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snitt
-
在淞沪战役的时候,中日战力悬殊,中国军人每伤亡七个才会换来一个日本军人的伤亡;到战沙会战的时候,双方的伤亡接近一比一;衡阳战役开始,中国军队以少胜多的事情经常发生。实际上,到抗战后期,日本已经是强弩之末了,从湖南战场到广西战场,每下一城都费时费力,而且损失惨重。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日本人迟早是抗不住的。
-
以空间换时间,就是利用中国特有的地形,拖慢日本人进攻的步伐以换取时间。
日本是个资源贫乏的国家,打仗不能拖得太久,太久资源接济不上,但他们武器精良,军人训练有素,适合速战速决。中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但工业水平很落后,装备很差,因为贫困,人员的身体素质很差,训练也不到位,适合持久战。 -
Saknas det avsnitt?
-
从宋朝以后,一直到第二次北伐,南北双方各胜了两次:北方是蒙古人和满族人各入主中原一次,南方是朱玩璋北伐成功一次,革命军北伐成功一次。如果把后来的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也算在内的话,也是南北各胜一次。所以说,在宋朝以前,北方占尽地理、文化、经济方面的优势,南方不是对手;但在宋朝以后,南北双已经不分伯仲了。
-
游牧民族一旦进入中原,往往比汉族更贪图中原的繁华安逸生活,没有人想再回到草原上过那种苦哈哈的日子,所以战斗力下降得很快。辽如此,金也是如此。有了前车之鉴,蒙古人就始终抗拒汉化。但这种结果更糟,拒绝汉化导致上下两层离心离德。蒙古人占据中原,统治了不到一百年,就被朱元璋赶回了草原。
-
在中国的北方,西起阿尔泰山,东到大兴安岭,这一部分我们现在称之为蒙古高原,古人称大漠,或瀚海。这一部分,南边,也就是沿着长城以外,大部分是沙漠,北部是草原。大兴安岭以东,是东北平原。大兴安岭可以看成是蒙古高原的东沿,海拔并不高,才一千多米,所以这两个地方可以看成是连通的。
-
陈汤调集了四万多人,全歼郅支单于部队,从此匈奴作为一个国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从汉初开始,一直到这个时候,北方匈奴的边患才算彻底解除(后来五胡乱华时的匈奴是南匈奴,南匈奴已经汉化)。陈汤在打败匈奴的时候,说出了他那句彪炳千秋的话:“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
玉门关、阳关以西,古代称为西域。西域由北到南有三条大的山脉:最北端的阿尔泰山、中间的天山、南边的昆仑山。昆仑山以南就是青藏高原。三条山脉中夹着两个盆地:天山以北是准噶尔盆地,天山以南是塔里木盆地。盆地中间是渺无人烟的沙漠。天山和昆仑山终年积雪,无数的冰川融化成河水从山上流下来,注入沙漠,于是就在山脚下滋养出一个又一个的绿洲。
-
从关中的萧关出来后,沿着山谷往西,过黄河,左边是高耸入云的祁连山,右边是一望无际的大沙漠,只有中间一条几十公里宽的通道。在这条通道上,土地肥沃,水草丰美,又因为在黄河以西,所以称为河西走廊。
-
所谓的河套,主是黄河顶部“几”字形这一带,黄河像个套子一样把这块地方套在里面,所以叫河套。河套的北沿,北方是阴山,西边是贺兰山。虽然这里大部分是少漠,但是沿着黄河有不少绿洲,这些绿洲都产粮食,是滋养匈奴人的基地。
-
唐朝时,南诏王阁罗凤遣使到长安朝拜唐朝皇帝,皇帝问:“君在何方?”使者遥指南方,说:“南边云下。”于是朝廷之中,“云南”便成为南诏国的代称,开元十六年(728年)唐朝皇帝封阁罗凤为“云南王”。
忽必烈统一中国后,在这里设“云南行中书省”,“云南”正式作为这个地方的名称确定下来,一直沿用至今。 -
滇国最早虽然是楚国人建立的,但主体民族还是西南地区的百濮。百濮里后来出现了一个族群,叫昆明。昆明人最早生活在洱海附近,唐宋时期,乌蛮、白蛮兴起,先后在洱海一带建立了南诏国、大理国,昆明人的老家被占了,只好迁移到滇池一带。元朝灭了大理,在滇池附近设置“昆明千户所”,昆明就变成了一个地名。
-
南方的少数民族,和北方的游牧民族不同,其实他们和汉人一样,主要以耕种为生,农耕文明的特点就是对土地的依赖,不能到处流动,没有侵略性。虽然这里耕地少,但也能养活人,没必要冒着生命危险出去抢。北方就不同,游牧民族一到冬天,别说牛羊没草吃了,连人也缺吃的,为了活命,只能出去抢。
-
有一句话形容贵州的地形:“天无三日睛,地无三尺平”。什么意思呢?贵州这个地方处于云贵高原的东部,地表破碎,道路崎岖,山高水深,沟壑纵横。在这里,基本上找不到一块哪怕是像样点的平地。天气也不好,山谷中水汽蒸腾,四处迷漫着云雾,省会“贵阳”这个名字就是这里很难见到太阳的意思。
-
经过这几次战争,清庭丧权辱国,权威扫地,但南方沿海城市迅速发展起来了,从广州到上海,再到天津,沿海港口城市一片欣欣向荣。与此同时,革命的火种也在这些地方蔓延开来。孙中山先后十余次的革命,都是选择在广州,是因为这里洋人多,最先接受西方文明,比较开化,清庭的权威在这里没那么神化。
-
秦始皇要从长江流域打到珠江流域,想走水路不容易,两个水系中间隔着南岭,并不相通。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在长江的支流湘江,和珠江的支流漓江之间,有个地方离得很近,只有30公里。这个地方就在广西桂林的兴安县。秦始皇于是派人开挖了一条运河,把湘江和漓江连接起来,这就是灵渠。
-
百越不是一个民族,而是很多民族。百越其实是个统称,就像中国人称北边的少数民族为胡人一样,称南边的少数民族为百越。百越大致的范围在吴楚以南的山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越人国:于越,即春秋时期的越国,主要活动于浙江省的北部,这里是平原,与中原交流频繁,所以于越是最早被华夏化的越人;浙江南部山区的瓯越国,大致在温州一带,也称东瓯国;福建一带的闽越国;广东一带的南越国;广西一带的西瓯越国;还有越南北部的骆越国。
-
徐州的北面有个沛县,刘邦起事的时候,一开始就占据了沛县,所以人称沛公。沛公并不是说他有公爵,在战国的时候,楚国最开始设县,县城的长官就叫县公,实际就相当于后来的县令或县长,沛公的意思就是沛县的县长。三国时,陶谦占据徐州(治所下邳,彭城以东),将刘备收留在小沛,小沛就是沛县,所以我们知道,沛县其实很小。
-
山东与中原相连,地势平坦,没有任何山川险阻可以据守,所以在秦朝以后,山东历来都是中原政权的一部分。这里有渔盐之利,任何政权在取得了中原以后,都不会忘了把山东收入囊中。也正因如此,在历史上,山东并没什么特别大的战事。相反,在山东的南面——两准地区,经常是中原和江南拉钜战的战场。
-
山东,因处于太行山以东而得名。又称齐鲁,因春秋时是齐国和鲁国的所在地。
山东的地形主要是丘陵,西部有座泰山,但也不高,才一千多米,只不过在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上,显得很高。所以泰山历来也只是作为象征意义,比如皇帝封禅之类,在军事上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作用。 -
有一句话叫“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这就是说,每到乱世,四川因为它独特的地形,肯定率先独立;而天平定之后,四川又往往是最后一个被收复的地区。
- Visa f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