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snitt
-
今天,你“确诊”为ADHD了吗?
在社交媒体盛行,短视频、短剧兴盛和信息过载普遍化的今天,专注力成为了一个奢侈品。有这样一种说法,以后的贵族教育会增添一个新的品类:纸质化阅读,因为纸质书的线性阅读会强迫大脑摆脱碎片化依赖,恢复深度思考的神经可塑性。碎片化阅读和短视频依赖等真的会造成大脑治智力下降和认知功能衰退吗?在Brain rot成为牛津英语词典选定的2024年度热词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夺回专注力。
*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Brain rot:脑腐,形容因过度沉迷于低质量网络内容而导致的精神疲惫或智力退化。【本期主播】
十七【收听指南】
00:31 社交媒体上的“ADHD确诊”现象
03:26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难专注?
04:12 Brain Rot(“脑腐”)现象与社会隐忧
07:01 专注力下降真的有那么可怕吗?
08:44 专注力是“选择”而非天赋
"信息节食": 少量、优质、“关我屁事”,ABCDE任务分级 音乐与心流触发 主动式休闲:让大脑换个思维,而不是停下来18:10 “保护注意力,就是保护人生的分辨率。”
【参考资料】
默沙东诊疗手册-ADHD:www.msdmanuals.cn ADHD自测表:screening.mhanational.org Is internet-induced brain rot a myth? www.dazeddigital.com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Mark Manson, The Subtle Art of Not Giving a Fck* 卡尔·纽波特《数字极简》 Focal Point: A Proven System to Simplify Your Life, Double Your Productivity, and Achieve All Your Goals -
本期播客可能含有有争议性的内容,基于《我们赞成差别对待》这本书,我们想聊聊那些把冰美式当水喝的韩国年轻人是怎么炼成的,以及更广泛地说,东亚青年在求学就业上面临着怎样激烈的内卷与竞争,以至于丧失了对彼此的共情能力,甚至加入到鄙视弱者的行列中。
【本期主播】
晓昕、小叶、十七
【收听指南】
00:54 为什么合同工转正的要求被认为是一种“小偷行径”?
02:05 合同工/外包和正式员工之间应该同工同酬吗?
11:20 以取得现实成果为目的的自我开发有问题吗?自我开发会加剧内卷吗?
17:10 我们之所以赞成在我们内部进行区别对待,是因为我们在玩一个零和游戏
20:15 我这么努力地上学考证,凭什么没有这些资质的你能和我站在同一起跑线?
21:50 越是强调软技能的职业,越看重学历证书等纸面资质,是相互倾轧的重灾区
33:38 996、007是有必要的吗?在马太效应下,个人和公司都在努力成为前20%甚至前1%
38:30 在东亚的学历等级主义下,99%的人都同时是鄙视链的受害者、加害者和维护者
44:30 自我开发有时会演变成无止境的自我牺牲和付出
53:00 由于韩国人经常Gap、勤工俭学、延毕或者服兵役,反而年龄焦虑没有那么严重
54:00 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失业率高,正式员工比例低,韩国社会的结构性问题
61:00 什么是社会连带意识?年轻人对他人缺乏共情、对社会问题缺少关怀吗?
【参考文献】
《我们赞成差别对待》
《出身》
《金榜题名之后》
《红星照耀中国》
-
Saknas det avsnitt?
-
本期我们邀请到了丸丸——我的硕士学妹,她已经在荷兰的食物银行做了整整五个月的志愿服务。她为什么在异国他乡做志愿活动?在食物银行的工作经历又为她带来了什么?
这一期,我们来聊聊在荷兰做志愿者的独特体验,带你了解食物银行背后的运作逻辑和社会意义,同时也分享在这段旅程中收获的温暖时刻。
【本期主播】
小叶、丸丸
【收听指南】
00:45 为什么去食物银行做志愿者?
03:43 如何找到各种各样的志愿者工作?
04:31 各种类型志愿者的工作内容:老人之家、流浪者救助中心、以及食物银行
08:27 为什么选择志愿者工作而不是打工?
10:50 食物银行通常面向哪些人群?
13:49 食物银行都发放哪些食物?
14:52 食物银行何以能够提供这么多食物?
18:09 简单的工作同样需要贯彻公平与公正
20:52 食物银行的同事都是什么样的人?
志愿者工作中的收获:
22:06 学会公正分配,在实践中学习语言
28:58 收获异国他乡的归属感
35:13 遇到闪闪发光的可爱人类
38:02 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
这期我们来聊一聊认知失调理论,及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
【本期主播】
晓昕
【收听指南】
02:10 当人同时存在两种相互抵触的认知或行为时,会产生不适感和紧张感
02:40 案例:抽烟者如何弱化“抽烟有害健康”的观念?
03:03 案例:家暴受害者如何合理化不离开施暴者的选择?
04:18 认知失调理论对奖惩机制的挑战
04:42 斯坦福认知失调实验:严苛的准入机制会提升成员的认同感
07:40 “由于我是一个聪明理性的人,我历经艰辛得到的东西一定有其价值”
08:20 当我们在自愿的情况下,费尽心思才得到某个目标,这个目标会对我们更有吸引力
08:45 隐喻:抉择金字塔,做出选择的那一刻犹如从金字塔顶端滑落
09:26 越是自愿的选择(非强迫、非物质诱惑),越是关涉自我的选择(自我认知、意识形态),越是难以回头的选择,认知失调的效应越明显
10:38 认知失调会让我们产生自我辩护和自我合理化的行为
11:34 案例:分手时如何合理化自己的遭遇?
12:55 为了避免认知失调,人会选择性地接触只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或对反面证据进行批判和曲解
14:05 案例:为什么科学证据无法说服阴谋论者?
14:39 案例:为什么霸凌行为会逐渐升级?
15:19 案例:为什么偏见难以消除?
15:50 案例:写书反对女性工作的人却是一位成功的事业女性?
17:14 案例:为什么有些已婚女性会催未婚女性结婚?
18:10 案例:为什么爱国大V的拥趸会反对孩子出国深造?
23:10 如何避免及反向利用认知失调
23:30 犯错不等于愚蠢或无能,犯错也不能定义一个人
24:22 案例:为什么受骗者会不顾劝阻投入更多资金?
27:22 请求别人的帮助,会让别人更喜欢我们
【参考文献】
戴维·迈尔斯 《社会心理学》
埃利奥特·阿伦森《绝非偶然》
卡罗尔·塔夫里斯、埃利奥特·阿伦森《为什么我们不愿认错》
-
这期我们来聊一聊稀缺心态是如何让我们陷入贫困与忙碌的。本期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本期主播】
晓昕
【收听指南】
1:38 时间贫困/金钱贫困与稀缺
2:05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困与忙碌的》
2:58 稀缺会俘获我们大脑的注意力,使得我们聚焦于稀缺的事物,从而增加了带宽负担
3:15 带宽指的是心智容量,包括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
3:20 大脑带宽就像电脑CPU一样,后台运行的程序越多,运行的速度越慢
3:38 稀缺心态会导致专注红利与管窥陷阱
8:05 稀缺带来的带宽负担,会影响人的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
10:50 稀缺就是没有余闲,无法抵御突发事件带来的风险
11:30 处于稀缺状态会让人产生权衡式思维
14:20 天降时间或横财并不能改变稀缺心态
16:16 在资源充裕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浪费资源,或抱有盲目乐观
16:55 稀缺的解决方案:制定计划、规划余闲、抑制欲望、外包任务、投资重要但不紧急的事项
-
在公共场域中,谁的声音更容易被倾听,谁的意见更容易被采纳?历史告诉我们,女性的表达权从未是理所当然的。从古希腊的沉默禁令,到近现代的社会偏见,女性的声音长期被忽视、贬低,甚至被排除在公共场域之外。即使今天,我们走向性别平等的路途仍然道阻且长。
本期播客,我们跟随《女性与权力》的作者玛丽·比尔德,结合历史、数据与理论,探讨女性如何失去与夺回公共场域中的声音。表达权的平等并非自然降临,而是长期争取的结果。今天的我们,是否已经摆脱了历史的束缚?女性真正的平等发声,还有多远?
【本期主播】
小叶
封面来自网络,侵删
-
克拉拉·蔡特金(1857-1933)是德国杰出的社会主义者、更是女性权益的先行者,国际妇女节的发起人。
蔡特金女士毕生致力于为女性争取平等权益。她的思想如何影响现代女性主义?她的斗争如何推动了性别平等的进程?本期请和主播一起,走近这位改变世界的女性。
【本期主播】
小叶、晓昕
封面来自网络,侵删
-
如果别人称呼你为”妇女“,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从罢工游行到国际节日,女性如何用百年抗争赢取平等?
本期节目,主持人十七拆解性别偏见与经济压迫的历史根源,回溯1857年纽约纺织女工罢工、1911年“面包与玫瑰”运动等里程碑事件,揭示“三八节”的劳工血泪底色。结合联合国最新报告,直面当今全球性别鸿沟:薪酬差距、母职惩罚、AI时代的数字歧视……当四分之一国家出现女性权益倒退,我们如何继续推倒大山?
有一首著名的古老歌谣,其中一段的歌词是这样的:
What are little girls made of?
sugar and spice
and everything nice
That's what little girls are made of
事实上,我们可以由任何事物组成,无论是糖和香料,还是勇气和冒险。
一起推翻大山,过不受限的人生。
祝所有女同胞妇女节快乐!
ps. ”推山运动“可能会出系列
【本期主播】
十七
【收听指南】
00:15 认知撕裂:网上拥抱“妇女”,线下仍避讳 02:51 女性遭受的经济压迫,与妇女节的渊源 05:53 妇女节的劳工血泪史 1857年3月8日:纽约女工罢工抗议低薪,遭警察镇压 1908年游行:1.5万人要求投票权、禁童工,催生美国首个妇女节 1911年三角工厂火灾:145名女工因锁闭消防通道丧生,点燃全球劳工运动 1912年“面包与玫瑰”罢工:争取“经济保障+生活尊严”双重革命 俄国1917年革命:妇女“面包与和平”罢工加速沙皇倒台,苏维埃确立3月8日为法定节日 14:25 全球化进程 1977年联合国首次承认 1995年通过《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 当今挑战:倒退的危机 2024联合国报告:全球近25%国家女性权益倒退,女性仅享男性64%法律权利。 数字时代新压迫:AI强化性别偏见,冲突地区女性受害率十年增50%。【参考资料】
联合国妇女署:《北京世妇三十年后,全球四分之一国家女性权益倒退》 蔡萌:《工资劳动给美国第一代女工带来了什么?》 Brian Smith, When Did Women First Go on Strike for Their Rights? Bread and Roses International Women's Day: When is it and why is it important?【BGM】
Judy Collins - Bread and Roses
-
起点相同的高知夫妻之间,为什么总是妻子牺牲来成全丈夫的事业?为什么能在优绩主义的战场上杀出一条血路的女性,进入婚姻后却像昏了头一样,甘愿成为丈夫的垫脚石?
为什么同为清北复交毕业,总是丈夫当教授,妻子当行政?为什么同样的学历家庭出身,总是由丈夫去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事业选择,而让妻子保持稳定和低成长性,甚至回归家庭?
古今中外,我看到了太多这样的案例,甚至在我身边也有这样的案例正在发生着。这让我既困惑,又恐惧。
在这期播客中,我聊到了三个有代表性的案例,我也会把更多相似案例更新到评论区,希望大家和我一起来探讨交流。
【本期主播】
晓昕
【收听指南】
00:35 为什么进入婚姻的女性常面临成为垫脚石的风险?
00:42 工程师夫妇:洛丽·米尔斯与黄仁勋
03:43 社科学者夫妇:陈朗与徐晓宏
07:57 植物所夫妇:张赞英与曾孝濂
11:20 为什么背景相近的夫妻间总是妻子在事业上做出让步?
12:55 在职业生涯早期就被剥夺了施展天才的可能性的妻子们
14:18 除了理解共情,有没有更具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15:28 丈夫和妻子真的是利益共同体吗?丈夫孩子能排在父母和自己前面吗?
-
为什么我们总对别人无偿的好意感到“不自在”?
为什么越怕欠人情的人,反而活成了孤岛?
如何摆脱“人情负债”的枷锁,让善意流动成为关系的催化剂?
【本期主播】
十七
【收听指南】
00:00-01:28 推拉与社交困局 从春节“红包推拉”到日常AA制尴尬:为何我们总在“假客气”? 灵魂拷问:你说“不用”时,是“不需要”还是“不敢要”? 01:30-04:55 现象溯源:进化心理学与神经科学 进化本能:为什么天上掉馅饼会触发“生存警报”? 生理机制:前额叶皮层如何把善意变成“高利贷”? 多巴胺陷阱:还人情为何像“嗑瓜子”一样上瘾? 低配得感暴击:高自尊人群的“自我否定”困境 04:55-07:45 正本清源:颠覆认知的真相 研究数据:坦然接受帮助者好感度+37%(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富兰克林效应:为什么帮你的人会更喜欢你?(借书化仇为友的国父级操作) 路由器比喻:拒绝善意=屏蔽爱的信号 07:45-12:05 实战工具箱:从破冰到升华 三步心理建设:
① 将“债务”重构为“连接”
② 用“洞察力回馈”替代即时AA
③ 幽默增值法:将善意化为两人的独家记忆 边界防御指南: 识别操控型善意:“我对你这么好,你难道不该…?” 反击话术:“礼物太贵重,不如一起帮助有需要的人吧!” 12:05-17:16 特殊场景拆解 职场篇:领导送贵重礼物?回赠行业报告! 恋爱篇:窒息式付出→期待性邀约 亲友篇:用”替代方案“清晰引导 17:18-19:00 行动倡议 坦率接收好意挑战【参考资料】
戴尔·卡耐基:《人性的弱点》
艾略特•阿伦森:《社会心理学》
【BGM】
Bill Withers - Lean on Me
⚠️ 声明:节目中提及音乐片段仅供赏析,封面由AI生成
-
在本期播客中,我将介绍一种冲突理论,解释为什么在非正式的对称支配关系中最容易发生冲突,例如朋友关系等,希望对大家理解日常生活中的冲突事件有帮助。
【本期主播】
晓昕
【收听指南】
01:44 罗杰·古尔德《意愿的冲撞:社会等级的歧义如何引发冲突》
03:30 为什么有的人仅仅因为一句口角就置人于死地?是否存在特别容易引发冲突的关系类型?
04:05 核心观点:人们之间的冲突往往发生在等级关系不够明确或遭遇挑战时
1、双方之间的等级关系尚未确立
2、关系中的一方试图改变现有等级关系
3、外来事件改变了双方的相对等级优势
05:01 当一方提出挑战,另一方要么接受,要么提出折中方案,要么抵制或退出
05:54 简化定义:支配者是更能决定关系走向的人
06:58 正式的具有成对称谓且有社会期待的互动模式的支配关系,更加稳定且有可预测性
07:23 非正式的没有固定社会模版的支配关系在互动中确立,更不稳定且容易引发冲突
10:28 如果今日的互动和未来的互动是相关的,则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别就消失了
11:04 冲突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双方对于自己在关系中所能拥有的支配范围存在分歧
12:06 总结:正式的非对称支配、非正式的对称支配、相互错位的支配关系
-
“独立女性”的定义通常包含精神和经济的双重独立,不依赖他人。
但回顾过去,我似乎没有一天真正实现过独立——在生命中的许多关键节点,我都受到长辈和亲友的无私帮助,父母也一直为我提供学费和生活费。可以这样说,我的命运既由我掌控,也为她人塑造。如果单靠自己,我绝对无法成为现在的“我”。
全然“独立”,在当下的社会中,真的是女性应该追求的目标吗?
本期,我想借助我生命的四个重要节点,聊一聊“独立女性”这个话题。
【本期主播】
小叶
封面由AI生成
-
在广东顺德,有一处顺德女性自己的房间。女性聚在一起,读书、观影、玩桌游、做手工,学习自梳女的历史,开展共同聚居的实践。不久前,这个由一人运营的女性社群迎来了三周年纪念日,我们请到了创始人,来聊聊在顺德创办全女空间与女性社群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本期主播】
晓昕、Candy(微信公众号/小红书@顺德女性自己的房间)
【收听指南】
00:34 开设全女空间的缘起
06:37 一人运营与伙伴同行
11:50 金兰契:女性聚居实践
14:57 自梳女:自愿终身不嫁的女性
17:10 珠三角习俗:不落夫家、买门口与守墓清
19:00 当代学者对自梳女的评价未必客观
22:42 自梳是具有创造性的逃离婚姻的方式
24:15 姑婆屋与冰玉堂:大通铺与独立灶台
27:43 与书店、戏剧工作坊等合作办活动
30:30 自己的房间能实现收支平衡吗?
31:39 拥有线下实体空间对社群的意义是什么?
34:56 运营全女空间会面临人员矛盾吗?
36:08 不能羞于谈钱,“丑话”要说在前面
37:46 对全女空间的争议与回应
43:20 运营自己的房间的意义感来源
44:27 在广东做女性权益有遇到过阻力吗?
45:15 在顺德创办全女空间的独特体验
46:49 全女空间会“缺失男性视角”吗?
-
(外)祖父母的职业地位是否能传递给第三代?(外)祖母对后代的重要性会随着社会变迁而上升吗?职业地位传递机制又有哪些?本期主播邀请到了社会学专业的朋友多啦,请她来聊一聊她的硕士论文,并谈一谈关于社会地位不平等的研究对当下的我们有哪些启示。
【本期主播】
小叶、多啦
封面由AI生成
【收听指南】
01:07 对该主题产生兴趣的心路历程
05:57 职业地位代际传承的机制有哪些?
07:57 祖父和祖母分别对于孙辈的影响是哪些?
10:50 时代变迁对地位代际传承的影响是什么?
14:54 方法论:数据库、样本和变量
18:03 结论:家庭背景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正在逐渐减弱
26:45 中国人在荷兰做关于法国的研究,挑战有哪些?
29:20 中产阶层滑落焦虑 VS. 寒门难再出贵子
36:55 社会地位代际传递的研究对于普通人的启示是什么?
-
越减越重的课业负担,日渐高频的儿童心理问题,以及愈发紧密的家校联系,当下的中小学似乎难以和快乐挂钩。为什么孩子、家长、教师每一方都感觉如此辛苦呢?本期我们邀请到了就职于深圳某公立中学的朋友阿瓜,请她来聊一聊她对基础教育的观察和体验,并和主播小叶一起,探讨种种问题的可能成因。让我们共同期待未来世代可以更加快乐自由!
【本期主播】
小叶、阿瓜
封面来自网络,侵删
【收听指南】
00:22 深圳教育“降本增效”降在哪里?
06:21 初中生被课业填满的一天:早七晚七,不见夕阳
21:05 “课间十分钟不允许自由活动”是真的吗?
22:40 当代学生的心理问题为什么高发?
27:25 愈发紧密的家校联系,模糊的责任边界,导向了学校的全包全责和过度管制
37:38 家委会是充满了“人情世故”的活计
42:48 过于高企的教育目标
47:37 素质教育是“面子”,应试教育是“里子”
54:43 “都是为了学生的未来”是教师的自我PUA
1:00:20 告别优绩主义,小小的快乐时刻是一生的宝藏
-
看完《好东西》后浏览影评时,发现有人感叹”终于有一部女性看得舒适的电影了!“说实话,第一反应有点困惑,难道这么多年看剧看电影,都没有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放松吗?然而这话粗看失之偏颇,但越琢磨越有道理。回顾这么多年看的电视剧和电影,细细想来,总有几处觉得违和,或是如鲠在喉的地方。这些情节,男性朋友可能不以为然,甚至觉得是”过于敏感“、”开不起玩笑“的体现,但和女性朋友讨论一定会获得共鸣,甚至诞生出一个专有名词——”女冠男戴,男锅女背“。南丁格尔莫名变成了“楠丁格尔”,抗疫过程中占2/3的女性莫名被要求“女同志也来一个”。为什么影视中会存在这种错位,没有被市场惩罚,反而被大家接受?长期存在的这种颠倒黑白的嫁接又会带来什么后果?又如何终结影视中女性的“隐形”与“刻板印象”,真正创造出真实描绘女性的文艺作品?
【本期主播】
十七、小叶、Coco、Anna
【收听指南】
00:27 是否存在“女冠男戴”的潜规则?
《飞屋环游记》 《金陵十三钗》02:43 近年才意识到这种潜规则
《这个杀手不太冷》:12岁小女孩的形象特征却是性感05:51 隐性、潜移默化植入的“男锅女背”
《洛丽塔》 《最美逆行者》:公交队的性别失衡 & 颠倒黑白的抗疫主力 《我本是高山》中不合理的女酗酒者 《狩猎》中受诬陷的女幼教被魔改为男性15:27 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现象:传统惯性、女性失权、新闻噱头
24:18 为什么没有遭到市场抵制?
27:35 对于现实恶劣的影响
39:42 女性意识崛起与社会舆论的倒逼
【BGM】
周深-颠倒之间
-
什么样的人适合体制内?什么样的人可能不适合?本期主播邀请到了最近离开沪上某金融国企的朋友小木,请她聊一聊真实的体制内工作氛围和工作体验,并分享她离开前司的心路历程。
【本期主播】
小叶、小木
封面来自网络,侵删
【收听指南】
00:30 为什么逃离体制内?
02:37 停滞不前的观念和无处不在的外貌审判
06:40 30%的人做了70%的工作,上升空间窄小
09:33 推锅无止尽
13:15 去能力化的环境使人精神虚弱
23:09 时时刻刻的服从性测试
28:18 对于“情商”的高度需求
32:50 体制内或许并没有那么稳定
41:10 体制内的好处以及哪些人适合体制内
-
今天是北大复旦国际关系毕业生对谈局,和一位在尼日利亚和阿联酋做社媒运营和市场营销的朋友来一起聊聊异国工作的喜与愁。
【本期主播】
晓昕、Joy(小红书@颅内规划大师)
【收听指南】
00:35 为什么想要去国外工作
02:32 对尼日利亚的第一印象
03:56 海外marketing的工作内容
06:38 工作和田野调查能兼得吗
07:50 中方员工与本地员工的区隔
12:15 中资企业的本地化策略
15:00 为什么从尼日利亚到阿联酋
16:45 从甲方到乙方的角色转变
19:10 中国科技企业出海的趋势
20:40 工作就像一段亲密关系
22:40 工作之余的人际与爱好
23:53 国际关系对实践有帮助吗
27:08 Gap期间说了个脱口秀
32:35 异国工作中的幸福时刻
35:23 对于异国工作的建议
-
《好东西》的浪漫轻盈,令主播们惊呼,终于有一部让女性看了大呼舒适的电影了!本期围绕《好东西》中的三位女性(“女强人”王铁梅、“小孩姐”王茉莉,和“恋爱脑”又“洒脱”的小叶),探讨女性作为“第一性”的女本位视角,不同人物之间的“母女关系”,互帮互助的女性友谊,“女主外男主内”、“课间十分钟”等新型两性关系的可能性,以及“在平淡中孕育,在内心中迸发”的个人成长。2024年的最后一天,我们聊着herstory一起跨年,希望有更多的好东西可以搬上桌来。一个豆瓣影评曾这样写道:“不被世界定义,而由我们的行为去定义世界。”希望新的一年你也可以充满力量,书写自己的“女子”东西!
欢迎任何提问、建议和意见;
接受听众来稿,期待听到你的故事。
互动&商务合作:微博小红书同名,邮箱[email protected]
【本期主播】
十七、小叶、Anna,Coco
【收听指南】
01:25 浅聊剧中的三位主要角色:铁梅,小孩和小叶
05:03 《好东西》为什么是女性主义的?
14:46 小孩和小叶:近母女,似死党
19:30 铁梅与小孩:寻常又不寻常的母女
23:21 最喜欢的片段:家务育儿与自然,庸常中见浪漫
27:28 身为家庭主夫却依然时常隐身的父亲
30:27 铁梅和小叶的育儿态度:失败也没有关系!
32:07 最爱母亲的是正直勇敢有阅读量的女儿!
34:33 为什么说铁梅是小叶的“理想母亲”
37:20 小叶和胡医生:缺爱的原生家庭是“恋爱脑”制造机
43:17 铁梅与前夫哥:女强男弱的家庭模式可行性高吗?
46:41 铁梅与小马:女性可以拥有“课间十分钟”的爱情
52:33 小马撕衣,铁梅反击,正确的性教育可太重要了
58:00 平淡、妥协和保持勇敢,是生活的真相
【BGM】
靴腿乐队-《小孩儿》(电影《好东西》插曲)
-
聊一聊我从互联网大厂的创作者运营跳槽到AI产品经理的经历,以及为什么这个世界是个大游乐场,即便想要造火箭,也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完成27个步骤而已。
【本期主播】
晓昕
【收听指南】
02:00 创作者运营是什么,以及为什么不适合所有人
12:25 跳槽没有技巧,不过就是做好准备猛猛投递而已
16:55 为什么对于小白而言,产品思维、商业思维都是纸老虎
- Visa f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