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snitt
-
主持人:林晉禾(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副教授)
來賓:
陳明月(高雄市稅捐稽徵處主任秘書)
楊怡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副教授)
隨著現代娛樂形式不斷演變,從傳統電影院到現代的數位娛樂平台甚至各種競技比賽跟娛樂設施等,娛樂稅的適用範圍和影響也隨之改變。這次節目將深入探討娛樂稅的制度設計與存廢問題,以及其對不同收入階層的影響。節目中,我們將與高雄市稅捐稽徵處曾子玲處長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楊怡雯副教授共同討論,揭示娛樂稅如何影響大眾日常消費、數位平台是否應納入娛樂稅範疇、以及有關的政策建議。
此外,面對數位娛樂的崛起,如何平衡政府財政需求與民眾負擔,並確保娛樂產業的公平發展,是現代稅制面臨的重要挑戰。本期節目也將探討娛樂稅的歷史背景與未來趨勢。深入淺出地說明娛樂稅對於政府稅收及公共利益的影響,並解答民眾對於娛樂稅的各種疑惑。
想了解更多關於娛樂稅的挑戰與機遇,或是希望理解娛樂產業後的經濟動態,都歡迎您收聽,共同關注這個與民眾切身相關的重要議題! -
主持人:謝政勳(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來賓:
鍾翠芬(高雄市政府社會局社會工作科科長)
黃文景(臺灣全球社會力永續發展協會專案督導)
根據志願服務法中對「志願服務」的定義是指「民眾出於自由意志,非基於個人義務或法律責任,秉誠心以知識、體能、勞力、經驗、技術、時間等貢獻社會,不以獲取報酬為目的,以提高公共事務效能及增進社會公益所為之各項輔助性服務」。
而根據衛福部統計地方政府社會處(局)所轄志工概況,102年志工人數為202,853人,至112年則高達426,108人,10年志工人數成長翻倍。志工服務類型多元,包括環保清潔、醫療協助、災害救援、長者陪伴、各式社會福利服務等,無論是協助日常社區活動,還是支援國際救災,志工的付出都在默默改變社會。因此,可見志願服務對台灣社會的意義重大,從社區基層服務到大型活動、甚至公衛防疫工作,志工的參與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此外,台灣也積極發展國際志工,與全球接軌,參與災難救助、醫療援助等國際事務,展現台灣對全球議題的關注。
然而,志願服務亦面臨挑戰,包括如何提升服務品質、穩定志工人力,擴大社會參與、加強專業訓練等。本次節目讓我們一起了解第一線對志工角色的觀察以及志願服務的未來展望。 -
Saknas det avsnitt?
-
主持人:游尚儒(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副教授)
來賓:
陳齊奐(國立中山大學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專案經理)
陳瑩瑄(國立中山大學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專案經理)
面對日趨嚴峻的環境危機,像是極端氣候、從旱災到洪水,從極寒到酷熱,面對這樣前所未有的衝擊與威脅,世界各國也以各種行動方案、立法、科學研究來積極因應。近年來,「淨零轉型」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與目標,各種減碳、脫碳、去碳的行動與策略不但象徵人類對於危機的對應,更彷彿是一場正在進行中的大型實驗,帶來全面而深入的改變。
在台灣,環境部的升格、氣候變遷因應法的三讀通過、碳權交易所的成立,這三支箭,是向世界宣告台灣願意承擔起全球公民的責任,不再只是旁觀者,而是面向挑戰,和世界各國共同對抗氣候變遷的協力夥伴。最近,為了讓「碳排放」的外部成本內部化,碳定價、碳費的徵收也引起各方矚目與爭論,環境部於今年公告「碳費收費辦法」、 「自主減量計畫管理辦法」及「碳費徵收對象溫室氣體減量指定目標」等碳費相關三項子法,首波將針對年排放量超過2.5萬噸企業開徵碳費,可以預見將對許多企業造成衝擊。
然而,碳權、碳匯、碳盤查、碳捕捉的專有名詞讓人目眩神迷,更多人有疑問的是,我們目前的「減碳」政策工具與低碳零碳技術,能否抵銷目前的排碳量?減碳的速度及規模趕得上排碳嗎?從排碳高峰過渡到碳中和的過程,需要多長時間?傳統產業能否承受「淨零轉型」所造成的經濟風險?
本週的節目我們特別邀請到中山大學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的兩位專家,一起來跟大家談談如何迎接碳權時代的來臨?我們要如何面對可能引發的各種衝擊?如何從日常生活做起,讓淨零碳排能夠真正實現? -
主持人:郭瑞坤(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教授) 來賓: 夏晧清(國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人科學程助理教授) 楊豐榮(高雄捷運公司公共事務處管理師) 高雄輕軌通車成圓將滿週年,不僅串連高雄捷運,全線行經共18所學校。據今年9月初開學後統計,平均日運量為7733人次,輕軌顯然已成為學生通學運具選擇之一。 為讓在地學子更加認識高雄交通運輸及城市發展,高雄市政府捷運工程局與高雄捷運公司特別針對學校規劃辦理「輕軌成圓,前進校園」活動。除了至市區學校到班傳授科普知識,也針對偏鄉學校設計系列體驗活動。那麼該如何提升學生對輕軌的認識呢?快來和我們一同參與這場捷運知識同學會吧! 本集節目由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郭瑞坤教授主持,邀請國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人科學程助理教授夏晧清、高雄捷運公司公共事務處管理師楊豐榮,共同討論「來場捷運知識同學會-捷運&輕軌列車前進校園及偏鄉」,歡迎市民朋友收聽!
-
主持人:林晉禾(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副教授)
來賓:
侯尊堯(高雄市政府運動發展局局長)
顏克典(正修科技大學休閒與運動管理系教授)
董宗維(國立中山大學網球代表隊隊員)
台灣運動員在本屆奧運中創造了令人驕傲的佳績!在全球體壇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如何讓我國體育人才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成為了備受關注的課題。這次節目將帶您深入了解體育人才培育的現況與未來之路。
除了頂尖選手的培訓外,推廣全民體育、讓更多民眾參與運動也同樣重要。如何在培養菁英的同時,建立一個健康活躍的體育文化?另外,隨著科技日新月異,數據分析和技術應用逐漸進入運動場上。如何將這些技術更廣泛地應用於訓練與比賽之中,也是一大趨勢。
本次節目邀請了高雄市政府運動發展局局長侯尊堯、正修科技大學顏克典教授,以及前國立清華大學體育資優生董宗維先生,共同深入探討如何促進體育發展、資源分配策略,以及科技應用在體育中的未來發展。由三位專家帶來專業見解,為您揭開體育人才培育的面貌。
不論您是關心運動發展的朋友,或是希望瞭解體育產業背後的趨勢,都歡迎您收聽我們的節目,一同探索台灣體育的未來之路!
-
主持人:謝政勳(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來賓:
薛文龍(前鎮區興邦里里長)
謝蕙如(前鎮區興邦社區總幹事)
台灣從進入高齡社會進展到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佔整體20%以上)僅短短8年時間,快速進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比例不斷攀升,台灣社會正面臨日益嚴重的挑戰之一即為「孤獨老」。許多老年人在缺乏家庭照顧、子女遠離的情況下,過著獨居生活,這種孤立不僅影響身心健康,還增加了照護的需求。
為應對這一挑戰,「共生社區」概念開始在台灣興起。共生社區是一種結合社會支持、資源共享與代際互助的社區模式,透過促進居民間的聯繫與互助,解決老年人孤立的問題。共生社區不僅能提供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照顧和支持,還能創造社交互動的機會,讓老年人不再感到孤單。在台灣,孤獨老問題日益凸顯,根據統計,超過25%的老年人為獨居,該族群容易面臨健康、經濟、社會孤立等困境。共生社區不僅能滿足他們的生活需求,還能透過社區活動、共享資源,為老年人創造一個有歸屬感的生活環境。
本次節目將探討共生社區如何對抗孤獨老,並邀請社區工作者分享共生社區的推動經驗,讓我們一起了解如何為老年人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晚年生活。敬請鎖定本周節目,與我們一起了解與面對超高齡社會的挑戰! -
主持人:游尚儒(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來賓:
王文雄(南臺科技大學副教授)
廖國志(國立中山大學公事所博士生)
鄭伃涵(國立中山大學公事所博士生)
為什麼地方會消失?為什麼地方消失是我們共同的危機?為什麼文化藝術可以成為地方創生的能量?
隨著超高齡社會的來臨,日本正積極利用在地豐富多元的人文與自然資源,彰顯地方特色與發展潛力,推動如趨勢產業進駐、藝術駐村、大地藝術季等地域振興政策,以文化藝術驅動地方創生,為地方經濟注入新活力。
台灣與日本同樣面對地方消失的危機,也致力於推動地方創生、吸引青年返鄉回流與父母一起拼搏,台灣應該如何借鏡日本經驗,讓國際文化藝術與在地社區深度融合,將美麗山林與農田化為國際藝術的展演舞台,重新定義人與自然的關係,讓每一位參與者週能沈浸在最深刻、驚艷而充滿感官刺激的體驗之中!
本集節目邀請到剛從日本新潟考察歸國的專家學者與博士生,一起來談談如何透過藝術力量、當地居民智慧及地方獨特資源,共同振興偏鄉農村,以及如何巧妙融合自然地景與藝術,讓大自然的美景成為公眾欣賞藝術的展場空間,開啟一場又一場充滿想像的奇妙旅程! -
主持人:郭瑞坤(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教授)
來賓:
蔡易勳(高雄市政府水利局副局長)
簡煥宗(高雄市議員)
臺灣四面環海,對於颱風來襲已經習以為常,但今年凱米颱風重創造成多處淹水,除了帶來生活不便利及災損,同時也給我們上了一堂深刻的環境課題,當我們站在被水災影響的土地上,應該停下來思考:這場大水想跟我們訴說什麼呢?
近年來受到氣候變遷的衝擊愈加明顯,不得不重新審視我們對於環境保護和防災方式,這不僅是對現有設施、設備的考驗,更是一個警訊,提醒我們在面對未來可能更加嚴峻的氣候挑戰時,該如何因應未來的災害挑戰?水患問題只要交給堤防、水庫、排水系統就好了嗎?希望透過更多的分析討論,讓民眾面對颱風時更加從容,並為防災做好準備!
本節目由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郭瑞坤教授主持,邀請高雄市政府水利局副局長蔡易勳、高雄市議員簡煥宗,共同討論「大水過後,該如何省思環境留給我們的課題?」,歡迎市民朋友收聽! -
主持人:游尚儒(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來賓:沈妙姿(高雄港區土地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為什麼悠遊在高雄港灣的黃色小鴨可以每天吸引數十萬國內外觀光客,帶來超過900萬人潮,創造新台幣140億元的觀光產值?
為什麼輝達(NVIDIA)、超微、鴻海都要來高雄亞灣區投資,讓亞灣區成為半導體封裝、高速傳導及AI應用的研發聚落,讓高雄成為亞洲的AI發展中心?
一百多年前,現代化港口建設與濱線鐵路完工,高雄就此登上國際舞台,開啟港都璀璨風華,曾經是世界第三大港的高雄,是台灣與世界最重要的連結。
現在,高雄舊港區不斷進化,「亞洲新灣區」、「駁二」、「棧貳庫」巧妙融合新舊的空間改造,不但打破市民與港灣的藩籬,也打造高雄碼頭水岸的新風貌,「亞洲新灣區」現在是國際知名的智慧新創科技園區,「駁二」從被歷史塵封的陳舊倉庫中解放,獨特的文創氛圍吸引絡繹不絕的國內外遊客,「棧貳庫」從廢墟變身熱門打卡景點,是充滿在地特色的人氣商場。
高雄大港的故事從來沒有中斷,因為很多人的共同努力,不斷刻畫一個又一個傳奇,也不斷創造新的魅力。
本週的「公事好好說」,我們特別邀請到「棧貳庫」的幕後推手,高雄土地開發公司的沈妙姿董事長,一起來聊聊高雄港灣的前世今生,以及她如何成功塑造棧貳庫(KW2)城市品牌,翻轉舊港區水岸成為高雄文創觀光亮點! -
主持人:謝政勳(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來賓:
李雅慧(高雄市議員)
郭吉清(高雄市舊城文化協會理事長)
左營萬年季至今已歷經22個年頭,從2001年起即由公部門策劃,串聯蓮池潭周邊廟宇及在地社團共同參與辦理。每年舉辦的萬年季不僅是左營地方的宗教活動盛事,更結合了燈會、遊行、表演、市集等活動,不僅是左營最具代表性的傳統節慶,更逐漸成為具文化、民俗、人文與歷史慶典代表且為具知名度的文化觀光活動。該活動不僅凝聚了地方居民情感,亦成為推動左營地方經濟與文化的象徵。每年萬年季吸引來自全台的遊客,為當地商家帶來繁榮,藉由活動可看見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的融合,因此對左營萬年季有著甚高的期待。
然,隨時代變遷,萬年季亦面臨些許爭議。部分人認為活動的商業化過於濃厚,偏離原有宗教與傳統文化之價值與精神;也有人擔心活動規模的擴大影響地方交通與生活品質。本次節目將回顧左營萬年季發展脈絡並探究其初始精神與價值,進而思考萬年季活動對地方甚至高雄市的深遠影響與所面臨的挑戰。
敬請鎖定本周節目,與我們一起找回萬年季的高光時刻! -
主持人:林晉禾(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來賓:
紀沛妤(逢甲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
鄧寶玉(國立中山大學企管管理學系經營管理組博士生)
近年來,寵物產業以驚人的速度崛起,從單純的飼養到全方位的照護,寵物已經成為現代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寵物食品、用品、醫療保健與美容服務的需求不斷攀升,不僅讓寵物的生活質量大幅提升,更成為推動消費市場的重要引擎。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的消費行為也正在發生變革,越來越多的人將寵物視為情感上的支柱,這種深厚的情感連結如何塑造我們的消費選擇?隨著市場規模持續擴大,未來的發展趨勢與挑戰又將如何影響整體經濟?
本集節目由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林晉禾助理教授主持,特別邀請逢甲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紀沛妤與中山大學企管系經營管理組博士生鄧寶玉,共同探討寵物產業崛起與消費市場的變革。歡迎關注寵物產業的朋友們收聽! -
主持人:郭瑞坤(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教授)
來賓:
吳立森(高雄市教育局局長)
李雨庭(高雄市議員)
依據教育部頒布條例,定義偏鄉學校為:「因交通、文化、生活機能、數位環境、社會經濟條件或其他因素,致有教育資源不足情形之公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
偏鄉學校不僅限於地理不便的侷限,還包括衍生的資源匱乏問題,如:教師不足與高流動率、學習資源稀缺且缺乏多元刺激、家庭結構影響學習動力等,眾多先天不利的條件,導致孩子們要透過教育來翻轉生命階級的難度又更高了。
全國縣市各地的偏鄉學校總數,高雄雖稱不上名列前茅,但位處特偏加上極偏的學校數量卻是最多的,再加上高雄「非山非市」地區學校往往更容易被忽略;都同樣面臨嚴重人口老化,而資源卻總是進不來的困境。
因此如何透過政策協助資源妥善到位?串聯社區、民間團體的共同合作,建立在地偏鄉教育支持系統?進而有效協助孩童在完善的教育環境下成長,是我們要共同探討的。
本集節目由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郭瑞坤教授主持,邀請高雄市教育局局長吳立森及高雄市議員李雨庭,共同討論「偏鄉教育資源的引入,該如何落實?」,歡迎市民朋友收聽!
附註:條例資料來自於2017年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目《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第四條之1規定。 -
主持人:游尚儒(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來賓:鍾明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助理教授)
人工智慧正以驚人的速度改變我們的生活,也引發許多討論與爭議。從藝術創作到家居生活,從商務應用到公共行政,AI似乎無處不在,又無所不能!然而,在這看似無限美好前景的背後,又隱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挑戰與倫理議題?對社會又可能產生什麼樣的衝擊?
生成式AI的應用日趨廣泛,在倫理規範和法律框架上卻也隱含諸多風險與挑戰,例如,法令規範如何保護個人隱私免受無意間的侵犯?生成式AI打破創作的界限,重新定義什麼是「創造力」,然而,創作內容的智慧財產權是否存在模糊地帶?另外,AI技術在偵查犯罪、教育和社會文化影響方面展現出巨大影響,但同時也可能帶來權力的濫用、監控的橫行,甚至威脅民主自由的存續。
本週,我們邀請AI專家一同探討AI在創意產業中的應用,以及大數據對於人類活動的影響,我們也特別關注假訊息的生成與傳播問題,探討生成式AI在製造和傳播假訊息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政策和技術解決方案在遏制假訊息方面的效能和倫理考量,反思我們在迎接AI新時代的同時,如何在這場科技革命中保持人類的核心價值!
請鎖定我們的節目,一起探索AI的無限可能! -
主持人:謝政勳(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來賓:王宏榮(高雄市政府經發局副局長)
葉品咸(地球公民基金會專員)
十年前深夜所發生的731高雄氣爆事件,震撼了全台灣。這場災難不僅讓我們看見了工業城市的脆弱,也迫使我們重新審視都市中工業管線的管理與安全。氣爆事件後,高雄市政府推動工業管線的全面檢查和升級,強化監控與管理,致力於防範類似事件的再度發生。然而,高雄的變化不僅限於安全措施的加強。這十年來,城市發展也逐步向前邁進。政府推動多項城市更新計畫,改善基礎設施,美化市容,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產業轉型也是重中之重,傳統重工業逐漸向綠色科技和創新產業轉型,吸引投資和人才。
但在變化的同時,高雄依然保留著其工業城市的底蘊。港口繁忙、工廠林立,這些「不變」的元素依然構成了高雄經濟的脊梁。如何在保持工業優勢的同時,推動城市向更安全、宜居的方向發展,成為高雄未來的重要課題。本週節目將深入探討這氣爆後十年間高雄的「變」與「不變」,了解工業管線管理的改進、城市發展的新方向、產業轉型的推動,以及如何打造一個更安全、宜居的城市。請鎖定本集節目,一起「看見」工業高雄的「變」與「不變」!
-
主持人:蔡宏政(中山大學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主任、海洋事務研究所所長)
來賓:
林美吟(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秘書長、台灣獼猴吱吱黨發言人)
簡煥宗(旗津|鼓山|鹽埕高雄市議員)
高雄人一定要知道的事!
本次節目聚焦於高雄地區的獼猴生態及人猴共生的挑戰與未來
我們要如何與獼猴一起生活呢?
✓高雄地區的獼猴生態
✓獼猴共存協會的使命
✓遷移原因及應對措施
✓培訓員的挑戰與收穫
✓人與獼猴的共生願景
了解更多關於人與獼猴共生的重要議題,共同創造和諧共處的友善環境! -
主持人:郭瑞坤(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教授)
來賓:
王正一(高雄市捷運工程局副局長)
林志誠(高雄市議員)
歷經十二年的等待,高雄捷運終於迎來全新站點——岡山站(RK1)!不僅代表岡山正式納入高雄捷運生活圈的一環,也將進一步帶動北高雄的發展,成為岡山重要交通樞紐。然而對岡山居民而言,卻是歷經長達六年的交通黑暗期,嚴重衝擊在地商家生意,而試營運後亦衍生行車噪音等課題。
究竟捷運岡山站(RK1)對高雄市發展扮演何種關鍵角色,需以六年陣痛期換來新站點?此期間,市府又是如何與地方溝通,以改善並降低對民眾的生活影響?而目前市府也正積極推動往北延伸至路竹、臺南奇美博物館、臺南高鐵站等地,又將為高雄、臺南兩地帶來哪些可能性?
本集節目由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郭瑞坤教授主持,邀請捷運工程局副局長王正一及高雄市議員林志誠,共同討論「捷運岡山站(RK1)開通!捷運紅線將對北高雄發展帶來哪些影響?」。歡迎市民朋友收聽,共同關注高雄捷運的發展! -
主持人:游尚儒(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來賓:簡旭伸(台灣大學地理系特聘教授)
過去數十年來,為了台灣的經濟發展,重工業城市是高雄的宿命,空氣污染是高雄人揮之不去的陰霾,文化沙漠是外地人對高雄的嘲弄。
近年來,高雄逐漸在蛻變,為了擺脫宿命,產業不斷升級轉型,為了清新空氣,打造水與綠的宜居城市,為了洗刷文化沙漠的污名,高雄有全台灣最蓬勃的演唱會經濟。
城市轉型正在進行,城市形象正在改變,高雄人、水、空氣的關係也正在變化,過去被重工業高污染環繞的區域也成爲轉型正義的象徵。紅毛港遷村四十年,大林蒲遷村計劃在多年的延宕、衝突與爭議中逐步推動,這不只攸關高雄的城市發展,更是整個台灣上兆產值石化產業能否加值升級的關鍵。
因此,我們特別邀請到曾經帶領學生深入研究大林蒲社區的台灣大學地理系簡旭伸特聘教授,一起談談這個被粉塵、工廠包圍的工業污染「犧牲帶」,從大林蒲的前世今生談到高雄港的水岸再生,從空氣與風的流動談到與國家資本抗爭的社會運動,一起思索如何落實高雄轉型的公平與正義! -
主持人:謝政勳(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來賓:
李昱璇(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總會組長)
曾承豐(高雄市大寮區中庄里里長)
隨著台灣即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迅速增加的老年人口帶來巨大的照顧挑戰。傳統家庭照顧模式及當前照顧人力漸趨高齡,逐漸難以應對龐大的需求。因此,尋找創新且可持續性的多元照顧模式成為社會當務之急。在此背景下,「共生社區」概念逐漸興起,衛福部於2022年頒布的「高齡社會白皮書」及「因應超高齡社會對策方案(112-115 年)」中,將「營造在地共生社區」納入行動策略。共生社區是指透過社區內的資源共享和互助合作,為長者提供多層次、多元化的照顧服務。該模式可適時運用政府照護資源,不僅處理長者照顧問題,亦促進社區成員間的交流與互動,增強社區凝聚力。
推動共生社區需政府、社會組織及居民的共同參與。政府可通過政策支持和資金補助,鼓勵社區設置共生設施,如日照中心、社區食堂等;社群組織可發揮專業提供照顧服務和志工培訓;而社區居民則可藉由互助合作,共同參與社區活動,建立緊密的社區照護支持性網絡關係。
本集節目將邀請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來分享其如何協力在地社區組織,營造具人情味,跨世代、跨族群的社區互助經驗;以及邀請大寮區中庄里里長分享樂齡友善照顧、老幼共學共融的社區行動。共生社區的興起為在地安老帶來新的契機,通過互助和資源共享,迎接超高齡社會的挑戰。請鎖定本集節目,探討共生社區的發展和未來! -
主持人:蔡宏政(中山大學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主任、海洋事務研究所所長)
來賓:
王聖源(領導力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
吳思璇(高雄市勞工局訓練就業中心委外職業訓練組組長)
綠領是時下最夯的跨領域轉職
面對2050淨零挑戰,臺灣正在積極培育這股新興力量,迎接淨零轉型的挑戰!
立即瞭解高雄企業對綠領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及綠領職缺的特色和未來發展!
廣播亮點
✓綠領人才短缺,企業急徵!
✓高雄熱門綠領的職缺特色
✓人才薪資表現及產業發展
✓如何選擇有效的培訓課程?
✓綠色職場與人才培育資源
一起探索綠領人才的未來,為永續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
主持人:郭瑞坤(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教授)
來賓:
吳文彥(高雄市都市發展局局長)
黃飛鳳(高雄市議員)
隨著高雄縣市合併至今已經13年,市府推動多項建設專案,提升市區與鄉村的連結。然而,偏鄉地區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仍然存在,不僅影響當地居民的生活品質,更關係到區域發展,影響整個城市的未來。
高雄市區發展藉由演唱會經濟、智慧城市、亞洲新灣區等吸引大量人潮與資源挹注;反之,根據113年5月民政局資料,大樹、林園等「非山非市」的區域人口持續流失,過去一年有9個月人口呈現負成長。且相較99年11月縣市合併以前的人口資料,大樹區減少8.2%;林園區減少3.4%,高於舊高雄市區人口減少率2.8%。
此外,大樹、林園兩區出生率下降至5.71‰,65歲以上人口占比達18.95%。地區公共建設資源不足、生活機能不佳,使得人口持續往都會區集中,尋求更好的工作機會和教育資源。
城鄉發展不均的挑戰包括生活機能、交通與就業等方面,合併後的高雄市轄域寬廣,市區和鄉村在資源分配上有哪些差異?非山非市的區域又該如何獲取資源挹注?面對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市府推動哪些政策調整地區整體規劃?這些政策能否吸引青年返鄉就業?或是青年依舊往都會區集中?
本集節目由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郭瑞坤教授主持,與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局長吳文彥、高雄市議員黃飛鳳,共同來討論「大高雄縣市合併13年,城鄉發展均衡了嗎?」,歡迎市民朋友收聽! - Visa f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