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snitt

  •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匪石,今天分享的内容叫4月制造业PMI:确实保持向好,有隐忧也有支撑,来自因歪斯汀_小明。

    3月制造业PMI弹射起步,急需4月数据来确认可信度,4月制造业PMI为50.4,较上月下降0.4但连续两个月维持扩张区间,相比于平常不怎么关注的非制造业迅速掉头向下来讲,制造业这就算回升向好了。另外,细分数据有些有意思的变化。

    细分数据:

    生产指数52.2→52.9,生产活动二次加速,生产这边很容易过度起飞,还是应当讲求与需求匹配;

    新订单指数53.0→51.1,新出口订单51.3→50.6,需求还在恢复状态,但尤其是海外需求没有上月表现的那么炸裂,从行业看,食品及酒饮料精制茶、化学纤维及橡胶塑料制品、汽车、电气机械器材等行业新订单指数和新出口订单指数均位于53.0以上,相关行业国内外市场需求有所增加;

    原材料购进价格50.5→54.0,出厂价格47.4→49.1,原材料库存48.1→48.1,产成品库存48.9→47.3,上月质疑价格没有跟随需求大幅变化,这月答案来了,随着库存消耗的传导,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原材料价格更大弹性的上涨与生产端的加速相匹配,一如既往,中下游环节仍然处于不舒服的状态。

    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51.1→50.3,中型企业50.6→50.7,小型企业50.3→50.3,破天荒的结构变化,大型企业首次不如中小型企业恢复的好,官方对此没有评价,需要再看看。

    不可否认,4月数据仍然是向好的,但供给端和需求端的运行方向又有点不好的预感,供给二级跳但需求并没那么炸。需求在保持温和复苏的背景下供给可能又把题目难度增加了,呈现出的结果大概是数据还行但体感又差了。不管怎么说,没有证伪3月的弹射起步,复苏的故事还能讲,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措施也在逐渐落地来提供支撑。



  •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匪石,今天分享的内容叫关于AI投资的二十条实践记录,来自左庶子。

    我实践高景气AI产业投资一年多以来,倍感AI投资的曲折不易,既要具有AI知识解读能力,又要具有商业与产业视角,更重要的,要具有持续跟踪的韧劲。

    关于AI商业逻辑

    1:AI投资逻辑依然是基本面为核心,以净利润释放作为评判标准,不要被周边投资者朋友所误导,坚持正确的选股思路,远离那些模糊的星辰题材股。

    2:AI商业模式多以第二增长曲线为主要净利润形成机制,不要试图在AI板块中去寻找那些0-1的公司,远离那些没有基础业务作过渡的黑科技公司,AI领域不是一个随随便便就可以成功的行业。

    3:AI投资本质上属于景气度投资,在产业链中竞争格局尤为重要,业绩容许一到两个季度的错失,但竞争格局不能丝毫滑坡。细分的领军企业必须有维系竞争优势的产品、财报及卡位能力。

    4:AI景气度投资第一阶段属于"预立"阶段,即有足够的官方数据来证明其领先优势,第二阶段属于“业绩”阶段,这一阶段必须要有足够的财务数据来证明其领先优势。第一阶段财务数据或许有滞后性,但可以通过公司官方交流平台获得领先优势的证据,例如:小批量证验情况,订单情况。

    关于AI产业演进

    5:AI是产业革命,先有算力资本开支周期,再有蓬勃发展的应用及爆款,不要以需求来推导惯常投资逻辑。不要低估算力投资周期,而过早的介入AI应用浪花中,真正的AI大应用周期还未开始。AGI迭代的速度并没有丝毫放缓,GPT-5是24年最受期待的事件。

    6:从产业投资周期来说,国内大致落后北美二年,国产算力最好的投资周期或许在25年,两个方面的证据,一个是国产GPU突破性转折在今年,另一个是国产算力万卡集群样板今年有机会落成。国产GPU产业的成熟必须经历发布->规模化样板可行这样过程。

    7:AI北美商业规则遵循竞争与BLM领先战略,CSP为AI核心需求方,供应链呈现强者恒强的生态;国内商业规则以政商及竞争兼顾,AI客户包括电信/金融/政府/互联网四大需求方,供应链呈现均衡生态。

    8:AI应用近三年主流方向:B端的办公/游戏/传媒降本增效,C端的人形机器人/自动驾驶/MR,C端的现象级爆款产品。微软和谷歌的经营数据透露率先在B端获得商业成功,而相比而言,倍受期待的人形机器人/自动驾驶真正商业化应用要到2026年左右,与此同时,C端产品Pika, Sora等都缺乏引爆iphone时刻的产品基因。换言之,将焦点重回到B端的降本增效上会显得更为务实。

    关于AI竞争格局

    9:光模块三杰中中际旭创竞争格局最好,由800G领先优势演进为800G/1.6T/硅光产品矩阵型优势。新易盛24年增量最大,800G批量出货及CSP对400G需求的激增。天孚通信绑定FN进入英伟达链,空间取决于FN获单能力及硅光时代对上游光器件的竞争格局重塑。

    10:PCB三强中以沪电股份的竞争格局最好,进入英伟达链,广合科技受益最有弹性,绑定戴尔大客户,并且 AI占比最高。深南电路深度绑定华为链,充分受益于华为AI服务器,但相比英伟达链,业绩释放会滞后至少一个周期。

    11:其它类几个典型受益股包括液冷的英维克,液冷竞争格局最好,充分享受AI带来的PUE提升价值,同时客户绑定英特尔;铜缆的沃尔核材,有望成为安费诺最大份额高速铜缆订单的获益者。

    12:北美无可争议的最强竞争格局:GPU的英伟达,连接器的安费诺,液冷的维谛技术,HBM的美光科技,AI交换机的Arista。

    关于AI估值逻辑

    13:AI算力估值模型以高景气三年期最高年净利润基准的30倍PE作为股价峰值,而新能源估值经验值是五年期最高利润的30倍PE,由于AI产业的迭代速度高于新能源,但都属于高景气产业,估值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4,估值是动态变化的,受竞争力的强弱变化影响较大。光模块的中际旭创以25年高盛100亿和海通国际81亿的预估值,取中值90亿,即中际旭创的峰值在2700亿市值。倘若后述中际旭创亦确认为硅光的领军企业,意味着竞争力又加强了,此时我们的估值模型可以动态上调到40倍。

    15,估值是动态变化的,受竞争位置影响较大。假设:英伟达作为AI全球核心依照上述模型以为50倍PE,基于23年业绩线性外推按每年50%增长,则25年按净利润600亿美元来推导股价峰值约为3万亿美元。中际旭创作为英伟达的核心供应商,在AI产业中弱于英伟达,可以给到30倍PE,再往产业链端进一步延伸,铜缆的沃尔核材或许只能享受20倍PE。

    16,估值是动态变化的,第一阶段的估值溢价受预估的净利润释放速度影响较大,净利润释放速度越快,估值提升越快,第一阶段股价享受估值溢价。对于第二增长曲线,净利润释放速度取决于三个关键因素:第二业务的营收占比,第二业务毛利率相比传统业务提升幅度,原有运营费率的大小。第二业务营收占比越高,原有运营费率越大,第二业务毛利率提升越快,则净利润释放速度越快。

    关于AI交易与技术

    17:相比白酒和新能源而言,国内AI科技股竞争格局属于跟随,缺乏产业领导能力,因此技术形态上处于极易动荡风格。我们不能以终局思维去长线持有一支国内科技票,建议以中线思维持仓及持续性动态跟踪。

    18:AI景气度投资的三次重大进场机会:第一阶段的三浪位置(即趋势升起后的第一个基底),此位置竞争格局初步确定,股票处于最强动量;第二阶段的底部位置,此位置竞争格局完全确定,因市场环境因素给与了极佳的入场机会;第二阶段的三浪位置(即趋势升起后的第一个基底),此位置存在技术钝化及审美疲态,对于领军股,仍然是较安全的入场位置。

    19:趋势的转折是AI投资中技术的重点,掌握必要的逃顶技巧能提升我们的持股体验,技术上关注顶部的放量上影线及破位放量大阴线的弱反抽。中军股的顶部结构往往更有规律性,以中军股的走势作为AI板块的逃顶依据。

    20:AI科技股容易出现震仓,震仓与破位的区分,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技巧,区分点在于几天内能否强势收回,另外与位置也有关系,底部结构及三浪位置,出现震仓的概率高,五浪及更长延伸浪的破位概率更高。

    以上仅为我的个人总结,请投资者朋友自行斟酌,也欢迎朋友们分享与交流!



  • Saknas det avsnitt?

    Klicka här för att uppdatera flödet manuellt.

  •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匪石,今天分享的内容叫再谈白羽鸡周期来自时间定投-大鹏投研。

    大家可以理解为黄羽鸡周期,就是猪周期,因为黄鸡价格是紧跟生猪价格,黄羽鸡价格大概每斤低1块左右,而黄鸡巨头们成本控制已经下降至6.3元/斤左右,且行业产能出清彻底,跌至2017年出栏水平。所以可见,即便2023年养殖全行业亏损,立华股份和温氏股份的黄羽鸡板块都是盈利的,这样你就会明白,猪周期一旦反转,黄羽鸡就能彻底起飞。

    对于白羽鸡,我早就说过了,出栏已经创历史新高,前两年50亿出栏,现在70亿出栏,在肉类总需求稳定情况下,这么高出栏情况下,价格会好吗?这点不用解释了吧。

    虽然白鸡的养殖成本低,但销售价格也很低,公斤价也就相当于生猪的单斤价,所以看到的成本低,也只是相对而已。

    我们现在反问一句,对于白羽鸡未来增量来自哪里?之前两年增加的20亿出栏来自于部分快速黄羽鸡渗透,还有预制菜增量。未来呢?

    伊利股份10多年前就发布,我国国人奶制品的摄入量远低于日韩、欧美,10多年过去了,这个摄奶量是否大幅增加?没有,且近年的增长是非常缓慢,瓶颈已经显现,欧美不吃白米饭,难道意味着我们未来不吃白米饭了?饮食结构差别很大的,欧美上千年探索的土豆+牛奶的营养搭配,就像我们几千年形成的餐饮文化。

    反过来提出第二问,快餐文化是否能成为我们中国的主流饮食文化?

    显然不行,就是疫情这几年,间接推动了快餐及预制菜的一波大发展,未来还是会回归既往的消费模式。国人对肉类质量需求也是逐步提高的,国外主流喜欢吃快餐白鸡,我们习惯喝鸡肉炖汤,南拳北腿,各有千秋。

    这些不是说渗透就能渗透。在目前国内没有增量的大市场,存量博弈,谁都不敢说未来10年自己有双位数增速,自然圣农发展昨天第一季报就打脸了,仙坛股份也打脸了,我之前说过,圣农,仙坛等白羽鸡今年都不会好,今年是去库存阶段。

    聪明如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前年2022年下半年,国外爆发鸡流感,引种断档,加上当时疫情未结束,预制菜白羽鸡增量持续,这种双利好的情况下,白羽鸡确实拉了一波,股价大概单月超过50%涨幅,这已经是白羽鸡周期的体现了,白羽鸡周期就是快而速,一两个月干完拉升周期。

    当年这些参与白羽鸡投资者和机构难道看不懂吗?他们就是看懂了,第一,当时国内肉类价格上涨有限,马上就要拐头向下。第二,疫情准备开放,预制菜和白羽鸡预期受压。第三,白羽鸡产能持续扩大,未来的产能过剩问题逐步体现。

    所以,自2022年底开始,白羽鸡开始了下行周期,股价也连创新低。

    白羽鸡所属行业内多个企业业绩开始不及预期,而相反,生猪企业,黄羽鸡企业,在第一季报出现了业绩反转苗头,一升一降,你说未来1年胜利的天平在哪里?

    也许白羽鸡下降周期自2022年以来,下降2年后,可能在2025年的第一季报,在生猪黄鸡企业走好的情况,出现单月完成拉升的可能


  •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匪石,今天分享的内容叫央行买国债,大放水时代来临?来自鹰眼看风。

    量化宽松最早是在日本实施的。上个世纪日本被美国收割后,陷入了严重的通缩,造成了“失去的30年”。为了托住经济,日本启动了YCC政策,国家在二级市场巨量买入国债,用来压制利率,买国债的钱绝大部分就是央行印出来的。这就是量化宽松政策了。直白地说,就是日本人可以以接近于0利率从银行借钱出来投资创业。可以说,这是极度激进的经济刺激政策,就这样日本的GDP还是起不来。相比之下,我们常常惊呼为惊天利好的降息1%,啥也不是。

    结果就是日本国债规模/GDP达到了惊人的250%(第三的中国只有50%左右),而且日本央行持有债券比重,已经接近80%了。

    而最终买单的还会是日本人,如今日元已经贬值到158了,十年里,日元已经被腰斩。去年开始,日本人要难过了,十年里工资没涨,但是很多货物价格却已经飙升几倍。

    不仅仅日本,为了买国债,央行的负债率都越来越高。美联储从9千亿美元直接飙升至9万亿美元,欧央行从1.3万亿欧元飙升至8.8万亿欧元,日本央行从110万亿日元飙升至760万亿日元。短短十来年,欧美日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飙升了7倍-10倍。都是负债累累,为了还债,要么省吃俭用,要么货币贬值稀释债务。只有美国貌似有点点通过科技革命提升生产力来消化负债的可能。

    中国也要量化宽松?

    4月23日,财政部和央行发文支持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买卖国债,此举引起轩然大波。难道中国也要学习美国、日本开启量化宽松?

    先说下央行是怎么买国债的。

    以买入举例,我国央行在债券交易市场中,买入国债并持有。产生的结果就是:央行获得国债,付出货币,原持债券人得到货币。由于央行是货币的提供者,所以央行买入会导致市场的货币供应量,也就是大家常常理解的向市场上“放水”撒钱。

    需要注意,这个动作并不是单向的,可以买也可以卖。而央行如果卖出国债,那就是向市场上缩水收“钱”,整个社会的银根会变紧。

    中国也曾经以印钱买债的方式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但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后果。94年,通货膨胀爆发,物价飞涨,CPI达到了27%,比去年美国最严重的时候(9%)还严重3倍。此后,国家制定了法律,禁止央行直接购买国债。

    那现在怎么能买了?法律改了?

    法律没改,只是买国债要分场合。法律规定的是央行不能在一级市场直接认购普通国债,但是在二级市场上买卖,或者买特别国债是可以的。简单理解就是,新房不能买,只能买二手的。

    央行现在持有的国债只有1.5万亿,其中1.35万亿都是在07年发行的。而07年那次的发行,其实就是国家现在说要进行的二级市场购买。

    国家发行了1.55万亿特别国债,财政部向农行发行特别国债,农行再把国债卖给央行,获得资金拿来购买外汇向中投公司注资。

    国家为啥要发国债呢?当然是缺钱了。

    现在,地方债也好、房地产企业债也好、救A股也好、支持高端制造也好,都缺钱,需要通过发债来筹集资金。比如现在国家要搞房子、车子、家电以旧换新,需要2万亿用来做补贴,财政部就可以发2万亿的国债拿到2万亿的资金。启到的效果就是,国家欠的钱多了2万亿,但是买房、买车、买家电的多了,经济更活跃了。

    现在,财政部和央行都表态要增加国债买卖。所以,很多人就开始吹要大放水刺激经济了。尤其中介,开始吹货币要宽松了,房价又要起飞了。貌似如此,实则不然,断章取义了。

    真正的目的

    财政部和央行的表态中有两个点说明,至少近期央行增加国债买卖不是要量化宽松。

    第一,他们说的是增加买卖,是双向的,可以买也可以卖。而美日的量化宽松里,都是单向买入的。美日量化宽松是在其他货币政策不起作用了才被迫进行的,中国当前货币政策调控仍有其他手段可用,比如降息降准。

    第二,他们说这些的背景是国债利率持续下行。国家觉得这不符合逻辑。通常一个国家的国债,利率应该接近于国家的GDP。买国债就是买这个国家,这个国家一年能增值多少大概和这个国家GDP的增长应该是匹配的。

    也就是说,当我们国家的GDP增长是5%的时候,国债利率也应该趋近于5%。现在是,国债抢的人太多,也就是想买的人太多,相互压价导致国债收益率持续下跌掉到了2.5%左右。这是不对的。国家增加国债买卖的意思是,你们这些银行保险等等机构,别买国债了,把钱投入到实体经济去,哪怕是投资股市也别来买国债了。将来,央行还会下场卖国债,提升国债供应。

    奇怪吧,这个视角一看,那是什么量化宽松,完全就是相反的操作,这是喊话可能收缩呀。所以,看消息得看全。所以当市场误解要宽松的时候,主流媒体就纷纷发生否认了。

    央行买卖国债的第一个目的,就是调控国债利率。进一步定价人民币资产。

    而第二个目的,则是增加货币调控能力。

    国家确实也缺钱,现有的各种各种财政调控手段,比如降息降准,虽然还有一定空间,但是实际效果确实不太好。如今,国内经济确实困难,地方债、房企、A股、高端制造都在危险且关键的时期,中美金融战仍然打得焦灼,中国需要增加更多地货币政策工具,以备不时之需。

    央行通过二级市场买卖国债,提升国债作用和流动性,可以更好地调控全国金融市场,包括利率、资产定价、资产储备等。

    风险端看,虽然短期我们是为了调控利率,增强调控能力。然而,这也是为了下一步的政府国债发行奠定了基础,用以支持政府的赤字融资。这也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

    央行资产负债表近年急剧膨胀,并创历史新高。货币框架调整的同时,希望国家做好配套的监管。发国债一定要有正当目的,有节制,且有使用过程严格监管。

    中美这场世纪博弈,美国展现了疲态,中国似乎有了更进一步的机会。货币架构的调整表明我们可以向新的世界秩序更进一步了。而外资流入A股港股,则是因为美国GPD只有1.5%有些扛不住了,一些资金开始押注中国。最近局势有些出乎意料的向好,冷静地持续观察,财富的机会也许不远。

    具体到央行买国债,我们要关注国债发行的量、发行的目的、央行买卖的比例等等。然后才能评估是宽松还是收缩,还是定向刺激。



  •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匪石,今天分享的内容叫为何银行第一、地产倒数第一?来自荒原资产凌鹏。

    截止4月25日收盘,申万一级行业出现了一个“异象”:银行涨幅位居第一,地产行业倒数第一,一头一尾相差30%+。都说银行是地产的“后周期”,为啥差别这么大?是市场错了吗?

    事实上,不单单是银行,前几名都与地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为何走势如此迥异?这种情形并非一天、两天,而是2021年春节后就大体如此。如果只是一两只股票这样,可能是个体因素,但如果众多行业、长时间如此,背后肯定有深层次原因,市场很难长时间错误。

    关于此种“异象”,很多人给出两种解释。其一,系统性作假。这些行业的基本面没受地产影响,是因为其粉饰报表甚至作假。个体或许有此可能,但跨领域、全行业作假,可能性不大。其二,只是时候未到而已。地产刚出问题的时候大家这么说,现在过了2—3年,还是这么说,会不会一直不到?

    其实除了上述两种“解释”,还有第三种可能,那就是“这些行业在地产调控前,就已经和地产做了切割,所以没被波及”,而这也涉及本轮地产调控的基本逻辑。众所周知,地产是中国经济的一颗大雷、由来已久,这一点我们知晓、高层自然也很清楚。但从2003年以后,房价越调越高,似乎没有好的调控方法?实际上,不是不知道蛇的七寸,而是投鼠忌器,怕牵一发而动全身。治大国如烹小鲜,要根除这个顽疾必先清理其外围。

    于是乎,从2012年开始国家就着手切割银行和地产的联系,其手段自然是减少银行给地产的信贷,表内如此、表外也如此。但此时还不能完全切断地产的资金链,否则不利大局,所以2012后信托和非银就填补了银行给地产融资的角色,这也是信托业之后十年繁荣以及近两年泥沼缠身的根本原因。到了2015年底,国家又启动了“供给侧改革”,在2011—2015年行业自身去产能的基础上又“自上而下”地来了一把。最终导致商品价格回升、周期行业ROE回暖,资产负债表大幅改善。

    等处理了这些外围后,2021年伊始才重点整治房地产。此时已非常有底气,即便碰到三年疫情也毫不手软。并且立竿见影、一打一个准,这也验证了前面的说法“不是不知道怎么治理,而是之前不敢”。从2021年开始,地产行业迅速降温,有些产业(如水泥、家电、厨卫、涂料)受到波及、信托和非银也有所受累,但大头的煤炭有色钢铁化工以及银行似乎脱钩。事实上,银行是受到影响的。我们汇总每家银行公布的具体部类不良率,如下表所示:

    从2021年上半年到2023年上半年,银行地产部类的不良率从2.08%到4.10%,几乎翻翻。短短两年,不良率翻翻、影响巨大,也实实在在体现了地产行业这两年的实际状况。但银行业整体的不良率却从1.38%降至1.27%,这主要得益于其他部类如制造业、批发零售、交运仓储、采掘业的不良率下降。这些子部类的不良率下降、资产负债表改善和该行业上市公司的季报相匹配、可验证,绝非作假!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国家之前的排雷和布局,历史最终会给这一切以极高评价。

    所以真实的情形如下:谁都知道地产是心腹大患,但不可轻动----国家决心排雷,先剪除外围----2012年始,切割银行、扶植信托,2016年“供给侧改革”----2021年始,外围已清、集中整治地产----短短两年,地产降至冰点,但大头未受波及。逻辑很清晰,事实可验证。

    这才是我们过去十年经历的真实情况,绝非一句“作假”或者“时候未到”所能涵盖,而市场看得真真切切,这也是最神奇的地方。即便我所接触的99%人都不同意这种说法、并且也不这么做,但市场就是这么走。我们在2020年下半年,经过深度研究,凭借逻辑推断出上述结论、2021年开始布局。如果说2021年年初还只是逻辑推断,现在成真的概率进一步加大,因为我们又看了三年的数据和12期季报,事态的发展和当时的预判大体相近。一个理论是否正确不是看有多少人认同,而是其能解释尽量多的现象、其推断能在未来被观察。

    最近竞调我们的很多FOF、家办说我们“逆市”,我说“2020年确实逆市,但过去三年其实一直是顺市而为”。2020年“茅宁”泡沫化,我们觉得这些股票风险巨大,所以没有参与,但2021年春节后市场就是这么走,我们只是逆主流人群、并非逆市。



  •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匪石,今天分享的内容叫港股红利资产的配置逻辑与机遇!来自E起来养基。

    4月19号收盘后,会里发布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4月23号盘前,瑞银又将A股和港股评级,上调至“超配”,同时将美国科技股“六巨头”下调至“中性”,彻底点燃港股,所以,在多重利好的刺激下,港股喜提五连阳。

    今天有朋友问,港股是不是能抄底了?

    之前就说过,“内资持续南下抄底港股,说港股见底,结论可能武断了点,因为持续加仓两年了,但是,A股和港股,央国企股价走势发生了共振,是不是至少可以说明,拥抱红利,是全球投资者的共识”!

    第一个问题,为何说全球资产在拥抱中国红利资产,逻辑是啥?

    目前,一季度报还没有披露完,所以,还未有完整的北向资金流向分析报告出来,但我们可以通过两个点,来观察全球资产对中国资产的态度,以及其资金流向。

    第一,最近“摩根士丹利等多家外资机构发布报告指出,全球资金正呈现重返中国股市的趋势。汇丰控股的数据显示,超过90%的新兴市场基金开始增持中国股市”。摩根士丹利,就是去年在3300点提示A股风险、3000点提示不要轻易抄底的那家研究机构。

    第二,K线走势代表了资金的态度,资金与K线图是永远不会骗人的。红利风格的代表,工商银行、中国石油等这些AH两地上市的央国企,它们的股价走势出现共振,且有些公司的AH溢价率在逐步收敛。

    尽管有媒体说,“南水”(内地去香港的资金)已占港股交易额的三分之一,但是,港股的定价权,仍然是全球投资者定价的,所以,综上两点,我们有理由相信,全球资产在加仓中国红利类资产吧,不信的话,你也可以继续保持观察,这是我们聊的第一点。

    第二个问题,海外资金加仓中国红利资产的逻辑是啥,会买A股还是港股?

    外资做多中国逻辑有两点,一是外资认为中国经济已企稳回升,二是全球资产比价的结果。

    先来说第一点,中国经济已企稳回升。

    近期高盛、花旗分别发布报告表示,上调对中国2024年全年GDP增速预测,其中,高盛从4.8%上调至5.0%,花旗从4.6%上调至5.0%。

    所以,当我们一季度GDP数据发布后,内资机构还在质疑数据的准确性,而外资已认为,虽然房地产行业仍显疲软,但我们一季度GDP和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已超出他们预期,经济在复苏。

    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当经济基本面下行,即便是再有“性价比”的资产,也有杀估值与“清零”的潜在风险,因此,当经济企稳,不见得资金立即就会回流,但优质资产杀估值的风险就会被解除。

    再来说第二点,全球资产比价的结果。

    首先,去年全球股市都在涨,美国、日本、法国、德国、印度等多国股市均一度创下历史新高,美股纳指全年涨超40%,在全球主要股指中遥遥领先,而只有中国市场在跌,但中国上市公司的经营质量,真的就很差吗,显然不是,看最近披露的年报就知道。

    回顾全球主流资本市场,年线出现四连阴的仅有1929年金融危机中的道琼斯工业指数,随后拉开了波澜壮阔的世纪行情,历史上主流资本市场还没有连跌5年的记录。回头来看港股,确实可能是要到了跌无可跌的时刻了。

    因此,中国股市(含港股)的估值,与海外市场拉开了巨大的差距,物极必反,咱这边基本面出现边际改善,就会边际动量资金回流。

    其次,在年初发布的,要将市值管理成效纳入央企负责人考核,“一企一策”,引导央企负责人重视公司的市场表现,并且,要加大现金分红力度,提高投资者回报。

    因此,以国央企为代表的红利类资产,等于是在市场之上,又叠加了一层“安全”buff,下跌有底,分红有保障,那么,高股息、高现金流、有稀缺性的国央企红利资产,自然会吸引到海外低收益预期的资金配置。

    第三个问题,资金加仓中国红利资产,会在A股买还是港股买?

    如果是交易型资金,可能会倾向于通过北向通道在A股买,A股流动性好;如果是配置型资金,长期持有,大概率会优先买港股,逻辑有二。

    第一,港股更便宜,股息率更高。

    以恒生中国央企指数为例,24家在AH两地上市的央国企公司,A/H股价溢价率均值为100%,也即意味着港股股息率更高,非常适合奔着股息率去配置的资金,比如海外养老金、国内的理财子、保险资金。

    比如中国联通,A股的股息是3%,港股的股息率就是6%,如果是外资在香港买,仅有10%的红利税,算下来还是要比A股高10%。

    第二,A/H溢价率已到历史极值,有估值修复预期。

    由于A、H市场流动性问题、交易规则差异、港币汇率等问题,导致A股对港股有长期的溢价,正常情况下,这个溢价率是130%左右。

    这几年,因为某些因素,导致A/H溢价率大幅攀升,溢价率中枢升到了140%,年初一度突破了150%,这种极值的定价偏差,必然会随着风险解除被修复。

    另外,这两年,AH两地监管,持续在推进两地“互联互通”,有一种市场预期就是,降低内地资金去香港投资的门槛,降低港股红利税,这两个点要是落地,价差逐渐会被修复。

    因此,海外资金通过港股配置中国红利资产,既可以享受到中国红利资产大贝塔的提升,还可以额外赚到港股估值修复的钱,岂不是有赢两次的机会。

    第四个问题,A股与港股的股息红利税有何不同,ETF收到分红钱去哪了?

    众所周知,全球证券市场中有三种主流的税收品种,分别为印花税、资本利得税以及股息红利税。当前A股和港股,均暂免征收资本利得税,只对现金股息部分征收红利税。

    红利税,A股是按照持有时长来征收的,持股期限超过1年,股息红利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持股1个月至1年的,税负为10%;持股1个月以内的,税负为20%。

    而港股,主要是按照所投资港股企业的性质与注册地范围征收。此外,不同类型投资者的股息红利税率也不同。

    A股和港股,收到现金分红后,股价是要除息的,ETF中的某只票,收到分红股价除息后,那持有市值占比就要比分红前低,为保持紧密跟踪指数,基金经理就会把收到的分红,全部买回去,哪只成分股分红就买回哪只。

    第五个问题,如何挑选红利指数,为何要着重考虑调仓频率和单票持有上限?

    剁手看好红利,不是无差别的看好,如有些估值不低、盈利又处在下行周期的票,股息率再高也不会看好。

    首先,在图人家股息的同时,我要保证股价不会下行,比如部分煤炭股,前年盈利好去年分红高,显得股息率很高,但是有些煤炭股估值已被修复至尾声,这类股票,我图他股息,市场可能要图我本金。

    其次,公司盈利要稳定连续,唯有这样股息率才有保障,险资等才会配置,比如像中远海控、莲花味精,因为它盈利波动大,分红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所以这类公司,谈股息率没用,A股分红规则是:企业要把历史亏损填平后才能分红。

    因此我只看好两类红利资产。一是类似于电力这种,处于业绩反转阶段的红利股,不看股息率,看业绩的阶段成长性;二是带有垄断性质的、盈利可持续的、估值极低的红利股,比如三桶油、银行、电信运营商等,赚分红与估值修复的钱。

    综上,剁手核心想表达的点有三个:

    第一、拥抱红利,是全球投资者的共识,外资不止是嘴上的态度变了,行动也变了,在买。

    第二、像保险、银行理财子等这类长钱,更看重股息率的资金,会更倾向通过南向通道,配置AH两地上市的央国企,当前南下的资金里面,就有这类资金。

    第三、如果你认可剁手上述逻辑,也想配置点港股,那可以关注下恒生央企ETF,这个ETF跟踪指数的编制方式与成分股,都更符合剁手的审美一些,不过要说明的是,因为成份股不同,同风格指数间的日内涨跌幅也不同。



  •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匪石,今天分享的内容叫如何看待今年的科技股配置?来自价值at风险。

    1、考虑到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政策变化以及科技进步的速度,科技股的长期增长潜力如何?

    目前,虽然美元利率在疫情后快速抬升,但今年降息预期较为明显,这或将有利于新兴产业,特别是科技行业的发展(利率低更有利于暂时无法盈利的企业获得廉价资金)。

    当前,全球化已经放缓,主要国家都在进行科技领域的产业补贴,如半导体产业本土化,特别是这两年AI行业横空出世,ChatGPT带来人工智能技术的质变,未来会有更多AIGC项目落地。虽然短期看来部分公司可能存在一定的估值泡沫,但就如同2000年web1.0时代的泡沫破裂也不会阻碍优秀的科技公司最终成长为全球科技巨头,这一次AI的进步趋势和方向也不会因为短期的泡沫而改变。

    而在国内,在中国经济向科技要效率的当下,有关部门也出台了很多相关的利好政策,从之前的东数西算,到国资委频频点题人工智能,鼓励“国家队”带头加速布局AI产业,再到当下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新质生产力”。显然,对现有局面来说,AI或许能让传统国企“老树开花”,也能进一步带动反哺科技股,带来更多的实际性增长。

    当然,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到优秀的公司。类似于科网股泡沫时期,大量公司最终被证伪,很多意想不到的小公司反而最后活下来成为赢家,这一次也不会例外。中美现在AI领域最火的一批企业,不一定都是最终的赢家。

    2、2023年,科技股的投资回报率远超公用事业或房地产板块,2024年科技板块回报能继续领先吗?2024年银行、央企等大金融板块强势的背景下,科技板块配置应该如何把握机会?

    从长期趋势来看,金融地产这些引领过去经济发展的行业,未来或难有非常高额的回报,新兴行业的崛起或将取代这些旧经济。不过部分估值极低、现金流良好、分红又高的公用事业国企,仍有配置的价值,毕竟投资风格不能过于单一化,在追求高风险偏好的高增长新兴行业的时候,也需要配置一些低风险的传统行业作为风险对冲。

    市场很容易形成跷跷板效应。在银行、央企等大金融板块获得政策利好、资金青睐、股价强势的背景下,科技股的比较优势或不明显,虹吸效应下,科技板块或下跌。不过,换个角度看,股价下跌也可能是一种机遇。一些优质的科技成长股有望跌出加仓良机,在自身技术过硬,以及有业绩支撑的情况下,投资者或可期待后续的均值回归。

    此外,成长股本身就包含了价值属性,成长股是发掘未来的高价值,传统价值股则是守住过去的高价值,两者并不矛盾,不是非黑即白,他们也不存在负相关的逻辑,作为投资者完全可以同时配置高股息和高成长公司。

    3、如何看待今年科技的投资主线?哪个细分领域更具有投资价值?是否应该关注特定的子领域或技术趋势,比如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区块链等?

    说到科技股投资,AI是一条不可忽视的主线。从美股来看,无论是做AI芯片的英伟达、AMD还是做服务器的超威电脑都走出了超级大牛的行情。从应用端来看,未来数年科技股投资的主线大概率还是AIGC,目前全球各大科技巨头都在发力人工智能生成技术,比如苹果宣布放弃造车计划转向AI。AIGC在应用端也开始被广泛应用,给一些行业带来了显著的效率提升,比如在医疗领域,AIGC可以帮助医疗专业人士分析患者数据并生成医疗报告,提高医疗诊断的准确性。

    美国淘金热期间,挖金子不一定能赚到钱,但卖铲子给淘金者一定能赚钱。具体到AI的细分领域也是一样的道理。目前市场的主线仍然是“卖铲子”的公司,主要集中在硬件板块,比如AI芯片,英伟达毫无疑问是龙头;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细分产业,比如液冷服务器;还有CPO等等都是值得关注的领域。

    而下游挖金子的生意似乎表现一般,AI应用里暂时无法分辨出哪些是最具赚钱效应的方向。仅从当前的情况看,一些涉及Office相关、视频图片处理等领域的初创型AI公司暂时能获取一些付费用户,但也是以零星个人用户为主,B端巨大的企业市场和更多的C端用户还是偏少,AI下游应用的整体市场规模仍偏小。

    其他如量子计算、区块链等也可作为第二选择,不过整体来看,这几个行业尽管也有一定的看点,但不论是行业体量还是技术前景,或无法和AI行业媲美。

    4、科技板块的波动很大,面对大波动,我们应该怎么做?如何进行风险控制?

    不仅是针对科技股,所有投资都需要注意合理的资产配置、对仓位的准确控制,并保持行业/风格的相对平衡。

    仓位控制就是要根据市场整体水位高低对总仓位做一个统筹,例如整体市场高估的时候,即便个人持仓标的泡沫较低,也要保持一定现金以防范风险;而在下跌趋势中,也不要轻易打完子弹,可以设置网格买入;在熊市底部的时候,最好能有持续的现金流加仓,以摊薄成本。

    而风格平衡的目的是防范仓位过于集中于某单一行业所带来的风险,同时持仓既要有进攻性也要有防御性,如果仓位都集中在医药或者其他新兴的半导体、新能源行业,那么即便是分散不同的公司,也无法有效防范风险。



  •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匪石,今天分享的内容叫港股有戏了,来自一碗夜宵。

    好久没聊港股了,港股已经不是人人喊打的市场了,而是逐渐被大家遗忘的市场了。

    去年写过一篇关于港股的,可以加恒生科技了。当时我总结了港股指数的投资逻辑,基本面看内地,资金面看海外,情绪面看全球。

    先说国内,我们看最新的经济数据,内需还是比较弱的,地惨数据依然不好看,在没有新产业接力棒下,复苏进程是艰难缓慢的。再加上经历多次捶打的投资者变得更加谨慎,不会因为短时期、某几个指标好转,就兴奋不已,这就对分子端形成了无形的压制。

    再来看海外,当时觉得美债收益率4%了不得了,但去年十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一路飙涨一度接近5%,现在似乎也已经习惯了4%以上的美债收益率了。不过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港股和美债利率的负相关性就没那么明显了。去年四季度美债收益率快速下行100bp,港股基本没啥利好反映;最近美国通胀再抬头,港股也基本脱敏了。

    情绪面么,像俄乌冲突持续、中东纷争不断...就不说了,不过这些更多是短时性冲击。

    这么来看,港股好像真没什么好讲的了。但最近有些变化是值得关注的。

    4月19日证监会发布5项对港合作措施,回应了两会上香港证监会主席的大部分提议。其中,支持人民币股票交易纳入港股通,也就是可以直接用人民币买港股。这就对内地资金比较有吸引力,因为可以降低汇兑损失及风险。

    其中还有建议,降低港股通个人投资者的分红税收水平。若这个问题解决了,彼时南下会更加果决,毕竟当前港股通最高28%的实际税率还是很肉疼的。这个时候,夺回港股定价权的呼声再次响起。

    现在港股估值主要取决于美国无风险利率水平,背后本质上是因为港股以港元计价,而港币和美元采用的是联系汇率制。所以美国一加息,美元就会回流,以港元计价的港股估值受到压制。这种压制,也导致了AH股的价差越来越大。

    之前看过一个报告,截至2023年11月末,港股市场有64%的机构投资者,其中占比最高的依然是国际机构(37.7%),而港股通仅占比11.6%,就算加上中资机构的13.8%,内资一共也就25.4%。

    从2018年到2023年,内资尤其是港股通、以及香港资金承接了大部分国际机构抛售的股票,国际机构在六年期间占比下降了14.4%。从趋势上看,内资对于港股的定价确实越来越重要了。

    不过,是不是人民币定价其实并没有很重要。

    从资产配置的角度,资本总是会去寻找性价比更高的资产。全球放眼望去,还有什么资产是不贵的?黄金前期突破2400每盎司,原油也在80美金以上,美股、日股、印度、德国等都在突破新高。港股显而易见的估值洼地,我不相信没有国际资金在伺机而动,当年如何快速从港股抽离,有一天也会以什么样的速度杀回来。而这次黄金大牛市,就可以窥见背后美元信用的裂缝,作为对冲避险,人民币资产一定会是大量美元储备货币的去向之一。

    港股仓位我一直有,主要是恒生科技和恒指。

    最近与机构交流听到的观点,和大家分享下。一些在煤炭高分红资产上挣钱的投资者,或者所谓“真正的”价值投资者,在寻找新的投资标的。A股红利投资是有外溢倾向的,港股当前的股息率是很高的,即便按最高的收28%分红税,依然很有吸引力。

    而港股互联网也可能成为潜在“新煤炭”。一来估值杀得很低,十几倍。二来自由现金流很好,像腾讯、阿里账上现金超千亿。再说政策端是比较友好的,去年网游意见征求稿引发相关个股大跳水,监管口径随即缓和,生怕吓到一惊一乍的资本市场。

    此外,互联网公司这几年都在降本增效,资本开支放缓,不那么卷了,账上也有钱了。如果能提高分红、或者更在意股东回报,会是一个很大的机会。前段时间,腾讯“320亿分红+1000亿回购计划”,市场就很买账,顶着南非大股东减持压力,愣是涨了近20个点。港股这两年回购金额也非常可观,今年一季度激增,累计回购近500亿港元。

    这几天港股的表现不错,说是贝塔行情还为时过早,但港股“颠”起来也是蛮有想象力的。




  •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匪石,今天分享的内容叫股票市场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来自散户老沈。

    股票市场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

    股市当然是无效的。如果股票的价格有效,也就是说股价时时都反映了这只股票所代表的公司的内在价值。那我们就无须费尽心思的分析公司,考量价值,只需要看股价计算回报就可以了。

    正因为股价在大部分时候不能真实的反映一家公司的内在价值,我们才需要通过大量的跟踪和研究,对一家公司进行估值,并与当前的股价对比作出投资的决策。也正因为股票市场报价的无效性,我们才能在市场中得到很多有效的、高效的投资机会。

    巴菲特说,如果市场有效,我只能沿街乞讨。老巴这句话稍有点绝对,虽然我是他的忠实小粉,还是想注解一下他的这句幽默:股票报价有效的情况下,我们也是可以根据股价计算一下回报率是否合理,是否有投资价值的。

    比如长江电力这家公司,我们以长期视觉,把它未来几年的每股盈利定位在1.4-1.5元之间的情况下,则在当前分红率水平下,可以得到约1元每股的年均股息。

    水电资产与银行资产的区别。前者具有高度的确定性,加持以优秀的生意模式。而银行的资产是什么?主要是放出的贷款,这些是风险资产。所以我们以前投资四大行时,对股息率的要求是达到7%。为什么我凭空给它定了个7%的股息率要求?原因有二:

    1、7.18%的收益率下,复利可达10年回本。这是全球投资实业或有价证券的回报均值,是一个公认的合理回报率。

    2、7%的股息率中,我是两个部分相加得到的。一部分是无风险收益,一部分是风险补偿。前者是一个相对固定的值,而后者则是由所投资的公司的质地、风险属性决定的。在10年期国债当前约2.3%的水平下,我对银行股息率追加了两倍的风险补偿要求。

    对于长江电力这样的大水电资产,风险性极低而稳健性超高。早上我馆和部分朋友聊天时,一起聊了一通中国地理。我先和大家聊了雅砻江优质的水力资源禀赋,但我并不是要谈川投和国投的水电。雅砻江在四川攀枝花银江镇东汇入金沙江。雅砻江在藏语中称为尼雅曲,意思是多鱼之水。它是金沙江第一大支流。

    雅砻江与长江电力有何关系?长江电力的六座大坝有四座梯次分布于金沙江下游(自攀枝花市至宜宾市),分别是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和向家坝。长江上游两座电站分别是三峡和葛洲坝。

    水电的效益受来水影响较大,每年的5-9月是丰水期,其余月份为平枯期。根据我们上面了解的地理常识看,雅砻江的水全部要经过长江电力的六大电站,如果长电的六库联调得力,来水大大平滑。而在长江三峡之上尚有大渡河、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水系汇入长江,影响到三峡和葛洲坝来水。五川汇一水,这是长江电力优于其它水电的一个地理优势。叠加长江电力六坝发电送两广、江浙、上海等发达区域的较高电价。对长期投资者来说,可以无视短期的利润波动。短线投资者无须浪费时间看老沈说的这番废话。

    再结合水电优秀的印钞式生意模式,我们对长电的股息率要求就不会和银行这样的风险资产一视同仁,我们要对这样的水电资产给予“优待”。只要在无风险收益之上给我们一定的风险补偿,我们就会欣然接受。如果银行定期存款2%,现在给你4%的股息率,要求你承担的风险极低的情况下,你愿意不愿意?我老沈是愿意的。4%的“长期平均股息率”所针对的股价约25元。所以前些天长电24.6元之下我很开心的买入。

    这两年我的投资组合中一直有一家公司中国海油。从上交所一直买到港交所,一路追随。两年时间这家公司既有成长,又有股息。给很多投资者带来了翻倍的丰厚回报。也为我的账户盈利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一直充当着我的投资组合的护法之宝。

    在我的投资组合中经常出现另一家公司,就是上面聊到的长江电力。这家公司既无高成长,也无高股息,但是稳如磐石。它在平时不显山,不露水,但一年股价加股息合起来也有两元左右。平均下来也有9%左右的收益回报,我还要什么自行车?

    最关键的是它在稳定我的投资组合波动的同时,成为了我的现金等价物。每当市场情绪异常,其它股票出现大跌的良机时,我就可以随时卖出长电换到低估的股权。它是我稳定投资、平衡组合、优化仓位的最佳保护神。



  •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匪石,今天分享的内容叫消费降级里的大赛道,来自中国慢慢来。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大意是说2020年顶流的基金经理张坤,掉进了消费升级的陷阱里。这几年在泡泡马特,啤酒,李宁,爱尔眼科,美年健康这些股票里挨个试仓,都挺失败的,最后转了一圈含白量更高了。

    说实话,这几年张坤不顺,我自己也不顺,总感觉哪出了问题。在2020年我大举买入股票的时候,当时的设想是房价已经高了,不可以再碰。既然消费升级的时代,

    我们需要更多更好的娱乐。我们需要更好的创新药。我们需要更好的品牌消费。更多的旅游消费。

    事实证明这个策略,跟张坤一样在陷阱里苦苦挣扎。我们正在从第三期的泡沫破裂期,往第四期的收缩倾向转变。第四期的主流是【无品牌倾向】【朴素倾向】【休闲倾向】【本土倾向】。

    穿衣服,优衣库和无印良品就够用了。吃饭,吉野家食其家萨莉亚就够用了。家具,nitori这种就够用了不讲排场。

    杂物,百元店正好。这些都是日本这二十多年崛起的品牌。喝咖啡,瑞幸咖啡价廉物美就行,不要什么第三空间了。坐飞机,主打一个准时到目的地,春秋航空虽然行李托运便宜,胜在一个票价。杂物,拼多多就够了。药品,集采告诉你差不多就行了。这些都是第四期正在发生的事。

    这些东西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够用就行,不要牌面。有个玩笑说,你以为的消费降级是30块的牛肉面变成了25块,其实是25块的牛肉面不做了,改成10几块的素交面和焖肉面。吃的人管饱就行,不贪口福。 这个狂吃素交面的逻辑,日本人在优衣库,无印良品,百元店,萨莉亚上已经展示了。

    按照这个逻辑区分,我把消费股分成几大块。

    1. 消费升级。一般是定价偏高,服务优质,研发费用大。主打的是一个享受,好用。其实人自然的思路就是这样升级。这类股票非常多,比如卖豪车的,京东,顺丰,免税店等等,他们不是未来的主角。

    2. 稳定发展。主打的是刚需。在未来消费金额和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产品升下级他们能赶上通胀,大概率就是个分红价值股。下限说不定还会给卷了。比如伊利股份,青岛啤酒,白酒,农夫山泉算这类。

    3 . 消费降级。主打一个好用便宜不要牌面。这类企业的问题是,没啥品牌美誉度,没有巴菲特喜欢的那种品牌溢价带来的护城河,总感觉跟个危城一样随时对手会冲进来。这个名单里有瑞幸咖啡,春秋航空,拼多多,仿制药。可能小米也算,雷军这点非常敏感的把握住了时代脉搏。

    4 . 真正能逆风飞翔的真升级。这种东西非常稀缺,在日本能找到的例子是日本迪斯尼,在躺平社会里迪斯尼的票价一路走高,消费节节开花,真的就有很多40以上的女士(已经是日本迪斯尼的主力客户)愿意花钱买票捧场。这种硬核股票的最大问题是你可能会误判,误把手里的消费升级系列当成了逆风飞翔的个股,结果别人不买账。从股价看,现在我们这比较有可能像这型的是【泡泡马特】。

    从结论说,第一点是要回避的,虽然很多东西很高级很舒服。第二点是上下限都比较固定的价值股。第三类是成长股,但是会有不断的挑战,这里我觉得可以过滤掉餐饮行业,餐饮的消费升级和降级很难区分,并且提供廉价餐饮的竞争者源源不断。最后第四类是好东西,但是发现难度大。

    这就是我的一点想法,不一定对。如果对我们现在社会的阶段理解错误,盲目把美国的那一套消费升级死板的拿到这来,总归像历史验证过那样水土不服。

    最近买了一些春秋航空,符合选股的【大市场,小份额,长优势】的特点,虽然口碑不咋地,但是经营效率远胜三大航,在国内市场占比也不算高。并且有注意到巴菲特也曾经买入美国最大的廉价航空西南航空。



  •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匪石,今天分享的内容叫今年,还会有五穷六绝七翻身吗?来自朱酒。

    上证指数在2月下旬站上了3000点,整整两个月过去,一直都在狭小的空间里徘徊,上下都难。这种阶段性的平衡,快要到被打破的时间了。

    最近一年多,由于市场整体业绩增速明显下降,资金的防御心理较重,所以高股息个股的表现相对突出,四大行这些原本被人轻视的标的,始终保持了强势。今年年初,市场波动大,红利概念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在得到国九条的强化后,红利股成了主线。

    但对高股息个股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随着股价的上涨,股息率已经没有那么夺目了。部分个股在年报发布后,股息率也随着业绩的平庸,而变得暗淡无奇。

    拥抱高股息是稳健的选择,但靠高股息板块是没法拉动大盘持续走高的。四大行的股息率已经回落到5%多一点,美债收益率也在逼近5%,这对资金风向有明显影响。

    小盘股的问题也还没结束,对分红的要求,不是说大部分受影响的公司不至于立刻ST,就能无视的。对不少公司来说,以前利润可以做,但现在做出利润就要有对应的分红,相当于吹牛要交税了。

    而且现在减持方面又加了很多限制,套现不易,还要多掏钱,大股东做多利润的动力,就会大打折扣。后面财报发布时,业绩变脸的概率大大增加,淘金子还是要多考虑成本。

    股市里有句谚语:五穷六绝七翻身!过去十几年,4月下旬到5月中旬这段时间,大盘经常表现不佳。其原因在于,过往经济发展较快的时期,年报发布总能带来更多惊喜,所以大部分时间里,都有所谓的春季行情。

    随着年报季的结束,市场热度从高峰开始回落,会把上升趋势里的泡沫挤出去。即便是2015年上半年那样的牛市行情里,4月底到5月上旬的一段时间里,大盘也出现了超过10%的跌幅。

    当下两个敏感点,一个是纳斯达克的走势,另一个是银行股的净息差。前者对市场的影响比较复杂,譬如上周五纳斯达克大跌,但周一的港股却是涨的,这体现了短期资金从美股流出的效应。但如果美股那边持续低迷,港股也会顶不住。

    银行股的净息差整体下降,这是明牌,只是看降幅是否符合预期。当下的银行股,营收和净利润的变化,对股价的影响没有分红大。大家都难,数据可以调整,股息才是真金白银,别看反了。

    虽然从历史数据和当前基本面来看,都找不到让大盘立刻大幅上涨的依据,但毕竟市场现在还处在低位,往下一步就是3000点,又会开启送钱行情了。这里要是能形成有一定深度的回踩,对2季度的走势倒是可以高看一眼。

    大盘问题不大,但具体板块的调整空间会大很多,这也是本轮行情的一大特点。大家可以继续关注大盘宽基ETF——上涨落不下,下跌跌幅小,届时再转换成超跌个股,进退皆可。有能力的还可以反复做交易,这是震荡市的福利;不想多操作的,控制仓位,等待市场指引吧。



  •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匪石,今天分享的内容叫泡泡玛特的一点理解,来自Elon收藏股票。

    刚开始是看了名创优品,后来看到雪球上有人把这两家公司做对比,于是开始看泡泡玛特,没想到越看越着迷。

    我一直想买入不需要卖出的股票。要找到这样的公司,基本上商业模式要是非常特别的,要么是资源垄断性型、网络效应型、强大的品牌类型、IP类具有复利效应的类型。

    一般来说,内容的生意不太好。因为①内容无法垄断,充满竞争。②内容不确定性高,意味着内容试错成本很高。③大部分内容的时效性短,需要不断投入。所以内容行业的生意模式要好,一定是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上面几个问题。

    一种是做内容平台,类似抖音这种。在内容行业,我觉得这种是最好的。最关键是内容成本外包出去了,人类无限的智力资源无限使用,这种平台具备规模效应之后是不错的。

    一种是IP生意,这种生意虽然内容有创新成本,但是IP的生命周期比较长,维护成本不高,足以覆盖内容生产成本,不瞎搞就可以躺赚。

    2023年总收入超过200亿美元的IP有14个,排名第一的宝可梦诞生于1996年。成功IP基本上越老越值钱,因为贩卖得是青春和回忆。在这个基础上如果能更进一步,不完全依赖内部的智力资源来生产IP,而是某种程度上外包出去,作为IP生产平台,那商业模式又高了一级,这就是泡泡玛特在做的事。

    简单讲一下泡泡玛特的模式,①通过潮流文化推广、和艺术家建联、内部孵化等方式挖掘IP ②通过盲盒、手办、潮玩周边等方式将IP包装成产品出售。

    这里的核心是当然是IP的部分,展开说一下。IP分为几类:自有IP、独家IP、非独家IP。

    ①自有IP是内部孵化或者从艺术家收购的IP,可以再授权给第三方,占收入超过6成。

    ②独家IP一般由个人艺术家开发,大部分情况可以再授权给第三方,占收入2成左右。

    ③非独家IP一般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那些,比如哈利波特什么的。

    这里要特别讲一下IP产品的运作模式。一个IP被收购了之后,艺术家收到一次性的买断钱。然后每年出新的款式,过程是:艺术家出2D设计,泡泡玛特转成3D,提供设计建议,然后再产品化,这整个过程耗时8个月。艺术家会从销售收入中获得抽成,但是每年有总的抽成上限,通过这样的方式,把大家的利益绑定在一起。

    下面就是回答几个核心问题。

    1.业务赚不赚钱,品牌是否健康?

    管理层指引是中长期毛利率不会低于60%,扣非净利率20%以上,我觉得实现难度不大。如果把股份开支加回来,估计净利润率长期在18%左右。品牌力=毛利减去销售费率,波动比较大,需要长期观察。

    这里可以和名创优品做一些有趣的对比,名创完全不用担心IP供给的问题,谁火都行,雁过拔毛,凭借规模优势帮助IP最大化变现,做的是一门无聊的快生意。但如果考虑到团队,我会觉得泡泡玛特更好,好的IP就像白酒一样越老越值钱,上限非常高,可以充分和时间做朋友,做的是一门性感的慢生意。

    2.业务持续性怎么样?

    核心是回答:老店是否持续增长?老ip是否持续增长?用户量是否持续增长?

    老店的同比增速是非常重要的零售指标。23年同店同比增长25%。再往前的数据受疫情影响挺大的,这个指标持续观察。

    老IP情况非常健康,Molly这个IP诞生于2006年,2018年收购的,收购前是没什么周边销量的。在诞生18年之后,现在每年卖10个亿,这就是IP的力量。在2017年,公司90%的收入都来自Molly这个IP,现在只占16%,收购的IP增速也都很好,说明公司有持续把外部的智力资源转化成IP的能力。

    另一方面,我更看重头部IP的成长,一个头部IP能做到多大,天花板在哪,这个是真正体现公司实力的地方。

    用户保持高速增长,复购率比较稳定。70%是女性消费者,18-24岁、25-29岁是主力群体。用户画像:年轻白领、Z世代、年轻中产。

    3.管理层靠不靠谱?

    有几点有利的证据:

    公司上市4年以来,累计回购了4%的股份,且平均股息支付率31%。

    创始人王宁挂在嘴边的话是“尊重时间,尊重经营”,这恰恰是IP生意最重要的地方。

    我的leader几年前去拜访交流过王宁,对他评价不错,是个善于复盘自己过去得失的人。对叶国富的评价是“生意人”,我觉得对这两个评价都蛮准确的。

    看了业绩会的发言,我对管理团队整体印象很好,讲得都很实在,很扎实很理性。很难想象这么感性的生意是由这么理性的一群人在做。

    4.未来的增长驱动力?

    24年指引:24Q1表现超预期,预期增速超23全年。预期2024年集团收入增长不低于30%,海外增长不低于三位数。

    海外的增长是非常明显的驱动力,现在港澳台和海外的门店只有80家(,海外收入占比只有16.9%,未来几年保持100%的增速应该是可以预期的。

    5.担忧?

    外部竞争。虽然泡泡玛特一直是打明牌,但目前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竞争。这个行业并不是造一个娃娃搞个盲盒就能成功,IP经营能力、艺术家资源等等都是需要积累的。王宁说不往下看,要看的是迪士尼、乐高这些公司。

    内部业务。公司在23年开始做乐园了,并把它作为长期战略的一部分。我开始对乐园有些顾虑,这么快搞这么重的投入是不是合适的,目前我听下来,管理层整体的态度是坚定而审慎。公司主要看重乐园可以加深用户和IP的情感链接,一个鲜活会动的IP给人的感觉还是不同的,同时对支出比较谨慎,会研究里面ROI高的东西。从业务逻辑来看,做乐园是顺理成章的,或早或晚的事,目前也没有大干快上的风气,所以问题不大。

    更长远的,我在想可能泡泡玛特有一天不得不进入更多内容行业。要培养出真正全球的大IP,得通过这些触及面更广的媒介,当然这是很久以后要考虑的事情了,正如前面所说,这是一门慢生意,且走且看。

    总结

    最后总结一下,生意模式不错、天花板很高、当前增速不错、管理层和历史行为靠谱的慢生意



  •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匪石,今天分享的内容叫轮胎行业:业绩爆发式增长背后的奥秘,来自犹怜草木。

    在全市场2024年一季报平均负增长的大背景下,轮胎行业继去年平均增幅100%之后,一季度全行业预计再现100%同比增长,2024年平均市盈率8-14倍之间,巨大的预期差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作为同为出海代表的电力设施行业,三星医疗、海兴电力等公司周期性明显,市场仍给出了25倍的高估值。那么,出海势头更强劲的轮胎行业成长消费属性突出,24年平均PE8-14倍,是该给合理估值的时候了。

    从开工率来看,半钢胎开工率同环比继续增长;全钢胎因上周部分企业临时检修1-3天,开工率略有下降。

    中国胎企本土产能中,半钢胎优先出口仍要等单发货,内销部分缺货中国轮胎企业出海有多火热?

    先补充个背景:

    二十世纪的前十年,低价中国轮胎席卷全球,作为应对,美国率先对中国轮胎加征“双反”关税(最高达200%),欧盟,甚至南非紧随其后,也开始加征“双反”关税。中国轮胎的出口份额至此一落千丈,以玲珑轮胎、赛轮轮胎、森麒麟、贵州轮胎、通用股份、青岛双星纷纷转移产能至东南亚和欧洲国家。

    也就意味着,在普遍高达30%,甚至200%“双反”关税的背景下,中国轮胎企业本土出口仍然供不应求,需要等单发货。出海景气度可见一斑,原因第三部分再分析。

    中国胎企海外产能中,半钢满产满销,部分全钢企业也满产满销

    森麒麟产能3000万条,一季度销量780万条,超100%开工率;玲珑轮胎多次强调半钢满产满销;贵州轮胎越南基地全钢满产满销,国内全钢开工率90%左右。

    赛轮轮胎公告越南三期延期一年结项,柬埔寨一期投产2年半仍在产能爬坡有点迷。美国市场方面,森麒麟和玲珑轮胎泰国基地降税16%和17%,1-2月美国从泰国进口轮胎增长67%,对其冲击应该很大;俄罗斯市场方面,玲珑轮胎吉林基地投产对其冲击构成一定影响。

    提请注意的是:赛轮轮胎是机构抱团股,目前无视大股东减持、可转债强赎、四季度营收环比下滑等一切利空拉涨,资金量少的可以继续博一下主升浪,大资金还是谨慎追高。

    中国轮胎企业出海的最大增量来自“双反”关税比例较低的海外产能的火爆。

    从成本端来看,天然橡胶同比涨幅15%以上,短期价格回调概率大。产能占80%的东南亚新胶马上开割,期货价格已经回调10%左右。

    顺丁橡胶同比涨幅15%+,短期继续上涨的可能性不大。美国加息预期滞后,局部冲突也是雷声大、雨点小。

    炭黑价格开始反弹,同比持平。炭黑产能是过剩的,从俄罗期进口价格极低。

    钢价有所反弹。主要是水利万亿国债投资限期开工,考虑到房地产和基建的低迷,大涨的概率极低。

    中国轮胎企业业绩爆发式增长背后的奥秘

    1、环保压力+成本高企,轮胎落后产能大出清

    首先,看看国外产能出清情况,两点原因:一是生产线老旧,很多服役几十年的老厂效率低下;二是成本高企,在低价亚洲轮胎的冲击之下亏损严重。

    欧洲作为全球仅次于亚洲的轮胎生产基地,2022年-2023年国际巨头们至少关闭15家欧洲工厂,轮胎产能出清5000万条(俄罗斯2500万条,其他主要包括德国、英国等产能较高的国家)。

    进入2024年,米其林继续关闭波兰工厂,并预告于2025年底彻底关停位于德国卡尔斯鲁厄和特里尔工厂;

    固特异预告德国勃兰登堡州菲尔斯滕瓦尔德和富尔达工厂停产,预计两家工厂的关停时间分别为2024年和2025年。

    再来看看,中国轮胎产能的出清情况,两点原因:一是投资巨大,内卷严重,妥妥的“百轮大战”,自然大部分的企业要成为垫脚石;二是环保压力升级,国内很多新建化工厂的排放要求高于欧盟,这对中小企业来说是致命一击。

    充分竞争后,剩者为王,向来是国内景气度行业的生态。

    从白色家电到汽车行业,美的集团、格力电器、海尔智家、比亚迪这些前辈们走过的路,就是中国轮胎龙头企业可以预见的未来。

    2、欧美通货膨胀严重,海外市场消费降级

    这几年,欧美国家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居民购买力下降,以COSTCO换胎为例,平均在1000美金以上。中国轮胎的质量近些年提升显著,成为欧美消费者可以接受的降级选择。

    消费市场是通过培育发展起来的,随着中国轮胎性价比被越来越多的欧美消费者认可和接受,大有可能成为席卷之势,继续蚕食高毛利的欧美市场。

    3、欧美日轮胎巨头们提价21.4%,给了中国胎企巨大的利润空间

    继1月31日欧盟委员会对欧洲轮胎市场展开卡特尔/反垄断调查后,美国对普利司通、米其林、诺记轮胎、倍耐力和固特异等六家轮胎公司提起集体诉讼,原因是过去两年,欧美日市场巨头们提价21.4%。

    而中国轮胎产能主要集中在亚洲,反而处于通货紧缩阶段,原材料、人工成本非常低,在质量要求没那么严苛的替换市场,中国轮胎的需求与日俱增,短期内很难可逆。

    一句话总结:

    质量逐年提升,“黑灯工厂”智能化生产降本增效,冲击国际巨头们节节溃败。如同白色家电和汽车行业,美的集团、格力电器、海尔智家、比亚迪这些前辈们走过的路,就是中国轮胎龙头企业可以预见的未来



  •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匪石,今天分享的内容叫资金疯狂赌美联储不敢再加息,来自黑貔貅俱乐部。

    地缘政治升级以及宽松的流动性共同推动了原油,铜等大宗商品的价格,在工资通胀没有控制住之前,大宗商品的持续上涨实际上已经带动了商品通胀的重新上行,而这二者加上房租价格构持续不断成了美国通胀维持粘性的核心原因。

    今年以来尤其是三月份以后,随着全球制造业PMI超预期的重新站上50,资金开始乐观的预计中美共振补库存周期的开启,从而疯狂的开启了二次通胀的交易,不断推高资源价格以及相关资源股价,而从实际上看1-3月,美国的CPI的确都是超预期的,这一次又一次的推迟了市场对美联储的降息时间以及次数的预期,目前年内的降息仅仅剩下两次,而就这还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

    实际上此前我们聊过,在美股依旧维持强势带来的巨大的财富效应下,美国的居民消费依旧有很大的粘性;而持续不断的中东地缘危机,自己沙特俄罗斯的减产持续的推动油价中枢维持高位;美国国内劳动力依旧紧张的情况下;如果没有需求得崩跌,从而引起广泛的资产价格下跌,通胀必然会迎来二次上行。

    从交易的角度看,这当然没有任何问题,通胀抬升,资源无论是金银,还是铜铝等金属,亦或者是原油都是怎么看,都是最受益的方向。但是,若全球的资金都进行此类交易,这很显然的会进一步推升商品的价格,从而会使得二次通胀来的更加疯狂。那紧接着的问题就是:美联储要不要重新转向加息压制通胀,也就是说鲍威尔在经济跟通胀之间只能选一个。

    实际上大家之所以敢这么去进行二次通胀交易,核心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去赌美联储因为各种因素不会重新开启加息抑制通胀,而目前的利率对通胀的压制效果不明显或者说需要更久的时间才能引起需求更为明显的下行,于是形成了目前对赌美联储的局面,在没有更为明显的需求下滑之前,我继续交易你的降息,从而引发更高的通胀水平。

    但是市场是否最终能够获胜也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实际上目前的通胀的粘性既有市场的因素,也有美联储的政策没有及时实施的原因,还有美国财政部持续进行大规模的财政赤字的操作。而实际上作为控制通胀第一人的鲍威尔,难辞其咎。原因也比较简单,本轮加息开始的时间来的太慢,去年SVB事件出来的时候向市场释放了太多的流动性,以至于目前仍旧流动性淤积的阶段,再加上去年底美联储对于通胀的乐观情绪,直接助推了全球的风险偏好。而后面如果通胀真的继续大幅度超预期,鲍威尔为了挽回政策上的失误,是不能排除把利率维持在高位更久,甚至再次加息的可能,只是目前看这种概率目前偏低。

    海外资产除了商品走势强一些以外,汇率,股票,债券其实都在拐头向下,而实际上在这种极限拉扯的情况下,是不能排除真的继续爆发黑天鹅事件的,美股位置太高,此前AI交易的又过热,一旦不及预期那就是大幅度的调整。



  •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匪石,今天分享的内容叫如何评价全球芯片巨头台积电2024年一季报?来自HaigLee。

    台积电发布2024财年一季报的表现整体上是积极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营收和净利润增长

    台积电在2024年第一季度实现了营收5926.4亿新台币,同比增长16.5%;净利润为2254.9亿新台币,同比增长8.9%。这一业绩超出了市场预期,显示出公司的强劲复苏势头。

    2.AI芯片需求旺盛

    AI芯片的需求强劲对利润率的提振作用显著,特别是在大语言模型激增的背景下。这表明台积电在AI领域的布局开始收获成果,有望在未来进一步推动公司收入和利润的增长。

    3.技术进步和产能扩张

    台积电预计其2纳米制程将在明年量产,这将有助于公司在先进制程领域保持领先地位,满足市场对高性能芯片的需求。

    4.市场地位稳固

    作为全球芯片制造巨头,台积电不仅是英伟达、AMD等公司AI芯片的唯一代工厂,也是微软、亚马逊等云巨头自研AI芯片的唯一代工厂。这强化了台积电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

    然而,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1.环比下降

    尽管同比实现增长,但台积电的营收环比下降了5.3%,这可能反映了市场需求的季节性波动或特定客户订单的变化。

    2.股价波动

    财报发布后,台积电的美股跌幅扩大至近6%,尽管之前盘前曾一度涨近3%。这种波动可能与市场对财报的解读有关,也可能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趋势的影响。

    台积电2024财年一季报显示了公司在营收和净利润上的稳健增长,特别是在AI芯片需求旺盛的背景下。同时,公司的技术进步和市场地位的稳固也是其长期发展的有力支撑。不过,也需要关注市场需求的季节性波动以及股价的短期波动情况。总体来看,台积电的表现符合市场对其作为全球芯片制造巨头的期待,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台积电发布2024财年一季报业绩增长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消费电子市场需求回暖

    随着消费电子市场的需求回暖,不少厂商开始对半导体库存进行回补,这直接推动了台积电的营收增长。

    2.AI芯片需求强劲

    人工智能半导体需求激增是台积电一季度净利润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3.新N3B制程量产

    台积电新的N3B制程的量产也是推动其业绩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一新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从而增强公司的竞争力。

    4.先进制程技术优势

    台积电在先进制程技术方面的持续投入和优势,如3nm(N3)家族制程,为其业绩增长提供了支撑。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台积电的产品竞争力,也吸引了更多高端客户。

    5.行业库存恢复健康

    整个半导体行业的库存趋于健康,这也间接促进了台积电的业绩增长。健康的库存水平意味着市场需求稳定,有利于台积电维持稳定的订单量和收入。

    6.高性能计算(HPC)需求增长

    预计2024年HPC将会为台积电业绩带来主要增长动力。随着高性能计算需求的增长,台积电在这一领域的布局将为其带来更多的业绩增长机会。

    台积电2024财年一季报业绩增长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消费电子市场需求回暖、AI芯片需求强劲、新N3B制程量产、先进制程技术优势、行业库存恢复健康以及高性能计算需求增长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台积电未来预期几何?

    台积电作为全球芯片制造的巨头,其未来的发展预期显示出强劲的增长潜力和技术进步。台积电在2纳米制程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并计划在2025年实现量产。此外,台积电还规划了进一步的技术发展,预计到2030年将完成1纳米制程芯片的研发和生产。

    台积电的市场份额和技术领先地位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据报道,台积电在全球晶圆代工市场的份额有望保持在50%以上,并且在AI半导体市场的领导地位预计将进一步巩固。这表明台积电在全球半导体行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且随着AI等技术的发展,其市场需求有望进一步增加。

    台积电的财务表现也支持了其未来发展的积极预期。尽管面临挑战,台积电依然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和成长潜力,预计2024年营收将实现超过20%的增长。此外,台积电还在加速先进制程的扩产计划,以满足市场对高性能计算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日益增长的需求。

    然而,台积电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包括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以及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尽管如此,台积电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扩张策略,展现出了克服这些挑战并继续推动公司发展的能力。



  •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匪石,今天分享的内容叫企业生命周期投资方法论,来自何必想那么远。

    一个行业从初创到衰退一般会经历四个阶段,分别是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对于不同阶段的行业所采用的估值方式是不同的。

    对于导入期的企业,类似于前段时间市场热炒的飞行汽车以及大模型,这时候很多还是处于在教育市场的阶段,需要大量的研发和市场推广,所以大部分企业都是亏损的,现金流也很堪忧,随时都面临着破产的风险。

    这个时候该怎么估值呢?激进一点做法是看人,就是我只看核心团队,特别是创始人,看他身上是否具备企业家的那种精气神以及他的过往学历和经历背景。只要这个满意投资人就愿意投,典型的代表就是真格基金。或者就是看市销率PS,这个阶段看收入增长更重要,关键是要打开局面,找到下游应用场景。

    导入期这个阶段的企业大都是在早期市场,是VC和PE的菜。二级市场更多是后面三个阶段。

    成长期的行业估值一般用PEG,也就是PE除以利润增长率。或者用行业规模估值法去进行估值,即通过评估行业的未来市场规模,以及测算这家企业在行业中能够取得的市占率来进行估值。前几年锂电的行情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这种一般在比较乐观的情绪下会这么估值,也可以称之为终局估值法。

    成熟期的行业一般用市盈率PE或者市净率PB来估值,因为在这个阶段,企业的收入和成本水平总体上是匹配的,毛利率和净利润率也比较稳定。

    衰退期的企业一般用重置成本法或者清算价值法,其逻辑就是假定这家企业立马破产清算,投资人可以收回多少资金。

    对于二级市场来说,导入期的大都买不到,衰退期的大都没人愿意买,所以大家整天讨论的成长和价值风格,其实对应的就是行业生命周期的第二和第三个阶段。一般来说进攻性的选手喜欢买成长阶段,稳重型的选手喜欢买成熟阶段,无所谓好坏,各有优劣。选自己擅长的就好。但一定要知行合一,不能买了成长却羡慕人家价值的低波动和高分红。买价值的也不要羡慕人家成长的弹性好。



  •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匪石,今天分享的内容叫当下时点,投资者是否应该远离这两个行业?来自诺依曼Feng。

    2023年经济复苏缓慢、不达预期,沪深300指数连续三年下跌,下跌幅度11.38%;今年以来沪深300指数回报为3.44%,回报为正行业仍只有10个,而跑输沪深300指数的行业多达23个!也就是说,只有区区8个行业的涨幅高于沪深300。

    房地产和非银金融这两个行业的表现尤其“抢眼”,他们的熊市似乎还没有结束。这是2月5日大盘反转以来仅有的2个仍在继续下跌的行业。本质上说,市场的回报表现,体现的正是行业现状。

    房地产行业

    1、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2023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同比下降9.6%、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8.5%,而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幅度高达20.4%。2024年1—3月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2266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9.4%。

    2、房地产头部企业经营数据

    前10大上市公司中,有6家已经公布2023年经营业绩。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的3家、同比下降的3家;归母净利润增长的5家、下降的1家。

    从净利润数据看,似乎还说的过去。仔细看,归母净利润增长的5家公司均为商业地产,而以住宅开发为主的万科A,则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同比双双下降,尤其净利润下降幅度高达46.39%。

    行业龙头保利发展尚未正式公布年报,从其发布的业绩快报看,营业收入增长23.49%,扣费净利润增速下降34.66%;而ROE下降33.33%,说明盈利能力继续大幅下降,经营状况并无改观。

    3、房地产行业整体经营状况

    由于很多企业尚未发布年报,因此采用3季报的财务分析数据从盈利能力看:与2019年同期相比,经过四年连续下跌,销售净利率已经下跌70%、而ROE已经跌去73%,产业发生根本性改变。

    从成长性看:

    2023年营业收入增速止跌;但是,归母净利润增速连续四年大幅度下跌、ROE增速连续四年下跌,企业成长能力继续下降,未见好转。

    非银金融行业

    非银金融行业有三个子行业:证券、保险、多元金融

    1、证券

    A股共有证券公司50家,在29家已经披露2023年报的公司中,实现营业收入正增长的18家,占比62.07%;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正增长的18家,占比62.07%;实现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双双正增长的16家,占比55%;ROE同比增长的16家,占比55%;ROE超过10 的只有东方财富一家。

    证券公司的业绩与A股整体市场表现息息相关。在已经连续三年熊市、股市持续低迷的情况下,这样的业绩也实属不易。

    头部证券公司中,前四大中信证券、东方财富、中信建投、中金公司,及第十大海通证券的业绩较差,均为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负增长。

    第五、六、七、九大中国银河、招商证券、华泰证券、申万宏源的业绩较好,均为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正增长。第八国泰君安营业收入略有增长、但利润增速为负。

    2024年IPO放缓、政策收紧、券商责任增加将对证券公司短期业绩产生负面影响,但A股市场活跃度增加、人气回升将有助于业绩增长。

    2、保险

    保险行业的A股上市公司有限,总共只有6家;目前五大险企已经公布2023年报。5大保险公司的净利润增速全部为负增长!新华保险和中国太保的营业收入同时也为负增长,另外三家的增速都没超过5%。从近十年的盈利能力看,ROE在2019年达到高峰后,2020-2023年连续、迅速下降。

    行业标杆中国平安ROE从2019年的24.30%下降到2023年的9.75%;2023年的ROE已经低于中国太保和中国人保。市值最大的中国人寿2023年的ROE只有4.71%,沦为平庸公司。

    但是,A股五大上市险企有延续多年大手笔分红的传统,且股息率高,中国平安股息率最高,且具有中期、末期均派息的传统。

    普通投资者何去何从?

    1、房地产行业

    经过前面分析,大家看到房地产行业现状。头部住宅大厂(保利、万科)近三年经营状况堪忧、继续恶化,ROE断崖式下跌,投资风险加大;而商业地产、地方性地产公司的经营状况,比大型住宅开发商要好。

    部分以商业地产的头部企业,中国国贸、张江高科、上海临港的2023年年报显示,其营业收入、净利润均获得正增长;招商蛇口、华侨城的净利润增幅均超过40%。

    从最近连续5年的ROE来看,不分公司盈利能力比较稳定、受行业大环境影响较小,经营状况持续稳定。头部大厂中国国贸2021-至今每年股票价格都是增长、而兼营养殖的小企业京基智农在2021-2023三年熊市中也都是正回报。

    2、保险行业

    机构对保险行业普遍给予较为乐观的预测,但是从ROE看,保险公司已经很难再成为优秀的公司。

    从各公司公布的2024年1-3月的原保费收入看,可能也并没有那么乐观。

    如果投资者寄希望于保险公司的业绩反转、并依照机构的经营预测来投资,请谨慎对待;如果投资者愿意投资“高息股”,或许有不错的选择标的;如果投资者对保险行业不甚了解不了解,建议暂时远离。



  •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匪石,今天分享的内容叫水电与核电生意模式研究报告,来自散户老沈。

    自22年至今,我们一直把油气电作为主线做投资的文章。油气公司我们选择了生意模式优秀的中国海油这家公司,短短两年时间,无论是先投资的A股,还是后来介入港股,大部分人均在这家公司上取得了收益翻倍的成绩,加上股息收益,部分人甚至两年内远远超过了100%。

    23年,我们在继续持有海油的同时,视线逐步聚焦到电力上。陆续在持仓中出现了长江电力、华能水电、中国核电、中广核电力、国电电力等公司,川投和国投这类公司也在我们对比的目标中。

    我们对电力生意模式的定性思路和过程如下:

    电力投资底层逻辑

    1、在疫情后,经济进入萧条周期。没有销售环节的公司成为我们首选的目标。中国对原油进口高度依赖,每年73%的原油需要进口。基于这样的情况,中海油的产量自然无须考虑销售问题。电力的情况与油气相近,因为中国长期处于电力紧平衡状态,比如长江电力,发电即并入电网。虽然电价受控,但销售无忧。这些都是没有销售环节的公司。

    2、在未来经济步入上行周期,各行各业的复苏均需要电力的支撑。电力对GDP有一个弹性系数,以过往的水平大约在0.8。即GDP增长1个点,电力需求同步增长0.8个点。

    3、全球双碳大背景下,火电将逐步退出,但火电目前在电力能源结构中的占比最大,意味未来需要填补的空间巨大。这也意味着未来新型电力能源的提升空间巨大。水电和核电作为绿色能源,未来在中国电力结构中的地位牢不可破。

    4、中国富煤贫油少气,发展新型电力可在很大程度缓解资源缺陷,保证国家能源安全。

    中国电力供需现状。

    供给端现状:2023年,中国全社会用电量9.22万亿度,相比22年增长6.7%。这个数据说明中国经济已经率先于全球步入复苏,国民经济回升拉动电力消费增高。去年中国第一产业电力增长了11.5%,说明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成效显著,农牧渔各业的电力需求均增长较大。

    第二产业自不用说,制造业对电力的高度依赖从未改变过。随着疫情对第三产业的冲击消散,批零餐饮交运等行业对电力的需求增长明显。城乡居民用电相对稳定,但2023年绝对值也达到了1.35万亿度。

    需求侧预测: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局、中电联等权威机构测算,预计2024年全年全社会用电量达9.8万亿度,相比2023年增长6%左右。

    政策面分析

    1、23年国家出台煤电“两部制”电价政策。这个政策的意图是增强煤电调峰作用,尽量充分利用水核风光等新能源电力促进能源利用结构的调整。这是一个稳过渡的电力指引。

    2、正在加快完善市场交易电价机制。峰谷时段的不同定价机制、允许不同电源品种自由转让,新能源优先发电计划转为政府授权合约机制。对低成本或者稳发力的电源或有争取更多效益的机会。

    3、正在加快绿色电力市场建设。电力绿证交易方式的细则逐步完善,绿电企业将从中得到更多受益。

    水电与核电的盈利模式分析

    综合上述情况,水电和核电成为我们首选的电力投资标的。这是由它们所特有的生意模式决定的。也即巴菲特说的经济特征。水电和核电具有某些优秀的经济特征。我们以水电为例,并以核电与之对比。

    水电盈利模式拆解如下:

    水电企业的净利润取决于三方面:收入、成本、费用。

    1,收入。这一块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发电量,二是上网电价。与任何企业都是一样的,收入=销量X售价。

    水电企业的收入来自发电量和上网电价两方面。

    发电量和什么有关系?首先当然是装机容量,比如三峡电站总装机2200万千瓦时,白鹤滩电站装机1600万千瓦时,排名全球第一和第二。它们在建成后是固定的,这也是水电企业我们很好跟踪和算账的一个因素,投资者可以做到提前较为准确的预测未来利润,轻松看懂,这很重要。

    这一点上,核电具有同样的情况,核电站的装机容量也是固定的。一个核电站有多少台机组,每台机组功率多少都是垂手可得的资料。

    决定发电量的第二个因素就是利用小时数。水电的利用小时数与来水量密切相关,丰水年、丰水期水轮机组可以充分利用,全部或大部分发力。

    来水情况每条江的资源禀赋有所不同。中国水电在西南,金沙江、长江、澜沧江、雅砻江、大渡河各有其多年均值。一般年发力小时在3000-4000小时上下。在这一点上,核电则优于水电,年发力小时数中核当前水平可达7800小时上下,广核近几年在7300-7600小时左右。远高于水电。并且极为稳定。

    发电量=装机容量X利用小时数

    水电的上网电价一般有三种方式:成本加成、标杆电价、倒推电价。因为水电的上网电价一直不高,所以电力体制市场化交易有望提高水电的上网价格,但是幅度不会很大,电力是工业和民生的保障性商品。

    2,成本。水电企业的投资价值,或者说隐藏的秘密就在这里。它的成本构成中折旧占到了一半甚至更高。而折旧只作为成本扣减利润,却无须付出现金。这就带来水电的现金流远高于利润。

    长江电力的大坝折旧期45年,可使用年限远超100年。折旧到期将释放出巨大的利润。大家可以想象,当成本中占比最大的折旧归0,全部转为利润时,水电的毛利率和净利率将是什么样?完全可以比肩茅五泸等头部白酒的毛利。水电的水轮机组的使用寿命也是远高于折旧期的,长电目前水轮机组按16年折旧期,华能水电为12年折旧期。

    在折旧这方面,核电从官方资料看,具有了相近的水电属性。中国核电的二代机组折旧约25年,三代机组折旧约35年。而二代机可通过整改延长使用寿命至60年。秦山核电一号机组已有延长30年的先例了。三代机组设计寿命达60年,根据中核官方回复,也是可以大大延长使用时间的。这一点上与水电差别不大了。

    成本上水电优于核电的地方在于,水电发电只需要来水,并交纳少量的水资源税,目前约在0.008元左右每度。而核电则需要使用核燃料,占到度电成本的20%左右。

    但是核电从长期看,在装机成本方面则优于水电。随着水电的充分开发,我国大水电资源越来越少,待开发的西藏地区的开发成本将越来越高。而核电正好相反,随着三代机组华龙一号的技术成熟,国产化率基本覆盖,核电机组核批加快,机组的批量化生产等情况,将使核电站的建设成本呈现不断下降趋势。

    3,费用。水电和核电在这一点上具有共性,一并说明。水电站和核电站的建设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它们的建设模式是少量的自有资金加大部分银行贷款。目前差不多是20%的资本金加80%的银行贷款。有些项目或有30%的资本金。这就导致这两类电力企业都有巨大的财务费用。

    水风光一体化

    三峡能源的主业是风电和光伏。这两种新能源最致命的问题是无法调峰,无法储能。晚上用电高峰,却没有太阳。东部用电量大,但风力资源主要在西部。不同的季节,我们不知道风将从哪个方向吹过来。

    风电和光伏,还不能独当一面。

    但是当风电光伏和水电结合到一块,事情就发生了质的变化。水电天生就是最佳的储能。自身开闸即发电上网,关闭即蓄水储能。随时随地根据电网负荷开关调峰填谷。但是来水极枯的时候,水电也会捉襟见肘。

    那么一旦在水电站沿线布局风电和光伏,与水电站并网一处,则可以在风光资源充足时,闭闸蓄水储能,由风光电担当发力。风光不足时,则由水电开闸接力。同时由于风光发力时,给水电腾出了蓄水的缓冲时间,大大平滑了枯水的影响,并且水库处于高水头情况下,发电的经济性大大增加。发同样的电,在高水头下需要通过水轮机的水量更少。

    目前,华能水电的澜沧江上游段、长江电力的金沙江下流段、雅砻江和大渡河沿线水电站两侧,都在大力布局水风光一体化。这是水电企业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匪石,今天分享的内容叫二季度下阶段的主要宏观驱动,来自许舒。

    国内一季度的各项主要经济数据基本已披露出来了,主要呈现出1~2月合计同比高开,3月单月同比边际走弱,但1~3月整体稳步修复的特征。对总量读数影响最显著的因素当然是基数,其次是春节这个移动假期效应,导致单月同比读数波动显著放大。

    但如果从2年或3年复合平均增速去看,或者剔除春节效应去看,整体数据还是比较乐观的。

    目前最大的拖累项依旧来自于地产、土木工程基建及其黑色链,不论是反应数量或流量的工业增加值,还是反应价格的PPI,地产黑色链都在严重拖后腿。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制造业相关的铜、铝有色链,以及国际定价的原油-石化链却非常景气,不仅完全对冲掉了地产黑色链的不利影响,还形成了颇为可观的向上增量。

    最后,一季度的服务业整体表现也不错。其中的酒旅、餐饮消费就是典型的代表,而且近两年愈发形成了向大型节假日集中导致当月消费数据脉冲式高增、接下来一个月又明显回落的特征,不过季度平滑后依旧是增长的。

    当然了,空头们可不管这些,只要数据稍微边际走弱一点点,哎呀,那可算是被逮住一个大把柄了,狠狠地砸就完事儿了。据我冷眼观察,他们所期望的二季度股市可不仅仅只是稍微回调3、5个百分点,而是希望再搞出一轮更大的股灾,然后利用恐慌情绪煽风点火,到时候各种“崩溃论”、“药丸论”自然又会甚嚣尘上。

    总而言之,过去几年是国际、国内多个罕见重大利空因素共振,才导致屡屡发生股灾。今年的国内外宏观环境相比过去几年有着显著的改善,在这种情况下还动辄预期即将发生股灾的人,我认为他们的思想显然是大有问题的。

    下阶段的看点主要有三。第一,在总量读数没有特别超预期利好的情况下,自然就想到了要做结构。比如说在上游大宗商品板块中要重点配置原油、有色金属;在中游各行业中要重点配置出口、制造业;在下游各板块中要积极寻找服务业、餐饮业中的机会。马上4月底就要披露一季报了,虽然经济总量数据没有特别超预期,但如果选股正确的话,个股的一季报还是有不少超预期的机会的。

    第二,国内效仿海外也即将进行现代货币理论。总需求不足、平减指数有通缩苗头、微观层面的信心和预期较差怎么办?不要紧,国家会出手。关于今年特别国债的发行,已经是反复预告过了事情。

    美、英、日等发达国家,政府杠杆率早已达到甚至超越了200%,赤字率也明显上升了一个台阶并且越来越有高赤字长期化的迹象。与之相比,国内杠杆率不过20%,把一切最宽统计口径下的地方政府债务全算进来,合并政府杠杆率也就70%+,未来加杠杆的空间是非常巨大的。

    根据财政部已经安排好的常规国债发行时间表,二季度每个月都留有了一周左右的空档。那么说好了要发行的特别国债,很可能就会安排在这几个时间空档之中。除了长期特别国债,还有市政专项债、PSL等准财政工具也蓄势待发。我认为今年将是一个财政大年,国内宏观驱动的最大主线就是财政如何适度超前发力。二季度就是财政的表演时候了。

    第三,出口。是的,今年的另一大宏观假设依旧是出口。作为这个国家禀赋,出口今年有极大概率将扭转去年的同比下降的状态,转为年度正增,从而进入新一轮的外贸上行周期。

    虽然3月出口美元值再次边际走弱至2800亿,但我仍然要强调2800亿美元/月真的并不低了,远高于疫情前的2000亿美元/月。而且去年3月是疫情解除封控转段后的第一个春旺月,2022Q4和2023春节的积压订单有不少都是在2023年3月集中释放的,使得去年3月的出口美元值冲到了3100亿。这个数字放在去年全年去看就像是一座孤峰,往后数月,基数将明显下滑。

    而对应到今年接下来几个月的情况,不论是制造业PMI还是库存周期,都充分暗示了当前处于出口外贸复苏初期的十分有利的位置。

    宏观指标的一大魅力就在于它具有很强的“周期性”,在每一个失望、恐慌的谷底,以及在每一个亢奋、过热的山顶,大部分人总是被当时的主流观点所裹挟,坚称“这次会不一样”。在每一个谷底的时候,他们都坚称这次必然药丸;在每一个山顶的时候,他们又像中了邪似的坚称这次必然会实现星辰大海。宏观指标的“周期性”,就是用来事后嘲笑人类主流观点的肤浅和愚蠢的。



  •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匪石,今天分享的内容叫国九条解读,腾讯一季度业绩前瞻,来自巍巍昆仑侠。

    国九条发布

    4月12日周五收盘后,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个文件有九个大方面的内容,因此被称为“国九条”。

    主要内容包括提高IPO审核标准、严格执行退市制度、引导上市公司回购股份注销、强化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加强对高频量化交易监管等。

    关于具体条目很多媒体已经做了大篇幅的解读,我就不再赘述。我谈一下我读后认为有价值的几个点:

    1、本次“国九条”可以说是指向性非常强,刀刀入肉,基本上大家关心和吐槽的问题都提及到了,应该是做了不少调研听了不少意见的。如果全部能够落实解决,将是长期大利好。

    2、比如我们经常和美股做对比的 A 股IPO 企业多,而企业退市难的问题。

    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A股累计上市 5346 家企业,而累计退市企业共计 仅有233 家。

    而美股截至2023年底共有6133只股票,自2001年至2022年,美股平均每年退市近430家公司,退市率平均值为7%,比 A 股历史累计退市数量还要多,实现了良性的新陈代谢。

    3、美股的惯例是每季度都要分红,而A 股基本上都是一年分红一次,甚至很多企业多年不分红。本次国九条也提出了对于多年不分红或者分红比例偏低的企业要限制大股东减持,并且推动企业一年多次分红。

    4、从前段时间新任掌门人上任,国家队多次出手增持,加上这次时隔十年再次出台“国九条”,可以看出高层对目前的股市表现是不满意的,对于搞好股市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股市不再只是证监会的问题,是打造金融强国的重要体现。

    有朋友可能会说,前期已经出台了印花税等政策,可是大盘还是在 3000 点左右。在我国,但凡是高层出台政策,有一个特征,就是不达目的不罢休!

    所以短期走势虽然不可预测,但是对于目前 A 股估值处于历史低位,货币政策宽松,再加上政策助力,我对未来的长期走势还是比较乐观的。

    5、盘了前两次“国九条”颁布的情况发现,历次“国九条”出台后,都对后续市场表现起到了极大的提振作用。前两次“国九条”发布后大盘在 T+1,T+5,T+30都出现了上涨。如果从未来的2年以上看,历次国九条出台时间大概率都是底部区域。

    地产股大幅下挫

    近期以万科为代表的地产股再度出现大跌,特别是行业的好学生万科也出现多项负面消息,比如一季度销售业绩惨淡,被国外机构下调评级,现金流非常紧张,烟台合作伙伴实名举报万科高管等。

    如果说去年房地产企业最大的风险是债务问题的话,通过银行白名单,发行债券等一系列举措得到缓解,那么目前最大的问题是销售端持续大幅下滑明显超出预期。烟台举报事件更多是房产大环境下的商业纠纷(谁要多亏点)。

    目前连万科这样的行业标杆都出现了流动性风险,当务之急是解决房子卖不出去的问题。在目前观望情绪浓厚的情况下,相关部门需要出台更强有力的政策来稳住楼市,毕竟老百姓 60-70% 的资产都在房子上。

    目前看组建住房银行收购开发商库存用于保障房是个可行的方案,前期青岛,郑州等城市已经开始实施类似的举措。

    组建住房保障银行,收购开发商的土地和商品房库存,用于租赁房保障房。开发商拿到资金限定必须进行保交楼,这样可以防止烂尾,不让购房者承担地产调整的风险。

    当前地方财政压力大,房企回款有多余资金,可以用于拿地,土地财政就会恢复,地方债务压力就能缓解。

    应该说地产本轮的调整还是超过我的预期,目前组合中的万科和新城浮亏较多,拖了后腿,不过本来就是博地产行业的困境反转,准备持有个两年来看的,整体仓位不大,就继续持有吧,相信经过这轮供给侧改革,活下来的企业还是会有不错的回报。

    腾讯回购股数是南非股东减持1.8 倍

    腾讯控股 5月 14 日发布 2024 年一季度报,下周回购即将暂停进入静默期。尾盘腾讯股价出现跳水,估计很多人是提前跑路了。其实股价短期涨跌幅是很难预测的,不回购股价就一定会跌吗?也不一定,让我们拭目以待。

    自从今年 3 月20日发布2023 年财报后便进行了持续的“腾10 亿”回购动作。WInd 数据显示,2024年初至今腾讯已经累计回购 7690万股。

    而腾讯的南非大股东则减持了4270 万股,腾讯回购数量是南非大股东减持数量的 1.8 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