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snitt
-
你以為大雪山只是個賞鳥、看雲海的地方嗎?沒那麼簡單,大雪山還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有熊森林」!這集《島嶼共聲.傾聽台灣》將帶您前往海拔超過2,000公尺的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直擊藏在樹幹上的黑熊簽名,並揭開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台中分署(以下簡稱台中分署)預防人熊衝突的秘密武器。跟著台中分署鞍馬山工作站蔡子柔技佐,走上鄰近遊樂區小木屋的步道,在一旁的樹幹上仔細觀察,便可見證到傳說中的台灣黑熊爪痕。這些爪痕平行排列,間距約3公分,尖端三角形的凹陷形狀明顯,推測應是黑熊爬上樹時施力留下的痕跡。 在鄰近大雪山遊樂區小木屋步道旁的樹木,可觀察到台灣黑熊爪痕。(照片提供:農委會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台中分署)大雪山的熊出沒並非偶然,而是牠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台中分署自然保育科科長洪幸攸指出,自2015年起,台中分署在大雪山地區展開台灣黑熊的繫放調查,至今已成功追蹤10隻黑熊。追蹤資料顯示,牠們的活動範圍廣大,主要為大安溪、大甲溪之間的山林,核心區域正是大雪山遊樂區。長期累積的調查成果不僅幫助掌握黑熊的生態習性,也為防範人熊衝突提供科學依據。台中分署於2024年7月針對遊憩區域的潛在衝突熱點,建置AI預警系統,將紅外線相機所拍攝到的動物照片上傳雲端,由AI自動判讀。一旦判斷疑似黑熊出沒,分署管理人員的LINE群組就會立刻跳出警示訊息。台中分署於人熊衝突潛在區域建置黑熊AI預警系統。為了防止台灣黑熊及其他野生動物因垃圾而接近人類活動區域,增加人熊衝突風險,台中分署設計了生態友善垃圾桶。這種垃圾桶採用不鏽鋼材質,結構穩固,熊來也翻不動;搭配下拉式拉門設計,丟垃圾也很方便,保證不讓人類的垃圾成為熊的大餐。人熊和諧共處的秘訣除了科技防線,還有深入部落的宣導、換發改良式獵具,與推動黑熊生態服務給付等措施。這些努力不只是為了保護黑熊,更是為了守護我們自己,讓人熊衝突OUT,友善共存IN!台中分署設計生態友善垃圾桶,防治成效良好,並取得新型專利認證,歡迎有需求機關團體洽詢使用。大雪山遊客中心常設展特別規劃「有熊森林」主題,帶領遊客認識台灣黑熊與相關研究調查,並了解如何與黑熊和諧共處。
-
本集《零碳未來》節目聚焦 2025年美國總統輪替後,帶來全球資源政策的影響,以及台灣能源產業的發展討論。我們這次邀請了中華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 陳中舜博士與我們對談。川普甫上任便帶給全球一連串的震驚消息。而其中能源政策的轉變,一直是外界關注的焦點。陳博士指出,川普對氣候變遷持懷疑態度,其能源政策可能偏重於傳統能源,例如天然氣,同時削減對再生能源的補貼。此外,拜登時代推動的《降低通膨法案》中與綠能相關的資金分配雖不會消失,但規則或資金流向可能會有所調整。對於台灣來說,真正需要關注的,不僅是美國政府的政策,而是美國大型跨國企業的動向。像 Google、Amazon 等企業紛紛承諾實現「RE100」或「CF 24/7」的綠能目標。後者特別要求企業全天候提供低碳能源,不僅包括再生能源,也涵蓋核能及碳捕獲技術等其他低碳能源形式。然而,目前台灣的電力市場結構僵化,電力交易不夠靈活,難以滿足這些跨國企業的需求,這不僅影響台灣吸引外資的能力,也對本地科技產業如半導體的出口競爭力帶來挑戰。節目最後,陳博士強調,雖然川普的能源政策可能會帶來一定的不確定性,但全球邁向 2050 淨零碳排放的目標已是不可逆的大趨勢。台灣應更積極發展電力市場,完善能源政策,確保能為企業提供穩定的低碳能源,進一步維持產業競爭力。
-
Saknas det avsnitt?
-
電信業,如何做永續ESG?《春風華語‧聚焦台灣》節目聚焦SDGs全球永續發展目標,長期關注企業ESG議題,今天我們把焦點轉到電信產業。不知道您是否注意到,剛剛過去的2024年,台灣的電信龍頭榮獲《TIME》時代雜誌全球500大永續企業的亞太區電信業第一名;在DJSI道瓊永續世界指數部分,並蟬聯全球電信業前三。在台灣的淨零碳排、能源轉型都面臨高度挑戰的今天,這座科技島上,是哪一家電信業創下這項成績?答案是你我從小熟悉的中華電信。本集特別邀請到中華電信總經理林榮賜帶來分享,中華電信推動商業模式更新、數位轉型與生成式AI,從電信業到資通訊綜合服務,有哪些發展主軸?在ESG永續發展上,又有哪些關鍵策略值得參考?為什麼中華電信每消耗一噸的二氧化碳,可以創造5.64倍的減碳效益?跟當紅的雲端、AI技術有哪些關聯呢?台灣電信業如何在ESG方面凸顯我們的優勢?歡迎收聽!
-
去年COP16近200個國家通過成立卡利基金。這是全球第一個遺傳資源相關的基金,強調因使用基因遺傳序列獲利的企業,應回饋基因來源地的已開發中國家以及原住民族與在地社群。遺傳基因不只與生物多樣性相關。隨著極端氣候加劇糧食危機,科學家藉由基因轉殖技術引入耐熱或抗旱基因,改良作物對極端氣候的適應性,以因應暖化問題。#台達基金會 #氣候戰役在台灣 Podcast 特此邀請到中研院院士同時也是美國巴仁獎的得主李文雄分享,從遺傳與演化的角度出發探討氣候變遷對糧食生產的衝擊。★本集重點:1. 基因遺傳與演化間的關係2. 基因技術如何調適氣候變遷下的糧食危機?3. 從C3、C4作物、蝦紅素再到降解塑膠,基因遺傳應用的方方面面
-
來賓:私立中華大學觀光學院院長 張馨文中華大學觀光學院院長張馨文教授,1992年自英國牛津返台,協助馬以工老師創立景觀建築系,參與餐旅系設系計畫、休閒系創系,2016年接棒蘇成田院長。回首30年服務光景,見證了「愛上新竹,邁向世界」! 印尼教育部2024年11月以「菁英大學教師來台增能計畫」選派9位優秀教師來台受訓,中華大學觀光學院獲得青睞,成為全台唯二獲選為培訓地點的大專院校。張馨文院長帶著團隊,在為期十天接待印尼各省菁英的增能課程中,以「智慧旅遊與雙語計畫」(Smart Tourism and EMI)讓他們感受到AI高科技與產業的緊密結合。 「智慧旅遊與雙語計畫」促進國際交流,究竟內容和重點為何?我們對千島之國,人口超過2.775億人(2023年)的印尼認識多少呢?該如何克服語言與文化、宗教、飲食的差異?還有她對於印尼有哪些深刻認識?請聽中華大學觀光學院張馨文院長的分享,深耕在地新竹,走進世界地圖,讓校園充滿著跨文化思維的國際視野。
-
賞鳥,是欣賞鳥類翩然之姿的浪漫旅程,更是探索自然奧秘的絕佳方式。從台灣的中央山脈到濱海濕地,從東亞的候鳥遷徙到美洲的鳥類觀察,鳥兒承載著土地的故事,也串聯起不同國度與文化之間的連結。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林大利,近期推出全新力作《仰望:從台灣飛向世界,串連文化與自然、時間與空間的鳥之宇宙》。這本書既記錄了他豐富的鳥類觀察經歷,又將生態保育、文化探索與個人成長巧妙交織,是一部兼顧深度與廣度的半自傳。林大利的賞鳥旅程開始於建中時期的生物研究社。因為對自然的純粹好奇,讓他開始觀察台灣各地的鳥類。這段單純又充滿熱情的歲月,成為他日後求學與投身保育研究的起點。在《仰望》中,林大利以生動的文字,帶領讀者從台灣的鳥類觀察出發,延伸到東亞、澳洲、美洲的賞鳥經驗。他的書寫讓我們看到,即使是普通的麻雀,也可以在國際視野中展現出獨特的文化與生態意義;像灰面鵟鷹這樣的候鳥,更是跨國保育合作的見證者,串聯起日本、台灣與菲律賓三地的保育行動。然而,鳥類的世界並非只有自然的美好。林大利坦誠地分享了他在保育工作中面對的現實挑戰,例如如何在農田裡防治鳥害,以平衡農民利益與鳥類保育。他強調,保育並非純粹的理想主義,而是一個面對複雜現實、追尋最佳解方的過程。透過這集專訪,林大利邀請大家一同仰望天空,重新審視鳥類與我們生活的關係。就讓我們一起飛翔在《仰望》的世界中吧!
-
本集《零碳未來》節目聚焦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以及台灣綠能產業的發展現況。我們這次邀請了中華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 陳中舜博士與我們對談,深入探討綠能市場與人才培育的議題。陳博士指出,氣候變遷引發的極端天氣事件已對全球經濟與能源產業帶來挑戰,綠能產業成為能源轉型的重要策略。然而,台灣與歐美國家在綠能發展上有顯著差異,主要問題在於缺乏市場公開透明的電力交易機制。他舉例說明,歐美電力市場通過競爭與透明化的機制促進發展,反觀台灣,目前仍仰賴政府分配與補貼,導致市場效率低下。此外,陳博士強調,台灣綠能產業應善用現有的技術優勢,如半導體、太陽能材料與離岸風電葉片製造等領域。他建議台灣避免另闢戰場,應集中資源在熟悉的領域發展,並結合AI技術提升效率與競爭力。同時,人才培育需與現有產業基礎相結合,為綠能產業提供強而有力的支持。本集節目深入剖析台灣在綠能發展上的挑戰與機會,提供聽眾全新視角,思考未來的永續發展之路。
-
藍色的海面就像一層神秘面紗,面紗下繽紛多彩的水下世界總是吸引愛好者們一再造訪。2017年一群海洋愛好者成立了藍色脈動,本集特別專訪創辦人趙健舜,為你我揭開海洋的面紗,更道出他的觀察,從潛水愛好者的觀點,台灣海洋最大的危機是什麼?為了讓大眾更加認識海,進而保護美麗的蔚藍海洋,藍色脈動的成員交流裝備、潛點,推廣海洋保育知識,更於2021年與台灣大哥大合作打造AI Ocean數據海洋生物資料庫,透過資料分析,能在10秒內辨識海洋生物,辨識精準度超過80%,而資料庫的背後是一位一位的公民科學家、海洋愛好者的參與。藍色脈動如何打造這座屬於公民的藍色資料庫?公民參與如何為海洋帶來改變?請聽本集的分享。
-
全球邁向淨零發展,再生能源為重點項目。氫能具高能量密度、長時間儲存損耗少等優點。許多國家紛紛投入技術研發,台灣也目標在2050年達到氫能占整體發電9-12%。然而台灣地狹人稠、自製綠氫需與企業爭綠電、氫氣儲存運輸不易且又因工業應用導致成本昂貴、不易降價。面對挑戰,專家建議透過可透過哈伯法將氫氣轉化成氨氣,直接作為原料燃燒或再裂解製氫,價格不僅低且更容易運送保存。#台達基金會 #氣候戰役在台灣 Podcast 邀請到鼎佳能源執行長閻明宇分享,面對高額成本、技術研發等各項挑戰,台灣綠氫下一步該如何發展。★本集重點:1. 台灣自產綠氫的成本與可能性2. 氫能在公共運輸等各項應用3. 氫能的市場接受度與創新
-
來賓:音樂創作人/歌唱指導教學 何芸娜、何芝蓉以共創城市美學為號召,新竹市政府2024年舉辦首屆「青年圍籬美學競圖暨徵曲活動」,徵曲競賽由何芸娜與何芝蓉所創作的〈瘋新竹〉奪下首獎,歌曲主張親子同唱、並充滿童趣感;兩位創作者都為客台混血的新竹在地音樂人,歌詞中更加入客台語的口語化口白增添不少在地風味!究竟榮獲首獎的〈瘋新竹〉創作靈感來源是甚麼?何芝蓉與何芸娜倆姊妹的成長、求學、工作歷程與新竹充滿哪些關聯?2022年〈好䟘吔〉及2023年〈來食一杯茶〉兩度獲得新竹縣客家新曲獎首獎,以及第一屆全球客家流行音樂大賽創作組第二名〈閒尞〉,作品背後音樂故事為何?從小受古典音樂訓練的姊妹倆為何會投入流行金曲創作呢?更投入音樂教學成為巨星的老師!!運用音樂的專業,從古典跨界為客語歌曲做創新,何芸娜與何芝蓉細數創作竹塹金曲背後的音樂故事。今年春節前,《愛上新竹》要以音樂帶領大家探索城市「瘋」新竹,品味竹塹在地風情。
-
在台灣野生動物的救援現場,一位充滿理想與熱情的獸醫師綦孟柔,創辦了東部的野生動物救援機構——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她的新書《傷獸之島:我當野生動物獸醫師的日子》,真實記錄了這條路上的點滴。早在獸醫系學生時期,綦孟柔就對犬貓以外的動物抱有濃厚的好奇心。她曾遠赴南非,參與獸醫短期營隊,親身經歷了如同Discovery頻道般的情景:獸醫搭直升機、射麻醉槍救治野生動物。這段經歷帶給她深深的震撼,也促使她在畢業之後,選擇投身野生動物醫療領域。儘管台灣的野生動物醫療場景少了南非的壯闊與冒險,但挑戰卻絲毫不少。她需要為幾克重的蝙蝠打針治療,場面堪比米雕;用砂輪機為長頸鹿修蹄,彷彿一場動物醫療版的工地秀。更有趣的是,綦孟柔獸醫師在書中提到,她曾被獅子尿尿「欺負」甚至抓傷的經歷,在令人莞爾的同時,也不禁為這份工作的危險性捏一把冷汗。作為野生動物獸醫師,綦孟柔形容自己既像偵探,又像心理師。因為野生動物無法用語言表達疼痛,獸醫師便需要像柯南一樣,透過蛛絲馬跡推理牠們的傷病成因,設計出最適合的治療方案。面對無法治癒的傷勢,她則必須冷靜評估動物的生存條件,做出是否進行安樂死的艱難決策。綦孟柔獸醫師強調,「野放」是野生動物救援的首要目標。如果動物無法恢復到能夠在野外自由生存的狀態,獸醫師必須以牠的福利為優先考量,慎重決定是否讓牠在麻醉中安心離開。這樣的決定看似冷酷,背後卻充滿對生命的尊重。許多野生動物的傷病,其實都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例如被遊蕩犬隻攻擊的穿山甲、誤入陷阱的台灣黑熊,以及因撞玻璃而重傷的鳥類等。綦孟柔希望,透過《傷獸之島》,讓更多人關注野生動物醫療的重要性,重新思考人類與自然該如何和平共存。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關於野生動物醫療的奇妙故事,一窺獸醫在救援現場的挑戰與抉擇,這集節目絕對不容錯過!
-
呈上集邀請到清華大學永續學院副院長范建得教授,帶領聽眾深入剖析 COP29國際氣候會議的核心議題,范教授對於能源議題忍不住分享了更多相關的看法及意見,本集可說是上一集的補充增集。在本集節目中,我們討論了台灣現有的能源,對於能源政策集環境議題的取捨,教授自身的看法;台灣民眾對於電價的概念是否正確,台灣的電價真的太高嗎?在電力的議題上,我們是否有能夠參照的對象、合作的國家?如何從政策到產業,能源轉型的必要性與實務挑戰,包括如何在平衡台灣能源結構調整的壓力,以及建立氫能產業鍊等核心技術優勢,達成更穩定的能源供應與減碳目標。歡迎收聽本集節目,與我們一起思考如何透過行動實現淨零碳排的願景!
-
「落葉歸根」本來是植物自然的生長代謝過程,然而在園藝與都會住宅的環境裡,落葉卻是讓人頭痛、除不盡掃不完,源源不絕的廢棄物。 如何讓落葉成為護樹護土有益環境的功臣?枝葉園圃正是讓落葉重生的解答。 本集特別邀請到里山里海工作室的黃建雄老師,分享如何打造枝葉園圃。相較堆肥等其他處理方式,枝葉園圃更有哪些優點?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植物樹木,如何理解植物並打造人樹共榮的環境? 如何一舉解決植物、土壤保育,以及惱人的腐敗氣味與蚊蟲問題?我們又能如何就近加入並參與維護環境的重任?歡迎收聽!
-
氣候危機衝擊生物多樣性,而生物多樣性流失可能加劇氣候危機。兩大環境議題的相互關係, #候鳥 就是一個最佳案例🦆 去年COP16期間,#IUCN 最新受脅鳥類紅皮書出爐,負責鳥類名單的國際鳥盟(BirdLife)示警,受土地利用與氣候變遷的衝擊,全球遷徙性水鳥數量下滑,其中部分更減少¾。隨著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遷的連結度愈受國際重視,2025年氣候大會主辦國巴西🇧🇷 強調本屆會議將以自然為題,呼籲各國應共同面對全球兩大環境問題。邁向COP30,#台達基金會 #氣候戰役在台灣 Podcast 邀請到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林大利分享,當前遷徙性物種面對哪些生存壓力與挑戰,從企業到個人又可以如何來幫忙? ★本集重點:1. 候鳥生態系服務的價值與角色2. 台灣在東亞澳遷徙線上的特別位置3. 候鳥棲地與人類土地利用 本集Podcast收聽 :🎧 Apple podcast🎧 Youtube🎧 Spotify🎧 KKBOX
-
來賓:道卡斯族文物蒐藏家/文史工作者 陳水木雖然學歷僅有國中畢業,卻成為臺灣有關道卡斯族古文書數一數二的收藏家——來自苗栗通霄的道卡斯文史工作者陳水木先生,對於收藏古文物本就有著濃厚興趣,透過收購或他人贈送的方式,收藏了各種臺灣早期的文物,直至人稱「蘭花博士」的彭雙松啟發了真正的收藏觀念——要當特定領域的第一人,並且做有系統的整理。某天於家中舊傢具中,他找到存放許久的「番仔契」,其中一份康熙58年的契約,竟是他自己家族來台祖的文書!於是便一頭栽進有關「平埔族」的知識領域與文物收藏。究竟他蒐藏道卡斯族文物與平埔研究的動機為何?道卡斯族的分布區域在哪?族人的社群組成、語言與祭典習俗有哪些特色?以及申請原住民民族別認定的進度如何?請聽道卡斯族文物蒐藏家、文史工作者陳水木的分享,從「番仔契」到平埔族群研究,走進了平埔文物大觀園。
-
在花蓮東海岸的湛藍大海,有一群人長年默默守護著鯨豚,以熱情與專業記錄每一次珍貴的相遇。他們就是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的成員。去年底,黑潮推出了台灣第一本鯨豚調查科普書《黑潮尋鯨:遇見噴風的抹香鯨》,以抹香鯨為主角,帶給讀者一一趟海洋生態的知識旅程,一段關於守護與發現的故事。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東良生動講述了自己與抹香鯨的邂逅。他回憶起2008年,剛加入黑潮擔任解說員,雖然積極參與海上調查,卻總是與抹香鯨「完美錯過」。「前一班看過,後一班也看過,我剛好夾在中間。」直到3年後,他才在海上遠遠地看見抹香鯨的噴氣與舉尾,那一刻充滿了震撼。抹香鯨的每一次現身,都是一場令人期待又難以預測的奇遇。多年的研究累積,黑潮團隊以Photo-ID(照片辨識)逐步建立起抹香鯨的名錄,目前已辨識出97隻個體。其中,解說員湯湯特別關注一隻名為「花小香」的抹香鯨,這隻鯨豚幾乎年年造訪台灣東部海域;紅毛則翻出2003年的舊照片,確認名為「花小青」的抹香鯨是名錄中出現年份最長的個體,牠的身影串聯了超過20年的海洋記憶。《黑潮尋鯨》不僅講述了抹香鯨的故事,同時深入探討了鯨豚保育的挑戰。在提到去年7月,七星潭抹香鯨寶寶擱淺的救援過程時,林東良感性地說:「牠不再是一件事,而是一個生命。」這句話道出了救援現場的感觸與糾結,也展示了面對自然生命的專業與無奈。這本圖文並茂的書籍,將東部海域鯨豚的目擊資料、25年來的科學調查紀錄與成果一次公開。未來黑潮還計畫推出以飛旋海豚和花紋海豚為主題的續作,探討動物福利與棲地保護等關鍵保育議題。如果你對深海的鯨豚懷有好奇,就千萬別錯過這次與林東良的對話與《黑潮尋鯨》。讓我們一起尋著抹香鯨的呼喚,傾聽鯨豚守護者們的深情告白。
-
本集節目邀請到清華大學永續學院副院長范建得教授,帶領聽眾深入剖析 COP29國際氣候會議的核心議題,並探討台灣在全球淨零轉型中的角色與機會。COP29作為國際間最重要的氣候會議之一,今年聚焦於碳定價、綠色金融和氣候調適等關鍵議題。范教授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解析巴黎協定第六條的運作邏輯,說明碳權交易機制如何促進全球減碳,並強調台灣需要把握國際合作的機遇,透過技術輸出和金融創新,在亞洲乃至全球綠色產業鏈中找準定位。在本集節目中,我們討論了台灣如何從政策到產業,因應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短期內推動碳費制度以提升減排效率;中期以示範計畫帶動技術輸出;長期則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碳定價與能源轉型策略。同時,范教授強調,碳定價不僅是環境治理的工具,更是經濟轉型的動力來源,可催生更多永續產業的發展契機。此外,我們也探討了能源轉型的必要性與實務挑戰,包括如何在短期內平衡台灣能源結構調整的壓力,以及在中長期內建立氫能、儲能等核心技術優勢,達成更穩定的能源供應與減碳目標。歡迎收聽本集節目,與我們一起思考如何透過行動實現淨零碳排的願景!
-
坪林是北台灣著名茶鄉,約有8-9成的住民與茶產業相關,然而地方繁榮景況卻在雪隧開通後漸漸流失。一支青年團隊憑著對生態的熱情,一頭栽入展開坪林的「流域收復計畫」,說服農家棄慣行農法,停用農藥與化肥,開拓友善環境的茶園,並推出台灣藍鵲茶品牌,讓永續與經濟能雙頭並進。然而,看似完美的構想卻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本集特別邀請八百金公司共同創辦人黃柏鈞、林宜平,分享他們為何取名「八百金」,發展過程中有什麼樣曲折故事?友善環境的農法,讓他們看到哪些生態之美?他們也進一步分享「流域收復計畫」的內涵。理念雖好,如何讓農友願意一起加入?世代傳承的茶鄉坪林,現在有哪些地方不一樣了?歡迎收聽!
-
來賓: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教職員合唱團團長/電子研究所副教授 林炯源、副團長/教育所副教授 陳鏗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教職員合唱團自1981年創立,四十多年來,不斷追求音樂的突破與精進,從最初的校園角落,如今站上國家音樂廳的舞台,每場演出都見證著合唱團成員們對夢想的堅持與努力。擔任合唱團團長、副團長的電子研究所林炯源副教授與教育所陳鏗任副教授,他們成長求學、工作與新竹有哪些連結?在理工背景的校園環境裡,究竟因何與音樂的結緣並培養出藝術人文心?入團至今有哪些難忘回憶與演出小故事?首度登上國家音樂廳,籌辦過程中有小秘辛嗎?農曆春節後舉辦首場《2025飛翔之夢音樂會》,在大年初四夜晚,演唱曲目具備什麼特色及巧思呢?這群教職員老師們不只課餘引吭高歌,更時時以來自人性的「科技」與音樂共振,譜出一首首珍貴美妙的合唱之聲,請聽林炯源、陳鏗任兩位陽明交大副教授的分享。同時,邀請您2月1日(週六)晚上七點半,與我們一同走進國家音樂廳,懷著飛翔之夢踏上一趟音樂時空之旅。
-
新年伊始,我們將推出一連4集節目,為您介紹4本與生態相關的書籍。內容涵蓋陸地爬的、海裡游的、空中飛的生物,以及動物救傷的故事。希望您能在春節假期的片刻閒暇中閱讀這些書,不僅豐富心靈,還能更深入地了解野生動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第一本推薦的書籍是《未完的旅程:一隻台灣黑熊的人間啟示錄》。這本書是扣人心弦的報導文學,作者、聯合報副總編輯蔡惠萍,以記者敏銳深刻的洞察力,追溯台灣黑熊711的生命軌跡,書寫牠為何而死,而牠的死,又如何成為推動政策改變與保育進步的契機。711最後一年半的生命旅程,戲劇性地呈現了人類與自然、都市與鄉村、原住民與政府之間錯綜複雜的矛盾。牠曾兩度誤入陷阱,兩次被救援並野放,最終卻仍難逃獵人槍殺的命運。蔡惠萍副總編多次回到現場,訪問林保署、獸醫師、保育員和追蹤人員,探尋他們在事件發生前後的心境變化,並首度訪問槍殺黑熊的獵人祖孫3人,披露他們的心路歷程,更有事後的意外轉折,以前所未有的廣度與深度探討711之死。這本書試圖釐清711死亡的背後原因,更深刻反省著人與自然的關係:為什麼獵人會選擇開槍?為什麼台灣的狩獵文化會被污名化?政策如何導致資訊不對等,甚至引發無法挽回的悲劇?透過黑熊的生命軌跡,《未完的旅程》帶領我們走進山林部落與政府之間的衝突核心。然而,《未完的旅程》並非僅重述悲劇,它帶來了更多理解與同理。作者以冷靜且克制的筆觸寫作,不帶強烈的情感指引,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慢慢思考,在矛盾中思辨。如果你對於人與自然、政策與文化、理解與共生等議題感興趣,這集節目絕對不容錯過。
- Visa f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