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snitt
-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对互联网公司的一点思考。来自在能力圈内做事。
第一,互联网企业总体可以分为两类:内容和电商。
内容如腾讯、字节、网易、快手、哔哩哔哩、微博、百度,对应着游戏、娱乐、社交、搜索、资讯、影音、文学等;电商如阿里、京东、拼多多、美团、携程,对应着实物电商和服务电商,实物电商包括服饰、3C、图书、日化等,服务电商包括餐饮、酒店、旅游、机票、医美等。此外还有很多品类,是互联网企业基本包含不进来或不处于主要地位的,像煤炭、电力、农林牧渔、汽车、房产、建筑、制造。
因为互联网是信息革命,在这些物质世界中,信息很重要,但比重没有信息行业那么高,所以汽车只要汽车之家做信息中介,二手车行业就做不好也做不大;房产有贝壳做信息中介,也依托链家,但房产总体是由房地产公司占主导地位。交通,互联网做了买票,其规模不是很大。
许多行业也曾发生剧烈的互联网改造,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成功,比如金融和教育,金融本质上也是信息和信用的中介,它其实不是实物,是能被改造的,且在支付领域已经被改造了,但在征信、信贷、保险等方面,还不被很允许。教育也类似。当然,现在所有行业,都被互联网技术所影响,都有数字化升级,比如制造、零售,但总体来说是互联网比重不如原有行业比重高,它们仍然被称为制造行业、零售行业,前者如美的、后者如沃尔玛。所以,真正的以信息为主导的互联网公司,涉及的行业并不多,我们大多数场景中,还是在原子世界。
第二,在互联网公司里面,内容是纯信息,它是最互联网化的。同时内容属于精神消费,人们在物质上的消费是有限的,而精神消费是无限的,或者说上限比物质世界高很多,比如人每天只能吃三顿饭,但是刷手机要花六七个小时。同时内容领域具有零边际成本,一次生产处处消费,在互联技术的帮助下,又可以快速触达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所以内容领域的互联网公司,理论上它的市场是最大、收入是最高、利润也最高,就看其在大市场中,所属的子行业有多大,自己在该行业中占多少的份额。
首先,腾讯所处的通讯产业是很大的,所有人都需要,且高频,人之间需要交流,无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随时随刻,即在内容大市场中,通讯的比重较大,由于梅特卡夫效应即随着网络中用户数量的增加,网络的价值会以指数级增长,通讯的网络效应又是非常强的,属于最强的网络效应,一旦形成,地位难以被撼动,节点越多、节点间关系越紧,价值就越高。
其次,内容中再有一大块就是娱乐,看书的人不多,但不玩的人几乎没有,玩游戏、看娱乐新闻、看球、看电影,那抖音和快手切走一大块,它市场空间大,但是网络效应没有通讯强,它有消费者和生产者这双边规模效应,也有点赞、关注这些链接,也有自己发布的作品、好友关系链这样的迁移成本,但没有微信那么广泛,所以在该领域的企业市场空间大,且地位较为牢固,容易形成2到3家的形态,它不会是谁都可以做的,现在是抖音、快手、视频号三家,未来不太会有新的巨头出现了,抖音和快手是因为几乎是同时期发展,视频号是靠着微信的优势。
还有一些市场其实也不小,像音乐和视频,腾讯音乐1千多亿市值,视频则由于在制作面前视频平台处于弱势,所以市值不大,文学也很小,看书的人总是少的,哔哩哔哩这也是视频,UGC(用户生产内容)处于视频的子类,市场空间也不怎么大,类似的也还受到小红书的竞争。
第三,电商公司,做的也是信息化部分。如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它们的发展主要是信息匹配,将消费者和生产商链接起来,它们起到渠道的作用,京东略有不同,是零售模式,自己进货自己卖,慢慢发展出来也有部分自有品牌、有供应链、有物流,已经不完全是纯信息的互联网公司,只不过现在信息平台在其业务中的比重还很高,而原有物理世界的零售企业也在提升信息化水平,这两者也就逐渐粘合。在中国因为原先线下零售比较弱,还不太明显,在美国则是亚马逊对比沃尔玛,不过中国的腾讯和抖音,就没有线下的竞争者。
第四,电商的护城河总体来说不够高,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双边效应,消费者之间没有链接、生产者之间也没有链接、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又不存在像社交那样的感情链接,品牌这些也都不是电商企业的,所以电商企业这个市场,份额不小,但每家企业只能占一部分。不论什么原因,拼多多和抖音电商,发展到了阿里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规模,按照波特竞争理论,在同一个战略集团中,规模越近竞争越激烈,现在电商几家差不多大,打得就很凶。服务电商,像美团和饿了么,在市场格局上是1强1弱,竞争要小很多。因为只有双边规模效应,电商如果只做信息平台,是没有护城河的。不同电商,在信息平台基础上,发展出的核心优势不同,像美团就是几百万的骑手和管理,拼多多就是供应链,京东就是物流,哪个优势带来的粘性更强,哪家就更有优势,像低价就打败了快速,比如拼多多和京东。
互联网,它是一门技术,它其实不能算是一个行业,就像电,各行各业都需要电,那最后只有发电的企业才叫电力行业。那互联网,从类比来说,做连接的才叫互联网公司,像运营商、华为。但因为互联网公司对某些行业改造特别厉害,特别是对信息在交易中比重很大的企业的改造,所以成了互联网公司。根据改造的不同,互联网公司是有限的,集中在内容和电商,研究互联网,主要也就研究内容和电商这两块了,它的范围是不那么广的。从商业模式和市场竞争格局来说,通讯娱乐的内容,好于服务电商,服务电商又好于实物电商。
-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寻找时代徽章,适应极端状态。来自青侨阳光。
在过去几年里,一个印象深刻的经验教训,是不同时期、不同标的之间的强烈异质性。这种异质性,既体现在同一时期不同标的在基本面方面的剧烈分化;也体现在同一标的不同时期在股价主导逻辑上的强烈变迁。
这里的异质性,不管是基本面表现的分化和股价逻辑的变迁,放在特定时空下都有其自洽的合理性,因此当出现远超我们预期的事实时,所反映的未必是市场的非理性或世界的不正常,而更可能是我们的认知脱离了客观真相,形成了局限偏颇。
跳出简单化的、平均化的、定式化的、教条化的思维模式,去重新审视客观事实中所展现的混沌复杂和随机多变,或许能为日常投研带来新的视角,促进新的思考,形成新的认知。
第一,横向视角下的分化:在爆款思维里,寻找潜在的时代徽章
先说一下横截面上的分化。不同创新药之间的营收差异很大,新活素成就了西藏药业,特比澳奠定了三生制药的基础,恩必普也为石药集团成功打开了制剂业务的空间;但与此同时,曾经红极一时的今又生早已销声匿迹,优朋、可唯适、利卡汀、谊生泰们苦苦挣扎在生存的边缘,就连曾受广泛关注的天士力普佑克,营收表现也不尽人意。
当然,如此剧烈分化的主要还是早中期的创新药企,相比之下,已经比较成熟的big pharma,由于丰富的内部产品管线之间就可以形成强互补,因此,出现一款很成功的大单品、或出现一二款很失败的个别研发项目所造成的影响会被大幅摊薄。
由于创新药自带分化特质,又叠加了经营杠杆和预期杠杆的放大,因此,在投资早中期创新药企时,能否找到未被充分预期的潜在大爆款,就显得尤为重要。
既然爆款对药企这么重要,那么在哪里可以找到这些爆款?一个重要的线索,是“时代”。
医药是一个对政策、对技术高度敏感的行业,而政策的演进与技术的突破,一个受到当时社会思潮与人心向背的影响,一个受到当时底层科学理论和工具技术的限制,两者都有其显著的内在逻辑和发展惯性。那些能够顺应社会思潮和政策趋势的企业,更容易做到“乘风”;而那些能够抓住当时主要的科学理论突破与特定的工具技术累积的企业,也更容易做到“破浪”。
首先,从政策的时代性方向来说,最大的时代背景是“百年变局”或者更直接点的“民族复兴”。而在中国的要素驱动增长模式已经遭遇瓶颈的背景下,若要继续把握百年变局,就必然需要推动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增长模式层面的转型与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
投射到医药行业的政策改革上,是几组利益关系的重构:
上游的药审改革的核心,是推动药械制造内部“老VS新”之间的利益再分配,通过挤压躺着赚钱的老药老械利润空间,用释放的产业资源去扶持和提升创新药械的回报预期;中游医疗改革的核心,是推动“医VS药”的利益脱钩,让医疗服务回归看病救人的本质,回归基于临床价值的行为导向;下游支付改革的核心,是推动整个医疗体系“服务 VS 科创”之间的利益再分配,通过推进诊疗环节的标准化、规范化,并推动服务环节的更直接竞争,来释放更多资源去扶持科创制造。
因此,从顺应政策的时代性方向来说,我们更倾向于:1.投新,不投老;2.投价值驱动,不投营销依赖;3.投科创制造,不投医院医疗。
其次,从技术的时代性方向来说,对于药品,最大的时代背景是“biotech生科技术浪潮”的逐级外扩:
具体包括:多肽药物作为技术相对成熟的领域,主要关注需求突破,即用成熟技术打开新的市场空间;抗体药物处于技术迭代升级的关键期,主要关注工程化改造带来的升级机会;广义基因疗法处于原始突破的早期阶段,主要关注技术突破拓展大市场空间的机会。对于器械,缺乏类似biotech那般强大的统领性的技术浪潮逻辑,但耗材的微创化、诊断的精准化、设备的智能化,也在源源不断地提供变革性创新机会。
虽然基金当前组合在工程化抗体、微创化耗材上的权重比较高,但其它几个技术方向也是我们的重点关注方向。
第二,波动:重视极端状态,提升投资体系的潜在适应性
在过去二十年的大多数时间里,代表A股医药的全指医药指数和代表港股医药的恒生医疗保健指数,整体都处于明显的震荡上行趋势之中,即使进入2008年、2012年、2018年那样的下行周期,往往也就不到1年时间和-40%左右的跌幅。唯独2021年中以来的3年多时间里,恒生医疗指数连跌3年,发布跌了40%、40%、又30%;全指医药指数跌幅要小些,但也是3年时间跌了-40%后又跌了-30%。
市场风格如此大幅度长时间的反转表现,是特定宏观背景下主导叙事逻辑的剧烈变迁。宏观背景可能会形成牛熊氛围,为市场提供整体性的上行动力或下行压力;在牛市氛围下,市场到处找亮点;在熊市氛围下,市场到处找缺陷。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宏观外因提供了向上找亮点或向下找缺陷的市场氛围,但最终发生大幅上涨或大幅下跌的背后,也还是要归因到内在经营业务逻辑之上。
一家上市公司可能同时具备上行的动力逻辑和下行的压力逻辑,主导叙事的切换,更像是在动力逻辑和压力逻辑之间的切换。在正常情况下,市场可能会平衡考虑动力逻辑与压力逻辑,只是在两者间有所倾向;但在压力特别大或动力特别强的情况下,市场可能会进入极端状态,要么是极端乐观,只看得见动力逻辑而完全忽略压力逻辑,要么是极端悲观,只看得见压力逻辑而完全忽略动力逻辑。
当市场全面展现动力逻辑而完全忽略压力逻辑时,该如何定价?我的理解,是假设未来可以梦想成真,然后把那时的估值定价折回现值,也就是“终局回折价”。那么,当市场全面展现压力逻辑而完全忽略动力逻辑时,又该如何定价?我们的理解,是完全不信任未来的利润表增量价值,而只考虑破产清算假设下的资产负债表存量价值,也就是说“破产清算价”。
如果只盯着正面动力逻辑,该公司的发展前景貌似相当令人振奋;可如果只盯着负面压力逻辑,该公司的发展前景又似乎充满了挑战。可问题是它俩都是客观存在,是同一个客观实体在不同位面上的不同展现,这就像分子生物学中的正负反馈基因都已预先存在,只是不同环境下会受到不同调控因子的影响,产生不同的转录与翻译,带来不同的分子学结果。股价可能也是,涨跌逻辑对应的基因都已埋入公司的基本面,只不过市场进入狂热的牛市氛围时,股价选择转录和翻译令人振奋的动力逻辑;而在市场进入绝望的熊市氛围时,股价选择转录和翻译令人沮丧的压力逻辑。
在市场进入极端状态时,理性投资人去理解高估还是低估相对容易,因为终局回折价和破产清算价相比经典现金流折现要简单得多,属于一眼胖瘦的情况。只是这里的判断与多数理性投资者关系不大,因为这些投资者在市场进入极端状态之前可能就已买入或卖出。
在日常投资决策中增加对极端情况的考虑权重,不一定影响以后的择股偏好,比如我们最优选的是代表未来方向却未被充分入价的潜在时代徽章级标的,其次是未来前景可期待但当下严重低估的潜在大双击型标的,再次是宏观、行业、产品、经营等周期性变化带来的普通双击机会,然后是合理买优质等等其它配置,这种择股偏好预计在未来还会延续。但在买卖节奏上可能会有一定改变,特别是出现极端趋势时,不会简单机械地越跌越买、越涨越卖。
极端之所以成为极端,是因为某个方向的力量过于强大,导致对立的平衡力量被完全打压、制约机制被严重压抑,既然平衡制约已经彻底破坏,那么基于回归逻辑的常规估值约束机制也就失去了参考意义。比如下行市里,股价如果有效跌破长期坚守的关键抵抗平台之后可能会触发极端下跌情形,这时更需要的是谨慎观望而非着急对抗,趋势形成后的极端下跌幅度可能会远超想象;同样的,在上行市里,股价如果有效涨破长期压制的关键阻力平台之后也可能会触发极端上涨情形,这时需要的是耐心持股而非着急兑现,趋势形成后的极端上涨幅度同样可能会大超想象。
综上所述,前面的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是两点:
第一,横向选择须重“时”——横向看,分化是关键,能否抓住爆款产品很重要,而爆款背后又往往是时代逻辑的展现,因此寻找时代徽章是优选,即使徽章属性不够,也要契合时代的变迁方向;
第二,纵向取舍须重“势”——纵向看,波动是关键,能否适应极端情况很重要,而极端的背后是主导逻辑的势能过于强大以至于常态均衡制约机制被破坏而进入非常态市场,因此,在未来有可能进入极端强势的标的里投顺向,和在已经处于极端弱势的标的里投逆向,可能都是值得考虑的重点。这里有两个关键词:时代徽章、极端状态,“时代徽章”源自以前的一些思考,之前也探讨过很多次,“极端状态”源自当前的一些新思考,未来可能也还会继续思考与适应。
还不确定这些思考是否算找到了矛盾的关键,相应的努力会否显著改善原有痛点,但至少有探索就有了改善的可能,有改进就有了升级的希望。
-
Saknas det avsnitt?
-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回顾中海油港股2022-2024年的关注度。来自挚爱子洲。
一,在2021年前,中国海洋石油受到内地投资者关注是比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首先,受制于对石油周期股的印象,如一个段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满仓中石油”,指的是2007年高价买入中石油A股的投资者,N年巨亏,特别需要补充的是2007年的中石油最高是60倍市盈率。另外2020年负油价的出现,对于很多人记忆犹新。
其次,在2000-2015年这个年代获得大学教育和历练的基金经理,本身缺乏对资源公司的认识,尤其是对于化石能源的概念,可能连煤炭,石油都没见过。基金经理更喜欢和熟悉白酒,医药,互联网企业。
此外,大量散户投资者,热衷于赚快钱,抄作业,买中小创。从2005-2020年一直如此。
二,2022年发生两个事,国内投资者开始逐步发现和熟悉中海油。
第一件事是俄乌战争。导致全世界原油,天然气价格暴涨,吸引了一部分投资者对于供给侧的关注,同时对于企业盈利的关注。
第二件事是海油回A。海油回A即中海油回归A股市场,低价发行,大额特别派息,给了国内投资者震撼。原来一个石油公司可以这么厚道,既可以低价发行,又可以巨额派息。自此海油吸引了大量的内地投资者关注。
三,2023年的中海油
2023年,布伦特全年油价82美元。在同比少17美元的情况下,海油产量上升8.7%,海油净利润实现1238亿,同比降低12.6%。这是经历油价同比降低较多实现的,尤为珍贵。
同时,2023年,南下投资者逐渐加仓海油。股价全年在10到13港币晃荡,给了机构,散户投资者长期的加仓机会,港股通投资者占比大幅提高。
四,2024年的中海油
首先,在2024年年初,中海油发布未来3年的产量规划,高增长成为共识,同时叠加低估值,高股息。从计算角度,出现了8%增长+9%股息回报的好机会。从业务角度,公司连续发布新发现中型油田储量,圭亚那业务也进入了收获期。
其次,在整体大盘业绩交易衰退时,中海油出现了如此明显的买入机会。大量机构追加买入。
此外,从2月到7月,中海油出现了价值修复的股价上涨。在上涨过程中,部分基本功欠佳的小V过度鼓吹,只谈优点,避谈不足,急于在股市套现,甚至断言股价能飙升至40港币,缺乏煤炭投资者应有的冷静与从容。
最后,在上涨和后续的下跌过程中,部分公募基金经理大幅减仓,又回去了熟悉的白酒赛道,或者买其他品种了。直到11月下旬,中海油股价跌到16.8港币,这种趋势仍未停止。
五,投资中海油的本因
投资中海油的本因,首先是跟买任何公司都一样,要看投资者回报。如果买了一个1倍市盈率的公司,大多数时间R O E可以达到15%以上,那么投资成功的可能性很大。在原油60美元,派息50%的条件下,港股投资者可以拿到1.1港币股息,这样基本不会亏损。
其次,投资中海油应当关注其未来三年的可预见性,而非过于遥远的预期。在2026年产量规划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根据较为保守的油价来估算投资回报。对于那些坚持认为长期油价将维持在40美元的人士,他们的想法似乎过于乐观,仿佛期待全世界无偿为他们提供服务,这种预期可能并不符合实际的市场情况和个人利益。
接着看中海油的资产,重点是国内每年3.6亿桶石油,2027年1.2亿桶圭亚那原油,2027-2029年国内300-350亿立方米天然气,这才是优质的底层资产。类似投资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看完全成本220元,实现价格600元的6000万吨煤炭资产就可以了。说一千道一万,没有底层优质资产,即使通过财务技巧和慷慨的分红吸引眼球,最终还是需要跟市场融资。
综上所述,投资海油,要熟悉和适应周期股的波动,股价的波动只是可以利用,绝不能惹动自己的情绪。幸好这次中海油是23.9港币短期见顶,而不是预测的40港币,否则就是小号的2007中石油了。
最后希望持有海油的保守投资者拿到股息,做空海油的投资者,能够利用波动赚到新手交的学费。
-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股市的难题崇拜。来自C4Cire。
在股市中,参与者往往高估困难与复杂性的意义,以为更难的题目、更复杂的方法、更难得的信息,理所当然地有更高价值;而低估了一些容易题目、简单方法和公开信息的价值,陷入到某种思维误区中。
曾有个专家说,没有4个电脑屏幕,你都没有资格炒股——这就是对股市投资的刻板印象,似乎炒股非要搞得如此复杂不可。我将这类想法称为:股市的难题崇拜;又或称:股市的复杂性崇拜。
第一,分享一段美剧剧情。
《Billions》是一部关于私募基金的美剧,主要讲述天才投资者如何在市场巧取豪夺,与各方斗智斗勇。某天,主角召集大家开会,他问一名研究员:你有什么投资想法?这位研究员没有做好功课,只能搪塞一句:我认为苹果还有上涨空间。“Really?”主角先回了一句,然后开大怒斥:“投资者支付我们3%的管理费、30%的业绩提成。你却想要我告诉他们,我们准备买一些苹果?!”研究员满脸惭愧地说:Sorry,我想我有点看不清楚这个行情。
这段对话生动地描述了,投资行业有多看不起简单、众人皆知的投资方法,他们不研究分析苹果的价值,仅仅因为这是一个“大路货”,就弃如敝履、避之不及,甚至内部推荐都要感到羞愧。他们的话语共识是:人人都会,还要我们干什么?我们可是专家!
这就是一种对难题、对复杂性的崇拜,剧中人理所当然地默认:更复杂的方法,具备更高价值;隐秘无人知晓的信息,能赚更多的钱。这背后的认知逻辑是,公众(编剧)认为股市是复杂的,因应之道只能是以复杂对复杂,以困难对困难,以刚克刚——除此别无他法。
这段剧情已经很有趣,但有一个要素注定让这段剧情成为股坛典故,那就是:时间。这部美剧上映于2016年,巴菲特开始投资苹果也是在2016年。就在同一年,巴菲特大量买入苹果,还公开讲解买入逻辑,创造了最高的收益金额纪录。相较之下,如果主角的私募基金运作至今,我想会大幅跑输他所鄙夷的苹果;考虑到高昂的收费标准,他的客户将更大幅度地跑输,乃至跑输美股大盘也不奇怪。
因此,难,不一定有价值;容易,不一定没价值。人人都知道,不一定没价值;人人都不知道,不一定有价值。
第二,A股有许多难题崇拜、复杂性崇拜的例子。
譬如说,如果你的持股是众所周知的大蓝筹,股民会兴趣寥寥,觉得这没什么了不起;但如果你押中某只重组概念股,又或成功预测指数短期走势,股民会觉得“这才是高手”。同理,一个只购买指数基金的职场人,跟一个全天候盯盘的全职股民,后者很容易被认为有更高投资水平,理由是他使用更复杂的方法、工具,投入更多时间与精神资源。但事实上,前者的长期收益率往往会跑赢后者,甚至跑赢很多基金经理也不奇怪。
这就像在中学学数学时,有些同学特别热爱钻研偏题难题一样,但实际上,高考大多数题目都是常规题型,钻研偏题难题没有很大意义,往往还英雄无用武之地。不过,股市有一个比考场更离谱的地方:不论你解答的题目是小学数学、高考数学,又或者是奥数,它们的分值是等值的——股市,没有难度系数的加成。通过余额宝赚到的100块,跟追涨杀跌赚到的100块——它们是等值的,在数学意义上没有区别。自己炒期货亏掉的100块,跟买公募基金亏掉的100块——它们也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这是一个惊人的事实,显然也是一个普通常识。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在上一轮白酒周期低谷时,有两位朋友买了高端白酒股,却都遭到了周围人的否定与讥讽。一位被批评说:白酒没有成长性,涨不快的;另一位被讥讽说:白酒是养老股,只适合老人家玩。我甚至曾听到有人批评某投资者:只会买茅台——仿佛只买茅台,就显得水平很低一样。
这就是一种复杂性崇拜:如果你只会买指数基金(余额宝/苹果/伯克希尔-哈撒韦/茅台),就算赚了钱,股民还是觉得你水平差;反而是一顿操作猛如虎、十年A股没回本的人,股民却觉得这真是高手——真是奇哉怪哉。
在投资上,关键是你的策略有效、思路正确,那什么才影响策略有效性?
巴菲特说:“如果你的假说正确,你的证据正确,而且你的推理正确,那经过许多交易之后,你就会是对的。真正的稳健只能仰赖知识和理性。”无关难度系数,无关复杂程度。
第三,在信息上,投资者也有类似的难题崇拜。
一种常见情况是,我们会将信息的“获取难度”,误解为“信息质量”、“信息价值”——信息越是难获取,它就越有质量、越有价值。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热衷于打探小道消息,热衷于与董事长董秘交流,他们都试图知道一点别人不知道的东西。
但事实上,一个信息难以获取,不代表它有质量;一个信息公开可得,不代表它没有价值。譬如说,如果我们要理解贵州茅台的投资价值,所有必需素材都可以在网上找到,而且是在2015年以前就已经“唾手可得”,并不需要卧底茅台镇,也不需要认识董事长。
难点不是获取信息,难点是理解信息。
另一种对信息的常见误解是,股民以为“信息越多越好”,于是7乘24小时关注新闻,全天候监测经济数据、指数走势。但事实上,在摄取信息这件事上,你读得太多,你反而理解越少;你读得少些,你反而明白更多。当你信息过载时,你实际上什么信息都没理解——就像一个人吃得太多,反而无法消化一样。
重点不是获取信息,重点是筛选信息。老子说: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第四,当我讨论完前面的难题崇拜后,我的潜台词就不得不浮现水面:股市存在一些简单投资方法,你可以选择简单路径,而非一定要选择困难模式。
譬如说,只投资指数基金,选择你认为大有潜力的股票市场,低估值地、低费率地、定期地、长期地投资它们,就将获得这个市场的长期平均水平。在这个过程中,你要避免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尤其不要尝试“机智地”地择时交易、板块轮动,以博取更高短期收益。
这是基于逻辑自洽的要求:既然你只选择指数基金,就意味着你的战略目标就是平均收益;就意味着,你承认自己没有选股与择时能力——既然如此,你又何必在指数基金上重复考验自己?
又譬如说,你可以彻底贯彻“不懂不做”的理念。“不懂不做”的另一个含义是:懂什么,做什么;懂到哪里,做到哪里。如果你不懂新能源,就不要买新能源;如果你不懂个股,就不要买个股;如果你不懂主动基金,就不要买主动基金;如果你不懂银行理财,就不要买银行理财。甚至,如果你对股市一无所知,你完全可以远离股市,专心工作和做生意,只买货币基金,或者干脆将钱只存银行。
因为,不懂不做是最高原则。错过收益,最多是一种潜在风险;不懂装懂,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风险——你已经坐在炸药堆上,只是不知道会不会爆炸。
至此,相信听众朋友们已经发现,这里所说的“简单题目”、“容易路径”,也有其不容易的地方:你需要一点看清现实的勇气,你需要一点洞察本质的智慧,你还需要克服一点点欲望。
就此而言,理性的投资者应该聚焦在正确与否、有效与否上,而不是先入为主地崇拜困难、崇尚复杂,默认那些花里胡哨的酷炫方法,天然就能带来更高收益。究根结底,你是否正确,只跟你的假说、证据和推理有关——而跟你有几块电脑屏幕无关。逻辑,只问对错;方法,只问效果。最后,让我们重温一句名言:如果一个蠢方法有效,那它就不蠢。
-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为什么次高端白酒,更容易爆雷?来自朱酒。
从价格区间上来看,白酒大致可以分为高端酒、次高端酒和大众酒三个类别。次高端酒是指价格在300-800元之间的产品,主要包括茅台和泸州老窖的系列酒,以及山西汾酒、洋河股份及各区域龙头酒企的核心产品。
这个价位带的白酒,是头部酒企业绩的重要补充,对其它上市公司来说,则是主要的利润来源。从收入规模上看,次高端酒在2023年的销售规模约为1475亿元,低于高端酒的约2341亿元和大众酒的约3142亿元。对比之下,次高端酒有更高的成长速度,2016-2023年收入复合增速在30%左右,快于高端酒和大众酒。
在上市公司中,山西汾酒、洋河股份、古井贡酒都是次高端酒的主要出品者,泸州老窖的窖藏系列表现也很突出,弥补了国窖1573产能上的影响。由于企业规模的限制,品味舍得和酒鬼酒红坛等产品的销售总额看起来不高,但对公司的业绩增长,还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第一,高端酒涨价,为次高端酒提供了充分的提价空间
近些年来,由于八代普五和国窖1573处于千元价格带这个极具象征性的压力位上,尽管酒企提升了出厂价,但终端销售价格始终不能站稳千元大关。同时,大众酒市场虽然也保持了一定的提价速度,但毕竟单价低,消费者的价格敏感性强,加上低端白酒的毛利率比中高端也要低很多,对业绩的增长速度还是有限制的。
而次高端酒之所以在增速上能超过高、低两个价格段,在于其300元到800元之间的价格空间中,与高端酒相比,弹性更大;与大众酒相比,消费者的价格敏感性更低。尤其是高端酒在2018年迎来量价齐升后,把600元到800元的价格段空了下来,这给一些次高端产品创造了充分的提价空间。
第二,次高端白酒身具必选消费和可选消费双重属性
消费板块,可以分为可选消费和必选消费两大类别。有些品类的属性是比较清晰的,譬如米、面、肉、油等等,是必选消费,即便经济环境不佳,消费者的购买量也变化不会太大;而有些是可选消费,譬如家用电器、汽车、旅游等等,消费量会直接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
而白酒的分类,是有些分歧的。有些机构会把它划到可选消费之列,而有些必选消费的指数中,也包括了白酒。虽然统一叫做白酒,但不同档次的产品,对消费者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我的理解是,白酒是一个集合了必选消费和可选消费两大产品属性的行业。其中大众酒的必选消费属性比较大,很多人喜欢自斟自饮,日常消费较多。而婚宴、公司宴、节假日聚会等场景中,对有些人来说白酒也是必须品。而高端酒的消费量,和经济的活跃度关联密切,当商务活动较为频繁的时候,消费量会显著增大;而当经济增速放缓了,市场需求也会变小,宴席和礼品的数量自然就因此减少,其可选消费的属性相对更大。
次高端酒在白酒的消费体系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可能是某些人的口粮酒,购买始终不断,甚至会成箱囤积,常年储备,这是次高端酒的必选属性。而在一些中端商务活动里,次高端酒扮演的角色是和高端酒类似的,尤其是一些地方酒的标志性产品,在当地的餐饮中,经常有着超出价位段的品牌号召力,这个时候可选属性就会更大一些。
第三,次高端白酒竞争白热化,成为业绩下滑最大的板块
虽然次高端白酒身具必选消费和可选消费双重属性,比起高端酒和大众酒,应用场景更加广泛,但近两年的业绩表现,反而是3个价格段中最差的。
从2021年下半年以来,随着房地产从投资端到销售端的全面萎缩,商务活跃度明显下降,高端酒遭遇了需求端的严重萎缩。但白酒拥有超高毛利率,尤其是高端酒的毛利率基本保持在90%左右,面对逆市,酒企们有充分的空间通过降低实际售价的方式,来扩大自己的客群基础。
从2022年开始,普五和1573的终端价格不断下降,整体降幅超过了每瓶100元,电商平台做百亿补贴的时候,甚至有低于900元/瓶的价格出现。而次高端白酒的很多产品,市场好的时候,零售单价都在七八百元区间,面对着头部品牌的降维打击,价格体系就只能全面下沉了。
大众酒的地域性比较强,高端酒本身产能较少,厂家对经销商的话语权更大,所以这两个价格带产品虽然都在受消费大环境的影响,但业绩下滑速度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次高端白酒中,位于300元到600元价格段的产品众多,竞争一直都很激烈。现在原来买到七八百元价格带的产品,被普五和1573打回到600元以下后,竞争环境更是到了白热化阶段。可面对大环境的压力,在各种推广手段使尽后,各家除了加大销售费用,也只能靠降价这个最无奈的办法了。
第四,做好库存管理,次高端酒的前景依然广阔
从长期来看,由于高端酒3大公司的产能受限,而且大部分次高端酒在本区域的品牌优势明显,等到经济周期恢复上行,其未来的发展空间仍然广阔。但次高端白酒面临的库存问题,是各家酒企必须要重视的,如果一遍一遍重蹈覆辙,对企业经营和品牌形象都是严重损害。一些反复在库存问题上遭到反噬的公司,也有可能会出现逐步掉队的情况,被行业抛弃并不是危言耸听。
白酒的库存,是品牌强势和产品存放期超长两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高端酒的品牌力更强,老酒价值更高,甚至由于长期持续提价,自身带有一定的金融属性,即便遇到市场下行周期,支持者也不一定就大量抛售,有些人还会趁着降价大量购买,做长期储备之用。
而大众酒本身更接近于快速消费品,囤积价值不大。经销商的资金实力,往往也比高端酒和次高端酒为主的渠道弱一些,其主动和被动加库存的意愿都不强。
库存压力最大的板块,就是次高端酒。尤其是某些酒企,在市场上行阶段还存在着与经销商联手托市的情况。即经销商在增加进货的同时,还会买入公司股票,这样公司报表上的业绩就会很好看,股票的涨幅完全可以覆盖库存增大产生的资金成本,这些货品是否能尽快卖出,经销商们并不是很在意。
而这种现象,会直接导致经销商的库存大幅超过正常水准,在股价和酒价下跌甚至大跌的背景下,其抛售动机格外强烈,有时候我们甚至可以看到极低的终端价格。
表现在企业的财报上,就是某个季度的销售数据会突然间暴跌,这往往都是渠道已经无力再压库存,酒企销售端出现崩溃的结果。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只看报表不研究销售市场的投资者,可能会瞠目结舌,但对深入市场,对行业、对企业保持长期跟踪的研究者来说,完全是意料之中。
不追求短期业绩,严控终端放量,提升有效销售,这才是一家珍惜自身品牌,希望和投资者长期健康成长的酒企该做的事。如果说十年前技术不成熟,企业对渠道的掌控缺少有效手段的话,现在五码合一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虽然终端可能会做一些小动作,但大体情况酒企还是了解的。严控库存,是酒企(尤其是次高端酒为主导的酒企)长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作为消费之王,白酒的赛道会很长,即便经济周期变化中出现了一些波动,白酒的韧性也会比绝大多数消费品表现的更强。这其中,次高端白酒虽然没有高端酒的稀缺性,但总体产量更大,地域优势更强,仍然有坚实的价值根基。
相对来说,高端酒看富裕人群数量的增速,大众酒看工薪阶层资产的增速,而次高端酒受中产阶层规模的影响更大。随着社会财富的逐步累积,未来会有更多人从大众酒升级到次高端消费,其客群基础还是在逐步扩大中,值得投资者保持长期关注。但短期而言,投资者还是要多关心次高端产品的批价和库存,避免爆雷。
-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宁德时代老板喊话,创业板为何大涨?来自表舅是养基大户。
2024年11月13日A股低开高走,长债一路上行,13日晚21点30分,10月美国的CPI也公布了,符合预期,市场挺热闹,我帮大家总结了四块比较核心的,然后挑部分重点的展开讲讲。
第一,央妈出手。11月12日美元指数走强,持续创阶段性新高,虽然C P I公布后,略跌了一点。非美货币压力都很大,但11月13日央妈公布的人民币中间价仅仅是微调,卡在了7.2以内,为7.1991,有阶段性维稳汇率的迹象。对应到股市里,一方面11月13日外资可能也稳了一天,领涨的是超大盘、大盘指数,央企大盘涨幅第一;对应到债市里,汇率和债券走势相反,长债上午就开始微微上行。
第二,债券供给。真正压倒债市(主要是长端利率债)的,是下午市场传的,年内要把2万亿债券都发了,同时也传出了11月13日会放地产政策的消息,当天晚上6点半的时候确实证实了,涉及契税和土地增值税的下调。
第三,宁德时代。主要是宁德的老板,说如果特朗普同意,可以考虑在美国建厂,所以宁德和创业板开始狂拉,带动大盘上涨。
第四,两融(融资融券)市场热度下降。虽然股市是由跌转涨的,但交易量其实下了个大台阶,11月14日只有2万亿出头,比11月12日缩量5000多亿,而两融12日只增加40亿出头,和前几天小几百亿相比,大幅萎缩,说明11月12日回调后,杠杆资金有所示弱,11月13日小盘股表现得比较弱,虽然下午跟随创业板拉起来,不过最终还是小跌的。这说明,小盘股的情绪还是相对脆弱的,如果一口气喘不上来,增量资金驰援不够,不排除阶段性的回调。
首先,简单聊聊宁德时代。
事情的背景是这样的,还在竞选期的时候,特朗普就一直公开放话说,“可以允许中国汽车制造商在美建厂,只要雇佣美国工人就行”。大多数人都会觉得,特朗普就是说说而已,毕竟他是在美国铁锈带地区发表的演讲,说这些可以拉拢缺工作的汽车产业的蓝领工人。然而,11月14日宁德时代的老板曾毓群,出来接受了一个采访,说如果特朗普愿意向中国企业开放电动汽车供应链投资,宁德时代将考虑在美国建厂。
本来,如果放在以前,这话就是各念各的经,各画各的饼,但今时今日,有个不同的变量,在于马斯克,其作为中美商务领域未来重要的沟通桥梁,既在中国有巨大的商业利益,且宁德时代还是特斯拉的电池供应商,又在川宝政府中有巨大影响力,且其核心任务就是降本增效,从而降低赤字率,如果能撮合成功的话,商业、选票,两个层面,其实都不亏。
所以,市场选择相信这事有成功的概率,宁德时代在11月14日下午13点40,开始由跌转涨,30多分钟的时间,最高拉涨超过了5%,也带动了整个创业板大反攻。
接下来说一下最重要的,央妈的操作。这不仅涉及到汇率,其实还涉及到资金面的问题,因为现阶段来看,主动维稳汇率和资金宽松之间,还是一个部分取舍的关系,我花点时间,从汇率的视角,把完整的脉络,简单帮大家梳理一下,分成几层,尽量说通俗易懂一点。
第一层,根子上来说,最近美元很强,且还在变强。
美元指数过往两日,盘中都摸到了106,过去1个半月,相当于,美元对全球其他地区,升值了6%,这绝对是非常夸张的短期涨幅,目前美元指数,已经连续突破2024年和2023年的高点了,非常值得关注。而底层逻辑,是市场担心特朗普当选,统领两院,财政继续扩大,通胀继续上行。而根据最新的期权交易数据显示,市场在押注美元进一步上涨。
第二层,人民币已经算很强了,但还是有压力。
剔除美元,人民币对非美货币,其实最近还是在升值的,日元更惨,汇率到155了,最近两个月贬值超过了10%,未来可能又会触发日本央行干预。但是,美元实在太强,离岸人民币11月12日晚到了7.24左右,这一轮相对美元贬值3%到4%左右。现在海外的部分观点,比如摩根大通,认为美元指数还会涨7%,对应离岸人民币会到7.4。
第三层,真正值得关注的,是人民币中间价。
因为离岸人民币,反映的是市场的“交易价格”,而人民币中间价,你可以理解为,反映的是“央妈的心理价格”。
而这一轮最大的变化,是人民币中间价,11月13日到了7.19的位置,而今年其他时间,即使离岸人民币跌破7.3的时候,人民币中间价也从来没有跌破过7.15。
从某种程度来讲,"央妈的心理价格"似乎松动了。
这会引起市场交易者的进一步警惕,从前天A股大盘股的走势来看,外资明显卖出。而债券,则是汇率的另一面,如果彻底放松汇率,则意味着更加关注内部的流动性宽松,对债券下行的阻力变小,这导致前天债券,特别是长端利率债的大幅下行。
第四层,11月13日的变化,在于,央行出手防御一波。
11月12日晚美元指数大涨,离岸人民币继续下跌,振幅300多个基点,但一早公布的人民币中间价,只是加了64个基点,从7.1927到7.1991,正好卡着7.2的位置,这被市场认为,在当前的点位,央妈想出手,守一守。
第五层,对债市而言。
2024年上半年大家已经领略过了,如果加强对汇率的管理,势必需要控制中美利差,这就会成为长端利率债下行的掣肘,所以11月13日上午利率债就下不动了。而下午的供给和地方小作文,成为了空方的筹码。
第六层,对股市而言。
如果对汇率阶段性进行管理,那么人民币会相对其他非美货币走强,理论上来讲,如果外资要降低非美国家的配置,也应该先卖出其他货币更弱的国家,对A股,特别是对外资重仓的大盘蓝筹股而言,相对有利。
而另外一方面,汇率又可能导致央妈的流动性,阶段性放得没那么松,这对小盘股,不是个好事情,可以看到,前天,DR007一旦超过1.7%,其实小盘股就有调整的压力了。
央妈的操作大概如此。
但是整体而言,如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所言,央妈现在更多的关注点,还是在国内,还是以我为主,对汇率的管理预计力度不会很大,可能更多是阶段性的。
对汇率来讲,现在有一正一负两个观点。从升值的角度看,有年底的季节性结汇因素,支撑人民币。从贬值的角度看,大家觉得美元走强是大概率事件,且从出口的角度看,上一次18年特朗普上台后,人民币确实也是先贬后升的。
我们给大家的意见不变:整体而言,目前的宏观环境,有利于全球的风险资产,所以,只要投资上区域分散一点,两边下注,大概率结果不会差到哪里去。
-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买腾讯和中国海油,就像养猪。来自菜头日记。
首先分享一下腾讯2024年第三季度的业绩。腾讯第三季度业绩,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调整后净利润达598.1亿元,远超市场预估的543.7亿元,同比增长33%。此外,第三季度耗资约359亿港元回购9489.74万股公司股份并已注销。游戏,增值业务,营销服务各个模块都在继续恢复增长,腾讯的地位还在不断增强。挺好的业绩,乐观估计,2024年保2100亿争取2200亿,三年后冲击2500亿到3000亿,当前股价相对200多的时候不算便宜,但依然不贵。不过当前的行情,股价并非业绩说了算,涨跌随缘。
接着说关于这轮小盘股的行情。
小盘股处于极端行情,尽管老股民见多不怪,但是不少入市经验不深的小伙伴,可能还是有一些疑惑,不是说价值投资吗,不是说市场有效吗?为什么业绩好的反而下跌,涨的全是没业绩的公司呢?我的看法是,如果遍地妖股涨停的时候你赚了很多钱,或者说大多数绩优股下跌的时候你还在赚钱,那么就需要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做投机了。
用一段网络上分享的文字来阐述市场短期波动和长期的有效性的辩证关系。
在2024年夏季伦敦价值投资者大会的炉边谈话环节,乔尔·格林布拉特进行了一场对话。1985年,格林布拉特创建戈坦资本,至2005年的这20年间,资产规模从700万美元增到8.3亿美元,前十年年均回报率高达50%,20年年均回报率40%。简单总结一下就是,如果你的交易逻辑是正确的,一两年的收益落后于市场没有任何关系,这并不会改变你长期稳定赚钱的基础。
还有关于到底是应该买便宜的公司还是优秀的公司的问题,格林布拉特也有过很好的解释:那些只是便宜的公司,可以用来交易,它只适合于格雷厄姆的烟蒂股理论,不适合长期持有。这里补充说明一下烟蒂股理论,它的基本思想是寻找那些被市场低估、价格低廉的股票,类似于捡起地上的烟蒂,可以获得剩余价值。 这个理论的原理是买市值低于净有形资产三分之二的公司股票,甚至只买市值低于净运营资产三分之二的股票。而真正好公司,它会继续增长,如果你能以好价格买入并长期持有就更好。
这有点像“安全边际”的分析。当年格雷厄姆会找到那些“捡烟蒂”型的公司,以6美元买入一只明明值10美元的股票,尽管这不是什么好公司,价值可能慢慢降到8美元,安全边际会逐渐缩小。而如果你以8美元买入一只值10美元且还在以12%或14%增长的股票,那么你的安全边际实际上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加。
所以哪一个有更大的安全边际?很可能是你花更多钱买入的那一个,但其价值随时间在不断增长,你会觉得更踏实。这基本上就是我看待问题的方式:我到底在买什么?我认为,选择那些会合理投资的好企业,长期来看才是正道。过去三四十年,我越来越倾向于这样的投资思维。如果要总结我的建议,那就是:找到好企业,确保买的价格合理,随着时间推移它会自我增值。
道理讲完了,为了便于理解,我继续以中国海洋石油为例讲讲案例。
当前买中国海洋石油,就相当于以70股海油股票换取中国海油每年一桶石油生意的所有权。但是中国海油采油量每年大约会以8%的平均增长速度,并且开采石油的时候会伴生产出大量的天然气。
换句话说,你用现在的价格买入70股中国海洋石油的股票,不仅相当于中国海洋石油每年有一桶油的生意永久性归你了,并且10年以后你拥有的权益在自然增长的情况下可能就变成2桶了,还白送天然气业务。中国海油的业务非常简单,就是国家给了一个垄断牌照,公司不断在全世界的海里抽石油和天然气卖,现在每年权益产油量6.8亿桶左右,自然增长率大约8%。
那么,按照当前的股价,买中国海洋石油每年一桶油的生意,A股需要花费1800元左右,港股需要花费1100元左右。中国海洋石油当前平均桶油开采成本大约是28美金,你只需要考虑的是,花这么些钱,换取永久性获得中国海油每年给你一桶油的利润的权益,并且每年还可以增值8%,到底值不值?至于股价涨跌,就没有那么重要了,跌到1块钱还是涨到100块钱,都改变不了你用70股获得一桶油的生意的这个本质。
嗯,是这样的,然后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农民,家里也养了几头猪,或者说种了几亩水稻。猪和水稻的价格有些时候会高一点,有些时候会低一点,但是你不会因为猪或者说水稻的价格的高低,而不去养猪或者种水稻了,因为这就是资产,从长期来看,只要你们还要吃猪肉或者还要吃大米,然后这个东西就肯定是有价值的。
现在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自己有足够多的钱,买够足够多的股份之后,中国海洋石油在南海和全世界很多地方的钻井平台,就世世代代归你所有了。拥有这么好的资产,是不是很惬意。至于折旧和资本开支,这个更不用担心了,这么好的生意,公司的经营现金流远高于利润的增长,所有每年分红现金资产还越来越多,负债率越来越低。
其实大部分央企都存在这个bug,比如长江电力,比如中国神华,在财务上折旧处理都很激进,长江电力的水轮发电机组按照25到30年折旧,但是葛洲坝水电站早期的机组都运行30多年了,无事发生,全球很多水电站运行了大几十年,也没啥事。中国神话的大量火电机组折旧完毕之后,依然可以继续正常运行。
因此,我们关注资本开支的时候,一定要把经营性资本开支和扩张性资本开支分开看,扩张性资本开支需要关注的重点是R O E(净资产收益率)或者R O I (投入资本回报率)。虽然折旧不改变公司的现金流状况,但是折旧完毕之后财报利润就实实在在增加了,利润多了,分红就多了。中国神华和长江电力如此,中国移动和中国海油亦是如此。
至于股价,无论是曾经的腾讯还是茅台,无论是招行还是平安,无论是神华还是陕煤,都经历过股价的至暗时刻,惨遭市场嫌弃。回头看,这些优秀的公司股价最低迷的时候,恰恰都是最好的入局时机。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大家应该都懂我的意思了。以上为我的个人思考和总结,不构成任何操作建议,希望大家听完能有所启发和收获。
-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央行连续六个月暂停增持黄金,这一轮黄金牛市结束了吗?来自郭施亮。
特朗普胜选之后,引发了黄金原油价格的大涨大跌。黄金价格从2024年10月30日见顶之后,黄金价格从2801美元下跌至2606美元,跌幅超过5%。市场担心黄金牛市已经结束,黄金将会步入熊市行情。
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黄金价格会因特朗普的上任而出现价格拐点吗?
首先,就目前来说,黄金价格仍然处于多头行情,仍不算技术性熊市。按照技术性熊市的定义,当价格自最高价下跌超过20%,将会步入技术性熊市。以2801美元计算,价格下跌20%,即黄金价格跌破2240.8美元,才属于技术性熊市。按照目前2606美元的价格水平,距离技术性熊市还有一段较大的空间。
自2015年底黄金价格触底回升之后,黄金价格开始步入新一轮的上涨行情。从2016年以来,只有2018年和2021年出现价格下跌的走势,其余年份均出现上涨的走势。
回顾近十年黄金价格的走势表现,在2015年底,黄金价格触底1045美元之后,金价开始大幅攀升,并攀升至近期最高点2801美元。从1045美元攀升至2801美元,黄金价格已经上涨超过1.6倍以上。最近十年时间,黄金成为了最具保值增值效果的投资品种之一。
从长期投资的角度分析,黄金价格基本上处于漫长牛市的过程,在过去50多年时间里,黄金市场一共走出了三轮牛市,分别是1971年至1980年、2001年至2011年以及2015年底至今。
从三轮牛市的共同点分析,每一轮黄金牛市的持续时间约为10年。每一轮黄金牛市,也与央行增持黄金的时间点比较吻合。
从2000年以来,我国央行有几个密集增持黄金的时间段。
例如,2001年至2011年期间,央行分别为在2001年、2009年先后增持了黄金,央行增持黄金期间,黄金价格基本上处于长期上涨的趋势之中。2015年底以来,央行分别为在2015年、2018年先后增持黄金,增持黄金的时间点也与当时的黄金牛市比较吻合。
从最近几年的数据分析,从2022年11月至2024年3月,央行连续增持黄金储备17个月,当时也处于黄金价格加速上涨的阶段。但是,从2024年3月之后,央行连续六个月暂停增持黄金,今年10月末,央行黄金储备保持在7280万盎司的水平。
从上述数据来看,央行增持黄金的时间点与黄金价格牛熊表现有着一定的关联性。在央行连续多月暂停增持的背后,或预示着黄金价格已处于历史高位水平,当前黄金价格已经超出了央行的心理承受范围。
这一轮黄金牛市,本质上与地缘局势持续升温以及全球避险情绪增加等因素有关。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黄金成为了资金认可的避险渠道,投资黄金成为了为数不少的靠谱增值渠道。
在2023年下半年以后,黄金价格明显上涨,与美联储降息预期有关。作为硬通货的黄金,长期具有抵御通胀的能力,从长期的角度来看,黄金的保值增值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在地缘局势持续升温以及美联储降息的预期影响下,黄金的投资优势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那么这一轮黄金牛市到哪里结束?
特朗普胜选之后,黄金市场的投资情绪与投资者风险偏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特朗普强势回归,更重视维护美元的地位,而且他上任后可能会推高美国通胀水平,间接促使强势美元的回归。在强势美元的影响下,以美元计价的黄金、原油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冲击影响。当美元持续升值的时候,将会对黄金价格形成一定的压力。长期以来,美元与黄金之间基本上呈现出反向运作的关系。
此外,特朗普上任之后,可能会缓解局部地缘局势,促使全球市场的避险情绪有所降温。特朗普对美联储降息行为,也可能会重新审视,一旦美联储放缓降息的步伐,对黄金价格的走势也会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过去一段时间,黄金价格的上涨得益于地缘局势紧张与美联储降息的预期。但是,当特朗普上任之后,支撑黄金价格的因素开始发生变化,预期变化对黄金价格的影响也是比较明显的,这也是造成近期黄金价格调整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过去三轮黄金牛市来看,每一轮黄金牛市的上涨周期大概是10年,从2015年底开始计算,这一轮黄金牛市的上涨周期已经步入中后期阶段。考虑到黄金属于非生息资产,一旦黄金步入调整行情,那么对高位追涨的投资者来说,将会带来比较高昂的时间成本。
最后,从长期的角度来看,黄金价格会保持长期上涨的趋势。但是,在金价大涨之后,也会出现一定的震荡调整需求。下一轮熊市何时到来,仍然有待观察。
-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中国政府债十万亿化债本质,来自慕容衣。
这个世界是股权推动的,但是它的命门永远是债权,现代经济中的经济危机绝大多数都是债务危机,甚至第二次大战也是因为债务引起的。
股权其实不存在危机,如果企业无法正常经营,可以选择破产,股权也就随之终止。而债务不一样,它具有强制性的特点,一家公司不分红是合法的,但是不还债就要破产,小到个人,大到公司,政府,债务都是头顶大事。
第一、债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作为战胜国对德国做出惩罚性赔偿要求,也就是《凡尔赛合约》,德国没有话语权,只能接受。
但是《凡尔赛条约》要求的惩罚性赔款,德国根本给不起,德国只能用通货膨胀来苟延残喘,最后导致人类有史以来最重要的恶性通胀。为了解决债务问题和通胀,德国就此走向经济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我还不起债务,那我把债主消灭了,这不就“化债”了吗?
化债化债,怎么化?债务的问题,要不你把本金偿还了,这是还债,而不是化债。如果不还债,那就只能赖账、债务重组、短债变长债、高利息债务变低利息债务等等,这些措施里面债务只能转移,而无法被消灭。
第二、深刻理解“债务”的本质
黄奇帆讲过,金融的本质,就是三句话:一是为有钱人理财,为缺钱人融资;二是金融企业的核心要义就在于信用、杠杆、风险三个环节,要把握好三个环节和度;三是一切金融活动的目的是要为实体经济服务。
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金融的本质是跨时间的价值交换,它允许当前的资源被用来换取未来的收益,或者未来的承诺被用来满足当前的需求。这种交换帮助资源在时间上流动,实现价值的增值和优化使用。用大白话说就是用股权或者债权融资。
社会有很多面,比如文化、政治、军事、民生、经济等等,经济有很多面,金融是其中之一,金融有很多面,股权市场是其中之一,而股票的二级市场又是股权市场的一个面。
金融的本质是集资和增值,但是它延伸开就有风险管理和信用,债务就是一种强制性非常高的方式。在法币时代,因为经济发展需要以及人性等原因,债务只能扩张,大家都不借钱,经济就崩了,美国政府不借钱,美联储就崩了,货币的发行是以债务为基础的。但是债务的信用必须有,不还债信用就崩了,就借不到钱了,大家都没信用了,整个现代经济土崩瓦解,可以说现代经济的本质就是信用。
如果有股权危机,破产就没事了,债务危机就麻烦,债务要处理,一个是通货膨胀,市场上本来有1000亿货币,200亿债务,占比20%,现在债务还是200亿,但是货币发行了2000亿,那么债务自然占比就降低到了10%。
一个就是像美国那样,利用自己的霸权地位发行美债,让全世界承担。还有发行超长期债务,将偿还责任转移至后代,而当前一代则优先使用筹集的资金。这些都是化债。
第三、十万亿化债的本质是什么?
我前面讲了,债务可以各种折腾,但是不能不认账,不然就有信用风险,要不无法借新债,要不借债成本太高了,那么经济就崩,出现系统性金融危机。
我们现在说的十万亿化债,就是化解政府的债务,不是去还债,如果化债了,那么资产负债表就收缩了,现在显然不合时宜。化债的准确说法是化解债务信用风险,防止出现信用危机,进而导致经济动荡。核心就是短债变长债、高息债变低息债、隐性债变明债,把债务规范起来,风险最小化。
国际上有句话叫做:内债不是债,外债才是债,比如某国企借了银行100亿,还不上企业要破产,但是现在国企和银行的大股东都是政府,那么内部协调一下就行了,一方面避免了国企在法律意义上倒闭,一方面避免了银行发生烂账,只要利息还的上,展期就行了,有人提供担保就行了。他们就类似左右手的关系,但是这事情左手不能说不还了,右手不能说不要了,还得上级去协调,这就是中央给地方的“化债资源”,就是政策。
第四、刺激经济靠什么?
化债本质并不是新增资源,而是存量资源结构的优化,它不是为了刺激经济,而是为了托底,为了改善流动性,疏通脉络,最后靠经济自己体质改善后,慢慢休养生息,恢复元气。
很多人希望用债务刺激消费,但是政府本身不创造价值,如果它今天举债1万亿来给我们改善生活,我们后面是要还钱的,起码要不停还利息。
事实上欧美的很多所谓高福利就是来自于借钱,国家借钱给民众花,据美国财政部的最新数据,美国国债总额目前为35.77万亿美元。截至2024年9月30日,美国过去一财年的赤字达到1.833万亿美元,较前一年度增加8%。这是除2020和2021财年以外的最高水平。2024财年赤字增加的两个主要因素是利率上升和债务融资增加。
现在美联储面临着通胀和降息的矛盾,好在美国凭借其霸权地位,将其财政赤字和债务风险分散到全球范围内,以减轻其影响。相比之下,欧洲则缺乏这样的能力,所以这一轮降息,欧洲特别积极,哪怕通胀也不管了,欧洲政府实在是扛不住了。
如果没有中国物美价廉的商品提供给欧美,他们的货币就不具有价值,那我们为什么愿意用货物去换取欧美的货币呢?回到最开始黄奇帆说的金融本质第三点:一切金融活动的目的是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我们需要不断用这种方式换取技术、市场、原材料、产业发展等实体经济资源。
当前国家在经济刺激方面的克制态度表明了政府在财政政策上的审慎,这种策略避免了通过过度借贷来追求短期的经济繁荣,从而防止了将沉重的债务负担转嫁给未来的世代。这种负责任的做法不仅保护了国家的长期财政健康,也为未来留下了更多的政策灵活性和操作空间。与此同时,美联储降息也为全球经济提供了更多的政策操作空间。
最后看这波化债,本质是经济的兜底,类似于一种债务重组,优化了负债结构,增强政府自己的信用,而不是增量市场。当然化债之后,我们的政策空间也进一步打开了,有更多的空间和资金,解决经济发展的问题。
-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特朗普胜选之后:该如何调整自己的投资?来自躺平指数。
北京时间11月6日,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在2024年总统选举中获胜,当选美国第47任总统。关于他上台的背景、美国国内的政治格局等等,相信大家已经从很多渠道那里获得了相应信息,我们今天就不再赘述。本着高效、简单和直接的原则,从三个方面全面了解:特朗普的经济政策会怎么走?会给全球经济带来哪些变化?短期和长期的投资将如何调整?
第一,如何统治美国经济
特朗普的上台,将会为美国经济带来一场狂风暴雨。他承诺将对所有美国进口商品征收更高的关税,对移民进行史上最大规模的驱逐和管理,并进一步减税。他还希望对美联储政策拥有发言权,最起码不要再像现在这样一点影响力没有。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这一系列的措施都将通向一个结果——未来通胀上升、增长放缓。
可市场并没有按照经济学家给出的指引交易。11月6日,美股在选举预期结果出现之后开始拉升,美元兑主要货币创下2020年以来的最大涨幅;美国国债暴跌,导致基准收益率上涨近20个基点;比特币则飙升至创纪录水平。
起码在市场反应来看,与第一个任期的时候非常相似,对特朗普第二个任期是保持乐观的,在特朗普一系列政策实施的情况下,将同时刺激美国经济增长、企业利润和通胀。短期市场变动,和经济学家的理论预期存在偏差,也说明目前对特朗普在任的政策预期并不完全一致。
从实现的难度和美国对总统的权限来看,关税武器,将会是特朗普可以全权动用的、完全说了算的政策手段,有很高概率成为他兑现对选民承诺的首选政策,包括对所有进口商品征收10%至 20% 的关税,对中国产品征收60%的关税等等,在特朗普看来,关税可以帮助增加政府收入,减少美国的贸易逆差,让制造业和就业岗位回流美国。
但实际上,特朗普甚至不用真的加税,在上一个任期带来的的完美“信誉”,和他这次上任本身,就已经能够起到效果。
11月6日当天,中国光伏企业天合光能公告与美股上市公司FREYR实施资产置换,其中包括在美国建设完毕即将投产的5GW组件工厂。交易完成后,天合光能将实现美国产能的当地制造。此举是光伏行业首创,也可视为天合光能为了特朗普上台准备的“招数”。
由此可见,就算特朗普不加税,这种来自美国总统的关税威胁足以让企业屈服;而特朗普心里也明白,他在多次演讲中也提到,这种关税上的威胁姿态,能够让中国或是欧洲的企业很快转向,前往美国投资建厂,他也非常欢迎这样的投资。因此,上台之后立刻拿关税做文章,成为可行性最高、见效也最迅速的选项。
第二,中国如何应对?
既然关税成为了可行性最高、见效也最迅速的施政选项,那么围绕关税的争夺,很有可能成为全球应对特朗普的第一波回应。当然,这里的全球,其实主要是欧洲和中国。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欧洲和中国虽然同属于特朗普的关税辐射范围,但这次美国大选的影响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哈里斯上台,欧洲其实是不需要什么应对的;但对我们来说,无论哪位总统上台,对华态度应该是以“遏制”为关键词贯彻,谁来中国都要接招、都要迎接挑战,因此,见招拆招就可以了。
于是,可以看到在对美国大选的态度上,中国和欧洲有着迥然不同的态度,欧洲那边想尽办法明示媒体希望哈里斯当选;中国这边,则没有特别明确对外表态,从一些媒体的渲染上还能看到,对特朗普上台的态度还是相当温和的,远没有欧洲那么抵触。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已经有了应对关税问题的经验,同样也有着诸如限制关键矿物和技术出口的反制能力,也不太指望哪位美国总统当选后能够放松目前在高科技上的制裁措施,更何况,相比哈里斯,特朗普想要让施政更加顺利,就必须求助于中国。
从前文可以看出,特朗普的最终目的,是要美国优先,让美国国内而非海外获得稳定,而不是像民主党这样“实外虚内”。因此,他需要吸引更多的制造业投资进入美国,或是从关税中筹措更多的政府资金,可如果没有中国的合作,这些愿望将不会实现。
来自中国的合作一方面体现在,购买更多的美国原油、天然气,以及美国原产的大宗农产品等等,给特朗普的“铁票仓”增加收入;另一方面,需要中国允许企业去美国投资,允许部分关键矿物出口到美国,还需要中国在一些国际议题上的配合。可以说,这些一眼就看得到的需求,让中美双方在关税方面有着充分的谈判基础。
因此,11月6日当天中国资产的普遍下跌是短期性的,同理,后续特朗普真的在总统任上威胁关税什么的,即便造成剧烈波动也会是相对短期性的。真正影响我们资产价格走势的,还是对目前困境的应对,以及相关的增量政策。
第三,如何配置投资
短期来看,特朗普上台影响最大的,是前期涨幅较猛的避险资产,例如黄金、白银和美债等等。特别是黄金,随着大选尘埃落定,应该会有相当一部分资金了结此前在避险资产上的获利,追逐到特朗普上台后更具确定性的资产中来。
需要注意的是,当市场这几天的狂热过去之后,所有人都会反应过来一个事情:作为候选人时期的特朗普,和作为总统的特朗普是不一样的。于是,整个市场大概率会进入到观望和调整期,等待他正式上任后出招。
那么哪些资产更具备确定性呢?
首先就是美股,整个美股市场中享受估值中心地位的是A I产业链,上到电力能源、芯片设计和制造,下到云服务、A I应用等等,只要这些资产的估值体系和逻辑不变,不管谁上台美国总统,美股的走势都是整体向上的。
因此,保守起见的话,投资美股的朋友如果有一部分资金在基本面确定性强的A I资产里,其实不用担心什么。一方面,A I的进步速度的确很快,在三季报中多有实证;另一方面,大型科技公司是美国政府之外,美国全社会为数不多可以往外花大钱的部门,特朗普上台后的低税、低利率倾向,不仅不会打压他们,还会让这些企业同样受益。
这也是为什么,拥有《华盛顿邮报》的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在这次选举前明确通过该报表态中立,对于这些硅谷大佬来说,宣布中立就等于表态支持特朗普了。
需要说明的,短期内价格飙涨的特朗普媒体科技、特斯拉和比特币等等与特朗普上台明确强相关的标的,可以以一个更冷静的态度去观察,切忌再去追高。过于狂热地暴涨之后,肯定会有大幅度的回调,这样的回调就会带来买入的节点,尤其像特斯拉这种,已经明牌的大型科技企业,非常推荐采用“大跌大买”的操作方式。
最后,美债在特朗普当选前夕,走出的是一个美国未来大通胀的趋势,即便降息预期仍然存在,这样的走势也没有变化,美国20年国债这样的标的一直在跌,目前已经基本跌去了降息预期升温之前。然而,从整个美国经济的走势看,降息的前景不会发生变化,A I 浪潮的趋势不会发生变化,美国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经济增长并不困难。
因此,美债需要重点观察,美债利率上冲空间不大,有一定交易机会存在。
另外,对于中国资产,像刚才提到的那样,定价锚点一是公司本身的基本面情况,是否有了足够的预期反转信号,例如新能源产业链中的光伏、锂电等等;二是要注意政策能否对宏观经济,特别是消费有足够的推动力。
再例如,关税加征预期的情况下,会不会刺激到国内出口,趁着还没加关税冲刺贸易一波,就会更进一步刺激海运相关股。这些角度,都是中短期可以操作的思路。整体上看,中国资产的定价权应该是越来越集中在中国资本手中,这个趋势下,宏观基本面的影响力将会越来越大。
-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投资需要顿感力。来自闲来一坐s话投资。
这个钝感力,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
1、对市场的波动要有钝感力。
我们要记住,波动并不是风险,哪怕是下跌50%的波动也不是风险,真正的风险有两点,一是本金的永久损失,二是回报不足,比如长期跑输基准指数,跑输定期存款,跑输长期无风险利率等。除此之外,还有什么风险吗?回答是没有了。
这里,举一个典型案例:
巴菲特的伯克希尔,1965年的股价大概是19美元,截至2024年10月31日,收盘价为676959.50美元,59年的时间,年复合收益率为19.44%。按照这个年复合收益率计算,如果1965年投资1万美元,截至2024年10月31日,市值为3.56亿美元。
这么多?是的,你没有看错,就是这样令人目瞪口呆!但是要知道,历史上伯克希尔的股价曾有四次腰斩或接近腰斩!所以,长期看,真正优秀企业的复利回报惊人,但是在某个特定时期你会体验很不好。据说,这么多年下来,有120多个长期股东跟着巴菲特投资(包括他在奥马哈的一些亲朋),成为了亿万富翁,当然这其间上上下下投资伯克希尔的股东户数不少于5000万人,其中大部分还是跑路了。
2、对企业的经营波动要有钝感力。
截至10月31日,A股5600多家上市公司的前三季报公布完毕了,不少的投资朋友非常关注针对公司财报的分析或点评呢。但是,一家公司再优秀,其经营数据的增长也不可能是保持匀速直线上升的,有的年份快些,有的年份慢些,是很为正常的事情,因为一家企业的经营业绩既受其内部各种资源要素的制约,更会受到外部经济大环境的影响,特别是行业周期的影响更是无法逃避掉的,只是影响大小、强弱程度不同。
我觉得,这里关键是要抓住主因,即一家企业经营放缓或负增长,究竟是企业内部原因,还是企业外部原因,如果企业的基本面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仅仅是受行业外部环境或条件的制约与影响,是大可不必大惊小怪的。
就比如格力电器第三季度收入下滑,主要是业务调整的结果,但其主营业务空调的收入仍然保持小幅增长,其毛利率、净利率水平仍然为竞争对手所不及,R O E水平仍然稳健。格力的收入大头主要是空调,这个基本盘不倒,格力就不会倒。投资若汲汲于一两个季度的经营数据,而不对其经营数据这一“现象”背后的“本质”进行分析,是永远做不好投资的。
3、对一些突发事件要保持钝感力。
据有关书籍介绍,当年同样居住在奥马哈的投资大师邓普顿,也喜欢居住在自己安静的小镇上,因为当时他第二天才能够收到报纸(那时还没有互联网),而股市在前一天就对当天或好或坏的消息进行反应了,他认为这对他很有帮助。巴菲特也说过,离华尔街太近了,肾上缐素会上升,所以,他也乐于居住在自己的奥马哈。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显然不同了,网络的便利可以让我们迅速获取各种信息,但同时也让我们不免受到各种噪音的强烈干扰。在这种情况下,保持自己必要的钝感力更是十分必要的。
一家偌大的上市公司,就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不仅有原材料供给系统、生产系统,还有渠道系统,以及面对各种各样的终端消费者,所以,时不时地整出一些热点事件,进而通过网络快速发酵,是很正常的。作为一个理性的投资人,关键是要对这些突发的热点事件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如果这些突发的热点事件对企业经营没有伤筋动骨,甚至连点擦皮伤都算不上,那就安心地看着股价表演就可以了。如果股价进行了过激的下跌反应,不仅不是伤害,反而更可能是加买的机会。
大致说来,投资的顿感力就包括以上三个方面。但是钝感力这东西,有时容易意会又不容易言传,因为钝感力,说到底并不是愚钝力,反而会折射出一个投资人对商业世界清晰的洞察力,折射出一个投资人对所持公司商业模式和优秀企业文化长期观察的穿透力。唯有建立在这种洞察力和穿透力基础之上的钝感力,才是真正的钝感力。
当然,这其间又包含着一些投资的辩证法了。而修炼到这种境界,又可能是一个投资人需要终身学习、终身追求的事情了。
-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经济周期的本质研究。来自16发财油菜君。
经济周期的本质是什么?是如何产生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接下来我们试着用多种学科理论知识和思维方法来推理和还原经济周期的本质。下面这段推理略微烧脑,但非常重要,我会用比较有趣且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
一、自然宇宙周期的本质研究
在自然科学研究历史中,17-19世纪,经典物理学逐步成熟,形成了万有引力定律、牛顿运动三大定律、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关键基础理论。20世纪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明了质能方程,完成了质量和能量关系的统一。
在现有物理学研究框架下:质能守恒定律使物质在内在分子、原子层面呈现出不断分解、合成的周期规律特征。虽然宇宙系统的质量和能量总和守恒,但具体到个体和局部中,宇宙万物的质量和能量分布并不是均匀的,这就导致宇宙大系统中各个体小系统呈现出既相似又特殊的周期特征。
因此可以这样定义自然宇宙周期的本质:宇宙万物在自然基础定律作用下内在分解合成、外在运动变化的总和称之为自然宇宙周期。
二、地球有机生命系统周期的本质研究
所有地球有机生命体的生理结构和生老病死都遵循自然宇宙周期规律。但是有机生命又因为其特殊性逐步衍生出区别于无机物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法则,生存和繁衍成为有机生命体活动的第一需要。大自然中无数有机生命个体为了自己能生存和繁衍,倾向于做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和躲避利益受损的行为,这一系列的主动或被动的活动行为又在自然周期的基础上形成了更加复杂的生命进化周期系统。
但地球生命大系统中每个单独生命体的力量(质量和能量)是不一致的,生存利益也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相互依赖、相互竞争的,这就导致地球生命周期大系统异常复杂多样,每个有机生命体就是一个小周期,呈现出相似性又不完全相同的周期特征。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地球生命系统周期:地球无数有机生命体在自然宇宙周期规律影响下,为了生存和繁衍而进行的各种趋利避害活动的总和。
三、人类社会周期的本质研究
人类作为地球有机生命系统的一部分和杰出代表,从灵长类哺乳动物诞生开始,经过几千万年的进化,其内在生理结构特征和外在行为特征就必然遵循大自然宇宙周期运行规律和地球有机生命系统周期运行规律,带上了深深的周期烙印。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义,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社会关系大体可分类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等,进而又衍生出了一些列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细分社会关系。
但每个人类个体和组织的力量(质量和能量)、具体利益诉求是不一致甚至矛盾的,这就导致人类社会周期的复杂多样性,每个人类个体和细分社会关系小周期系统呈现出相似性又不完全相同的周期特征。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定义人类社会周期:所谓人类社会周期是无数人类个体和组织在应对各种社会关系中为了生存、繁衍和方展,在自然宇宙周期、地球有机生命系统周期、人类心理情绪周期规律等共同影响下,做出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四、经济周期的本质研究
经济关系是人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一切物质精神资料的总称,是人类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一种且是最重要之一。
上面铺垫了这么多,终于来到我们最关心的经济周期了,经济周期的本质也呼之欲出,可以这样定义:经济周期是无数人类个体和组织在应对经济关系过程中为了生存、繁衍和发展,在自然周期、生命系统周期、人类情绪周期、人类社会周期等周期规律影响下做出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和。
这个总和形成的合力会在内外各种因素和力量影响下,在运动方向、波动强弱、持续时间长短、影响范围大小上不断发生变化,会外在表现出一定周期现象和规律性,这就是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中各种周期现象和周期规律出现的本质来源。
做完经济周期本质研究后,就可以做具体研究方向分解了:
1.影响经济周期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有自然周期、地球生命系统周期、人类心理情绪周期、人类社会关系周期等等。其中人类社会关系周期又细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军事、外交等多方面社会关系。这在哲学上可称为片面与全面的辩证统一关系,既要研究细分方面又要把握全面,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经济周期发生的原因、表现特征、问题解决措施以及影响。
2.虽然人类总目标一致:生存、发展、繁衍。但具体的人类个体和组织的力量分布、所处环境、阶段是不平衡的,因此具体个人利益诉求也是多样甚至互相矛盾的,从而导致个体进行具体经济活动的方式和后果也是多样性的。各人类个体和组织之间又呈现出既有普遍相似性又有自身巨大特殊性的经济小周期。这在哲学上称为矛盾普遍规律性与个体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既要研究经济周期的普遍规律性,又要研究其中个体小周期的特殊性。
3.经济大周期内部虽然存在各种具体经济小周期,但各种小周期既相似又特殊的特性经过相互作用、整合、抵消的总和最终会形成合力,那我们就要研究形成这种合力的主要力量来源和次要力量来源。主要力量形成合力方向,次要力量影响合力方向,并且主次力量有可能会发生转换。研究主要力量是重点,同时不能忽视次要力量,这就是哲学上主次矛盾的辩证统一关系。
4.经济周期内部所有人类个体和组织活动的总和形成的合力会在内外各种因素和力量影响下,表现出一定周期现象和规律性。比如在运动方向上有成长、繁荣、衰退、萧条、再复苏之分;在持续时间长短方面有长周期和短周期之分;在影响范围大小方面有大周期和小周期之分。此外在具体方面还呈现出物价的上涨或下跌,利率的升高与降低,汇率的升值与贬值,债务的扩大与缩小,供需的过剩或不足等等多种周期现象。
人类研究周期的历史,就是先从观察这种合力外在表现出来的周期现象开始,进而通过归纳、演绎等多种方法将观察到的周期现象进行总结和分析,逐步发现周期运行规律,进而形成一套系统方法来利用周期规律进行趋利避害的各种行为活动。这就是哲学中的现象和本质的辩证统一关系。
下面我举一个较为简单的农业生产经济活动的例子来解释经济周期:
假设古代一位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经济活动,他的最终目标是个人和家庭的生存、繁衍,行为方式是种植、消耗、出售粮食。
首先,他要考虑日月风雨气候周期和小麦生命周期,这时祖先通过上万年气象观察经验而形成的24节气农历就派上了用途。
其次,这个农民还要考虑种植小麦的土地能有多少,种子从哪来,工具和肥料是什么,怎么使用,怎么浇水,怎么除虫等。收获小麦后,还要考虑自己家消耗多少,留存多少种子和备用,交税多少,出售多少,以什么样的价格出售等问题。
付出了这么多,如果大部分农民最终实现了最初的动机,那农业生产周期就进入景气周期。如果大部分农民最终还是生活在饥饿中,这些农民为了生存可能就要开始被迫尝试其他生存方式,当其他生存方式也行不通时,那可能就到了整个社会系统周期需要变革的时候,新的一轮社会周期、经济周期、农业周期开始。
你看,一个比较简单的古代农民经济个体在面对一个比较简单的农业生产活动时都需要有意或无意考虑这么多因素,并做出相关决策和行为,而无数人类个体和组织经济行为的总和就变成了经济周期。
-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中美贸易额近6年数据,贸易战之后不降反升的原因分析。来自能源的革命。
从数据上看,中美贸易额2018年后略有波动,贸易顺差变化在1000亿美元左右。2019年是近几年中美贸易最差的一年,我们对美贸易顺差也有2万多亿人民币。而且是在对其他转口目的地贸易顺差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对美贸易顺差转换成对越对墨的贸易顺差。
中美贸易额在近6年中不降反升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中国产品的比较优势:中国产品的竞争力和高质量吸引了美国消费者,他们希望购买价格相对较低的商品。尽管美国政府对中国产品加征了高额关税,但中国在其他市场的需求强劲增长弥补了这一损失。
2、供应链调整:中美贸易战期间,许多美国企业开始转向中国以外的地区采购商品,但中国仍然是美国市场上最大的商品供应国之一。中美供应链联系没有减弱,只是多拐了几个弯。
3、贸易关系的重新构建:中美贸易战让不少贸易关系进行重新构建,虽然美国再次祭出关税这招,只会重新扰乱供应链,但双方巨大的商品互补激发贸易动力。几年下来,中美的贸易额又慢慢上来了。
4、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中国的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使其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这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达到新高。
5、贸易战期间的适应和创新:尽管贸易战对两国经济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它同时也激发了双方在贸易领域的创新和适应能力。两国企业通过调整产品和市场策略,寻找新的合作机会,以应对贸易战带来的挑战。
6、全球价值链的复杂性:作为“世界工厂”,中国总是直接或间接地与世界各国的最终需求联系在一起。全球价值链已经演化成为一个复杂的体系,这使得中美贸易额难以因为贸易战而大幅下降。
7、间接联系的稳定和增强:从增加值数据来看,中国的占比并没有下降。比如美国从越南进口产品,但越南的出口额中包含很多中国的增加值,因为它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包含了从中国进口的中间品,或者是中国企业在越南投资生产的。
近年来,中美贸易额持续增长,尽管在2017年之前以及之后的几年中存在波动,但整体趋势是上升的。特别是在2018年中美贸易战开打之后,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并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具体来说,中国的贸易顺差从四五千亿美元增长到了2022年和2023年的七八千亿美元,这一增长趋势在2024年前三季度还创下了历史同期最高水平的记录。
具体来看,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的进出口总值突破了32万亿元,创下了历史新高。其中,出口规模达到了18.62万亿元,同比增长了6.2%,而进口规模为13.71万亿元,同比增长了4.1%。这一增长势头使得贸易顺差达到了4.91万亿元,同样创下了同期的历史新高。
这一贸易顺差的增长得益于中国企业及其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和韧性,以及全球经济的企稳。外需的回暖,特别是在新兴市场和发达国家,推动了出口的增长。此外,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也降低了进口值,从而影响了贸易顺差的规模。
在汇率方面,人民币兑美元保持了总体平稳,贬值幅度小于其他主要经济体货币。与此同时,欧元和日元的贬值幅度超过了人民币,这对贸易平衡产生了影响。
出口产品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增长了2.8%,而机电产品的出口增长了8%,占出口总值的59.3%。高端装备出口增长了43.4%,集成电路、汽车、家用电器的出口分别增长了22%、22.5%、15.5%。
在贸易主体方面,民营企业的表现尤为突出,进出口总额达到了17.78万亿元,增长了9.4%,占外贸总值的55%。相比之下,国有企业的出口增长了0.1%,达到了4.9万亿元。
在国际收支方面,经常项目顺差被控制在GDP的4%以内,处于一个合理的区间。服务贸易逆差已经存在了29年,但在今年前三季度,逆差呈现出了收敛的趋势。
资本项目的逆差也有所变化。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外资流入的增加,资本项目逆差得到了改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了14.3%,这增强了国际收支的平衡。
货物贸易顺差对于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它有助于稳定国家的外汇储备,增强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因此,保持适度的贸易顺差对中国来说至关重要。
展望未来,尽管全球经济环境和贸易政策的变化可能会对中国的货物贸易顺差产生影响,导致顺差有所减少,但考虑到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国内产业的竞争力,这种顺差不会在短期内消失。
国内企业的转型升级正在为中国的出口增添新的活力。随着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不断推进,中国的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日益增强。特别是在数字贸易和跨境电商等新兴领域,中国企业展现出了强大的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这些新的出口形式不仅拓宽了市场渠道,还提高了交易效率,降低了成本,使得中国的产品能够更快、更便捷地进入全球市场。
与此同时,中国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也为出口贸易提供了新的增长点。这些领域的产品和服务往往具有更高的附加值,能够带来更丰厚的贸易收益。随着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提升,这些高端产品和服务的出口将成为推动贸易顺差增长的新动力。
与历史上长期保持贸易顺差的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相比,中国的贸易顺差历史相对较短,至今还不到29年。这一方面说明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是相对较新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预示着中国贸易顺差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增长空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国的贸易顺差有望在未来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做出更大贡献。
-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马斯克×特朗普将开启共和党十二年超级周期,来自橙子不糊涂。
时隔4年后,特朗普回来了。
美国历史上之前只有一位两度当选但任期不连续的总统——斯蒂芬·格罗弗·克利夫兰,他是第22和第24任美国总统。
我们今天要以全面的视角,解构马斯克马斯克和特朗普这对时代组合的底层政治逻辑,从政治、经济以及技术各个方面解析未来对我们中国的影响。
先从政治层面理解。美国大选是政治事件,解析政治逻辑是核心。最近有很多对比特朗普和哈里斯政策对我们中国影响的分析,包括关税、科技制裁等等角度,但是这都不是底层逻辑,也无法解答一个关键问题:
为什么马斯克作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生产商,会支持对新能源“不感兴趣”的特朗普?马斯克能究竟能获得什么利益?
先说结论:
马斯克和特朗普真正的政治动机以及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开启共和党十二年的超级执政周期。
二战之后,共和党只有在1981年-1993年这12年内,开启过超级执政周期,前8年是里根,后4年是老布什。
从特朗普的角度,特朗普已经79岁,4年之后特朗普83岁,要比现在的拜登更老。
所以特朗普的最后一个任期,对于他来说,最大的政治利益有2个:
(1)拔升特朗普家族的政治地位;
(2)和共和党建制派全面和解。
共和党比如布什家族,是美国顶级的政治家族之一,但是特朗普家族目前明显没有什么“分量”。特朗普自己确实一堆事儿,只有重新当选总统,很多事情才可以在明面上解决,特朗普家族的政治地位也会大幅提升,真正获得跻身顶级政治家族的资格。
但是,光自己2次担任总统并不能实现这个目的。特朗普还必须和庞大的共和党建制派政治和解。特朗普这次任期,从他选择马斯克开始,就说明特朗普要“回归理性”。
特朗普的第一次任期,就像一个横冲直撞莫名其妙胜利的愣头青,然后又稀里糊涂的整了4年之后被疫情赶下台...整个政治历程充满了荒诞,实际上并没有为特朗普家族弄到太多的政治资本。
在最后的4年,以及未来剩下的时间里,特朗普需要做的,就是跟共和党全面和解。前面提到,特朗普其实没有办法代表共和党。但是身为政客,最大的利益就是政治利益,政治利益的集中体现一个国会,另一个就是总统。尤其是总统,这是权力的先锋。
所以一旦特朗普能够完成这4年的任期过渡,不激进、不乱搞、不搞事儿,能够平稳的为共和党接下来的年轻候选人打下不错的基础,帮助共和党4年后继续赢得总统宝座,那就有希望开启共和党一个新的十二年超级周期。
这是共和党最大的政治利益!
如此,共和特朗普也好,共和党那个党建制派也好,都会“一笑泯恩仇”,很多过往的不愉快也都会烟消云散,特朗普家族也会真正的跻身顶级政治家族之列。因此未来4年,特朗普一定是一个相对温和、有点像共和党人的总统,很多行为处事不会再像8年前一样疯癫。
再看马斯克。此前马斯克确实不受民主党建制派的“欢迎”,主要因素一个是马斯克不太听话,行为上不民主党,比如特斯拉没有工会这些事。另外一个原因还是马斯克的实力不够,虽然马斯克是首富,但是特斯拉的体量和美国真正的科技巨头之间差距明显。所以才会发生开新能源企业座谈会,请了没生产几辆新能源汽车的福特,但是独独不请特斯拉的侮辱性事件。
但这都只是“小事”,特斯拉的产业地位不会因为民主党不请他就被动摇,这个和其他某些地方不太一样。真正促使马斯克坚定All in特朗普的,有另外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他大儿子选择成为“女性”的事儿,超出了马斯克的底线。其实马斯克在这类事情上,是非常“民主党”的。
但是对于马斯克来说,反对民主党,不代表他就要All in特朗普。那么以世界首富的身份,真正的意图一定有更大的利益。这个利益就是,马斯克看到了十二年共和党执政周期的巨大利益。
马斯克作为这十二年周期的时代组合之一,在未来十二年将会获得极高的“政治地位”,以马斯克这次的助选力度,毫无疑问会成为未来几年美国的核心人物之一。
这十二年意味着什么?
特斯拉目前依然是一家车企,无论马斯克再怎么讲人形机器人、人工智能,但是目前特斯拉的天花板很低。很多人习惯用特斯拉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一骑绝尘,幻想特斯拉能在 A I 领域也所向披靡,这显然是有问题的。
在汽车领域,特斯拉面对的福特、通用这些老帮菜,市值不过400-600亿美金,还不如比亚迪。但是在 A I 领域,都是微软、谷歌、英伟达的巨头,动辄2万亿、3万亿美金市值,每年资本开支300亿、400亿甚至600亿美金。而特斯拉每年利润也就100多亿美金,还需要应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挑战。
而Chat G P T 从去年横空出世到现在,AI刚刚起步。到这里,逻辑就非常清晰了:
未来十二年是 A I 井喷的十二年,马斯克只有豁出去,把握住未来十二年的黄金发展期,特斯拉才有可能飞速前进,在 A I 领域追上科技巨头的脚步,也让特斯拉的市值真正站上2万亿甚至更高的市值,成为真真正正的 A I 巨头。
这才是马斯克真正愿意 All in 特朗普的最核心逻辑。如果押注民主党,4年时间对于马斯克和特斯拉来说,显然不够,而且民主党获胜也不会给马斯克什么利益。只有把特朗普送上总统宝座,加上未来几年的努力,让年轻共和党人能够在4年后继续胜利,这样很可能开启长达12年的超级执政周期,这对于马斯克和特斯拉来说,简直是一次世纪机遇!
也就是说,马斯克、特朗普、共和党,所有这一切都有一个宏大的长期战略目标:赢下未来十二年!
确实有不少共和党人反对特朗普,但都从个人角度“看不上”特朗普,但是在政治层面,只有永恒的利益。更多的共和党人甚至心里看不上特朗普,但是行动上依然在为自己和党派的利益而努力。
这就是人性。
那么,特朗普获胜,对于我们中国的影响会是什么?前面的逻辑弄清楚之后,后面就很简单了。
首先,未来4年,中美之一定是明面上斗的非常激烈,但是可以谈的东西一定会谈。甚至于有些不能谈的,可以“谈”,无非就是能不能拿出足够的利益来交换。因为未来4年是个过渡,双方都没必要也不可能斗地非常激烈。如果因为某些过激行为,使得美国国内政治和经济出现大幅震荡,这对于共和党开启之后的执政之路非常不利。
特朗普2020年为什么输?不就是因为在整个美国社会不稳定的时候昏招频出,满嘴胡扯,还搞出一堆种族歧视和不稳定事件才拉胯的么...对于共和党人来说,未来几年“稳住”特朗普是重中之重,把整个国家拉回到正轨上也是核心利益。因为特朗普老了,但是围绕在特朗普周围,希望从特朗普身上获得政治利益的各种人都还年轻。有一群共和党人明里暗里在“裹挟”着特朗普前进,他现在想放弃都不行...
那么结果就是,我们会获得相对好的外部环境。比如科技制裁,一定会加码,但是也没什么好加码的了,该制裁的都制裁了,特朗普和共和党也清楚。那么这就可以谈。比如出口管制类的东西肯定不可能,但是其他设备和技术的进口,并不是不能谈。
因为特朗普上台一定会降息,但是又需要“强美元”。强美元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汇率强,但是另外一层含义更加重要,就是全球流通、硬通货。特朗普不可能顶着4%的利率在那儿搞经济,国内减税、国际上加关税,纯属乱搞,根本还不起钱。但是降息之后,汇率会承压。
但是这里有一个隐含选项,那就是美元可以对人民币贬值,但是对其他主要货币依然升值。是不是很妙,这样既能“降息”,又能强美元,其实这个悖论只需要解决好跟中国的关系就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中国坚定的跟美国切割,不用美元,不买美国服务和技术,都将真正影响美元的强势地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想从美元体系里切割出去,美元还怎么强?
所以未来几年,美国在技术、服务、设备出口上,也是明面上制裁,但实际上采用“许可证”的方式能出口的都加大出口。
其次,马斯克的作用。马斯克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了,甚至有可能成为基辛格的角色。当然,说这个有点早了。但是毫无疑问,马斯克将会成为中国和特朗普政府之间的纽带。上海的特斯拉工厂让马斯克看到了中国的巨大潜力,也让他能够真正体会到中美如果能够合作将是多么大的利益。
当然马斯克是为了利益,这个人明显“不爱中国”只爱美国,但是不重要,我们只需要把他当做“为了利益而来的老朋友”,这没什么问题。
马斯克的存在,会让特朗普更加的理性。想想下面的对话:
特朗普:没人比我更懂 A I !
马斯克:不,你完全不懂,不要丢人现眼...
过去共和党其实很少有能够跟马斯克这样的科技企业的灵魂人物能够保持亲密合作的,这次是全新的合作的开始。所以从马斯克的角度,也会成为中国和美国关系的润滑剂。
最后,也是更加深层次的问题。马斯克和特朗普,将会重塑目前美国的顶级政治、经济、技术权力格局,未来有十二年时间可以打破老的权力体系,让一些New money进来,把一些Old money清理出去,这样美国才能够真正解决一些问题,这对全世界来说都是好事情。
总结一下,中国将会面临更好的外部环境,即使看起来剑拔弩张、互不相容。但是深层次里有很多共同利益:
(1)美国想要稳,中国也想稳;
(2)贸易战、科技战打了8年,已经打到平衡状态了,哪里有空间哪里没空间一目了然;
(3)AI是未来新权力格局的最重要抓手。中美都想获得这个抓手,就得相互妥协...乱糟糟的环境,其实对中国是好事儿,因为我们中国是后追者,领头羊不乱阵脚,我们一点机会也没有。
如果我们能跟美国缓和一点点,民间增加来往,那么毫无意义问特朗普胜选对于我们来说利远远大于弊。
棋盘已经摆好了,接下来主动权其实在我们手中,就看我们如何选择。主动缓和一些,我们自己改变一点,不管是对于国内的经济、社会乃至资本市场来说,我们都能够建立一个长期的外部预期,至少是十二年的稳定窗口。
至于特朗普什么的具体政策,没有分析的必要,就那么点事儿,都是围绕着上面的底层逻辑展开。
未来12年对于我们来说,弥足珍贵,我认为我们能够把握住。
-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巴菲特大幅减持苹果,为何?来自红袋鼠与招财猫。
在2024年11月2日,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布了第三季度财报。财报显示,伯克希尔在本季度继续减持苹果股票,并增加现金储备,总金额达到325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3万亿元),再次创下历史新高。巴菲特这一波减持苹果,直接从9亿股减持了三分之二,为何?
我认为他可能是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减持苹果是经济周期中的防御策略。在经济周期的波动中,巴菲特一向采取防御性策略。近期全球经济前景并不明朗,多个国家面临经济衰退风险,尤其是在通货膨胀加剧、货币政策紧缩的背景下,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持有大量现金可以增强伯克希尔的抗风险能力,并在经济低迷时抓住潜在的低价资产。现金为王的策略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为未来的投资机会预留了充足的弹药。
其次,这表明了高估值市场中巴菲特的审慎态度。近年来,美国股票市场的整体估值较高,尤其是科技类公司,已经呈现出一定的泡沫化迹象。巴菲特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保守的现金持有策略,说明其对当前高估值市场持谨慎态度。对他而言,高估值意味着未来收益不确定性增大,增加现金储备可以有效避免可能的市场回调带来的风险。
与此同时,这也隐含了巴菲特想要等待优质投资机会。巴菲特的投资理念一向是“长期价值投资”,他倾向于等待合适的机会。充足的现金储备可以让他在市场下行时收购优质资产。巴菲特在以往的市场低迷期中通过收购实现了大量回报,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的投资便是一个典型例子。随着全球宏观经济风险增加,巴菲特可能在等待市场上有吸引力的投资标的出现,以便在合理价格时出手。
此外,从苹果本身的原因来看,减持苹果可以分散风险,高位套现。
苹果在伯克希尔的投资组合中长期占有较大比例,其风险相对集中。尽管苹果是一家优秀的公司,但过高的持仓比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伯克希尔的投资灵活性和风险控制能力。逐步减持苹果有助于分散投资组合的风险,为公司带来更好的流动性。
再加上近年来苹果股价持续攀升,已接近历史高位。减持苹果股票可以帮助伯克希尔实现一部分收益,将账面盈利转化为实际收益。这一操作并非意味着巴菲特对苹果未来失去信心,而是在高估值情况下及时锁定部分利润,以便在未来有更多资金可供灵活运用。
最后,从科技股未来面临的挑战来看也能解释减持行为。苹果的核心业务依赖于消费电子市场,虽然其在市场中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科技行业变数较多,市场竞争激烈。尤其在国际市场上,苹果面临着华为、小米等科技企业的挑战。巴菲特出于审慎考虑,或许认为苹果未来盈利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选择分阶段减持,逐步降低对单一科技股的依赖。
那伯克希尔的未来投资动向是怎样的呢?
其实,虽然减持了苹果,但伯克希尔并没有完全停止股市投资活动。近期,伯克希尔增持了卫星广播公司Sirius XM Holdings的股份,并持有该公司33.2%的股份,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媒体行业的投资布局。此类投资反映出巴菲特对公司业务的关注点逐渐转向能够提供稳定现金流的业务领域。
接着,从最新的财报可以看出,伯克希尔在增加现金储备的同时,也加大了对固定收益产品的投资力度。截止第三季度末,伯克希尔持有的固定收益证券投资公允价值达到160.42亿美元,涵盖了美国国债、外国债券和企业债券等资产。此举显示出伯克希尔在寻求稳健的投资回报,并在股市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逐步向低风险资产配置转移。
此外,伯克希尔在保险业务方面保持稳健,三季度保险浮存金达到1740亿美元。浮存金的增加为伯克希尔带来了大量低成本的长期资金,这也意味着公司在未来投资上有更大的灵活性。保险业务的现金流具有稳定性,这为巴菲特在未来开展其他投资奠定了基础。
-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为何许多人在牛市中也赚钱不易?来自中欧瑞博吴伟志。
近期市场有不少重组或主题炒作的股票,价格上涨的幅度十分惊人。相反,一些基本面好的绩优股这一个月涨幅弹性远小于绩差股和重组股题材股,甚至有些还出现了调整下跌。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近期绩差股表现远远超绩优股?基本面投资真的无效吗?为何牛市也不容易赚钱?
首先,针对绩优股涨不过绩差股这个观点,我们认为事实并非如此。
投资者总是容易过于放大眼前和最近的事态,被市场上的杂音所干扰,而忽略长期和本质的东西。
记得很小时候,就听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雄鹰有时会飞得比麻雀低,但是麻雀永远也无法到达雄鹰的高度。”股市里也是如此,有些阶段草会长得比树更快,但草永远也长不到大树的高度!正如投资大师巴菲特的那句名言:“短期来看股市是投票机,长期来看股市是称重机”。
小市值和重组题材股近期为何如此火热,原因也不难理解。近期除了央行加大放水力度外,为了活跃资本市场,证监会也支持鼓励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阶段性,这给了那些主业困难,除了重组并购别无出路的“困境型”企业新的出路。暂时改变了之前强监管,加大退市的力度,应退尽退的监管基调。困境型的企业往往市值很小,在鼓励重组和市场贝塔较好的环境下,五倍股十倍股频出,对于活跃市场,扭转过去的熊市赚小钱就跑的熊市思维还是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的。
真正的牛市一定是百花齐放的,各种类型的投资者都能赚到钱,而不仅仅是某一种投资风格的人才能赚钱。这才是健康的好牛市。至于该投资绩优股还是参与重组股的炒作,我想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我们无法乱给建议。只是想提醒一下,绩优股更适合耐心资本。题材炒作一定要切记这是参与博弈,及时离场很重要,迟离场者必须为所有参与者埋单。
接着,我们分析一下为何牛市也不容易赚钱。
导致牛市里赚不到钱的坑有非常多,我们就先探讨最大两个坑吧。
第一大坑是对市场是否进入牛市没有及时形成判断和信仰,未能将熊市思维转变为牛市思维
多数投资人,往往要到牛市的中后期,市场与股价上涨幅度已经非常大,估值水平已经很高了,投资者财富效应和入市热情高涨的时候,宏观经济数据逐渐改善了,才开始确信市场真正进入牛市。而根据以往经验,这一阶段多数人对牛市形成共识,已经到了牛市的中后期了。
如果没有对某些事物的坚定的判断和信心,过程中总是会有下跌的扰动和利空的杂音。一下跌就止损离场,这是熊市里的最重要的生存经验,但也是熊市思维的最大特点。牛市里恰恰相反,看上的股票跌下来了不是要止损,而是要敢于下跌加仓。
牛市里,尤其是早期和中期,总体来说是不怕套的,因为调整结束后市场又会有新高。就好比熊市中,反弹结束后会创出新低一样。虽然市场不可能每天都上涨,但是总体的估值水平在轮动与波动中整体还是上行的。耐心持有好公司,这是牛市中最重要的投资策略。市场一涨了就认为是大牛市,市场一跌了就认为牛市结束了。这恐怕是不少投资人的心态吧。多数人无法识别谁是趋势谁是杂音,这就是问题所在难点所在!
第二大坑是牛市信仰虽然有了,但是对自己的要求和目标太高,对投资规律缺乏真正的理解。
等了几年总算来了一轮牛市,每年只赚30-50%已经很难满足澎湃的牛心了。不少投资者致力于寻找牛市中最靓的仔,积极拥抱弹性最大的行业和公司,每天寻找下一个热点和风口。确实,有一些身经百战有交易天赋的短线高手,可以在这种环境中快速发财暴富,我身边就有这样的真实案例,但也只是万中选一。
投资好比种庄稼,自家地里种着水稻,发现水稻的长势不如邻居家步入收获期的玉米诱人,犹豫再三把水稻拔了重新种玉米。刚种一段时间玉米,发现迟迟没有收获,朋友家的果园开始收获水果了,今年水果卖的价钱很诱人。回家又把玉米拔了改种果树了…..折腾了几个月下来,转眼到了秋天,发现别人家都好像有不同的收获,而自己折腾了几轮,非但没有果实收获,还赔了不少买肥料、种子的钱。
眼里只看到别家收获时的美好,却看不到别人耐心春播与夏季的坚守,一路的耐心陪伴与照顾。所以,无论是证券投资还是种庄稼都是一样的,唯有理解并尊重规律的耐心资本才能获取良好的回报。
最后,我认为市场的发展整体还是符合我们的预期的。
经过10月份的冲高回落,投资者又回到了犹豫分歧的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比较符合行情初段的特征,我们相信,未来随着市场的发展与经济数据的改善,会再次形成共识。行情在绝望中产生,在犹豫中发展,在乐观中成熟,在疯狂中结束。眼下普遍犹豫时,应该更加的坚定!
具体投资策略上应当保持积极的偏进攻仓位,将仓位加回到自己长期有信心的好公司上,做耐心资本,陪伴优质企业成长。
-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从宏观逻辑聊一聊2024国家医保谈判,来自张翼轸。
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信息爆炸的时代,“走出舒适圈”已成为许多人自我提升的不二法门。无论是在职场上攀登更高的职位,还是在个人生活中追求更大的成就,这句话无处不在。然而,对于投资者而言,这一广为流传的格言或许需要重新审视。正如在一本经典投资著作《赢得输家的游戏》中所阐述的,真正成功的投资者或许更应该学会在自己的舒适圈内游刃有余,而非盲目追逐所谓的突破。
不走出,才是真正的走出
在这个强调"走出舒适圈"的时代,当我看到《赢得输家的游戏》中建议投资者"不要走出舒适圈"时,不禁感到一丝违和。这种违和感恰恰揭示了我们对投资“舒适圈”的正确理解——它不仅关乎能力,更关乎情绪。
“舒适圈”这个概念在普通话语中,更多的是与能力的提升、技能的拓展联系在一起。职场上,常常鼓励从业者跳出固有的工作模式,学习新技能,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这与“1万小时的刻意练习”理论不谋而合,强调通过不断的努力与学习,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
而在《赢得输家的游戏》中,作者将成功的投资者能力划分为两个部分:智慧能力和情绪能力。智慧能力涵盖了对财务报表的深入理解、信息的有效存储与回忆、数据的整合与分析,以及对大量上市公司及其股票的掌握。这是投资者在知识层面上的基本功,是进行理性投资的前提。
然而,仅有智慧能力远远不够。情绪能力同样关键,它涉及在市场波动、突发事件甚至崩盘时,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智的心态。市场的不确定性往往会引发投资者的恐慌或贪婪,如果无法控制情绪,很容易在高位恐慌卖出或在低位盲目加仓,导致重大损失。
情绪能力与智慧能力的结合,才是投资者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对于许多人来说,跳出舒适圈象征着挑战与成长,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然而,投资的成功更多依赖于在既定的能力圈与情绪圈内进行决策。当投资者尝试跨越自身能力的边界,盲目追逐高收益,往往忽略了自己对新领域的理解以及在面临市场波动时的情绪稳定性。这不仅增加了犯错的风险,还可能导致无法承受的财务损失。
知易行难的投资之道
关于投资心理,股市投资者往往关注不多。更多讨论的是商品期货、外汇领域的交易者。
这并不奇怪,股市的强大 Beta 可以掩盖许多糟糕的股市投资成绩。
在2019年至2021年的A股牛市中,许多所谓的“明星基金经理”通过押注特定赛道获得了惊人的收益率,但如果将其收益与相应的行业指数相比,实际上是跑输的。
相比之下,期货外汇是零和游戏,稍有不慎甚至可能输光所有。正是那么残酷,所以交易者往往会更关注交易心理建设对投资收益的贡献。
是的,投资或者说交易,心理太重要了。
投资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一个“知易行难”的领域。很多投资原则看似简单——在市场低估时买入,高估时卖出——但真正能够在市场极度悲观时逆势买入,或在普遍亢奋时及时止盈的投资者却很少。这不是知识储备的问题,而是情绪控制的挑战。
以2024年9月的中国股市为例,当市场持续下跌时,很少有投资者敢于逆势买入。反观2007年的6000点和2015年的5000点,在明显的市场泡沫中,又有多少人能够及时撤离?这些都不是因为投资者缺乏相关知识,而是情绪控制的失败。
最佳投资状态:能力与情绪的交汇
更重要的是,投资风格往往与个人性格密切相关。悲观主义者可能更适合做价值投资或债券投资,他们天生的怀疑精神有助于识别市场过度悲观时的投资机会。
相反,乐观主义者可能更适合投资成长股,特别是科技股,因为这需要对未来保持持续的信心。
以近期备受关注的英伟达(NVIDIA)为例,尽管许多人都认可人工智能的重要性,但只有那些对技术变革抱有强烈信念的投资者才可能在其股价起飞前就建立重要持仓。这不仅是专业判断的结果,更是投资者性格特征的自然延伸。
在像期货、外汇这样的零和博弈市场中,性格与投资风格的匹配显得更为重要。谨慎的人可能适合做日内交易,以规避隔夜风险;具有表演性格的人可能更适合做宏观对冲,等待难得的重大市场机会;而内心强大、不惧与市场主流对抗的人则可能适合做逆势交易。
这种性格与投资风格的匹配在零和市场中特别重要,因为这类市场不像股票市场那样有内在的上涨趋势。在这里,投资者的收益必然来自其他参与者的损失,因此心理承受能力显得尤为关键。
自我和解的重要性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找到符合自己性格特征的投资方式比盲目追求高收益更为重要。这意味着要与自己的投资决策和结果和解,不要因为错过某些投资机会而耿耿于怀。例如,即使你深入理解某个行业或公司的投资价值,但如果这种投资方式与你的性格特征不符,强行参与可能会带来更大的损失。
在投资的世界里,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只有适合与不适合。成功的投资者并非那些冒险跳出舒适圈的人,而是那些能够在自身能力与情绪稳定的基础上,找到最佳投资状态的人。他们通过对自身性格的深刻理解,制定出与之契合的投资策略,从而在市场的起伏中稳步前行。
毕竟,投资不是一场短跑比赛,而是一场马拉松。在这场长跑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和方式,比盲目追求速度更重要。当我们学会在自己的能力圈和舒适圈的交集中运作时,我们才能真正实现长期的投资成功。
-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大选临近,出海企业风险与机遇,来自非完全进化体。
距美国大选投票截止日仅有几天,本月月报重点探讨大选结果对于出海企业的影响,对美出口占比小的不在讨论范围。基于当前选举形势及多家出海企业管理层的交流,我们对几种可能得情形进行了推演。
40%概率,结合赔率与民调估算:哈里斯获胜,现有政策大概率延续。出海企业延续当前经营趋势。
60%概率特朗普获胜,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形:
48%概率:目前普遍宣称的关税政策是对中加征60%,对中以外加征10%。此外,对不同地区的重点产业可能会采取单独的税率。
对于有海外产能的企业有影响的是10%关税,中短期视美国对此产业的进口依赖度、品类加价倍率以及产业链地位对企业盈利能力带来或大或小的影响。越依赖进口、加价倍率越高,产业链地位越高影响就越小。
对于市场份额的影响,与此产业产能外迁的比例、行业集中度情况,以及主要竞争对手的产能分布情况直接相关,如果是行业龙头,行业集中度并不高,而同行业大部分企业产能仍在国内,则会显著受益60%和10%的关税差。如海外产能相对稀缺在10%关税情形下,盈利能力有可能还会有所提升。
对于大多数没有海外产能布局的对美出口企业,除了对中高度依赖的产业,高额的关税会带来较大的经营压力。
概率6%:小概率,按10%概率估算,对中加征60%关税,同时对中以外也大幅加征。发生概率较小,这与特朗普诉求低利率、低通胀的政策目标直接相悖。此极端情形下,视美对外产业依赖度,如加征后仍依赖进口,中短期对出海企业盈利能力带来一定压力,但营收受影响较小。视品类加价倍率、价格敏感度不同,通过一定时间提价被消费者接受,叠加行业洗牌,龙头公司盈利能力逐步向中枢回归。
概率6%:凑个整,仍存在其他可能性。如对中也不征这么高?为不确定性保留余地。
综上所述,对于大部分出口企业,特朗普获胜都会带来较大经营压力,部分对中强依赖的产业受影响较小。而对于海外产能布局完善的出海企业,最优的情形可能并不是哈里斯获胜,而是特朗普获胜下的某种情形。
即美国对外尤其是对中国企业进口依赖度高,公司率先实现海外产能布局,同时行业集中度较低且大部分产能在国内,这类公司大概率会明显受益于海外产能稀缺下的60%-10%的关税差。这类企业一直是我们的投资重点,当前出口/出海企业整体受到特朗普交易的压制,估值普遍存在较大折价,对于少数能够在特朗普获胜情形下实质受益并突围的优秀公司,其中存在很大预期差。如果哈里斯获胜,这些公司当前的估值折价也会逐步消除。
近期,我们重点投资的企业在“特朗普交易”盛行下,以超预期的优异经营表现顶住了压力。相较于高速增长的业绩,这些公司估值仍处在不相配的较低水平。即便市场已经开始定价风险,在大选落地后,可能还会带来一定情绪上的冲击。关税政策制定与落地至少需要半年时间,企业也需要逐步证明自身突围的能力。
回到投资本身,我们认为这些企业延续突破式成长的确定性很高,保留此类企业的长期仓位,接受一部分短期市场波动。同时我们也保留了一定现金仓位,继续跟踪事态变化,适度应对市场波动及利用潜在错杀机会。
-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从宏观逻辑聊一聊2024国家医保谈判,来自二郎山的叔。
“严进宽出”是主基调
“严进宽出”是啥意思?
2024年国谈申报药品数量达574个,创近三年来最高。但是通过形式审查的药品为445个。最终仅有162个产品有资格参与国谈,这确实是有史以来通过率最低的一年。
国家层面,今年非常明显的基调就是支持创新药。从政府工作报告到全链条政策的落地。
大家都知道,医保基金的支出是按照“以收定支”的逻辑,尽管每年用于创新药的支出都在不断加大,但是显然当年的总金额天花板还是摆在那的,这是现实背景。在这种背景下,医保局要实现“支持创新”,要符合国家导向正确,还要在总额天花板之下,能有什么选择?
一是要体现“支持创新药”,那么价格肯定不能太低,不能杀太狠?
二要在总额天花板之下,总支出不能高。
所以,进入到谈判桌之前的“低通过率”,目的是为了进入到谈判桌上更好的在“价格上支持”创新药。
这就是所谓的“严进宽出”。也就是说,今年162个谈判产品,我预期谈判成功率会是历年来最高的,估计超过90%。同时,真正有全球创新的药物,比如新靶点,新机制的药物,最终达成也容易有更好的价格。比如康方的2个双抗。
支持真正的创新,不支持“伪创新”
如果说“严进宽出”是被动行为,支持真正的创新,就是“有所为”。
实际上,这也是符合国家导向正确。什么是真正的创新,就是带来不一样的临床价值的产品。比如,P D - 1算不上真正的创新,比如三代 T K I 算不上真正的创新,再比如,接下来G L P - 1这种产品,也算不上真正的创新。
实际上,大家回顾去年亚盛的奥雷巴替尼顺利谈判进入医保,央视、人民日报等等争相报道,很显然这是去年谈判设立的“支持创新”的样板。别查资料,谁能告诉我这个适应症全名是什么?“限T315I突变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或加速期的成年患者”,很多朋友读都读不顺畅对吧?毫无疑问这个是小适应症,但是创新啊,这个疾病没有好的疗法啊,对吧。所以价格也很不错。
我想强调的点,并不是说谈的好和适应症大小的关系,重点是更好的临床价值。
P D 1,三代 t k i 药物固然也是上市不久的产品,但是竞争格局差了,各家产品的差异性价值没有拉开,所以不可能给高价。
换句话来说,所谓“支持创新”,如果真正有创新价值的产品没有进入医保,算“支持”么?如果价格很低,算“支持”么?很显然,都不算。
很显然,康方的两个双抗,就是新机制新靶点,卡度尼利和依沃西都有创新临床价值。大家投资创新药,要看得懂医保局这个“指挥棒”的意图。
医保再缺钱,也在持续增加对创新药的支持
前两天国家医保局公众号发的新闻显示,国家对于创新药医保支出是逐年显著增加的。很多人说“医保基金紧张,所以创新药有压力”,这种思维典型的懒人思维,随便百度一下就出来数据了。
当然,并不是说医保基金就宽松了,但是对于创新药的支出,一定是越来越宽松的。毕竟,现在医保基金的“腾笼换鸟”,接下来要提速了,腾出来的钱,向医保基金倾斜。
支持创新药发展,背后的顶层逻辑到底是什么?
好多人甚至都没有考虑过,为什么2024年3月的《工作报告》中,“创新药”会首次被写入报告,并将创新药列为积极培育的新兴产业之一?这算得上是创新药有史以来获得的最高层级的关注和支持。
今年7月通过的《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这个方案其实特别提出了要统筹用好包括“价格管理”和“医保支付”在内的全链条核心环节。
这背后的真正逻辑,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改变了。
大家都知道,现在发展的定调“内循环为主,外循环为辅”的发展思路。这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生物医药,在各种政策中,都已经被定调为“支柱性产业”,属于“新质生产力”的范畴。
把内循环放到生物医药“支柱性产业”中,创新药的商业化在国内无法达到绝大多数产业参与者的预期的时候,这个内循环,闭环了吗?
显然没有。生物医药的内循环,创新药依靠国内市场,必须能够实现反哺前期社会各种资源和资本的投入,才能形成闭环,才真正建立了内循环。
把新质生产力放到生物医药行业中,不能再把创新药简单当成是社会经济的“成本端”。
新质生产力和支柱性产业一样,都是需要对经济发展产生贡献的,而且是高效率、大体量、可持续、环保节能的贡献,甚至是实现外循环,对国家的对外经济贸易结构优化带来强大助力。
那么,创新药的商业化问题,同样也成为了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点。
尤其是现在大量优秀的创新药license out现象已经被上头关注到,“卖青苗”的无奈,是必须要解决的,否则全社会数万亿的前期投入换来的一些原本有希望通过外循环赚美元的创新药,还在婴儿期就这么给无奈的卖出去了,亏大了。
所以从大的层面,大家还是要多思考。接下来,我认为医保支付会有一些大的变化,具体后面有机会再细聊了。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家还在忧虑康方两个双抗能不能谈进医保,什么价格等等,完全没必要。我们要相信祖国,相信领导,也要相信康方双抗的价值,相信夏博士的智慧。
-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谷歌这份业绩,让我感觉到纳指的牛市要来了,来自Nvfans。
谷歌这份业绩让我兴奋的不用多说肯定是云了,特别业绩会上阐述的原因是因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带动的云增速,而假如明年某个时刻三朵云的增速全面改善,那纳指要跌其实非常不容易了。
在谷歌云方面,我对我们的增长感到非常满意。随着客户对生成性人工智能的接受,业务的真正势头和整体机会正在增加。我们第三季度的收入为114亿美元,同比增长35%,营业利润率为17%。我们的技术领先地位和人工智能产品组合帮助我们吸引新客户,赢得更大交易,并推动现有客户的产品采用率提高30%。
作为一个英伟达铁粉,另一方面我又自认为是一个非常理智的多头。对genai的热爱铸就了我对英伟达的持仓,我翻来翻去总是觉得NV用含AI量估值看的话是最便宜的公司。
而生成式人工智能从 g p t 发布至今,也是时候要看软件,应用了。
但这个应用,不是什么杀手级app,我也不在乎什么日活,月活,留存这种互联网术语。毕竟对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来说,套用互联网的那套是不行的。
而我为什么判断纳指2025年有牛的味道,主要还是
1:云增速的改善,特别三朵云加上orcl,sap这种云的增速中是因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带动,而且带动的份额显著增加后,那么云作为纳指的重磅成分类,这个改善能带来什么,我想不用我多说吧。
2:硬件从英伟达发散到台积电,储存,边缘,推理这条线假如全面铺开,其实也必然是因为刚刚我们提到云增速的增长,但这条线是个很好的辅助判断。
3.埃森哲,Salesforce,甲骨文L,META 等等,这条线的AI含量增长,这条软件线的含量增长正好是完美解决了生成式人工智能落地的担忧。
4,伊顿公司,卡特彼勒,N R G 能源等公司的业绩中是因为AI基建增长的比例增加,他们的增加,都是对应了云增速业务改善。
综上,我自己目前是用来这四条粗线条来判断 A I 落地的进程, A I 落地的收入端一旦放出,一个理性的英伟达多头肯定是判断牛来了。而站在这个点,其实今晚的微软,脸书,过几天的我内心是希望能够来一次调整,好好挖一个坑的。这样明年这个时候收获也会来的更从容一些。
最后作为一个前消费研究员,没去过硅谷,不会编程序,没有任何互联网从业经验的我来说,目前能想到的观察路径就是这几条路,欢迎大家补充。
- Visa f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