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snitt

  • 从 2016 年 3 月 31 日第一期节目到现在,在播客《政记干货大排档》中,不知不觉和大家一起分享了 42 期的节目。另外,我们还有其他四期节目:政常说话、政正有词、政好读书和政见讲座访谈。一路走来,我们收到了很多建议、鼓励、批评。对于未来,我们有自己的坚持,也有很多迷茫,想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对未来有一些想法,想要和大家分享,听听大家的建议。

    先跟大家聊聊一些坚持和迷茫吧。

    政见是一个以志愿者为主体、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团队。我们在过去五年多一直坚持的,就是打破知识的高墙, 跟踪阅读全球学术界对中国政治和社会的最新研究,从中挑选出最具价值的部分呈现给大多数人。我们总是不断在尝试用更加多样的方法,声音,就是其中一样。

    一开始做播客的时候,其实想法特别简单,就是想通过声音的形式,和许许多多素未谋面的大家,分享原创的、走心的、有干货的内容。我们的主播并不是专业出身,一开始有许多问题,好在听众们都一一包容,还提了不少建议。在这里,真的是特别想要对现在正在听的你,说一声,谢谢。谢谢你花了生命中的这些时间,在路上、车站上、地铁中、或者其他生活的片段中,让我们的声音陪伴度过那些时光。

    为了让这些反馈能够更好地转化为高质量的内容,我们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打开了三条渠道。

    第一,是我们播客的公邮 zhenjianmig@163.com;第二,是豆瓣上的针尖小站;第三,是我们的播客微信群(请添加 soundcommune 为好友入群)。

    如果你有任何的想法、建议、评论,或是想成为我们播客团队的一部分,可以用以上任何一种方式联系我们。多味听觉馆,有了你们才算完整。

    我们的新节目除了开通与听众们的多个互动渠道,接下来想要尝试的最大改变还在于内容和形式。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我们团队的三位主播——麦芒、小水母和鸽子——将要在接下来,打破原来各自的栏目结构,把所有的节目整合到目前的干货板块中。如果现在正在听这期录音的你,也关注了政正有词和政好读书,可能不会再收到这两档节目的更新了。你只需要在网易云音乐等常用平台关注一下政记干货大排档,就能收听到我们接下来新版的所有节目了。

    我们新节目的名称叫做多味听觉馆,没错,我们虽然是一档播客节目,但想要用声音打通你的五官,让你的耳朵也尝到各种新鲜的滋味,让有营养有价值的内容丰富你的头脑。

    改版之后的节目会以季度的形式出现,每一季都有一个中心主题。我们也特别希望正在听这个节目的你,能够加入我们的微信群。再重复一次——你可以添加微信号 soundcommune,告诉我们你感兴趣的话题,与我们互动,我们会尽可能全面地参考大家的建议,去精心设计每一季主题的呈现。

    目前在设计中的第一季的主题,会围绕暑假团队成员的旅途来展现。七月中,鸽子将会南下前往泰国、马来西亚背包旅行,而小水母会北上去中国的西北地区做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在我们一个南下一个北上的旅途中,我们会用声音记录下有意思的人和事,为你的耳朵呈现原汁原味的现场声音和故事。

    就像之前说的,我们的团队成员分布在世界不同的角落,做着不同的工作,有各种新鲜、搞怪、好玩的故事,想要跟大家分享。在形形色色的故事里,我们想要运用人文社科的视角去发现问题,解读现象;并且,通过声音这个媒介,把彼时彼处的现场声音变成节目的一部分,把世界不同角落生活的人们的声音传送到你的耳朵里面,让你近距离地感受到那些不一样的世界。

    其它的主题,目前正在设计中,如下:

    现代人病例分析,你中了几条:焦虑症、强迫症、拖延症、购物狂剁手党、自恋、囤积癖,等等;谈什么都别跟我谈主义:特朗普主义、毛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女权主义、威权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你能想到的其它主义;小镇青年的快乐与悲伤:小镇民谣,城乡差距,乡愁是种什么愁,《乡土中国》,《梁庄》,《甲骨文》系列,等等;第二性:我们想跟你聊聊,“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形成的”;学人志:为什么有些人可以从日常观察中得出具有更广泛意义的理论?为什么有些人的理论听上去非常酷炫,但却那么不接地气?普通人,就像你我,可以从这些与我们一样的生命中,获得什么样意外的启发?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回到开头。有一句话叫做不忘初心。对的,我们还是坚持这一条:做原创的、走心的、有干货的内容,让知识变得有趣,让世界通过声音走进你的生活。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裂缝,需要去发现,去填补,而我们——“针尖|多味听觉馆”——要做的,就是和你一起,去填补生活的裂缝,在裂缝中看到不一样的阳光和彩虹。

    ——麦芒 Mango/鸽子 Goods/小水母 Jellyfish,2017 年 7 月

  • 说到暴力,你会想起什么?是恐怖袭击、罪犯火拼、战争,还是校园霸凌、家庭暴力、冲突与斗殴?一般人看来,暴力是丑陋血腥的,制造暴力的人群更是十恶不赦的怪兽。在《暴力:一种微观社会学理论》一书中,社会学家兰道尔·柯林斯却指出:“没有暴力的个体,只有暴力的情境”——如果情境本身展开不足以克服冲突性紧张和恐惧,那么暴力就不会发生。这是在为施暴者“洗白”吗?作为普通人,又该如何看待暴力以及暴力人群?面对暴力威胁,又该如何脱身?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与两位政见观察员一起聊聊有关暴力的话题,从学术角度告诉你,微观社会学的研究是如何破除对暴力的迷思的。

    主持:鸽子,政见团队成员嘉宾:刘冉,政见观察员,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博士在读,《暴力》一书的中文版译者嘉宾:陶郁,政见观察员,目前在英国高校任教
  • Saknas det avsnitt?

    Klicka här för att uppdatera flödet manuellt.

  • 为减少访问障碍,政见播客将在近期更换域名,部分听众可能会受影响,见谅。

    如果无法收到后续更新,请尝试在播客客户端内重新订阅以下地址:

    合集:http://cnpolitics.github.io/radio/feed.xml政正有词:http://cnpolitics.github.io/radio/meme/feed.xml政好读书:http://cnpolitics.github.io/radio/read/feed.xml政常说话:http://cnpolitics.github.io/radio/talk/feed.xml政记干货大排档:http://cnpolitics.github.io/radio/pub/feed.xml讲座 & 访谈:http://cnpolitics.github.io/radio/scholar/feed.xml

    另有更多信息,可备参考。也欢迎致信 webmaster@cnpolitics.org 或关注微信公众号 cnpolitics2011,与我们交流。

  • “如果你厌倦了伦敦,你就厌倦了生活。”

    伦敦是一座极具生活意识的城市,也是一座属于世界的城市。尽管这一个月以来,脱欧前后的伦敦始终处于漩涡之中。

    百年前,曾有一人亲自记下此处历史的行迹:梁启超。一战结束巴黎和会前后,梁启超曾与同僚一同有游历英国和欧陆,写下了《欧游心影录》,完成了从乡人、国人到世界人自我定位的转变。他在伦敦停留最久,笔下的“巴力门(parliament)”政治场景分外有趣,有对中英两国国民性的洞察,也有对当时民国政局的深刻反思;而他面对战后凋败的欧洲,尽管对科学万能与物质崇拜有所质疑,却从未对欧洲文明失去敬仰和信心。

    这一期的政好读书,我来聊聊我最喜爱也是最伟大的城市之一:伦敦。当然,也看看百年前梁启超笔下的它,以及欧洲、世界的模样。

    “这个世界很像伦敦。它不好也不坏,只是就这个样子。这里没有道德和不光荣,只有你自己的孤单法则。直到这场竞赛开跑,直到它的结尾,直到我们成为这里的鬼魂。这就是我们的曾经。”

  • 去年,江苏省高考状元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希望读新闻,结果被一群记者劝阻。在很多人看来,新闻专业不是好的选择,甚至有人质疑新闻专业存在的必要。

    新闻学教育到底应该怎么做?我们现在的新闻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新闻学和传播学到底是什么关系?为什么中美新闻传播院校的设置不一样?新闻其实没有什么学问,只是一项技术,一门手艺吗?学新闻难道就跟读技校一样?那我们的高等学府里面为什么还要设新闻专业呢?

    在本期节目里,政见团队发起人、原《南方周末》记者、现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生方可成分享两篇关于新闻教育的文章,带着这些问题,回顾新闻学的发展历程,反思这门学科的定位。

    硬广一则:政见团队正在制作一系列大学专业指南的播客节目,我们选择了10个主要文科专业进行介绍,每个专业一期节目,每期节目至少一位毕业于国内高校该专业的嘉宾和一位毕业于国外高校该专业的嘉宾,大家一起详细介绍各专业的定位、课程设置、毕业出路,等等,力图给高中生和家长提供一份详尽的指南。目前这些节目正在众筹中,详情请关注政见的微信公号(cnpolitics2011),回复 专业 两个字就可以了解详情了。

  • 这是一期适合在路上听的读书节目。因为, 我将与你分享我心头好——适合散步时候听的后摇歌曲。

    听的时候,来看这段如同后摇听众听歌手记一样的文字:

    “如果世间真有这么一种状态:心灵十分充实和宁静,既不怀恋过去,也不奢望将来,放任光阴的流逝而紧紧掌握现在,不论它持续的长短都不留下前后接续的痕迹,无匮乏之感也无享受之感,不快乐也不忧愁,既无所求也无所惧,而只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单单这一感受就足以充实我们整个的心灵;只要这种状态继续存在,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就可以说自己得到了幸福——不是残缺的、贫乏的和相对的幸福,而是圆满的、充实的、使心灵无空虚欠缺之感的幸福。”

    写下这段话的,不是别人,却是那个“启蒙思想家”卢梭。他在晚年孑然一人,在散步时孤独遐想,记下来对生命经历的回忆和体悟。但如果你以为散步总伴随着哲思出现,那你就错了。实际上,散步本身并不能促进思考,它并不高深,只是一个基于行走这个日常动作的一连串行为,只是带我们从出发到抵达的一种手段。它机械而单调,既不是挥汗如雨的运动,也没法带来任何利益,甚至是在浪费时间和能量。而散步真正能带来的,也许只是闲暇中的某种心境——自由。

    希望你在这期节目里,也能获得宁静与自由的力量。

    本期歌单:

    Luv(sic.) Part 2 (Instrumental) - instrumental - Nujabes孤独の発明 - toeMariana - ChildsStorytelling (feat. 汤川潮音)- world’s end girlfriendStarry - world’s end girlfriend
  • “过日子”,是中国人对生活过程的概括。这个过程是以家庭为背景展开的,因此,家庭在 ”过日子“ 这个概念中有着核心的地位。

    对大多数家庭而言,过日子就是在幸福与不幸之间摇摆的 “混日子”,充满了各种喜悦和欢乐,也总有一本难念的经。真正能把日子一直过得很好,没有一点不顺心的家庭,我还没有遇见过一个。说所有人都是在混日子,并不仅仅因为过日子是艰难的,而且在于,过日子永远是一个 “过” 的过程。这就意味着,人们一般不会因为日子中有困难就不再过了;即使困难能够解决,也不可能立竿见影地换来好日子。

    命运是在一天一天的转换中慢慢展开,生命的意义也在这逐渐的展开中渐渐显露出来。无论一生混得多么艰难,最终若能顺利完成了一生中的每个任务,父母送了终,儿子成家立业有出息,一家人虽然难免琐碎纠纷,还能和睦地过下去,日子就算过好了。

    上面三段文字,摘选自北大哲学系教授吴飞的《浮生取义》。这本书研究的是自杀问题,但他并没有用西方自杀研究中的精神疾病或是社会失范去理解,而是从中国的社会文化语境去理解。因此,这本书虽然写的是自杀,但其中对家庭生活、对“过日子”的分析,格外透彻。

    本期 “政好读书”,我们从经典的情景喜剧《我爱我家》开始,以《浮生取义》作结,一起来聊聊理想的家庭生活,聊聊我们都在过着的日子。

    节目中有彩蛋一枚:《我爱我家》经典对白,据说这是只有资深影迷才能听懂的政治梗。你听懂了吗?如果听懂了,请给我们留言。或者,如果有任何想说的,也请留言,说不定主播会在下次节目中读出你的留言哦。

  • 一个月以前的 3 月 22 日,春分,阳光正好。对持续低温阴雨的布鲁塞尔来说,原本是一个平静的、属于春天的日子。恐怖袭击发生两小时后,当我走上了街头,身边却是飞驰而过的救护车,耳边传来的是接连不断响起的警笛声。因为爆炸地铁停运,我硬生生走了四十分钟到达欧盟总部所在的舒曼地铁站。

    距离爆炸发生的地铁站只有一站路,这段路已经封锁起来了,远远的能看到停着几辆黄色的救护车。除了警笛声,头顶还有不时飞过的、嗡嗡作响的直升机。站在封锁线外的有警察、记者,还有少量路人,整体还算平静。

    我与当地一位记者大叔聊起来,他说原本应该坐飞机出差,早上出事后,不得不回来工作。他有些愤愤地讲着自己看到的混乱景象,批评警方搜捕不力、政府漏洞百出的安保政策。然后,他对我一字一句地说:比利时压根儿既不是一个国家。

    我太理解他的不满了。无论是布鲁塞尔还是比利时,这种混乱感的背后,最根本的,正是这个国家纠结的政治逻辑。

    比利时是一个 “撕裂” 的国家,这里有三种官方语言。北部讲弗拉芒语和南部法语的两大语言群体,上百年来都在为何时何地说何种语言而争论不休。就在几年前,比利时在 589 天内处于无政府状态,时间之长一度打破了世界纪录。比利时这个棘手而破碎的社会,真的有可能分裂吗?

    在这期节目里,我将分享我所见证和认识的布鲁塞尔,我录下了恐袭现场的警笛声,录下了受恐袭影响改线的地铁通知声。在这些现场的亲历之外,我还将分享一篇文章和一本书,以及一首歌曲。它们都与布鲁塞尔有关。愿这些能让我们对比利时,对布鲁塞尔有更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