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snitt
-
【交通運輸,為何要永續? 】活動相關連結:https://smctw.neticrm.tw/civicrm/event/info?reset=1&id=23
南極洲綠植從哪裡來?永凍土解凍,休眠生物復甦中極地出現新物種,現有生物怎麼辦氣候變遷變遷報導有多重要?
———
這是一集幾個月前錄製的Podcast。這一集,我們將視野放到南極洲,看氣候變遷可能會為極地地區帶來什麼變化。
最新的研究發現,過去 35 年間(1986-2021),南極洲的植被面積擴大了 40 倍,尤其是以苔蘚為主的生態系統正在迅速擴展。而且,這種擴展速度近年來還在加快。這不只是視覺上的變化,更牽動著當地的生態系統、氣候變遷的變化。
本集摘要:
———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https://youtu.be/iZ92Hhcxs38
這個節目由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製作。你的支持,對我們的穩定運作很重要,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
———
本集出場:小童,佩懃
剪輯後製:小童
音樂製作:果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有媒有鳥」系列第四集來了。
➕訂閱我們的podcast💬留言告訴我們你對節目的想法🧡關注我們的社群,或訂閱我們的電子報,追蹤我們的工作進展🙇小額捐款,支持台灣科學新聞的發展
本集依然有賞鳥、研究鳥多年的Allen和洪貫和我們一起錄音,雖然是線上錄製,但不影響兩位熱情分享。
這集資訊大爆炸🤯我們來聊鳥圈常聽到的各種名詞——特有種、特有亞種、留鳥、迷鳥、逸鳥、入侵種、候鳥、冬候鳥、夏候鳥⋯⋯除了釋義,兩位來賓還會解釋為何大家會這樣分類,而這些分類的背後,除了滿足人的好奇心,也幫助我們對鳥類習性的觀察,以及對牠們處境的關懷。
本集摘要:
🔘鳥遷徙——怎麼飛?飛去哪?做什麼?
🔘特有種到底跟國界有什麼關聯?
🔘迷鳥,是迷路的鳥嗎?
🔘這些分類,作何使用?
————————————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https://youtu.be/hdaLIhxcPJA
這個節目由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製作。你的支持,對我們的穩定運作很重要,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
————————————
本集出場:Sinead,Allen,洪貫捷,小童
剪輯後製:小童
音樂製作:果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Saknas det avsnitt?
-
TOEIC 證書可為高三生升學加分,增添備審資料亮點,更有機會免修大學英語課程。
2025 年TOEIC專案考-高中職專場將於2月16日與3月9日舉行,完成測驗即贈官方證書夾,參加兩場可獲得個人成績分析報告,深入了解能力分布與提升方向。
立即報名: https://fstry.pse.is/728rcw
—— 以上為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台灣積極發展再生能源,光電成為能源轉型的重要一環。但由於沒有適切的溝通機制,光電發展的過程充滿爭議與挑戰,從土地利用、環境影響到社區溝通,每個環節都牽動著不同利害關係人的權益。
➕訂閱我們的podcast💬留言告訴我們你對節目的想法🧡關注我們的社群,或訂閱我們的電子報,追蹤我們的工作進展🙇小額捐款,支持台灣科學新聞的發展
這一集《科學有媒有》,我們從去年年底剛舉辦的光電溝通工作坊出發,回顧台灣光電發展的關鍵爭議。
本集摘要:
🔘從「環保能源」到「衝突熱點」,光電形象為何轉變?
🔘多重矛盾:魚塭、農地、野生動物棲地,光電進駐如何影響當地居民?
🔘政策推動 VS. 溝通缺失 —— 缺乏有效機制,如何導致政策落地困難?
———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https://youtu.be/MovLOUN26I0
這個節目由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製作。你的支持,對我們的穩定運作很重要,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
———
本集出場:Sinead,小童,佩懃
剪輯後製:小童
音樂製作:果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韓國殿堂級戰棋遊戲:創世紀戰M:阿修羅計畫正式上線,
經典戰棋爽快制敵,下載連結: https://fstry.pse.is/76734w
立即登入即享20抽
—— 以上為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重要的決定、重要的資訊,到底該如何決策、如何公佈?
第三階段管制目標是什麼?直到公佈前,都沒有人知道到底何時公佈!不只公開數據:位置、使用方式、閱讀難易度同樣重要溝通時機多重要?假期前一天公佈資訊,有什麼問題?科學溝通的另一難關:跨部會合作
去年12月30日,環境部公佈了第三期減碳管制目標。這一集,我們以新公佈的減碳管制目標為例,和大家討論,目前的科學政策溝通中常見的問題。
以及,我們也在討論的過程中,試著想像,若我們在乎溝通,也珍惜重要科學資訊的價值,期待有據可循的政策可以凝聚人們的共識,科學溝通到底要怎麼做。
本集摘要:
————————————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https://youtu.be/oXYKeZik_Do
這個節目由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製作。你的支持,對我們的穩定運作很重要,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
————————————
本集出場:Sinead,小童,佩懃
剪輯後製:小童
音樂製作:果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TOEIC 證書可為高三生升學加分,增添備審資料亮點,更有機會免修大學英語課程。
2025 年TOEIC專案考-高中職專場將於2月16日與3月9日舉行,完成測驗即贈官方證書夾,參加兩場可獲得個人成績分析報告,深入了解能力分布與提升方向。
立即報名: https://fstry.pse.is/728rcw
—— 以上為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不少調查研究表明,成人ADHD的發生率,可能遠高於我們生活中遇到的患者比例。與兒童不同,成人ADHD目前在台灣可獲得的資訊少、診斷資源也缺乏。
➕訂閱我們的podcast💬留言告訴我們你對節目的想法🧡關注我們的社群,或訂閱我們的電子報,追蹤我們的工作進展🙇小額捐款,支持台灣科學新聞的發展
這一集,我們想分享一篇上個月剛剛發表在《刺胳針》(The Lancet)的研究。這篇研究是首個大規模的網絡統合分析,系統地比較了多種成人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治療方法的療效,包括藥物、心理和神經刺激等干預措施。對於目前研究、資訊都相當缺乏的成人ADHD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一篇研究。
透過這篇研究,來和大家聊聊,對於ADHD患者來說,服藥對於ADHD患者來說,真的是唯一選擇嗎?不同治療方法各有什麼優勢和限制?希望這一集能讓大家對成人ADHD有更全面的了解,也能對身邊可能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更多支持與理解。
————————————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https://youtu.be/_vv3VjXHUUs
這個節目由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製作。你的支持,對我們的穩定運作很重要,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
————————————
本集出場:Sinead,小童,佩懃
剪輯後製:小童
音樂製作:果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有媒有」第二季的最後一集,我們來一集輕鬆又愉快的內容。
➕訂閱我們的podcast💬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wg3zf99000v01xq97zh7ce5/comments🧡關注我們的社群,或訂閱我們的電子報,追蹤我們的工作進展🙇小額捐款,支持台灣科學新聞的發展
幾個月前,有聽眾朋友傳來一篇十年前的文章。內容是《Science》期刊十年前發表的一篇與催產素、人狗關係相關的研究——揭示了人類與狗狗之間透過「凝視」形成的正向催產素循環,並指出這種獨特的生理機制,可能是人類在馴化狗狗的歷史過程中建立深厚情感連結的重要關鍵。除了查找十年後的科學發現是否依然驗證前人的研究,作為貓派的我們,試圖找到與貓相關的資訊,結果發現貓狗果然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動物。而如何解釋這些差異、挑選哪個版本的研究結果來傳播,其實受到科學傳播者個人經驗的影響。
另外讓我們很在意的是,催產素在這些研究中被不斷提及,於是,我們又試著查找與「催產素」有關的資料,發現人們若僅僅將它視為「愛的激素」,實在是低估了催產素的複雜與多重作用,甚至一度限制了相關研究的視野,而這些誤解正在逐漸被破除,背後的重要推動力量,來自近半世紀以來投身這領域的女性科學家。
歡迎你來收聽這集。
本集摘要:
🔘 催產素大作用:影響人狗的感情?
🔘 催產素:真的是愛的激素嗎?「凝視」的科學意義
🔘 貓狗反應大不同?
🔘 催產素真的是愛的激素嗎?
————————————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https://youtu.be/IQsgOabxyq4
這個節目由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製作。你的支持,對我們的穩定運作很重要,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
————————————
本集出場:Sinead,小童
剪輯後製:小童
音樂製作:果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韓國殿堂級戰棋遊戲:創世紀戰M:阿修羅計畫正式上線,
經典戰棋爽快制敵,下載連結: https://fstry.pse.is/76734w
立即登入即享20抽
—— 以上為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有媒有鳥系列」來到第三集,如果你對賞鳥感興趣,並且有出門賞鳥、拍鳥的意願,這集一定對你很有幫助。
➕訂閱我們的podcast💬留言告訴我們你對節目的想法🧡關注我們的社群,或訂閱我們的電子報,追蹤我們的工作進展🙇小額捐款,支持台灣科學新聞的發展
這集,聊聊器材的挑選,除了老朋友中華鳥會秘書長呂翊維Allen,我們還邀請了專業的國際鳥導洪貫捷。兩位用自己的專業經驗,在節目中分享了賞鳥時可能會使用到的不同器材,例如望遠鏡、錄音設備、熱象儀、紅外線筆、相機等。
如何挑選器材,常常是賞鳥新手入門時煩惱的第一件事。不論你是更愛觀賞自然中的鳥,還是攝影愛好者,這集,你都能聽到來自兩位專業工作者的實用建議,價格、重量、型號、使用方式、觀賞目的,兩位都瞭如指掌,就連不賞鳥的製作人,聽了都很想試用。雖說是推坑集,但為了保護大家的錢包,以及未來賞鳥/拍鳥的成就感😇,兩位的建議都十分真誠且有參考價值,歡迎各位收聽!
————————————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https://youtu.be/DPwUhARxqTo
這個節目由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製作。你的支持,對我們的穩定運作很重要,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
————————————
本集出場:Sinead,Allen,洪貫
剪輯後製:小童
音樂製作:果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各位新年快樂。
➕訂閱我們的podcast💬留言告訴我們你對節目的想法🧡關注我們的社群,或訂閱我們的電子報,追蹤我們的工作進展🙇小額捐款,支持台灣科學新聞的發展
2024剛剛結束,我們錄製了一集年度總結,分享了我們四位今年各自覺得印象深刻的議題、行動。
今年有種恍如隔世的感覺,似乎過得特別漫長。從奧運的跨性別爭議突發時事,到貫穿一整年的碳費議題;從與科學家、記者的溝通,到面向更多人的科學溝通工作坊、講座、Podcast,今年我們實在做了太多事,也從這些事情中得到了很多啟發。
每一位聽眾的收聽和持續的關注,都成為我們在科學溝通過程中很重要的支持和養份,謝謝大家!歡迎各位持續關注,並且成為我們的小額捐款人,讓團隊能夠更在科學與媒體的連結之處,踏實、穩定地走下去。
捐款連結:https://smctw.neticrm.tw/civicrm/contribute/transact?reset=1&id=13
————————————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https://youtu.be/OupZVq2Cp8g
這個節目由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製作。你的支持,對我們的穩定運作很重要,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
————————————
本集出場:Sinead,小童,硯芳,佩懃
剪輯後製:小童
音樂製作:果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韓國殿堂級戰棋遊戲:創世紀戰M:阿修羅計畫正式上線,
經典戰棋爽快制敵,下載連結: https://fstry.pse.is/76734w
立即登入即享20抽
—— 以上為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自2011年起,路殺社推動公民參與路死動物記錄、回報與動物大體撿拾採集。並非只有保育類動物重要,任何動物的異常死亡,都有機會告訴我們生態圈正在發生的事。資料量足夠大,就可以開始歸納出有意義的訊息。
路殺標本中找到絕跡50餘年的狂犬病什麼是公民科學?人人都有參與科學的可能性參與路殺社,怎麼開始?
這一集,從帶有狂犬病病毒的鼬獾說起,我們可以看到路殺社如何透過公民參與記錄與採集野生動物檢體,與政府跨部門合作,看見台灣狂犬病防疫破口。
路殺社的成立與持續運作,是台灣公民科學的經典例子,這一集,我們還會與林德恩老師聊聊,對他來說,什麼是「公民科學」?這種科學的運作型態,還有什麼樣的可能性?
路殺社(下集)摘要:
路殺社網站:https://roadkill.tw/about/about
————————————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https://youtu.be/mQl_WpvbfgU
這個節目由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製作。你的支持,對我們的穩定運作很重要,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
————————————
本集出場:Sinead,小童,林德恩老師
剪輯:小童
音樂製作:果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TOEIC 證書可為高三生升學加分,增添備審資料亮點,更有機會免修大學英語課程。
2025 年TOEIC專案考-高中職專場將於2月16日與3月9日舉行,完成測驗即贈官方證書夾,參加兩場可獲得個人成績分析報告,深入了解能力分布與提升方向。
立即報名: https://fstry.pse.is/728rcw
—— 以上為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這一集,同樣有中華鳥會秘書長呂翊維Allen 來和我們聊鳥(他甚至帶了鳥叫的音檔!)。紫嘯鶇,被認為是台灣的特有種,也是Allen在多年前求學時研究的鳥類。要研究鳥並不容易,特別是紫嘯鶇這種喜歡在凌晨活動的鳥。
紫嘯鶇,台灣哪裡有?聽聲音就能聽出牠的領域性紫嘯鶇有「方言」?鳥有方言,有我們想不到的生存型態如果你想做鳥研究,這集有一些經驗可參考
以紫嘯鶇為主角,我們會一起聊到,探索牠獨特的聲音特徵的同時,我們其實也在研究鳥類社交行為。光是透過紫嘯鶇這一種鳥,我們收穫的也許不僅是對紫嘯鶇的了解,更是知道對鳥類如何透過聲音進行溝通、如何在環境中適應、學習與協作。
本集摘要:
————————————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https://youtu.be/yu4PLFZAiVk
這個節目由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製作。你的支持,對我們的穩定運作很重要,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
本集出場:Sinead,小童,硯芳,翊維
剪輯:小童
音樂製作:果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如果你要建立一個野生動物資料庫:
路殺社是怎麼來的?找活體比屍體難太多了!🤳🏻人類不是故意撞死牠們的——但蛇除外?🥲從路殺蛇的數據,改變全台抗蛇毒血清分配🐍紐西蘭防範入侵物種的決心👍
要在野外找到一條活蛇,回報數據,你需要長時間的經驗累積、對爬行類的基本鑑別能力;要在野外看見一條蛇的屍體,回報數據,你只需要有一部能拍照的手機。
這樣的轉念,讓台灣野生動物的數據收集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也是在智慧型手機和臉書使用量指數型飆升的那幾年,人們有了更好的工具,共同參與科學資訊的搜集,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因大家回報的「路殺動物」,數據搜集的效率得到了百倍的提升。這場全民都可以參與的公民科學運動,不僅改善了台灣的野生動物數據收集狀況,也從生態保護、防疫、醫療等各方面改變著台灣。
這集,我們非常開心可以邀請到行政院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的林德恩老師,來到節目中和我們聊臺灣動物路死觀察網,也就是「路殺社」的點滴。
德恩老師說,建立野生動物的資料,是因為「我們想知道牠們過得好不好」,而這些「好不好」,不僅限道路建設如何影響野生動物的棲息,生態圈發生的一切——是否有入侵物種、新的疾病出現了嗎、人們對特定物種(例如蛇)的好惡,都有可能影響生態圈。
路殺社網站:https://roadkill.tw/about/about
太精彩,錄到忘記時間,只能分成兩集^_^
路殺社(上)摘要:
————————————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https://youtu.be/UNManlF9HIk
這個節目由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製作。你的支持,對我們的穩定運作很重要,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
————————————
本集出場:Sinead,小童,林德恩老師
剪輯:小童
音樂製作:果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曾聽記者夥伴分享過,報導氣候變遷對他們來說,是「票房毒藥」一般的存在,上次錄製完COP29上集,我們略微體會到了這毒藥的滋味。(點我聽上集)
談判結果關鍵數字:3千億,1.5兆美金,跟台灣有什麼關係?不公平😠以致有國家代表在會場憤然離席氣候峰會,出場最多的是化石燃料遊說者🤧漫長緩慢的談判氣氛,未來有出路嗎?科學家對COP29發出了公開信,寫了什麼?
但我們依然在COP29結束後錄製了COP29的下集,理由是它確實對全球未來的氣候政策有深遠影響。更重要的是,觀察COP29各國領導人的談判過程,更是讓我們看見,會影響氣候行動方向的,除了複雜的科學科學研究實證,就連國與國之間的協商、溝通,也左右著所有人的氣候未來。
這一集,我們除了分享COP29場內的尷尬氣氛是怎麼一回事,也想和大家分享COP29的結果以及台灣科學家對此的解析。最後還有多位科學家在會期聯合發出的公開信,透過科學家的倡議,來看看COP29在議程設置上的不足以及艱難。
本集關鍵內容:
————————————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https://youtu.be/801_4RETruo
這個節目由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製作。你的支持,對我們的穩定運作很重要,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
————————————
本集出場:Sinead,小童,佩懃
剪輯:小童
音樂製作:果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大家好,這是《科學有媒有》主持人Sinead有一天突發奇想,策劃出的一個子系列。我們希望藉由分享不同鳥類專家、愛好者、觀察者的分享,以「鳥」的視角,聊聊與鳥有關的科學趣事。
鳥類遷徙跟新年數鳥的關係新年數鳥:一般公眾也可以參與的科學數鳥其實是鳥類監測上千人參與數鳥,會數重複嗎?新年數鳥也是科學,可從中看見環境變化
《科學有媒有》鳥系列的第一集,來聊聊新年數鳥!
每年冬天,許多候鳥會來到台灣栖息。對鳥類專家和賞鳥愛好者來說,這是一個了解鳥類、觀察牠們生活的好時機。這集節目,我們邀請到「用耳朵聽」就能數出幾隻鳥、擁有多年鳥類田野調查經歷的中華鳥會秘書長呂翊維,和我們一起分享關於台灣新年數鳥的點滴。
「新年數鳥」背後,有重要的生態意義與獨特的科學傳播教育意義。在這集節目中,翊維會和我們分享我們是誰在數鳥、為何數鳥、如何數鳥,在哪裡數鳥,數了之後,數據會怎麼樣處理。鳥類遷徙不僅是自然界的一大奇觀,更是環境變遷的指標。這不僅是關心鳥,也是關心生態、理解環境的好機會。
本集重點:————————————
➕訂閱我們的podcast💬留言告訴我們你對節目的想法🧡關注我們的社群,或訂閱我們的電子報,追蹤我們的工作進展🙇小額捐款,支持台灣科學新聞的發展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https://youtu.be/U61nJlws-bI
這個節目由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製作。你的支持,對我們的穩定運作很重要,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
本集出場:Sinead,小童,硯芳,翊維
剪輯:小童
音樂製作:果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TOEIC 證書可為高三生升學加分,增添備審資料亮點,更有機會免修大學英語課程。
2025 年TOEIC專案考-高中職專場將於2月16日與3月9日舉行,完成測驗即贈官方證書夾,參加兩場可獲得個人成績分析報告,深入了解能力分布與提升方向。
立即報名: https://fstry.pse.is/728rcw
—— 以上為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這集節目,我們邀請到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黃柏堯老師,以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感染科主治醫師、台灣愛滋病學會理事,顧文瑋醫師 ,和我們一起聊愛滋病過去與現在。愛滋病是疾病,也是社會議題,這集,我們很感謝有柏堯老師和小顧醫師,幽默且不失專業地從醫學、公共衛生、社會學的角度,和我們一起爬梳這個複雜的議題,也看見目前台灣防治愛滋的困境。
有藥可救,愛滋已開始「慢性病化」傳染性也可控,關於愛滋,你不能不知道的U=U電影學研究:愛滋被發現前,已經有歷史記載愛滋的污名與科學,有什麼關係?女性愛滋感染人數逐年上升,且易錯過最佳治療時間醫師提醒:發生過性行為就應篩檢,要去哪裡篩檢?
本集重點:
醫學上,從四十年前被發現時的「不治之症」,到現在的「慢性病化」,愛滋病的預防與治療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台灣,愛滋病的防治也得到了很大的進展,感染人數逐年下降,已感染者96%正服藥,服藥者有95%以上達到醫學上不會傳染的條件。
然而,愛滋病自被社會認識開始,就背負沈重的污名。明明是好好吃藥控制的帶原者,離開感染科,在其他科診被拒診的比率高達25%;女性感染愛滋的人數增加,可見許多人因為社會的污名化以及公衛知識的缺乏,已經感染,卻不知道自己需要求醫——這污名,始終是國際和台灣進行愛滋病防治以及人權倡議的巨大挑戰。
12/01是世界愛滋病日,今年的主題是「走上尊重權利之路:我的健康,我的權利!」不被歧視的健康生活,是人權的重要一部分,科學,在此過程能做的有很多。為此我們錄製了這集節目,非常推薦大家收聽(也順便幫兩位來賓徵友(?
除了解惑,最後是必不可少的公衛知識資源:————————————
➕訂閱我們的podcast💬留言告訴我們你對節目的想法🧡關注我們的社群,或訂閱我們的電子報,追蹤我們的工作進展🙇小額捐款,支持台灣科學新聞的發展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https://youtu.be/U8RNkpByDE4這個節目由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製作。你的支持,對我們的穩定運作很重要,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
本集出場:Sinead,小童,柏堯老師,小顧醫師
剪輯:小童
音樂製作:果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這集我們邀請台大機械系的林心恬副教授來節目,老師帶著他擅長的「生命週期評估」(LCA),向我們分享科學界評估環保的方式。
🛵電動機車 v.s 燃油機車,誰更環保?🪣為塑膠正名!錯不在材質,而在使用方式📏政策藏在細節中:垃圾袋的厚度說明什麼?🛒實體購物,線上網購,老師選哪個?💰企業也很想環保,需要科學的橋樑🚲共享經濟:系統性的改變,讓環保成為自然
一個商品「從搖籃到墳墓」,需經歷漫長的過程,從取材到製造,從使用到丟棄處理,每一步都涉及人、企業與環境的互動。物品是否環保,時常需要我們依據社會與個人的需求做出評估,當中不只是簡單的對錯判斷,而是透過科學理解背後的複雜性,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實踐方式。
本集重點:
心恬老師除了教學研究,還時常與企業、環保團體合作,一起溝通、研究出能夠對環境更友善的解方,更是將科學溝通融入生活,製作了Podcast《永續生活家》,以自身的工作與生活為起點,以不同角度分享永續的生活方式與環保。
聽完這一集,你會發現,如何判斷環保,不只關乎我們個人的消費選擇,更是一種視角,幫助我們思考,我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社會,才真正有助可持續的環境保護。心恬老師的Podcast《永續生活家》連結在這裡,歡迎大家收聽!
————————————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https://youtu.be/U8RNkpByDE4
這個節目由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製作。你的支持,對我們的穩定運作很重要,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
————————————
本集出場:Sinead,小童,心恬老師
剪輯:小童
音樂製作:果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上週一(11月11日)起,各締約國領導人將在亞塞拜然的氣候峰會(COP29)開啟長達兩週的全球氣候政策討論與協商。
COP29:國際為氣候議題做決策的機會2024氣候峰會焦點:財政資源分配《刺胳針》:從健康危害看氣候問題,全球已進入倒數計時階段損失與損害基金:氣候變遷之下,小國應對有何困境?與國家、社會、個人息息相關的氣候調適
今年,醫學期刊《刺胳針》在COP29舉辦前發佈一篇報告,揭示了全球、區域和國家層面健康與氣候變遷之間不斷變化的連結。這一集,我們會介紹《刺胳針》的氣候健康危害報告,看見氣候問題如何影響人們的健康,以及當中可能存在怎樣的社會不公平狀況。說到「公平」,我們還會在這集和大家分享今年氣候峰會的焦點之一,財政分配,這同樣涉及淨零過程各國間的「公平」。我們還會講到氣候峰會的另一焦點,氣候調適,在目前已經造成、未來也將可能繼續發生的氣候災害面前,我們需要做什麼樣的事情,減少氣候對社會、個人的衝擊?來聽聽吧!
本集重要內容:
每年氣候峰會的前後,都會有大量科學研究新報告釋出,供與會者參考、做出決策,除了《刺胳針》,SMC目前還整理了以下報告,十分推薦你來閱讀:
2024年排放差距報告
2024刺胳針倒數計時
2024調適差距報告
「2024調適差距報告」台灣專家意見
2024全球碳預算
「2024全球碳預算」專家意見
————————————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https://youtu.be/6iJvFetMPDE
這個節目由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製作。你的支持,對我們的穩定運作很重要,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
————————————
本集出場:Sinead,小童,佩懃
剪輯:小童
音樂製作:果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美國大選上週已有結果,早早預約好錄音室要在選後第二天錄音的我們,在錄音前一天得知川普當選的消息五味雜陳。就在大選這週,一篇最新發布的研究,分析了2021年年初,川普落選後的國會暴動激烈程度,與川普貼文、#stopthesteal標籤貼文之間的關聯。以這篇研究作為起點,我們能看見選舉作為社會動員的契機,透過語言與資訊的傳播,擁有巨大的影響力。
🔘從4年前的國會暴動談起:選舉、川普、推特、傳播效應🔘川普對他的選民來說,很會溝通(吧)🔘重回白宮,對氣候政策與氣候經濟有何影響?🔘台灣視角:聊聊那場超難公投,公民科學溝通怎麼做?🔘結論:選舉不適合溝通💀那何時適合?
在這種時候,川普在面對自己的受眾時,似乎真的是一個「很會溝通」的發言人。然而他的當選,對科學溝通來說,也許是一個壞消息🥶於是,另外我們也從美國大選出發,思考川普這次當選將如何影響氣候政策,分享英國科技媒體中心邀請的專家們怎麼看。
最後,我們把目光拉回到台灣的政策與科學溝通,和大家聊聊我們的社會需要什麼樣的科學溝通,才能讓大家在投下重要的票時,為自己想要的未來做決定。
本集精選
————————————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https://youtu.be/7EgJyknvc5Q
這個節目由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製作。你的支持,對我們的穩定運作很重要,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
————————————
本集出場:Sinead,小童,佩懃
剪輯:小童
音樂製作:果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TOEIC 證書可為高三生升學加分,增添備審資料亮點,更有機會免修大學英語課程。
2025 年TOEIC專案考-高中職專場將於2月16日與3月9日舉行,完成測驗即贈官方證書夾,參加兩場可獲得個人成績分析報告,深入了解能力分布與提升方向。
立即報名: https://fstry.pse.is/728rcw
—— 以上為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幾週前,播出蟑螂一集後,出乎我們的意料,發現大家對昆蟲有特別的喜愛,這週,我們來聊聊果蠅。
➕訂閱我們的podcast💬留言告訴我們你對節目的想法🧡關注我們的社群,或訂閱我們的電子報,追蹤我們的工作進展🙇小額捐款,支持台灣科學新聞的發展
但我們要聊的,是實驗室內的果蠅。我們會討論果蠅這一模式生物在科學研究中的多重應用,從基因變異、壓力應對機制到環境污染監測,理解果蠅如何成為現代科學實驗的重要工具。
果蠅研究很有趣,因為有時實在太像人類。但這一集,我們也會討論,面對這樣有趣的研究,科學傳播如何兼顧有趣,又避免將動物行為推估到人類身上,讓科學信息在傳播過程中保持準確性?
本集精選:
🪰什麼是模式生物?科學家為何這麼愛研究果蠅?
🍽️實驗室果蠅的飲食,節制又乾淨
🍷求偶失敗會攻擊、酗酒?
📖偏好同性的雄性果蠅,告訴我們什麼故事?
❗️警惕:在科學溝通中將動物研究推估到人類行為
🧐果蠅可以幫助我們做環境、農業研究
————————————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https://youtu.be/I3pHRljc_4o
這個節目由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製作。你的支持,對我們的穩定運作很重要,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
————————————
本集出場:Sinead,小童,硯芳
剪輯:小童
音樂製作:林果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每年10月初,是諾貝爾獎項公布的時間。從瑞典頒獎到台灣報導,幾乎短短一小時內就可以看到完整的報導,對讀者來說,這看似理所當然。但科學類獎項的報導,對記者們來說,可準備時間短、理解門檻高,任務重要卻艱鉅。
⌚️下班時間,怎麼找科學家開記者會?🎤為什麼要做記者會?🏆諾貝爾獎要有屬於台灣的報導,才能讓大家看見台灣科學家的耕耘🤔️這麼重要的獎項,不能醞釀,一定要出即時新聞嗎?✏️五年了,還是會驚嘆:記者寫稿超快!👓報導背後,那些被忽視的「隱形勞動」
從2021年開始,每年諾貝爾生醫獎、物理獎、化學獎公布的三晚,SMC都會邀請專家解析科學獎項的重要性,舉辦線上記者會,連結台灣科學家、記者朋友,一起將諾貝爾獎的重大發現分享給公眾。
這一集,我們不講諾貝爾獎背後偉大的科學研究,而是和大家分享,在我們看到的一篇篇諾貝爾科學解析報導背後,是誰、以什麼樣的方式,傳遞著這些科學研究的重要價值。科學傳播的研究學者,稱這些人做的這些事是「隱形的勞動」。希望透過這樣的分享,讓更多人看見科學新聞背後的隱形勞動與挑戰,也看見科學傳播工作的真實面貌。
本集精選:
————————————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https://youtu.be/BSendmIlJLM
這個節目由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製作。你的支持,對我們的穩定運作很重要,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
————————————
本集出場:Sinead,小童,硯芳
剪輯:小童
音樂製作:林果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科學有媒有》來到第二季,這一季,我們會嘗試訪談不同的科學溝通者,他們可能是記者、編輯或者研究者。謝謝各位第一季的支持,希望你會喜歡新一季。
原本可以在科技業過得好好的克志,為何走上「科普」和「編輯」的不歸路?「科普」是什麼意思?Sinead:我有點抵觸科「普」!科普文章其實可以變成資料庫,但為何有些網站悄悄關閉?是否有其他可改善資料庫保存的方式?
本季第一集,我們邀請到中研院「研之有物」的文字編輯克志。
「研之有物」是中央研究院 2017 年成立的科普媒體。「研之有物」編輯部穿梭走訪中研院各個研究所、實驗室,採訪頂尖研究團隊,向公眾分享前沿研究的新資訊。
本集精彩主題:
除了與我們分享了從科技業離職,輾轉成為文字編輯的心路歷程,克志也分享了他在負責「研之有物」的科學研究編輯時的見聞。究竟做科普的人是如何思考科普的呢?在這集對談中,克志和Sinead討論了一些科普圈內很少思考或嘗試對話的主題,或許都是些尚未有答案的問題,邀請你一起來思考科普的挑戰與未來。
————————————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https://youtu.be/PrZRh3Ueje8
這個節目由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製作。你的支持,對我們的穩定運作很重要,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
————————————
本集出場:Sinead,小童,「研之有物」簡克志
剪輯:小童
音樂製作:林果葶
這一季,我們還換了音樂,「有媒有」終於有它的音樂了🎉創作者是我們的好朋友果葶,除了會製作音樂,他還是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系的助理教授,感謝果葶🧡很好聽,風格和過去不一樣,但剪在節目中也毫無違和感。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Visa f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