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lade
-
RSS订阅:https://feeds.buzzsprout.com/1171871.rss
Apple Podcasts
小宇宙
Spotify
【作为异乡人的我们,以及,在两极化的时代寻求多元化论述的可能】
这期节目的前一个小时是「讲故事」,我们从各自的迁徙经历谈起,因为都是话痨,谈到了城市与小镇/县城,离开与留下,大西洋两岸的差异,北京大院和美国郊区的相似之处,新西兰年轻新移民的身份认同等等。
后半部分呼应到播客的英文名称“In-betweenness”。如果说「墙」是双向的,如何在「脱钩」的时代增进普通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如何在避免比烂主义的同时寻求多元化论述的可能和超越国境的相互支持?如果说,国际流动性和跨文化视角也是一种特权,如何能够利用相对的「特权」,「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希望之为虚妄,正与绝望相同」
我们没有答案,但我们会继续探索与尝试。
【主播】
张晨晨,郭婷,林垚,李翰伦
【音乐】
片头:五条人 《上县城》
片尾:李志《这个世界会好吗》
【时间轴】
1:00 大家的迁徙经历
5:00 从英国到美国
8:00 从北方小镇到上海 vs 从南方小镇到北京
16:05 2000年左右北大学生的阶层,当时的海淀区掠影,以及关于食堂菜价的详细描述
23:50 上海的工人阶级文化,早期作为移民城市的流动性和开放性逐渐淡化,“上海身份”变得更加排他
29:30 从相对更有“世界性”的北京到新西兰郊区,试图融入郊区白人文化,将本地对“Asianness”的歧视和排斥内在化
34:11 美国的低密度社区如何维持阶层分化
39:40 美国的“familial nationalism”. 美国税法如何通过减税政策鼓励结婚和女性成为家庭主妇。
43:15 小镇与城市有各自的逻辑,离开与留下
50:00 逃离小镇的动机,选择住在小镇的理由
59:30 英语媒体对中国的关注和呈现倾向于扁平化,“墙”是双向的
1:05:00 不同世界观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世界的纠缠性,疫情早期欧洲应对中体现的东方主义
1:16:00 对最近几篇文章的评论
1:20:00 舆论的两极化,大多数观点都被极端的两边同时攻击
1:24:00 “站队”是站的什么队?跨越边境的相互支持。比较不一定是比烂主义。
1:27:00 国际流动性和跨文化视角是一种特权,如何利用相对的特权做一些事情
1:30:10 党员与非党员,体制外与体制内,推特的“state-affiliated media”
1:38:10 名言放送时间
【提到的文章以及推荐】
E. Tammy Kim, Transnationally Asian,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Ivan Franceschini And Nicholas Loubere, What about Whataboutism, Made in China.
Kate Brown, Dispatches from Dystopia: Histories of Places Not Yet Forgotten.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2015.
Schaeffer, Donovan O. Religious Affect: Animality, Evolution, and Power.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5.
Sedgwick, Eve Kosofsky. Touching Feelings: Affect, Pedagogy, Performativity.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3.
Susan Greenhalgh and Xiying Wang, China’s Feminist Fight. Foreign Affairs.
Peter Hessler, How China controlled the coronavirus, The New Yorker.
Chris Buckley, ‘Clean Up This Mess’: The Chinese Thinkers Behind Xi’s Hard Line, The New York Times.
Foreigners, Accent, and (the) language (of philosophy) https://sarayayala.weebly.com/foreigners-accent-language.html (研究相关问题的论文集合)
流傘
陈映芳,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 如果闰土在今天
秦培春, 《逆光》、《都市里的村庄》写作拾零 -
#04 知識的公共生態
RSS订阅:https://feeds.buzzsprout.com/1171871.rss
蘋果Podcasts
小宇宙
Spotify
【主播】郭婷(香港大學性別研究所客座助理教授)
林垚(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耶魯大學法律博士候選人)
【嘉宾】
涂豐恩(哈佛東亞系博士,《故事》創辦人,台灣聯經出版總編輯)
淡豹(寫作者,「郭婷和林垚的朋友」,小說集《美滿》全新上市)
【我不太喜歡講《故事》是一個知識普及網站,因為好像有種階級性……媒介和轉化的過程中需要和人交流,其實會影響我們做研究或者對知識的思考】
【現在寫作者也比較個人化,也是習慣的生產方式變化了。要跟公眾更有效率地形成關係,得一層層地有意識地去聯結,各種轉譯。所以像 #時差podcast# 這樣,形成團體】(雲high five晨晨和Andy!!)
這一期我們請到了兩位好久不見的老朋友:台灣傳承悠遠的出版社聯經的新任總編輯涂豐恩,和大家都非常喜愛的、剛出版小說集《美滿》的作家淡豹。豐恩提到的台灣知識界、媒體和公眾之間的傳統聯繫,2000年前後和最近幾年的改變; 知識生產在馬克思主義意義上的經濟和實際生態; 淡豹談到中國出版、創作的豐富生態,還有知識生產與公眾之間的生態; 大家說的跨越性:跨越語境,跨越社會,跨越團體。團體本身是吊詭的,因為團結的同時勢必排他,所以必須有更多的團體合作,形成連接、轉譯和跨越,形成更多元、多維、開放互動的生態。 我原本預想這一期的標題是「知識的公共性」,現在覺得更好的標題是「知識的公共生態」。
這個時代的團結和力量,也一定會包括層層轉譯的生態(所以文科是有用的)
[10:41] 「知識普及」vs 知識和媒介會結合在一起並產生互動
[13:38] 今天博士從學院畢業後的職業走向,學院之外的可能性
[19:29] 台灣的公共知識傳統
[28:15] 紙媒在新一波的興旺中出現了怎樣的新的變化?
[36:16] 學術播客可以促進學者和大眾之間的互動和理解,他們的對話不是單向的
[45:41] 什麼是「mass intelligence」?小眾和大眾都可以成為知識分子。
[48:46] 學術界太習慣理論式、抽象式思考,要讓大眾理解,這未必是一個最好的方式。要傳播知識,「storytelling」是一個很好的的方式。
[50:57] 非虛構寫作與政治氣候的關係。台灣和中國大陸在這方面有什麼異同?
[57:46] 面向大眾時,學者如何寫作?術語庫、說理方式、注意弧等問題。學者需要適應大眾的閱讀習慣。
[1:06:02] 「講故事」與個人命運有什麼關係?
[1:08:21] 新冠肺炎疫情時期,學者積極參與討論,這是可喜的變化。關鍵是媒體和我們如何將學界討論向公眾傳譯,並且建立有效的傳譯鏈條。
[1:28:13] 「東北文藝復興」,作家、學者、媒體和讀者之間的聯動。
[1:34:27] 聯經《思想》的電子化和國際化,在華語知識界的跨越與連結。
(冷知識:原來聯經的生日是5月4日,秉持五四精神;《思想》終於有電子書了!余英時曾如此評價聯經:「我和聯經之間從一開始便遠遠超出了作者和出版家的契約關係。我每次在聯經出版一本書,都覺得是一次友情的交流」——我們每次錄時差,也是一次靈魂的拷問和友情的交流!)
參考書目:
Baylor, Michael G. The German Reformation and the Peasants' War: A Brief History with Documents. Bedford, 2013.
Pettegree, Andrew. Brand Luther: 1517, Printing, and the Making of the Reformation. Penguin, 2015.
Raymond, Joad. Pamphlets and Pamphleteering in Early Modern Britain. Cambridge: Cambridge UP, 2003.
Social Anthropology Vol. 27 (2019), Issue S2, Special Issue on Politics of precarity: Neoliberal academia under austerity measures and authoritarian threat.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toc/14698676/2019/27/S2
项飙,吴琦:《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 上海文艺出版社,2020年。
"认同富人,职场虚假,国产剧从“粉色现实主义”走到“硬现实主义”还有很远 | 专访毛尖"毛尖:《凜冬將至》,三聯,2020年。
朱竞翔,"这位高颜值教授设计的轻量建筑,颠覆了钢筋混凝土房屋!”
Social media in the 16th Century: How Luther went viral. https://www.economist.com/christmas-specials/2011/12/17/how-luther-went-viral
聯經《思想》網站:https://reflexionjournal.com/
《思想》電子書《故事》:https://storystudio.tw/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最近也進行了一場討論:「學院之外的事業」Careers outside the academy
音頻剪輯:宋子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