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snitt
-
當下的力量:通往靈性開悟的指引(三版)
The Power of Now: A Guide to Spiritual Enlightenment
作者: Eckhart Tolle
似乎沒人知道,人之所以活在這世上,
就是為了要經歷一場深沉的內在轉化歷程。
是此時此地的你,讓宇宙的神聖目的得以開展,
看看你有多重要!
你常感到壓力很大嗎?你是否總在忙著追逐未來,讓當下淪為達成未來目標的手段?壓力來自於你身在「這裡」,心卻想要去到「那裡」;身在現在,心卻想要去到未來。如此一來,你和你的內在將分裂開來,而在這種分裂狀態中生活是錯亂又瘋狂的。
無論身處何方,請全然安住。如果你覺得「此時此地」讓你無法忍受,讓你覺得不快樂,那你有三種選擇:離開它、改變它,或接納它。如果你想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務必擇一而行,而且要在當下做出抉擇。然後,接受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沒有任何藉口,不帶負面情緒,毫無心智汙染,保持你內在空間的純淨。
往往,採取任何行動都會比什麼也不做來得好──若你久困於一個不快樂的處境,那就更該如此。即便行動失敗,仍可從失敗中學習。如果什麼也不做,那就什麼也學不到。不採取行動是因為恐懼嗎?如果是,那就承認、觀察、專注於那份恐懼,全然臨在時也帶著它,這將會斬斷恐懼與你思維之間的連結。不要讓恐懼升起並進入你的心智當中,利用當下的力量,這樣恐懼就無法得勝。
【關於本書】
一九九九年,托勒的《當下的力量》甫一上市,便在歐美書市引起極大的矚目與轟動,此後持續因人們口耳相傳而廣為人知。二〇〇二年時,美國脫口秀女王歐普拉在節目中盛讚說:「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使得此書一舉攻佔「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並持續達數個月之久。
《當下的力量》一書具有喚醒人類內在平安的力量,許多人因為讀了它而人生徹底的轉化,變得更能享受生命的美好,而且隨處皆能自在。藉著書中的「問答形式」,托勒引領我們進入本體的喜悅,擺脫小我和痛苦之身的制約,品嘗到開悟解脫的況味。
本書內容所提及的靈修方法相當簡單易行,並確實能幫助人們經歷到全然地臨在、瓦解痛苦之身、平息小我的騷動,在日常生活中,即能透過練習超越心智的掌控,汲取當下的力量。
-
All Marketers Are Liars
作者: Godin, Seth
傳奇商業作家賽斯・高汀(Seth Godin)為每位行銷人提出三個關鍵問題:
「你的故事是什麼?」
「需要聽到這個故事的人會相信它嗎?」
「它是真的嗎?」
所有行銷人都在說故事。如果他們做得好,我們就會相信。我們相信在20美元的玻璃杯中品嚐的葡萄酒比在1美元玻璃杯中的更美味。我們相信一輛80,000美元的保時捷遠勝於一輛36,000美元的福斯,儘管兩者實際上幾乎是相同的車。我們相信225美元的運動鞋使我們的腳感覺更舒適,外觀更酷,比25美元的品牌更好。而這種相信使其變成真實。
正如賽斯・高汀教導世界各地數十萬行銷人和學生的,優秀的行銷人不談論功能甚至效益。相反,他們講述一個故事——一個我們願意相信的故事,無論它是否基於事實。在一個人們擁有無限選擇但沒有時間做出決定的世界中,每個組織都是行銷者,所有行銷都是關於講述故事。
當行銷人告訴我們一個符合我們世界觀的故事,一個我們直覺接受並與朋友分享的故事時,他們就成功了。想想戴森吸塵器、斐濟水或iPod。
但請注意:如果你的故事不真實,你就越過了從善意謊言到欺詐的界線。當行銷人自私無恥,濫用他們的行業工具,使世界變得更糟時,他們就失敗了。這是電話行銷員、香煙公司和不誠實的政客們經歷艱辛才學到的教訓。
但對我們其他人來說,是時候擁抱故事的力量了。正如高汀所寫:「故事使我們更容易理解世界。故事是我們傳播理念的唯一方式。行銷人沒有發明講故事的藝術。他們只是將其完善了。」
-
Saknas det avsnitt?
-
沒有好條件,也能夢想成真:百萬人氣的人生導師,教你善用好頻率、調整思維、擺脫低潮,就能扭轉人生!
Good Vibes, Good Life: How Self-Love Is the Key to Unlocking Your Greatness
作者: Vex King
就算你天生或物質的條件再差,也沒關係!
只要你改變回應困境的方式,學習應對負能量的人,
就能為自己創造出美好的頻率,
開始吸引生命中你所渴望的一切!
作者維克斯‧金表示:「我把這本書獻給懷有夢想的每一個人,無論你只是單純地想要糊口飯吃,還是希望能夠撐過黑暗的低潮。」
※這不僅是一本勵志書,更是一個年輕人追求自己的夢想,而且已經成功實現它的故事
作者維克斯‧金從小父親就過世,由母親撫養帶大。成長過程中經常入住庇護之家,也常因其膚色被鄰居霸凌。長大後,面對感情苦惱與大學畢業後的求職壓力,他感到未來一片茫然,整個人憤世嫉俗,只是被迫面對生命所拋來的一連串惡意與磨難。最後,他下定決心要脫離這種低迷的狀態,試圖扭轉自己的人生。
現在的他,是 Bon Vita 生活風格品牌的擁有者和創始人,也經常在臉書、IG分享正能量金句,因為句句打動年輕世代們的心,在社群媒體間廣為流傳,搖身一變成為百萬人氣的人生導師。
在這巨大轉變的經驗過程中,維克斯‧金發覺到──「頻率法則」才是真正能夠改變人生的祕密:「當你提升自己的頻率振動時,你就能散發美好的能量,並體驗到更多擁有美好能量的人事物。」
※心想事成、夢想成真,吸引力法則背後的祕密:頻率法則
維克斯‧金以音叉為例:從兩個校準到同頻狀態的音叉就可以看見,如果你敲擊其中一支讓它開始振動,就算沒有碰到另一支音叉,它也會隨之共振。
也就是說,當你處於高頻狀態時,你就能吸引到同樣高頻的人事物到你的身邊。這也是時下流行的「吸引力法則」要能有效執行的關鍵,但大多數人並不知曉。如果只是一直想著渴望的好事,或是一直說自己很正向,但自己的思維頻率其實並沒有改變的時候,你是無法吸引到自己所渴望的一切的。
※將好頻率運用在生活各領域,從裡到外扭轉人生的操作指南
因此,作者閱讀了激勵法與成功學的相關研究,結合親身的實際經驗,在本書提供了提升自身頻率的方法,對一般人在生活中所面臨的各種困難,例如家庭、交友、社群等領域加以剖析,以及針對遇到「負能量」時,我們該如何應對的建議:
◎對自己
要讓自己維持在好的頻率上,首先要知道如何愛自己。然而什麼才叫做「愛自己」?
所謂的愛自己,是要在「接受如實的自己」,以及「知道自己值得更美好的事物」之間找到平衡!
◎對家人
血緣關係最難割捨。面對態度消極負面、總是潑我們冷水的家人,到底該如何是好?
「如果你無法證明自己對於某些事情的認真堅決,你也不能期望他人對這件事持有同樣的態度。」
當你能夠改變自己的看法,並且察覺這些挑戰自己信念的人身上所擁有的優點時,你會開始對你們的關係改觀,特別是當你與挫傷你的人住在同一個屋簷下的時候。
◎對朋友
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但你是否真的選擇了適合的朋友?
如果你感受到朋友圈向你投射忌妒、憎恨之心,這意味著身邊的人並非是適合你的人。
「簡化朋友圈,只留下能為你生命加分的朋友,捨去不好的,減去只會加分,數量少卻意味著更多、更好。」
◎對社群
當我們成天掛在社群媒體上的時候,如何面對攻擊和拉低我們頻率的網路酸民?
了解負能量的人的各種心態很重要:「見不得人好」「你威脅到我了」「誰叫你跟我不一樣」「我痛,你也得痛」,一旦你了解到,別人對你的評價其實也是他們對自己的評價,而且他們送出的在往後也勢必回到自己身上的時候,你就能以安定自如的心態去面對,自身的頻率也不會再受到外界的影響。
◎對人生
人生難免會遭逢大大小小的困境與挑戰,讓你心生挫敗和氣餒。如果現狀無法改變,怎麼辦?
「當你改變不了時,就改變自己對此的感知。這才是你個人力量的所在:你要不是被掌控,不然就是由你掌握。」
舉例來說:如果你失業了,你可以選擇想說自己沒錢沒工作,讓你更陷入絕望以及低頻狀態。或者,你可以專注再尋找另一個薪水更高的工作。後者絕對會讓你舒坦許多,也能提升你的頻率振動。
※擁有透過好頻率改善自己的前提,有效實現夢想的行動步驟
當你的頻率逐漸提高後,你就能夠藉由以下步驟,實際達成你所渴望的目標:
1. 檢視長期困住你的負面信念,開始培養正面信念
2. 將目標具體寫下來、並運用肯定語複述
3. 練習使用五官感知的觀想,讓你的夢想在腦海中栩栩如生地呈現
4. 準備好踏出一小步,對目標採取行動
上述這些方法,全都根植在你已經開始運用好頻率改善自己的前提,所以你可以預見這麼做一定會產生好的效果。
※書中囊括正能量金句,當你歷經低潮或困惑時可隨時取用來提振自己
本書收錄許多作者的正能量金句,能在你感覺自己又受先天條件所限、頻率混亂低迷的時候提點你、鼓舞你,重新恢復你的高頻狀態。例如:
1. 面對閒言閒語
「戲劇純屬於電視娛樂,而非現實生活。不用隨著他人起舞,這些人都以為自己才是主角。」
2. 面對親密伴侶
「創造一個能夠暢談彼此真實的問題,而非只會在社群媒體上交流的關係。社群媒體上的伴侶狀態並不會解決彼此的紛爭,你需要的是一段交心的對話。」
3. 面對先天外貌
「你牛仔褲的尺寸無法定義真實的你。膚色不行。體重計上面的數字不行。臉上的疤痕不行。他人的期望也不行。他人的評語更不行。」
4. 面對困境挑戰
「生命在塑造你。生命以各種風雨不停地晃動你,在你跌倒時還補一腳,將你踩在底下。但是,你撐了過去,以全新、更美好的姿態走了出來,因為你跨越了別人還在試圖克服的挑戰。」
只要運用書中作者所分享的步驟及智慧,你就能改變思維,擺脫負能量的陰霾,即使面對低潮也能快速跳脫,時時維持在平靜與快樂的高頻狀態。如此,你就再也不會被先天的條件所限制,無論你夢想什麼,都能輕鬆實現!
本書特色
◎作者以在IG分享正能量金句竄紅,同時作為音樂家、生活風格企業家等斜槓代表人物,在英國知名度甚高,不僅在年輕世代間掀起一股「好頻率運動」風潮,作為處女作的本書亦在英美亞馬遜暢銷排行榜居高不下。
◎融合自身新生代經驗,例如網路霸凌、經營線上事業等議題,有如一個貼心的朋友跟你說話。
◎以誠懇不藏私、踏實不空談的方式,闡述如何提高自己的頻率振動來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過程並不迴避生活勢必會遇到的困難,而是提供清楚具體的步驟說明因應方式,使我們能夠持續處在高頻的狀態。
-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懂得花錢,是最好的投資——理想人生的9大財務思維
Die with Zero: Getting All You Can from Your Money and Your Life
作者: Bill Perkins
「人生要過得好,而不只是活著。」
美國知名對沖基金經理人告訴你:
如何100%享用金錢,做出人生最好的投資。
美國知名對沖基金經理人比爾.柏金斯(Bill Perkins)認為:如果你花了許多時間去賺錢,卻根本來不及在死前享受到那些金錢,那你就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因為金錢只是達到目標的手段:更重要的目標是享受生命。但是,很多人卻為了賺錢,犧牲了更重要的目標。
比爾.柏金斯提出的「死前財產歸零」(Die with Zero)是指,只要存夠退休的錢,並且要給家人、要捐作慈善的錢都給了,你就應該充分享用金錢、投注更多精神創造難忘的人生經驗──不要在辦公室耗上更多時間,也不要等到年紀太大,什麼都做不了才後悔莫及。
從你的錢和人生中,得到你想要的一切
讓人生全面升級的9大金錢法則
■法則1 盡力最佳化你的人生
不要等到退休後才開始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積極去擁有你現在想要的人生體驗,多多享受有意義和難忘的體驗吧。
■法則2 儘早投資各種體驗
你的人生就是你所有體驗的總和,當你回顧時,會記得這些體驗的豐富內容。請規畫你想要的體驗並立即開始行動。
■法則3 訂下財產歸零目標
在理想情況下,你應該在死前將錢花到一毛不剩──將錢花在擁有絕佳的個人體驗、照顧家人和留名青史。這就是目標。
■法則4 應用所有規劃工具
你不知道自己究竟何時會死,但有些工具可以讓你對於預期壽命有個大概的了解。請在計劃中使用這些工具。
■法則5 該給的錢就現在給
在過世前就把你想留給孩子的部分給他們,等你過世後再給一點意義也沒有。如此一來,你便可以在對他們的生活產生最大影響時給予幫助。
■法則6 不要習以為常地過生活
關於個人理財和平衡競爭需求,沒有普世通用的規則。不要習以為常地過生活,要做好不斷更新和改變的準備。
■法則7 為人生設定時間表
人終有一死。在那之前你會經歷幾個階段或時節。務必依照不同階段去進行規劃,而不是天真地以為自己會永遠走下去。
■法則8 了解自己的頂峰
為了實現人生最大的成就,你應該在最佳的時間點停止工作。在人生結束前先弄清楚那是什麼。沒有人臨終躺在床上時,會希望自己在辦公室花費更多時間。
■法則9 大膽冒險,把握機會
你愈年輕就該承擔愈大的風險,也應該愈勇敢。找出風險很小的機會,並去冒險。一旦你年紀漸長,就沒辦法這樣做了。
以「死前財產歸零」(Die with Zero)為目標,你會永遠改變自己的慣性,從賺錢、存錢和追求累積財富,變成活出你能擁有的最棒人生――有了這個目標,你肯定會在人生中收獲最多。
-
納瓦爾寶典珍藏版:從白手起家到財務自由,矽谷傳奇創投家的投資哲學與人生智慧
The Almanack of Naval Ravikant: A Guide to Wealth and Happiness
作者: Eric Jorgenson
致富不是靠運氣,幸福也不是從天而降。
累積財富和幸福生活,是你可以學習的技能。
—矽谷傳奇創投家暨連續創業家 納瓦爾
這世界充滿機會,而且從不點名,但就像陽光不可能照進每個角落,你必須自己站上有利的位置。
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和一根槓桿,我可以移動地球!」
納瓦爾告訴你:「找到人生支點和能力槓桿,可以撼動你的整個未來!」
許多人想方設法學投資,渴望早日獲得財富自由之後,才有條件去追求自己真正的熱情與夢想;其實,只要一個想法和心念的改變,在自我實現的同時,你一樣可以擁有快意且富裕的人生!你唯一能夠改變的只有自己,這就足以改變世界。
「在這本書裡遇見的每一頁,都有可能啟動想法與心念的重大改變,從此翻轉你的未來。」
你是否也想知道,別人最需要你的什麼能力?這樣的能力真的可以讓生活無虞嗎?
你是否也曾挫折,花時間學習理財不對嗎?想要變有錢的想法被批評很投機?
你是否在日夜追逐裡憂慮,什麼時候才會成功?又或者已經擁有外界肯定的成績了,內心卻常感孤獨悲慘?
矽谷傳奇創投家暨連續創業家納瓦爾,不僅僅是一位世界級的經營者,更以個人獨特的生命哲學,掌握了一套快樂致富的原則,並且從不吝惜對外分享:
‧生命中所有回報,無論是財富、關係或知識,都來自複利。
‧透過活出真實的自己來退出競爭。
‧用頭腦賺錢,而不是用時間賺錢。
‧只要在優秀的基礎上不斷提升,並做到卓越,經濟回報就會指數增加。
‧財富、健康、快樂是人生三大事。我們把財富排第一,快樂排最後,但它們的重要性卻剛好相反過來。
納瓦爾對創造財富和學習讓自己快樂的智慧洞察,深深影響了新世代的年青創業家和知識工作者。你也可以這本書做你的支點,撬動你邁向快樂富有人生的靈感與自由!
-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
The Power of Habit: Why We Do What We Do in Life and Business
作者: Charles Duhigg
全球瘋行的習慣改造指南
讓你不再好習慣學不會、壞習慣改不掉
《紐約時報》排行榜、amazon書店暢銷書
本書2012年初一出版,就引起歐美主流媒體爭相推薦,暴紅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第二名,並且熱賣至今,高踞排行榜不墜。作者也親自拍了精采的宣傳影片,解說如何有效地診斷並改變習慣、進而改造生活與事業。
一流企業(寶僑、微軟、Google等)與世界級大學(哈佛、耶魯、劍橋、MIT等)都在研究的最熱門學問——「習慣的力量」
不論你想聰明理財、規律運動、成功減重、養育小孩、增加工作效率、革新企業組織都能利用「習慣的力量」達到目的
一名年輕女子走進實驗室,過去兩年她整個人改頭換面,不但不再抽菸,開始跑馬拉松,工作也一帆風順。神經學家發現,她的腦部活動模式已經完全改變。
寶僑公司的行銷人員觀察家庭主婦鋪床的過程,他們想知道新產品該如何廣告才能打動人心,之後發現一個細微到幾乎無法察覺的行為模式,於是稍稍改變一下廣告內容,最終一年賺了十億美元。
◎寫「飲食日記」可以減肥?
◎失去記憶的人畫不出住家位置圖,卻能順利走回家?
◎工廠注重安全措施,結果增加營收與獲利,股價大漲?
◎星巴克如何讓一個EQ有障礙的人成為明星級店長?
其實,它們都是透過改變日常「習慣」而達到的。
原來,人每天的活動中,逾40%是習慣,而不是自己主動的決定。
譬如:我們每天早上做的第一件事、出門前會跟家人說的話、走哪一條路到辦公室、上班時組織思緒或安排作業程序、上餐館會點什麼菜、多久運動一次等等,我們生活與工作的方式,很少不是因為習慣。
習慣的定義為:刻意或深思後而做了選擇,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不再思考卻仍繼續、往往每天都在做的行為。一開始,我們會動腦決定自己該吃多少,在辦公室該專心做什麼,該多久去小酌一次,或什麼時候該去慢跑。不過一陣子之後,我們不再深思,也不再選擇,一切變成自動自發。這是我們神經系統的自然反應。習慣成形後,人腦便停止全心全意參與決策過程,所以除非你刻意對抗某個習慣,或是意識到其他新習慣存在,否則該行為模式會自然而然啟動上路。
幸好,習慣強而有力,卻也脆弱易摧;習慣會自然而然不知不覺出現,卻也能刻意培養;習慣常未經同意便自行探出頭來,卻也能被拆卸重新組裝。本書作者引用近二十年科學家與商業界的「習慣學」研究,包括數百篇學術研究、三百多位科學家與企業主管的訪談,以及數十家企業的實地研究結果,分成三部分來探討個人的習慣、成功企業或組織的習慣以及社會群體的習慣。他教我們:只要掌握「習慣迴路」,學習觀察生活周遭的提示訊號與獎酬,就能輕鬆拆解習慣的步驟,達成每一件你想做到的事。
只要學會利用「習慣的力量」,就能讓人生與事業脫胎換骨!
本書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的重點在於每個人的習慣到底從何而來,深入探索習慣養成的神經學原理,新習慣如何養成,舊習慣又該如何戒掉。
第二部分深入分析成功企業與組織的好習慣,譬如一家面臨瓶頸的公司如何靠著一個核心習慣而成功轉型,變成道瓊工業平均指數裡的第一優等生;也說明當組織慣例亂了調,會犯下怎樣要命的失誤。
第三部分檢視社會的習慣,看一位精神領袖如何替人們建立新的習慣而成功改良社會觀念與風氣。最後還深入探究棘手的道德問題:英國一位殺人犯若能頭頭是道說服他人自己是因習慣而殺人,能否因此重獲自由?
作者簡介
查爾斯.杜希格(Charles Duhigg)
《紐約時報》得獎記者,二○○六年加入《紐約時報》,曾主筆或協助進行系列報導,包括檢視企業如何試圖占高齡美國人便宜的《黃金商機》(Golden Opportunities,2007)、研究金融危機前因後果的《罪惡的代價》(The Reckoning,2008),並以《毒水》(Toxic Waters,2009)探討美國水質污染惡化問題與執法者的回應。他近期特別追蹤研究蘋果公司。
杜希格得過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全國新聞(National Journalism)、喬治.波爾卡(George Polk)、傑洛德.羅布(Gerald Loeb)等單位頒發的新聞獎項,並曾入圍普立茲獎二○○九年決選。他上過《美國生活》(This American Life)、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吉姆.萊勒新聞時間》(The NewsHour with Jim Lehrer)與《前線》(Frontline)等節目。
杜希格為耶魯大學歷史系學士、哈佛大學企管碩士。成為記者前在私募股權業工作,並在舊金山當過一天驚險的腳踏車快遞員。杜希格先生會在幾分鐘內沾染上壞習慣,尤其是油炸食品。他和擔任海洋生物學家的妻子以及兩個兒子住在紐約布魯克林區。兒子的習慣包括清晨五點醒來、晚餐時間亂扔食物,以及露出迷人的笑容。
-
底層邏輯:看清這個世界的底牌
作者: 劉潤
你真的相信眼睛所看到的一切嗎?
事實是最不容易產生爭議的客觀存在嗎?
或許,我們對事實的瞭解,還不夠全面。
或許,我們是被表象或經驗欺騙、迷惑,導致看不透事情的本質。
唯有透過「底層邏輯+環境變數」,
才能讓你在千變萬化的世界中,認清所有真相!
當一個人持有的不是觀點而是立場時,你應該做的事情,是對他說「It’s good for you」(這對你有益)。
反過來,我們也要時刻反省自己:我說的話、我的表述,是事實,是觀點,是立場,還是信仰?
請運用以下幾點:
一.拋棄經驗,不要輕易下結論,懷著空杯心態去看問題。
二.運用「假設—驗證—結論—調整」,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得出結論,做出調整。
三.不要被利益、立場左右,就事論事。
能做到以上三點,再複雜、繁瑣的事,你也能抽絲剝繭、洞察本質。
為什麼我們要懂「底層邏輯」?
如果你是學生,透過底層邏輯能學會:思考問題的邏輯
˙懂得辯證真理
˙獲取解決問題的方法
˙洞察事情的本質
如果你是職場新鮮人,透過底層邏輯能學會:個人進化的方法
˙做好時間管理
˙讓事情產生最大效益,創造十倍價值
˙培養良好人脈
如果你是創業者或企業管理者,透過底層邏輯能學會:公司營運的順暢
˙獲取正確的戰略
˙掌控利潤
˙留住優秀員工
本書可以幫忙你思考:
˙找工作時,正確思考想學習與得到什麼?
˙和朋友交往時,如何拉長時間觀察,不因小事而漸行漸遠?
˙獲取人脈時,要如何互相幫忙達到雙贏的局面?
-
安靜,就是力量:內向者如何發揮積極的力量!
Quiet: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in a World That Can’t Stop Talking
作者: Susan Cain
●在眾人喧嘩,爭相表現的職場上,你是否曾獨自冷眼旁觀?
●你是否擔心孩子太害羞,會影響他的人際關係?
●在課堂上,你是否更喜愛獨自思考,勝於舉手發言?
本書是第一本首度針對內向與外向性格所做的全新探索。
以大量實例探討內向、外向在不同文化、家庭裡的表現,在學業與職場的發展,更教導內向者如何將自己獨特性格轉化為優勢。
1/3以上的人是內向者,他們屬於不容易被注意到的族群。
在這個強調競爭、高調與張揚的現代社會下,
內向者喜歡傾聽,少說話,喜歡閱讀,不喜歡參加派對,
經常有創新的好點子,但不願自吹自擂,
他們怯於推銷自己,喜歡獨立作業,不習慣跟著一群人腦力激盪,
作者逐一舉證,從古至今許多安靜的人,因為知道如何善用自己的長處,因此發揮出無比巨大的力量,改變了整個世界,
日子要過得好,秘訣就是要把自己放在正確的舞台上。
《安靜,就是力量》幫助你思考:運用你的性格特質,找到正確的生命舞台。
本書告訴你:
●如果沒有內向的人,這個世界就不會有:萬有引力、相對論、夜曲、追憶似水年華、小飛俠、一九八四、史努比、E.T.、第三類接觸、Google、哈利波特
●內向者和外向者該如何溝通
●內向者如何建立社群關係,如何教養內向的小孩建立自信
●內向者如何找工作、伴侶,解決家庭、婚姻中的衝突
●內向者在商場談判的秘訣
作者簡介
蘇珊.坎恩 Susan Cain
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和哈佛法學院,曾在華爾街擔任律師多年,專長領域是公司法。目前為商業諮詢顧問,客戶多為大型企業及律師事務所,諮詢項目主要為談判策略和個人專業形象。
-
快思慢想
Thinking, Fast and Slow
作者: Daniel Kahneman
「快思」與「慢想」是我們腦中的兩位主角。它們大部分時候是朋友,有時是敵人,更常一起並肩打仗!
我們何時要相信直覺?何時要對抗直覺與偏見,召喚所有理性出來打仗?我們總以為能駕馭自己的思考,事實上,人們的行為常常受到未知因素所影響。我們對思考的機制充滿假設與誤解,又很依賴直覺的感知和記憶,常常做出因個人偏見導致的錯誤決策。
如果你希望自己更聰明、更冷靜,就要學會掌握「快思」與「慢想」的遊戲規則。
康納曼介紹了很多有趣的經典行為實驗,披露思考的捷徑、替代、偏好、框架、錨點等效應。不僅讓我們對大腦的複雜與非理性恍然大悟,也指出我們在什麼情況下該相信靈光乍現,什麼時候該三思而行,該運用哪些技巧來避免常常使我們陷入麻煩的思考偏誤,以及如何在商場、職場和個人生活中做出更好的選擇。
閱讀本書就像是一趟心智突破之旅,康納曼有如一位稱職的導遊,沿途為我們解說思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系統1(直覺式思考)和系統2(邏輯式思考)這兩個主角在各種心理劇碼中如何搭配分工。
「這是快思的系統1,它很情緒化,依賴直覺,見多識廣又很會聯想,擅長編故事,系統1能迅速對眼前的情況做出反應。但它很容易上當,以為親眼所見就是事情的全貌,任由損失厭惡和樂觀偏見之類的錯覺引導我們做出錯誤的選擇。」
「這是慢想的系統二,它動作比較慢、擅長邏輯分析,系統1無力解決的問題,都丟給系統二處理。它雖然不易出錯卻很懶惰,經常走捷徑,直接採納系統1的判斷結果。」
康納曼重新詮釋了決策與判斷、風險、幸福和財富的關係,推翻了經濟學對人的決策是理性的假設,更首度披露「直覺偏見」和「邏輯捷徑」如何在不知不覺中,決定了我們自以為愜意的生活與社會樣貌,也將徹底改變你對思考的看法。
-
致富心態:關於財富、貪婪與幸福的20堂理財課
The Psychology of Money:Timeless Lessons on Wealth, Greed, and Happiness
作者: Morgan Housel
《華爾街日報》、亞馬遜書店暢銷書
現代社會最重要、卻被嚴重被低估的技能
看穿投資與理財的本質,改進理財的缺陷、偏見與不良行為
人人都能邁向財務自由的人生
世界上有賺很多錢卻破產的人,也有賺很少錢卻有辦法捐大錢做慈善的人。為什麼?
因為理財結果與運氣和風險有關,而且不受才智與個人努力影響,更重要的是,與其了解許多理財專業知識,適當的言行舉止更加關鍵。
這就是致富心態,這是現今社會不可或缺的軟實力。
《華爾街日報》知名專欄作家摩根‧豪瑟發覺,我們是用理解知識的方式在思考、學習金錢觀,而不是用理解心智與行為模式的方式在學習投資與理財。不過,我們的理財行為卻深受各種情緒的影響。每個人看待世界運作的方式各不相同,所以看待金錢運作的觀點天差地別,結果是有人成為富翁,有人卻窮困潦倒。
在《致富心態》中,摩根‧豪瑟分享許多短篇的理財故事,探討人們思考金錢的方式,並傳授致富的技巧,你會學到:
‧巴菲特成為億萬富翁的真正理由
‧致富與守財是兩種不同的技巧,但都非常重要。
‧有許多事情不管潛在獲利有多龐大,都不值得冒險。
‧了解長尾效應與複利效果的本質與威力。
‧掌控你的時間,就是金錢付給你最高的紅利。
‧預留安全邊際的重要性。
‧財富自由真正的本質。
就算你是零經驗的理財新手,也可以輕鬆學會一生受用的致富觀念與技巧;如果你已經理財有成,更能進一步突破盲點、強化策略,讓你不只賺更多,還可以永遠保有財富,一輩子過著生活無虞的快樂人生。
-
持續買進:資料科學家的投資終極解答,存錢及致富的實證方法
Just Keep Buying
作者: Nick Maggiulli
★聽說「逢低買進」是投資穩賺策略?
錯!最強資料科學家告訴你:
千萬別為了抄底,浪費時間在市場外觀望,
「持續買進」才是致富不敗法則!
★《原子習慣》、《致富心態》作者一致強推,
出版即登亞馬遜投資類暢銷冠軍、
●當資料科學家研究起股市……
「等待抄底好時機」、「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低買高賣」……投資世界充滿了豐富的詞彙、睿智的專家,提出各種穩賺策略。你是不是深感認同,全盤接受?
然而,身兼資料科學家和財富管理專家的尼克.馬朱利表示,這時候,你需要依賴數據與證據,而不是盲信與猜測。因為各種長久存在的看法並不總是對的,不適用於每個人或每種情況。
馬朱利出身普通家庭,上大學前連股票是什麼都不知道,每天擔心錢不夠用,因此對金錢產生嚴重焦慮感,讀過許許多多投資書及文章,並忠實遵循了作法,然而他對未來的恐懼絲毫沒有消失。為了解開金錢的迷團,他拿出身為數據科學家的專業分析股票市場,創辦「金錢與數據部落格」(OfDollarsAndData.com),持續發表以數據分析為基礎的投資理財文章,將看來枯燥的數據化為生動又人人能懂的故事,成為財經界最有特色的部落格。
●持續買進的力量,就像原子習慣一樣強大
他分析了近百年股市數據後,得出的終極答案是——最安全可靠的賺錢方式是「持續買進」,就是這麼簡單!不需要分析公司價值,也不需要判斷是牛市還是熊市。 就像原子習慣一樣,最重要的是「持續做」。 這也就是「成本平均法 」(DCA),即使是上帝也無法擊敗成本平均法的報酬率!
馬朱利以嚴格的數據和證據挑戰已深入人心(但似是而非)的投資假設,結論常與我們的直覺相悖,讓人大感意外,例如:
‧你不該手握現金等逢低買進:你一心等待的低點可能遲遲未來,結果市場持續上揚,錯失了多月(或更久)的複利成長,績效遠遠落後於「盡快買,經常買、持續買」。
‧不買個股,買ETF:根據1926年至 2016 年美國股市的研究,只有4% 的個股表現優於國債(埃克森美孚、蘋果、微軟、奇異和 IBM)。你有信心選到的是 4% ,而不是96%嗎?除非你是選股高手,否則追蹤大盤指數的ETF才適合你。
‧大幅修正是買進的好機會:你不必害怕在牛市裡一買進就下跌。數據指出,投資1920年至2020年間跌幅超過五成的時期,未來年報酬率超過25%!
‧買房是好投資嗎?:在1972 年至2001 年間,把每月繳房貸的錢拿來投資S&P 500指數,並把股息再投資,將能賺到四倍報酬,還不包括買房的稅金、修繕等成本。如果你買房不是為了自住,租房就好。
‧FIRE(財務獨立、早早退休)是辦得到的,但是你不一定要FIRE:沒錯!4% 法則(退休的儲蓄是退休後第一年的預期支出的25 倍)就可以退休,而且研究指出你每年會越花越少,但是你最該想清楚的,不工作,生活裡能找得到哪些意義、維持哪些關係。
《持續買進》針對根深柢固的投資迷思一一破解,包含股票、債券、房地產、儲蓄、卡債、退休帳戶……,立論嚴謹、有理有據,難能可貴地把實證資料講得新鮮有趣、引人入勝,更重要的是提供每個人都務實可行的建議。不論是投資新鮮人或老手,都能從馬朱利的投資概念與方法獲益。
本書特色
1.資料科學家/投資專家二刀流!用數據破解似是而非的投資觀念謬誤
投資不能靠直覺,更不能道聽途說!資料科學家用數據說話,以機智風趣的文章挑戰根深柢固的投資假設(包括要存錢、抄底、買/租房等迷思),引導讀者客觀思考、一改舊思維,建立正確投資心態和習慣。
2. 資料科學家的投資終極解答——無論牛市、熊市,「持續買進」才能穩紮穩打累積財富!
用數據探索投資的終極答案,跟我們想的不一樣!如果你擁有神一般的預測牛市、熊市能力,似乎應該「逢低買進」,很遺憾,數據告訴我們,逢低買進的績效不如「立刻買、持續買」,因為即早投資、參與股市,複利會發揮想像不到的力量。普通人的致富之路,本來就是這麼簡單。
3.新鮮角度+完整架構,充滿洞見與智慧
本書完整帶出投資觀念與工具,且給予各種財務狀況建議,指出累積財富立即可行的道路,每位投資人都能獲得啟發。
-
80/20法則,以少得多的黃金定律
想要提高效率,投入更少,獲得更多,就得不公平!
把焦點放在值得重視的人事物上——
你的工作、客戶、業績、時間分配、努力程度、財富分配,甚至人際關係和快樂,
至於不重要的部分,let it be。
集中投入、強化正反饋效應,擴大槓桿效益,
才是我們化解各種壓力、出類拔萃的關鍵。
本書做為第一本有關80/20法則的書籍,《80/20法則》出版20年來,一直是風行全球的熱門暢銷書。耳熟能詳的人生道理,幾乎人人都能信手拈來,但卻未必運用得好。如今,世界運行更加快速,市場與社會高度競爭,網路將每個人都連結在一起,作者理查.柯克為新世代的閱讀需求,更新超過50,000字,幫助我們更進一步善用80/20法則,重新認識它的方法與威力。
80/20法則主張:一小部分的原因、投入或努力,通常可以產生大部分的結果、產出或報酬。
20%的原因,導致約80%的結果。
20%的客戶,創造約80%的業績。
20%的產品,產生約80%的獲利。
20%的原則,解決約80%的問題。
20%的改變,帶來約80%的成效。
80/20的分析與思考法,將指導你如何跳脫線性邏輯的陷阱,充分了解:什麼該要,什麼不該要;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該放,什麼不該放,全面掌握80/20法則的核心要領,找到正確施力點,杜絕無效努力目標,讓你的一分耕耘,不再只有一分收穫。
※修訂增補原書章節案例、全新設計書封內頁排版/擴充新版增訂內容
1.20週年擴充新版增訂序
2.總結內容精華的80/20饒舌歌
3.全新四個章節與結論:
●如何利用網絡崛起,建立與鞏固你的優勢
●80/20分配向90/10和99/1偏斜,如何調整你的出力比重更加關鍵
●如何和你的潛意識當好朋友,將帶給你意想不到的益處
●為你帶來更大成效的五個超級成功規則 -
一本書終結你的拖延症:透過「小行動」打開大腦的行動開關,懶人也能變身「行動派」的37個科學方法
やる気に頼らず「すぐやる人」になる37のコツ
作者: 大平信孝
腦科學✕心理學,「拖延者」也能變身「行動派」!
【行動力與意志力無關,關鍵在大腦】
大腦的防衛本能會抗拒改變。但只要刺激大腦的伏隔核,就可以刺激提高熱情、讓自己感到愉悅的「多巴胺」分泌,而多巴胺就是行動力的源頭。只要能啟動這個開關,任誰都能立刻採取行動!只要從「小行動」開始做起,怕麻煩、抗拒改變的大腦就有辦法應對。
【腦科學再加上心理學,行動力UP!】
運用定錨效應、情緒一致性效應、後設認知、比馬龍效應、心理演練、帕金森定律、激勵—保健理論等心理學基礎,提升行動能量!
【透過回顧筆記,確實實現目標!】
只要懂得回顧,就能把經驗變成資源,活用在下一個行動上!回顧筆記四步驟:
1.寫下為了實現目標,必須實際去執行哪些事
2.寫下有辦到的事、沒辦到的事
3.針對沒辦到的事,寫下所面臨的煩惱、課題
4.寫下修正後的行動計畫
◎實用方法搶先看
1. 初步決定、初步行動
依循先重「量」再重「質」的順序。重點在於最先要增加「行動量」,接著再提升「行動品質」。
2. 10秒行動
先試著從10秒就能做到的事情開始動起,沒有人會在這10秒行動階段失敗,正因為「不會失敗」,就容易接續下一個行動。
3. 把時間以15分鐘為單位切分
任何工作只要設定時限,就能增加專注力,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
◎作者給台灣讀者的暖心應援
「你絕對不是不行的。不要責怪自己,決定了想到達的未來後,就邁出今天能做的第一步吧!」
本書特色
1.超簡單!大腦會抗拒大改變,只要從「小行動」做起,就能打開行動開關
2.超好懂!用漫畫呈現出重點,內文重點字加粗,最後還有重點提示
3.不打高空!提供能立即去做的具體方法,看完書就能馬上開始行動
4.不廢話!每個方法只占二到四頁,拖延症患者也能輕鬆讀完
5.書末附超實用「回顧筆記」,幫助讀者確實實現目標
-
殘酷:不能說的人性真相
言ってはいけない 残酷すぎる真実
作者: 橘玲
★2017年日本新書大賞第1名!
★2016年No.1的話題書,銷售已突破47萬冊!
★日本3大暢銷書指標:Oricon、東販、日販 排行榜第1名
★引發社會熱烈討論,讀者評論毀譽參半:
「不知道內容對你比較好」、
「這是令人很不愉快的一本書,但我真的沒辦法否認!」
2015年,法國諷刺雜誌《查理週刊》受到伊斯蘭恐怖攻擊,造成多人死傷。
當民眾斥責恐攻、捍衛言論自由,高舉布條「我們都是查理」時,你怎麼想?
.同感憤慨,在臉書上轉載分享,展現國際觀?
.還是反思,尊重的是「誰的自由」?
這世界本來就是殘酷又不合理,如果只看想看的、只聽想聽的,知性會變得偏頗;
如果只說漂亮場面話,這世界不差你一個。
揭開「不能說的殘酷真相」,就是為了防止人類走向「總白痴化」!
◎不只身體,人心也離不開演化
身高、體重,甚至音樂細胞都會遺傳,這沒話說。
那如果愚蠢和犯罪也會呢?也就是說,
.孩子不聰明,是因為有對笨父母;
.父母有前科,孩子也容易淪為罪犯。
如果你倒吸了一口氣,不妨再往下看。
.受到強暴的女性必須歇斯底里地崩潰,否則另一半會妒忌到想殺了她;
.兩歲以下的孩子容易受繼父虐殺,因為這是一種「經濟合理」的行為;
.娃娃臉、花美男罪犯不易被判刑,但非裔臉孔的被告明顯被判得比較重。
你想反駁「沒這回事」卻說不出口嗎?因為你清楚這都是確實存在的事實。
「現代演化論」就是一門這麼不討喜的學問,而人類就連愛恨喜悲都離不開這框架。
◎你有這麼善良?我不信
或許你覺得人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聰明才智,
.那麼何來「能力分班」的做法?
.那麼為何被說「音感差」不要緊,「比較笨」就是歧視?
難道不是因為生長在「知識社會」,我們只對「智力」賦予特殊價值嗎?
「就是想殺人」、「想看看人體裡面長什麼樣」,
看待隨機殺人犯的反社會行為,你認為該追究其父母的責任,是因為
.行兇原因和教養環境絕對脫不了關係?
.或者我們無法接受沒有理由的犯罪,必須把責任歸咎於父母?
若反社會特質是一種遺傳「疾病」,那麼很難規範其刑法責任,只好曖昧視為「障礙」,不是嗎?
不管你是否認同「人帥真好」,都無法否定俊男美女就是比較吃得開吧。但你可能不知道
.美女和醜女的年收入差了將近一千萬!
.比起醜女,醜男收到的罰款居然還高出三倍!
別說美醜很主觀、別撇清自己不膚淺,難道我們沒有覺得長的好看的人,服務也做得比較周到嗎?
◎追求平等或承認個體間存在差異?
你也許聽過「最貧困女子」,但你知道一國經濟和智力有絕對關聯嗎?甚至不同人種智力也有差?
你也許反對「男(女)人就該要有男(女)人的樣子」這說法,但你知道兩性天生志向有別嗎?
你也許討厭搞「小團體」,但你知道這是人類天性,否則根本不能形塑自己、融入社會嗎?
這些事無關歧視,選擇繼續自欺,或者認清現實差異,再努力讓世界變更好,才是你該思考的事!
-
人生沒什麼不可放下:弘一法師的人生智慧,找回安適自在的自己
作者: 宋默
人生很長,何必跟自己過不去?
人最強大的時候,不是堅持的時候,而是放下的時候。
這個世界沒有過不去的坎,只有放不下的自己。
那些曾經義無反顧的執著,最終都將成為浮雲。
放下使你遍體鱗傷的堅持,將是你為自己做過最好的事。
關於人生的53個體悟,讓弘一法師陪你走出困住你的情境。
○ 太在意別人的眼光與評價,感到心累時……
在生活和工作中,被人說閒話是不可避免的。不必理睬造謠生非者,也無須懼怕那些閒話,當你不為閒話所左右,閒話對你來說就毫無意義了。
○ 因為過往經驗而失去勇氣、舉足不前時……
在人生的旅途中,想要走得更遠,就要學會放下遭遇過的各種不幸、挫折、失敗、痛苦……只有這樣,你的心才能騰出更多空間去感受生活的美好。
○ 朝目標努力的路上跌跌撞撞,撐不下去時……
挫折只是人生路上的某一個瞬間、某一種狀態。你在路上碰到一塊石頭,跨過去了,你還是你,依然繼續前進。那麼暫時遇到困難,又有什麼好過不去的呢?
○ 朋友好像都過得比自己好,內心不平衡時……
人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別人的生活再好也未必適合你。世上沒有「最好的」,只有「適合的」,找到適合的,就是找到最好的。適合自己的生活才是最幸福的。
放下焦慮不安,找回淡定從容的心,就能重遇未知的自己。
內心浮現各種煩惱時,別忘了提醒自己──
●只要心靈能夠消除雜念,無論在哪裡,都能得到真正的寧靜。
●寬容不僅是對別人的一種諒解,也是對自我的一種解脫。
●放下也許會有遺憾,卻會讓我們生活得更加淡定和安然。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憾,只有缺憾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
●只要保持本心不變,人生的那些得失、苦惱,都不會影響你。
-
Be Water , My Friend 似水無形,李小龍的人生哲學:水很柔弱,卻能穿透最堅硬的物質,你感覺它平靜停滯,卻正流進任何可能的地方。
Be Water, My Friend: The Teachings of Bruce Lee
作者: 李香凝
「Be Water,My Friend !」
意思是武者不被形式所拘,要像水一樣流動,既柔軟又剛強;
既能適應萬物,又能匯聚為強大的力量。
為什麼這句話能夠流傳至今,影響無數世人?
因為這是香港已故武打明星李小龍的人生哲學。
李小龍是誰?為什麼逝世已近半世紀,還是有不少狂熱的追求者?
他師承葉問,在美國創立截拳道,被尊稱綜合格鬥之父(Mixed Martial Arts)
世界拳王泰森(Mike Tyson)對他的評價是:「在拳擊臺之下,我沒有勝算。」
除了格鬥技術,李小龍在影史的地位也相當傑出,
1970年代拍攝的《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震撼世界影壇,
甚至邀請他的徒弟,NBA知名球星「天勾」賈霸(Abdul-Jabbar)一起拍攝電影。
他是武術家?演員?哲學家?或三者都是?
本書由李小龍之女李香凝執筆,解析武打巨星李小龍的人生哲學。
◎李小龍的「水之道」,從詠春開始
李小龍年少輕狂脾氣差,師父葉問總是教導他要溫和,
「脾氣溫和是要怎樣打贏別人?」李小龍一直很納悶。
直到有一回,他從香港的港口划小船出遊,突然使勁槌了海水好幾下,
海水竟毫髮無傷,他突然理解師父的用意:
水既柔軟又堅韌,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力量。
◎阻礙從來不是重點,重點在於你怎麼對待
當水被某種障礙物擋住時,它會平靜等待,卻又伺機而動;
一旦移開障礙物,就會立刻奔流過去,毫不遲疑。
所以,李小龍說,面對競爭與阻礙,
「水,永遠都是放鬆卻做好準備的。就像有句俗話叫「一發不可收拾」。
◎功夫,是怎麼訓練出來的?靈魂與肌肉一樣,沒操過就不會變壯
數學功力、演講功力、帶小孩的功力……任何事都可能練出一身好功夫。
那麼,李小龍的功夫又是怎麼練出來的?
他說:「我不怕練過一萬種招式的人,我只怕把一種招式練過一萬遍的人」。
許多參觀過李小龍作品檔案室的人都會驚訝於
這個只活到32歲的人(1940—1973),怎麼可以留下這麼多作品?
李小龍的答案很簡單,卻值得你花一輩子來體悟:
「請記住,我的朋友,杯子何時能發揮用處?只有當它是空著的時候。」
-
雪球:巴菲特傳
The Snowball: Warren Buffett and the Business of Life
作者: Alice Schroeder
巴菲特畢生唯一授權傳記
全球首富與世人分享最慷慨的資產
除了股票,巴菲特更教你投資自己
巴菲特從未寫過任何一本回憶錄,但他在五年多的時間內,接受本書作者艾莉絲‧施洛德長達2,000小時的訪談。施洛德除了面對面或透過電話進行訪談,在最後幾週,甚至坐進巴菲特的辦公室、和巴菲特一起出差,貼身觀察他工作時的樣子。施洛德訪問了巴菲特的家人、朋友、老同事、事業夥伴等共達250人,忠實記錄他過去的事蹟、他對世事的看法、他的挫折與勝利、他曾經犯過的錯誤,以及他的人生智慧。本書為巴菲特唯一授權傳記,完整記載了這位「奧馬哈的神諭」的人生故事,分享了他的投資祕訣與人生智慧。
巴菲特的故事,證明了做個和善的好人,也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他對待股東一向如平起平坐的事業夥伴,以幫股東管錢的「受託人」自居。不論身為投資專家、公司CEO或慈善家,他都以「誠信」為最高原則。巴菲特認為,「專注」是他成功的最大要素。為了尋找投資標的,他大量閱讀各種投資手冊、公司年報、報章雜誌,數十年如一日;一本厚達一萬頁的投資手冊可以讀兩遍,鑽研別人不屑一顧的各種紀錄,化為財富。
這樣的成功祕訣說來簡單,結果卻一點也不簡單,讓巴菲特從美國中部平凡小城奧馬哈崛起,成為舉世知名的富商。將生平事蹟公諸於世,需要相當大的勇氣,因為本書不只記錄巴菲特的成功,也寫下他的挫折與失誤。雖然巴菲特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財富,但他對別人的影響,不是他在富豪排行榜第一名的位置,而是他的處世原則和智慧。本書將告訴你,為何華倫‧巴菲特的故事,是全世界最值得閱讀的成功故事。
「人生就像雪球。重要的是要找到溼的雪,和一道長長的山坡。
我很早就開始捏自己的小雪球,如果晚個十年,它在山坡上的位置會和現在很不一樣。所以我建議學生,起步應該比別人早,不必早太多,但比晚起步要好很多。而信用卡會害你落後許多。」 ——華倫‧巴菲特
-
失控的焦慮世代:手機餵養的世代,如何面對心理疾病的瘟疫
The Anxious Generation: How the Great Rewiring of Childhood Is Causing an Epidemic of Mental Illness
作者: Jonathan Haidt
為什麼社群媒體對女孩的傷害大於男孩?
為什麼男孩持續從現實世界退縮到虛擬世界?
我們該如何保護孩子?以及我們自己?
二○一○年代開始,青少年精神/心理健康急遽惡化,憂鬱症、焦慮症、自我傷害和自殺的比例急遽上升,成為全球化現象。
在《失控的焦慮世代》書中,社會心理學家海德特探討以玩耍為主的童年逐漸沒落、以手機為主的童年抬頭的趨勢,並歸納出為什麼智慧型手機、社群媒體和大型科技,成為全世界青少年心理健康崩潰的主因。
本書也指出:為了讓孩子有更健康的童年──
★政府可以做些什麼
★科技公司可以做些什麼
★學校可以做些什麼
★父母可以做些什麼
本書特色
◆手機問世後,以玩耍為主的童年在一九八○年代開始式微,在二○一○年代初被「以手機為主的童年」取代。被當成白老鼠的Z世代出現重大身心狀況,他們的童年在3C產品的制約下,被剝奪了以遊戲、實體互動與獨立探索為基礎的學習過程。
◆本書提出童年大重塑是如何干擾兒童的社交和神經發育,如睡眠剝奪、注意力碎片化、上癮。
-
聰明簡潔的溝通:200 字寫重點,26 秒贏得注意力
Smart Brevity The Power of Saying More with Less
作者: Jim VandeHei, Mike Allen, Roy Schwartz
《華爾街日報》、《今日美國》暢銷書
數位時代的寫作聖經,推文、郵件、簡報全適用
你知道嗎?
有三分之一的電子郵件根本沒人打開
大多數新聞報導都沒有人想看
你買來的書,許多章節連翻都沒翻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每天產生的數十億文字都在讓人浪費時間!
科學數據怎麼說:
眼動追蹤研究顯示,一個人平均花26秒閱讀一篇內容。
研究發現,200字之後的閱讀率大幅下降。
我們每天查看手機344次,但大腦卻在17毫秒內就判斷是否喜歡點閱的內容。不喜歡,就關掉。
為什麼重要:
這是一套顛覆一般認知的溝通法則,教你用最少的字說出更豐富的故事,簡報、文案、電子郵件……都適用。
結論:
簡潔帶來自信,冗長讓人恐懼。「聰明簡潔溝通法」教你穿透雜訊,直擊讀者的心。
2017年,美國新聞界老將吉姆.范德海、麥克.艾倫與羅伊.史瓦茲成立Axios 新聞平台,他們發展出一套新的寫作模式,立志用「少即是多」的精神停止浪費大眾時間,解救讀者脫離文字苦海。
這樣的寫作型態讓Axios在美國一夕爆紅,並在新聞界、商業界、政治界引領風潮。這本書總結這套全新強效的溝通方法,手把手教你抓住溝通要訣,運用文字、表情符號、排版技巧,讓你的文字成為讀者眼中唯一的焦點。
-
影響力:讓人乖乖聽話的說服術(全新增訂版)
Influence, New and Expanded: The Psychology of Persuasion
作者: Robert B. Cialdini
業務員只要掌握七大武器,業績就能蒸蒸日上
消費者只要洞悉七大通則,就不會再當冤大頭
《影響力》是一本關於說服技巧的經典巨作,解釋人們為何會順從別人而點頭說「是」的心理,以及我們該如何應用這些使人順從的技巧。羅伯特.席爾迪尼博士是影響力和說服力這一快速發展領域中的佼佼者。數十年來,他透過精確和實證研究,加上一個為期三年的研究計畫──研究「讓人們改變行為的原因」,成就了這本受到高度讚揚的傑作。
在本書中,作者引用大量例子和研究,向讀者說明為什麼有些人具備說服力,能輕易影響別人,但有些人卻容易順從別人,上當受騙。作者運用科學的方法在生活中找到實證,歸納出七大心理原則,那些說服高手,就是運用這些原則,讓別人乖乖聽話和就範。
- Visa f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