: 📙《清代臺灣社會經濟(POD版)》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主持人|林載爵 聯經出版發行人 來 賓|鄭力軒 政治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在聯經出版五十週年特別企劃「經典聯聯看」中,許多書籍在出版當時都具時代里程碑的意義,今天這一集,邀請到政治大學鄭力軒教授與林載爵發行人一同探討陳紹馨先生的著作《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1978年間,聯經正籌畫推出「臺灣研究叢刊」系列推廣台灣的民族、社會及經濟研究,隔年,本書與曹永和先生研究專書並列首批出版品,為台灣社會學與人口學的開創性著作,不僅展示了台灣社會在現代化過程中的轉變,更標誌了台灣研究的基石。 社會學界引用最多的一本書 鄭力軒教授直言,早期研究台灣的學術文章多以歷史脈絡書寫,陳紹馨先生是首位以社會科學的角度來分析台灣人口與社會現象,揭示台灣研究在全球社會科學理論中的潛在價值。主張台灣應被視為一個獨特的「社會實驗室」,而非僅僅是其他地區研究的替代方案。本書收錄的〈中國社會文化變遷的實驗室:台灣〉等文章,提供了台灣現代化進程中重要的歷史資料和人口數據,成為台灣研究的重要學術奠基,被台灣社會學界廣泛引用。 不待黃昏的貓頭鷹 「不待黃昏的貓頭鷹」陳紹馨先生對台灣社會科學研究的期許,引用黑格爾的名言「密諾瓦的貓頭鷹黃昏才飛」,意指社會科學研究常在事實發生後才有足夠的資料來分析。但陳紹馨認為,台灣研究具備獨特價值,因台灣的歷史資料能夠追溯至日本時代,讓研究者得以觀察現代性發展的初期過程,而非僅在事後剖析。陳紹馨在其思想根基中融入了黑格爾的哲學,對台灣的社會發展與現代化充滿熱情,這為後續學者提供了深刻的思想框架,並激勵他們繼續探索台灣社會的歷史脈絡。這一觀點體現了他對台灣研究的期許,並強調了台灣在社會學研究中的潛力。 人口變遷是台灣社會現代化之必然 陳紹馨認為,人口變遷是社會變遷的重要指標,尤其是死亡率和生育率的變化反映了現代化的進程。他的分析指出,台灣人口在戰後經歷的生死觀念轉變,即人們逐漸認為生死並非不可改變的天命,而是可以透過集體努力改善的現象。他也指出,台灣在日本殖民後期進入「市民社會」,這種觀念的轉變讓台灣人更注重改善生活品質,從而加速了現代化的發展。陳紹馨的這些見解在當時社會學界屬於前瞻性的研究,奠定了台灣社會學對於現代性的深入討論,也對今日的社會學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本集重點 02:00 出版背景及台灣歷史研究的發展 05:10 本書出版對於學術研究的意義 07:25 為何以《不待黃昏的貓頭鷹》為題作傳 12:58 陳紹馨學術研究的孤獨與挑戰 23:35 深度討論〈中國社會文化變遷的實驗室:台灣〉一文 29:07 概述本書所談人口與社會變遷研究 36:16 今天我們如何理解其學術貢獻與現代意義 39:49 朗讀書中片段,反映其對社會發展的關懷 ⠀ 📌經典聯聯看Podcast:https://linkingthink.com/50thaudio 📙聯經50書單: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classic 🖥️聯經出版50週年網站: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 🌟【經典聯聯看】文字版:https://linkingthink.com/50thebookk 🛒本集書單: 📙《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POD版)》:https://linkingthink.com/LS1u00026 📙《臺灣早期歷史研究》:https://linkingthink.com/LS161005011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主持人|涂豐恩 聯經出版總編輯 來 賓|孫大川(Paelabang Danapan) 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榮譽教授 本集《經典聯聯看》邀請到臺灣原住民文化的研究者與實踐者,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榮譽教授孫大川,領讀專長研究人類學及文化社會學者李亦園的早期著作《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本書研究內容與陳奇祿重疊,同樣是1950-60年代早期研究,但切角大不相同。李亦園先生研究主題偏向祭典儀式、自然信仰等精神文化層面,觸及到原住民當下的生活處境、政治的位置、經濟的情況……等,他關懷的是活生生存在的人,而非將原住民視為標本來研究。 與陳奇祿研究議題的差異 李亦園教授與陳奇祿在研究風格上存在顯著差異。儘管兩人都研究台灣原住民社會,但李教授更關注無形文化資產,特別是儀式、信仰等文化內涵,而陳其路則偏重於物質文化的研究。李教授的研究觸及當代原住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別是政治、經濟與社會問題,如都市適應、青少年酗酒等現象。他的研究反映了台灣原住民研究的轉向,從早期的民族誌描述逐步轉向現代社會問題的探討,並為原住民在當代社會中的文化適應提供了重要見解。 啟發原住民文化的傳承與創造 我們不應該讓人以為這些傳統祭儀與歌舞是無源之水,實際上,它們有著深厚的歷史根基。若要深化對民族文化的理解,必須與傳統對話,而非被其束縛。這種對話能產生辯證的力量,而不是盲目創新,否則就如同斷了線的風箏,無法積累或連結。李先生在這方面的貢獻不可忽視,他的早期文化研究雖然已經有新的學術發展,但仍留下了重要紀錄,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台灣原住民的文化。 🎧本集重點 01:54 李亦園與臺灣研究背景 04:50 與陳奇祿先生研究的比較 08:30 本書中談論的臺灣平埔族研究 17:00 以書中片段延伸對原住民貢獻的影響 21:45 從原住民學者的身分如何看待非母族人書寫的歷史 24:15 今天原住民可以主流語言跟主流社會對話 ⠀ 📙聯經50書單: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classic 🖥️聯經出版50週年網站: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 🌟【經典聯聯看】文字版:https://linkingthink.com/50thebookk 本集書單: 📙《遠空:國分直一,跨越時空的回憶與學問探索》:https://linkingthink.com/LS161438 📙《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POD版)》:https://linkingthink.com/LS1u00027 📙《原住民文學選集:小說【四冊套書】》:https://linkingthink.com/LS18473301 📙《原住民文學選集:詩歌【兩冊套書】》:預計2024/11/21出版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主持人|涂豐恩 聯經出版總編輯 來 賓|孫大川(Paelabang Danapan)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榮譽教授 本集《經典聯聯看》邀請到臺灣原住民文化的研究者與實踐者,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榮譽教授孫大川,領讀知名人類學家、中研院院士陳奇祿的《臺灣土著文化研究》。本書匯集陳奇祿1950-60年代的早期研究成果,是臺灣原住民研究的重要里程碑。 物質文化的細緻考察 日治時代,日本人以民族誌建立統治臺灣的知識基礎,留下大量調查研究。陳奇祿因為留學日本熟悉日文,運用了當時的風土學資料,成為研究原住民主體世界的重要材料。《臺灣土著文化研究》一書最大特色,在於對物質文化的深入研究,書中詳細描繪並分析原住民的編織、木雕、家屋等器物,這些手繪圖至今仍極具價值。作者重視藝術層面,反映在認識一個民族的美感經驗上,為讀者呈現出原住民物質文化的豐富面貌。 開拓研究視野與比較研究方法 本書更對少數民族的分類具有重要貢獻,將原本被歸類為平埔族的邵族,重新納入山地原住民之列,使臺灣原住民族從九族增為十族。這一發現不僅具有學術意義,更影響了後續的原住民政策。除了聚焦台灣,陳奇祿還將研究視野擴展到東南亞與太平洋地區,進行跨文化比較,展現臺灣研究是有門有窗的,能夠走出去看到更大的地方,而不是被封閉在小小的島嶼上。 身為原住民的孫大川,1970年代進入大學後,渴望了解自身文化,但原住民是一個沒有文字的民族,需要仰賴他者的敘事,陳奇祿的研究適時填補了這個空缺,成為認識母體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近年來,許多原住民藝術家在創作時,仍會回過頭來參考這部著作,它不僅記錄了珍貴的文化資料,更展現了一種宏觀的研究視角,此刻重讀這部經典,讓我們以更開闊的眼光看待臺灣原住民文化。 🎧本集重點 02:35 陳奇祿與臺灣研究背景 07:17 回顧日治時代的原住民研究 12:01 本書介紹與特色 17:00 將邵族劃分為原住民族的貢獻 20:14 臺灣研究中的物質文化 22:42 重讀經典的意義 25:25 朗讀書中片段 ⠀ 📙聯經50書單: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classic 🖥️聯經出版50週年網站:https://linkingthink.com/linking50th 🌟【經典聯聯看】文字版:https://linkingthink.com/50thebookk 本集書單: 📙《臺灣土著文化研究》:https://linkingthink.com/LS61005-16 📙《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POD版)》:https://linkingthink.com/LS1u00027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