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snitt

  •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這闋〈如夢令〉是李清照回憶起一次飲酒乘興出遊的情景,從而寫下的小令。開頭的「常記」點出詞中內容是對過去一次出遊往事的追溯,詞人想起那次酒後醺醉,乘著小舟回程卻迷失了路徑,因此誤入了池塘的一片藕花當中。
     雖是一次迷途的偶發事件,卻意外成為詞人設想此事的記憶點,「興盡」與「誤入」暗示這是一次沒有事先計畫的隨興出遊,也表現出少女時期天真爛漫的玩興;而最終發現自己誤入花叢的敘述者心一急,亟欲找到回家的路,沒想到卻在焦急的划船過程中驚動了水鳥群,整闋詞便在鷗鷺驚嚇飛起的景象間戛然而止。全篇採回憶視角,對酒後乘舟出遊的回憶進行刻劃,在細碎片段間勾勒出閒適、寧靜、焦灼等心緒,在短小的篇幅之間創造了無限餘韻。
     
    【今日NG點】:藕花神
    藕花是蓮花、荷花的別稱,其水生的特性在詩詞中往往與湖塘形象一同出現。在李清照詞中,常見藕花的倩影,除了〈如夢令〉之外,還有〈一翦梅〉中「紅藕香殘玉簟秋」描繪藕花凋零的姿態,〈怨王孫〉裡則哀嘆「蓮子已成荷葉老」,抒發時序推移、光陰流逝的傷感。
     因為李清照好用藕花的意象,透過花在不同時節的姿態反映出詞人的心境變化,藕花在後世文人的心目中成為李清照的形象寄託,並且將之視為藕神,因此今日在濟南大明湖畔可以看到祭祀李清照的藕神祠。此外,詩人余光中也曾將李清照的生平、詞作與蓮藕的意象結合,以〈藕神祠〉為題,創作詩歌來吟詠、紀念詩人。
     
    藕神祠:濟南人在大明湖畔為李清照立藕神祠
     天妒佳偶,只橫刀一分
    就把美滿截成了兩半
    一半歸戰前,一半給亂後
    亦如金兵劈大宋的江山
    成南宋與北宋,即使岳飛
    也無力用頭顱討還
    無情的刃鋒啊過處
    國破之痛更添上家亡
    憑愛情,怎麼能拼得攏呢
    才女淪落江湖成難民
    愛妻一回首成了遺孀
     
    菩薩蠻                
    鷓鴣天
    聲聲慢
    難堪最是遲暮的心情
    最怕是春歸了秣稜樹
    人老了偏在建康城
    夢裡的滄桑,鏡中的眉眼
    難掩半生曾經的明艷
    曾經戰前兩小的親暱
    綽約風姿,只能尋尋覓覓
    向小令的字裡行間
     
    蓮子雖心苦,藕節卻心甘
    情人遺憾,用詩來補償
    歷史不足,有廟可瞻仰
    你是濟南的最愛,藕神
    整個大明湖是你的妝鏡
    映照甜蜜的哀愁,高貴的美
    藕斷千年,有絲纖纖
    嫋嫋不絕,仍一縷相牽
    恰似黑瓦紅扉的藕神祠前
    四足銅鑪的香燭迎風
    仍牽動所有禱客的思念
     
    -----------------------------------
    0:28 詩文吟誦
    0:54詩文解釋
    2:22【今日NG點】藕花神
     
    ◆精緻圖卡+精選影音,學得更快!看這裡↘
    https://www.facebook.com/moonoverclassic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思夫情切 終日不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據元代伊世珍《瑯嬛記》記載,李清照將這闋詞寄給遠在他鄉的丈夫──趙明誠,趙明誠閱讀後讚賞不已,同時也激起他的勝負欲;在廢寢忘食三天後,其創作了五十多闋詞作,並將這闋〈醉花陰〉混入其中,請友人陸德夫品評。沒想到,陸德夫就點出有三句堪稱「絕佳」,即「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此正是李清照的作品。
     
     
    李清照與趙明誠鶼鰈情深,倆人閒暇時一同考訂書畫金石、創作詩詞,因此,在面臨離別之苦時,李清照往往能以「詞」這種精緻的文體,將其細膩的情緒變化發揮得淋漓盡致。
    〈醉花陰〉上片聚焦於「時間」,同樣是重陽佳節,但這次詞人卻感到無比漫長。室外薄霧瀰漫、雲層濃厚,為白日增添壓抑之感;詞人回到屋內,百無聊賴地盯著從香爐中冉冉騰起的青煙;到了晚上,她獨自睡在紗帳玉枕中,初秋的涼意不僅攪擾睡眠,更加深詞人內心的悲苦。
    下片則寫詞人為了排解愁情,漫步至東籬旁飲酒賞菊,不知不覺沾染了滿身花香。「有暗香盈袖」一句,化用《古詩十九首》中的「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表達敘述者皆和良人相隔遙遠,故難以將花香所代表的綿綿思念傳遞出去。蕭瑟的秋風吹動菊花,更捲起了珠簾,才讓人發現簾後之人,可是比菊花還要清瘦!
    整闋詞不直言相思,但從天氣變化、詞人的動作與身形入手描寫,無處不透露其獨守空閨的寂寥。值得注意的是,李清照的詞作多有提及女性閨房的陳設,如獸形香爐、玉枕、紗帳、珠簾等等,一方面展現其生活品味,另一方面也帶領讀者一探過去較為私密的女性起居空間。
     
     
    【今日NG點】:李三瘦
    李三瘦之名,源於李清照三個運用到「瘦」字的著名詞句。除了〈醉花陰〉「人比黃花瘦」一句,將愁情推至高峰;〈如夢令〉也寫到「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將形容人體態的「瘦」字運用在「植物」上,以花朵的萎落,含蓄地道出詞人的苦悶;還有〈鳳凰臺上憶吹簫〉中的「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說明詞人近來消瘦,不是因為飲酒,亦非悲秋,而是為情所苦啊!
     
    -----------------------------------
    0:34宋詞吟誦
    1:04宋詞解釋
    3:57【今日NG點】李三瘦
    ◆精緻圖卡+精選影音,學得更快!看這裡↘
    https://www.facebook.com/moonoverclassic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Saknas det avsnitt?

    Klicka här för att uppdatera flödet manuellt.

  • 風雨無情 少女有心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說到中國古代的女性作家,李清照應該是大家最為熟悉的創作者之一。今天師傅要向大家介紹的,就是李清照著名的詞作〈如夢令〉。這闋小令寫於李清照十七歲時,屬於她少女時期的作品,雖然篇幅短小,卻寫出春日的慵懶情致。末句「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尤其是大家琅琅上口的名句,後來更被挪用、作為小說與電視劇的名稱呢!
     
    詞中寫的是一位主人翁酒醉睡醒後的情境。在早晨醒來後,依稀能記得昨晚睡夢中聽見外頭風雨聲,而即使沉沉的睡了一覺,仍覺得昨夜的醉意還未完全消退。帶著睡意與醉意的主人翁還未起身查看窗外,就先問窗邊拉起簾幕的侍女:窗外的海棠經過一夜風雨,是否還是一樣盛開呢?
     
    「卻」字表現出侍女的回答竟不同於主人翁的預料──即便站在窗邊的侍女,理應能看見海棠的真實狀態,不過主人翁並未採信她的說法,反而說到:你可知道,窗外的海棠,該是綠葉多而紅花少了。究竟窗外的海棠花是開是落呢?相較於探討花兒真實的狀態,李清照在詞中更著重於暈染出無計消解的春愁,因此詞的末句「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與其視之為對侍女回應的反駁,倒更接近主人翁的喃喃自語,除了反映出心境,更藉此表現出對春光流逝的傷感與煩悶。
     
    【今日NG點】:綠肥紅瘦
    描述海棠的姿態時,李清照不用花和葉稱之,也不用通常形容植物生長姿態的繁盛、稀疏等詞彙形容,而是以「綠」借代樹葉,以「紅」借代花,「綠肥紅瘦」描繪出海棠綠葉茂盛而紅花稀落的景象。以顏色借代海棠的不同部位,使人更容易有視覺的想像,此外,「肥」與「瘦」的對比,使花所代表的春日時光與美好意象顯得更加纖細、脆弱,正如同生命中的青春美好歲月。
     
    「綠肥紅瘦」的海棠與整闋詞惜春、傷春的情感一致,明代文人張綖在《草堂詩餘別錄》中對此評價道:「結句尤爲委曲精工,含蓄無窮意焉。」可見這闋短小精緻的詞是如此魅力無窮呀!

    -----------------------------------
    0:33宋詞吟誦
    0:54宋詞解釋
    3:10【今日NG點】綠肥紅瘦
    ◆精緻圖卡+精選影音,學得更快!看這裡↘
    https://www.facebook.com/moonoverclassic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嘆歲月催人老  夢回當年憶濃情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先前介紹的詞作,大多展現蘇軾瀟灑、豪放的一面,但這並不是其詞作的全貌。這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是蘇軾在密州時,夢見自己已逝世十年的妻子──王弗,醒來後有感而發,故有此創作。
    其實,蘇軾一生共有三位重要的女性。除了跟隨他遠赴惠州的側室「朝雲」,蘇軾的第二任妻子「王閏之」,則是與其共度謫居黃州的艱困歲月。至於第一任妻子正是「王弗」,是蘇軾老師王方的女兒。她十六歲就嫁給十九歲的蘇軾,陪伴他走過意氣風發的年歲,可惜王弗年僅二十七歲就去世了……。
    整闋詞藉由虛實交錯的手法,凸顯「現實」和「夢」所帶來的矛盾,也將讀者一同捲入蘇軾所面臨的悲傷情緒中。上片先寫王弗之墓位在千里之外的四川眉山,這十年裡,即使蘇軾不刻意去想,但與妻子琴瑟和鳴的歲月卻仍銘記於心。然而,即使真的能與妻子見面,自己早已滿面滄桑、鬢髮斑白,她應該也認不出來啊!
    下片轉入蘇軾的夢,夢裡的妻子依然坐在花窗下梳妝,兩人相望,縱有千言萬語,卻不知如何開口,唯有不盡的淚水訴說著離別的苦痛。末尾,蘇軾還設想在淒涼的夜幕下,妻子就埋在周遭種有松樹的墓地裡,而自己勢必也會年復一年的思念到肝腸寸斷。
    【今日NG點】:悼念亡妻相關作品
    中國古典文學裡,有不少文人曾寫下追憶亡妻的作品,例如西晉時潘岳有〈悼亡詩〉三首,回憶自己和妻子楊氏相處的點滴。「望廬思其人,入室想所歷」道出自己不管是看到屋子或進入屋內所見的各式擺設,皆會不自覺想起妻子的音容笑貌。再如明代歸有光在面臨喪妻之痛後,於〈項脊軒志〉的末尾又補寫到:「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以枇杷樹的茂盛,反襯自己的悲涼,以及妻子離去後的孤獨。
    同是悼念妻子,蘇軾寫「夢」,潘岳抒發自己的感受,歸有光則以「景」寫情,再加上詩、詞、散文等不同體裁所表達的情感各異,讓我們得以了解文人在家國抱負之外的溫情一面。
    -----------------------------------
    0:27宋詞吟誦
    1:17宋詞解釋
    3:35【今日NG點】悼念亡妻相關作品
     
    ◆精緻圖卡+精選影音,學得更快!看這裡↘
    https://www.facebook.com/moonoverclassic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兩鬢微霜 仍是豪情萬丈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在先前介紹的東坡詞中,我們看見他遭遇烏臺詩案被貶官,以及如何由挫折轉為曠達的心境。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江城子.密州出獵〉則是蘇軾在烏臺詩案前所寫下的作品。這闋詞作於神宗熙寧八年(西元1075年),當時蘇軾從南方的杭州來到密州(今日山東省一帶)擔任知州,詞中描繪打獵的情景,字裡行間豪情滿溢,也是東坡詞豪放風格形成之初的代表作品。
    開篇「狂」字點明全篇情感,以手牽黃狗、擎蒼鷹,大隊人馬出獵排場,鋪展開打獵的壯觀場面。詞人又以「親射虎,看孫郎」,追慕三國時孫權的英姿,一方面寫出欲在獵場上大展身手,也表現出自己作為地方官能有所建樹的抱負。
     東坡接著寫酒酣耳熱,胸中豪情煥發,希望可以如漢代的馮唐一樣為即便年老仍投身報效國家。彎弓射天狼與上片的親射虎相呼應,誇大的描寫凸顯出詞人高昂的情志。東坡在完成此作時,在寄給友人的信件中寫道:「近作小詞,雖無柳七郎(永)風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數日前,獵於郊外,所獲頗多。作得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爲節,頗壯觀也。」由此可見,東坡從宋詞婉約的傳統中另闢蹊徑,開創出與柳永所代表的風格截然不同的豪放詞風。
     【今日NG點】:雲中、馮唐
    詞的下片寫道「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運用漢文帝時馮唐這個人的典故,隱喻當時西北地區的戰事,以及自身心繫家國的心意。漢文帝時,雲中等郡(今內蒙古自治區)時常受到匈奴的侵擾,當時馮唐無畏強權,針對文帝任用將領之事直言進諫。最後,文帝採納了馮唐的諫言,並任命他輔佐戰事。
     東坡在詞中用了馮唐的典故,除了表達自己願為國家戰事盡一分心力之外,馮唐出仕為官時年事已高,文學作品中時常以「馮唐」來指老年難得志。然而將「老夫」、「鬢微霜,又何妨」與此典故併觀,更能發現東坡在詞中不斷流露出對自身年紀增長的意識,正也因為如此,他為國效力的渴望也更顯強烈、急切。
    -----------------------------------
    0:27宋詞吟誦
    1:13宋詞解釋
    3:38【今日NG點】雲中、馮唐
     
    ◆精緻圖卡+精選影音,學得更快!看這裡↘
    https://www.facebook.com/moonoverclassic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嘆春光易逝 方知萬般愁情皆由心造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來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秋千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蘇軾曾總結自己平生的功業就在黃州(湖北黃岡)、惠州(廣東惠州)和儋州(海南儋州),一次比一次還遙遠、艱辛,因此說是「功業」,實則是以自嘲口吻道盡自己多舛的一生。
    有關這闋詞的創作時間說法不一,但根據薛瑞生考證詳備的《東坡詞編年箋證》,其認為這闋詞應編於宋哲宗紹盛二年(西元1095)年,也就是蘇軾謫居惠州的時候。
    暮春時節,百花凋零,但蘇軾卻也發現自然中細微的生機──青綠色的杏子正生長著。眼看枝頭上的柳絮隨著強風吹拂而減少,不過沒關係,畢竟以天下之大,哪裡尋不到芳草呢?如此轉折,實則展現出蘇軾一貫豁達的性格。下片過渡為人事的描寫──一道牆阻隔著佳人與行人,圍牆內佳人盪著鞦韆、開懷大笑,只不過當嬉笑聲越來越小聲,難免讓過路的行人感到悵然若失……思索之後,才發現種種情緒皆是由不平靜的內心所產生的,其實與旁人無關啊!
    如果僅就詞意來看,或許會以為這闋詞是寫相思無果的愁情,但是結合研究者們對於蘇詞的繫年,可以了解這其實是蘇軾藉著傷春、惜春,抒發自己被貶到惠州的感傷。整闋詞用語清新、秀麗,呈現蘇詞的另一種面貌。
    【今日NG點】:天涯何處無芳草
    提到「天涯何處無芳草」,我們多半會接著道:「何必單戀一枝花?」現在經常用這兩句話來勸慰他人於情事上看開一些。不過,這句話最初是出自屈原〈離騷〉,原文為:「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這是講述屈原因為政治抱負難以施展而痛苦不已,故請巫師為其占卜,巫師便加以開示,指出他又何必執著於楚國呢?世間哪裡尋不到芳草?由於屈原的心路歷程與蘇軾有些相似之處,故蘇軾將其典故化用於這闋詞中。
    相傳,蘇軾的侍妾朝雲在唱到「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時,竟哽咽不已。原來是因為朝雲隨蘇軾輾轉漂泊到偏遠的南方,蘇軾自己或許能以瀟灑的態度看待這一切,但朝雲卻替他感到心疼。不久,朝雲病逝於惠州,蘇軾終身也不再聽他人唱這闋詞了。
    -----------------------------------
    0:26 宋詞吟誦
    1:08宋詞解釋
    3:19【今日NG點】天涯何處無芳草
     
     
    ◆精緻圖卡+精選影音,學得更快!看這裡↘
    https://www.facebook.com/moonoverclassic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忘卻榮辱,遙遊天地間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髣髴(彷彿)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介紹這闋詞之前,師父要先與大家說明蘇軾在黃州(今湖北黃岡一帶)時,除了定惠院之外,還有兩個重要生活空間。其一是位在長江邊上的「臨皋」,這是蘇軾及其家眷的住處;其二是「東坡」,是指黃岡東面的坡地。蘇軾〈雪堂記〉即寫到他在此處覓得一塊廢棄菜園,經整修後,便在這裡搭建房屋,作為第二個居所,並將其命名為「雪堂」,而自己則號稱「東坡居士」。
    題目即點出這闋詞描繪的是蘇軾夜晚回到臨皋住所時的場景和心境──然而,是什麼樣的契機,使得蘇軾有感而發呢?原來是他在東坡雪堂暢飲,醉了又醒,醒了又醉,待到回去臨皋時,早已是深更半夜了。家中童僕的打呼聲一如雷鳴,怎麼樣也聽不到敲門聲,嘗試幾次無果後,蘇軾乾脆在門外倚杖聽江聲。
    奔騰的江水聲,襯托出蘇軾內心的不平靜,他以「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道出自己壓抑的心情,也感慨生命有太多不可控的變化,而人到底什麼時候才能拋卻對名利的追求呢?待到下半夜,隨著風聲、水聲漸趨平靜,望著眼前靜謐美好的景觀,蘇軾豁然開朗。是啊!如果能夠乘一小舟與萬物同遊,這樣便能拋卻世俗羈絆,豈不暢快?
    【今日NG點】:縠、縠紋
    縠,音「ㄏㄨˊ」,要注意底下是「糸」字旁而非「禾」。這個字是指細薄的布料,例如漢代司馬相如〈子虛賦〉寫美女們「雜纖羅,垂霧縠」。纖羅、霧縠都是用來形容飾有精緻花紋的布料或薄紗。由於輕薄的衣飾容易隨風飄揚,如同水上的波紋緩緩暈開,因此縠紋也就用來形容水波之細。
     在這樣尋常的夜晚裡,蘇軾糾結的內心因為思想的昇華,從而得以和自我和解。有趣的是,宋代葉夢得《避暑錄話》還記載蘇軾唱誦完這闋詞之後,隔天竟然傳出他乘舟遠去的消息。太守徐君猷聽聞後嚇得半死,以為蘇軾擅離職守,所以馬上前往查訪。沒想到,只聽見蘇軾鼾聲如雷──他還沒起床呢!由此可見蘇軾豁達的形象是如此深入人心,所以才會發生這般烏龍事件XD
    -----------------------------------
    0:33宋詞吟誦
    1:10宋詞解釋
    3:22【今日NG點】縠、縠紋
     
    ◆精緻圖卡+精選影音,學得更快!看這裡↘
    https://www.facebook.com/moonoverclassic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豁達之前,寂寞為誰人說?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上星期介紹〈定風波〉,我們看見東坡在面臨生命挫折時坦然面對的曠達與自適,而在今天要介紹的〈卜算子〉當中,則讓我們看見遭遇貶謫的重擊之際,東坡亦有落寞孤獨的一面。〈卜算子〉是東坡於黃州時期,在當時的居處「定惠院」所作。

    「缺月掛疏桐」一句亦有版本作「缺月掛梧桐」,詞的前二句藉由「人靜」說明時間已入深夜,風景中的「缺」與「疏」更增添一抹蕭瑟淒涼之感。「幽人」與「孤鴻」相對,人與鳥皆形單影隻,正是東坡以鴻鳥映照自身命運的寫照。隨後他生動地寫出飛鳥受到驚嚇的姿態,比喻自身處於政治風暴當中,同樣感受到驚懼不安;此刻的他孤身遭貶至黃州,身旁無親無故,種種心緒亦無處宣洩 ,因此鴻鳥獨自在沙洲間「揀盡寒枝不肯棲」的景象,正如詞人現下的生命樣態。

    【今日NG 點】:孤鴻
    〈卜算子〉中東坡以孤鴻自喻,「幽人」與「孤鴻」等詞,相對寫出身處異鄉的寂寞。此外,最末二句孤鴻「揀盡寒枝不肯棲」令人聯想到《莊子.秋水》中的說法:「夫鵷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無論是東坡詞中的孤鴻,或者莊子筆下的鵷鶵,無非都是以鳥類對棲息環境的堅持來比喻其高潔的品性。

    然而,「揀盡寒枝不肯棲」除了表達出東坡不願隨波逐流的堅持,另一面也幽微地表現出其身經動蕩,無處能安駐的悽惶心境。「何妨吟嘯且徐行」是東坡令人印象深刻的曠達形象,但在一度面臨殺身之禍,又經歷貶謫之苦後,東坡詞除了曠放之外,更呈現出驚懼和寂寞等人性軟弱──雖然詞人在絕境中堅持理想,同時卻也必須承受無處安身、無人理解的孤獨。
    不過,也因為經過這些痛苦境遇的洗禮,往後東坡在逆境中表現出來的達觀,才顯得彌足珍貴!
     -----------------------------------
    0:32宋詞吟誦
    1:00宋詞解釋
    2:35【今日NG點】孤鴻
     
    ◆精緻圖卡+精選影音,學得更快!看這裡↘
    https://www.facebook.com/moonoverclassic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任天而動,何懼人生多坎坷?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貶謫到黃州的四年多裡,蘇軾的思想幾經轉變,也連帶反映到他的文學創作上。這闋〈定風波〉前面有序,其寫道:「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可以知道這闋詞的創作背景是因為蘇軾和朋友在前往沙湖的途中偶遇大雨,當大家都狼狽不堪時,僅有蘇軾一人鎮定自若。不久,天氣轉而放晴,蘇軾就將其感觸寫成了〈定風波〉。
    躲避突如其來的大雨,乃是人之常情,但蘇軾一開頭就提供另一種做法:何不順應當下的境遇,放慢腳步、高聲吟詠呢?雖然他的身上只有竹杖和芒鞋,卻比騎著馬還要輕省方便啊!「一蓑煙雨」的「蓑」,指的是使用棕櫚纖維製成的雨衣。既然穿上蓑衣,那麼這場大雨還有什麼好怕呢?當微冷的春風吹散蘇軾的酒意,往前張看,山頭的斜陽正緩緩露出;回首望去,令人糾結萬分的狂風暴雨也早已結束。

    這闋詞是展現蘇詞曠放風格的經典之作。對蘇軾而言,外在自然環境的變化,其實就如同人生中遭遇的種種起伏跌宕,只要保持開闊的心胸,沒有什麼坎是跨不過去的;而且誰也說不準,或許風雨過後,有朝一日更將迎來屬於自己的暖陽。詞中的「誰怕」,係透過口語化的字詞,將蘇軾面對逆境的自信與閒適表現得淋漓盡致,再加上「吟嘯」、「竹杖芒鞋」等動作和形象的描寫,使詞人瀟灑快意的風姿躍然紙上。

     【今日NG點】:料峭
     料峭,形容風冷,比較特別的是,一如詞學大師葉嘉瑩教授所指出,古人多使用這個詞來形容春天乍暖還寒時節的冷冽。她更進一步指出「料峭春風」並非壞事,因為它能使人在微冷中稍微清醒,而在清醒之後,復迎來山頭斜照,令人備感溫暖;這樣的經歷將使當事人永遠充滿希望,因為知道在苦難過後,將可能迎來光明的一面,而這也正是東坡對於人生一種通徹的認識與把握!
    -----------------------------------
    0:27宋詞吟誦
    1:08宋詞解釋
    3:35【今日NG點】料峭
     
    ◆精緻圖卡+精選影音,學得更快!看這裡↘
    https://www.facebook.com/moonoverclassic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異地同望月 天涯共此時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大家對蘇軾的這一闋詞,應該都不陌生,尤其是下片最後二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時常被引用來表達對另一人的深切思念與祝福。詞作當中的繾綣相思,乍見不免令人聯想到男女之間的愛戀思慕之情,不過這闋詞前有序道:「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序中說明了寫作的時間、原因與對象,因此我們可以知道,這闋詞是東坡於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中秋,大醉時正逢月圓,因想念弟弟蘇轍(子由)而創作。
    這一闋詞上片寫月色與望月而生的遐想,下片由望月而懷人,思念相隔兩地的弟弟子由。上片夜飲的東坡舉杯問天:明月是在什麼時候出現呢?由此一問,東坡的思緒飛上月宮,好奇月宮中的時間又是否與人間相同?他一面渴望飛升成仙,一面又擔心:月亮上縱有華美的宮殿,然而氣氛冰冷淒清,更難耐的則是無人相伴的孤獨。
    下片以月光照入室內所造成的光影流動,表現月亮在穹蒼中徹夜移動的軌跡,也帶出了時間的推移。明月映照下,無法安穩入眠的東坡望月懷人,雖說「月圓人團圓」,此刻正逢中秋,他與親人卻遠隔不能相見,如此的情境,更加深了傷感,也因此東坡寫「不應有恨」,又何曾是怨懟明月無情,而更多的是感慨自身的命運啊!不過,在描寫月宮的冷清寂寞,以及人間聚散總是事與願違的感傷之後,最後兩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反而提振起全篇情感:即便與思念之人相隔兩地,但無論身在何處,抬頭都能見到美麗圓滿的月亮。這顆星體遂成了彼此思念的見證和寄託,而原本因為思念而生的悲傷之情,也在這一轉念之下消解,取而代之的是相思的兩人之間溫暖的情誼。
     
    【今日NG點】:月的聯想
    蘇軾的〈水調歌頭〉全篇以月亮的意象貫穿,上片當中勾勒月宮作為凌駕於塵世,超脫而冰冷的存在;下片則以「月圓」與「團圓」寫出時間流轉而人事無常之感,最後將月亮視為思念之情的聯繫與寄託。
    上片之所以將月亮描繪為冰冷的宮殿,來自於古人對月宮的想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嫦娥奔月的故事,嫦娥奔月後,就居住在月亮上的「廣寒宮」中。例如我們曾讀過李商隱的〈嫦娥〉一詩中,就有詩句云:「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將月宮想像為一片冷清的景象。而蘇軾就用這樣的意象來連結自身與家人相隔的孤獨情感。
    下片末句「千里共嬋娟」的「嬋娟」,同樣為月亮的代稱──除了指月亮之外,嬋娟一般也能用來形容姿態曼妙美好,或指稱美麗的女子。在詞作的最後,東坡對著中秋月圓期許家人平安長久,原本分離的傷感悵惘,也因此昇華為美好的祝願了。
    -----------------------------------
    0:32宋詞吟誦
    1:22宋詞解釋
    4:21【今日NG點】月的聯想
     
    ◆精緻圖卡+精選影音,學得更快!看這裡↘
    https://www.facebook.com/moonoverclassics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wa3rk9wavu20969rcje0pyy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縱身歷史大浪 笑看人生多變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北宋神宗元豐二年,蘇軾被監察御史彈劾,指其詩作有諷刺朝廷之意。沒多久,蘇軾就被關入御史臺的牢獄中,而御史臺周遭種植著柏樹,樹上又有許多烏鴉棲息,因此又被稱作「柏臺」或「烏臺」。這場讓蘇軾人生大轉彎的「烏臺詩案」,經過蘇轍、王安石等眾大臣的求情,蘇軾最終雖然免除重刑,卻也被貶至黃州(今湖北黃岡)擔任沒有實權的「團練副使」。
    在這偏遠荒涼的地方,蘇軾一待就是四年多,期間他寫了不少膾炙人口的作品,例如千古名文〈赤壁賦〉,詞作〈定風波〉、〈念奴嬌〉,詩作〈寒食雨〉二首等等。今天介紹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可視為〈赤壁賦〉的姐妹作,都是蘇軾遊覽湖北黃岡赤鼻磯,隨興而起寫下的名篇,故此赤壁其實並非當年三國赤壁大戰的地方喔!
    __
     
    上片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大格局,為整闋詞注入磅礡的氣勢,這明顯和先前柳永、歐陽修等詞人,以庭院、秋雨、殘花等事物營造出的纖細柔美詞風不同。蘇軾面對滾滾長江,不禁想起了人們傳述的,過去周瑜大敗曹操,奠定三國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戰……如今,他自己站在赤鼻磯岸邊,眼見岩石陡峭、巨浪洶湧,無數浪花翻騰而起,不禁感嘆這片錦繡山河,在漫長的歲月中竟出現過這麼多的英雄豪傑!

    蘇軾於上片先將讀者帶領至廣闊的時空當中,而下片則聚焦於「周瑜」身上──想當年,周瑜英姿煥發,不僅娶了國色天香的小喬,就連指揮聯軍作戰時,他也是手搖羽扇、頭戴綸巾,一派儒將打扮;而誰又能料想得到:他就在談笑間,使曹軍戰船灰飛煙滅……短短幾句話,盡顯周郎的才智與魅力。

    然而,那些三國人物早已不復見,後一句「多情應笑我」為倒裝,應還原成「應笑我多情」。蘇軾雖然笑嘆自己神遊得那樣遙遠,但這背後卻隱含著無限感慨──赤壁之戰時,周瑜僅三十多歲,而自己如今四十多歲了,仍舊一事無成。罷了,人生如夢一場,何必執著呢?不如以一杯酒祭奠江月和那些英靈吧!

    整闋詞包含歷史抒懷與個人抱負,情感一再變化,呈現蘇軾在理想與現實間的掙扎。之前介紹柳永詞的時候,師父曾引用宋代俞文豹《吹劍錄》,文中指出柳永作品,應是年輕女郎打板歌唱;至於東坡詞,則恰恰相反:「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由此可知,蘇軾走出了宋詞婉約內斂的詞風,豪放與豁達遂成為後人評其詞作的思考方向,這樣的風格轉折,可說是宋詞發展史上重要的一頁。
    ___
     
    【今日NG點】:羽扇綸巾 
    「綸巾」意思是男子頭上戴的青色絲巾。手拿羽製的扇子、頭戴綸巾,對於這種瀟灑輕便的打扮,我們第一個會想到的歷史人物大概就是「諸葛亮」。小說《三國演義》第八十九回寫到:「孔明頭戴綸巾,身披鶴氅,手執羽扇,乘駟馬車,左右眾將簇擁而出。」這個造型幾乎成為諸葛亮登場的經典形象,但是葉嘉瑩指出,其實在三國兩晉時期的武將、文士多會做這樣的裝扮,因此根據這闋詞的前後文,箇中主角應是指「周瑜」而非「諸葛亮」喔~
     
    ※量詞的運用,可以幫助我們清楚了解事物的數量及特徵。有時候甚至會將名詞轉化成量詞,使作品意境更加圓滿。以下可以試著想一想,文人是如何運用量詞。
    例如: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蘇軾〈念奴嬌〉)
     
    選項有:川、盞、曲、懷
    (A) 一□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晏殊〈浣溪沙〉)
    (B)一□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青玉案〉)
    (C)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李清照〈聲聲慢〉)
    (D)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陸游〈釵頭鳳〉)
    -----------------------------------
    0:26 宋詞吟誦
    1:22 宋詞解釋
    5:48【今日NG點】羽扇綸巾
     
    ◆精緻圖卡+精選影音,學得更快!看這裡↘
    https://www.facebook.com/moonoverclassic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不落一字 道盡閒愁
    柳外輕雷池上雨,雨聲滴碎荷聲。小樓西角斷虹明。闌干倚處,待得月華生。
    燕子飛來窺畫棟,玉鉤垂下簾旌。涼波不動簟紋平。水精雙枕,傍有墮釵橫。
     
    在先前介紹的〈蝶戀花〉中,我們看見歐陽修筆下深邃又孤獨的庭院,還有深居其中的女性孤守空閨的寂寥之情。而這一闋〈臨江仙〉同樣描寫閨閣,卻採用全篇寫景的手法,來表現女性的閨中生活。
     
    詞的上片寫夏日雷雨,由遠方雷聲、池塘荷葉一路寫至樓閣以及樓上的待月之人。雨聲夾雜著雨打荷葉的聲響,以「碎」字將聲音具象化,生動描摹雨天的聽覺感受。接著詞中敘述樓閣邊掛著彩虹,倚靠欄杆的女主人翁則百無聊賴的等待夜晚月亮升起──此二句從下雨、虹明寫到月升場景,天象的改變暗示了時光推移,也暗示了倚在欄杆旁的人已然歷經漫長的等待。
     
    下片寫景的鏡頭則隨著燕子移動拉近,特寫建築物中的畫棟、玉鉤、簾旌、篾簟與水晶枕等華美物件,以及臥於枕上的女主人翁……如同電影運鏡,此處以陳列的靜物構成一幅精緻的仕女閨閣圖景。在這些奢華物件的包圍下,卻透顯出一絲孤獨,末句當中「雙枕」與「傍有墮釵橫」更形成對比,意及枕頭雖然成對,但身旁卻無人相伴,有的只是因躺臥而凌亂鬆散的髮絲與釵飾。
     
    〈臨江仙〉當中,無論是上片的雨聲、待月,抑或下片寫靜物與女子的姿態,都表現出一種慵懶情境,然而又因為無所事事的「閒」,使得良人不在身旁的寂寞顯得更加難以忍受。這樣的內容令人聯想到李清照的詞作〈一剪梅〉中的名句──「一種相思,兩處閒愁」,同樣描寫了戀人分隔兩地的思念之情,其中「閒愁」便能與〈臨江仙〉當中的情感相呼應,都是表現女性在閨閣空間中無所事事的「閒」與「悶」。
     
    【今日NG點】:墮釵橫
    這闋詞中「傍有墮釵橫」一句,藉由女性身上的局部飾品——髮釵,呈現出女子在房中慵懶的姿態。宋詞當中常常能見對女性頭飾的描寫,不僅能從中一窺宋代女性各式各樣的頭飾形製,詞中對女性配飾的書寫,也往往是其心理狀態或詞中情感的延伸。
    例如周邦彥〈醜奴兒〉寫「粉蝶多情,飛上釵頭住」,表現春意盎然之際,蜂蝶也招惹著人心蕩漾﹔或如李清照〈點絳脣.蹴罷鞦韆〉的「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則以因盪鞦韆而滑落的金釵,暗示少女的天真嬌憨﹔再如秦觀〈滿庭芳.曉色雲開〉言及「多情。行樂處,珠鈿翠蓋,玉轡紅纓」,細寫女子精巧的頭飾與服飾,從而帶出年少時遊歷揚州的前塵舊夢。
     
    除了「釵」以外,「簪」、「鈿」、「翹」或「篦」,都是古典詩詞中常見的頭飾,而這些頭飾每每呈現動物或植物的樣式,更有金、玉、翡翠等不同材質,小朋友們閱讀詩詞時,不妨仔細汲取這些小飾品中的大學問,一窺宋代的生活美學喔!
    -----------------------------------
    0:27 宋詞吟誦
    1:05 宋詞解釋
    4:00【今日NG點】墮釵橫
     
    ◆精緻圖卡+精選影音,學得更快!看這裡↘
    https://www.facebook.com/moonoverclassic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那些年,時光推移中的愛情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關於〈生查子.元夕〉,有人認為是歐陽修的創作,但也有人認為可能是南宋女詞人朱淑真的作品,因為她的《斷腸詞》也有收錄這闋詞。然而,揆諸成書更早、且由宋人編纂的第一部宋詞總集──《樂府雅詞》以及《歐陽文忠公集》、清代《四庫全書》等諸作,皆提到這闋詞為歐陽修所作。因此,師父循著前人說法,將其視為歐陽修的作品。

    在Podcast談到崔護的〈題都城南莊〉時,也曾經提到過這闋詞。不論是詩還是詞,這兩篇無疑都在抒發物是人非的感慨。不過歐陽修所寫的〈生查子〉,花用了更多篇幅描寫「元夜」,也就是農曆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包括熱鬧的「花市」、明亮如白晝的「燈火」,乃至於敘述者與佳人相約的「月夜」……這些有關元宵佳節歡騰的意象與氛圍,雖然凸顯過去兩人歡會的美好,卻也為今日的「不見去年人」,增添幾分落寞之情。

    元宵節的盛況,向來是詞人喜愛描寫的主題。除了歐陽修之外,另一首由南宋詞人辛棄疾所寫的〈青玉案.元夕〉,更是以「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成為家喻戶曉的經典名句。

    關於〈青玉案〉,師父將會在之後的節目中詳細介紹。今天則是要來與大家談談,為何詞人總愛以「元宵節」做為男女談情說愛的節日?

    古代有「宵禁」制度,唯有在特殊節日才會解禁,其中「元宵節」就是古人可以在晚上狂歡的日子。以唐代為例,根據《唐會要》記載,唐玄宗天寶年間曾頒布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人們可以於夜晚張燈遊行。在這三天國定假日,平日鮮少有機會拋頭露面的婦女,甚至連宮廷后妃、宮女,皆有機會外出賞燈。

    到了宋代,因為解除宵禁制度,民眾的夜生活本來就多采多姿。沒想到,就連元宵節的放假也拉長至五天,不難想像宋人的元宵節該有多麼熱鬧XD南宋孟元老的《東京孟華錄》就記載正月十五的街頭:「……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聲嘈雜十餘里,擊丸蹴踘,踏索上竿。」當天有各式雜技表演,不只商人荷包滿滿,更提供了青年男女認識彼此的機會。因此,在許多文學作品或古裝劇中,男女相會及愛情的萌芽,往往是在這個別具意義的節慶裡。例如《大明宮詞》中,由周迅飾演的「太平公主」,便是在元宵市集對未來的駙馬──「薛紹」,一見傾心。

    【今日NG點】: 春衫、紅袖
    令人遺憾的是,這闕詞的主角,並沒有在元宵夜裡等到心上人。面對巨大的失落感,敘述者並非放聲痛哭,也不是直接寫下自己的抱怨,而是默默哭泣,不知不覺,竟浸濕了衣衫的袖子。
    「淚濕春衫袖」的「春衫」,顧名思義是春天穿著的衣服,但有時候也會延伸指稱年少時所穿的衣服或年少的自己,且多用在「男性」。像是五代詞人韋莊〈菩薩蠻〉五闕之三的上片寫到:「如今卻憶江南樂,當時年少春衫薄。騎馬倚斜橋,滿樓紅袖招。」詞人回憶起年少時在江南的美好時光,他穿著輕薄春衫,意氣風發地騎馬過橋,引來滿樓美女們的側目。當中的「紅袖」,同樣是以衣服的特徵來代指「女子」。

    今天的「詩賦別NG」到此結束,我們下回見囉,掰掰~
    -----------------------------------
    0:32宋詞吟誦
    0:56宋詞解釋
    4:41【今日NG點】春衫、紅袖
     
    ◆精緻圖卡+精選影音,學得更快!看這裡↘
    https://www.facebook.com/moonoverclassic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離愁說不盡 像風一般離去
    尊前擬把歸期說。未語春容先慘咽。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
    離歌且莫翻新闋。一曲能教腸寸結。直須看盡洛城花,始共春風容易別。

    〈玉樓春〉中「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一句常常令人誤以為這是一闋有關男女情愛的詞,其實不然,這闋詞是歐陽修於景祐元年(西元1034年)寫下的送別詞,當時的他正要離開洛陽,在送別的宴席上歐陽公有感而發,而寫下這闋〈玉樓春〉。

    詞的上片首先點出送別的情景,「尊」通「樽」,指的是酒杯。歐陽修與好友們在酒席上舉杯,原本預計要在離別時先把下次歸來的日期約定好,但話還未說出口,卻已愁容滿面。「未語春容先慘咽」一句,也有版本作「欲語春容先慘咽」,未說出口的歸期暗示著歐陽修自己也不知道何時會再回到洛陽,也不知何時又能再與這群好友相見。想到切心之處,歐陽修感慨到人與人之間交往情深,由此所引發的離恨別情並非來自自然風物的影響,而在在都是內心的真情實感。

    詞的下片接著寫到宴席上的離別樂曲無須別換曲調,僅僅一首歌曲就能叫人悲傷得肝腸寸結。然而,在傷感之餘,整闋詞的最後情感一轉,由低迴而開闊。離別之際,歐陽修誇下豪語,必須要在臨行前看盡洛陽滿城的牡丹花,才能像春風一般瀟灑的離別。

    王國維《人間詞話》點出了〈玉樓春〉中「人間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與「直須看盡洛城花,始與春風容易別」二句,其中王國維將詞中「人生自是有情癡」訛作「人間自是有情癡」,「始共春風容易別」則訛作「始與春風容易別」。

    王國維對此二句稱讚道:「於豪放之中有沉著之致,所以尤高。」在離情傷感當中,歐陽修加入對人之情感的思索,更從中激起一豪放曠達之情,使整首詞跌宕起伏,在以憂愁為主要情感基調的離別作品中,顯得別開生面。

    【今日NG點】:此恨不關風與月
    詞的上片有「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一句,小朋友們或許會好奇,為什麼在表達離愁時,歐陽修會突然想到風與月呢?

    在閱讀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的時候,常常可以發現詩詞中常常藉由自然景色、花草樹木來寄託人的情感,劉勰的《文心雕龍》曾這樣說明文學與外在景物的關係:「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也就是說人的情感受到外物牽引而創作文學作品。我們在介紹唐詩時曾提過的古典文學中「傷春悲秋」的傳統,就是相似的概念。

    不過〈玉樓春〉中歐陽修反思此種文學觀,在離別的當下,他體悟到自己內心的情感並不因為風月興發,而純粹來自於對當下生命情境的感受。因此這兩句話看似是詞家延伸的思考,實則更加強調出歐陽修對離別的感傷是如此真摯深刻。
    -----------------------------------
    0:33宋詞吟誦
    1:03宋詞解釋
    4:11【今日NG點】此恨不關風與月
     
    ◆精緻圖卡+精選影音,學得更快!看這裡↘
    https://www.facebook.com/moonoverclassic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春日風光無限好 愁情難遣惹心煩

     大家好,歡迎來到「詩賦別NG」,今天要和大家介紹歐陽修的〈踏莎行.候館梅殘〉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這闕詞的詞牌名稱唸作「踏莎行」,「莎」指莎草,而「踏莎」是指戶外踏青郊遊。明代楊慎《詞品》記載:「韓翃詩:『踏莎行草過春溪。』詞名〈踏莎行〉,本此。」可以知道〈踏莎行〉是從唐代詩人作品演變而來的詞牌名。詞人晏殊、秦觀等人都曾用這個詞牌創作,且內容大多都是描寫纏綿哀婉的情感。
    這闕詞的上片描寫旅舍旁的梅花已凋零,溪橋邊的柳樹嫩芽開始生長,這是個暖風吹拂的季節,卻也是行人將要離開的時刻。然而,對於遠行之人的思念並沒有因為他的離去而減少,反而如同春水一般,怎麼也斷不了。

    歐陽修將抽象的「愁思」以具體的「春水」做比喻,此用法在宋詞中相當常見,像是李煜〈虞美人〉寫道:「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寥寥數語便點出國破家亡後,那種無法遏制的愁情。馮延巳〈謁金門〉則寫「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將春水雙關比喻為女子的內心,微風吹拂不只在水面形成陣陣漣漪,更擾動女子對良人的思念之情。

     到了下片,歐陽修設想那等待行人歸來的女子之情態。「寸寸柔腸,盈盈粉淚」兩句,透過寸寸、盈盈等疊字,將女子的憔悴和悲傷描寫地十分生動。由於太過哀傷,所以還是不要登上高樓眺望,因為放眼望去是一片寬闊的草原,其盡頭依稀可見高山,但思念的人,更在那些高山之外啊!

     整闕詞的視角由近至遠,向外層層延伸,甚至還將外在自然環境全都納入到主角的愁思當中。正如明代李攀龍在《草堂詩餘雋》所說的:「春水寫愁,春山騁望,極切極婉。」山、水全都成為歐陽修在形容情感的具體形象,一方面讓愁情能以更含蓄委婉的方式表達出來,另一方面則讓讀者有視覺化的想像空間。

    【今日NG點】:征轡
    「轡」,是指用來駕馭或控制牛、馬的韁繩;而「征轡」,意思是遠行之人馬匹的韁繩,有時也會用來指稱遠行的馬,這是利用部分相關事物(韁繩)來代指全體(馬)的字詞。例如柳永〈滿江紅.匹馬驅驅〉:「匹馬驅驅,搖征轡,溪邊谷畔。望斜日西照,漸沉山半。」詞中描寫一人一馬匆匆趕路遠行,只見夕陽西下,不知何時才能順利歸家的悲涼之感油然而生。
    好啦~今天的「詩賦別NG」到此結束,我們下回見啦!
    -----------------------------------
    0:32宋詞吟誦
    1:03宋詞解釋
    4:01【今日NG點】征轡
     
    ◆精緻圖卡+精選影音,學得更快!看這裡↘
    https://www.facebook.com/moonoverclassics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wa3rk9wavu20969rcje0pyy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庭院深深望不盡 閨中人花兩凋零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
     
    歐陽修的〈蝶戀花〉這闋詞是以「代言體」寫成的閨怨作品。作者以閨中婦女的角度寫下女性期盼外出良人的歸來,以及伴隨等待而來、因青春流逝而生的哀愁。
    首句「庭院深深深幾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句,連另一位著名的詞人李清照都絕倒於此句的魅力之下,她曾說:「歐陽公作〈蝶戀花〉,有『深深深幾許』之句,予酷愛之,用其語作〈庭院深深〉數闋。」可見李清照對此闋詞愛不釋手,還曾以「庭院深深」當作題目來創作新詞。此句更被作家瓊瑤引用作為小說名稱,寫作《庭院深深》一書,後推出電影、電視劇、歌曲也都以「庭院深深」為名。

    在〈蝶戀花〉中「深」確實是這闋詞最為鮮明的情感特徵和語言風格。清代學者劉熙載《藝概》中曾言:「馮延巳詞,晏同叔得其俊,歐陽永叔得其深。」也就是說,詞人當中,晏殊與歐陽修都繼承了馮延巳詞的風格,而晏殊延續了馮延巳詞當中「清俊」的特色;歐陽修則承襲了「幽深」的風格。

    這闋詞當中除了首句便連用三個「深」字之外,整闋詞多處都表現出「深邃」、「幽微」的特點。「深」可以大致分為兩個層次來說:一是空間安排層面,有著「深邃」的特質。如上片開頭「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由遠而近的描繪了幽深的庭院、園中楊柳的枝枒在畫面中交錯重疊,樓閣裡數不清的簾幕一層又一層交疊掩映著。

    另一個層次,則在於詞的情感層面,有著「幽微、婉轉」的特徵。在營造了一個層層疊疊的庭院與閨閣空間後,作者接著將鏡頭拉近,聚焦至詞作中的女主人翁身上。在介紹柳永的〈蝶戀花〉時,我們曾說明宋詞當中「憑欄」、「登樓」等動作所表現的情感意蘊;此處的登樓遠望同樣表現出詞中婦女的愁緒:她登樓遠望,然而,即便登上高樓,仍然望不見那聚集了歌樓酒館的街道。詞人不直說主人翁登高想看見丈夫的身影,而寫她試圖望見貴族子弟遊樂的「章臺路」,暗指那是丈夫可能出現之地,由此更增添了婦女身在閨中的苦悶。

    詞的下片勾勒一片風雨無情的暮春景色,急雨打落花朵,暗示著春天即將結束,也象徵女性的青春歲月逐漸逝去──落花、黃昏、留春等語,在在揭示出時間流逝的主題。其中,女主人翁「掩門」的動作,似乎試圖阻絕門外的黃昏、阻止時光的流逝,然而一切行動畢竟只是徒勞。隨後她又含淚向花探問,「花不語」的沉默無疑使孤獨感更加濃厚,也讓暮春之際花朵即將凋零的命運與閨中女性的生命悲劇相互重疊。

     【今日NG點】:鞦韆
    詞的最末句「亂紅飛過鞦韆去」中提到了鞦韆(秋千),今日我們熟悉的遊戲「盪鞦韆」,其實早在南朝時期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就記載了立春時節「為打毬鞦韆之戲」的習俗。到了唐代以後,「打秋千」的活動則在清明節、寒食節舉行,如白居易〈寒食夜〉一詩寫道「抱膝思量何事在,痴男騃女喚鞦韆」,又如王維的〈寒食城東即事〉,當中有「蹴踘屢過飛鳥上,鞦韆競出垂楊裏」的描述,都寫出秋千習俗與節日的關聯。

    由於古代鞦韆遊戲大多是以女性為主的活動,鞦韆往往設於庭院當中,因此在宋詞中,鞦韆的意象往往與女性聯繫在一起。鞦韆承載嬉戲時歡快的記憶,也成為獨守空閨時勾起愁思的象徵。因此,宋詞中常常能見以鞦韆來寄託女性的閒愁、落寞之情,如辛棄疾的〈滿江紅〉言及「空自倚鞦韆,無心蹴」,朱淑真〈生查子〉作「無绪倦尋芳,閑卻鞦韆索」之語等。而在歐陽修的〈蝶戀花〉中,以「亂紅」襯托鞦韆,無情春風吹落花朵,自在飛花映照原地擺盪的鞦韆,更加凸顯出喚不回的青春歲月以及良人不再的寂寞難耐。
     -----------------------------------
    0:30宋詞吟誦
    1:01宋詞解釋
    5:05【今日NG點】鞦韆
     
    ◆精緻圖卡+精選影音,學得更快!看這裡↘
    https://www.facebook.com/moonoverclassic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一闕江南詞 險遭滅國災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
    都說柳永擅長描繪市井生活,那有沒有作品可以舉例呢?有的,就是今天要介紹的〈望海潮〉。

    根據南宋羅大經《鶴林玉露》的記載,這闕詞原本是柳永拜見管理錢塘的官員「孫何」時持贈的創作。後來詞作流傳,不知怎的,被金朝皇帝完顏亮看到,他驚歎於詞中所寫的杭州四季,竟然起心動念,欲揮兵南下攻取這塊寶地,由此可見柳永的創作功力果然名不虛傳!

    詞的上片透過東南、三吳、錢塘這三個地理關鍵詞,點出整闕詞描寫的地點正是「杭州」。杭州地處東南,地理形勢優越,自古就是三吳,也就是江浙一帶的人口聚集地,商貿發展相當繁榮。在這裡,可以看到青嫩的柳樹、精緻的橋樑,還能隱約看到住戶家中用來擋風的簾子以及翠綠的帳幕。在這些參差錯落的房屋樓閣中,竟有高達十萬戶人家在此安居樂業,展現杭州旺盛的生命力。

    底下則描述杭州的天然風土與人文景觀:從自然環境來看,錢塘江邊有高聳入雲的樹木環繞著江堤,有洶湧的浪潮捲起如霜雪般的白色浪花,彷彿一道無邊際的天然壕溝;而在市集裡,各攤位上陳列著珠玉、寶石,家家戶戶穿的都是綾羅綢緞,豪奢的場面真是比也比不完。

    到了下片,柳永再加碼細數杭州四季可供遊樂的美景和方式。首先是西湖,詞句中的「疊巘」,是指層層相疊的峰巒,其錯落於西湖邊,營造出迷人的山光水色。此外還有桂花香、荷花景,天晴的時候可以用羌管演奏音樂,夜晚則有唱歌採菱相伴,不論是釣魚老翁或是採荷姑娘,大家都笑容滿面。由千名騎兵簇擁來此地賞遊的長官啊,您大可以在這裡醉飲聽曲,也可以欣賞煙霞風光,來日並設法將此杭州生活百景畫下來,到朝廷中向人誇耀吧!

    【今日NG點】: 鳳池
     鳳池又稱作鳳凰池,是古代皇宮禁苑中的池沼。唐代杜佑《通典》提到魏晉以來,中書監、中書令主要負責皇帝的詔命、記錄政事和書寫文書,是深受皇帝信任的親近官員,而其辦公地中書省又位在禁苑,故以「鳳凰池」代稱之。後來則常用這個詞泛稱高官顯爵。
    這闕詞描寫季節的關鍵物象很多,眼尖的你們有沒有發現呢?歡迎在貼文底下留言,我們下回見啦~
    -----------------------------------
    0:30宋詞吟誦
    1:22宋詞解釋
    4:17【今日NG點】鳳池
     
    ◆精緻圖卡+精選影音,學得更快!看這裡↘
    https://www.facebook.com/moonoverclassic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一朝發狂言 落魄大半生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雲便,爭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這一闋詞的開頭,便破題道出在科舉考試中沒能拔得頭籌的遭遇,「龍頭」是狀元的別稱,也就是榜首的意思,由此句便能看出柳永的目標,不僅是科舉及第,而是把第一名視為目標,可見其充滿自信、狂傲的性格。
    上片中「明代暫遺賢,如何向?」中的「明代」並非指「宋元明清」等朝代中的大明王朝,而是指政治清明的時代。作者在此叩問:在這清明的時代,民間尚有被朝廷遺漏、未被任用的賢者,那麼自己此刻又當何去何從呢?
    既然不被朝廷魏闕所接納,柳永轉而決定走上恣意狂蕩的路線,於是詞的下片畫風一變,以燈紅酒綠的歌樓酒館為背景。「青春都一晌」中的「晌」,指的是短暫、片刻的意思……既然青春苦短,未有科第功名傍身,那麼何妨就在煙花巷陌中享受風流生活吧!生性浪漫又善於作詞的柳永,在當時深受歌妓的喜愛,因為柳永詞廣受歡迎,因此得到他所作之詞的歌妓,便能身價翻倍!

    當年落第的柳永瀟灑地寫下這闋詞,下片末句「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道出了無數落第文人的心聲,並成為人們傳唱一時的名句;只不過這份不羈的發言,卻也為柳永日後多舛的仕途埋下禍根。
    相傳後來柳永再次參與科舉,當時的皇帝宋仁宗卻故意讓他落榜,並說:「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而柳永一生官運也始終不亨通,倒是留下了許多歌詠男女愛情或描述羈旅行役的詞作,開拓了宋詞的題材範圍。柳永作品受歡迎的程度,甚至形成「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的說法,可以想見當時柳永詞被大街小巷傳唱的盛況!

    【今日NG點】:煙花巷陌
    〈鶴沖天〉的下片中,「煙花巷陌」借指歌樓酒館,此外,在詩詞中出現的「青樓」、「北里」、「章臺」等詞,其實都是妓院的代稱。例如我們曾讀過的杜牧〈遣懷〉一詩,當中有「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一句;歐陽脩〈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中也有「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都是以借代修辭來指稱妓院。
    在詞的發展史中,文人與歌妓分別扮演了詞的創作者與表演者的角色,是影響詞體發展的兩大力量。正因為詞最初與歌妓的表演密切相關,因此詞作當中不僅多有抒發男女情感、風格婉約柔媚之作,也時常出現與女性相關的空間,如玲瓏閨閣,或是本闋詞中所描繪的妓院、酒樓。

    柳永的〈鶴沖天〉當中出現了許多與顏色有關的詞彙,小朋友們試著連連看,這些含有顏色的詞分別代表什麼意思呢?
    (A) 自是「白衣」卿相 (1) 借指歌妓
    (B) 依約「丹青」屏障 (2) 繪畫用的顏料,借指繪畫
    (C) 且恁偎「紅翠」 (3) 指無功名在身
    -----------------------------------
    0:31宋詞吟誦
    1:13宋詞解釋
    3:48【今日NG點】煙花巷陌
     
    ◆精緻圖卡+精選影音,學得更快!看這裡↘
    https://www.facebook.com/moonoverclassic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半生漂泊無定 我的孤獨,你知道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欄杆處,正恁凝愁!

    宋詞最初的創作多是九十字以內的令詞,慢詞的成熟,要等到柳永出現,才有飛躍性的發展。由於慢詞的曲調比較舒緩,所以詞人可以用鋪敘的手法,細膩地描寫風景與人物心理。如此一來,不僅作品的字數超越九十字,也因為柳永習慣在作品中融入市井俚語,這樣的寫作方式也為之後詞作的流行奠定基礎。而師父今天要介紹的〈八聲甘州〉,就是慢詞長調中的經典!

    〈八聲甘州〉是柳永羈旅他鄉所寫的思鄉之作。上片寫雨後秋景蕭瑟、寒風漸起,萬物開始走向衰敗。面對此自然變化,任誰也無可奈何,正如眼前滾滾長江不斷向東流,時光永不回頭的消逝,才是人生不變的真理。其中,「苒苒」在此處指的是漸漸的樣子,不但符合自然變遷的過程,也讓上片所描寫的景色猶如一幅畫卷般,緩緩展開。

    下片則在上片所鋪墊的愁緒中,轉入對思鄉之情的描寫。柳永感嘆自己仕途失意,漂泊的生活樣態無時無刻不在消磨著自己的抱負;與此同時,敘述者更擔心自己登高後,終將難以抑制滿腔的鄉愁……而在另一廂,柳永還進一步設想遠在他方的紅粉知己,想必也在閣樓上盼望著他的歸來,甚至多次將別人的船隻誤認為是他的歸船──唉~可是她又哪裡知道,柳永(我)也正倚著欄杆思念著她啊!
    下片以設想之語,為原本哀愁的氛圍增添幾分纏綿的情思。這種寫作手法在先前介紹的唐詩也提到過,像是杜甫〈月夜〉「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就是想像妻子深夜思念自己,等到頭髮都沾染了濕氣、手臂也寒冷了起來。詩人和詞人都不直接寫自己的思念,反而透過在意之人的角度來設想,讓思念之情更推進一層。

    【今日NG點】:雨後之美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可說是這闋詞中的名句。如果再仔細觀察,可以發現柳永用短短十三個字囊括秋雨、日暮、江景以及天穹,一開頭就為讀者帶來廣闊的視覺空間。
    葉嘉瑩曾提到柳永十分擅長寫「雨後」,像是〈雨霖鈴〉寫「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玉蝴蝶〉則寫「望處雨收雲斷,憑闌悄悄,目送秋光。」由於外在景色的變化牽動著詩人內心的感觸,所以他才會創作許多有關雨後別離或思念故人的作品。
    -----------------------------------
    0:30宋詞吟誦
    1:19宋詞解釋
    4:08【今日NG點】雨後之美
     
    ◆精緻圖卡+精選影音,學得更快!看這裡↘
    https://www.facebook.com/moonoverclassic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大家好,歡迎來到「詩賦,別NG」,今天要和大家介紹柳永的〈雨霖鈴〉。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這闋詞是柳永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上片勾勒出一對戀人在臨別之際依依不捨的情景,下片則抒發戀人不在身邊的孤獨冷清,可說是古代遠距離戀愛的心情寫照呀!
    上片前二句,詞人先以「寒蟬」和「長亭」預告了離別的場景,寒蟬是秋季出現的昆蟲,因此牠的叫聲與秋日的淒涼基調融為一片。此外,詞的上片我們還能找到許多與離別相關的地點,例如「都門」指的是京城門外,而「帳飲」則是指專為餞別而搭設帷帳、辦治酒席。描寫了餞別之後,接著則寫「蘭舟」,蘭舟指的是船隻,在此柳永描寫船隻即將出發,更用「催」字凸顯了迫在眼前的分別──此時的戀人一句話也說不出口,只能牽手、含淚對視,無言勝過千言萬語。

    上片當中的場景從餞別酒宴推向船隻將行,一幕幕畫面使讀者彷彿也感到時間軸的推移,不斷朝分離的那刻靠近,愁思也隨之濃烈了起來。上片最後收束於詞人設想啟程之後、沿途所見的江河風景:千里煙波、江河開闊,然而廣闊的景致反而令人感到更加蒼涼寂寞,由是承上啟下,接續到下片想像離別之後的景況。

    離別已經夠令人悲傷了,又何況是在這冷冷清清的秋天呢!詞人抒發離愁之餘,更進一步設想未來與情人相隔兩地的情景,於是感傷的歎道:今後沒有你在的日子,再好的美景當前都是枉然,因為即便有種種美好浪漫的事,我又能與誰分享呢?

    從兩人相別到一人內心的獨白,細膩的筆觸讓整闋詞染上一層哀婉的情感基調。南宋文人俞文豹就曾在《吹劍錄》中評價柳永詞的風格:「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意思是這樣淒涼哀婉的內容與曲調,應當要由年輕女子拿著打拍子的牙板,一面歌唱才是。表達哀怨婉轉的情感樣態,正是柳永慢詞的特色。

    【今日NG點】:長亭
    長亭是路上的休息站,古代十里設一座長亭,五里設一短亭,這樣的休息站常常是送別發生的地點,也令人聯想到道路和遠行,因此許多羈旅或送別詩中都會出現長亭、短亭的意象。例如託名李白的作品〈菩薩蠻〉中,就有名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李叔同的歌詞〈送別〉中亦有「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一句,點出送別的場景。

    詩詞中的空間暗示著事件與情感基調,〈雨霖鈴〉中柳永大量的運用空間的隱喻營造出離別的場景,也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的感受到送別依依不捨的心境。
    考考大家,柳永的〈雨霖鈴〉中的季節與哪一首我們讀過的唐詩詩中季節相同呢?

    (A)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B)杜甫〈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C)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歡迎在下面留言告訴師父你的答案喔!
    -----------------------------------
    0:27 宋詞吟誦
    1:21 宋詞解釋
    4:31【今日NG點】:長亭
     
    ◆精緻圖卡+精選影音,學得更快!看這裡↘
    https://www.facebook.com/moonoverclassic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