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snitt
-
本期播客,是我第二次受@进击波财经 沈帅波老师邀请录制的串台内容。这一期内容中,我和沈老师聊了在墨西哥的治安、物价等实际工作生活体验,以及在地球各地频繁流窜(东南亚、中东、中亚、拉美)一年后,关于出海的新感想。欢迎收听。
02:02 墨西哥的危险分地区和时段
05:45 中资在墨西哥和越南的差异
08:14 墨西哥算拉美还是北美?
10:00 墨西哥城的气候和文化氛围很适合生活
17:15 一碗面要70元,精英很卷,底层很躺
20:25 墨西哥的人均GDP比国内还高?
24:00 美墨加协议下,有哪些强势产业?
28:30 墨西哥的兰州拉面要拿号排队一个小时才能吃到
33:01 没音乐不能活的墨西哥人
41:00 中国电商在墨西哥也有关税风险
46:24 墨西哥对中国的态度
50:24 肉身出海的人很难获得归属感
01:05:10 普通人如何把握出海红利? -
上周平安夜,墨西哥朋友带我去她们家过圣诞。可以说,这是我在墨西哥至今快4个月来,最高光最难忘的时刻。
摘要:
1.晚上7点见面,给她们带了巧克力和香槟;开到墨州家中已经8点多,快9点才吃上洋除夕年夜饭,这作息很墨西哥……
墨城山上的贫民窟
朋友家门口
2.朋友的妈妈极有气质,落座后先给我倒了一杯果茶(说是茶,其实是苹果和甘蔗煮出来的甜水),又给了一个鸡肉馅玉米粽。洋除夕年夜饭不像中国那么丰盛,而只是一人一份餐——构成是意面、沙拉以及甜辣口味的猪肉。面包管够,没吃饱可以用面包蘸酱吃。
3.如果说去年出海的最大感想是”中国自己是特殊的“,今年的感想是”中国是特殊的,但人性是相通的“。
比如我在墨西哥洋除夕上就看到很多似曾相识的几类人:忙前忙后照顾客人吃喝的奶奶/妈妈,嘴很贫经常插科打诨的中年uncle,虽然姗姗来迟但一来就吸引了全屋人注意力的可爱小女孩,戴个黑框眼镜看起来读书很努力非要强行跟我练英文的小学霸……
只不过后来听朋友介绍才知道,很多来的一家三口或四口,那对夫妻并非小朋友的亲生爹妈,他们爹妈很多在他们儿时就去世了(我也没好继续问是怎么去世的)。其中有一个小男孩儿跑到旁边跟朋友说昨天是他生日,朋友给他500比索(100多人民币);惭愧,我口袋里只剩两个巧克力,都给他了。
4.10点吃完洋除夕年夜饭(主食),开始上蛋糕。两种蛋糕装一个盘,热量核弹来袭——但挺好吃的,尤其焦糖布丁。好在吃完后接起卡啦OK大家就开始跳,拉美真是人均舞神,韵律感极佳。
跳到12点,打开香槟,给屋子里的所有人倒上酒,祝健康,一饮而尽。随后每个人各自跟其他所有人挨个抱在一起行贴面礼,互道感谢,互助圣诞快乐。
5.快2点时打车走了,之前给他巧克力的小男孩儿冲过来抱着我和我行贴面礼。
我和朋友的妈妈与姑姑拥抱告别,感谢她们邀请我,她们也很开心我能来。
这是我度过的最温馨的圣诞节,没有之一。
Gracias por todo.
-
Saknas det avsnitt?
-
摘要:
1.我所知道的前辈肉身出海人有三个终局:
(1)找当地人结婚,扎在当地。一般是女性在发达国家,男性在第三世界(比如娶越南老婆)。
(2)与同在当地的中国人结婚,扎在当地。这种往往是同为大厂(如当年华为)外派员工,或者就是早年一起去做生意的。
(3)回国。有认识原本在外交部驻外的前辈,后来回国进高校当老师。
2.海外生活有美好的一面,比如对国内事务的“隔岸观火”感(因为直接影响个体生活的是所在地动态,这也是为什么有人到了海外反而更爱国,因为直接利益攸关方变了),比如淡化的“攀比体系”与内卷螺旋,比如更宽松的氛围与生活体验……
但也有不那么好的一面:
比如常年居无定所。我两年搬了十几次家,过去四个月就换了六个地方住。两个行李箱就是我全部的家当,珍爱的东西都随身带,经常这个月不知道下个月在哪儿,所有长期规划都没法做,买洗衣粉都买最小包装以减少浪费。现在给我一个洗衣机一个电冰箱,让我坐客厅(如有)的沙发上,我就很有家的感觉。
比如某个瞬间突然想家。在瓜城出差时某个凌晨醒来,发现自己在哭,做梦梦到母亲要去参加朝鲜战争(虽然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她说如果没能回家会呼叫救援的——而她在梦里确实没能回来,就像现实中的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家一样。
打开床头灯顺势哭了一番,起来拉开窗帘发现天才蒙蒙亮,暗蓝色的天空下排列着星星点点的货车尾灯,就像满天繁星坠落在高速公路上。好看又戚戚。
对没经历过长期跨国出差的人来说,公费各国流窜似乎很爽,但长期亲身经历过的人才知道,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消耗。
十月的一天晚上我回到墨城Airbnb,看到房东一人坐客厅沙发上关了灯边看电影边吃东西,一时有点羡慕,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有这种“在自家客厅看电影“的稳定感——就像2022年11月下南洋前的上海时期生活一样。
3.要不要回国呢?想了很久,有三个问题没想明白:
(1)沉没成本:从坐而论出海,到起而行做出海,干了这么久,且海外人才供给又确实不够,这时放弃这条路回国,是不是浪费了之前的积累?
且回去又做啥呢?我不想做个纯内容人(因为我认为那样对事物的认识深度和事业前景都会有问题),更想“主业非内容+副业内容”,但我一时想不到主业做啥。
(2)差异化:跟前一条有点像,肉身出海赋予了我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并基于这个差异性构建了一些差异化产品(比如这个播客)。说个具体的,如果回国,那这个播客还更不更?更什么?
(3)What is the selling point ?
我自认我擅长“听说读写”,即理解(无论是通过听还是通过读)和表达/沟通(无论是通过说还是通过写)。
但这些似乎都不像是“我会做数据/看病/造房子/做会计/看合同……“这样直接的硬技能,以至于我每次换行都显得有点靠运气和机缘。
这让我在想:如果人具有一个明显的螺丝钉技能,长得明显像个即插即用螺丝钉,是不是有时也是一个好事?
坦率讲,这集其实是一个伪装成播客的直播。我只是想找人聊聊天,但海外IP开不了微信直播,所以就干脆录了个播客。欢迎大家评论区和我互动,尤其欢迎大家说说从你们视角看,我有啥所谓的“特殊卖点"?
感谢各位亲朋好友。
-
摘要:
1.企业是否需要考虑善恶?
从最根本上讲,市场化的企业组织的源起与存在的目的,只是为了盈利,一切都是为了盈利。只要不犯法,企业在盈利时一定是已经创造了某种价值,做出了某种贡献——如果它的产品一无是处或者烂到发指,没人会买,这企业会自然消失。
有高风亮节真的为了社会发展或人类文明前进而投入额外资源的企业,是好事。但这是附加题,不是必答题。
2.就算企业考虑善恶,“善企业”与“恶企业”,由谁去定义?
试想一个场景:
某化工企业以污染了50个村子的饮用水为代价,赚得盆满钵满后,拨出专项慈善款给另外100个贫困村做扶贫和教育。那这样的企业到底算“善企业”还是“恶企业”?
你如果是50个被污染水源村的居民,肯定觉得这企业罪大恶极;而如果是100个被扶贫村的居民,又大概率觉得这企业真是活菩萨。
我认为判断企业善恶,本质上是看它的经营活动造成的“正/负外部性”广度及深度。是极大损害了一小部分人但极大造福了一大部分人,还是极大损害了一大部分人但只极大造福了一小批人,或是轻微损害了一大部分人但极大造福了一小批人……不同排列组合下,对其的善恶判断都是不同的。
难点在于,每个人的信息都受立场、条件等因素限制,没人能站在上帝视角看清楚某企业具体的“损害值”与“造福值”,然后比个大小说这是“善企业”还是“恶企业”——尤其是正负外部性很难像传统企业那样评估的互联网企业。
3.新巨头(字节多多)和老贵族(阿里腾讯)最大区别之一,我觉得是新巨头好像真的不怎么在意所谓善恶价值观。更“就事论事”,而不太在意事情本身造成的正负外部性。
阿里会在商家和买家之间端水搞平衡,不会弄出“仅退款”这种明显偏袒买家的功能,试图让生态均衡健康发展;正如腾讯会在内容创作者与内容消费者之间搞平衡,不会把内容审美完全交给终端用户,比如愿意投资源做深度报道(e.g.棱镜),也愿意投资源做一度算是小众节目的《十三邀》——要换字节,几个月ROI算不过来估计整个项目组马上就被砍了,甚至我都很难想象字节会自己下场自制一些优质内容。
不在乎外部性,不care平衡术,这意味着在业务动作上,新巨头对终端消费者几乎一边倒地【顺从】。这种顺从意味着,如果内容消费者就是爱看谣言和割韭机,那就推呗;只要实物消费者愿意买假冒伪劣或盗版侵权,那就让他们买呗——但凡不触及监管红线,没必要用一套独立出来的价值观“教育”终端用户。
如果要硬说价值观,我觉得新巨头的价值观就是“没有价值观的价值观”,“0爹味价值观”,“工具理性价值观”。
我盲猜在新巨头看来,遇到的问题都被视作工具理性层面的问题,就算是价值观问题也可以被翻译成ROI问题,遇到问题解决即可,没什么好纠结的——宛如一个冷冰冰的“就事论事”解决问题的机器。
4.以经营中造成的外部性来衡量,新巨头是否真的在作恶?
就像2里面提到的化工企业与小村子的案例,我觉得从个人价值观上评论企业的善恶很容易,但要判断企业造成的外部损害是否真的超过了其带来的外部福益,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互联网企业的正负外部性往往更难以观测(不像污染了一条河那么直观)。
比如,对多多最常见的抨击是其干扰了价格体系,影响了中国企业的品牌化发展乃至产业升级。但在当下官方表述中,“产业升级”更常见的表述是什么?是消费品价格节节高、品牌化乘风破浪?还是出口结构从“老三样”(服装、家具、家电)变成“新三样”(新能源车、锂电池、光伏)?
很显然是后者。多多再怎么卷,再怎么破坏价格体系,能直接干扰到“新三样”吗?很显然是不可能的。
这就意味着在监管视角下,多多可能反而只是一个用过剩产能稳物价、赚外汇(TEMU)的小白兔。如果哪天多多因为啥原因开始影响到芯片半导体等大国重器突破,那你再看看监管动不动手。
而对字节最常见的抨击则来自于信息茧房甚至说对信息环境与大众心智的“污染”。坦率讲,我觉得短视频确实是黑镜本镜,奶头乐本乐,但你很难了解掌握按钮的人到底咋想这问题,何况它同样也是一种极为灵巧的舆论工具,跨越国界。
5.在国内争议最大的两个新巨头,却又是当下做出海最成功的两个企业,让这个问题变得更微妙。如果企业真的分善恶,那么:
“好”企业,出海成功→皆大欢喜;
“好”企业,出海失败→遗憾但常见;
“坏”企业,出海失败→理所应当;
但如果“坏”企业,出海成功→???
我很难说希望Tiktok和TEMU出海不成功,说到底他们还是中企,且能在当下如此恶劣的全球化环境下仍然出海成功,为中国产品和影响力的输出做贡献,这也是一种“善”。
但我私心希望更考虑外部性的企业做出海做得更成功(比如刚整合国内国外电商业务的阿里),因为这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上,具备价值理性的工具理性,可以比全然的工具理性做得更好。当然,这也只是希望而已。
6.小结:
企业从其最根本的组织功能来说,确实不需要考虑盈利之外的善恶外部性,那是监管该考虑的。但善恶外部性的又很难做出全面判断,尤其是信息获取不充分的情况下,尤其是外部性影响更间接、更不直观的互联网企业。
新巨头之所以在与老巨头的竞争中占上风,我认为关键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真的不怎么考虑外部性。作为完全由工具理性支配的冰冷机器,在竞争中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显得更灵活轻盈。而他们到底是善是恶?在监管眼中,可能完全是另一幅图景。
这个问题放在出海背景下会更复杂,因为原本的善恶价值判断还增加了一重民族主义维度。一个人认为新巨头在作恶的人,会如何评价他们在海外的成功?是因为民族主义而双标一波,还是真·人类命运共同体?
然而即便如此,我仍然希望这个世界不是一个唯工具理性是从的世界,一个不被全然的工具理性统治的世界。无论是怎样的善恶价值观,只要有这个概念,都是好事;无论是微笑、愤怒、哀戚,都比面无表情冷冰冰的“解决问题机器”好。
说到底,情感丰沛但缺乏工具理性的人难成事,但工具理性爆棚的人,开出了万湖会议。
-
摘要:
一言以蔽之,中资和中国文化在墨西哥的影响力都很弱(相对于欧美日韩),出海墨西哥,远远远远远没到某文中某人所言“原来摆地摊的农民现在进华为、小米,变成了制造业的工人,他们工作有保障,银行有账户,还能借钱买房买车消费……整个国家的心气儿就这么昂扬向上了”的程度。中国人不是墨西哥人的救世主。
具体地,
1.宏观数据层面,从进出口看,2022年,墨西哥出口中,美国占比76.8%,中国仅2.32%;进口中,美国也占55.6%,中国为17.2%。
从FDI看,中国2022年对墨FDI有个小高潮,但也仅仅是5亿美金出头,2023年迅速跌到不到2亿美金。同样是2023年,美国对墨FDI为136亿美金,排名第一;日本第四,但亚洲第一,29亿美金;韩国第十,也有5亿美金。
无论从贸易还是投资数据看,尤其从FDI(我认为是最能体现两国关系与A国对B国影响力的指标,参见过去十年中国对印尼FDI的变化)来看,中资在墨西哥的存在感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近几年的所谓的中国老板赴墨建厂潮,传播效应大于实际影响。
2.更微观的中资品牌出海方面,虽然墨西哥有华为、小米、OV、传音、Shein、菜鸟等中国品牌,但市场地位任重道远。以手机为例,苹果市占率32.16%位列第一,小米是市占率最高的中资手机(但也只有10.83%),甚至不如在中国早就销声匿迹的摩托罗拉(13.11%)。
与我所待过的东南亚和迪拜比,东南亚的中国新消费品牌遍地开花,海底捞、蜜雪、名创、太二、瑞幸、库迪……;迪拜虽然中国品牌少一些,但晚上的哈利法塔(全球最高楼,也是迪拜地标)灯光表演时,会有三种语言介绍Emaar——阿拉伯语、英文和中文。
但墨西哥既看不到多少中国品牌(汽车品牌有一些门店,但街上开的不多),更不可能见到哈利法塔那种待遇。
3.因为距离遥远,墨西哥人总体对中国人也很陌生,比如我打车时跟司机说我是中国人,他跟我说句“扣尼鸡娃”……(不知道是个例还是普遍)。
但对中国陌生,不代表对亚洲陌生。日本文化在墨西哥的影响力在我看来就远大过中国。比如我在墨城路边不止一次看到手办店,在亡灵节的饰品摊上看到过七龙珠主题的小挂件,在瓜城的涂鸦墙上也看过七龙珠主题的涂鸦,甚至我感觉墨城的日本拉面店都比中餐馆多。
日本在墨影响力更大,除了FDI的涟漪,我觉得动漫等日本文化产品出海得好也是原因。说来惭愧,能体现现代日本文化的产品有动漫,体现现代韩国文化的产品有韩剧,能体现现代中国文化的产品是什么呢?
文化产品是企业出海的排头兵,一国文化产品若能纵横世界,实体产品出海也会水到渠成。
当然,对墨西哥影响力最大的,墨西哥人最熟悉的,显然还是美国。
4.说难听点,我有时都觉得墨西哥堪比美国的藩属国。这体现在包括但不限于:
(1)精英大都深受美国影响。比如我去参加墨西哥电商峰会,参与者寥寥甚至坐不满5个桌子就不说了,我自认为中国跨境四小龙在海外还是有一定竞争力的,且Shein和TEMU都在墨西哥有布局。
但整个活动中没有一个人在任何一个情况下提到中国商流,所有内容不是学习亚马逊,就是参考硅谷做电商Saas,或者学习美国怎么用ChatGTP做营销。好不容易有个带反骨的,喊出的口号是“墨西哥人不能对美国亦步亦趋,要走出墨西哥电商自己的发展道路!”
(2)有美签可以免签入境墨西哥,有日本三年签/英国两年签理论上可以,但实际上有在海关被关小黑屋或者遣返风险。更夸张的是听说有时即便你真的有墨西哥签证,也可能被拒绝入境,啥都没有美签好使。
仅仅是有美签的护照持有人就能享有某种意义上的特权,盲猜美国公民在墨西哥更是不用说了。
5.出海两年,我认为中国企业家出海时最大的问题,一个是自身ego过大,动不动想着用中国卷出来的经验“碾压”当地;另一个是过于低估对方市场,虽然这俩问题往往一体两面。
很多模式与案例之所以在中国能成功,实际上有大量的先决条件——比如优质而巨量且勤奋的人才供给、卓越的电力交通基建、良好的营商环境(相对于广大第三世界),如果这些生产要素侧的前提不存在,你们在海外靠老办法能做得成吗?
所以,对所有寡吹中国企业“降维打击”或感觉会让出海企业家ego变得更大的内容,我都保持警惕,且只要是我实际待过的地方,我都希望尽可能让没去过的人也知道这些地方到底什么样,尤其是中资在当地到底什么样——以及当地的社会民情到底什么样,我的越南系列(尚未完结)就是这个目的。
6.真铁了心打算要出海,先抛弃既有成见,带着开放心态实地看看吧。无论去哪儿,第一次去都不必带有太功利心态(一定得弄成个啥啥),去兜个十天半个月,再回去想想,或许会有更好的发现。
出海是个慢活,急不得;也不必急,因为这不是风口,是历史趋势。
-
图文版:墨西哥到底安不安全?
摘要:
墨西哥总体肯定没有中国、东南亚(可能除了菲律宾)或迪拜安全,但也没社媒上说的那么夸张。
自从我来这边,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本地人,都叫我晚上别瞎逛。还有个朋友叫我不要戴手表(虽然我的只是一块耐糙卡西欧),为此我特意在TEMU上买了个表专门用来哪天被抢……
但其实没到人人自危的地步。墨西哥毒枭确实猖狂,前两周听说还因为格雷罗州府的市长不配合毒枭而被干掉。可作为游客或打工人,你一般都没啥途径能接触到这些毒枭,只要自己不作死,这些毒枭也犯不着追着打工人弄。
对游客或搬砖来说,最大的安全威胁只是晚上的流浪汉。但你白天在核心区热门区走路完全没问题,晚上真要出门,就点对点打车移动,别瞎逛一般就还好。
虽然确实存在安全问题,但坦率说,墨西哥城是我出海快2年来最喜欢的城市。
第一这边气候好。海报2000多米,类似国内昆明或西宁,常年20多度,四季如春,最大的问题就是干燥。
第二墨城老城区的建筑非常复古,咖啡馆和小餐馆鳞次栉比。20多度的气温下,不管是在这儿骑车还是散步都非常舒服。
第三墨城的文化氛围真的很强,各种博物馆和艺术展看不完,欧洲文化与拉美文化的结合体。而且墨西哥人本身很热情,但凡是个街头表演,看着看着就能看到一群人跟着街头艺人跳起来。
不过墨西哥人确实是基本都不说英语,沟通起来有点费劲,但反过来讲倒是开通西语技能点的好时机哈哈哈另:我开通了一个听友群,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加微信 atkchuhai 申请加入。加好友时请注明【称呼-行业-所在地】才可通过,谢谢。
-
图片版链接:《旧金山两日:金门大桥上狂风呼啸》
第一次到美国,确实和在中国、东南亚、中东、中亚都不一样。虽然只待了两天,却录出了我的播客开播以来最长的一期。
直接观察:
1.旧金山气候真是好,20多度,不冷不热,碧海蓝天,就是时而雾气缭绕。不过瑕不掩瑜,从气候上理解了为何全世界人扎堆往西海岸跑。
2.从酒店早餐管窥到美国文化的“简单粗暴”:四桶不同口味的鸡蛋随便舀、像打直饮水一样打咖啡……不精致,不奢靡,直观上很”豪横“。
3.物价确实高。旧金山机场附近的Motel一个晚上100美金,吃个便饭人均50-60美金,打Uber开了3公里去机场,24美元。
听说IT毕业生在加州科技大厂起薪通常1万美金/月,如果去掉货币单位,从实际购买力看,感觉中美差不多,甚至中国还高一点。比如中国IT毕业生应届找到科技大厂工作,应该不至于月薪就1万左右?而吃顿便饭(外卖也算)也就二三十块钱。
4.旧金山唐人街非常难以citywalk,都是十分陡峭的上下坡。但金门大桥骑行特别好,就是很耗体力——1/3逆风,1/3上坡,估计也就1/3正常路段。
骑在狂风呼啸的金门大桥上,看到被阳光洒满的太平洋,大喊着笑出了声。
5.见到阔别九年的华裔老友,从当年睡阁楼的落魄仔,到娶妻生女在San Hose买了160万美金185平米还带地的大房子,真心为他开心,简直是活体美国梦。
他先加入了某中国科技公司做销售,逐渐熟悉了业务,后跳到另外某中国科技公司做产品经理。聊起工作时冷不丁用ABC口音蹦出几句“场景”、“同学”、“闭环”……目前他自己觉得身为美国华裔在中国大厂里工作最不讨好,因为中国人中文更好,而白人的本地资源又更强。我倒觉得恰恰相反,他这身份正好起到勾连大陆老中与纯白人员工的作用,你们觉得呢?
6.街上见到美国国旗的频率感觉比在中国见到中国国旗的频率要高,美国爱国主义教育不落下风啊。小卖部里不卖酒,盲猜是需要卖酒牌照,有牌照意味着有约束,这种约束的根源是否来自宗教?我在国内就没见过不卖啤酒的小卖部/便利店。
抽象脑洞:
1.美国地大物博,人均资源保有量的上限高,但人手不够。所以可以撒开手砸资本和技术去卷效率(e.g.美国农业、Saas创业),因为效率提升既能解决人手不够的问题,对社会安全的影响也小(不会立刻导致大范围失业)。
但在中国,因为人口众多而人均资源保有量有限,所以效率的提升对社会安全(失业率)的影响其实更大。所以有时之所以“生卷”,未必是中国人不懂怎么提效,而是提效带来的“损失”可能超过收益。
2.在加州伯克利常常看到一群人在室外站着聊天,朋友说这是美国高校常态,你就是得会主动社交主动盘资源,才有可能找到好工作或者做出好项目,而不是等着别人来找。
在我看来这就像所有人都叮嘱我在美国晚上千万别出门一样,真遇到流浪汉,发生不测,没人管,你得对自己的安全负责。这和伯克利站着network本质上是一码事——这样一个国家或许确实可以给你提供更多自由,但前提是你也得承担更多责任,为自己的福祉和选择承担结果的责任。
甘蔗没有两头甜,越自由,越要自立;而自立,并不是一个人人都有的品质。 -
带图版链接:《迪拜生活剪影:中东没你想象中有钱》
摘要:
1.初到迪拜看到哈利法塔和各种豪奢酒店,确实会让人感觉迪拜很有钱。但这些只能说明迪拜政府和大集团有钱,不是普通居民有钱。街上也没有满街跑车,见得多的还是丰田等性价比车型。
2.阿联酋不到1000万人口,90%外国人,其中37%印度人(白领和劳工都有),16%巴基斯坦人(大部分是司机),孟加拉国和菲律宾人(大部分在餐饮)各7%。
所以,这个国家近半数人口都是从事中低收入行业的外劳,平时街上都很少见到阿拉伯白袍,大部分都是印巴人。大家都是来讨生活的,能有多有钱呢?印巴人的深圳而已。
因此,中东市场的实际规模,比人口数据显示的还要小。但直播打赏或许是个例外,宗教压抑是对所有人适用的,土豪打赏起也不手软。
3.从收入看,迪拜平均工资15k-18k迪拉姆(约30-36k人民币),建筑工收入2-3k迪(包宿舍),出租车司机收入4-6k。他们每月住宿开销约500迪(9人间,三张床,上中下铺),吃饭差不多也500迪,基本是咖喱糊蘸大饼,省的钱寄回巴基斯坦老家的老婆娃儿。
这和咱内陆地区的兄弟去沿海打工寄钱回老家有啥本质区别吗?无非是馒头蘸老干妈换成大饼蘸咖喱。不同民族的文化与社会有别,但人类在底色上,是相通的。
4.生活成本目测上海的两倍。点个牛肉面外卖30迪(60人民币),去pub喝杯500ML啤酒48迪,一个烤牛肉汉堡105迪,一份海鲜意面115迪。打车15公里50迪,30公里100多迪,同样里程地铁大约10迪。
5.迪拜很热,天天40度且紫外线爆表,好走的区域也不多,工作日晚上和周末白天基本都在房里呆着。看起来无聊,但却有大把时间运动、看书、创作,以及一人拿瓶啤酒对着窗外寂静无人几分钟才开过一辆车的荒漠独酌。
周末实在没事干就去Mall吹空调,迪拜家庭也基本就靠这个过周末(有的mall里还能滑雪)。我甚至还在电影院看过一个阿拉伯爱情喜剧电影(随便买了个短的,因为印度电影都3小时+),左右隔壁要么老夫老妻,要么是一群戴头巾的穆斯林闺蜜,人手一盒爆米花,言笑晏晏,欢乐温馨。
或者在Google上找馆子探店。 迪拜地处欧亚非交界,有许多地道的欧洲餐厅以及牛逼的非洲爵士歌手,我就是在迪拜的意大利餐厅爱上了吃冰淇淋
6.不同地方与其说好坏,不如说不同活法。比如国内太不无聊了,以至于我回来一个月完全搁置锻炼和读书… -
带图版:谁才是柬埔寨的老大哥?越南的“中南半岛情结”
两个月前有越南朋友来问我知不知道柬埔寨运河这事儿,还问我是哪家中企修的(我并不知道),同时表现出极大愤慨,理由是会让湄公河下游灌溉水量少1/3。
湄公河水量是个问题,但更让越南不快的,大概是对柬埔寨“完全失控”的关切。毕竟,越南把柬埔寨老挝视作小弟的“老大哥情结”古已有之,从黎圣宗1470年南征占婆国的归仁(今越南中部城市)起,已有超500年。
如果把越南的“中南半岛老大哥情结”分为四个阶段,那分别是:
1.黎朝到阮朝(1428-1887):
越南皇帝效法北方大国,倒向儒家意识形态(四书五经、科举等),“东南亚小中华”冉冉升起。虽然强化了集权,但也带来了中南半岛版的“华夷之辨”——只不过越南成了“华”,而柬埔寨、老挝成了“夷”。
“文明”的越南南下讨伐征服“野蛮”的柬埔寨,天经地义。越南因此逐渐形成目前的版图(图1),也萌发了对中南半岛的“老大哥情结”,柬越历史纠葛的根源也在此埋下。
2.法属印度支那(1887-1954):
法国人版的“以夷制夷”——在法属印度支那(现越老柬三国,图2)内部,以支持越南人殖民老挝柬埔寨的方式殖民越南。
1913年,金边政府工作的16个印度支那官员里,有14个越南人。老挝情况类似,1930年代末,老挝境内的越南总人口只占2%,但公务员系统里54%都是越南人。
法属时期,“殖民中的殖民”,进一步强化了越南的中南半岛老大哥意识。
3.柬越战争(1979)
1979年,中苏关系恶化。中国与美国靠近制衡苏联,苏联拉拢越南(在芽庄金兰湾停靠军舰)围堵中国,中国为了不让越南控制整个中南半岛继而威胁中国南疆,支持柬埔寨(当时红高棉已上台)制衡越南。
而红高棉认为越战后越南想重新吃掉柬埔寨(就像在阮朝和法属印度支那时期一样),所以开始攻击越南,越南认为中国在用柬埔寨围堵越南,于是反过来侵入柬埔寨,继而中国下场…… 中南半岛在1980年代乱成一锅粥。
这是越南中南半岛情结在外力刺激下的集中爆发,但也是一个更大问题的预演:谁才是中南半岛真正的老大哥?
4.当代
越南除了向中国买电,也向老挝买水电,老挝的军事将领也有很多到越南接受培训。越南企业出海(如移动世界或Pizza4P),柬埔寨也是传统目的地。
显然中南半岛未来真正的老大哥不可能是越南,谁能提供公共品(基建、增长、安全保障等),谁才是老大哥。而公共品是有成本的,巨大的成本。 -
摘要:
1.国际赛事如国家PR工程,不怎么花钱的国家大概是觉得已经没啥PR的必要了。所以既不咋花钱,也不咋彩排,因此看起来显得很“松弛”。
宏大叙事背后少不了个体成本。正如山姆大叔航母全球飘背后,是美国公民全球征税,海外利益保护不是免费的。
2.对“乱七八糟“的反感背后是对”标准化“的偏爱。同质化的价值观让所有人力往一处使(搞钱),这是40年飞速发展的原因,也是老中比较难开心的原因——即便有朝一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产业升级。
因为同质化价值观让“比较”成为可能,所以即便赚得比老美多,但赚得没隔壁老王/小红书博主多,还是会感到不爽。
3.能看出很多表演糅合了大量历史传统元素,但用了现代表达,虽然我看不懂。就像2010年去上海世博会时,看到柬埔寨、越南、斯里兰卡馆一目了然,去欧洲国家馆普遍不知道要表达啥一样。
不过在当代世界文化舞台上占一席之地的国家,似乎靠的都不是传统文化——英国不是靠莎士比亚,而是披头士、哈利波特、Coldplay乃至小猪佩奇;日本文化横扫当代世界,与其说靠和服茶道,也不如说靠动漫。
-
带图链接:系统聊聊越南怎么看中国和美国
摘要:
1.自汉至宋初,越南都在北方大国直属下。这既使越南在底层文化上像极了北方大国,也使越南对北方大国的影响力有深刻的恐惧。因为在越南主体叙事中,北方大国自古以来就是对越南独立性的最大威胁。所以中越关系永远有明显的上限瓶颈。
2.严格来说,越战不是越南vs美国,而是北越vs美国。所以南越不仅不恨美国,甚至有人会觉得美国在当年是帮南方保家卫国……而作为越南总体,90年代苏联解体后靠山没了,为了经济生存,也为了制衡北方大国影响,必须大力气改善越美关系——即便代价是把当年种种打破门牙活血吞,就当没发生。
制衡北方大国的影响力是越南南北的最大公约数,对美亲善自然水到渠成。但美越关系显然也有上限,因为毕竟美越体制和意识形态迥异,越南也有自己的政治安全担忧——而这实际上决定了中越关系的下限。
3.恐华PTSD决定了中越关系的上限,政治安全顾虑决定了中越关系的下限。中越关系就在这两条线之间波动,换谁都不会有太大变化。
因此,把越南分成亲华亲美/北派南派没有意义,不如分成“政治安全派”(亲共)与“国家安全派”(疏中)。两派的最大公约数,就是追求越南的独立性。这可能使越南最后形成一种“瑞士风格”:对谁都握手、微笑、点头、不评论、要支票。
4.实际生活中,我没有遇到过任何不友善的具体的人,相反常常感觉越南朋友(尤其北越)的脑回路很像中国人,几乎没有文化冲击。但却能遇到制度性的不友好——比如老中护照不能开公司、不能买房、不能办居民卡用社区健身房,等等。
-
摘要:
1.越南没有本土电动葫芦(用于工厂起重机中的零部件)工厂,因为内需太小不足以养活它,出口又有更便宜更优质的中国供应链企业挡在前面。以此引申,越南很多产业链注定是断着的,因为大部分产业链都会有小众垂类环节。也因此,越南制造业上游input大部分人需要从外国(中韩等)进口的。
2.规模小,没有跟外资谈技术换市场的筹码,外资企业在越南的供应链大部分人仍然是外资企业。本土化的“果链”、“特链”在越南几乎不存在。
3.房价涨幅先于基建发展,失去土地财政机会。因为政治安全/中国因素没法大规模接受美国资本,又因为历史原因不愿意大规模接受中国资本——缺资本缺基建的制造业hub,我是没见过。
-
文字版链接:
生活在迪拜的印巴外劳们
我觉得阿联酋最奇葩的点之一在于,这个国家90%的人口都是外国人,而外国人中超过一半又是印巴人。所以四舍五入,在这个名字里带着“阿拉伯”的中东国家,大约50%的人都是南亚人。
之所以南亚人占比高,原因有:
1.地理上靠得近,孟买飞迪拜大概3小时;
2.阿联酋和南亚次大陆当年都是英国殖民地(阿联酋是英国的保护国),英文相通,当年就有不少贸易和劳工往来;
3.文化习俗比较像,比如伊斯兰教、比如吃的米都是印度米等等;
4.历史原因使阿联酋有庞大的印巴社区网络,社区间生活和就业信息互通有无,还会传帮带,把老家的人带过来。
那南亚人主要在阿联酋做啥呢?就我接触情况看,大部分出租司机和外卖小哥都是巴基斯坦人,偶尔有孟加拉人;酒店保洁遇到过好几个斯里兰卡和孟加拉人;诊所里的医生就多了很多印度人(从把摇头当点头猜的),科技公司里面的白领和在这儿讲AI故事的,印度人不少。
大部分体力劳动或者低收入工作,基本都是南亚人在做。有一个例外——餐馆服务员大部分是菲律宾人,尤其是亚洲面孔的话。
总体而言,南亚人在阿联酋收入非常低。
昨天跟一个来迪拜24了年的巴基斯坦出租车司机大叔聊天,家人都在巴基斯坦,一年回去2个月,其他时间都在迪拜跑出租。每个月去掉油费和份子钱还剩3000迪拉姆(约850-900美金),年底旺季四五千迪拉姆。住8-9个人的宿舍间(上下铺),一个铺子每月300-350迪;吃饭的话自己做,一个月250迪左右。扣掉住宿伙食,还剩2000迪出头,大部分寄回巴基斯坦养家。
酒店保洁小哥收入更低。跟我比较熟的一个斯里兰卡小哥,每月到手1000-1200迪,不过酒店包食宿,周日会自己做做饭。我每次看到他都感慨投胎真是技术活,这小哥长得就像南亚版安德鲁索金(Andrew Sorkin),非常帅,但奈何生在孟加拉,跑到了迪拜当酒店保洁。
外卖小哥感觉是最离谱的,以至于我打算再多问几个确认下。在迪拜40度+的环境下东奔西走,大概是每个月到手只有1200-1500迪,公司不包食宿,食宿加起来自费大约500迪,扣完后每个月不到1000迪,约300美金。
末了开个脑洞:外劳来源国通常与引入国有较多历史和地理链接,比如印巴之于阿拉伯半岛,中亚之于俄罗斯。如果以后因为中国人口老龄化被迫引入更多外劳,最合适的地方是哪里呢?
-
图文版链接:
乌兹别克斯坦5天4夜宰牲节假期去了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布哈拉-撒马尔罕,每个地方1-2天差不多了,城际可以坐火车或高铁(西班牙造的),要提前买票。
塔什干是很典型的苏联城市,有一种苏联式的美和忧伤,反而是我此行的最爱;布哈拉比喀什更喀什,且受波斯影响,不敢去伊朗可以去布哈拉;撒马尔罕虽有壮观的雷吉斯坦,但太旅游了,除了雷吉斯坦没啥看的了。
一些notes:
1.气候极其干燥。待了五天,几乎每天都没有鼻涕。有时半夜因为咽喉太干而醒来,大概因为该国是全球唯二双重内陆国之一(邻国也是内陆国)。
街道总体很干净,公园多,适合步行。但灰尘大,偶尔擤出的鼻涕甚至是黑灰色。
2.3C店里没有苹果,有OV华为和三星。用淘宝比了下价,价格普遍翻倍。
3.当地人酷爱俄式摇滚(听起来有点黑帮有点重金属),大清早司机都会放,就连儿童乐园和火车卧铺大晚上的bgm都是俄式摇滚,很迷。
4.乌兹别克族跟维吾尔族应该有些亲缘关系,比如“谢谢”都是rehma。衣着(妇女喜欢带头巾)、饮食(切糕、烤包子、手抓饭甚至拉条子)、装饰(小花帽)甚至习俗(镶金牙)更类似。我给同车厢乌兹大叔看喀什照片,他也觉得像在乌兹别克。
5.街上十辆车,九辆是雪弗兰且很旧,每次发动或者转弯(刺耳的轮胎擦地声)都非常费劲。车窗很多还是靠手摇,且烈日炎炎下基本都不开空调……
之所以雪弗兰遍地,因为只有雪弗兰在乌兹别克本地有工厂,不用进口关税,一辆车1.5-3万美金(当地平均工资400美金/月)。不过近几年比亚迪进去了,但路上见的很少,比亚迪汉卖5万美金。
6.物价便宜,市区打车很难超过20块人民币。贵点的馆子人均100,普通便饭人均20-30,比如手抓饭,饭比新疆硬。
7.最后一天在塔什干大巴扎买纪念品,看店的是12岁戴穆斯林头巾的小女孩。跟我讲了半天乌式英语我没听懂,最后谷歌翻译发现她问的是:“批发商的苏格兰威士忌卖完了,你家有吗?”
8.Zara的T恤大部分来自孟加拉、土耳其、印度,少部分来自葡萄牙。
9.火车上遇到住在肯尼亚的印度小哥,说祖上被英帝国拉去肯尼亚修铁路,就留了下来。英帝国的幽灵无处不在。
10.中亚民族问题一瞥:布哈拉与撒马尔罕居住着大量塔吉克人,布哈拉近郊甚至埋着“塔吉克民族之父”。撒马尔罕本身又是塔吉克人建的城市,因此塔吉克斯坦总想把撒马尔罕弄回来——即便与撒马尔罕完全不接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