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lade

  • 主播/苗炜,作家,人称“苗师傅”

    嘉宾/马伯庸,著名作家。代表作《显微镜下的大明》《古董局中局》《长安十二时辰》《风起陇西》等。

    因为疫情的影响,苗师傅和马伯庸的录制从去年年底一直拖到了今年的2月初,才最终成型,而这也让他们此次的聊天有了更多的丰富性。

    2022年,马伯庸出版了一部医疗史题材小说《大医》,焦点对准了中国第一代公共慈善医生,作为一位作家,从《长安的荔枝》《两京十五日》《长安十二时辰》,再到最新的《太白金星有点烦》,马伯庸不仅高产,并且作品经常荣登畅销榜,同为作家,马伯庸为何会有这么旺盛的创作能力成为苗师傅在节目里好奇的问题之一。

    《大医》


    对于历史小说的书写,马伯庸说自己被读者称为“在历史的缝隙里抠故事”,自己对于历史题材的热衷,并非限定,而是一种乐趣所在。马伯庸提到了自己有一个命名为“坑”的文件夹,里面“躺着”那些自己感兴趣但还未抽出时间创作的素材,在节目里,他还自爆了多个未填的“坑”:比如,孙中山护卫李荣护送孙中山的遗体过程如何跌宕起伏,险象环生,明末嘉兴的陈玉是怎么当一个县令的……

    “我一直把它比喻成一个三明治,最上面一层叫做历史大事,最底下一层代表当时朝代的生活细节,朝代当事人的意识,在底层的真实和上面历史之间给我留出来的空间,我会遵循历史可能性的逻辑,在这个空间进行虚构创作。”马伯庸谈到自己的虚构和非虚构创作时,如是说。

    节目录制当天,马伯庸作品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显微镜下的大明》上线视频网站


    【时间轴】

    00:02:09马伯庸友情建议:别起笔画太多的笔名!

    00:06:45 聊聊《长安十二时辰》,创作缘起于知乎问答?

    00:09:55“逃避”不仅有用,有时还能高产

    00:12:27避开“机械降神”,在限定条件里塑造历史小说的时空感

    00:25:49马伯庸的灵感路径来自哪儿?

    00:31:39 从“历史夹缝”中抠故事:“刺杀宋教仁案”

    00:37:34 马伯庸:我有一个“坑”文件夹

    00:43:00 《大医》和疫情:中国第一代公共慈善医生

    00:49:38 “写历史小说并不追求百分百还原历史”

    01:00:09 创作虚构或非虚构:“中间夹着一块三明治”

    01:03:36 写东西如果不是限定,就是乐趣了

    01:11:49 “畅销书作家得让自己冷静、沉淀”


    节目中提到的内容


    《显微镜下的大明》:马伯庸创作的历史类纪实文学。从明代的一系列罕见民间档案文书里,挖掘出尘封已久的六个故事,六个事件聚焦于一府一县乃至一村之内,记录当时底层平民的真实政治生活,通过细节来考察某一个切片,某一个维度。同名电视剧近期已上映。

    《太白金星有点烦》:马伯庸所作短篇小说。讲述了太白金星李长庚为完成灵霄殿和大雷音寺联合策划的“东土取经工程”,和观音大士共同作为东西方项目负责人,领命策划导演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

    《长安的荔枝》:马伯庸作品。故事从一个九品小吏着手,描绘了荔枝从岭南运往长安途中的种种艰辛,让读者看到了另一个不同角度的历史以及那个时代小人物的顽强抗争。

    《十月围城》:陈德森导演,陈可辛监制电影。讲述了1906年,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商人、乞丐、车夫、学生、赌徒等,浴血拼搏、保护孙中山的故事。

    张竹君:辛亥女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西医、女权运动先驱。

    徐根竹:原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



    特别推荐

    (在“三联中读”app搜索关键词即可获取相关内容)

    互动方式

    本期节目由“三联中读”编辑部自制播出。

    欢迎你在评论区留下自己对于本期节目话题的想法或问题,并订阅《天真与经验》。

    节目双周二在“三联中读”app首发,双周五在喜马拉雅、小宇宙、苹果Podcast更新。更多延伸阅读、加更内容及主播互动、福利赠送,欢迎下载“三联中读”app。

    内容合作:[email protected]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制作团队

    监制|俞力莎
    制作人|天健
    编辑|李昱璇(实习)
    音频剪辑|张译丹

    丨天真与经验丨




  • 主播:

    苗炜,作家,人称“苗师傅”

    嘉宾:

    董颖达,作曲家,曾为电视剧《北平无战事》《大江大河1、2》,电影《断桥》等创作音乐


    本期节目录制于7月上旬


    如果问这个夏天什么最热?除了天气,大概就是电影了,根据相关专业报道,截至目前,今年暑期档的票房已经突破了170亿。不过,电影火爆,却并不代表它的幕后同样受人关注。


    7月上旬,由托纳多雷执导、王家卫监制的讲述莫里康内作为传奇配乐家一生的纪录片《音魂掠影》,作为莫里康内配乐电影展的开幕影片在北京放映,本期嘉宾董颖达老师也曾看过这部纪录片。谈到这位最为世界观众所熟知的电影配乐作曲家,董颖达说自己去看的时候,“当美好的音乐出现第一秒钟的时候,眼泪掉下来,我不知道为什么,就是预知到那是一个曾经带给自己美好,然后依然带给这个世界美好的旋律和音乐”。

    莫里康内去世前最后一本出版物

    作者: [意] 埃尼奥·莫里康内 / [意] 朱塞佩·托纳多雷


    董颖达也是一位作曲家,曾经为多部大热电视剧、电影,如《大江大河》《琅琊榜之风起长林》等进行音乐创作,音乐其实算是苗师傅的研究盲区,所以这期节目里,苗师傅提了很多大家同样很好奇的问题:

    电影结束后,工作人员表中的作曲、编曲、配器、音效都指的是啥?

    导演都是怎么和作曲家沟通想要的音乐的?

    为什么很多电影不出OST原声大碟呢?

    作曲家为什么最怕编剧写“此处音乐起”?

    ……

    《电影音乐》,作者董颖达


    董老师说,他们作曲家“其实就是幕后的那支调戏和调动观众情绪的黑手,但不让你感觉到我的存在”。

    你最喜欢哪部影视剧中的配乐呢?不如在评论区里告诉我们吧。


    时间轴:

    00:03:09 看莫里康内纪录片都哭了,电影配乐都这么煽情?

    00:07:46 电影部门里,音乐声音都是怎么分工的?

    00:10:12 电影音乐中的主观音乐和客观音乐指的是什么?

    00:13:37 聊聊你不清楚的作曲、编曲、配器、音效和拟声

    00:21:24 电影是专业音乐家们看重的传播手段吗?

    00:26:08 “电视剧音乐是不是比电影简单?”大错特错!

    00:33:52 我们要尊重观众的期待值,也要管理好它

    00:40:43 “没有汉人音乐的说法,太扯了”

    00:49:21 在电影里,“音乐应该是个长工”

    00:54:57 电影院里听到的配乐和它的CD版竟然是不一样的?

    01:01:33 你如果不知道电影配乐什么时候开始的,这是个好配乐

    01:03:04 最怕剧本上写着,“此处音乐起”

    01:08:30 关注电影音乐的人是少数,“我希望自己是配菜”

    01:12:18 聊聊《扫黑风暴》等影视剧里的声音特定使用


    歌单:

    Ennio Morricone - Titoli

    Ennio Morricone - La califfa

    Ennio Morricone -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节目中提到的内容:

    音符时值

    也称为音符值或音值,在乐谱中用来表达各音符之间的相对持续时间。

    音程是一个特定乐音体系中,两个音之间音高的距离。


    格里高利圣咏

    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使用于罗马教会礼拜仪式,以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因表情肃穆、风格朴素也被称为素歌。格里高利圣咏的歌词主要来自圣经和诗篇,音乐服从于唱词。由于其宗教性质,因此旋律音调一般平缓,音域常控制在较为狭窄的范围。


    纽姆记谱法

    在格列高里圣咏早期的手抄乐谱中,音符的符头有许多不同种类的形状,符杆的出现与否也不固定。音符本身并没有纪录持续时间的长短,但是已经使用附点来作为增值方式。这种乐谱是现代五线谱的前身,称为纽姆记谱法(英语:Neume)。

    到了13世纪时,圣咏有时会以节奏调式来表现,这类音乐已经出现多个不同节奏的声部,不过仍然没有像现代音符一样,以音符的形状来表达音符时值。


    相关延伸:

    课程丨电影正传

    课程丨电影中的古典BGM:情不自禁跳起舞


    编辑/天健、杨淼(实习)

    音频剪辑/译丹


    **加读书小助手,领三联自制【女性主义流派知识图谱】,链接:https://t.yiwise.com/qoI8u **


    欢迎你在评论区留下自己对于本期节目话题的想法或问题,并订阅《天真与经验》。更多延伸阅读、加更内容及主播互动、福利赠送,欢迎下载“三联中读”app。

    内容合作:[email protected]



  • 主播/苗炜,作家,人称“苗师傅”

    嘉宾/王一方,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 ,著作《医学是什么》《中国人的病与药》


    本期节目录制于2022年4月8日


    *三联中读联合王一方教授推出独家专栏《王一方:医生不曾告诉你的生命哲学课》,解读如何面对衰老、病痛和死亡,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到三联中读搜索“王一方”即可收听。


     在这期节目录制的刚开场,主播苗师傅就提到了自己和王一方教授初次结缘的经历,那是在一本书的研讨会上,书名叫做《最好的告别》(最终中译名),而研讨会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如何让这本书的中文版书名不出现“死”字。

     如果说死亡是所有人的归途,或许没有人能提出有理的论据来反驳,但中国人避讳谈论死亡却像是一种长久以来的约定俗成。谈及这是否是属于中国特殊文化时,王教授说“中国人是矛盾的,人民有着对于死亡的恐惧,但是中国老百姓的通俗语言中又对死亡的态度极其潇洒,比如‘快乐死了’‘高兴死了’……”

     王教授在这期节目中对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一些解构可能会颠覆我们日常的想象:比如在他看来,《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对于死后世界的想象,穿越情人洞的过程描述的正是濒死的体验;《逍遥游》讲述的正是死亡的壮丽过程,从有形世界向无形世界转化不正是逍遥游吗?

     如果透过死亡看生活,可能很多的认识和角度都会有所不同,因为那是最真实的世界。人们在具象和抽象的死亡中摇摆,当具象的死亡来临,数字又该如何解读呢?

     本期节目中,苗师傅和王教授还就“安乐死”、医学叙事和伦理、衰老和死亡等话题做了深入的讨论,在这里就不剧透了,希望收听这期节目的你,能对于“死亡”有一次新的思考。

    小编按:这期有关“死亡”的选题是编辑部年轻同事们非常感兴趣,并且全票通过的,“死亡是有幻灭感”,但是认为讨论死亡却是一个不断社会化和提高认知的过程。我们期待通过这样的话题讨论,能够带来一些知识上的充盈和力量。


    时间轴

    2:50 中国人避讳死亡是特有的文化吗?

    6:29 《桃花源记》:陶渊明对死后世界的想象

    9:35 “安乐死”一共要打三针?

    13:37 濒死研究与《桃花源记》:身份和空间丢失
    19:25 《伊凡•伊利奇之死》:我们如何通过死亡透视生活?

    27:12 死亡观有可能影响各个国家的防疫政策吗?

    34:40 《老到可以死》:“让死者有尊严,尊严是赋予他那些亲友的”。

    36:25 疫情下的“医学叙事”:近距离观察,远距离思考

    45:50 看见现代医学的局限性:“康复、平复、残复” 

    51:07 那些害怕衰老而“自我折寿”的人 

    55:20 讨论安乐死制度,“仅有医生参与是不够的”

    1:02:05 医学伦理:追求不到的4条原则

    【节目中提到的人物及作品】

    《最好的告别》:作者阿图·葛文德,作者选择了话题衰老与死亡,梳理了美国社会养老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历程,以及医学界对末期病人的不当处置。

    《野草莓》:由英格玛·伯格曼执导的情感电影,讲述了年迈的医学教授伊萨克在去母校接受荣誉学位的途中,回忆起自己过去的沉重往事,开启了一段心灵救赎之旅。

    《伊凡•伊利奇之死》:作者列夫·托尔斯泰,描写的是伊凡·伊里奇从生病到死去这一段时间里所经历的一切,。

    《死亡否认》:作者E.贝克尔。贝克尔通过本书向世人揭示一个颠覆性的真理:死亡并不必然产生恐惧,然而,恐惧的人生却虽生犹死。

    《恶心》(又译作《呕吐》):法国作家让-保罗·萨特创作的日记体中篇小说。

    《老到可以死》:作者芭芭拉‧艾倫瑞克,本书主要探讨了对生命,我们要顺其自然还是控制到此的问题。

    《打开一颗心》:作者斯蒂芬·韦斯塔,是一部兼具叙事魅力、医学知识和奇迹的佳作。

    《外科的诞生》:作者是大卫·施耐德,以自身亲历的鲜活手术室故事,切入从古希腊到21世纪的外科学历史。

    悉达多·穆克吉:印度裔美国医生、科学家和作家。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癌症医师和研究员、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副教授。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和哈佛大学医学院,在牛津大学获得致癌病毒研究的博士学位。著有《众病之王:癌症传》《基因传》《医学的真相》《重症之后》等。

    《死亡与右手》:作者是罗伯特·赫尔兹。本书是象征人类学早期的一部经典著作,它由《一项关于死亡的集体表象的研究》与《右手的优越:一项关于宗教两极性的研究》两篇独立的论文构成。

    《安乐死现场》:作者宫下洋一。本书是作者通过走访多个国家,对实施安乐死的医生、患者本人、患者家属等进行采访,整理成的书籍,介绍了各种安乐死的案例。

    【延伸阅读】

    播客|王一方:“生命”不能等同于“生物”

    课程|《解码人类》

    (在“三联中读”app可搜索关键词查找相关内容)

    【特别推荐】



    (扫描二维码获取相关内容)

    【互动方式】

    本期节目由“三联中读”编辑部自制播出。

    欢迎你在评论区留下自己对于本期节目话题的想法或问题,并订阅《天真与经验》。

    节目双周二在“三联中读”app首发,双周五在喜马拉雅、小宇宙、苹果Podcast更新。更多延伸阅读、加更内容及主播互动、福利赠送,欢迎下载“三联中读”app。

    内容合作:[email protected]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制作团队】

    监制|俞力莎

    制作人|天健

    编辑|高佳琪(实习)

    音频剪辑|张译丹

    丨天真与经验丨

    《天真与经验》是作家苗炜×三联中读独家合作的原创谈话类播客。在这档节目中,他将以知识分子的敏锐和思考,对话来自不同领域的实践者,进行人文新知、社会生活、公共话题的讨论,找寻抚慰时代困境的方法论。

    “为了获得一些经验,我们还是天真一点儿吧”。

    主播苗炜:人称“苗师傅”,作家,前《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原《新知》杂志主编。


  •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著名青年文学翻译家、作家于是来分享下《对不起,我操控了你的大脑》这本书,聊聊互联网的邪恶性和互联网资本的真相。

    2018年3月,脸书被曝出泄露数据丑闻,引发了对于网络时代民主问题的思考,本书作者克里斯托弗·怀利正是这则丑闻的“吹哨人”之一。这本书讲述了怀利在商业数据分析公司“剑桥分析”工作时所目睹的事,以及他离开公司后发生的事情。

    互联网在资本介入、行业垄断后,所谓的乌托邦就破灭了。社交平台可以收集数据来进行数据建模,再运用在资本剥削,甚至改写民主进程,它的邪恶性体现出来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自己的数据和隐私被资本剥削和物化了,这是令人感到厌恶和可怕的事。

    政治正确的初衷是好的,一旦在互联网上被标签化,就变成令人警惕东西。当一切话题的争论变成标签之间的对峙,就变得简单化低级化了,这样被标签化被煽动后的主张是很可怕的。书中提到了心理战工具,讲到了数据公司怎么去激发网民的愤怒或黑暗三人格,这对我们如何调节使用社交平台有警醒的作用。

    本期节目Soundtrack List:

    01. Brandi Carlile & Renee Elise Goldsberry - I Put a Spell on You 【片头曲】

    02. Mark Crawford - The Social Dilemma OST

    03. Brandi Carlile & Renee Elise Goldsberry - I Put a Spell on You 【片尾曲】

  • 主播/苗炜,作家,人称“苗师傅”

    嘉宾/郭园园,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有一句俗话相信大家都听过,那就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在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正是数学。

    谈到数学,它可能是很多人的“噩梦”,这里面既包括辅导作业“恨铁不成钢”的家长们,被数学老师折磨的的学生们,还有早已经忘记数学为何物,却不得不打交道的上班族。为什么数学会让我们如此“痛并快乐”着?本期中,苗师傅就邀请到了数学史研究者郭园园,来详细聊一聊“数学”这个话题。

    郭老师有着数学史研究员和数学老师的双重工作经历,在他看来,风靡社会的奥数比赛是不是一种教育的乱序?数学天才的成因到底是否有迹可循?家长们头疼的数学辅导应该怎么办呢?……苗师傅在节目中问出了诸多问题,听完节目,你或许会对“我们为什么要学好数学”有一个自己的答案。

    《几何原本少儿彩绘版》,郭园园著


    时间轴

    05:05小、中学老师需要博士学历吗?

    12:43奥数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奥数最早是上个世纪30年代前苏联的一套奥数体系,到了20世纪50年代,东欧的一些国家首先进行了这种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简称叫IMO竞赛。”

    19:10 “数学成绩好,孩子智商高”,这话能信吗?

    “为什么今天数学会达到这个阶段?其实主要是源自于欧洲,尤其是科学革命引发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而后,又引发了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能源、互联网计算机的革命,每一次社会巨大革命的背后都是以数学为代表的各种基础学科在起着大的支撑作用。”

    23:19 研究数学需要灵气,而且越早学越好

    30:35 做题为什么对数学这么重要?

    35:17 每个数学知识点背后都有故事

    “为什么数学家要创造方程?其实它是8世纪时的阿拉伯数学家发明的,当时因为在阿拉伯世界有伊斯兰遗产法,需要处理每家每户如何分配遗产的问题。”

    40:45 背“九九乘法表”,其实在锻炼数学思维

    “欧几里得学生问他,我如果学了您的几何原本有什么用,欧几里得给了他三枚钱币……”

    45:40 家长:辅导孩子数学怎么就那么难?

    58:02 我们为什么要学数学史?

    1:03:01 文学影视中的数学天才,现实中真的有吗?


    《知无涯者》剧照

    节目中涉及到的人物与书籍

    丘成桐:国际知名数学家,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证明了卡拉比猜想、正质量猜想等,几何分析学科的奠基人。

    庞加莱猜想:由法国数学家庞加莱提出的猜想,被称为克雷数学研究所悬赏的七个千禧年大奖难题。2006年,数学界最终确认佩雷尔曼的证明解决了庞加莱猜想。

    花拉子米:波斯数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代数与算术的整理者,被誉为“代数之父”。

    《几何原本》:由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创作的一部数学著作,成书于公元前300年左右。

    《九章算术》:成于公元一世纪左右,是中国古代张苍、耿寿昌所撰写的一部数学专著。

    癸卯学制:中国近代由国家颁布的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推行的系统学制。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因制定颁布于旧历癸卯年,故又称“癸卯学制”。

    M·克莱因:美国数学史家、数学教育家与应用数学家,数学哲学家,应用物理学家。其代表作有《西方文化中的数学》、《古今数学思想》。

    拉马努金:印度历史上最著名的数学家之一。他没受过正规的高等数学教育,惯以直觉(或者是跳步)导出公式,不喜作证明(事后往往证明他是对的)。他留下的那些没有证明的公式,引发了后来的大量研究。

    哈代: 20世纪上半叶享有世界声誉的数学大师,是英国数学界和英国分析学派的领袖,对数论和分析学的发展有巨大的贡献和重大的影响。


    延伸阅读


    互动方式

    本期节目由“三联中读”编辑部自制播出。

    欢迎你在评论区留下自己对于本期节目话题的想法或问题,并订阅《天真与经验》。

    节目双周二在“三联中读”app首发,双周五在喜马拉雅、小宇宙、苹果Podcast更新。更多延伸阅读、加更内容及主播互动、福利赠送,欢迎下载“三联中读”app。

    内容合作:[email protected]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制作团队

    监制|俞力莎
    制作人|天健
    编辑|经泽丰(实习)
    音频剪辑|张译丹


    丨天真与经验丨

    《天真与经验》是作家苗炜×三联中读独家合作的原创谈话类播客。在这档节目中,他将以知识分子的敏锐和思考,对话来自不同领域的实践者,进行人文新知、社会生活、公共话题的讨论,找寻抚慰时代困境的方法论。

    “为了获得一些经验,我们还是天真一点儿吧”。

    主播苗炜:人称“苗师傅”,作家,前《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原《新知》杂志主编。


  • 主播/苗炜,作家,人称“苗师傅”

    嘉宾/董梅,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2022 年,高考全国卷(甲卷)的作文题直接用《红楼梦》里的“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入题,整整60分,让《红楼梦》这一热度本就不低的经典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提及《红楼梦》,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它是从小家长和老师要求阅读的原著经典,也被一再改编翻拍成电视剧,红楼故事一直被人津津乐道,可以说,几乎每个中国人的成长中都留下了《红楼梦》的影子。

    本期中,苗师傅就邀请到了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董梅,同时也是一位资深的《红楼梦》研究者,来详细聊一聊《红楼梦》这本经典巨著。

    董梅老师对《红楼梦》有着细致而独到的研究,她抛开了“红学”而从文本出发,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书中纷繁复杂的人物与空间?浪漫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在《红楼梦》中都如何展现?这道高考作文题究竟该如何解读?读《红楼梦》真的会让孩子“精神萎靡”吗?《红楼梦》的精神力量何在?……听完本期节目,你或许会有新的答案。


     《董梅红楼梦讲义》,董梅著


    时间轴

    03:10 为什么有人会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看《红楼梦》?

    04:48 高考作文里的《红楼梦》材料到底该如何解读?

    17:22 为什么说《金瓶梅》也是《红楼梦》的母胎之一?

    30:30 镜花水月的时空映照:《红楼梦》里有至少五个平行时空

    34:47 贾宝玉其实是人道主义者?从《红楼梦》看古典到现代两性关系的过渡

    40:15 如何欣赏《红楼梦》中的诗词?

    42:58 富贵人家与贫苦百姓:如何处理古典“美”与“残酷”的矛盾?

    50:28 《红楼梦》中的每个人都是残缺的

    01:01:00 董梅老师与《诗经十五国风》:天地还在

    01:01:53 中国文学才能抵达微妙的内心深处



    【延伸阅读】


    【互动方式】

    本期节目由“三联中读”编辑部自制播出。

    欢迎你在评论区留下自己对于本期节目话题的想法或问题,并订阅《天真与经验》。

    节目双周二在“三联中读”app首发,双周五在喜马拉雅、小宇宙、苹果Podcast更新。更多延伸阅读、加更内容及主播互动、福利赠送,欢迎下载“三联中读”app。

    内容合作:[email protected]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制作团队】

    监制|俞力莎
    制作人|天健
    编辑|高佳琪(实习)
    音频剪辑|张译丹


    丨天真与经验丨

    《天真与经验》是作家苗炜×三联中读独家合作的原创谈话类播客。在这档节目中,他将以知识分子的敏锐和思考,对话来自不同领域的实践者,进行人文新知、社会生活、公共话题的讨论,找寻抚慰时代困境的方法论。

    “为了获得一些经验,我们还是天真一点儿吧”。

    主播苗炜:人称“苗师傅”,作家,前《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原《新知》杂志主编。



  • 主播/苗炜,作家,人称“苗师傅”

    嘉宾/范晔,文学博士,北京大学西葡语系副教授,《百年孤独》中文译者


    不知道身为听众的你,身边是否有“毛孩子”相伴?可还记得上次去动物园是什么时候?……动物和人类共存于一个星球,但它们的世界却总是似近又远。

    在本期节目中,苗师傅邀请到了北京大学西葡语系的副教授,《时间熊,镜子虎和看不见的小猫》的作者范晔做客中读录音间。二人通过几本关于动物的书籍,打开一扇通向自然的大门,一起畅聊“动物”主题在文学界是以怎样的面貌呈现在大众面前的。

    动物的世界千奇百态,作家笔下的动物更是天马行空:有名字叫做“天气预豹”的豹子,有生活在火山的兔子,甚至还有会与人类身份互换的美西螈,和大海中孤独倘游的“52蓝”……这些或可爱或凶猛的动物在文学家的笔下,似乎已经超脱了单纯的生物形态,而是指向某种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

    就让我们跟随范晔老师的足迹,看看动物在文学的创作浪潮中起到了怎样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又应该如何理解文学作品中的动物形象呢?


    《时间熊,镜子虎和看不见的小猫》:作者范晔、顾湘


    时间轴

    02:53 《时间熊,镜子虎和看不见的小猫》:万物皆可动物化

    11:05  作家为何都臣服于猫的魅力?

    16:17 “熊含量”过高:熊代表着一种蛮荒的力量

    19:05 火山兔子:保持着最完美的“沟通”距离

    25:33 《动物集》:一本由律师函催生出的经典

    38:42 美西螈:读懂文学中的“双重自我”

    46:43 鲸鱼:每位作家都有一份《52蓝》的愿景

    51:00  南浣熊:大卫·爱登堡带它回伦敦的有趣故事

    56:20 “越喜欢动物,就越讨厌人类?”


    节目中的片段节选

    “蛤蟆不时的跳一下,只为证明自己的绝对静态。那跳跃有些像心跳看得仔细些的话,蛤蟆就是一颗心脏,他挤在满是冰冷泥塘的树林中,像沉在冬日里的可悲的俑。他在春天醒来时知道自己并没有经历变态的过程,在深沉的干燥中,它比以前更是一只蛤蟆安静的等着头几场雨。一天他从软泥里冒出来,覆着,潮气被怨恨的枝叶塞满,像被扔在地上的一颗心脏。他的斯芬克斯式的态度里藏着隐秘的交换课题,蛤蟆的丑陋出现在我们面前。”——《动物集》

    “比一般兔子的耳朵圆一些,火山兔子生活在火山,火山兔子常常挖很深的洞,一直挖到火山的心脏。很少有人知道火山的心脏是冰凉的,我只在动物园见过火山兔子,地上有一层一层的枯草,彼此渐离互不连接。每一丛草里有一只火山兔子,时时都独自待着,时时都和大家在一起。我常常想起火山兔子。”



    【延伸阅读】


    【互动方式】

    本期节目由“三联中读”编辑部自制播出。

    欢迎你在评论区留下自己对于本期节目话题的想法或问题,并订阅《天真与经验》。

    节目双周二在“三联中读”app首发,双周五在喜马拉雅、小宇宙、苹果Podcast更新。更多延伸阅读、加更内容及主播互动、福利赠送,欢迎下载“三联中读”app。

    内容合作:[email protected]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制作团队】

    监制|俞力莎
    制作人|天健
    编辑|高佳琪(实习),经泽丰(实习)
    音频剪辑|张译丹


    丨天真与经验丨

    《天真与经验》是作家苗炜×三联中读独家合作的原创谈话类播客。在这档节目中,他将以知识分子的敏锐和思考,对话来自不同领域的实践者,进行人文新知、社会生活、公共话题的讨论,找寻抚慰时代困境的方法论。

    “为了获得一些经验,我们还是天真一点儿吧”。

    主播苗炜:人称“苗师傅”,作家,前《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原《新知》杂志主编。



  • 主播/苗炜,作家,人称“苗师傅”

    嘉宾/黄昱宁,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辑,翻译家、作家、评论家


    本期是我们的加更节目,《苗师傅·天真与经验》第一季已经更新完毕,5月即将推出第二季内容,更多播客加更内容以及苗师傅的课程专栏,欢迎下载三联中读app进行收听。

    本期间节目里,苗师傅邀请到了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副总编辑黄昱宁老师,畅聊有关译作、文学和翻译的那些事儿。

    在节目,苗师傅频繁提到一个词“细节”,这是黄昱宁老师的新书的名字(《小说的细节》),但同样也让他充满了困惑,“我以为所有人都会注意细节”,难道现在的人都不注重细节了吗?“现在有一个现象是,很多人都不太有耐心看完整本小说,可能会比较喜欢花半个小时,就要知道这个故事讲什么”“在这样一个环境里,细节已经有点奢侈了”黄昱宁如是说。

    为什么黄老师提到文学批评里面的文本细读不止是原作,也包括译作?在她看来,AI取代翻译甚至是写作出身翻译世家的黄昱宁,怎么看待一家三代学语言的变化?两个人还谈到了女性写作的部分,认真地讨论了“一个作者的立场是不是等于人物立场”等话题。

    “文学有的时候只是换了一个面目,换了一种介质”,如何理解文学?大概会是我们要一直追问的问题了。


    时间轴

    02:00 上海译文出版社新书速递

    04:55 那些经得起考验的译作珍藏本

    09:20《小说的细节》:从简·奥斯汀到石黑一雄

    14:45这可能是一个不太注重细节的时代

    15:50阅读译本是不是意味着某种缺憾?

    18:50“你这翻译像机翻!”

    24:36女性写作的悖论:女性特质VS雌雄同体

    33:02如何贬义女性写作?

    39:05一个人的棋局:作为翻译家、小说家、评论家和出版家

    41:39科幻小说:科幻的外壳,人性的内核

    48:50一碗来自阿兰·德波顿的 “暖胃鸡汤”

    56:29文学有的时候只是换个面目,换个介质”

    58:35从60后到00后:三代人的外语学习

    节目中提到的延伸内容: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加拿大小说家、诗人、文学评论家,国际女权运动在文学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代表作有《使女的国度》《可以吃的女人》《神谕女士》等。

    石黑一雄:日裔英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与鲁西迪、奈保尔被称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代表作有《克拉拉与太阳》《远山淡影》等。

    伊恩·麦克尤恩:英国文坛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当我们谈论科学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我这样的机器》等。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坦桑尼亚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20世纪60年代作为难民移居英国,代表作有《天堂》《沙漠》《海边》等。

    阿兰·德波顿:英国作家,代表作有著有小说《爱情笔记》《拥抱逝水年华》《哲学的慰藉》《旅行的艺术》等。

    延伸推荐

    (在“三联中读”app搜索关键词即可获取相关内容)

    互动方式

    本期节目由“三联中读”编辑部自制播出。

    欢迎你在评论区留下自己对于本期节目话题的想法或问题,并订阅《天真与经验》。

    节目双周二在“三联中读”app首发,双周五在喜马拉雅、小宇宙、苹果Podcast更新。更多延伸阅读、加更内容及主播互动、福利赠送,欢迎下载“三联中读”app。

    内容合作:[email protected]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制作团队

    监制|俞力莎
    制作人|天健
    编辑|天健 谢柯榕(实习)
    音频剪辑|张译丹

    丨天真与经验丨

  • 主播/苗炜,作家,人称“苗师傅”

    嘉宾/李静,剧作家,文学评论家,著有批评文集《捕风记》《必须冒犯观众》,话剧《大先生》,随笔集《受伤者》《把药裹在糖里》等。

    今年是王小波诞辰70周年,很多人或许都没有意识到,这位将自己置于“沉默大多数”的作家已经离开了25年,这也促使苗师傅准备了这期选题,当王小波已经变成了一个精神符号,我们真正了解他多少呢?

    从《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到《肚子里的战争》,在王小波的文章中,人们大多能够感受到的是文字传递出来的快乐,但是他的好友,曾经是王小波文学编辑的李静则在节目中如此描述见到王小波的第一印象,“不那么振奋”,“头发是蓬乱的,穿着大短裤,踢着拖鞋,啪啦啪啦地出来,然后带着一种审视性的目光,问个好”。

    嘉宾李静手中的“镇宅之宝”《黄金时代》

    “王小波停在了45岁,但我们还在老去”,那些回忆被李静浓缩在了她的新书《王小波的遗产》之中,在节目里,苗师傅也分享了当年王小波给《三联生活周刊》投稿的趣事,并对他的“恶趣味”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比如:为什么王小波要花几百个字去描写一坨“屎“?他的文章为什么总是与”屎“打交道?

    为什么王小波会真正风靡?“我觉得因为他的精神层面的力量和有趣,是中国在当代文学里一直渴求而没有得到的”。

    节目的最后,苗师傅和李静郎读了自己最喜欢的王小波书中的段落,那么,你又最喜欢他的哪本作品呢?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分享。

    王小波的亲笔签名(节目现场拍摄)

    时间轴

    03:02 李静:“我可能有精神上的先天性鱼鳞病”
    10:22 精神、智慧与心肠……《王小波的遗产》究竟指什么?
    17:37 思想驱动想象力:王小波的创作方式与大多数小说家都不一样?
    25:10 《秦国喜剧》的创作,起源于对王小波的负疚感
    31:55 印象谈:王小波是埋在地下的金子,放着闪耀的光
    39:47 王小波的作品为什么在死后才得以出版?
    45:18 新时代的人都学王小波,用文学的方式讲理
    49:56 王小波的恶趣味:花几百字描写一坨”屎“
    54:35 从《黄金时代》的陈清扬,看到一个“跨性别“的王小波

    相关资料

    《我害怕生活》:剧作家、文学评论家李静所著文集。

    《致你》:李静的私人创作集,写于1996年到2021年,包括从未发表的诗歌,以及一些散文和短篇小说。

    《秦国喜剧》:剧作家李静创作的话剧。

    奥尼尔:爱尔兰裔美国剧作家,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品《琼斯皇》《毛猿》《天边外》《悲悼》等。

    《铁皮鼓》: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的长篇小说。

    君特·格拉斯:德国作家,著有长篇小说《铁皮鼓》、《狗年月》等,曾于199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卡尔维诺:意大利当代作家,代表作品《分成两半的子爵》、《树上的男爵》、《不存在的骑士》等。

    《我们的祖先》三部曲:由《分成两半的子爵》、《树上的男爵》、《不存在的骑士》三部小说组成。

    巴赫金:前苏联文艺学家、文艺理论家、批评家、世界知名的符号学家,苏联结构主义符号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特里林:美国文学批评家,主要作品有论著《弗洛伊德与文学》《艺术与神经机能症》等。

    节目中提到的王小波相关作品

    《王小波的遗产》:李静关于作家王小波的评论与回忆文章的结集。

    散文《肚子里的战争》《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花剌子模信使问题》《极端体验》

    小说《黄金时代》《寻找无双》《唐人故事》《青铜时代》《红拂夜奔》《万寿寺》《白银时代》

    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思维的乐趣》:作家王小波创作的散文,收录于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

    《他们的世界》:李银河与王小波所著书籍,第一本中国男同性恋研究专著。

    特别推荐

    (在“三联中读”app搜索关键词即可获取相关内容)

    互动方式

    本期节目由“三联中读”编辑部自制播出。

    欢迎你在评论区留下自己对于本期节目话题的想法或问题,并订阅《天真与经验》。

    节目双周二在“三联中读”app首发,双周五在喜马拉雅、小宇宙、苹果Podcast更新。更多延伸阅读、加更内容及主播互动、福利赠送,欢迎下载“三联中读”app。

    内容合作:[email protected]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制作团队

    监制|俞力莎
    制作人|天健
    编辑|高佳琪(实习)
    音频剪辑|张译丹

    丨天真与经验丨






  • 主播/苗炜,作家,人称“苗师傅”

    嘉宾/胡安焉, 打工者,写作者,著有《我在北京送快递》

    今年,一本叫做《我在北京送快递》引起了不少网友和读者的关注,而书的作者胡安焉,这位走南闯北,辗转多地,有过保安、自行车销售等多重经历的快递小哥,也进入了大家的视野,他对于自己真实“底层”生活的记录,引发了不少人的共鸣,苗师傅对他产生了很多好奇,并邀请他作为嘉宾做客了《天真与经验》。

    《我在北京送快递》胡安焉 著,浦睿文化 | 湖南文艺出版社,2023年3月

    有人归纳胡安焉的这本书就是:一个打工人是如何炼成的,苗师傅和胡安焉的聊天也是从他那丰富的打工经历开始的:快递小哥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自行车店遇到的矛盾女老板和卷钱跑路的会计,背后有什么故事?……苗师傅担心“冒犯”,但仍然对于胡安焉个人如何看待体力劳动和时间成本、获得报酬的关系感到好奇。

    聊到写作,胡安焉喜欢看《麦田里的守望者》,他觉得“考尔菲德是脆弱、敏感,又是真诚的”,他觉得自己最终还要回归小说,“自由度更大”,他喜欢作家卡夫卡、科塔萨尔,那么,如他书中所说,如果之前的工作是无意义的,那写作让他更自由了吗?

    苗师傅和胡安焉,两个不同经验、资历的写作者在这期节目中的碰撞对话,真诚并且真实,面对工作的无意义,胡安焉坦言“我可能不是时时刻刻会考虑这个意义的问题,否则的话可能活不下去”,对于自由,他清楚地表达“要有一个存在的确定性”,而不能“我只是一个零件,随时可以被替换”。

    在这本书封面扉页上,有一句应该会戳到很多人的话,“工作是生存的手段,不是目的”,你是怎么看待工作的意义和自由的?欢迎你听完这期节目分享给我们。


    【留言赢赠书】

    我们将在评论区精选1位用户赠送一本《我在北京送快递》,留言截止日期:6月4日


    【时间轴】

    03:27 胡安焉:一个有着多重身份和经历的“打工者”

    06:15 快递员眼中的“好小区”和“坏小区”

    09:01 当时间成本变得清晰,生活态度更积极还是更消极了?

    12:18 怕“冒犯”的苗师傅:一直干体力活会让人怀疑公平吗?

    21:12 自行车店风云:矛盾的车店女老板与卷钱跑路的会计

    28:34 为什么喜欢《麦田里的守望者》?

    31:54 自我意识的觉醒:如何“不再惶恐了”?

    35:41 胡安焉如何开始写作的?

    38:14 介意被贴上“打工者”的标签吗?

    41:40 未来会回归小说,希望像卡夫卡那样的作家(创作)。

    43:21 聊聊自由和无意义,“我可能不是时时刻刻考虑意义的问题,否则的话可能活不下去。”

    47:32 父母和家庭:这个素材暂时不在计划中

    52:51 “我可能对生命没有足够的热爱,也就没有太多的害怕”

    56:14 性格和善、宽容,不太适应竞争社会?


    【节目中提到的内容】

    《麦田里的守望者》: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

    《没有个性的人》

    《没有个性的人》:20世纪30到40年代奥地利小说家罗伯特·穆齐尔未完成的遗作。作家通过小说的里的微型世界,勾画了从启蒙理性塑造的上层市民社会到现代大众社会的过度,小说没有一个具体的主题,情节经常转入哲学思辨和对人类精神和及情感的解剖。

    《我的父亲是Loser》:中国内地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心理传记”,作者以一个心理学专业人员的视角,呈现了一个具有中国文化和时代烙印的普通家庭故事。

    胡里奥·科塔萨尔,阿根廷作家,学者,“拉美文学爆炸四大主将之一”,其主要作品有《动物寓言集》、《被占的宅子》、《跳房子》、《万火归一》等。

    莉迪亚·戴维斯,美国作家、散文家、法国文学译者。

    范雨素,初中毕业,曾在北京做育儿嫂。2017年4月,她用纸笔写了十万字的自传网络小说,是两个家庭的真实故事,其中,《我是范雨素》火爆网络,范雨素正是苗师傅提到的另一位打工者的文学的创作者。

    王计兵,《赶时间的人》的作者,《赶时间的人》正是以他外卖员的视角创作的一本诗集,被称为“一个外卖员的诗”。苗师傅所提到的外卖诗人,正是王计兵。其中提到的“我从风中赶出了火”正是出自其笔下,原文为“从空气里赶出风/风里赶出刀子/从骨头里赶出火/从火里赶出水/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

    零度写作,来源于法国文学理论家罗兰·巴特195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写作的零度》。零度写作方式多指作者在文章中不掺杂任何个人的想法,完全是机械地陈述。

    《今古传奇》创刊于1981年,被评为历届湖北省优秀期刊,今古旗下刊物有《今古传奇》、《戏剧之家》等。

    黑蓝文学:1996年,作家陈卫创办刊物《黑蓝》,2021年创办“黑蓝文学网”,集结一群实践“少数人文学”的写作者,它的标语(slogan)是“老鹰翅膀两边的羽毛是不对称的”,主创陈卫解释为:既是写作的艺术性追求与现实中被边缘化的不对称,也是一个先锋写作群体在传统写作环境中的不平衡。


    【特别推荐】


    编辑/天健、上官子恩(实习)

    音频剪辑/译丹


    **加读书小助手,领三联自制【女性主义流派知识图谱】,链接:https://t.yiwise.com/qoI8u **


    欢迎你在评论区留下自己对于本期节目话题的想法或问题,并订阅《天真与经验》。更多延伸阅读、加更内容及主播互动、福利赠送,欢迎下载“三联中读”app。

    内容合作:[email protected]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 评论有奖  

    【你觉得在爱情最好的结果是结婚吗?】 

    欢迎关注主播并在声音下方留言,评论中抽取三位听友送出喜马拉雅限量2021愿望日历。

    奖品由@喜马女人 统一发放,获奖后会私信告知奖品领取方式,一月底开奖哦~




  • 主播/苗炜,作家,人称“苗师傅”

    嘉宾/李晖 ,著名译者,北京大学翻译学博士 ,翻译作品《刀锋》《呼啸山庄》等

    中读课程《人性观察者:毛姆》主讲人(在“三联中读”app搜索关键词即可获取相关内容)

    对于很多人来说,毛姆是一位很难让人遗忘的作家,争议性和话题性同在,他本人有着诸多标签:最富裕的作家、“交际花”、毒舌、“二流作家”;他的作品经典并流行,《月亮与六便士》畅销至今,《刀锋》扉页的那句“一把刀的锋刃不容易越过,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被不少人标记为名著金句……

    这位著作与八卦等身的文学巨匠,苗师傅也好奇满满,于是邀请到了北京语言大学李晖老师做客本期节目,李晖老师还有一个特别的身份,他同时也是《刀锋》的译者。

    《刀锋》,[英]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著,李晖译,译林出版社

    1944年,毛姆推出长篇小说《刀锋》,成为他最有趣也最成功的长篇之一,在《刀锋》里,他其实深入探讨了一个关于人生拯救的问题:人应该怎么过一生,才能是一个喜悦的人?

    如果翻开毛姆的人生经历,丰富程度肯定不亚于他笔下的人物,他刻薄毒舌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精神世界?他的取向给他带来哪些写作与生活新变化?作为当时最富裕的作家,他的钱都从哪里来?

    [英]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苗师傅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现自己对毛姆小说的认知也发生了变化,小的时候读《月亮与六便士》觉得人就应该抬头仰望月亮,过一种理想主义的生活,长大后才知道“六便士”的重要,转而期待一种更加务实的生活。

    读毛姆小说,“除了消遣以外,还有值得学习的两点就是:学会如何八卦和怎么同名人打交道”。

    不知道各位听众朋友最喜欢毛姆哪部作品?对他是否有什么好奇之处呢?听完本期节目,相信你会在两位老师的探讨中收获一些思考,一起来聊聊吧。

    本期为加更内容,下周二将继续更新正餐,大家不见不散!

    时间轴

    03:35 毛姆的生平比他的作品更有意思

    07:40 当世最富裕的作家:毛姆的钱都从哪儿来?

    12:08 “同性恋者”毛姆的矛盾

    19:25 毛姆的刻薄与幽默:毒舌是一种英国传统?

    29:30 毛姆小说里的“我”是毛姆本人吗?

    37:10 现代人:捡六便士还是选月亮?

    42:22 从毛姆小说中学习,如何八卦以及与名人社交

    45:01 “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人,以如此微薄的才华获得如此重要的地位”

    49:41 张爱玲身上有毛姆的影子?

    54:32 毛姆最大的贡献是“毛姆文学奖”?

    特别推荐

    (在“三联中读”app搜索关键词即可获取相关内容)

    互动方式

    本期节目由“三联中读”编辑部自制播出。

    欢迎你在评论区留下自己对于本期节目话题的想法或问题,并订阅《天真与经验》。

    节目双周二在“三联中读”app首发,双周五在喜马拉雅、小宇宙、苹果Podcast更新。更多延伸阅读、加更内容及主播互动、福利赠送,欢迎下载“三联中读”app。

    内容合作:[email protected]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制作团队

    监制|俞力莎
    制作人|天健
    编辑|高佳琪(实习)
    音频剪辑|张译丹


    丨天真与经验丨

    《天真与经验》是作家苗炜×三联中读独家合作的原创谈话类播客。在这档节目中,他将以知识分子的敏锐和思考,对话来自不同领域的实践者,进行人文新知、社会生活、公共话题的讨论,找寻抚慰时代困境的方法论。

    “为了获得一些经验,我们还是天真一点儿吧”。

    主播苗炜:人称“苗师傅”,作家,前《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原《新知》杂志主编。




  • 做了二十多期节目,本期有些特殊。这一回,恰逢《麦田里的守望者》首次出版70周年,我做客“大内密谈”,与相征、郭小寒一起聊聊这本书。这本书迄今为止差不都卖出了7000多万本。相比之下,《局外人》、《小王子》这样的经典作品也不过卖出1000多万本。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读《麦田里的守望者》远不止一遍。在青春期读,与成年后再读,读到的东西有些差异。而作者塞林格,似乎就停在了从青春到成人的过度阶段。虽然小说的主人公是个挺自恋的人,但我觉得,这本书对同龄人的讽刺多于成年人。

    我们聊到了各自对这本书印象最深的情节,尽管这并不是一本重在故事的书。相征谈到的情节与他上学时被老师训话的回忆有关。我很喜欢书里的俏皮话,比如:人生是一场球赛,但如果你在实力弱的那队就会很难受。

    当话题从这本书展开去,我们还谈到了经典作品是否会过时等问题。如今,小说变得越来越可能被其他媒介替代。但正如塞林格为了在战争中保持理智而写书,如果在未来社会,更高科技的娱乐让我们变得更麻木,那些愿意保持清醒与敏锐的人,也许会重新拿起小说吧。

  • 主播/苗炜,作家,人称“苗师傅”

    嘉宾/谢强,曾任中国足球协会翻译,被媒体称为“中国足球第一翻译”。后进入新东方任教,曾任北京新东方校长,是新东方、翻译和体育的“三栖”人士。

    本期节目的嘉宾谢强和苗师傅相识于2007年的一档体育节目,因为讨论足球而结识,这次录制是两人15年后的首次见面。不过,在这期节目里,俩人没怎么聊足球,而是说起了当下人们尤其家长们,最关注的教育培训和出国留学。

    谢强在新东方有着20年的工作经历,6年当老师,14年当校长,如今刚刚离职,在北京时他曾负责着国际教育板块,托福、雅思、美国高考……用北京话说,那些留学前必须要经历的标准化考试,他都门清儿。

    面对出国的选择,更重要的是拥有赚钱的专业能力,还是思维方式的开阔拓展呢?“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似乎总会让家长们有着许多焦虑。如果你想让孩子出国留学,到底该怎么花钱?

    谢强对于当下的教育模式有这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节目中你还可以听到,他知无不言地与大家畅聊自己曾经任职机构老师时的心理变化,并且以内化的行业视角为大家解读出国留学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内幕”。

    “三千元每小时的咨询费用”,苗师傅这次先“垫付”了。

    时间轴

    05:03 为有钱人做留学教育的生意经

    09:16 “双减”反让教育更加不公平?

    14:34 资本的狂热,教师资源的“迁徙”

    21:17 被“裹挟”的新东方,经历了怎样的大起大落?

    24:47 分项教学: 市场的呼唤、民办的保身之本

    28:19为什么“新东方”的老师都要听相声?

    33:09 “保进全美前50”,原来是个信息差陷阱?

    36:21 国际教育之路会越收越紧吗?

    41:09 送孩子出国前,应当规划这些事

    49:19 教育培养,一个关乎几代人的重大决策

    56:55 “现在的孩子,思考问题太程式化”

    59:16 足球队的出征,就是现代社会的一场战争

    别推荐

    (在“三联中读”app搜索关键词即可获取相关内容)

    互动方式

    本期节目由“三联中读”编辑部自制播出。

    欢迎你在评论区留下自己对于本期节目话题的想法或问题,并订阅《天真与经验》。

    节目双周二在“三联中读”app首发,双周五在喜马拉雅、小宇宙、苹果Podcast更新。更多延伸阅读、加更内容及主播互动、福利赠送,欢迎下载“三联中读”app。

    内容合作:[email protected]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制作团队

    监制|俞力莎
    制作人|天健
    编辑|高佳琪(实习)
    音频剪辑|张译丹


    丨天真与经验丨




  • 主播/苗炜,作家,人称“苗师傅”

    嘉宾/孙飞宇,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谈到弗洛伊德,大部分对他的了解都来自他的经典著作《梦的解析》和精神分析学派,但有关其他却知者寥寥,本期节目中,苗师傅邀请到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孙飞宇教授,进行了一次对于弗洛伊德的“全面复盘”。

    孙教授的新书《从灵魂到心理》是一本关于经典精神分析的社会学研究学术著作。从社会学研究弗洛伊德,是不是听起来角度有些特别?在这期节目里,孙老师介绍了更多有关弗洛伊德被大众误解的部分,简单剧透,还有一些“八卦故事”。

    不过,节目中更值得关注的是,孙教授和苗师傅有关弗洛伊德理论对于当下的实践意义的讨论:比如高校生的“抑郁症问题”能用弗洛伊德理论解释吗?趋同理性化的社会下,人们该如何自处?……


     ▲弗洛伊德的研究生活

     时间轴

    04:50 “弗洛伊德的德语著作其实最好懂”

    06:40 弗洛伊德其实渴望得到诺贝尔医学奖?

    11:25 性压抑和社会教条是一种冲突吗?

    12:23 如何从社会学角度理解弗洛伊德?

    15:42 弗洛伊德到底是不是泛性论者?

    “人的身体是文明的一个场域,性的表现也好,身上的症状也好,实际上都是文明通过你的身体在诉说,症状是一种语言,当然也是一种性的表现。”

    20:42 英译本、法译本的讨论

    24:28 1909年,弗洛伊德去美国有什么特别意义?

    27:56 “八卦时间”:弗洛伊德和荣格的两次决裂

    35:43 高校学生“抑郁症问题”能用弗洛伊德理论解释吗?

    “认为通识教育就是治疗今天大学生心理状态的一个最好的良药,通识教育就是今天的精神分析。”

    40:47 理性化越发达,自我教育的契机越少

    “理性化的意思就是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制度、系统里,它会伴随着时间的进展变得越来越细密,越来越严格,这个制度越来越健全之后,一个学生在大学里面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少。”

    46:26 中国文学有“俄狄浦斯情节”吗?

    51:51 小说中的社会学案例:“堂吉诃德”

    58:10 隔了一百多年,心理医生职业为什么再次火爆?

    节目中涉及到的人物与书籍

    弗朗兹·布伦塔诺: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意动心理学派的创始人。

    马克斯·韦伯:德国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

    奥托·兰克: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最早和最有影响的信徒之一。 

    《谋杀的解析》:作者是(美)鲁本菲尔德
    《图腾与禁忌》: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作的人类学著作,1913年首次出版发行。

    《摩西与一神教》:弗洛伊德著作。

    特别推荐


    (在“三联中读”app搜索关键词即可获取相关内容)

    互动方式

    本期节目由“三联中读”编辑部自制播出。

    欢迎你在评论区留下自己对于本期节目话题的想法或问题,并订阅《天真与经验》。

    节目双周二在“三联中读”app首发,双周五在喜马拉雅、小宇宙、苹果Podcast更新。更多延伸阅读、加更内容及主播互动、福利赠送,欢迎下载“三联中读”app。

    内容合作:[email protected]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制作团队

    监制|俞力莎
    制作人|天健
    编辑|高佳琪(实习)
    音频剪辑|张译丹

    丨天真与经验丨




  • 主播/苗炜,作家,人称“苗师傅”

    �️嘉宾/双雪涛,作家。代表作《平原上的摩西》等。


    春节前,一部改编自双雪涛同名小说的电视剧《平原上的摩西》悄然更新,相比其他的常规电视剧,这部6集网剧更像一部艺术电影,风格克制内敛,因此对其风格和对小说的改动,引起了不少网友的热议,而苗师傅也算是其中一个。

    6集网剧《平原上的摩西》

    节目里,苗师傅首先就向原著作者双雪涛连抛出了自己对于《平原上的摩西》的三个疑问:结局到底是怎样的?怎么看电视剧的背景从东北改到了内蒙?为什么小说都用第一人称叙述?

    这些对于《平原上的摩西》的解答,贯穿了整期节目,苗师傅的关注着双雪涛的东北背景的创作,也唤起了他曾经去往东北的记忆:下岗潮给东北带来的是隔绝吗?“九千班”是否是属于东北的特殊时代产物?

    两位作家的交流极其坦诚和具有流动感,从影视剧聊到小说创作,甚至还聊到了彼此的球迷身份……你时不时还能听到双雪涛冒出的纯正东北方言,“对我来说,文学是一种生活,他不是直接目的,我要干一件大事,然后长眠不醒,我是随着生活往前走的”,听完这期节目,你或许对这部小说和双雪涛都会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

    《平原上的摩西》小说集


    【时间轴】

    03:38 双雪涛怎么看电视剧平原上的摩西的结局?

    05:14 写作字数对小说的影响

    11:05 双雪涛:用第一人称”叙述并不是刻意的

    17:12 小说中的九千班”到底指的是什么

    22:15 一个作家的作品往往比他的演讲更可信

    26:38 聊聊中国人对“真实”的迷恋

    32:45 那些90年代的先锋小说对叙述的激发

    36:08 苗师傅:东北“下岗”带来了隔绝吗?

    42:13 当方言成为叙事工具创作时需要克制吗

    43:10 写诗——一位逻辑性作家的“滑铁卢”

    46:17不要让过去的自己成为自己的狱警

    53:51 对小说家来说,从电影中能学到什么?

    01:02:22 给苗师傅提建议:怎么让自己的作品畅销?

    01:07:33片场彩蛋平原上的摩西的高光细节


    节目中提到的内容

    《聋哑时代》:双雪涛所著小说,通过少年李默“我”的讲述视角,叙写了七个凌厉的少年成长故事,勾勒出80一代的精神成长史。

    《天吾手记》:双雪涛所著长篇小说,具有当代童话气质,是双雪涛关于小说创作方式的新鲜尝试。

    马原:中国先锋派作家,其著名的“叙述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代表作有《冈底斯的诱惑》、《虚构》等。

    张贤亮: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灵与肉》等。

    石黑一雄:著名日裔英国小说家,主要作品有《群山淡景》、《浮世画家》、《长日将尽》等。曾获得1989年布克奖、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等多个奖项,与鲁西迪、奈保尔被称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

    《生之欲》:黑泽明导演电影。该片讲述了一个身患绝症的市民科科长,结束自己三十年公务员浑浑噩噩的“木乃伊”生活,寻找人生意义的故事。


    特别推荐

    (在“三联中读”app搜索关键词即可获取相关内容)

    互动方式

    本期节目由“三联中读”编辑部自制播出。

    欢迎你在评论区留下自己对于本期节目话题的想法或问题,并订阅《天真与经验》。

    节目双周二在“三联中读”app首发,双周五在喜马拉雅、小宇宙、苹果Podcast更新。更多延伸阅读、加更内容及主播互动、福利赠送,欢迎下载“三联中读”app。

    内容合作:[email protected]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制作团队

    监制|俞力莎
    制作人|天健
    编辑|李昱璇(实习)
    音频剪辑|张译丹

    丨天真与经验丨





  • I am thrilled to share this conversation with you. It is packed with practical strategies that will help the people in your life who may be struggling.

    Dr. Lisa Damour is a clinical psychologist and author of three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s. She earned degrees from both Yale and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d has more than 30 years of experience working with teens and families.

    Her latest book, The Emotional Lives of Teenagers, has been nothing short of life changing.

    Today you will learn…

    -five words you need to know when someone you love is struggling

    -the signs that tell you when someone is “costly coping”

    -what to say that will prevent a conversation from turning into a battle

    -why your kids dump all their emotional garbage on you

    -when it’s time for a therapist

    -why struggles are signs of being “mentally WELL”!

    I started using Dr. Lisa’s strategies with my family the moment we finished recording this episode. They work!

    You will leave this episode full of the resources you deserve. Plus, you’re going to love Dr. Damour (and how hopeful she makes you feel) as much as I do.

    Xo Mel

    And if you need to take the reins in your own life, sign up for my free Take Control mini-course to get inspiring support, guidance, and motivation.

    In this episode, you’ll learn:

    4:00: Two things psychologists look for when assessing mental health.5:15: Too many people are not distinguishing between these qualities.6:15: When exactly IS adolescence?8:30: We’ve had the wrong idea about what it means to be mentally healthy.12:45: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normal” reaction vs one to be concerned about?15:10: Do you know someone who is managing by “costly coping.”16:45: So how do you help your kid?20:00: This is how you don’t turn a conversation with your child into a fight.24:00: Take these steps when it’s time to confront your teen.27:30: Here’s how I wish I’d handled Chris’s depression differently.30:20: Let’s look at the difference in emotions between genders.34:15: How do you help people in your life who just can’t let it go?39:00: Do your kids do this, too? It’s called the “defense of externalization.”41:40: This is how my own mother set me straight.44:00: How do you know when it’s time to get a therapist involved?46:30: Can’t find a therapist for your child? Use this resource.48:00: Here’s how the lockdown impacted our kids. 54:30: When are suicide thoughts normal and when are they concerning?58:00: What happened to our nervous system during this time?1:00:00: These are the concerns of Dr. Damour that we should watch for.1:01:30: When do healthy habits become an obsession?1:08:15: How do you let kids have emotions without letting them run the home?1:14:00: Here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you can offer your teen.

    Disclaimer

  • 本期请来了《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作者杨潇。1938年,由南迁的清华、北大、南开近300名学生和11位教师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湘黔滇旅行团”一路步行至昆明。2018年4月,杨潇以徒步为主的方式重走了湘黔滇旅行团之路。41天内,他尝试过各种交通工具。据朋友统计,杨潇在书里加了1400多条注释,平均1.2公里一条注释。

    杨潇这次旅程也是受到曾两度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萨罗佩克的启发。萨罗佩克正在徒步旅行中,他的计划从东非走到智利,重现人类移民史,目前人在缅甸。杨潇在从长沙出发之前,除了昆明,沿途所有城市都没去过。也是通过这次旅行,他对广阔中国多了一些了解,如常德四公里长的诗墙;新、老桃花源景区等。我们聊到彼此一个有趣的共同点:在创作还未完成时,作者变得特别惜命,因为觉得自己的作品有价值,不能留下遗憾。

    杨潇帮我梳理了西南联大这个概念在公众视野中的变迁。70年代末、80年代初各名校重修校史,需要重新发现西南联大。此后,北大百年、西南联大60周年校庆等又让西南联大起来,直到电影《无问西东》让西南联大这个概念进入大众视野。

    如果只读一本关于西南联大的书,杨潇并没有推荐自己的书。他向所有人推荐易社强《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

    最后,我们谈了谈写作。作品的长度与严肃性是有联系的。长篇书写的价值是提供丰富的语境,而现在有太多片段式的东西,脱离了语境而蛊惑性十足。杨潇说,读者不要上来就判定立场,大家应该先有同情和理解,而这需要篇幅来支撑。希望本期节目让大家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