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snitt

  • 【👋🏻来互动👋🏻】

    本月25/26 Podfest将在上海举办,主播会在外场出没,快来面基和互动,可以拿无料哦!

    【本期收录】

    America’s Colleges Are Reaping What They Sowed, by Tyler Austin Harper

    Tower In Flames, by Louis Menand

    高校学生针对巴以冲突的声援活动正在震动美国,“学生” “学校”是最重要的参与者与场域。

    The Battle for Attention, by Nathan Heller

    一直以来,注意力被当做大脑里的肌群,可以训练,可以培养。不过,如果你把它当做一种知觉,一种从身体而来的媒介呢?

    Redeeming Time, by Adam Phillips

    想象一个只有一次机会的生活:没有余地,没有转圜,任何的差错都不可原谅。那第二次机会呢?第二次机会,意味着一个机会,去背叛自己。

    【BGM】

    Passes, by Helen Jane Long

    【关注读报的telegram频道】

    https://t.me/SLtelenote

  • 【本期嘉宾】

    小西, 普通同人女

    【时间轴】

    00’06’22 作品的“品格”:看同人之前要不要看原作?

    00’19’30 我注六经 vs 六经注我

    00’30’57 同人好像……没有那么好写

    00’44’13 面对好作品,ooc与否不是最重要的

    00’54’28 当读者穿透文本,看到另一个人

    01’06’34 同人最根本的性质:社群性

    01’13’34 不混圈子,只当快乐单机人

    01’22’30 搞同人的意义是什么,其实不必问

    【参考目录】

    丝绒铁腕, By Huoshao

    卢一匹 作品:

    叔叔叔叔

    把悲伤看透时

    碧岛

    【BGM】

    I Know You (灰塔笔记同人曲), By Phyloky

  • Saknas det avsnitt?

    Klicka här för att uppdatera flödet manuellt.

  • 【本期收录】

    The New Yorker

    The Upper West Side Cult That Hid in Plain Sight, By Jessica Winter

    上世纪六十年代,热闹的曼哈顿上西区隐藏着一个打着群体互助、修复原生家庭创伤的旗号,却行邪教之实的组织。它之所以能控制和洗脑那么多成员,是靠控制心灵,更靠瞄准人性。

    Identity Crisis, By Jay Caspian Kang

    原住民在北美是一个持续要被检视的社会议题,这几年也因为diversity and inclusivity,原住民群体得以在社会生活方面能够获得扶持——除非,你假装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

    MIT Technology Review

    Prediction machines:Three recent books examine the algorithmification of culture and democracy, By Bryan Gardiner

    The Atlantic

    The Despots of Silicon Valley, By Adrienne LaFrance

    尽管表面上看上去花样百出、源源不断,但是当代基于推荐算法的内容呈现,正在逐渐形成一种“雷同的不同”,而且是相当难以打破的同质化。

    【补充】

    关于减七和弦的相关教程

    【周边产品调查问卷火热进行中👇】

    https://www.powercx.com/r/ywmyq

    【BGM】

    Chopin 12 Etudes Op.10 No.3 In E "Tristesse", By Maurizio Pollini

  • Editor’s note: 新的伎俩

    ——是不写导语了。

    【本期收录】

    The New Yorker

    The Memefication of American Politics, By Clare Malone

    简明、有趣、可分享,梗图正在政治运动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在选举时期,不仅影响了公众对候选人和他们的政策的观感,也可能会进一步激化政治分歧,导致政治环境更为两极化。

    The Verge

    Toward a unified taxonomy of text-based social media use, By Elizabeth Lopatto

    喜欢挑起争端的Trolls,乐于发表评论的Commenters,默默关注的Lurkers以及频繁回复的Reply Guys,这些人构成了社交媒体的中坚力量。

    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0121

    TikTok Invaded This Cruise for Content. Maybe Someday It’ll Come for You, By Zachary Siegel

    一艘远航65国的豪华游轮突然莫名其妙的蹿红了,在Tiktok上有了几十亿的观看,无数人在想象船上究竟在发生什么——而它走红的原因,恰恰是什么都没发生。

    The Atlantic

    The Americans Who Need Chaos, By Derek Thompson

    对现行体制的不满,对阴谋论的痴迷和对煽动性言论的支持,会呈现一种什么表现?删档重开,推了再来,简而言之——把地球掀了。

    Vanity Fair

    The Problem of One Body, By Rachel Dodes

    通过严格的自我管理追求健康,是很常见的行为。然而硅谷大佬Bryant Johnson动用各种手段和技术,要追求的不止是健康,而是永生。

    【欢迎关注读报的telegram频道】:https://t.me/SLtelenote

    【周边制作喜好调查,正在进行中】:https://www.powercx.com/r/ywmyq

    【BGM】

    伎俩 by 二手玫瑰

  • [Editor's note: Be water]

    在过去的2023年中,好莱坞出现了越来越多以亚裔为主角的影视作品。从正在颁奖季斩获认可的Beef怒呛人生,到A24又一力作Past Lives过往人生,亚裔族群正在大银幕上,展现出越来越多样化的面貌。

    其中,亚裔女性常常是这些作品的核心支撑。而去年此时,杨紫琼凭借《瞬息全宇宙》拿下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则是重要转折。

    曾经,好莱坞——尤其是科幻电影——对亚裔女性角色有一种刻板的呈现方式:纤细,羸弱,却又无比灵活,可以融入进一个庞大的技术系统。她们或许无所不能,却始终不是主角,而是一只精致漂亮的装饰。你可以在很多科幻电影中找到这样的表现手法,直到去年春夏时,《瞬息全宇宙》的出现。杨紫琼饰演的主角以变化多端的形象和能力,游走在不同的宇宙中。

    这样的亚裔女性形象是否代表了一种新叙事的开启?得以摆脱精美的花瓶类型?这种「多样化」的对面是什么?它是一种胜利,还是仅仅是一个阶段性特点?如果只是行至半途,那未来的方向应该是什么?

    【嘉宾】

    Aleena Chia,Goldsmiths University媒体传播和文化系学者,关注文化产业的自动化问题,尤其是当中涉及的种族和权力关系。

    【关键时间轴】

    00:03:01 通过亚裔美国人的眼光看世界

    00:09:43 亚裔女性角色从在场,到被性化,再到成为主体

    00:12:30 东方主义、技术主义和装饰主义

    00:19:45 去年的奥斯卡奇观说明,某种程度上变化是很小的

    00:27:52 怒呛人生拍了不完美的主角,这是新的尝试

    00:35:59 如果没有「模范」,我们如何定义自己?

    【中文文字稿】https://writeas.xyz/70nrnzzhjk1hp.md

    【问卷调查】

    读报计划出周边产品啦!快来发送你的意见👉🏻:https://www.powercx.com/r/ywmyq

    【BGM】Bye-Kimperi

  • 【Editor’s note:你看或不看,我都在这里】

    奔跑吧,奔跑吧

    朝着你那份遗憾的命运

    当幸福飞来时

    大声笑出来

    旋转吧,旋转吧

    我那颗燃烧的小星星

    直到我们终于相遇的那一天

    ——安艺恩 멀리(far, far away)

    【本期收录】

    The New Yorker 240101

    Tipping Point, By Zach Helfand

    美国的小费传统由来已久,但是正在逐渐变成顾客的心理负担:给太多了自己心疼,给太少了好像对服务员不礼貌。给小费在今天,到底意味着什么?

    The Atlantic 23Sep

    How America Got Mean, By David Brocks

    对比几十年前,当代人正在变得冷漠和刻薄,尽管交流的方式却在变得更多更方便。冷漠不仅是一种灰暗的情绪,还可能带来更多的暴力和攻击——这也是为什么戾气横扫互联网,网暴成了新的常见暴力方式。当一个社会变得愈发刻薄,可能的原因有什么,又会带我们走向哪里?

    【延伸材料】

    David Brooks thinks Americans are getting meaner

    He blames the collapse of moral education. But what about capitalism?

    【BGM】

    멀리(far, far away),By 安艺恩

  • 【Editor’s note:我不变成机器人就行】

    过去一年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很难不让人对其给予厚望:提升效率,生产力大跃进一定会发生。这样的论调看多了,多少有点无趣(更别说这恐怕还要相当多时间让它继续发展)。

    既然离全能的、通用的人工智能还有相当一段距离,不如先让它做点儿有意思的,陪我们玩几局棋牌吧。

    【本期收录】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The Screen’s Gambit

    By Reid Forgrave

    作为油管上最活跃的国际象棋KOL之一, Levy Rozman走红仅仅是因为棋艺高超吗?不,而是他对弈的是一个蠢到家了的机器人。

    MIT Technology Review

    Now we know what OpenAI’s superalignment team has been up to

    By Will Douglas Heaven

    OpenAI开发Superalignment模型,探索面对超高阶智能体时可能的办法。

    Dialogues (the Atlantic x Google)

    When AI meets its Match, By Maria Konnikova

    一位半路出家,却仅用一年就成为德扑冠军的心理学家,挑战两大针对德扑开发的AI程序。她的一线希望在于AI在牌桌上,只能算数,但不懂人心。

    【BGM】

    Morn, League, both by Idiotape

  • 【Editor’s note:欲求永不眠】当拥有多少权力和财富,成为衡量人生质量的标准时,也就成为了人们最感兴趣的故事标签。哪些人在闷声发大财?谁有能力左右别人的生活?一个更比一个强,没有最传奇,只有更传奇。然而传奇之所以能成为传奇,并不仅仅因为本身,也因为一次又一次的传播,才铸就了神话——至于神话里头的人究竟怎么样了,谁又真的在意呢。

    【本期收录】Vanity Fair 11月刊The Rothschild Who Wasn’t By Nate Freeman罗斯柴尔德家族自从17世纪出现以来,几百年间发展成为全球最知名的巨富家族之一,这个姓氏本身就是财富的象征——但这个故事,跟这家人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New York Magazine 1023The Most Powerful New Yorkers You’ve Never Heard Of权力的行使可以非常隐秘,来自于一些从来没听说过、也不愿被听说的名字。因为权力握在谁手上并不重要,it’s all about location。

    New York MagazineConfessions of a Middle-Class Founder过去十年的创业黄金年代,缔造了财富神话,也创造了悲情英雄。还有一群人,也借着东风起飞,没有落地摔死,但也无法安稳着地,只能继续战战兢兢地继续波动。

    【BGM】(强推!)伥鬼 - 安艺恩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NL411F7Vw/?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vd_source=ffdfc4dad0183d8dbe7b6ed5493c44b4

  • 【Editor’s note:要是工作只是为了挣钱就好咯】

    欢迎回到复更的读报。秋天是毕业季,同时也就意味招聘季的到来。主播也很为找工作头疼。稍显安慰的是,为工作头疼的,并不只是人类。

    城市也需要工作。这并不只是说城市需要就业率和劳动力,而是每一个城市都需要一个甚至多个产业来支撑其发展。这些产业创造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带动着城市生活。然而产业对城市的影响,远远超过它所提供的——水能载舟,便能覆舟。

    【本期收录】

    Bloomberg Business 1016期

    Apple’s Bite At The Box Office

    By Thomas Buckley and Lucas Shaw

    《花月杀手》是下半年的备受期待的event film,同时也是苹果影业新战略的先遣队。为什么不能在内地看到它,或许就跟这个新战略有关。

    The New Yorker 1023期

    Spectacular Fall

    By Nathan Heller

    顶级科技公司云集的旧金山,曾经代表着创新、活力和现代。然而和它高居不下的房价和生活成本并驾齐驱的,是各种恶性事件和犯罪率。旧金山不是没有花力气花钱,想好好治理这座城市,但一切都事与愿违。

    The Atlantic 11月刊

    What Is Comedy For?

    By James Parker

    喜剧是不是只要让人发笑就好了?一个冷知识:不好笑的喜剧,也是喜剧。喜剧别无它用。

    The Exhibitionist & August Blue 相关书评

    【Telegram频道】

    如果你喜欢读报,推荐关注并订阅读报的telegram频道,那里有更多的阅读手记和个人化写作:https://t.me/SLtelenote

    【BGM】

    Move to San Francisco-Circa Waves

  • 【Editor’s note:不再缚于他人目光】

    法国作家安妮·诶尔诺有这样一句话,“一个女性从出生开始,就天然站在一个被压迫的结构里,这也是很自然的。”而这个结构站位,及其给女性所造成的羞耻感,成了诶尔诺写作的重要主题。

    正是在不久前的法国,一桩对杀婴案的裁决也指向了同一个问题——一个不完美的母亲、伴侣、女儿,就只能面对一层又一层的羞耻指控吗?

    【本期收录】

    法国世界报

    The young mother and the child of shame, By Pascale Robert-Diard

    Meroua在18岁时和比她大十岁的Dilale发生关系,意外怀孕。在提心吊胆地度过孕期之后,她在家里的浴室生下了这个“孩子”——然后便陷入了对自己谋杀的指控当中。

    【延伸阅读】

    They Followed Doctors’ Orders. Then Their Children Were Taken Away, By Shoshana Walter

    NYT的长报道关注了因为药物成瘾历史,而必须与新生儿分离的母亲,涉及了对美国儿童福利政策在执行时所出现的问题。

    How to do great work, By Paul Graham

    这是Paul Graham时隔许久的长篇巨作,这次他想探讨的是如何成就伟大的事业,这是一个提问但更是一种思考的路径,更是对一系列与“志向”相关概念的理解与认知。

    中译版:https://youzhiyouxing.cn/materials/1483

    【BGM】

    Retour, Arprege (feat. Bonnie Brooksbank) By Tony Anderson

    Cold Feet, By Tom Doolie

  • 【Editor’s note:想象另一种生活方式】

    城市生活最锋利的双刃剑就是住房——因为住在城市,得以享受精彩的城市生活;也因为住在城市,必须承受高昂的住房成本。当这个成本越来越高,我们对生活的想象力越来越受到钳制。住房似乎是一切问题的集中代表:只有在不担心住的时候,才会去想如何住得更好;只有不用担心基本生存条件的时候,才会开始想象一种更好的生活。

    【本期收录】

    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Imagine a Renters’ Utopia, By Francesca Mari

    Lessons from Vienna: a housing success story 100 years in the making, By Kristy Lang

    维也纳,各大宜居城市榜单永远的前几名,总是被评为最让人向往的城市——它也可能是租客最向往生活的城市。这里有超过40%的房源是公租房,由市政府管理,还有严格的租金管理政策。而这样庞大又复杂的社会住房项目,始建于100年前,一段维也纳艰难又动荡的时期。

    Vanity Fair

    The Hangover, By Joy Press, Natalie Jarvey

    五月好莱坞编剧大罢工,把流媒体变革的负面效应摆上了台面:不稳定的工作机会,愈来愈精简的制作团队,旧的制度被动摇,新的解决方案却没有到来。好莱坞梦,到了梦醒时分。

    The New Yorker

    Lives in the Balance, By Manvir Singh

    印度估计是世界上女性生存处境最糟糕的国度之一,根据联合国的统计,这里的女性凶杀案中有超过40%是由财务纠纷引起的——通常,都是与嫁妆有关。

    The Washington Post

    In defense of the tourist trap, By Natalie B. Compton

    随着旅游逐渐恢复,是时候调节一下心态了:出去玩是一件放松的事,游客不是当地居民,对一切了如指掌。但没关系,我们要学会理直气壮地当游客。

    【BGM】

    this is what heartbreak feels like-piano ver

    Circles, by Brother Moses

  • 【Editor’s note:超越主控视角】

    资深游戏玩家都知道主控视角是什么意思,在面对所有电子产品屏幕时,用户就是主控,用户的视角就是主控视角。影视和游戏很懂如何用不同视角的切换,带来丰富的观看体验——而这也是Vision所背负的期待。

    【本期收录】

    the Atlantic

    Apple's Vision Pro Is One More Screen for Your Face, By Damon Beres

    面对Vision Pro的出现,第一波老牌媒体的即时评论基本不咸不淡,大多数都持保留意见:我们真的需要一个贴在脸上的屏幕吗?

    AI Is Turning Art Into Content, By Charlie Warzel

    上月时HBO max把自己平台上的制片职能,统一合并为“创作者” (creator),引发了影视工业从业者的众生讨伐。并不是说这个称呼不对,而是这样一昧的扁平化,会加剧影视工业原本就不健康的薪酬问题。

    The Time-Bending Power of the Movie Matinee, By Jeff Oloizia

    看电影这项活动,要么放在周末,或者晚上,权当休闲放松。但也有人别出心裁地爱看早场电影,像是偷来的一点时间,一种特殊的方式开启一天。

    WIRED

    How the Piano Helped Me Fall Back in Love With Tech, By Paul Ford

    钢琴是乐器,也可以是一套有8x12个接口的交互装置,并非最新的高科技,却让人思考科技的意义。

    【BGM】

    Spirals, By Nick Leng (本届WWDC开场音乐)

  • 【Editor’s note: 日常生活的消耗】

    中学物理教会我们,空气也是有阻力的。日常生活里没有百分百的顺畅,这里那里总会有消耗——哪怕是在数字世界。

    【本期收录】

    They cleaned up BP’s massive oil spill. Now they’re sick - and want justice

    By Sara Sneath, Oliver Laughland

    https://www.theguardian.com/environment/2023/apr/20/bp-oil-spill-deepwater-horizon-health-lawsuits

    2010年墨西哥湾漏油事件是近几十年间最严重的污染事件之一(也可能没有之一),十多年之后,海湾在慢慢恢复,而新的污染才刚刚浮现。

    The Language Game

    By Carina Chocano

    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23/04/24/how-much-can-duolingo-teach-us

    Duolingo是世界上下载次数最多的语言学习软件,GPT出现之后,它也迎来了新的变革方向。不过,它背后的创始人,体现的却是人类教学如何成就一个人。

    New Dawn, By Alex Blasdel

    https://www.theguardian.com/science/2023/may/02/catherine-heymans-dark-universe-the-cosmologist-battling-long-covid

    宇宙在光年之外,但有许多科研人员在地球上努力拉近人类与宇宙的距离,Catherine Heymans便是当中的一位。可是她探索宇宙的步伐,被非常严重的long covid打乱——她必须把视线转向自己内在的宇宙。

    【BGM】

    Theme- The News Room Original Sound Track

  • 【Editor’s note: 伤害是唯一目的 】

    人是动物界的一份子,无法避免地像动物一样,展开追赶、围捕乃至猎杀。相比于动物之间的拳齿相向,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既更复杂,还更直白:手段花样百出,目的忽明忽暗,就是为了伤害,伤害是唯一目的。

    生活就是一局又一局的猫鼠游戏。

    【⚠️本期为有损音质】

    【本期收录】

    The secret lives of MI6’s top female spies, By Helen Warrell

    特工总是被塑造成男性才能胜任的工作,还得是James Bond那种类型的男性。英国军情六处的女性高级人员首次接受访问,讲述了她们的体验,破除刻板印象,也诉说她们的故事。

    It’s Okay to Like Good Art by Bad People, By Judith Shulevitz

    创作者在创造艺术,同时也会创造罪恶。深深喜爱着作品和人的时候,后者突然道德塌方,就出现了粉丝的困境。

    The Age in Your Head, By Jennifer Senior

    「30岁时,才有了18岁的感觉」这说不定并非一句鸡汤,而是在描述一种现象:一个人的实际年龄和内心年纪间,是有“时差”的。

    【BGM】Laputa, By Ha Hyun Sang

  • 【Editor’s note:后人类主义的机器时代】

    对GPT热点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很多观点、判断、洞见恐怕都已经被嚼了个遍。不过,还是有些角落还没被足够扫亮。让我们从一个八十年代的对图灵测试和机器智能的批评说起,它有个特别的名字:中文屋。

    【本期收录】

    Atlantic 三月刊

    The Short Kings, By Evan Hughes

    WIRED 三月刊

    Should I Learn Coding as a Second Language?

    机器革命正在席卷而来,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依然悬而未决:是不是有必要把编程语言好好掌握一下?

    The End of the English Major, By Nathan Heller

    近期的热议文章,反映了美国大学人文学科的没落——你很难不和正在崛起的人工智能联系起来。不过,人文学科和计算机语言不应该是刻板想象中那样分而治之,而是一枝并蒂,两各开花。

    【关键词】

    本期涉及到的概念比较多,这里提供一些索引,供有兴趣的朋友自行探索。

    Sealer‘s Chinese room argument

    Digital humanities

    Digital literacy

    Coding literacy, By Annette Vee

    Interactive Fiction Community

    Donna Haraway

    Humanism/Post-humanism

    【BGM】

    Original Soundtrack of The Lehman Trilogy

    【Disclosure】

    这次提到了很多概念和专有词汇,尤其是一些哲学概念,存在挪用的问题,比说语义和语用,一定是有挪用和片面阐释的成分,欢迎友好讨论,🈲抬杠。

    【广告时间】

    欢迎大家加入读报的Telegram群组Telenote https://t.me/SLtelenote,这里是主播存放随手记和分享阅读列表的地方,也会用来发一发bonus track,作为防走失小站也值得关注一下唷。

  • 【Editor’s note:就怪社会】

    「总在戏里」,是很多人经常有的一种感受。上班时是一个角色,下课后是另一个角色,成家了就更是要把自己切成八百个模样。精神面貌时时切换,内心电量岌岌可危。

    耗电不仅来自于切换本身,更多是消耗在自我说服上,时刻告诉自己很好、很棒,继续这样表现下去,真的真的很不错。但自我怀疑始终如影随形,这样发展下去,就成了「冒名顶替综合征」的患者。

    是时候卸下一些包袱,转换一种思路:未必是你的问题,或许就是环境的问题。说到底,必须变强才能生存下去的世界,真是无趣的要死。

    【本期收录】

    It’s Not Possible for Me to Feel or Be Creepy”: An Interview with ChatGPT by, Andrew Marantz

    把ChatGPT当机器,还是把它当「人」,会影响对话时的策略。纽约客的记者不仅要把它当人,还要把它当个「名人」。

    New York Magazine 0130期

    Etiquette Rules for Tipping, Parenting, Friends, and Work, by Various contributors

    当代生活的社交密码,包括但不限于:别老问别人是怎么被传染的;外人在场的时候不要自顾自地和猫猫说话;聊天时内心要警醒:上一次向对方提问是什么时候;大型聚会点匹萨外卖时的最佳数量是2x+x/3 (x=在场人数,以slide为单位计算)

    New Yorker 0213期

    Not Fooling Anyone, by Leslie Jamison

    五十多年前,两位女性学者提出了「冒名顶替症候群」的概念,借由媒体的传播,现在它广为所知,并令很多人惺惺相惜。但半个世纪后的今天,这个概念暴露出内核上的问题,并极其吊诡的,成了又一种「加害」方式。

    【BGM】

    Unrequited Love, by 10cm

  • 【Editor’s note:准备好,面对终极问题】

    尽管在伦敦,2022年还有最后一点点时间,但对国内已经迈入新一年的朋友们,大家新年好,欢迎打开新年的第一份阅读清单。

    可能每个人都会把「自我提升」列入新年的目标之一,无论是学点新东西,还是健身锻炼,都属于自我提升,或者说自我投资。在这个过程中,「我」是那个借款人,同时也是那个被投的人——自我投资,是最好的投资。

    自我投资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而在已经把自我投资视为常识的今天,是时候花点时间,重新审视人力资本这个概念。

    Lapham’s Quarterly

    A Speculative Endeavor, By Eleni Schirmer

    在欧美,高等教育已经变得前所未有的「金融化」,不仅是对个体学生,也给高校机构带去了高额的信贷债务。一个拥有大学文凭的人,远不仅仅是一个求学者、一个想要提升自我的人,更成为了信用社会中的一只「人力股票」。

    The Washington Post Magazine

    The Magic of Bilingual Education

    对于很多作为移民后代的英语使用者而言,他们的成长过程里总会有home language的存在,很多人也因此开始学习第二种语言。也许最早的动机只是来源于家庭、感情联结,一门语言总会把他们带向新的文化。

    The New Yorker

    And the Lord Said, “You’ve Got a Time-Out, Mister", By Simon Rich

    上帝创造了人类,但人类的种种罪孽让上帝非常头疼。他总是在烦躁该怎么惩罚人类,罚轻了不管用,罚重了就一去不回头。有一天,上帝累了,不想管了,天使问他,你还想创造更多人类吗?

    【BGM】

    在爱的路上走呀走,《十八岁的天空》OST

  • 【Editor’s note:时间是溶解剂】

    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事件,个体会经历创伤的不同阶段,逐渐形成对事件的认识。对于集体而言,也有类似。享有共同文化与经历的集体,面对重大社会事件时,也需要经历形成创伤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惊觉,以往的信念有了松动,最深刻的三大问题复又袭来:我们是谁?我们由哪来?我们将往何处去?

    The Atlantic

    Monuments to the Unthinkable, By Clint Smith

    纳粹政权对犹太人残酷的种族屠杀,是如今整个战后德国永远需要处理的历史事实。但历史在越走越远,亲历者也在慢慢凋零,社会必须有更多的行动去抵抗时间洪流。博物馆,纪念碑这些物质性存在,能够承载战后德国人对大屠杀的铭记吗?更重要的问题是:集体如何铭记共同的创伤记忆?

    [补充]

    Cultural Trauma and Collective Identity, By Jeffrey C. Alexander

    节目中摘录的导言片段翻译如下:

    “每个要素都在创伤事件的社会建构和解构里扮演角色。 这些结构的任一或全体是否实际上会登台演出, 本身并非由结构决定; 而是依从于非结构的、 无法预见的历史时间的偶然性。 战争会失败或胜利, 新政权掌握了权力, 或者失去民心的政权依然顽固屹立。 霸权的或对抗性的公众可能获得力量、 热血澎湃, 或者, 因为社会冲突和僵持而逐渐侵蚀、 心力交瘁。 这种偶然性的历史因素, 对于是否能够产生共识,容许创伤的文化分类得以稳固立足, 可说是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力。”(王志弘,文化研究 Issue11)

    New Yorker 1128

    The Hollow Children, By Louise Erdrich

    1923年的北达科他州,一辆载着学生的学校大巴车,在暴风雪中跌撞。它掉进了水里,或者说,是司机的脑海里。

    【BGM】

    不会再哭泣 By 原子邦妮

  • 【Editor’s note: 有些事我不好交待】

    大家好,欢迎收听读报Teleread的又一季。感谢这期间没有取关,持续期待复更的朋友们——终于,咱支棱起来了。

    与“期待”不太一样的是,新生活并不是一个充满刺激情节的爽文故事:迁徙到一个新地方,下功夫最多的是着手搭建生活的基本单元。而饮食,是所有基本单元里最重要的一个(起码我这样认为)。

    众所周知英国是美食荒漠,我再一次确认了这个事实,这一次多了更多论据:我用过这里的外卖,逛过这里的超市,吃过好几家分数很高但出品一般的网红馆子。但即便有了亲身体验,我仍旧觉得,人只能看到世界的一小部分。

    【本期收录】

    New York Magazine 1024期

    NYC Restaurants Aren’t About Give Up Outdoor Dining, By Simon van Zuylen-Wood

    疫情期间,纽约市政府推出过一个Open Restaurant Program,让餐厅在马路上开出“大排档”,以此帮助餐饮行业度过难关。如今疫情结束了,市政府打算保留这个项目,让它成为城市得以一部分。但保留下来的除了街头美食,也遗留了其背后一系列的治理问题。

    The Atlantic

    Of Course Instant Groceries Don’t Work, By Amanda Mull

    国外的外卖为什么没有卷起来呢?疫情难道没有刺激外卖行业的发展吗?有,但是不多。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想要对抗既有的生活方式,是非常漫长而困苦的过程。

    The New Yorker

    The Extreme Economic Pain of Running a Restaurant in the U.K, By Ed Caesar

    每到晚上伦敦街头巷尾的馆子前,都会站满人——大部分都是酒馆,而不是饭馆。外出吃晚饭在这里是一项很纠结的活动:消费高,吃的又不好。实际上餐厅老板们也叫苦不迭,飙升的物价和尚未从疫情中恢复的餐饮消费,都成了严峻的考验。

    【OST】

    Wednesday, by Analogfish

  • 朋友们,又一轮休季期到啦。在休季期间,我会维护和更新电报组Telenote的内容(https://t.me/SLtelenote),你可以在这里找到一些阅读和生活分享。末尾有一个小忙,thanks in advance, and I'll see you in a different future!


    【BGM】

    The Light-CHPT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