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snitt
-
蔡明芳表示,近期APEC會議背景下,美國對各國提出貿易談判的要求,強調若非善意的協商,將恢復高額關稅。面對美國的關稅壓力,各國可能以增加對美投資或擴大採購美國的商品來解決。
除此之外,另一個需要關注的是洗產地的問題,蔡明芳舉例:越南從中國大量進口商品,同時對美國出口額巨大,遠超過越南對美國進口或對中國出口的規模,這代表中國商品可能用洗產地的方式,借道越南來規避美國的關稅,而馬來西亞狀況也相似。這種行為嚴重減弱了美國關稅政策的預期效果。
蔡明芳也分析,中國的內部正經歷一場內卷或稱為中國衝擊(China shock),也就是生產過剩導致價格下跌,這種壓力將使中國更加積極的尋求海外市場傾銷低價商品。儘管經濟面臨挑戰,但中國在電動汽車、無人機和通訊設備等這些領域依然相當有實力,《紐約時報》專欄作家袁莉也提到外界對中國經濟“希望與無望、繁榮與蕭條”並存的矛盾看法,中國政府也開始提倡勒緊褲帶的財政緊縮政策。
美國方面,美國總統川普認為中國經濟放緩將讓中國更急於談判,而台灣跟其他國家擔心的則是在美方壓力下,不僅要提防自身成為中國商品洗產地的通道外,還要面對中國為消化產能過剩而進行的低價傾銷。因此,蔡明芳強調,各國政府需要提早因應,否則可能會面臨更大的經濟衝擊。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蔡明芳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
主持人蔡明芳表示,美國與英國近期就關稅政策達成了初步的原則性協議。但此協議內容廣泛,不僅涉及關稅,還包括市場開放程度、非關稅貿易障礙及進口品豁免等議題,美國政府的目標是縮減貿易順差,這也表示鼓勵外國增加對美採購或在美投資。而美國與中國部份,兩國也在日內瓦舉行了為期兩天的會談,並發表聯合聲明。此次會談結果已知的是,美國將對中國加徵總計達30%的關稅,而中國則對美加徵10%關稅,雙方協議給予彼此90天磋商期。
蔡明芳分析,美中聯合聲明與美英原則性協議在內容上有顯著差異。美中貿易關係複雜,並非短期內能輕易解決。從貿易逆差數據來看,美國對中國存在近3000億美元的逆差,而對英國則有120億美元的順差。這顯示美中貿易談判的難度遠高於美英。
在這次的美中貿易談判中,經濟安全議題也受到關注。蔡明芳指出,儘管中國曾承諾開放市場,但實際上進展緩慢,尤其在內需市場持續萎縮的狀況下,中國是否會真正開放市場,仍有待觀察。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蔡明芳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
Saknas det avsnitt?
-
主持人蔡明芳指出,近期,台灣與美國的貿易談判取得了新進展,而台灣的貿易數據與美國的貿易總額等因素,讓台灣成為美國優先談判的對象之一。而談判過後最顯著的影響是新台幣連續多日大幅升值,台灣央行總裁楊金龍特地召開記者會,指出新台幣升值主要原因為1.台灣經濟基本面穩健、2.全球資金受到美國總統川普政策的影響導致資金轉向台灣。對此,蔡明芳分析,台灣過去幾年經濟基本面都呈現穩定狀況,而當一個國家經濟基本面越穩健,這個國家的貨幣自然就會越值錢,另一方面也代表許多外資看好台灣,想要進來投資,所以新台幣升值對台灣來說並非完全是壞事,需要擔心的是,短期快速的升值,讓大量的出口廠商來不及調整,恐造成虧損,還有一個是預期心理,當消費者預期新台幣會升值,就會促使許多人拿美金來換新台幣,自然新台幣就升值。
蔡明芳還強調,央行會出來這樣說,是因為許多人認為台灣受到美國政府壓力的影響,但關於這點,蔡明芳認為其個人傾向賴清德總統所說,貨幣操縱這件事情不在這次的談判內。但也不能否認,雖然央行強調是為了穩定匯市而非操縱,但台灣仍可能因對美國貿易順差巨大,而被列入貨幣操縱觀察名單。
另外,關於央行總裁楊金龍記者會中提及的第3點,台灣對於美國的貿易順差擴大主要是因為資通訊產品出口成長而非貨幣操縱,蔡明芳表示,台灣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大,原因為台灣跟美國的生產屬於高度的互補關係,而非貨幣操縱。至於第4點,美國要求新台幣升值或發行百年債券均是不實的臆測,白宮跟財政部也都否認相關的說法,蔡明芳解釋,這件事若發生就是視同美債違約,而一旦違約,就代表美元、美債也不可信,最終會導致所有金融商品的定價也會跟著瓦解,若是如此,對川普政府及美國經濟會帶來非常嚴重的傷害。
第5點則是美國財政部已經公開表示將會維持現行的發債計畫,但是並沒有提到所謂的百年債券,而第6點是希望大家不要去評論、揣測匯市的議題,要維持金融的穩定性。就這點而言,蔡明芳表示,央行可以做的事情是讓大家知道很多評論是不正確的,包含美國債務會違約、還有渲染新台幣會升值等等。第7點則提到,大家不要有非理性的行為。蔡明芳還提醒,面對新台幣在短期內大幅升值,對於持有美元計價資產,例如美元保單、美債ETF的投資人而言,意味著將美元換回新台幣時會產生匯兌損失,因此投資這些商品時,除了利率,更要考慮匯率風險,以免賺了利息、賠了匯率。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蔡明芳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
主持人蔡明芳對近期美中貿易關係進行分析。他指出,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政策仍在持續發揮影響力,目前已有許多國家與美國正在洽談,而台灣可預期在第一批18個國家之內,因為台灣目前是美國第7大的貿易夥伴國,並且台灣對美國的貿易順差甚至比日本跟韓國都來得高,在談判中佔有重要地位。
關於貿易協議是否有結果,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認為還是取決於中國的態度,並認為美國有能力拉長戰線。此外,雖然關稅可能影響美國物價,但其他國家經濟可能衰退得更快,迫使其他國家先與美國談判,還有中國對美國出口約為美國對中國出口的5倍,所以中國對美國市場的依賴遠大於美國對中國的依賴,因此相信中國最終需要緩和局勢。
蔡明芳表示,中國透過一帶一路的基礎建設讓當地國家背負龐大的債務,最終導致參與國家的基礎設施變相被中國使用,是為掠奪式經濟,也讓這些國家陷入債務陷阱,以及中國對電動車、鋰電池等等的低價傾銷和補貼,這些都被指為擾亂全球市場,傷害其他國家的模式。
再來,近期美中雙方都開始對部分必需品給予關稅豁免,顯示談判的可能與誠意。而中國官方近期推出的中國不會跪宣傳,強調不向霸權低頭,蔡明芳認為這剛好說明了面對中國的經濟脅迫,其他國家不應該輕易妥協,因為中國的不守信,妥協可能無效。
對於大家擔憂的美國國債及美元的問題,蔡明芳提到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以及台灣央行總裁楊金龍的觀點,強調美元的強勢地位及缺乏替代品,認為中國拋售美債的影響有限。
面對美國的壓力,中國近期政治局會議推出一系列穩定經濟措施,包括支持就業、穩住外貿、促進消費、有效的投資跟穩定股市房市,蔡明芳解析,當要穩定股市、房市的時候,國家的有效需求一定要足夠,要民眾出來消費,就必須要有廠商出來投資,當投資信心不足,就會影響整體經濟局勢,而健康的國際經濟關係應該建立在互惠基礎上,而非單方面讓利或脅迫。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蔡明芳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
主持人蔡明芳表示,最近美國市場的波動,主要不是經濟本身的問題,而是美國總統川普一直批評聯準會主席鮑爾,甚至想換掉他,原因是因為鮑爾不願意降息。蔡明芳談到,各國央行做決策應該看整體經濟,不能只因為雞蛋或油價價格波動就隨便調整利率,川普的言行已影響市場,導致美元指數下跌、黃金價格上漲,以及美國公債殖利率攀升。
節目中還探討了關於央行獨立性的重要,蔡明芳闡述,央行的決策必須要能被公開的討論,甚至與學界學者座談,透過討論跟交流才能確認公平與公正性,若川普因鮑爾不降息而撤換他,將嚴重破壞央行獨立性,引發美國跟國際金融市場很大的震盪。
另外,近期關於美國經濟會不會弱化的傳聞,蔡明芳分析,美國經濟會不會弱化,是會有一些客觀的條件來衡量,但絕對不會因為美國的經濟弱化,中國的經濟就會強化,美中經濟在生產方面並非對手,兩者間存在互補性多於直接競爭,所以美國經濟走弱未必會讓中國得利,反而可能因需求減少而受損。
蔡明芳接著指出,川普現在不只看關稅,更在意的是非關稅貿易障礙。這包括了貨幣操縱、增值稅補貼變相關稅、低價傾銷、基改產品限制、技術門檻、智財權侵犯等等。其中,蔡明芳還特別提到美國正嚴格打擊洗產地問題,也就是把產品先運到第三國,換個標籤再賣到美國來規避高關稅,像柬埔寨就因此被課了非常非常高的稅。
所以蔡明芳認為,這就是為什麼像台灣或其他國家,就算不完全同意川普的做法,還是得跟他好好談這些非關稅問題,因為如果不處理好「洗產地」這類事情,可能會面臨很嚴重的後果,企業也需要政策的確定性才能做生意。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蔡明芳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
主持人蔡明芳表示,以目前美國總統川普這樣的課徵關稅的方式,確實無法讓美國再次偉大,因為這樣的課稅方式會導致物價上漲,當所有的國家都課稅,讓消費者沒有替代的國家可以去購買、去躲避關稅,蔡明芳認為,這顯示美國正運用其龐大的高所得市場作為主要談判籌碼。
節目中還提及,高關稅將打擊中國依賴出口帶動就業的模式,重創中國經濟,使得內循環策略難以成功,加劇失業與內需的不足,廠商更想外移,經濟更加惡化。還有,中國廠商可能透過越南、泰國等第三國進行「洗產地」以規避關稅,但美國已表示會運用非關稅的障礙應對。
蔡明芳分析,中國過去常對台灣、立陶宛、澳洲等地進行經濟脅迫,這在公平貿易上是站不住腳的。而此次關稅事件凸顯了美國市場對各國經濟的重要性。蔡明芳還提醒,我們應該好好思考要如何避免關稅對我們的傷害,在分散市場風險的同時,目標不應該是中國,而應該著眼於其他國家。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蔡明芳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
主持人蔡明芳邀請了旅美多年的上報主筆李濠仲,分享其居住美國多年對於美中關係的變化及對美國社會和兩岸關係的觀察。
主持人蔡明芳首先提到,自美國總統川普正式對全球發布對等關稅後,大家都在關注關稅政策對全球發展的影響。早在川普1.0時對中國加徵關稅,全球的供應鏈和貿易格局就發生了顯著變化。最初被部分專家視為「七傷拳」的關稅政策,實際上促使美國進口商尋找替代來源,導致墨西哥近年已取代中國成為美國最大的進口來源國。就此,李濠仲回應,根據他六年多在美國的生活經驗,之前在大型Outlet常見的、專門針對中國遊客的中文廣告和銀行聯名優惠活動,後來都沒有了,顯示來自中國的消費力或其受重視程度有所下降,可能與政治氛圍、疫情及經濟脅迫等因素有關。還有,美國市場上Made in China的產品雖然仍多,但來自越南、印尼、馬來西亞等國的商品明顯增加,尤其在飾品、日用品等領域,也反映了供應鏈的多元化。
關於美國社會對中國態度的改變,李濠仲指出,美國社會對中國的不信任感加深,並逐漸開始發現中國對美國社會生活面的影響,李濠仲提及海外秘密警察事件,這些機構常以同鄉會或僑社名義運作,接受中國官方指揮,進行監控或影響活動。
另外,中國因素帶來的影響與當地社會的反應部分,李濠仲分析,一些看似自發的抗議,例如針對台灣官員過境,背後可能都受到中國官方的動員或影響,藉自由之名行政治宣傳或干預之實。李濠仲再以紐約市長亞當斯的華裔顧問涉入政治獻金案為例,該顧問被指控利用華人社區的人頭進行募款,規避法規,引發了大眾對中國試圖影響美國地方政治的擔憂。李濠仲認為,這種長期佈局和資源投入,已超越單純的個人或僑社行為,而這種深層的緊張不僅僅是體現在經濟面,甚至蔓延到社會生活面,讓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出現裂痕,對美中關係來說是相當不利的。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蔡明芳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
主持人蔡明芳邀請了在紐約居住六年、在上報擔任主筆的李濠仲,一同探討美國近年社會的劇烈變遷以及分享對美國社會的觀察。
李濠仲表示他約在2019年抵達紐約,正值時任美國總統川普尋求連任、疫情爆發前夕。他提到,當時雖然川普個人評價兩極,但其創造的就業數據還算亮眼,連任看似有望,然而在COVID-19的疫情衝擊之下,徹底打亂了美國的社會步調與川普的連任美夢,昔日繁華的紐約市變得人去樓空,甚至能在第五大道中央拍照,許多商家倒閉,經濟活動停擺,失業問題嚴重,這些都與他原先對這個大都會的憧憬形成巨大反差。
在疫情後隨之而來的是嚴峻的通膨現象。李濠仲舉例,路邊的熱狗價格從2-3美元漲至5美元以上,麥當勞兒童餐也從3-4美元漲到6-7美元,深刻展現了物價壓力。他形容這幾年美國人生活在窘迫與壓抑的氛圍中,即使找到較經濟的生活方式,基本生活壓力仍持續升高。尤其在烏克蘭戰爭爆發後的油價飆升,又更進一步加劇了壓力。
同時疫情也改變了經濟模式,李濠仲觀察到,外送服務和線上購物的興起,衝擊實體店家。他也指出紐約生活成本極高,若想過中產階級的生活就需要有高收入來支撐,社會中更多的是在貧窮線附近掙扎的人們。
李濠仲認為,過去六年他親眼見證美國社會承受了疫情、通膨等等多重壓力與衝擊,這樣的困境與尋求改變的渴望,深刻影響著美國的社會氛圍與政治走向,也為當前美國的政治情勢提供了重要背景。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蔡明芳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
主持人蔡明芳表示,美國對中國加徵關稅,已對中國的出口造成明顯影響。蔡明芳指出,自從2018 年美國對中國發動貿易戰到2024 年底,中國對美國的出口金額從5392 億美元大幅下滑至 4389 億美元,減少超過1000 億美元。而墨西哥對美國的出口卻大幅增加,取代了中國成為美國最大的進口來源國。
在美中貿易戰中,關稅政策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由於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讓許多企業都被迫將生產基地轉移到其他國家,來規避關稅,這也導致中國的出口下滑,墨西哥、越南、台灣、韓國、日本等國的出口則因供應鏈的轉移而增加。
蔡明芳也提到關於中國國內產能過剩的問題。他認為,在內需市場萎縮的情況下,導致產品低價傾銷至全球市場,對其他國家的產業造成衝擊傷害,另外,由於中國外商直接投資 (FDI) 的大幅減少,也反映出外資對中國經濟的不看好,而出口下滑和外商投資減少的狀況下,將會造成中國的內需市場需求下降並且就業機會低落,形成惡性循環。
至於川普認為中國想要操控人民幣的部分,蔡明芳則解析,由於出口和外商投資減少,中國政府想要操控人民幣匯率的難度也將增加。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蔡明芳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
主持人蔡明芳在節目探討中國經濟現況,分析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的經濟數據,指出官方聲稱中國經濟表現良好,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樂觀。
蔡明芳表示,關於中國進出口數據,儘管官方數據顯示對美國和東協的出口持續增加,但整體出口增速放緩。他解釋,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可能導致貿易商提前進口,使得短期數據呈現成長假象,至於未來長期如何,還需進一步觀察。
再來,針對中國民營企業出口成長,蔡明芳認為,這與中國半導體和汽車出口增加有關。美國和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和成熟製程晶片加徵反傾銷稅,顯示這些產業在超額生產下存在不正當競爭。蔡明芳還提到,中國對美國出口以低價產品為主,犧牲利潤,對經濟長遠發展無益。
蔡明芳進一步指出,2月中國城鎮失業率上升至5.4%,創兩年新高,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持續下滑,2月更衰退2.2%,已連續26-28個月衰退。這些數據顯示,中國生產者面臨價格壓力,導致企業盈利下降,結果會更難創造就業。而2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為負0.7%,顯示中國內需疲弱。所以從出口、生產、就業和物價等面向來看,中國經濟並未如官方所宣稱的樂觀。
蔡明芳強調,318學運顯示台灣社會對中國市場依賴的擔憂。如果台灣當初與中國簽署服貿協議,可能導致更多中國人來台工作,加劇台灣就業競爭,壓低服務業價格和利潤,台灣失業率就會更加提高。
最後,蔡明芳呼籲,在接收資訊時請辨別官方宣傳與實際情況,並關注中國經濟結構性問題。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蔡明芳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
中國公布了新的CPI(消費者物價指數)跟PPI(生產者物價指數),仍然呈現持續衰退,顯示中國目前經濟依然不佳,面對這樣的狀況,未來是會更好還是更差?主持人蔡明芳表示,現在美國總統川普持續地向許多國家加徵關稅,導致全世界人民的生活成本提高,消費力受影響,進而讓需求下降,這也是中國經濟無法再升起的原因之一,其次,全球經濟下滑,當中國出口關稅被拉高後,外資不斷撤退,民間投資可預期也會往下掉,最後,民間的消費 CPI數據持續衰退,這些都是造成中國經濟持續下行的理由。
蔡明芳認為,在美國的關稅政策不確定性之下,世界各國經濟風險越來越高,台灣也不例外,如果全球經濟持續往下,台灣應該要先儲備更多的存糧跟稅收,以備不時之需。
而關於最近討論到要普發現金,還稅於民這個問題,蔡明芳也提出,這1、2年來,關於稅收超徵被曲解為政府超徵,故而許多意見提出要還稅於民,這個觀念是不正確的,因為稅收超徵並不是政府對民眾多收了稅款,而是政府預期今年可以收到的稅收跟實際收到的稅收有所差距,如果當實際收進來的稅收比預期的稅收多很多的話,那就是所謂的稅收超徵,因此稅收超徵並非政府對人民多收了稅金,而是實際收到的稅金跟預期的稅金有所落差。再來,還稅於民的公平性也值得探討。
節目最後也聊到,政府多收的稅收可用來還債或是增進社會福利,造福大眾,否則,債還未清,支出增加,在全球經濟局勢看跌的情況下,台灣的經濟未來將面臨更高的風險。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蔡明芳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
節目主持人蔡明芳表示,中國有龐大的內需市場,但在過去幾年,由於美國的關稅政策和科技管制,許多製造業和就業機會都流向其他國家,例如越南、印度等,這使得中國的經濟增長放緩。
而中國主張的「十四五規劃」中提出的內循環經濟並未達到預期,並且民間企業的投資熱情不高,尤其是在不穩定的政策環境和市場競爭之下。除此之外,中國的房地產問題和高失業率也使得消費者信心受到影響,進一步讓經濟困境更為嚴重。
雖然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努力推動科技創新和內需發展,但因集權政治和對企業的干預使得民間和外國企業對中國的投資信心下降,進而影響經濟增長,中國未來的經濟走勢依然難以看好。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蔡明芳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
主持人蔡明芳表示,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不斷推出新的關稅政策跟投資限制,在 “美國優先”概念下,特別要求加強對中國投資的審查,尤其是在高科技領域,防止中國進一步影響美國市場。這讓許多中國和台灣的企業不得不尋找避開高關稅的新市場,像是墨西哥或加拿大。
台灣廠商因為要避開美國的關稅,選擇到其他國家投資,從而降低運輸成本。然而,對中國廠商來說,雖然他們也可能選擇到其他地方設廠來避稅,但如果他們還想要進一步到美國投資,就可能會受到更多的審查跟限制。美國政府的措施就是強調保護美國的科技和資源,對中國的科技領域進行嚴格管制。
蔡明芳指出,川普還要求墨西哥政府對進口自中國的產品加徵關稅,這可能會加大中國出口的困難,並進一步推動中國企業尋找其他供應鏈的替代國。除此之外,中國的經濟狀況依然充滿挑戰,尤其是中國的通貨緊縮和超額生產的問題,對中國市場和全球供應鏈造成了很大壓力。中國房地產問題未解決,也導致許多外資企業撤出,使中國經濟持續低迷。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蔡明芳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
主持人蔡明芳表示,美國總統川普上台以來,推出一系列的貿易政策,其中最受關注的當屬關稅政策,許多國家包括台灣在內,都希望透過向美國買東西,來降低對美國的貿易順差,讓美國不再持續用關稅政策來對付這些出口國家。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持續跟美國政府購買軍備武器或是採購石油,似乎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再來,針對賴總統提出的民主供應鏈的倡議,蔡明芳認為,當我們在談民主供應鏈的時候,必須要非常清楚該如何發展民主供應鏈?以及哪些國家具有可以發展民主供應鏈的地位?還有將來如何跟這些國家和廠商合作,來避免民主供應鏈變成口號?這些是我們要特別注意的。
至於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找了許多民營企業討論之事,理由為何?很多人猜測是不是中國經濟真的不好了,所以要跟民營企業合作?蔡明芳解析,找民營企業投資你必須要跟他說明誘因在哪裡?過去民營企業會起來,是因為中國有龐大的需求,如果接下來這些民營企業的投資起不來,或是只能在中國內部製造生產,賺中國的錢,不能去海外賺錢,民營企業可以帶動經濟的力道就會大受影響,所以當民營企業遇到中國政府說你可以多來投資的時候,到底要投資什麼?回報率多少?如果沒有清楚的想法,就可能徒勞無功。
蔡明芳指出,中國現在必須要解決的是中國內部通縮的問題,而通縮的問題是因為民眾消費信心不足,這並非民營企業可以改變的,要讓中國的民眾相信,中國的經濟開始好轉繼而改變消費的模式,否則中國通縮的情況會持續下去,而如果通縮持續,民營企業就不可能增加投資,所以,習近平找民營企業來談,是證明中國經濟真的不好,接下來就要看中國政府有沒有推出有效刺激的經濟措施才能評估中國經濟未來是否好轉。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蔡明芳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
主持人蔡明芳表示,從美國宣布對鋼鋁產品加徵25%關稅開始,許多國家,包括中國、墨西哥和加拿大,都可能會進行反制,影響全球的物價進一步上升。雖然台灣不直接受這些關稅影響,但台灣還是面臨其他挑戰,像是來自中國的傾銷問題,超額生產、殺價競爭,都讓市場壓力更大。蔡明芳指出,儘管美國對鋼鋁加徵關稅,中國仍然可能透過低價來繼續競爭,這樣的措施未必能達到預期效果。
至於半導體產業,台灣在這方面有優勢,但如果美國對半導體徵稅,台灣也許會考慮把部分產能搬到美國。這樣一來,可能會提高美國本土產品的製造成本。但即使美國加大對製造業的支持,要重新啟動這些產業至少需要數年的時間,並且還要解決技術、勞動力等問題。蔡明芳認為,台灣應該在半導體之外發展其他行業,無關乎產業新舊,找到新的發展機會才是關鍵。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蔡明芳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
主持人蔡明芳提到,從美國總統川普總統上任以來,宣布對來自墨西哥、加拿大和中國的進口商品加徵關稅,其中對墨西哥和加拿大的關稅將達25%,而對中國則為10%。這些措施本來預定於2月4日生效,但川普在與加拿大和墨西哥領導人通話後,決定推遲實施。這樣的變動讓市場充滿不確定性,並引發了資本市場的波動。
對於中國的關稅問題,雖然川普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預計會進行通話並討論未來的關稅政策,但目前仍未確定。還有,為了應對美國的關稅,中國也提高了對美國煤炭、天然氣等商品的關稅,並且開始對美國的Google進行調查,美中關稅大戰開打。
另外,全球供應鏈的轉移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許多國家開始將生產基地從中國轉移到其他國家,這使得中國的產能被削弱。這種情況不僅影響中國的經濟,也使得全球市場的布局發生變化。
美國提高關稅的目的是希望更多的生產回流到美國,不過這樣的政策可能對美國自身的經濟也帶來負面影響。因此,儘管美國希望通過關稅政策來促進經濟復甦,但卻可能導致全球經濟的不穩定,川普想要讓美國再度偉大的目標恐難達成。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蔡明芳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
主持人蔡明芳深入探討了美國總統川普的政策,特別是他簽署的行政命令對全球及台灣的影響。首先,川普上任後發表了一系列行政命令,關於應對通膨、貿易關係及國際合作等議題。還有川普退出了巴黎氣候協定及世界衛生組織,這些決策反映了美國對中國及其他國家影響力的抗拒,尤其是針對中國在全球貿易中的不公平行為,如強迫勞動、補貼產品進行低價競爭等,這些行為對其他國家經濟造成壓力。
川普對於墨西哥和加拿大也加強了關稅政策,這不僅是對非法移民與毒品問題的回應,也影響到台灣等國家,除此之外,川普的能源政策大轉彎,強調開採石油,這對全球綠能形成挑戰,還有川普決定取消對電動車的優惠補貼,這可能對美國本土及中國的電動車市場產生深遠影響。川普的政策強調美國優先,減少對外援助、退出國際組織及加強貿易保護來保護美國利益。這些措施會否對全球造成影響,值得關注。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蔡明芳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
美國總統川普正式宣布就任,但從川普上任前就對上任後要採取的措施,不斷地提出很多意見,讓大家對於美國通膨是否會緩和下來有很深的疑慮,主持人蔡明芳表示,面對川普不斷提出要加徵關稅的同時,大家會聯想到物價上漲,並對美國通膨的預期形成,而為何川普1.0時物價沒漲,川普2.0時大家卻預估會上漲?原因在於物價環境的不同。疫情期間,美國聯準會為首,帶動全世界央行採取量化寬鬆政策,讓除了中國跟香港以外的其他國家股價大漲,再碰上俄烏戰爭,整個通膨的環境就被培養起來。其實美國的物價從疫情到俄烏戰爭開始時已經有緩和的跡象,但是隨著川普當選,大家又開始擔心通膨再起,讓美國聯準會升息的步驟有可能會因為川普的當選而有所改變。
另外,中國經濟持續下滑,很大原因是因為內需不足、生產過剩帶來的結果,如果美國未來的政策是要讓美國再次偉大,不僅是讓廠商移出中國,還要讓廠商從墨西哥跟越南以及加拿大直接移入美國,這些國家的出口就會逐步的降低,也就會傷害到他們的就業,而這也是未來我們關注整個中國經濟以及美國走向的時候要非常注意的。
蔡明芳還提到,過去說台灣經濟倚賴中國的說法是完全錯誤的,因為如果台灣倚賴中國,這幾年中國經濟不好,台灣也不可能好,如果台灣倚賴中國,台灣的出口就不會因為國際供應鏈的移動而對其他國家的出口跟著增加,至於為何會把出口誤認為兩國之間的倚賴呢?因為許多人沒有認清我們出口的是資本財還是中間財,曾經台灣出口中國的中間財有70-80%,但隨著全球國際供應鏈的移轉,中間財的比重降低,變成資本財的出口增加,而這幾年,因為台灣對美國出口大幅增加,所以川普關心的台灣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其實是有擴大的,未來台灣也可以配合川普的政見走向,來確保台美合作關係,降低經濟的不確定性。
(請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蔡明芳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
主持人蔡明芳提到中國2024年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僅增長0.1%,遠低於預期的3%,顯示出物價幾乎沒有增長,甚至面臨通貨緊縮的壓力。中國目前經濟還看不到谷底。
再來,美國對於中國的管制越趨嚴厲,美國總統拜登進一步宣布對中國AI晶片的禁令,又會對中國經濟帶來何種影響?中國經濟無法復甦,與吸引不了外資投資,還有中國廠商不斷的外移有關,房地產業持續低迷,政府雖推出政策刺激,但效果有限,主要都是由於消費者對未來經濟前景缺乏信心導致,還有國際供應鏈的移轉,中國開始受到美國的科技管制、出口管制、關稅政策影響,讓廠商開始往中國以外的國家去發展,像是墨西哥已經變成美國第一大進口來源國,還有日本出口到美國的比重也大幅提高,代表在中國以外設立的工廠都已經順利的在運作了,因此中國的經濟自然逐漸往下掉。而供應鏈的重組是否會讓川普上任後又有新的動作,值得關注。
(請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蔡明芳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
主持人蔡明芳表示,中國的汽車市場銷售量逐步的往下掉,跟電動車銷售量快速增加有關,根據香港媒體過去的報導,中國經濟的走緩,加上新能源車也就是電動車銷售量的快速增加,整個中國燃油車的市場就劇烈萎縮,上週也提到日本的本田,汽車的經營大幅往下掉,原因就是在電動車的部分無法跟中國競爭,在油車的部分又面臨電動車的替代,所以兩相夾擊之下,傳統油車廠商銷售量就大幅的減少,面對電動車進入市場,對消費者來講替代品變多了,替代品一旦變多,原來市場上既有的這些競爭者,他們的銷售量自然就會慢慢的往下掉,而對於這些國家的政府來講,他們只要盡量去維持這個市場的公平競爭,就可以讓他們自己的廠商面對的威脅,利潤的獲利,不會下降得那麼多, 因為在一個民主國家的自由開放市場裡面,很難去禁止較低成本的產品進入,只能儘量的去了解產品成本低廉是否合理亦或不合理。
中國目前這樣的經濟處境,是否能夠從谷底復甦呢?蔡明芳指出,現在還沒有看到谷底,中國的經濟繼續萎縮,外國的車廠跟投資商也會慢慢地撤出,當這些投資商撤出時對勞工的雇用也會逐步的往下掉,失業的問題就會更加嚴重,而員工薪水上漲的可能性也會逐漸的減少,除了有汽車生產過剩的問題以外,另外一個面對中國需求下滑的就是手機,我們可以看到外國品牌的智慧型手機在中國銷售的官方的數據來看,去年11月也就是2024年的11月,中國的銷售量減少了將近五成,而在中國賣最好的外國手機就是蘋果,所以蘋果的銷售量一定是大幅降低的,因此我們從中國的手機跟汽車的消費品市場來看,面對這樣的壓力,中國的經濟實在很難樂觀以待。
(請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這樣看中國 蔡明芳時間」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PODCAST收聽:SOUND ON 、SPOTIFY 、Apple Podcasts
- Visa f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