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erat
-
-
-
【内容简介】
生活在小小地球上的人类也许并不是浩瀚宇宙中仅有的高智慧生命。地球载着人类在茫茫的宇宙空间里做着不知目的地的漫长旅行,如果这广袤的星空里没有其他生命,人类在这漫长的旅程里岂不是太过孤单?
人类的好奇心是无穷无尽的,有时甚至超过浩瀚无垠的宇宙。外星人真的存在吗?这是近50年来最具诱惑力的问题之一。
随着宇宙科学的发展,人们愈来愈关切在茫茫的大宇宙中,除了地球人之外,究竟有没有“外星人”,或者说是否存在地球之外的智慧生命?如果说“有”,他(她)们究竟是什么模样?生活在宇宙的何方?地球人应怎样寻找他们呢?
人类的历史在宇宙的演化中只是短短的一瞬,现代科学所达到的科技水平只是停留在人类认识宇宙的起步阶段。广袤的宇宙中更为广泛、更为深奥的运动规律尚未被人类所揭示。而且,从另外的角度考虑,既然太阳系这个年轻的天体系统都能够产生高级智慧生命,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去怀疑宇宙中的某些行星不会产生生命呢? 本书选用最新科学观点,为听众朋友们精心解读一本有关外星人与不明飞行物方面的探索书籍,使广大听众朋友能够在聆听本书的同时,感受另类世界的奥妙与神秘。
【主播简介】
野贺,喜马拉雅独家签约主播
-
【简介】
在地球生命的进化过程中,只有人类把生存过程变成了一种文明。
文明在传承与创新中都带有不同的印迹,就如同一棵树有着自己的年轮一样。生活在今天的人类就想通过那些古老的痕迹去看看自己的祖先是如何生活的。对过去的访问既令人兴奋又让人有些不服气。因为种种迹象表明,那些曾被尘封的过去有着令人费解的神秘,对于已望向深空几十万光年的我们来说实在是一个不快乐的发现,本想用今日的科技向祖先骄傲地献礼,没想到,伟大的先人用他们更伟大的创造已在那里静待着我们,于是我们由骄傲变得谦卑,而人类之所以进步,就是因为有着这种自我反省的精神。今天,我们继续沿着前人铺好的路,去看看最初的文明是怎样的。【部分摘要】
科学奇迹
我们所用的历法为什么叫公历?
古埃及象形文字是今天字母文字的基础吗?
十进制计数法为什么被大多数国家使用?
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什么?
甲骨文是怎么被发现的?
古老的司南是指南针的鼻祖吗?
火药是怎样发明的?
为什么说火药的发明推动了文明进程?
蔡伦是纸的发明者吗?
造纸术在文化传播中起到了什么重要作用? -
【简介】
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我们人类更是如此。在自然界的动物中,灵长类动物是哺乳纲的一目,是动物界最高等的类群,而人类又属灵长目中最高级的动物。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人类文明史,已有一万多年,有科学家认为,纵观人类成长史,现今的人类已经发展进化到了近乎完美的程度,人类已经依靠其无穷的智慧,在不断地改造着世界。然而,这个世界总是存在太多的未解之谜,仅仅人类自身就存在很多待解的谜团。
人类从何处来?如果真如进化论所讲古代类人猿是人类的祖先,那是何种原因导致了早期人类优于其他分支而得以进化呢?又是何种原因使得人类分化为今天的四色人种呢?现今的人类是否还处在进化过程中?如果是的话,那将来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还有智慧的玛雅人,他们为何将高度发达的文明,在一夜之间遗弃?神秘的古人是如何测得万年前地球的全貌的?二十亿年前为何会出现比现今人类核技术还要先进的核反应堆?难道真的有史前高度文明?那这些文明又因何而消亡的?现今人类创造的文明,是不是也会如史前文明一样会消亡?
抛开这些对过去和未来的探讨,单看我们身边的同类,却也有着很多现今科学都无法解释的怪现象:会自行燃烧的人体、长反位置的内脏、拥有看穿人体的眼睛,还有的人会“放电”、“喷火”,拥有超强磁力,有的人还上演了现实版的“返老还童”……
生命谜团,文明密码,在这片绚丽的文明大地上,不断考验着人类的智慧,等待着人类去揭开谜底。 -
-
易经 (华夏上古三大奇书之一)(电脑合成声音)
《易经》是远古文明的产物,是我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为一体的哲理性很强的著作。《易经》分为三部,天皇氏时代《连山》、《归藏》,秦汉时期的易书《周易》,一起称作“三易”(另有一说三本书均作于远古)。远古时代人们定天象、法地仪,观象授时,创制历法与易书等,文明肇始。《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日月五纬一轮转;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远古时期古人“观象授时”,并确定天干地支及阴阳五行、八卦原理。八卦与干支时间以及方位是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同属一个系统。远古早已有之的时空、阴阳观念,发展成为一个系统的世界观,用阴阳、乾坤、刚柔的对立统一来解释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的一切变化。《连山》、《归藏》是我国远古时代的文化典籍,有说《连山》与《归藏》不是失传了,而是被改了名为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又或其它名称。也有说《连山》与《归藏》于汉代后下落不明或被儒道吸收作经或亡佚。此二易成为中华文化领域里的千古之谜。
-
-
孙子兵法:背熟五句口诀,无论何时何地,都能立于不败之地
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辛之助曾经说过:孙子兵法-是天下第一神神灵,我们必须顶礼膜拜,认真背诵,灵活运用,公司才能发达。
《孙子兵法》是一部集兵法、谋略和处世智慧的经典著作,被古今中外名人奉为必读经典。这本著作成书的时间,虽然距离我们已经两千多年,但其中的智慧对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非常高的借鉴意义。
《孙子兵法》中“谋攻”一篇中有一段著名的论述——知胜有五。背熟这五句口诀,让我们在今后的人生中百战百胜,立于不败之地。
一个人有才华非常重要,但同时需要施展才华的舞台。如果自己在做事时,各方面都受到领导的掣肘,经常被各种理由否决,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完全发挥自己的才华。但如果自己有能力,同时遇到一个赏识你,让你尽情发挥的领导,就能够发光发热,大展身手。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之一。在中国被奉为兵家经典,后世的兵书大多受到它的影响,对中国的军事科学发展影响非常深远。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理论著作,也是中国古籍在世界影响最大、最为广泛的著作之一。《孙子兵法》曾被誉为“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遗孙子”。它所阐述的谋略思想和哲学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军事、政治、经济等各领域中。 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作者为春秋时期伟大军事家孙武,大约成书于2500年前的春秋末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军事理论著作,比欧洲克劳塞维茨(Clausewitz)写的《战争论》(On War)还早2300年。
《孙子兵法》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书中探讨了与战争有关的一系列矛盾的对立和转化,如敌我、主客、众寡、 强弱、攻守、胜败、利害等。《孙子兵法》正是在研究这种种矛盾及其转化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其战争的战略和战术的。这当中体现的辩证思想,在中国辩证思维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孙子兵法》谈兵论战,集“韬略”、“诡道”之大成,被历代军事家广为援用,《孙子兵法》缜密的军事、哲学思想体系,深远的哲理、变化无穷的战略战术,常读常新的探讨韵味,在世界军事思想领域也拥有广泛的影响,享有极高的声誉。
该书被翻译成英、俄、德、日等20种语言文字,全世界有数千种关于《孙子兵法》的刊印本。不少国家的军校把它列为教材。据报道,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交战双方都曾研究《孙子兵法》,借鉴其军事思想以指导战争。
《孙子兵法》实为中华千古奇书,自问世以来历来被奉为兵家宝典。《孙子兵法》也是深深扎根于中国的主流哲学,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成就人、成就事”为目标的应用科学。时至今日,更是成为商界必备实战手册,不仅可以启迪人作正向思考,更可以开发人权变创新的智慧。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他出生于公元前535 年左右的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孙武的祖先叫妫满,被周朝天子册封为陈国国君(陈国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后来由于陈国内部发生政变,孙武的直系远祖妫完便携家带口,逃到齐国,投奔齐桓公。齐桓公早就了解陈公子妫完年轻有为,任命他为负责管理百工之事的工正。妫完在齐国定居以后,由姓妫改姓田,故他又被称为田完。一百多年后,田氏家族成为齐国国内后起的一大家族,地位越来越显赫,在齐国的领地也越来越扩大。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做了齐国的大夫,很有军事才干,因为领兵伐莒国(今山东莒县)有功,齐景公在乐安封给他一块采地,并赐姓孙氏。因此,田书又被称为孙书。孙书的儿子孙凭,做了齐国的卿,成为齐国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级官员。孙凭就是孙武的父亲。
由于贵族家庭给孙武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孙武得以阅读古代军事典籍《军政》,加上当时战乱频繁,兼并激烈,他从小也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这对少年孙武的军事方面的培养非常重要。但孙武生活的齐国,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四大家族相互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孙武对这种内部斗争极其反感,不愿纠缠其中,萌发了远奔他乡、另谋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头。当时南方的吴国自寿梦称王以来,联伐楚,国势强盛,很有新兴气象。孙武认定吴国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实现抱负的地方。大约在齐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 年)左右,孙武正值18岁的青春年华,他毅然离开乐安,告别齐国,长途跋涉,投奔吴国而来,孙武一生事业就在吴国展开。
孙武来到吴国后,便在吴都(今苏州市)郊外结识了从楚国而来的伍子胥。孙武结识伍子胥后,十分投机,结为密友。吴王阖闾即位三年,即公元前512年,吴国国内稳定,仓廪充足,军队精悍,向西进兵征伐楚国的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就绪。伍子胥向阖闾提出,这样的长途远征,一定要有一位深通韬略的军事家筹划指挥,方能取胜。他向吴王阖闾推荐了正在隐居的孙武,称赞孙武是个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盖世奇才。吴王终于答应接见孙武。
孙武带着他刚写就的兵法进见吴王。吴王将兵法一篇一篇看罢,啧啧称好,但还想给孙武出个难题,便要求其用宫女来演练队伍。孙武把180 名宫女分为左右两队,指定吴王最为宠爱的两位美姬为左右队长,让他们带领宫女进行操练,同时指派自己的驾车人和陪乘担任军吏,负责执行军法。但宫女们不听号令,捧腹大笑,队形大乱。孙武便召集军吏,根据兵法,斩两位队长。吴王见孙武要杀掉自己的爱姬,马上派人传命说:寡人已经知道将军能用兵了。没有这两个美人侍候,寡人吃饭也没有味道。请将军赦免她们。”孙武毫不留情地说:“臣既然受命为将,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孙武执意杀掉了两位队长,任命两队的排头充当队长,继续练兵。当孙武再次击鼓发令时,众宫女前后左右,进退回旋,跪爬滚起,全都合乎规矩,阵形十分齐整。孙武传人请阖闾检阅,阖闾因为失去爱姬,心中不快,便托辞不来,孙武便亲见阖闾。他说:“令行禁止,赏罚分明,这是兵家的常法,为将治军的通则。对士卒一定要威严,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听从号令,打仗才能克敌制胜。”听了孙武的一番解释,吴王阖闾怒气消散,便拜孙武为将军。
在孙武的严格训练下,吴军的军事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就在公元前512年,阖闾、伍子胥和孙武,指挥吴军攻克了楚的属国钟吾国(今江苏宿迁东北)、舒国(今安徽庐江县西),这时阖闾头脑发热,想要长驱直入攻克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县纪南城)。孙武认为这样做不妥,便进言道:“楚军是天下的一支劲旅,非舒国和钟吾国可比。我军已连灭二国,人疲马乏,军资消耗,不如暂且收兵,蓄精养锐,再等良机。”吴王听从了孙武的劝告,下令班师。伍子胥也完全同意孙武的主张,并向吴王献策说:“人马疲劳,不宜远征。不过,我们也可以设法使楚人疲困。”于是伍子胥说孙武共同商订了一套扰楚、疲楚的计策,即组成三支劲旅,轮番袭扰楚国。当吴国的第一支部队袭击楚境的时候,楚国见来势不小,便全力以赴,派兵迎击。待楚军出动,吴军便往回撤。而楚军返回驻地时,吴国的第二支部队又攻入了楚境,如此轮番袭击,弄得楚国连年应付吴军,人力物力都被大量耗费,国内十分空虚,属国纷纷叛离,吴国却从轮番进攻中抢掠不少,在与楚对峙中完全占据上风。 -
-
-
-
-
闲吹庄子 闲吹庄子,只能是闲吹。是什么意思呢?我有空,诸位有空,就叫闲。 吹不同于讲,讲是讲课,是讲道理,吹就是大家读后感觉很好玩。这里我们来闲吹庄子。 想起我少年时,空气没有污染,大气透明度非常高,夜晚,特别是夏夜,我这样的少年就爱在老家的院坝里面看星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那时候感觉天空就像倒扣的锅盖,星星就像是一个个钉子,白银做的钉子。小时候的歌谣说:“青石板,板石青,青石板上钉银钉……” 那时候我想,长大以后一定要买一架望远镜,我要看看那些星星究竟是什么样子。可是后来进入社会,忙于人事,难得再抬头看天空。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才买了一架双筒望远镜,放大七十五倍,四百多元。 我晚上看星星,有了两个惊人的发现,一天,我看上弦月,突然清楚地看到月亮上的环形山,月亮上有环形山是我早知道的,但是那次是我亲眼看见了。那时候我意识到,眼睛看到的是距离我三十六万公里的环形山,非常激动。 后来我又看到了金星,就是希腊神话中的阿芙洛狄忒,罗马神话中的维纳斯,我有了更惊人的发现。当时非常惊奇,以为把望远镜方向瞄错了—— 金星怎么会像镰刀形的月亮?
-
本书所说的“崩溃”,是指某一人类社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口急剧减少,政治、经济、社会复杂程度骤降,终至瓦解。这在人类历史上并不罕见,许多壮丽的文明遗址引发幽古之思,人们在抚今追昔时,不免产生疑问:为什么有些社会得以繁荣延续,有些社会却走向衰亡,最终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在本书中,戴蒙德延续其思考框架,聚焦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在比较历史研究的视野下,戴蒙德以自己熟悉的美国蒙大拿州作为引子,纵向比较了复活节岛、玛雅文明、格陵兰岛的维京社会、德川幕府时期的日本等过去社会的兴衰存亡,又横向分析了卢旺达、海地与多米尼加、中国、澳大利亚等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困境。这些文明社会面临着相似的危机——在污染、瘟疫、战争、饥荒的背后,千疮百孔的生态环境是社会走向败亡的大前奏,而不同社会应对环境问题的选择决定了它们迥异的结局。基于此,生态环境如何影响人类社会的命运这一议题,从一个宏大模糊的背景角色走到前台的聚焦点下,一些从前历史研究所忽略的关键信息被提取出来,重塑了人们对社会发展的认知。
今天,现代社会同样面临危机——人口压力、全球性的环境破坏,地区性的崩溃可能会迅速向全世界蔓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否不可兼得?戴蒙德为我们敲响警钟: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与抉择将决定当今社会的兴盛或衰落。
-
-
历史社会学关心的都是“大问题”,诸如国家的形成和发展,非西方世界在“西方崛起”的压力下“被动”现代化的不同路径,环境、技术、人口、战争和流行病等因素对长时距历史发展形态的影响,等等,对理解和改善人类的当前生存条件具有重大意义、对理解当下世界局势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议题。本书主编赵鼎新近几十年一直从事历史社会学研究,也正逐步在国内推广历史社会学研究,《历史与变革》系列书目正是赵鼎新及其团队得以密集呈现之前的研究积累,同时不断推广、发展现有研究共同体的重要平台。《历史与变革》不仅仅是一个具有很高学术价值、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学杂志,更是一个能探讨各种历史和现实大议题和重大方法论问题的、具有很高专业水准的哲学社会科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