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snitt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 / 香久園園主謝承傑&匡易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台劇愈來愈好看,看戲也愈來愈少尷尬癌。不過還是有被忽視卻很重要的點——植物考據。幾年前〈斯卡羅〉上線,卻聽到一些森林系和登山咖的碎念,有眼尖的看到鏡頭掃到的植物說是當時還未引進台灣的外來種!說起來,植物的考據和服裝、道具、建築的考據也一樣重要,要拍出每個時代的當代感,生態顧問顯然不能忽視,製作單位可以怎麼做? B) 每年只開放很短時間的英式花園——香久園,不開放的時間仍有如育苗育種的工作要做,他們如何進行授粉育種?直至目前為止配過那些種?為什麼很多園藝植物當消費者帶回家後,都無法像園藝商那樣種得如瀑布般的繁盛?一旦我們種草花卻種得不如預期,我們該如何面對?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最近關於台灣紅樹林的身世掀起話題,台灣到底有沒有原生的紅樹林?還是原生紅樹林已都消失了?由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研究團隊發表了〈台灣紅樹林分布的變遷〉,回顧1864年以來,確認台灣現存紅樹林有許多是人為引入栽植的結果,不是自然原生分布。回過頭看,在90年代一直呼籲保育關渡的紅樹林,是不是要重新省視?。到底臺灣的紅樹林是怎麼消失的? B) 香久園是台灣有名的英式花園,由三位匡易、廖婉榛和謝丞傑攜手合作創辦的花園,位於台灣園藝重鎮的彰化,種花顯然是他們自幼的喜好,他們其實不曾去過英國看過英式花園,倒是去過日本,為什麼會把香久園經營成英式花園?英式花園的條件是什麼?如何挑選適地性的植物?有哪些植物的組合是最能表現出英式花園的氣韻?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Saknas det avsnitt?

    Klicka här för att uppdatera flödet manuellt.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 陳二源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日治時期畫家筆下的植物,揣想那時候的寫生畫家,在那個年代的氛圍,彼時大量提倡寫生的畫家觀念都相當前衛,必須要做很多功課,涉獵自然、氣候、地理的學說理解非常深。像知名的前輩西畫家楊三郎是日治時期和戰後推動洋畫運動的舵手,他畫的《玉山日出》雖然抽象,但其實是有準確地繪出高山植物。2016年臺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曾舉辦過「楊三郎畫作修復開幕儀式」。據說那兩幅畫作一幅為溪頭的日本柳杉林,一幅為山巒上的蒼勁枯木,因緣際會藏在森林館58年,美術界完全不知道楊三郎有畫過這兩幅畫,直至當時因為畫作受損送修,才揭開這一段故事。 B) 來自屏東花農家庭的小說家陳二源,曾因父親病重,不得不返鄉接手家裡農務,成為返鄉青農的一員。他書寫出圍繞著五個花農家庭,以八種不同花卉為題的小說。陳二源以耳濡目染的植物特性為引,比喻弱者陪襯的宿命,以植物災病象徵疾病沉痾與家族特性,植物分銷等級也如同人有貴賤強弱。這集也和陳二源談小說和散文書寫的視角差異與作者本身的顯或隱。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作家陳二源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前輩畫家郭雪湖是圓山附近的人,他畫過好多圓山附近的景致,例如〈圓山附近〉和〈新霽〉,呈現淺山開發和農家雜作,裡面種得密密麻麻的作物,玉米、蘿蔔、葉菜,顯然是供應自家的用度。同樣是日治時期,陳澄波所在的嘉義和北台灣景觀很不一樣,陳澄波常在嘉義公園與嘉義樹木園一帶寫生。由於嘉義為北回歸線經過之區,以南便是「熱帶」,總督府在當地展開熱帶樹種的培育實驗。陳澄波作畫當時,就是一幅幅熱帶景緻。從郭雪湖和陳澄波的畫作可以看見那些植物與地理的差異? B) 花農之子的陳二源首度出版《最後的劍蘭》短篇小說集,透過一切都講究分級的花卉拍賣市場,他巧妙地運用七種植物分割出人與人之間那微妙的關係田渠。從盤商、農會產銷到花農,看見小說中的小人物們在家庭與社會之間,奔走追錢,生長與枯萎,暗暝與日頭,人在面對生活裡的各種陰影時,揮汗若雨。在繁華富麗的花叢與燦綠挺拔的枝葉間,消費者看不到的是種種幽微的無止盡…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 作家譚玉芝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台灣植物的命名繼地理大發現、日治時期,許多後繼者只在學術界為人所知,讓因為被紀念而命名的學者浮現在學術界以外,特別是以感念為所發現的植物命名的案例。包括歐氏月桃、蘇氏歐蔓、呂氏歐蔓,狹葉薑的植物,是為了植物分類學家的歐辰雄教授、蘇鴻傑教授、呂勝由博士,以及模式標本採集者鄭元春老師等專家。這集我們談命名的故事。 B) 2021年4月底,一個口頭的邀請與約定,作家譚玉芝想要躲避因為疫情而改變的城市生活,人類日漸稀少的臺北街道,縱有行走的人也是全副武裝,連靠近都不能的末日景象,這個邀請,不啻是上天給的禮物。臺北人緣田而行,每天沿著水圳巡田。老天眷顧,縱谷裡的天氣特別美好,讓城市鄉巴佬的譚玉芝夫妻有了全新的生命澆灌。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 作家譚玉芝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臺灣大發現曾有許多為植物命名的外國博物學者。二戰之後,紀錄上顯示有85位各領域的日籍學者自願留在臺大任教,當時是由植物學者日比野信一代表校方與國民政府談判,戰後學術研究人員佔 6%。直到228事件後,這些日籍學者才不得不離開臺灣。這些留台的植物學家,其中不少踏查足跡遍布全台。他們離開後,臺灣的植物相關科學領域逐漸由當地或受過日本教育、或從中國遷徙而來的植物學家接手,開始寫下另一篇為植物命名的新頁。 B) 作家譚玉芝從兼具芋頭番薯文化與飲食風格的都會女性,三年前因疫情而遠離城市,作者譚玉芝從上海回到台灣,又從台北來到花蓮玉里,住進金牌朋友設計的老宅。她在這裡看天光變化,與田間的風為伴。從最初的陌生,到逐漸熟悉這裡的步調,她學會觀察農田裡的植物,記錄市場間的人情,品味每一道來自土地的食物,感受小鎮的文化底蘊與家庭記憶,日復一日,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 獸醫師綦孟柔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前陣子台北市立美術館有個百年膠彩畫展,裡面好多前輩畫家的畫裡都有植物,等待曇花開,一直都是每家的盛事,前輩畫家郭雪湖、陳進、林之助也畫了曇花,當時前輩畫家畫裡有那些常見的植物?台中膠彩畫家林之助的〈朝涼〉一作畫他的妻子王彩珠,此畫尺寸極為龐大。這張的三分之二畫面是牽牛花,他還畫了〈台中公園〉四周的樹跟今日一樣嗎?有哪些植物? B) 靈長類的野生動物最頑皮,基本上很像人,有的雄性長臂猿、紅毛猩猩等還喜歡接近女生,看到女獸醫特別興奮,但又很敏感,綦孟柔醫師在治療這些靈長類的野生動物遇過哪些趣事?在她眼中,人類該如何與這些動物相處?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 獸醫師綦孟柔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茄科植物開花妍麗,有的十分碩大,因此,也頗受園藝商家喜愛,育種培苗,發展成一支龐大的觀賞植物。這可能會使人癲狂,甚至也會造成癮的茄科植物,有哪些?化作觀賞時,又如何叫人為之傾倒? B) 作為臺灣首位「野生動物獸醫師」的綦孟柔在初當獸醫師時,照顧了二十幾頭小獅子;臺灣黑熊在我眼前張大嘴,我清楚看見那森森銳齒和牽絲的口水……」身為野生動物獸醫師,必須具備分秒必爭的犀利技術、搏命治療的勇氣。本集聽她談野生動物獸醫師的美麗與哀愁。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 / 作家徐蘊見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茄科,對人類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科植物,我們日常生活用到很多茄科植物,無論是食物或藥物。茄科植物常被說有一定的毒性,原因是什麼?我們常見的茄科物種有番茄、青椒、辣椒、茄子,還有說發芽就不能吃的馬鈴薯,連枸杞都是,還有哪些食物是茄科的?茄科植物不少滿苦的,是那些成分導致的? B) 非洲大地的生死是那麼直接與絕然,徐蘊見看到大象的骸骨,生命該往何處去?生死當然是自然的秩序的一部份,給蘊見什麼啟示? 非洲獅、象、豹、犀牛、水牛等BIG FIVE蘊見都看到了,那麼多的怦然心動如何歸於平靜平淡?我們都以為非洲就是黃土和動物的顏色,可是蘊見拍當地人的衣著好鮮豔呀,又去拜訪了當地部族,那是怎樣的交流?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 賓:植系作家王瑞閔+作家徐蘊見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古代沒有化工業,色彩的來源除了少數礦物與動物外,都仰賴從植物取出色素,作為染料。可以染色的植物被稱為「染料植物」,植物染料的使用大概有5,000多年的歷史。根、莖、葉、花、果實、果皮、種子等,都能提取出色素。運用不同植物的部位,染出來的顏色會不同。我們用顏色來談,先從紅色說起,那些植物可以染成紅色?是因為含有什麼成分?可以染出不同彩度嗎? B) 作家徐蘊見為什麼要這趟遠赴非洲的大出走?出走前,經過什麼樣內心和物質的掙扎?第一天到非洲就看到成群的非洲象,好像是隔著旅館的玻璃,那是什麼樣的光景?接著又看到長頸鹿,照片拍得非常美,請她來說說當下的悸動。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被我們稱為四君子之一的竹是多年植物,竟然是禾本科竹亞科!為什麼竹子中間是空心的,沒有年輪?竹亞科植物為什麼高矮差那麼多?竹子都有地下根狀莖,聽過阿美族用竹子的地下莖來比喻團結,像我們讀的筷子一樣。竹子的地下根莖是長什麼樣?有繁殖能力嗎?竹子是如何繁殖的?通常的壽命呢?我們會拿竹子來蓋房子、當器皿,萃取竹醋液,東南亞和東北亞也會用,他們和其他地區怎麼用? B) 人類的壽命和樹比起來,差十萬八千里。古樹絕對是世界上一流的生存高手,同時也是地球歷史的書寫者,古老的木材、年輪與斷枝上,忠實記錄了各種有關氣候、地質和植物的訊息,這些科學家已經解開或是仍參不透的訊息,隱藏著諸多我們所不知道的過去──可能是改寫歷史的關鍵,也可能是我們可以借鑑的長壽之祕。為聽眾導讀這本《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樹》。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 科普作家林大利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本集談也是十字花科的白蘿蔔,白蘿蔔有板葉和裂葉的,形狀也差距很大,有紡錘狀、細長型、矸仔狀、白冬瓜群、梅花群、美濃白玉蘿蔔還有櫻桃蘿蔔、紅姑娘、紫皮蘿蔔等,各自是原生還是育種而來?還有由台中農改場培育的「台中一號」—吃葉子的葉用蘿蔔,已遠遠超出我們對白蘿蔔的認識了。 這種十字花科植物似乎在東北亞較多食用,卻幾乎沒在溫帶的西方看到人食用,原因何在? B) 台灣是多元族裔共同生活的空間,時間上也歷經多元文化長期激盪融合。台菜的代表滋味絕不止一個,台灣的名片城市大概每個老城鎮都有資格擔綱,各擅勝場。本集導讀《大稻埕滋味》,那些早餐、飯湯、油蔥酥等,在迪化街吃貨、MY灶餐廳老闆昌正浩打開封存的記憶寶庫,端出台北舊城區最老牌也最地道的台灣美食,講述店家與美食的故事,引領讀者品嚐每一道經典小吃。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科普作家林大利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 聽過台大植物系一位老師說:人類看起來吃了各式各樣的蔬菜,可是吃來吃去很多都是十字花科。冬春交界正是十字花科爆炸生產的季節,夏天一把50元的蔬菜竟然3把50元。十字花科也是龐大家族,總共有多少屬多少種?臺灣有幾屬幾種?十字花科原產地是那些地方?既然叫十字花,花都是十字狀嗎?性狀和特質是如何? B) 鳥類在各小島,如金門冬日的黑色大軍 ;馬祖的春、夏、秋有哪些鳥類?為什麼會有消失的金鵐藏嬌 ?嘉南沿海何以是遷徙水鳥度冬熱點?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 科普作家林大利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每年值農曆年前,各色茶花開遍社群網站,想起《天龍八部》裡的大理國太子段譽和王夫人賞茶花的故事。原來茶花的品種千變萬化,被人們大量育種,早已是觀賞花卉的大宗,聽說目前有超過26,000個品種登記於國際茶花協會。茶花分布在溫帶到亞熱帶,聽說台灣也有原生的茶花12種。西方人戀慕茶花,好似我們戀慕玫瑰一樣。本集帶聽眾一窺茶花世界的富麗多姿。 B) 林大利是生物科學家,也是一位「鳥人」,他從高中開始賞鳥,看過世界許多地方的鳥,而臺灣是候鳥喜歡短暫停留的寶地,想要賞鳥的新手該如何下手?如何從候鳥抵達臺灣的第一站「北臺灣」開始,認識罕見、特別的鳥種以及學習鳥類遷徙的基本知識;農田和鳥類保育會衝突嗎?又如何了解度冬水鳥、認識臺灣鳥類的高山和海拔遷徙。為什麼鳥人都討厭夏天,喜歡春天?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作家桂春.米雅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從小生活在人煙罕至的山區河谷,桂春.米雅書寫了《邊界 那麼寬》這部小說,探討各種議題,包括:山海、國族、群體、城鄉、性別、等不同面向。這部小說以臺灣東海岸部落為背景,融合愛情、文化衝突、自我追尋與環境保護等,米雅的成長經歷,使她特別善於描繪大自然,在閱讀的過程中,彷彿置身於臺灣東海岸那片美麗而神祕的山谷林地。描寫情感時,也特別善於捕捉細微的情感波動,並且將情感與自然景觀緊密結合,使她的文字富含詩意和靈氣。 米雅呈現了部落女性以及日本學者之間的情感糾葛,並透過他們面對傳統與現代、個人與社會的拉扯,展現深刻的人性和文化掙扎,也讓人深思現代社會中的身分認同與環境保護議題。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 作家劉崇鳳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植物的血緣常叫人跌破眼鏡,有時候八竿子打不著的植物竟然是同一科植物。花椒看起來小小一顆顆,和柑橘的外型截然兩樣,居然也是芸香科。花椒喜歡的生長環境是怎麼樣?花椒入菜入藥的歷史也有數千年,似乎是全株可用,有哪些用途?除了我們熟悉的青花椒,還有哪些花椒屬植物? B) 山林潛藏許多未知因素、在山林中所面對的孤獨、全身疲憊到開始懷疑自己,為什麼還要登山?當遇到絕美的山景時,猶豫是否要公開地點,也難免會碰到不懂得尊重山的人,因而憤怒、失望。爬山還要忍受身體的各種不適,爬山還要忍受身體的各種不適,這些可曾阻礙過劉崇鳳持續登山?每個人似乎在登山的路上經歷身體考驗,反而讓心靈更清明,為什麼會有這種變化?劉崇鳳到了北美的山,和素來熟悉的台灣山岳最大不同處為何?登山超過20年經驗,是否經歷過見山不是山的階段?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 作家劉崇鳳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進入冬初就是柑橘柳橙上市的季節,因為中文名稱,柑橘金桔等都成為農曆年節必備的水果,柑橘/金桔/柳丁/柳橙/葡萄柚/檸檬等都是芸香科植物。這一科植物約有160屬 1700餘種,分布地也滿廣的,從溫帶到熱帶都有。這一科植物的特徵有哪些?而柑橘科植物也有很多人為的雜交品種,柑橘屬植物之間的雜交大亂逗到底產生哪些市面上看得到的品種? B) 剛出版《同行》小說的作家劉崇鳳大學就參加登山社,早年寫過《我願意成為山的侍者》一書。其中講到她是從瞞著家人開始偷偷登山的。她曾經不帶糧食、不備帳篷,四天四夜行住坐臥於方圓直徑三公尺的山中,默觀樹、默觀山、默觀心,克服恐懼之後打開了全新的感知接收器。聽劉崇鳳從山上生活體會了「減法哲學」, 每爬完一座山,就是一個新的自己走出山徑。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台大地理系所副教授洪廣冀老師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靈長類動物很早就從腐爛水果發現發酵的飲品,酒不要過量,可有益身體循環。酒主要來自於植物,很多水果穀類都可以釀酒,最常見的是小麥、大麥和米,這些穀物和水果能夠釀酒的原因是什麼?有些地方則是用香蕉皮、椰棗的樹液、智利南洋杉、龍舌蘭等,這些發酵的原理是什麼? B) 《牛津植物學家的野帳》是一本很像大航海時代博物學家的筆記,但作者是出身牛津大學的當代且年輕的植物學家Chris Thorogood,他為了植物幾乎跑遍全球,歷經各種氣候與地形。即使全世界的鳶尾花已經園藝配種有成千上百種了,Thorogood還在追尋發現,人類目前所知道的恐怕無法含括整個生物界?他到愛琴海的各島,特別是遍布蘭花的克里特島以及賽普勒斯島和馬其頓等地找尋天南星科植物,對於這些都已被命名的植物,一位植物學家仍然如此熱切的追尋,除了滿足觀看的慾望外,於調查研究有何意義?在當代閱讀《牛津植物學家的野帳》的閱讀旨趣?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 / 臺大地理系所副教授洪廣冀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A) 根是維管束植物的營養輸送器官之一,通常位於地表下面,負責吸收土壤裡面的水分及養分,根有哪些構造組合的?我們也看過板根、氣生根、水生根、寄生根、氣囊根等,這些根是怎麼來的?各自對植物的作用?根和莖的橫切面很像,常讓人分不清,它們的區別在哪裡? B) 我們一生中一定有為一樣東西神馳心醉的時候,《牛津植物學家的野帳》作者植物學家Chris Throgood,就是願意為植物赴湯蹈火的狂熱分子。本書圖文並茂,讓人想起以前的博物學家,會寫會畫。領讀的洪廣冀教授開宗明義就說:這是一本「老派」植物學者的作品。聽他介紹這位植物學家的背景,作者為什麼要以日記的方式呈現?如果一個年少的人對生物大有興趣,這樣的孩子可以如何保持對生物探索的興趣?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來賓:植系作家胖胖樹王瑞閔+攀樹師翁恒斌 主持人: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1. 裸子植物,顧名思義就是種子裸露在外面,最繁盛的時候是晚古生代和早中生代,被子植物比較晚,白堊紀才出現。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是透過種子來繁殖。比較晚出現的被子植物有花,幾乎都是開花植物,也有果實;我們也常聽到「單子葉植物和雙子葉植物」,他們的差異又是如何?又有哪些植物各是單子葉或雙子葉? 2.樹上看見的世界是什麼樣?攀樹師翁恒斌從樹底攀到樹梢,每次都是一趟重新認識一棵樹與世界的旅程。從臺灣的老樹,到參天巨木,甚至飛往日本北海道踏雪尋樹,每一次的相遇,樹木都對他訴說著不同的故事。來聽他讓他印象最深的有哪些樹?為什麼他再三執迷於樹冠上?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