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snitt
-
严肃视角?学术语言?具身体验游戏并打通关……如何正确合宜地谈论游戏?游戏的世界不仅属于玩家,游戏早已蔓延到生活之中。《嬉游志:透过电子游戏看世界》告诉我们,可以将游戏作为方法,透过数字的纷繁,洞悉世界的多元。而对电子游戏的看法,是人们对数字化未来看法的生动写照。
本期活字电波是生活书店发起的“大话《嬉游志》,透过电子游戏看2024”新书对谈活动的直播回放,当天对谈的两位嘉宾作为游戏研究学者不仅学养深厚、亲切有趣,更是真正的游戏爱好者,有一大把游戏体验和通关经验,听他们聊游戏真的眼界大开,非常过瘾。2024年剩最后几天,不妨听老师安利一下,读读《嬉游志》或是安排自己玩个小游戏,体验另一个世界吧!
嘉宾介绍
孙静,游戏学者,西交利物浦大学影视与创意科技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人机交互、XR、游戏文化、新媒体与社会。全球电子游戏研究年会(DiGRA)英文论文审稿人、分会主席,曾受邀至国内外多所高校及产业会议进行游戏研究主题演讲。在学术期刊及媒体发表中英文文章60余篇,著有《嬉游志:透过电子游戏看世界》,出版译著《游戏改变学习:游戏素养、批判性思维与未来教育》、《玩家心理学:神经科学、用户体验与游戏设计》,合作编著《全球电竞文化导论》、《中国游戏研究:游戏的历史》。
车致新,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现就职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兴趣包括电影、游戏与媒介理论。著有《媒介技术话语的谱系:基特勒思想研究》,译有《高雅好莱坞:从娱乐到艺术》。
主持:曾诚,生活书店总编辑
【本期时间轴】
[03:50]写作《嬉游志》的初衷:提供一种分析游戏的视角
[06:30]从外到内,《嬉游志》形式装帧上便是新媒体语言
[10:00]2024年跟游戏相关的大事件,从TGA谈起
[23:20]TGA的公信力遭质疑?世界上较为重要的游戏奖项
[26:15]2024年不得不提:《黑神话:悟空》
[33:40]打完boss发现TA是好人,什么心情?
[41:30]《黑神话:悟空》出海传播的效果
[45:05]2024年是游戏“大年”吗?
[48:50]《完蛋,我被美女包围了》——女性一秒钟也玩不下去的游戏
[01:00:50]《仙剑奇侠传》IP被出售,呈现老IP的普遍性问题
[01:04:35]游戏博物馆,与写在书里的游戏博物馆
[01:11:30]中国游戏研究和欧美游戏研究的比较
[01:25:40]游戏素养是一种什么样的素养?
[01:34:40]关于“独立游戏”
【图书简介】
电子游戏不仅仅是供人娱乐的媒介,更是通向理解世界的知识之门。
从萌芽到VR,电子游戏在全球范围内的演变,何以孕育出一个兼具多元性和世界性的全球玩家群体?《嬉游志》将50余年的电子游戏史纳入视野,通过对不同历史语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电子游戏文本进行比较分析,将读者带入更广阔的游戏世界、探寻其中奥义,并展示了批判性反思及分析对于提升“游戏素养”的价值。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
“琼瑶三观不正”截图的B面,写着“爱是最小的共产主义”。当我们看琼瑶剧的时候我们在看什么,琼瑶剧对个人的观念,尤其是爱情观真的有很大影响吗?受琼瑶影响最大的人群是谁?有人调侃今天70、80、90的“恋爱脑们”都是看琼瑶的,其实漠视了一批情感生活无所依托的家庭妇女。琼瑶呼唤的爱是哪种爱?其中的革命性和糟粕性在哪儿?
张爱玲在跟好友兼经纪人宋淇的书信中评价“琼瑶平鑫涛真是一对奇人,两人是a whole industry〔一个完整的行业〕,真可佩服。我觉得琼瑶的好处在深得上一代的英文畅销小说的神髓,而合中国国情。我总是一面看一面不由自主自动的译成英文:“我打赌你……谢上帝!”前两年还有男子脱帽为礼,气极了就shake〔摇动〕女孩子——绅士唯一可以对女人动武的方式。我倒觉得三毛写的是她自己的,琼瑶总像是改编——当然并不是。”(1982.6.20)
本期活字电波延续上期讨论武侠的人员构成,聊70、80、90对琼瑶热的体验,以及原子化社会里我们不再有共鸣的根源是什么。
【本期时间轴】
[03:15]“在台湾救活一家出版社,在湖南救活一家电视台”从湖南人口中开始回忆“琼瑶热”
[08:45]当年寄给小杨《情深深雨濛濛》卡片的女孩你在哪?
[13:45]琼瑶小说给70后带来的震撼
[20:00]“男看金庸女看琼瑶,不男不女看三毛”
[23:00]琼瑶当真影响了我们的爱情观吗?
[31:58]最珍贵的是涌动的生命的能量
[42:20]咆哮式台词:语言的行侠仗义
[50:00]超越现实的浪漫与跟现实相关的
[54:00]金庸、琼瑶离世,以及无共识时代的来临
[01:08:40]钱理群教授新书《养老人生》中曾评价过琼瑶的生死观
提及琼瑶影视及书籍作品
《还珠格格》
《情深深雨濛濛》
《人在天堂》
《月朦胧鸟朦胧》
《梅花烙》
《失火的天堂》
《雁儿在林梢》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
Saknas det avsnitt?
-
“武侠是每个中国人都熟悉的话题,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侠客梦。”北京大学中文系陈平原教授在B站新上线的《千古文人侠客梦》课程的第一句,就勾起无数的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TVB出品的金庸武侠剧造成的万人空巷;少年时代按捺不住喜欢和叛逆阅读武侠小说;盗版作品的猖獗以及第一代互联网大厂人使用武侠小说里的人物给自己起工作代号……说武侠塑造了一代人的价值观毫不为过。
陈平原教授概括说“武侠首先是一种历史事实,其次是一种文学现象,最重要的是一种精神。大侠精神作为武侠小说的灵魂,本身就有深厚的文化意蕴。对于想了解中国文化的人来说,武侠或许是一个重要的切入口。”本期活字编辑部的小伙伴聚在一起聊聊我们各自经历过的“武侠热”,从自身的思考和问题出发,为学习《千古文人侠客梦——陈平原讲武侠》这门课程做准备。
【本期时间轴】
[04:00] 70后一代对武侠的情感最深刻
[15:50]武侠对我们的精神塑造
[28:50]大侠和超级英雄不一样
[34:00]女性如何看待武侠中的女性形象
[46:00]武侠、侠客梦映射人的内心与抉择
[51:00]《千古文人侠客梦》讲了什么
[54:55]中国并不存在一个侠客阶层,武侠是怎么来的?
[01:01:00]我们会是最后一代钟情武侠的人吗?
提到的影视作品:
《倚天屠龙记》(1994年)
《神雕侠侣》(1995年)
《天龙八部》(1997年)
《少林寺》(1982年)
《大侠霍元甲》(1981年)
《射雕英雄传》(1983年)
《新龙门客栈》(1992年)
《雪花神剑》(1997年)
《花千骨》(2015年)
《卧虎藏龙》(2000年,原著作者王度庐作于1940年代)
《刺客聂隐娘》(2015年)
《云海玉弓缘》(2002年,原著作者梁羽生作于1996年)
《鹿鼎记》(1998年、1984年)
《有翡》(2020年,原著作者Priest作于2017年)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
在拥有悠久哲学教育传统的法国,哲学家弗雷德里克•勒诺瓦在4-11岁孩子中间开展了近10年的冥想哲思教育实践。他发现,冥想可以让孩子们更加专注,思维更加活跃、清晰。当孩子们冥想后开始用明澈的心智思考,他们对爱、友谊、金钱、暴力、嫉妒、死亡、生命的意义等各种重大人生问题的看法令人震惊……《和孩子一起哲思》记录了这个实践过程,“孩子们必须学会说话——当沟通的可能性增加,冲突和战争就会减少。”
本期活字电波邀请了《和孩子一起哲思》的中文译者张香筠女士,张香筠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巴黎第三大学博士,目前是巴黎大学东亚学院副教授,翻译研究中心(CET)负责人,法国东亚文明研究中心(CRCAO)成员,主要从事现当代翻译理论、文学翻译及翻译史研究,也对哲学思考比较感兴趣。张老师长期生活在法国,她的两个孩子是在法国接受的基础教育,我们将通过她的视野和经验,来看见中法教育的模式带来的不同结果。
【本期时间轴】
[03:00]《和孩子一起哲思》作者弗雷德里克·勒诺瓦在法国的号召力
[06:10]法国小学阶段的孩子对哲学的接受和反应
[11:30]在法国大学体系中,遇见中国的孩子
[22:50]哲思教育本身能够解决抑郁问题吗?
[26:45]哲思之于“人与人的平等相处”
[37:40]“世界公民”的基本素质是什么
[42:30]法国学校的冥想训练
[46:40]七八岁孩子们的对话,很有的看
[55:35]孩子有资格和本领去尝试自己的生活
[57:50]“尊师重教”是中国教育体系里非常宝贵的东西
[01:03:55]法国教育中的“没有标准答案”的利与弊
【图书介绍】
《和孩子一起哲思》
在注意力涣散的时代,
怎么养出一个沉静、专注、会思考的孩子?
在网络游戏、短视频横行的时代,
怎样让孩子学会自制,独立思考,找回自己的力量,发挥自己的潜能?
在拥有悠久哲学教育传统的法国,哲学家弗雷德里克•勒诺瓦在4-11岁孩子中间开展了近10年的冥想哲思教育实践。他发现,冥想可以让孩子们更加专注,思维更加活跃、清晰。当孩子们冥想后开始用明澈的心智思考,他们对爱、友谊、金钱、暴力、嫉妒、死亡、生命的意义等各种重大人生问题的看法令人震惊……
本书带我们走进勒诺瓦的哲学课堂,在由他亲自录制、著名作曲家Logos配乐的音频导引下,开启我们各自的冥想哲思之旅。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
这是每个编辑所读、所做、心灵真正有所触动的书~
具体书单暂时欠奉,欢迎收听者进行罗列,最全的整理者们,将获赠图书(随机)一本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
以下内容由AI撰写:
这期活字电波有点特别,不推值得买的书,而是聊值得读的好书。编辑们不仅分享自己做的书,还真诚推荐他们近期爱读的作品。阿廖和小雪谈了今年阅读的感受,提到让人一读就放不下的《都是大角色》,还有启发创意的建筑书籍。更有对《万历十五年》背后故事的深挖,带你感受历史与文字的力量。听完这期,你会重新发现好书的魅力吗?
【本期时间轴】
[02:01] 阅读的力量:实习生的加入激发了我对出版的好奇心!
[09:51] 畅销书《万历十五年》:编辑眼中的学术价值与影响
[19:42] 性格与命运:万历皇帝、康熙皇帝与官僚系统的矛盾与妥协
[29:36] 从统治到被统治:历史中的权力流动与反抗
[39:28] 探秘中国历史:考古队队长揭示三星堆与二里头的惊人发现
[49:20] 阅读与情感:探索书籍背后的触动与表达
[59:13] 超越历史的伍子胥:冯治笔下的经典人物之旅
[01:09:05] 《西游记》中的情欲幻觉与孙悟空的劫难之旅
[01:18:58] 编辑部唯一的男同事推荐的书,带你进入一个充满欢乐的人物世界
[01:28:49] 质量保护与指南:规划未来,提前准备
[01:38:39] 深度解读韦伯经典:重庆大学教授的革命史研究之旅
[01:48:32] 唐诗的读法:六年后的增订版上市,新增西川对唐代诗人的深入解读
【人为补充】这是每个编辑所读、所做、心灵真正有所触动的书~
具体书单暂时欠奉,欢迎收听者进行罗列,最全的整理者们,将获赠图书(随机)一本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
有艺术史学者说:“要想真正了解一件作品、跟这件作品建立更深层的联系,光看是不够的。人是寻求意义的动物,一件艺术品的意义,光看,是看不出来的……作品背后的一些事情,比如文化、历史,很多时候还有哲学……跟艺术作品的互动,激发了对历史和哲学的兴趣。这个过程非常有益。”
《这就是艺术》系列,一套时尚的经典艺术入门手册,从崭新角度再认识如雷贯耳的名字与符号。在艺术史、时尚史研究学者博学跨界、深入浅出的讲述中对艺术进行细读,观看才是艺术的正确打开方式。
本期活字电波邀请活字文化、《这就是艺术》系列特邀编辑尹然,一起从这套书讲起,谈对艺术书籍的观察、分享《这就是艺术》系列编辑、阅读感受,以及如何做外版艺术类图书。
【本期时间轴】
[01:51]“这就是艺术”是属于21世纪的艺术史
[05:00]“这就是艺术”在法国的出版情况
[10:30]欧洲著名出版社的艺术门类图书,是“艺术基本款”
[16:00]通过艺术抵达更多,更多,更多
[26:18]《重新发现达·芬奇》越了解,越喜欢
[32:00]外版到中文版,绝对不是汉化那么简单
[37:12]理解图像,学会用自己的眼睛
[42:18]《黑》黑色里面有什么?《猫》历史上的画作
[51:00]编辑本人印象最深的几幅作品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
《敢为天下——三年建成港科大》是一本送给所有期许自己更有生命力的人的书。可是建成一所一直排名世界靠前的研究型大学(校址又远在香港)的经验,跟我们有什么关系?“一等中国人”有什么可有魅惑力的呢?别急,当你翻阅这本书,会一下子读进去。就像你听到钱致榕先生的声音之后,就会沉静、着迷,通身干净清澈起来。
当你听到一个研究高能物理的顶尖学者,拥有极强的办事能力、且乐意将经验细节和盘托出;当你听到一位拥有大视野和远见的知识分子对世事的分析和预见;当你听到一位86岁的教育家对儿时战火频仍的岁月里乐观生活的往昔,你会重新看待今天所有的困惑、迷茫和不敢。
本期嘉宾
钱致榕,祖籍杭州,物理学家、教育家。长期在海峡两岸、香港地区及美国等地推动教育改革。
1939年 出生于四川,1946年随家人迁居台湾,毕业于台湾师大附中,台湾大学物理系。
1966年 获耶鲁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后,执教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三年。
1969-2009年 执教于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并长期担任校长特别助理。在世界各大加速器从事高能物理实验,研究宇宙基本构造,发表论文400余篇。
在此过程中,曾经抽身参与以下工作:
1981-1986年 创建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
1986-1987年 在美国国科会负责管理全国高能物理实验研究经费。
1988-1992年 赴港创立香港科技大学,担任理学院院长及创校学术副校长。
2009年 受聘于台湾政治大学为讲座教授;创立博雅书院,担任总导师,推动文理兼通的博雅教育。
2015年 受聘为中国海洋大学顾问、特聘讲席教授,创办行远书院并担任院长,建设一系列博雅课程,推动书院教育。
2022年 退休。
【本期时间轴】
[03:16]上世纪80年代末的香港,需要一所研究型大学
[10:08]人不能老是“讲”,有机会做的时候就得做
[13:30]生在抗战,长于忧患中,家国情怀培养出了自信自尊
[22:04]建成港科大之后的三十多年后,今日的理想大学是什么样?
[30:14]没有文科的严峻性必须被重视
[35:38]成长为能做“系统工程”的人,需要什么养分
[51:23]大教育家缘何从小便对教育有热情?
[58:30]从1978年开始办的《科技导报》,今仍在
[01:00:50]君子敢为天下先,现在有什么可不敢的?
[01:08:40]当自己的学生读到了《敢为天下先》
【图书简介】
香港科技大学三年建成,且如今位列世界大学排名前五十强之列,堪称教育史上的奇迹。作者钱致榕回顾三十年前受邀从美国返港、作为学术副校长主导参与建成香港科技大学的亲身经历,既以鲜活生动的故事重现了港科大三年成功建成的奇迹,结构清晰地再现了一个一流大学从无到有的软硬件搭建过程,展现了诸多不可思议的创业细节和机敏高效的管理经验,同时充满温度地描摹出一代学人、教育家极富个性的瞬间和家国情怀。作者还记录下和海内外几十家大学校长的沟通和交流,总结自己多地多年的教育实践和思考,探讨了建成一座理想的大学需要什么理念和条件等诸多问题,对当下“争一流”的大学教育和大学建设,具有借鉴和思考的深远意义。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
从传统与现代交汇的政治文化中心到国际化繁荣的经济金融中心,北京和上海,这两座中国最重要的城市,共同构筑了中国的文化版图,尤其是历史与未来交织的当代中国。无论是庄严雄伟的北京,还是灵动时尚的上海,城市中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建筑,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记忆,还蕴含着独特的城市气质,成为无数文人、艺术家和建筑师的灵感源泉。
北京、上海,两座城市之间,潜藏的不仅是地理上的差异,更多的是人们对生活、空间与情感的深刻理解与思考。
作为深谙城市脉络的作家,金宇澄生于上海,经历浮沉动荡,熟稔海派文化,是多才多艺的爷叔,对“旧”情有独钟。金宇澄在《繁花》里写道:文学和建筑学是相通的,都是“人学”。每当你进入一座城市, 你最先看到的是这里的建筑、环境和设计,它们是一座城市的精神标签。
成长于老北京山水之间的建筑师马岩松,天马行空,生猛积极,对“新”怀有无边想象。马岩松说:建筑是历史与文明对话所产生的语言。如果一座城市的文化可以允许独特而多样 的建筑出现,那么这些建筑也就会成为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当建筑师遇见作家,城市与建筑的脉搏便会以全新的节奏跳动。
8月24日,围绕马岩松新著《二十城记》,马岩松、金宇澄、祝羽捷跨界建筑设计与文学创作,对谈“从北京到上海:城市的漫游与哲思”。
本场对话中,三位嘉宾将分享漫游不同城市的生活经历、创作灵感,以及他们眼中的北京与上海,城市生活中的人性与情感。这不仅是一次关于城市和建筑的讨论,更是一场关于人、行走、空间与文化的深层次对话。你将听到:
从小成长于北京的马岩松记忆里的北京;
金宇澄的上海经验;
建筑师对于今天城市建设的批判;
金宇澄会造房子,并期待一种新型民居;
土洋结合、折中主义、千城一面;
以及创作者要始终怀揣着理想主义
图书介绍
从童年的北京,到大学时代的纽约,从高迪的巴塞罗那,到路易斯·康的圣地亚哥,更有包括自己建筑作品的巴黎、鹿特丹、洛杉矶、哈尔滨、深圳……首位在海外赢得重要标志性建筑的中国建筑师马岩松,通过曾深度游历的或参与项目建设的二十座城市,回忆自己的成长,追踪建筑思想的形成,欣赏不同城市的气质,分享关于建筑、关于城市、关于艺术的思考。他热切地带领读者游历、向读者倾诉,从一个建筑师的角度,以一位艺术家的眼光,为读者打开不一样的世界。【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
“剥笋一样,书写故乡和风景”。《无名的芜湖》作者唐克扬不仅是芜湖人,也是建筑写作者、一名城市历史的研究者,在这本有关“故乡”的新作中,唐克扬藉由不同来源的材料,如地图、照片、艺术作品、小说、诗歌、方志、旧报刊等,从建筑、景观、历史、地理等多个维度,试图将这座千年都市的过去重新发掘出来。在不满足于文献材料的爬梳、安置之外,唐克扬书写的“我想要回去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乡’”不是充满乡愁的个人回忆录,是以学者的专业思维,从更广阔的人文角度和更久远的地理场域,以我们今天看到的“现状”,去猜想过去与我们的距离,并前瞻我们的未来。
长江上的游客与帆船,芜湖(约1906-1907)。© 2007 John Swire & Sons Ltd. 编号:Sw12-062
大踏步人造环境、近乎绝情地建造“现代”,在竞赛式的争取有名、盛名以夺得流量,不断拆建拆建、以装修的方式建造城市的今天,唐克扬试图以《无名的芜湖》书写一个“我们如何反思自身的生活场所”的范本。从古到今,每一代都有人在寻找自己理想的故乡,我们应当学会放低视角,寻找、建造有质量的“无名”,保持多样性的有生机的现在。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因此未来必须就是现在——阿尔多·罗西
本期嘉宾
唐克扬,建筑师、建筑写作者,曾于北京大学获比较文学硕士,哈佛大学获设计学博士。现供职于清华大学。
著译有《从废园到燕园》《长安的烟火》《活的中国园林》《癫狂的纽约》(译)等多部著作。
【本期时间轴】
[01:12]为什么描写城市,“城市”本身的内涵
[04:50]当想到老家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是……
[07:52]《无名的芜湖》如何理解“无名”和有名
[19:25]寻找故乡和风景,怎么寻找,寻找的是什么
[25:05]“山水”与具体的山水,之于中国的城市
[31:26]城市观、环境观是变化的,要注意其中的多样性
[42:38]城市有钱,就会发展得很“好”吗?谈谈“城市理想”
[49:26]走在传统与现代中间,是城市活力的来源
[51:19]属于未来的城市,应该放低视角,保留“无名”
[56:50]《无名的芜湖》为谁而写
[01:03:50]图像思维+建筑学思维式的写作
图书介绍
《无名的芜湖:寻找故乡和风景》为作者唐克扬关于故乡芜湖的一部文化随笔。
全书记录了芜湖近代以来城市演变的历程,呈现了作者对芜湖城市发展、变迁以及规划的思考,其中既有充满感性的对城市过去与未来的回忆、观照与考察,也有从学术角度对芜湖自近代开埠以来在外来冲击下城乡地理关系演变、人文风情流转的研究,还有从哲学思辨角度对现当代城市规划思想影响下城市功能、城市结构应当如何应对的探讨。作者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底、丰富的学识,将芜湖这座江畔城市作为观察古今中外城市变迁的一个独特视角和个案,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
清华大学教授唐克扬关于故乡芜湖的文化随笔、世界知名建筑师马岩松关于20座城市的建筑自传——《无名的芜湖》和《二十城记》,是活字文化近期出版面世的两本新书。把二者放在一起讨论,不仅是因为它们都是新书,而是他们探讨的关于“更早以前”、现代和未来,形成了彼此的召唤,展现了当代建筑界公共知识分子的思想、追求和风貌。这两位作者借由两本书,一个是告诉我们建筑是城市的精神缩影,关乎人的记忆和梦想,是人文最重要的地方。一个是在叩问读书何为?远行何为?似是讲过去,却是殷切地前瞻。
唐克扬的《无名的芜湖》通过回望自己的出生地芜湖,作者以学者的专业思维和大量古今文献,书写了城市人与他们原居住地之间的多维关系,阐释了理论意义上的“故乡”概念和“城—乡”关系,并以此对城市文化、城市历史、城市景观和城市建设做出了自己的梳理和思考,从建筑、景观、历史、地理等多个角度非虚构了难以尽言却更为广大的乡土中国。其文字糅合经济、历史和人文地理,展现了中国社会不停演进的历史画卷。
马岩松的《二十城记》是其首部讲述城市和建筑、艺术与观念之书。作者从世界建筑出发,落脚个人作品,他穿透二十座城市风光秀丽的表象,敏锐地直达建筑的人文内核,通过举例现实建筑、讲述建筑大师的故事,剖析城市与建筑的内在脉络,阐发关于城市、关于建筑、关于艺术的个人理解。他热切地带领读者游历、向读者倾诉,从一个建筑师的角度,以一位艺术家的眼光,为读者打开不一样的世界。
本期节目邀请了这两本书的编辑,一起来聊聊两本书和两位建筑师。
【本期时间轴】
[03:33]两本书的作者及其新书的内容
[09:30]何以将两位建筑师联系起来
[19:30]“记忆是一种感觉”他们各自激发了感性中的哪个部分
[30:00]趋同的城市里,建筑能给人带来什么
[35:38]北京最跳脱现实的建筑“大黑楼”与“山水城市”
[39:10]不同的出身、角度、经历的知识分子的殊途同归
[45:00]建筑师的敏感,艺术家抓住精髓的方式
[55:00]关于书的编排、脚注、提炼代表建筑师想法的句子
[01:03:00]读书、观看建筑与个人生命体验的交织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
何以为岸?考公、考编还是考研?一个公务员边工作边潜心 “二战”,在32岁时圆上关于考取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的梦想,然后便义无反顾地辞去了消防部队的公职,而当他研究生毕业面临再次择业的时候,赶上了经济下行期……在一个处处寻岸、求稳的大环境中,他的样本显得有些独特。
文凭价值在下降,30+回归校园的人,未必都将教育当做自我投资的手段——一定程度上,教育和学习并没给我们经济上的提升与现实利益上的任何辅助,换句话说不能指望通过考研“向上流动”,而用掉的时间、精力、金钱、豪情,都是为了心中的理想主义。
【本期时间轴】
[02:00]自述从学生-军官-公务员-学生的经历
[07:35]什么梦,让一个人追了一个轮回的时间
[13:20]放弃一切回到校园,当时在期待着什么?
[19:30]一个放弃过公职的人,如何看待“上岸”两个字
[25:48] 32岁时把自己抛给未知是什么感觉?
[35:50]如果教育不能让我们“向上流动”,会产生意义贫困吗?
[47:10]在一所开放的艺术院校里还维持着的军人习惯
[52:40]因考研收获的同窗与治愈
在录制结束的几天后,李崇文收获到了心仪的offer。祝他前程似锦。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
“想象世界末日,比想象资本主义末日更容易”可能会惹人对着这个句子叹息,不过我们更想给它打一个问号,然后找寻搏斗的资源。
2024年1月,马克·费舍《资本主义现实主义》的中文译本在中国出版,此书的中文副标题由原来的“Is there no alternative”调整为“私人情绪与时代症候”,以及腰封上的“与韩炳哲齐名”和戴锦华老师的推荐语夺人眼球,收获了大量读者的期待。关于我们时代的倦怠、私人情绪的书写,总会收获共鸣,但有局限:我们今天批判资本主义危机和想象资本主义末日,如果仍从微观的、私人情绪的角度出发,对危机的内在逻辑、甚至资本主义真正的危机是什么,认识并不明晰和充分,那么仍会反复纠缠于抑郁之中,而无法想象一个更激进的未来。
本期节目我们借阅读《资本主义现实主义》之机,邀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学学者许准教授,一起讨论资本主义现实主义究竟是什么,借马克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危机的讨论,来看清我们所处的现实与未来,理解当下重读马克思的意义。
嘉宾介绍
许准,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教授,曾在海内外多所高校任教,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及其关联的种种问题。2023年在活字文化录制了【剧变时代重读马克思 21世纪的《资本论》及其他】视频课程。
【本期时间轴】
[04:40]马克·费舍《资本主义现实主义》火遍西方思想界?
[11:20]费舍描绘的景象让当代知识分子感同身受
[18:30]关于我们时代的倦怠、私人情绪的书写,总是能获得关注
[28:30]了解英国左翼运动传统,才能更好地理解费舍在回应什么
[37:28]什么是“资本主义现实主义”,它跟新自由主义有什么关系
[43:50] 我们还没有离开《资本论》这个时代
[49:02]资本主义的危机究竟是什么
[57:30]想象一种激进的未来,需要打破的局限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
30+,没有娃,却打开了《10岁开始的经济学》。可能的原因是:一他是童书/绘本编辑,二她想学习一下。培养“富人思维”对他们来说是不是晚了些?但是不妨碍在这本书里读到了社会运转的奥秘、感慨收获富足和幸福的人生,是有方式方法的。
这套畅销100万册的套书,经受了家长们的考验,如今也听听两个中年人对“补足人生第一课”的感受。他们认为一套尊重儿童的好书,可以横扫全年龄段读者,也因其功能性,仿佛在读现实主义的、“非虚构”绘本,帮自己建构对真实世界和金钱的想象和认识。
【本期时间轴】
[01:40]30岁时该有多少存款?文艺青年都没钱吗?
[06:25]5年前第一次责编《10岁开始的经济学》的感受
[13:10]畅销100万册之后,再次责编这套书的发现
[15:50]35岁的读者:先翻阅《如果没钱了怎么办》
[26:30]我们小时候受到的金钱教育太有限了
[34:50]钱不是问题,我们真正想做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38:20]无端的恨意,可能源自常识的缺失
[41:20]绘本创作者眼里的“非虚构”绘本
图书介绍
什么是股票?银行是怎么运转的?游乐场的定价该如何确定?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小事,孩子很难有机会知道他们背后的秘密。“10岁开始的经济学”是一套针对儿童读者编辑的经济学科普绘本。
通过场景式的故事,沉浸式为孩子讲述货币的作用、股票的作用、公司的经营方式、公司收购、经济与环境问题等等,并将不同选择所造成的结果清晰的呈现给孩子,
为孩子揭秘经济活动背后的逻辑,引导孩子自己做出判断。
在这套书中,孩子会了解货币的起源,了解公司经营模式,学会从经济学的角度思考问题。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
国内最早研究“数字化生存”的前沿学者,始终热爱尝试“新玩意儿”解读流行、对人工智能进行前瞻的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近几年不再过“飞来飞去”的生活,甚至不怎么跨出北京市海淀区,因为他生活的B面,是照护高龄双亲。胡教授的父亲以96岁高龄过世未久,母亲患有重度阿尔兹海默症——世界上最残酷的病症之一。前不久,胡泳教授接受了凤凰网的采访,自述了这场注定失败的照护之路上,他所经受的和思考的。这篇文章引发了大量的评论,共鸣以外的微辞集中在两方面:女性充当看护主力的时候无人问津,当有社会地位的男性开始参与照护,人口结构问题才算问题;北大教授亲自照顾阿尔兹海默症母亲,是资源浪费吗?
这二者都明或暗地指向社会结构和观念的适老性还没有被重视,作为肉身,我们每个人都在一直变老,照护工作却没有被赋予应有的价值高度。照护不仅关乎皮囊,如何让老、病、死更有尊严,不让照护那么狼狈,要重新定义价值观,在人口结构变化的新现实中,郑重准备好全社会的结构性支持。包括机构、人工智能、数字信息、心理、情感等等。
本期活字电波邀请胡泳教授,聊聊在“不能散架”的生活之中,作为学者的本能和独特的思考。聊聊不少年轻人喊着“断亲”的时代,照护对双方来说意味着什么。以及成为妈妈的“妈妈”的照护岁月里,他获得了什么。
【本期时间轴】
[05:45]意识到成为照护者的时刻
[11:10]大量的精力,是用在怎么对付日常的挣扎和照护
[15:20]照护者需要让自己的心理保持有序
[21:00]00后学生,对照护的认识和感受
[27:00]真正深远影响到我们生活的重要变迁,是人口结构的变迁
[39:40]照护的对象是需要心理抚慰的
[47:40]为什么不送母亲去养老院?其中包含的社会潜台词
[56:30]心甘情愿的照护并不(完全)源于“被妈妈好好爱过”
[01:09:00]当她忘了一切,如何看待“妈妈”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
剩下的书已登记入库,本期节目也刚剪完,3月底在朗园vintage举办的北京图书市集春季场,才算正式落下了帷幕。
本次图书市集,活字电波把录音设备拉到了摊位上,邀请路过的逛市集的小伙伴,留下一道“永不消逝的电波”。当天有听过活字电波主动来聊的听友,也有被书的内容触动主动来讲书的读者,有像播客公社老袁、我们采访过的嘉宾格格这样的熟人,更多的是在市集上初次相逢的可可爱爱的人。
如果你是其中之一,就在评论区里留个言,如果你发现了是你哪位朋友,就转给TA。如果谁都没听到,也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那这条证明曾经“在场”的电波,永远在数字世界里明亮。
再感慨一句,发声的、以及所有在市集里跟我们聊书、聊天的读者好可爱,很高兴与你共处过一段~
【本期时间轴】
[02:00]作为摊主对市集情况的回忆及说明
[10:30]市集上也有“聊不到一起去”的情况
[18:45]读者上场啦!~买了《无尽的玩笑》的女孩
[21:10]秦皇岛龙媒书店主理人徐智勇
网上找到的图,徐志勇(左)在龙媒书店
[22:55]为《无声合唱》落泪的女士
[26:10]被朋友“环孢素”(音译名)鸽了的两个人
[27:59]两位市集广播员献声
[31:20]赶大集,男朋友竟然迟到了20分钟!被她训了
[34:38]两位北大小姐姐对市集的体验
[40:34]自诩没文化,却很有想法的天秤座和她的哥特妆伙伴
[46:42]播客公社老袁溜达来了
贴张在播客公社摊位上忙活的老袁
[50:15]佳作书局和方尖碑的将要下班的编辑们
方尖碑那位“永远不下班”的编辑老师
[53:30]市集上最害羞的女孩!一直不上前的那位!
[54:26]收摊前,保安小哥来了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
“北京是个男性气质很重的城市,有点粗心,但又有意想不到的温柔”一边春花烂漫,一边春风狂卷,但万物生长的季节里,我们都想摆脱沉闷,活分起来,哪怕是位「淡人」,也想和喜欢的人一起走在阳光底下。
淡人是一种新人设——情绪淡淡的、态度淡淡的、兴致淡淡的,统称「淡人综合症」,是对内卷带来的疲劳感和无意义感的抵抗。在MBTI标签和淡、浓的分辨之外,我们在城市里寻找舒适、放松且有所获的活动和地点。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播客银杏树下主播普洱猫、播客公社小朱、新京报书评周刊记者张瑶,从自身经验出发,分享出一些实用的、不那么消费主义的约会线路,供年轻人参考。我们发现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活动,比如北京图书市集,一年两度,好像一次钟摆重叠的时刻,给我们勇气重新开始!
【本期时间轴】
[06:15]I人约会地点抉择:户外、校园、书店
[10:00]北京人均500平公园的舒适地点
[18:30]去人多的地方约会有什么好处
[22:46]通过旅游来判断两人是否合适,合适吗?
[28:20]通过逛书店来了解彼此(很好!但有点儿风险)
[35:30]读什么、阅读量成为判断标准,你赞同吗?
[49:00]线下!一定要线下见面
[54:40]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活动,的确有趣!
[01:01:00]图书市集的各种玩法儿
[01:09:10]为什么要约着朋友一起去图书市集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
《三八节有感》是作家丁玲写于1942年“三八节”清晨的一篇杂文。这篇讨论延安女性婚姻问题的文章,在当时曾引起很大争议,并成为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近年这篇文章又得到新的关注,是每年“三八节”转载率最高的文章之一。
“‘妇女’这两个字,将在什么时代才不被重视,不需要特别的被提出呢?”《三八节有感》开篇的质询时至今日仍不过时,这篇文章最后给延安女性的4条“强己”建议依然震撼着今天每一位新的读者。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贺桂梅教授在B站的《北大贺桂梅教授的女性文学课》的课程主编卤煮,和师从贺桂梅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程格格一起聊聊丁玲和阅读《三八节有感》的感受,和我们为什么要一遍一遍回到丁玲。
【本期时间轴】
[02:50]我们是如何与82年前的《三八节有感》相遇的
[14:30]丁玲研究者对丁玲的理解
[18:35] 《三八节有感》究竟讲了什么,对给自己冲击最大、最震撼的部分
[36:00] 丁玲《三八节有感》提出了妇女解放的原点问题
[42:20]研究女性主义的女青年与其所面对的现实生活
[57:10]由“蔷薇色的温柔的梦幻”所想到的
附《三八节有感》丁玲的原文建议:
世界上从没有无能的人,有资格去获取一切的。所以女人要取得平等,得首先强己。我不必说大家都懂的。而且,一定在今天会有人演说的:“首先取得我们的政权”的大话,我只说作为一个阵线中的一员(无产阶级也好,抗战也好,妇女也好),每天所必须注意的事项。
第一、不要让自己生病。无节制的生活,有时会觉得浪漫,有诗意,可爱,然而对今天环境不适宜。没有一个人能比你自己还会爱你的生命些。没有什么东西比今天失去健康更不幸些。只有它同你最亲近,好好注意它,爱护它。
第二、使自己愉快。只有愉快里面才有青春,才有活力,才觉得生命饱满,才觉得能担受一切磨难,才有前途,才有享受。这种愉快不是生活的满足,而是生活的战斗和进取。所以必须每天都做点有意义的工作,都必须读点书,都能有东西给别人,游惰只使人感到生命的空白,疲软,枯萎。
第三、用脑子。最好养好成一种习惯。改正不作思索,随波逐流的毛病。每说一句话,每做一件事,最好想想这话是否正确?这事是否处理的得当,不违背自己作人的原则,是否自己可以负责。只有这样才不会有后悔。这就是叫通过理性,这,才不会上当,被一切甜蜜所蒙蔽,被小利所诱,才不会浪费热情,浪费生命,而免除烦恼。
第四、下吃苦的决心,坚持到底。生为现代的有觉悟的女人,就要有认定牺牲一切蔷薇色的温柔的梦幻。幸福是暴风雨中的搏斗,而不是在月下弹琴,花前吟诗。假如没有最大的决心,一定会在中途停歇下来。不悲苦,即堕落。而这种支持下去的力量却必须在“有恒”中来养成。没有大的抱负的人是难于有这种不贪便宜,不图舒服的坚忍的。而这种抱负只有真正为人类,而非为己的人才会有。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
“舒飞廉的《云梦泽唉》重建了自然自在的乡村叙事,是草木心、文人骨与少年气的叠加与融合”这是2023收获文学榜长篇非虚构作品榜TOP5榜单中,对舒飞廉《云梦泽唉》的评价。本期也被活字电波第182期《春运路上读什么?一份事先张扬的书单》编辑种草后的“还愿节目”,在我们自己读完《云梦泽唉》之后,终于可以跟责编吴什么一起分享读后感。
本书是一种乡土写作探索,承续沈从文、汪曾祺以来的乡土写作文脉,融合对神话学、叙事学、文章学及大众文化的研究,写神存真乡土文明的消逝与变奏;是一次南方乡园漫游,深描云梦泽的灵性多重宇宙:风物、神话、仪礼、歌诗、变迁、人情、食味……我们不仅贴着书聊,也沿着书聊聊乡土内外,人如何维系跟烟火风物的关系、面对生命的流动、抵抗虚无、找回灵性,也聊聊这本书包含的43篇声色味书写+12幅精彩艺术插画,折页式护封内含大幅艺术海报。
【本期时间轴】
[03:05]一位对文字描述的、写作发生的地理空间十分敏感的编辑如何做书
[08:45]自然+人文、高“密度”的写作,阅读《云梦泽唉》的感受分享
[19:00]书名里为何有个“唉”字
[22:40]以楚剧“悲迓腔”为例,阅读带来认知的改变
[26:30]“新乡土写作”的散文精选集
[33:10]面对故园,如何做到又沉浸又超脱
[40:50]关于故土并不需要压迫性地找到答案,只先跟着文字走
[50:40]我、飞廉、作者君…如何看待和理解同一篇中作者人称的不断转换
[54:30]不断消逝变动的乡野与我们的未来
[01:01:30]关于本书的独特设计
图书介绍
本书为“新乡土写作”代表作家舒飞廉献给乡园——南中国腹地“云梦泽”的散文精选集,也是近年发表于《文汇报》“笔会”副刊专栏的文章结集,延续沈从文、汪曾祺、孙犁以来乡土写作文脉的书写实验与创新。取自楚剧“悲迓腔”的“唉”字,既是作者对当地真实发生的追怀咏叹,又像祈求新生的召唤祭语,或对科技狂飙时代古老乡园何去何从的真切提问。
近十年间,身为高校文学院教师的舒飞廉以每月定期回乡闭关的方式,为生活重新加入了大别山之西、江汉平原北部一片邮票大小乡园的泥土、星斗、流水和荒野。他以祖居所在的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肖港镇农四村为身体位移、思维通达的原点,一边沉浸体验、一边思考观照时代浪潮里传统不断消逝变动的乡野,以身体作为方法,最终成就了这部将都市气象与乡居烟火、神话志怪与具象现实、农夫与贤哲、传统与数字化、幼年回忆与中年心气交会一炉的“在地”之书。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
“在时代的声嚣里,我们呼喊,我们沉默。我们必须写下我们。”《必须写下我们——被写作改变的人生》是一本关于作家的故事:这一代与上一代的,海内与海外的,位于核心与身在边地的,从事虚构与非虚构的写作者们的创作之书。本书作者吴越,作为中国著名文学期刊《收获》杂志的编辑,着迷于写作者不为人知的内在世界——写作过程和具体生活,她用切实的提问和富饶的书写带领读者进入当代文学的现场,记录下一个个被写作改变的“人生”。
本期活字电波远程连线吴越老师,围绕其新作《必须写下我们》和文学编辑工作日常,进行了访问。以期了解这个时代的作家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在困惑什么?他们的书写是在创想生活的可能性,还是凿刻个体的印记?文学编辑日常是如何工作的,以及文学在这个时代是否还能引起共鸣。
嘉宾介绍
吴越,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1983年生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本科、新闻学硕士;曾任《文汇报》首席记者,现为《收获》文学杂志编辑,业余从事文学评论与非虚构写作,获中国新闻奖及多次上海新闻奖。
其他小tips:吴越是2001年“第三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得主;班宇、索南才让、董夏青青、郭爽等作家在《收获》发表第一篇小说的责编
【本期时间轴】
[03:30]从邹起兰这个名字,回溯三代人的家族迁居史
“我对文学的敏感,是从这种身份的不确定性开始的”
[18:24]文学是种状态?这个时代的作家如何成为了作家
“真正的作家,不是一个职业,是一种人格的转化”
[31:05]流量规训时代,文学仍然会扎实地站立住、凝合着新一代
“这些变化有可能就是一种虚境、一种假象,真正的实境和实相是在我们每天的工作当中,而这些工作是会真的改变外部的世界的”
[42:47]各地区的作家表达会有不同的特质
“随着他(年轻作家)慢慢走,他们就会往回找东西”
[48:50]《繁花》会引发沪语写作的热潮吗
“上海的文学刊物是东北作家最好的朋友”
[54:20]作为纯文学的刊物,编辑并不会推着作者跟时代一起跑?
“文学一定是反映时代的。不是我们主动要去征集,而是会很自然的就会收到时代的情绪、时代的表达、时代的大事,它们会陆续地到来”
[01:02:04]Z世代投稿者的特点,投稿者必听
“CHATGPT说,不要骂你的编辑”
[01:12:30]果断的意见与坚定的拒绝
“有时候为写一篇退稿信,枯坐良久”
[01:19:10]《必须写下我们》中,超纲问题的起点是什么?
“真正的问题,才是真正地尊重受访者”
提及的《必须写下我们》作家群之外的部分作品
颜歌《平乐县志》
傅星《怪鸟》
史玥琦《夜游神》
图书简介
本书为《收获》杂志编辑吴越关于文学写作领域近十年来的访谈和座谈的结集。全书按照访谈对象分为五辑,有对班宇、双雪涛等新一代文学写作者的访谈;对苏童、金宇澄等资深写作者的访谈;对勒克来齐奥等外国作家的访谈;对何伟等非虚构类写作者的访谈以及关于非虚构写作的对谈及座谈;以及吴越本人的两篇非虚构写作代表作。全书近15万字,访者与被访者互为激荡,犀利与兴致并存,实为一堂扎实有料的写作公开课。
书中被访者:班宇 双雪涛 索南才让 张悦然 陈河 苏童 金宇澄 阮义忠 倪匡 陈村 叶永烈 韩江 科尔姆·托宾 勒克莱齐奥 何伟 李黎 郭爽 李梓新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 Visa f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