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snitt
-
梅特林克:《青鸟》(Lloiseav blev,1908)
本书是比利时剧作家梅特林克(1862-1949)写的梦幻剧,久已脍炙人口。作者用戏剧的形式,表现了贫苦樵夫的两个孩子蒂蒂尔和弥蒂尔在圣诞节前夕的梦中世界。
一天,仙女来到蒂蒂尔和弥蒂尔身边,请求兄妹俩为她病中的女儿捕来一只“青鸟”,仙女还给他俩一只有魔法的钻石戒指,转动他,可以使万物显灵或使万物消失。由于俩人转动戒指时用力过猛,光、水、 面包、糖、火、牛奶、猫、狗的灵魂再也无法消失,于是二人和它们一起上路,去寻找“青鸟”。一路上,他们游历了各种不同的国家,不断经历各种奇异的体验。在“思念之土”,兄妹俩遇见了死去的爷爷、奶奶以及兄弟姐妹。在夜宫,他们又看到了疾病、恐怖、战争的本来面目, 那里虽然有很多的青鸟,但一捉到手就都纷纷死去。二人在经历了夜晚的森林和墓地后,来到“幸福之园”。在这里,形形色色的幸福显现出来,使兄妹俩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当蒂蒂尔询问“青鸟”一事时, “幸福”们大笑不已。他们又来到“未来王国”,聆听地球光辉灿烂的前景,之后梦醒了。回到现实以后,家中的样子完全变了。这时邻居大娘为了生病的女儿而来向他俩借鸽子,鸟笼中的鸽子在他俩看来就像只“青鸟”。大娘的女儿一见到鸽子,霍然而愈。大娘又把鸽子送了回来。 蒂蒂尔要给鸽子喂食时,鸽子却腾空飞去。蒂蒂尔对台下观众喊道:唯见到鸽子,请给我们送回来!” 这个童话剧告诉人们:“青鸟”代表幸福,它是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到的;当你把幸福给与别人时,你便得到了幸福。这正是这个剧的主捷。作者把这一简单的道理寄寓于一个美丽的梦中展现在观众面前。 特林克于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是一位有世界声誉的文学家。其他的主要作品有《不速之客》(1890)、(普莱雅斯和梅丽桑德) (892)及《们丁达奇尔之死》(1894)等。 -
瑞典小说家斯特林堡(1847(D--1912)所写的独幕剧。作者过主人公朱丽N小姐周围的人际关系,描绘了当时(1889年第二国原兴迎之际)阶级间的意识对立。
放事发生在约节的前一天晚上。在伯爵家中,男仆约和女厨于宽凰斯蒂尔正在议论朱丽小姐。原来,朱丽小姐和未婚夫的关系破裂了,燃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心乱如麻。圣约翰节的晚上,朱丽小姐没商同父亲一邂外出,而是一个人留在家里。朱丽平素自由任性,在家里举办舞会,以勇仆约瀚做舞伴一起跳舞。她极尽放荡之能事,趁着酒意及生理上的需求引诱约翰上钩。起初约翰慑于自己的身份不同而惶恐不安,但最后还是和朱丽小姐发生了关系。有了这种关系以后,约翰一改仆人的面目,自尊自大起来。朱丽既已委身于约瀚,便努力要得到他的爱情、由于有了这种不正当的关系,约翰便产生了和朱丽小姐一起离家出走的念头。朱丽已经意识到,由于自己一时冲动而惹出了大祸,所以只能听从约翰的安排,做好次日早晨动身的准备。但有一件事惹恼了朱丽:朱丽有一个爱不释手的鸟笼子,约翰认为这时已经顾不上这个, 竟杀死了笼子里面的小鸟。正在这时,伯爵回到家中,伯爵的一声呼唤, 约翰立时恢复了仆人奴颜卑膝的本色。朱丽见了后顿时大失所望,抢过约翰手中的剃须刀,摇摇晃晃地奔出门外。
这个最后场面,暗示了女主人自杀的结局,这是一幕杰出的悲剧。 作者把人偶然间被某种冲动和欲求所左右,从而动摇,从而改变了行为时的复杂心理和感情的起伏描写得深刻入微。这部作品是作者带有自然主义倾向的代表作,在刻画出身、身份的差别以及特权阶级与下层阶级的对立这一主题方面非常成功。《在罗马》(1870)是他的处女作,主要作品有《红房间》(1879)、《狂人辩词》(1893)等。在《到大马士革去》(1898-1904)之后,作者脱离自然主义而转向社会主义。
1斯特林堡的生年应为1849年。--译注 -
在波折连连的人生挑战中,尼尔斯轮奈不断地寻求个人信仰与精神寄托,抗争、失落直至人生尽头。这是一个关于青春、理想、爱与失去的故事。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位俘获无数读者心的角色背后,作者是如何用细腻笔触和自然主义风格,展现人性中美好与失落的。
雅科布森:《尼尔斯·伦奈》R(Niels Lyhne,1880)
本书是丹麦作家雅科布森(1847一1885)的代表作、作者用优美和带有感伤情调的语言,描绘了尼尔斯·伦京的青年时代,他追求获得自我与发展自我,追求充足的精神生活,他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与上帝抗争,他希望从周围人身上发现人性的美。
尼尔斯·伦奈的父亲是一个富有才于的现实主义者,他的母亲充满对诗和美好事物的憧憬。他从幼年时起便生长在童话与诗的环境中, 是一个富于情感的少年。他钟情于美丽的表姐,但她突然去世人间。这给尼尔斯·伦奈很大的打击,使他怀疑上帝是否真的存在。经过激烈的思想冲突,他背叛了上帝,与之彻底决裂。他来到首都,梦想当一名诗人,但没能写出称意的作品。他所爱的女人又背弃了他,他又经历了亲友和母亲的死,他失去了一切。孑然一身,背井离乡,流浪四方。后来他返回故乡,勤劳工作,重新建立事业,娶了一位年轻貌美的妻子。然而好景不长,爱妻与爱子先后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强烈地动摇了他的信念。正当他对生活失去信心,濒临绝望时,内战打响了,他报名上了前线。在战争中他胸部中弹倒了下去。弥留之际,他依然不信奉上帝,拒绝牧师为他祈祷,最后在孤独和绝望中离开了人间。
里尔克十分赞赏这部小说,评价说“既壮丽又意境深远”。可以说它是作者呕心沥血、力求尽善尽美而创造出的硕果。细致的感情描写, 主人公的多姿多彩的命运,深深地吸引了读者。雅科布森是自然主义文学的先驱,因为37岁即行早逝,所以留下的作品不多。除本书外还写有《莫恩斯》(1872)和《玛丽亚·格鲁卜夫人》(1876)。 -
塞万提斯:《唐吉河德》 (Don Quijote,1605--1615
本书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1547-1616)著的一部讽刺小说。据
说作者创作这部小说(书的全名是《奇情异想的绅士唐吉诃德·德·拉·曼却),目的是刹住当时的骑士传奇流行势头。小说分正篇(1605)和续篇(1615),最后合二为一,成为一部长篇小说。小说的核心基本都在正篇里。
主人公唐吉河德是西班牙偏僻的拉·曼却地方穷乡绅吉哈达的别名,他整天沉迷于骑士传奇之中,并幻觉自己已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于是外出行侠,试图建功立业。唐吉诃德就是在他游历时所起的名字。唐吉河莓(即吉哈达)骑在取名为“驽骍难得”的瘦马上,把邻居桑丘· 潘沙作为侍从,主仆一起冒险出征。他把杜尔西内亚公主这部小说是文艺复兴时期刚刚兴起的欧洲近代小说的先驱。在以真实描写人为主题的近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里,都有《唐吉诃德》的浓重投影。 -
薄伽丘:《十日谈》(Decameron,1349)
本书是散文之父、14世纪意大利最重要的文学家薄伽丘(1313 1375)的作品。
1348年,可怕的黑死病从地中海沿岸蔓延到中欧,大批大批的人病死,国土一片荒凉,在这种背录下,有三男七女为了逃避黑死病面从佛罗伦萨跑出来,移居到一座别墅,为了消磨时光,他们每人每天按顺序讲一个故事,10天里共讲了100个放事,这就是《日谈》。
虽然每一个故事篇幅很短。但故事中的人物多种多祥,有王侯费族、教皇、僧侣、艺术家、商人.高利贷者、农民。厨师、小偷等,各个阶层的人物尽收眼底,用各种不同的形式描写出场的人物,有幽默笑话,有带有色情的艳事,还有充满辛辣讽刺的故事、罗曼史、悲别等等特别是作者占用很大篇幅用电讽的笔调描述了男女间的淫荡行为和修女堕落后丑态百出的极为租俗的犯罪行为,语言猥表之处很多,因而在当时争议颇大。
虽然故事的表达形式很简单,但各个故事毫无拘束地自由来,这一点证明了意大利市民在文艺复兴时期已经能够摆脱中世纪的束缚, 追求自由生活。这正是这部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原因所在。和但丁的《神曲》相辉映,(日谈》被称作人曲》,这也恰好反映了这部作品的特点。(十日谈》是近代短篇说的先驱,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
但丁:《神曲》(Divina Commedia,13 00-13 21)
本书是意大利诗人但丁(1265-1321)的宗教性叙事长诗.全诗共分三部,即《地狱》、《炼狱》、《天国》,共14233行。
但丁本人就是诗中的主人公,在罗马著名诗人维吉尔及但丁的恋人贝雅特里齐(均在阴府)的引导下幻游了彼岸世界。这时的但丁35 岁,正为怀疑一切而烦恼。他幻想自己自1300年4月7日起作了一个星期的旅行,在那里有历史上古今中外的名人,还有神话社会及怪善。 在地狱、炼狱里,阴间的人为了赎回生前的罪过而受着狂风火雨的惩罚,基督教的异端者们在墓穴里散发着臭气;自杀者被变成荆棘,并被怪鸟无情地啄食。但丁所目猪的彼岸正是人类死后的世界,在这个天国里同时也洋溢着上帝给与人类的爱。游历了一番之后达到至高至善境界的但丁,领会到基督三位一体的奥义,返回了下界(此岸)。这部长诗象征着人的一生需经历错误与苦恼的折磨,然后才能求得灵魂的
净化。
长诗中出现的贝雅特里齐是但丁18岁时的恋人。她出自佛罗伦萨吉伯林党的名门望族。但丁把对她的爱还寄托在他的另一篇作品(新生》里。在但丁25岁时,贝雅特里齐离开了人间,这使但丁的精神世界一时几乎陷入崩溃的地步。据说他在这时阅读了波伊提乌和西塞罗也读了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到冥府旅行(遨游彼岸世界)出自荷马,但丁的《神曲》继之,但丁是通过维吉尔达到的。但丁的代表作除了已经提到过的《新生》以外,还有《论俗语》。但丁作为政治家,还写过呼吁意大利统一的作品《帝制论》等。 -
《一千零一夜》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段阿拉伯的夜晚和深邃文化的见证。一个国王对女性的失去信任,将带来灾难,直到一位智慧的女子用连续讲一千零一夜的发送起愈合了国王之心。这本故事集不只带给我们幻想与冒险,更揭示了女性智慧与力量,一览子女如何利用故事的力量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
《一干零一夜》(Arabian Nights,?)
书名的原意是“阿拉伯的夜晚”。这是一部篇幅很大的故事集,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据说起源远在公元3世纪.它不仅是一般读物,它因所叙述的内容而一直为阿拉伯民众所熟悉和喜爱。开头第一篇《山鲁亚尔及其兄弟的故事》说明了全书的起源。
残暴、狂虐的山鲁亚尔和他的弟弟都发现了王后与人私通,于是杀死了王后。他们在旅途中感到女人的可怕,察觉天下不会有守贞节的女人存在,于是命令每夜送一个少女进宫,翌晨就将其杀掉。全国的少女门被斩杀殆尽,只剩下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和她的妹妹这姊妹二人.山鲁佐德自告奋勇前往国王的御殿陪国王过夜,她想出一计,说是想和妹妹告别,让国王把妹妹唤来。妹妹让姐姐讲一个有趣的故事,于是姐姐就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国王被山鲁佐德的事迷住了,不知不觉已到了次日早晨,国王很想知道故事的结尾,就让山件佐德在下一个晚上接都讲。山鲁佐德每夜都讲一个很新奇的故事,就这样度过了一千零一夜,国王的心被感动了,于是迎山鲁佐德为后,一起过着和平、幸福的生活。
山鲁佐德讲的故事中有男女恋爱的故事、艳情故事、幻想故事、强盗和打仗的故事,还有行使魔法的故事、现实人物轶事,题材丰富多采。 千姿百态,其中《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和神灯人.(辛伯达航海旅行记》等故事深受世界各国儿童的喜爱,可以说,(一千零一夜》是一座充满梦想与冒险的宝藏。
译注(-千零一夜》成书的上限大约在公元8、9世纪之交;成书的下限,大约为15 世纪末或16世纪初,那时才在埃及基本定型。本书又译《天方夜》.一-译注 -
索福克勒斯:《奥狄浦斯王》(Oidipus Tyrannos)
本书的作者是索福克勒斯(公元前496一前4033),他与埃斯库罗斯、欧里庇得斯并称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奥狄浦斯王》是以希腊神话时代的忒拜国国王奥狄浦斯为中心展开的。 忒拜的前王拉伊奥斯在山中被人杀死,后来奥狄浦斯因为猜破了狮身人面女妖斯芬克斯的谜语,被推举为王,并娶了前王之后伊俄卡斯忒为妻。这时奥狄浦斯主统治下的忒拜流行瘟疫,奥狄浦斯委托王后的弟弟克瑞翁向阿波罗神祈求神谕。克瑞翁回国后传达了“必须除去杀害前王的凶手”才能解除瘟疫的神谕。于是,奥狄浦斯向先知求教,知道凶手正是自己。他以为这是克瑞翁的阴谋,勃然大怒,王后从中劝解才把事态平息下来。实际情况是伊俄卡斯忒原由神示知道,将会被自己的亲生儿子杀死,但是她不忍心杀死自己的儿子,于是让仆人把他抛弃, 仆人又把婴儿寄托给一个牧羊人,后来这个孩子被科任托斯王收养,他便是奥狄浦斯.正在这时,从科任托斯来了一个使者,带来了科任托斯王死去及奥狄浦斯被选为继承人的消息,这个使者正是从牧羊人手里接过婴儿(即奥狄浦斯)的那个人。奥狄浦斯为此事证明了自己不是杀死前王的凶手而感到欣慰。但随着查询工作的进展,他知道了自己就是正被追查的犯人,前王正是他的生父,妻子伊俄卡斯忒原是他的母亲。 奥狄浦斯知道这可怕的事实后,便刺瞎了自己的双眼,把忒拜委托给克瑞翁治理,然后带着和母亲之间所生的两个女儿1自行放逐。伊俄卡斯忒也自杀身亡。
根据这个故事,后世把杀害父亲的心理状态称为“恋母情结”。故事中的克瑞翁在索福克勒斯的另一作品《安提戈涅》中作为王出现。现存的索福克勒斯作品还有《奥狄浦斯在科洛诺斯》、《菲罗克忒忒斯>等七部。据说如果包括已经遗失的作品在内,他有123部悲剧及诗作等。 -
荷马:《伊利亚特》(Ilias,7)
本书是荷马(公元前800)的作品。它与《奥德赛》2并称为古希腊最古老、最长的叙事诗。这两部作品同是以特洛伊战争为题材。《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描写英雄奥德修斯的飘流四方和杀死逼迫他妻子的求婚者的故事。前者有15693行,后者有12110行,两部作品都分成24卷。
特洛伊的神庙祭司,要求进攻特洛伊的希腊军统帅阿伽门农把他的女儿放还给他,但遭到阿伽门农的拒绝。结果特洛伊神向希腊军散布瘟疫。阿基琉斯知道以后,向阿伽门农要求将祭司女儿归还给他,但也没有得到允诺。阿基琉斯因为勇士的“荣誉”受到伤害,愤而退出战斗, 阿基琉斯的母神忒提斯让希腊军尝受到战败的滋味。阿伽门农请求阿基琉斯的谅解,阿基琉斯答应出战,但没有奔赴战场参战。阿基琉斯的密友帕特罗克洛斯借了他的盔甲上阵,但被特洛伊人的大将赫克托尔所杀。阿基琉斯悲痛欲绝,决心出战,杀死了赫克托尔。故事发展到了高潮。
赫克托尔临终时,要求予以埋葬,但愤怒的阿基琉斯将他的尸体拖在战车后加以侮辱。特洛伊的老王、赫克托尔的父亲乞求给予赫克托尔最后也是最大的“荣誉”。阿基琉斯亲自抱起赫克托的尸体,安放在老王普里阿摩斯的车上。阿基琉斯拥有女神忒提斯为母亲,为人世间的悲悯而生。故事最后以特洛伊人的悲痛号泣悼念赫克托尔之死(人类的死亡)来结束。
“伊利亚特”意味着特洛伊的别称伊利昂之歌,它描写了10年特洛伊希腊战争中的几十天所发生的事情。荷马其他的作品有《荷马赞歌》、《蛙鼠之战》,但不知是否他的真作。
又译《伊利昂纪》。--译注
一译《奥德修纪》,与《伊利亚特》为姊妹篇。--译注
该战争是恺撒文明最盛时期的事件。19世纪后叶德国人施利曼背诵了荷马的全诗,致力于寻找特洛伊这个地方,终于在小亚细亚的西北端发现了该地,震惊了世界。 -
索尔仁尼琴:《癌病房》 (Ракеевый Кормус, 1967)
本书是索尔仁尼琴(1918-) )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因为苏联禁止在刊物上登载(1966年),所以是在西方国家出版的。主题是以癌病房的医生和患者为主的一群人面对生死的斗争,舞台是塔什干市的综合医院。全书分为两卷,第1卷描写的是1955年2月初的一周间,第2卷是其后的一个月即3月上旬。
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苏联的政治和社会发生了变化,小说就是以这一变化的发展为背景的。书中细致描绘了医院里各种各样的对话和行动,没有展开情节的主要人物。如果就故事展开中的关系而言, 也仅是科斯托格罗托夫和女医生甘加托洛、护士卓娅之间的友谊而已。
科斯托格罗托夫是个34岁的男子,过去因为政治原因而被流放, 现在因为治疗癌肿瘤而被带到医院。和他对立的人物是罗萨诺夫,那是文学
个具有小官僚型思想和经历的人物。罗萨诺夫认为揭发社会的不纯分子和反苏分子是“正义”的,是肩负社会利益的斯大林体制的体现者, 但悬,像梦魇一般,发生了斯大林之死及马林科夫下台的事件。癌,正是考验每个人的自我确认以及自我欺骗的试金石。患者们经历各异,病情不同,人各一面,表现迥异,形成各个人物之间的争论。波德维耶夫, 谢尔宾、瓦捷姆、焦姆凯、阿夏、恰鲁依等,每个人对癌症的斗争,多方面表现了人的本性。与此同时,平行地描写了医生们的活动。使人感到,这是一幅苏联社会的缩影。
科斯托格罗托夫随着治疗的进展,燃起了再生的意志。他随着身体的恢复,也萌生了对性的要求,与两个女性加深了关系。很快到了他出院的日子,但他在电车中终于知道,自己虽然对性的要求炽烈,然而已经没有肉体上的能力了。
作者在这部作品中,不在于揭示人的行为的价值面,而是着重探求病与死、改组社会、男女间的性关系等人的精神原则和道德真理,揭示它们的基准。作者站在现代反苏维埃体制知识分子的前列,结果因有这部作品而被放逐国外。其他作品有:《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1962)、《炼狱》1、《1914年8月》、《古拉格群岛》,自传《小牛撞橡树》等。 -
法捷耶夫:《青年近卫军》(Mo.JIonaa TBapAHa,1945)
本书是法捷耶夫(19 01-19 56)的长篇记实小说。小说根据事实描述了乌克兰顿巴斯矿区的克拉斯诺顿市,在1942年为了展开对法西斯德国军队的地下斗争,十几个青年组织起来,进行了英勇的战斗,以及他们的壮烈牺牲。
1941年苏德战争开始,7月德军进入克拉斯诺顿市。市里人民开始逃难,撤退的军队和逃难群众乱成一片。其中奥列格、邬丽亚二人遇到瓦尼亚,又认识了老革命战士瓦尔科。逃难不成又返回市里。城市已为德军占领,建立了严酷的“新秩序”。在这种情况下,以奥列格为核心的10个年轻人,建立了地下抵抗组织,“青年近卫军”诞生了。福明本应成为青年近卫军的一员,但是他私通德军,造成68名老少男女被捕, 后被虐杀。青年近卫军愤怒不可遏止,坚决复仇。他们捉住了福明,把他处死示众。青年近卫军的行动极为迅速。为了偷袭俘虏收容所,营救被俘同志,他们截断了德军的补给线。在十月革命节25周年,到市内建筑物上悬挂红旗。在此期间,德国宪兵队严密搜捕,瓦尼亚和斯诺霍维奇被捕,这意味着青年近卫军的解散。旋即又有数十名队员被捕。这时苏联红军已反攻至此。奥列格也遭逮捕。日夜反复严刑拷问,但他们坚持抵抗到底。很快到了最后牺性时刻,煤矿的竖井成了刑场。他们被推下竖井,重叠压在一起,结束了年轻的生命。在此一周后,城市由祖国收复。
这部作品的特点,不仅在于记下了事实和行动,而且出色地把握住了青年们的敏锐感觉和心理、正义感,对祖国的爱,青年人成长的纯真努力。因为发表后即受到党的批判,1951年又行改写。法捷耶夫于1956 年曾担任苏联作协主席1。苏联批判斯大林后他突然自杀。 -
一位哥萨克小伙子的命运如同跌宕起伏的河流,《静静的顿河》带你走进他的爱情,战争和革命交织的生活。作品缜密细腻,穿越时空向我们展示战火中人性和社会的变迁。可谁知,背后居然隐藏着白军将军的手笔和政治色彩的修饰?跟随小说主人翁的足迹,一探究竟。
-
仓堡:《D·E·托拉斯》(TpecT I.E,1923)
本书速更伦堡(891一1967的幻想小说,自20世纪初期开始,战愈草命震荡藿欧洲,爱伦堡身历其中本书就是以他的经验与理智结合商产生的实验性小说、根据卓越的构思和恐饰的现实,描写了欧洲世灭亡的经过。
1927年4月 1送到君临美国产业界的峰头大王特华渥德、钢长太王杰普斯、石油大王的儿子赫尔德里面前一个文件,是(实施消灭欧海汁划的通知》、书面上盖有D·E·托拉斯的图章和愿斯·博特的签名。D·E·托拉斯的合义是“为使欧洲灭亡的托拉斯”是一个秘密细织托拉斯的负责人是付等样人呢?为什么要搞这样一个异想天开的计划呢故事就人这个主人公恩斯·博特的诞生开始.他是摩纳哥的国王随意生下的私生子。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大赌博的嗜好、异乎寻常的冒险性格和行动力量,这是产生这一计划的渊源。他从少年起就在欧洲各地放荡,但是没有能使他中意的事物。一次,他在巴黎遇见了趾高气扬的露西·弗拉门格小姐,立即产生了爱恋之心,心中燃烧着炽烈的爱情火焰,但对方不予理踩,失恋。这时他心中萌生了重大的决定。恰巧在这时发生了世界大战,把他编入德国军队.他去了俄国,在那里参加了共产党,其后又返回资产阶级国家,得到亿万资财.这时他确信欧洲文明正在走向毁灭,现实社会的丑恶日增无已:因而要保护这个文明, 就必须使它灭亡他赴美实施这一灭亡计划。由于得到美国产业界三个大人物的支持和资助,D·E·托拉斯逐步完善了组织,开始了活动,于1927年到1940年之间,终于灭亡了欧洲。欧洲各国是在各自不同的条件下灭亡的。作者对这些情景的描写,既出乎人们意料地动人心魄,又富有现实意义。
这一异乎寻常的作品,扩大了迄今为止的小说世界,新颖的结构和富有智慧的讽刺,给文学树立了新的典型、爱伦堡作为一个苏联作家, 更活跃于广阔的国际舞台上.主要作品有《巴黎的陷落》(19421)、 《暴风雨》(1947)、《解冻》(1956)、自传《我的回忆》(1960-1965) 等。 -
对过去生活坦然处之的朗涅夫斯卡雅夫人,她的哥哥加耶夫,随波逐流的现实主义者陆伯兴,寄希望于未知的未来的年轻人阿尼娅及其恋人。
樱桃园的主人朗涅夫斯卡雅因为她的丈夫死在这片美丽的庄园上,更遭到了儿子溺死的惨重打击,所以便不打算再回到樱桃园居住而移居外国,计划带着17岁的女儿阿尼娅回到阔别五年的巴黎去。但这个决心未能实现,仍旧回到了乡下。但是她不改都市浪费生活的积习, 经济很快陷入窘境,所以想把樱桃园拍卖出去。暴发户陆伯兴是朗涅夫斯卡雅家农奴的儿子,他建议不要把樱桃园转手让人,而是砍倒樱桃树,把土地租出供别人建成别墅。但夫人和加耶夫都不同意。另外,阿尼娅和她的恋人因为憧憬将来的光明生活,也主张离开此地。故而终于拍卖了出去。然而事情正是如此,陆伯兴中了标。夫人知道后,竞惊过去。住在樱桃园的人们,为了新的生活,抱着不同的感慨各奔前程。 樱桃园中伐倒樱桃树的声音不断在空中回响。
作品的情节就是如此,没有一定的英雄行为和戏剧性的场面,彻底改变了历来的戏剧观。但是在其中所表现的老练的对人的观察和戏剧技巧,现实主义手法的高度发挥,博得了极高的评价。契诃夫在20年的作家生涯中,创造了大量作品,主要的有剧本《万尼亚舅舅> (1897)、《三姊妹》(1901)及短篇小说《第六病室)、《没意思的故事>、 《决斗》等名作传世。 -
一伙被社会所抛弃的人群,丧魂落魄地聚集在一个自炊自食的小客店里。这里是见不到阳光的人生的尽头,社会的底层,人们呻吟挣扎度日。夜店的老板柯斯狄略夫贪婪地从这一伙人中榨取金钱。一天,来了一个陌生的老人投宿,这个老人是给痛苦的贫民以安慰的游方僧鲁卡。鲁卡以死后心灵的平静和幸福的说教劝说妻子生命垂危的锁匠克列士奇。他劝说戏子寻找那“免费医院”去治病。妓女娜思佳一心觉得自己就是所看的通俗恋爱小说里的主人公,认真地听着鲁卡的谈话。在这些人中还有家传当小偷的贝贝尔,希望看到自己的将来,想跳出这底层生活,改邪归正.他和店主的女人瓦西丽莎私通,但实际爱的是她的妹妹娜达莎,怀着一个同她一起逃出底层的梦。结果被瓦西丽莎知晓, 她痛打了她的妹妹,还让贝贝尔去杀她自己的丈夫。鲁卡知道后,劝贝贝尔逃走,但是贝贝尔看到虐待娜达莎的店主,便打杀了他。在骚乱中, 老人鲁卡若无其事地消失了。事情告一段落。住在夜店的人们,在聚会中一面怀念老人鲁卡,一面聊天(第4幕)。他们当中以赌博骗人的萨金知道鲁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说:“老头子是个骗子呀。什么是真实?人,只有人,才是真实的。老头子明白这个.......的确如此。老头子是在撒谎,然而,那是觉得你们可怜,同情你们。畜生!......撒谎是奴才和主子的宗教。真实的是自由的人,他们是上帝。”萨金的呼声,表示了对人的高度信任。
《底层》在近代戏剧中是屈指可数的杰出作品。自1902年在莫斯科上演以来,陆续在全世界演出。高尔基被称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之父,对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有巨大影响。其他主要作品有:《鹰之歌》 (1895)、《海燕》(1901)、《母亲》(1907)等,自传体作品有《童年》 (1914)、《在人间》(19162)等。 -
本书是迦尔洵(1855-1888)的短篇小说。进入19世纪80年代,青年一代的心理支柱民粹主义1--与农民结合建设新社会的理想业崩溃,反动政治进一步加强了压迫。知识分子、青年们被剥夺了行动的可能性,堵塞了他们走向新理想的道路,在深刻的绝望中苦闷彷徨,迦尔洵敏锐地感受到这深重的时代气息,发表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红花》是其代表作。
一个患者站在疯人病院的传达室门口,大声喊叫:“不胜惶恐。以彼得大帝的名义宣告:检查本疯人院。”从他的外表来看,实在惨得不像样子.在来病院的路上,他病情发作,撕碎了自己的衣服,身上紧紧地绷着窄小的衣服,两手交叉地绑在一起。他围绕着病院的办公室开始检查。小说迥乎寻常的开头,随着入院患者在院内所发生的事件写下去,给读者带来了令人窒息的紧张感。
某日,他跳过走廊的玻璃窗户,眼中充满憎恶的光芒,凝视着花坛中三枝红罂票花。在他眼中的红花,凝聚着世上的一切罪恶。他幻想摘下这罪恶化身之花,彻底加以毁掉。他的身心日益衰弱下去。
医生的治疗毫无效果,终于把他绑在床上,置于严密的监视之下。这时他仍旧想摘下最后的一朵花,拼着死命挣脱了束缚,跑到院中摘下花后又回到屋里。他昏倒在地上,早晨,发现了他的尸体。这时,他手中还握着最后的红花。
作者迦尔洵也是因为遗传性精神病反复发作而自杀的。他的作品
被称为俄罗斯短篇小说的典范,为其后的契诃夫时代--一个新的小说世界奠定了基础。迦尔洵仅仅度过了33岁的短暂人生。他的其他主婴作品有《回天》(1877)、《夜》(1880)等。 -
妥斯妥耶夫斯基雄著《卡拉马佐夫兄弟》,一部探讨宗教、哲学与人性的杰作。四兄弟,四种人生,由父子纷争引发的一系列事件反映出深邃的人性探索与信仰较量。小说虽未完成,却波澜壮阔地展示了唯美与丑恶的结合,透视了晚期沙皇俄国复杂的社会状态。阿廖莎的纯行与伊万的怀疑姿态,构成了一阵思想的风暴,启迪你我追问生命的意义。
-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AHHa Kape HHHa,1877)
本书是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之一。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这一洪水猛兽撼动着俄罗斯社会各阶层,生活的各个角落全受到冲击,尤其是特权贵族地主阶级,为了不被时代抛弃,急切地寻找生存之路。小说以年轻的贵族妇女安娜和青年近卫军军官渥伦斯基之间充满悲剧色彩的永远得不到的爱情为主线,针对当时俄国社会所面临的种种社会、政治问题,并以彼得堡、莫斯科和农村为舞台,对现实作了严峻的剖析。
安娜在纯真的少女时就嫁给了比自己年长20岁的高级官员卡列宁,在人们眼里,她是一个贤慧的模范妻子,她抚养了爱子谢辽莎。然而,经常浮现在安娜脸上的却总是阴郁不欢,对生活的热望被深深地埋藏在心底。有一次,安娜在为劝说哥哥司忒潘与嫂嫂和解而返回莫斯科娘家的途中,与渥伦斯基邂逅相逢。渥伦斯基狂热地追求安娜,安娜也情不自禁地逐步陷入了情网。两个人的感情很快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他们不顾社交界人们的非议,公然同居。安娜还跟渥伦斯基有了孩子,但在分娩时得了产褥热,差点丢了性命。以此为契机,安娜和丈夫得以和解。但安娜最后还是和渥伦斯基一起逃往意大利,在那里度过了两年,然而生活空虚,虚掷了光阴。
安娜回到俄国后,又涉足于她熟悉的社交界,但今非昔比,这里已经不是从前的社交界,她被拒之门外。渥伦斯基和安娜分手后,回到了自己的庄园,并置身于新的农村经营。他对安娜越来越疏远冷淡了。安娜虽依然楚楚动人,但她清楚自己并没有获得幸福,生活中充满苦闷,于是在首都郊外卧轨自杀,了此一生。
与这一对恋人的悲剧相对照,作者还描写了列文与吉提的美满的恋爱与婚姻生活。作者以建设性的人类关系结束了这一巨著。
这部小说的艺术性在于构思完整,笔触细致,滴水不漏,前后呼应,可称为近代小说的典型。托尔斯泰的其他主要作品请参照《战争与和平》简介的末尾部分。 -
唇格涅夫:《父与子》(OTut n IeTHn,1862)
本书的作者是屠格涅夫(1818-1883)。19世纪中叶的沙皇俄国,正是依靠古典理想主义的保守势力的封建地主贵族,与信奉新的唯物主义的市民阶级之间在习惯、道德、思想、文化等一切领域开始产生对立、抗争的年代。作者把这一社会中大变革性的决裂,通过一对父子之间的矛盾展现在读者面前,描写了持不同观念与信条的新旧两代人的生活态度及其社会行为,运用出色的艺术手法塑造了青年巴札罗夫这个虚无主义者的新人形象,表现了这部作品的价值所在。
尼古拉凝视着街道的尽头,等待着儿子阿尔卡狄返回故乡。阿尔卡狄已经获得学士头衔,现在是衣锦还乡。他的同学巴札罗夫与他相偕归来。在巴札罗夫的眼中,阿尔卡狄的父亲只不过是一个旧式的浪漫主义者;而曾经是上层社会中的花花公子,阿尔卡狄的伯父巴维尔则像一个老古董。在阿尔卡狄家,巴札罗夫与这位伯父之间,在生活信条、主义、思想方面发生了冲突。面对“巴札罗夫是何许人也”这一询向,阿尔卡狄回答说:“他是虚无主义者。”对于青年医生巴札罗夫来说,除了自然科学以外,信念与信条等均无意义。
与此同时,巴札罗夫爱上了省城里优雅动人的女地主阿金佐娃,然而这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的爱情。他虽然回到退役军医的父亲身边,却依然忘不了阿金佐娃,再次访问了她。巴札罗夫在阿尔卡狄家逗留时,有一天因一件小事与巴维尔二人之间发生一场决斗。巴札罗夫的心灵留下创伤,再次回到父亲身边。一次,他在一位乡下医生的家里为一个伤寒症死者解剖尸体,因感染而罹败血症,从此卧床不起,阿金佐娃闻讯赶来,然而爱情已无法挽救巴札罗夫的生命。
故事到此便结束了。屠格涅夫这个由俄罗斯土地所孕育的伟大作家笔下的巴札罗夫,是虚无主义者的典型。作品极大地震动了俄国社会,并受到指责。然而,不容否认的事实是当时的青年人普遍持虚无主义态度。沙皇俄国已濒临灭亡,社会的动荡正酝酿着一个新时代的诞生。屠格涅夫在创造巴札罗夫这一形象的过程中,成功地表达了文学与时代思潮的关系,成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开端。
屠格涅夫另有《猎人笔记》(1852)、《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烟》(1867)、《处女地》(1877)等,均为杰出的文学作品。 - Visa f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