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snitt
-
《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三.等法品第三十九(四)》
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之時,一日,對比丘眾開示:過去聖王在治理國家時,若成就七種法,便不會被怨家、盜賊所侵擾。哪七種法呢?首先,將城郭修建得極為高峻且齊整,是先王所成就的第一種法;第二種方法,是使城門牢固不壞;再者,令城外的護城河極深且廣,是讓此城邦永固的第三種方法;第四種方法,是儲存許多稻穀、米糧,使其盈滿於倉庫中;再者,將城內儲備豐饒的薪草,是鞏固此城的第五種方法;而第六種方法,是在城內備齊各種器杖,各式戰具也都備足;最後,擁有極為聰明高才,並且通曉人情,明白何時該罰、何時該調治的城主。如果一城邦具備以上的七種法,外敵則不能侵犯它。是故比丘們,一城的國主成就以上七法,外敵便無法靠近。
比丘也是如此,如果能成就七種法,魔王波旬便無法乘虛侵擾。是哪七種呢?比丘成就戒行,具足威儀,對於微細律儀尚且畏懼,更何況是根本大戒?這是比丘道業成就的第一之法,令魔王無法侵擾,如同城牆既高廣且陡峻,無法被破壞。
其次,比丘們!眼根見色塵時,不起妄想執著亦不起念,具足眼根清淨功德,無所缺犯漏失,如此善護於眼根。依此類推,耳朵聞聲、鼻子嗅香、舌頭嚐味、身體觸受、意緣法塵,亦復如是,不起妄想執著,具足意根清凊功德而無妄想,善護於意根。若是比丘成就此第二種法門,魔王波旬便無法侵擾,就像城郭的門戶十分堅牢一樣。
再則,比丘們!能夠聽聞佛法不令忘失,經常思惟正法教理,過去所薰修都能全然知曉,這就是比丘所成就的第三種法,令魔王波旬無法侵擾,就好比城郭外的護城河,既深且廣。
還有,比丘們!能以各種方便,修習種種法門,初善、中善、竟善,都能具足清淨,修清淨梵行,這是比丘所成就的第四種法,如同城郭內有許多稻穀、米糧,讓外賊不敢來侵犯。
其次,比丘們!思惟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殊勝功德並依之修行,無所脫漏,若是比丘成就此第五種法門,魔王波旬便無法侵擾,好比城郭內有許多薪草,外人不能來擾亂。
其次,比丘們!證得四神足,所作所為已無阻礙困難,若是比丘能成就此第六種法,魔王波旬便無法乘虛而入,就好像城內戰具、杖器完備具足一樣。
其次,比丘們!能分別五陰、六入、十八界,也能分別十二因緣所起之法,若是比丘能成就此第七種法,魔王波旬無法侵擾,如同城郭的主人,聰明高才,進退得宜,知道何時該收、調伏,何時該放下。
比丘也是如此,能夠了知陰、持、入等種種過患。假使有比丘能成就以上七法,魔王波旬便無法侵擾。所以,比丘們!應當勤求正方便,了達陰、持、入及十二因緣,清楚明白當中的次第,便能超越魔擾,不居其中。比丘們!應當要如此去學習。
當時,諸位比丘聽聞佛陀開示後,法喜充滿,依教奉行。
佛陀以護城為喻,教示佛弟子以嚴守戒行、收攝六根、多聞佛法、修習善法、思惟禪定、修四神足、分別過患等七法守護身心此修行便能無所障礙、不為魔擾,如同國城不被盜賊所犯。《法句經》偈云:「藏六如龜,防意如城,慧與魔戰,勝則無患。」修行人守口攝意身莫犯,六根不攀緣六塵,便不會造作眾業招感未來苦果。以堅固智慧,腳踏實地於因地精勤修習,最終定能成就無礙解脫。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
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
《大莊嚴論經.卷第十(五六)》
過去摩訶迦葉尊者,證得解脫三昧,入深禪定,為使生死流轉中福德淺薄者,能種下善因,得無量福報,因此在一日早上,尊者迦葉特別搭上佛陀送他的僧伽梨衣,至聚落乞食。看到大迦葉身著法服,威儀禪寂,徐步安詳,舉止言行,散發著慈悲智慧的光芒,人們不禁讚歎:那位就是大迦葉尊者,他身上穿著僧伽梨,多麼地莊嚴詳和,聽說世尊說法的時候,在人天大眾之前,特別分半座給大迦葉同坐。
當時,佛陀也以偈子讚歎迦葉尊者:「汝今修行善,如月漸增長,如空中動手,無有障礙者,身如清淨水,無有諸塵翳,佛常於眾前,讚歎其功德。乃至未來世,彌勒成佛時,亦復讚歎彼,而告大眾言:「『此是牟尼尊,苦行之弟子,具十二頭陀,少欲知足中,最名為第一,此名為迦葉。』人天八部前,讚歎其功德。」
帝釋天遙見大迦葉尊者安詳徐步,遠遠地在天宮殿中合掌作禮。帝釋天的后妃,名叫舍之,在一旁看了,問道:「天王今天見到誰?為何如此地恭敬?」帝釋天回答:「釋迦佛弟子摩訶迦葉尊者,出家前雖然娶了舉世無雙的金色嬌妻,但心中繫念道法,夫妻同室而無所染著;出家後持戒清淨,身依於禪定,法喜安樂,以智慧犁耕心地,耘除一切邪見不善無明之草,得到了真正解脫道果,是世間最尊、最勝福田,如果能供養他,所得福報必定殊勝倍常。」
天后舍之以敬重心看著帝釋天,讚歎道:「天王您居處尊貴之位,仍然有修福的善心,真是難能可貴啊!」帝釋天以偈回答:「以施因緣故,我最得自在,天人阿修羅,愛重尊敬我,晝夜憶念施,故我得如是,如得多伏藏,眾寶盈滿出。」
於是帝釋天化作一位貧窮的老織布人,天后舍之亦隨著化為老婦人,二人穿著破爛弊壞的粗衣,夫婦相隨,坐在通莊道邊,尊者必經的路邊休息。尊者遙見老織師夫婦,弊衣下賤,心中作念:「世上最窮苦悲慘的人,不會有超過這兩人的了。」因此便走了過去,希望能說法勸慰他們。
老織師見尊者來到,趕忙起身執持尊者之缽,盛了滿滿的天須陀食,恭敬地供奉尊者。尊者見了缽中食物,馬上心生懷疑,即說偈言:「彼人極貧賤,飲食乃殊妙,此事可驚疑,極是顛倒相。」
尊者隨即以慧眼觀之,發現老織師原來是帝釋化身,便說道:「天王,您真是樂修福德呀!以此方便為求尊勝。今日卻捨尊勝相,現形貧賤人,衣此弊壞衣,羸悴又老朽,遠離於天宮,化現在道邊。」尊者又說道:「我今欲使無福眾生得種福田、成勝福業,後世遠離貧苦。天王您福德早已具足,怎麼還需要以食物供養我求勝福業呢?」
爾時帝釋天還復天身,上前頂禮尊者,作是偈言:「我見施獲報,獲得諸勝利,資業已廣大,倍生於信心。大德為何故,而乃遮止我?」復以偈勸修:
「人聞說施者,猶尚能布施,況我見施報,明了自證知。 父母及親友,拔濟欲利益,無能及布施,離於生死苦。 施報如形影,處處與安樂,生死嶮難中,唯施相隨逐。 於雨風寒雪,唯施能安樂,如行嶮惡路,資嚴悉具足。 施能為疲乏,安隱之善乘,嶮惡賊難處,施即是善伴。 施除諸畏恐,眾救中最厚,處於怨賊中,施即是利劍。 施為最妙藥,能除於重病,行於不平處,用施以為杖。」
帝釋天說完此偈語,恭敬地供養大迦葉尊者後,便回到天宮。
迦葉尊者一念慈愍,為令福德淺薄之眾生,得以植福脫離貧苦。帝釋天深信布施的殊勝功德,不惜化現成貧苦老翁,只為把握因緣供養迦葉尊者。經云:「世間所有力,遊在天人中,福力最為勝,由福成佛道。」佛陀福慧具足,功德圓滿,昔日亦為病盲比丘穿針,不捨任何一培福之因緣。
是故,行者應精勤修福修慧,無有疲厭。以此度越生死苦海,到達究竟解脫的彼岸。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
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
Saknas det avsnitt?
-
《大方便佛報恩經.卷第五.慈品第七》
有一天,華色比丘尼禪坐,在三昧中,以神通力放大光明,遍照閻浮提,並召請有緣的天龍、鬼神、人及非人等眾,向大眾述說自己出家的因緣。
「我還未出家時,是舍衛國人。父母將我嫁給北方人。當地的風俗是當婦人懷孕,產期將近時,需回父母家待產。就這樣,幾年來我都是回父母家生子。後來又有身孕,產期將近時,我與丈夫、孩子及僕人,乘著馬車回父母家。
路上人煙稀少,常有盜賊出沒。途中必須經過一條河,沒想到當天河水忽然暴漲,不能渡河,我們只得在岸邊住宿。初夜時,我忽然開始腹痛,不久即生了一男嬰。岸邊的草叢中有大毒蛇,聞到血腥味,向我們這邊爬過來。毒蛇沒有爬到我身邊,而是爬向丈夫及隨行的僕人。我雖然盡力地叫喚:『蛇來了!蛇來了!』但是喚不醒丈夫及僕人,毒蛇先後咬死了他們,連馬也咬死了。
第二天,太陽升起,丈夫的身體已經腫脹、爛壞。我悲傷憂愁、驚慌恐怖,號啕大哭,悲傷得搥打胸口,數度昏厥又醒來。在憂苦中,度過數日。河水漸漸消退,可以渡河了。我用裙子包裹嬰兒,用口銜著綁嬰兒的裙帶,再背起幼兒,一起入水渡河,將大兒先留在岸邊。走到河中央時,我不放心的回頭看留在岸邊的大兒,卻看見一頭猛虎疾行向大兒,我焦急的開口大叫,一張口,銜在口裡的裙帶立刻掉落,嬰兒落入水中,我急得用手在水中探撈,但是尋不著;背上的幼兒沒有抓緊我,滑落水中,立刻被水沖走,沉沒水中;而留在岸上的大兒也被老虎吃了。看到三個兒子在我眼前喪失生命,我悲痛得心肝欲裂,口吐鮮血,聲嘶力竭的嚎哭:『為什麼!為什麼!讓我遭受這些殘酷的橫禍!』我忍著悲愴,渡過河水,上岸後便昏倒了。
不久,我甦醒過來,看到有人經過,其中有一位長者是我父母的朋友,我便探問父母的近況。長者說:『妳父母家昨夜失火,住宅全部燒毀,父母也在大火中喪命。』我聽了惡耗,立即昏厥倒地,很久才醒過來。
這時,有五百賊人經過這裡,賊主將我擄去,作賊主婦。我經常守著大門,遇到賊人被追逐時,得立刻開門,讓賊人進來。有一次,賊主與群賊又一起去搶劫,被搶劫的財主協同聚落裡的民眾,合力抵抗並追趕群賊,賊主趕緊返家躲藏。他在門外呼喊,無人開門,因為剛巧遇上我在屋內產子,無法出去開門。賊主懷疑我想害他被抓,於是翻牆進入,怒氣沖沖地問:『妳為什麼不開門?』我回答:『因為正在生產,所以沒辦法開門。』賊主因為這嬰兒讓他差點被抓,因此殺害了他。
賊主又持續地搶劫,後被國王抓了,判處死罪,而身為他妻子的我則被一起活埋。當時我身著莊嚴的瓔珞,圍觀的人當中,有人起了貪心,於深夜挖開墳墓,取走我的瓔珞,見我未死,就連我一起帶走。不久,王府官家得知盜墓之事,以強盜之罪判處,盜賊立即被處死,我又被一起活埋。因為埋得不深,後夜虎狼出沒,撥開墳墓,食噉盜賊,於是我找機會爬出土塚。
漆黑的夜晚,虎叫狼嚎,我驚慌失措,分不出東西南北,只是往前狂奔。天亮了,我找到大路,看見路人便問:『我現在苦惱不堪,請問哪裡能忘卻過去的憂懼,去除未來的苦患?』當時有位長老婆羅門,憐愍地告訴我:『我曾聽聞在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中,能得到安穩,沒有煩惱。』我聽了以後,心生歡喜,展轉找到大愛道憍曇彌比丘尼處出家。我依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次第修習,而證得道果,具足三明六通、八解脫。你們應當知道,我在家時,受盡各種苦難,因此出家後精進用功,勤奮不懈,因而得道。」
比丘尼們聽完華色比丘尼的敘述,心大歡喜,得法眼淨。在會聽眾皆各發大願,歡喜離去。
華色比丘尼出家前,在短時間內,喪夫、喪三子,至親永別,緊接著喪失父母,無依無靠,又數次被強奪為婦,真正是命運乖舛,一生坎坷!因為想解脫人生的苦惱而出家學道,因為知苦而精進用功,得解脫道。我們應以彼為鏡,依佛的究竟法、勝義法,勤奮不懈的努力,行向解脫道。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
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
《佛本行集經.卷第三十一.昔與魔競品第三十四》
菩薩降伏魔眾波旬眷屬,於後夜明星出時,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天眾將天妙花、塗香末香、天旃檀香、牛頭旃檀細末之香、曼陀羅花、摩訶曼陀羅花,散如來上,散已復散。如是供養後,如來廣為說法。
比丘們白佛言:「希有世尊!奇特世尊!實在難思議,為什麼魔王波旬,帶領這群醜陋的、異類的魔軍魔眾,來到如來所在處,如來都能一一觀察得知?」
佛告訴眾比丘說:「比丘們!你們應當知道,不但是今日,魔王波旬帶領這群醜陋的大批魔軍魔眾前來,我能觀察得知。從過去至今,我亦皆能觀知。」眾比丘隨即白佛言:「這實在希有!世尊!以何因緣能夠如此?祈請世尊慈悲為大眾解說,我們恭敬樂聞。」
於是,佛告訴眾比丘:
「久遠以前,有一位獵人,他知道有一處樹林,有非常多的鳥,各類鳥常在林中停歇。於是獵人在那處樹林,搭建一間草庵,將種種樹枝覆蓋在草庵上,獵人藏匿在草庵裡面,不露聲色地等在那裡。
那些鳥類以為草庵就是樹枝,飛下來棲息在草庵上。獵人見到有鳥來此棲息,或是射殺、或是捕殺。當時有一隻鳥,見到這個草庵,思惟道:『這個草庵,到處移動,有別於其他樹安定不動;這個草庵之下,必定不是空的。』這隻鳥如是思惟後,就遠離草庵,免於被獵人捕殺,而說偈言:『我見一切樹林,阿說他樹及毘醯羅樹,諸阿梨羅樹并閻浮樹,無脂羅波鎮頭樹,種種不同的樹,都安止於一處,從生已來不動移。此樹轉移處處行,其中必應是不空,若其內藏有惡物,我應速捨離此林。心裡既生大狐疑,恐是惡行無慈愍者,藏於其中欲殺害我;又我往昔於他方,曾破裂羅網而逃來,智者既知應捨離。』
佛告訴眾比丘眾:「比丘們!你們應當知道,那隻遠離草庵的鳥,就是我的過去身;獵人就是魔王波旬。波旬當時作可畏形想殺害我,我當時即能觀知;現在又帶領這群可畏、醜陋的魔軍魔眾,來到我身邊,我亦早已觀知。」
這時,佛說偈云:「世間若不深思惟,云何能得上人法,今我以勝思惟故,從縛解脫得無為。」
勝思惟,能起殊勝身語業。眾生皆有佛性,能覺知凶惡、危險,從而思惟遠離危難。修學佛法,更要正思惟,時時刻刻保持清楚明白的這念心,如理思惟,言所當言,行所當行,終能從煩惱纏縛此岸,到達究竟解脫涅槃彼岸。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
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
《四分律.卷第五十三》
昔日,世尊在拘睒彌國,國王憂陀延(又譯優填王)和賓頭盧尊者是親厚知識,國王早晚常到尊者住處問候。當時國王身邊有位婆羅門大臣,不信樂佛法,向國王說:「為什麼大王您早晚前往問候,那個沙門看到您都不起身呢?」國王就說:「明日清晨,我將前往,如果他還是不起身,我就奪取他的性命。」
隔天清晨,國王前往賓頭盧尊者住所,尊者遠遠看見國王來,心想:「國王今日懷著惡念來,若我沒有起身,就要殺我。我若起身,他將會失去王位;若不起身,他會因殺我而墮地獄。是讓國王墮入地獄呢?還是失去王位呢?」尊者又想:「寧可讓國王失去王位,也不可讓國王墮入地獄。」
尊者於是起身遠迎國王,先問候說:「大王,您來了!」國王問道:「你今天為何起身迎接我呢?」尊者回答說:「為了您所以起身。」國王說:「昨天為何不起身?」尊者說:「也是為了您!」國王問:「怎麼說是為了我呢?」尊者回答說:「您昨天懷著善念來,而今天卻懷著惡念。若我不起身,就要奪我性命,若奪我命,必墮地獄。我心想:寧可讓國王失去王位,也不可讓國王墮入地獄。所以就起身了。」
國王問:「我真的會失去王位嗎?」尊者答說:「會。」國王又問:「幾天會失去?」尊者答說:「就在七天後。」國王立刻返回拘睒彌國,修治護城溝壕,檢查糧食柴薪,聚集軍隊,守城戒備。每天算日子說:「今天是第一天。」如是乃至第七天,就說:「沙門說的不是真實的。」於是便帶著宮女們在恆河中乘船遊戲。
當時,慰禪國國內七年都沒下雨,國王聽說摩竭國瓶沙王有出水珠,只要此珠一出,天就會降雨。於是便興兵前往,將王舍城包圍起來。但是王舍城非常牢固,沒有其他方法可以攻取,除非城內水穀飲食用盡,才能取得。
當時在王舍城內,有位很有智慧、懂得善巧方便的大臣,看到慰禪國軍隊圍城,便來至瓶沙王處所,建議說:「大王應該派遣使者,告訴波羅殊提王說:『現在可以先暫停,不需要用象馬戰車及刀劍兵器來打鬥!您可以改用各種花,如優缽羅、缽頭摩、拘頭摩、分陀利華來打鬥,我也用一樣的花來打鬥。您還可以做飯糰來打鬥,我也一樣用飯糰來打鬥。』」
瓶沙王說:「可行。」就馬上派遣使者,前往波羅殊提王處所,轉達此建議。波羅殊提王一聽,心想:「王舍城牢固無比,唯有城內水穀飲食用盡,才可取得,但城內的水穀飲食又非常豐足。」於是向使者說:「其實我不是為奪城而來,而是因為我們國內七年都沒有下雨,聽說貴國有出水珠,若能出示此珠,天就會降雨。因此緣故,所以前來。」使者回答說:「大王!您為什麼不早說需要此珠呢?若告訴我們,您需要此珠,我們一定會給您的。大王現在可以回去,我們很快就把珠送上。」國王一聽,便馬上撤回軍隊。
在返國途中,經過拘睒彌國,聽到憂陀延王與宮女們的嬉戲聲,便問身邊的人說:「是什麼人在此嬉戲?」大臣回答說:「大王,這是憂陀延王與宮女們在恆河中乘船遊戲的嬉戲聲。」國王聽後,就命令大家不要出聲,放第一白象在恆河邊,並藏一位守象人。憂陀延王的大臣,看到恆河邊有白象,就回報大王:「有野象。」國王馬上下令:「大家不要出聲,牽船靠近岸邊。」當船靠近岸邊後,精通調象術的憂陀延王就誦咒術、彈琴,往前取象。這時守象人立即捉住國王,國王非常恐懼。守象人問國王:「害怕嗎?」國王說:「我怕!」守象人說:「國王不用怕,波羅殊提王喚您。」憂陀延王心中感到更恐懼,心想:「波羅殊提王應該不會要殺我和我的侍從吧?」
守象人將憂陀延王綑綁,送到波羅殊提王面前。波羅殊提王問:「你害怕嗎?」憂陀延王回答說:「怕!」波羅殊提王說:「不用怕!您可以教我的兒子瞿波羅調象術,並教我女兒彈琴。」於是,憂陀延王雙腳被鎖,囚禁在慰禪國中,七年後才得逃脫,回到國內。
自高損福報。「我慢山高,法水不流。」心存我慢,驕矜自傲,自以為是,不僅看不到別人的長處,也看不到自己的不足。智慧被遮蔽,無論是在世間法、出世法,都將會障礙重重,難以成就。佛法告訴我們,有一分恭敬心,就能消除一分業障,增長一分福德和智慧;有十分恭敬心,就能消除十分業障,增長十分福德和智慧。
恭敬是善法,是降伏慢心的最勝法門。懂得尊德敬賢,敬重他人,內心謙卑恭敬,就能領納別人的優點,增長智慧,廣結善緣。在因地上努力,於起心動念處,覺察覺照,檢討反省改正,時時保持善念、正念,廣積福慧資糧,必定能感得光明如意的果報。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
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
《菩薩本行經.卷第二》
昔日,佛在羅閱祇城比留畔迦蘭陀尼波僧伽藍弘化。在優連聚落有一處泉水,水中有一毒龍名叫酸陀梨,極為凶惡,施降冰雹霜凍,損傷五穀致使莊稼無法成熟,人民因此飽受饑餓之苦。
當時,有一位婆羅門能以咒術降伏毒龍,令其不再施降雹霜,五穀得以熟成。這樣持續好幾年,漸漸地這位婆羅門因年事已高,無法再施咒。此時,有一年輕婆羅門咒術流利,放聲念咒,雲便消散,雹霜不降,五穀因此得以成熟豐收。百姓皆大歡喜,告訴這位年輕的婆羅門:「請您在此住下,我們會供給您一切所需,令無匱乏。」婆羅門答應後便住了下來。從此大家一起供養婆羅門,不曾乏少。
自從佛到摩竭陀國廣說佛法後,全國人民皆受到教化,蒙獲法益,得道者甚多。諸龍鬼神皆為善,不再造惡危害百姓,國內風調雨順,五穀豐收,物價低廉,大家便不再供養婆羅門。婆羅門前去索要時,大家不僅不給與,反更加以唾罵。婆羅門於是心生瞋惱:「你們蒙受我的恩惠而得飽足,如今卻耍弄我。」瞋心大起的婆羅門想要破壞國土、消滅人民,便問人:「如何能所求如願?」人們告訴他:「齋僧供養佛的四位大弟子,必能隨心滿願,心想事成。」
婆羅門聽聞後,立即設齋供養大迦葉尊者、舍利弗尊者、目連尊者、阿那律尊者,並至誠禮拜,求願:「願以今日設齋供僧的功德,使我成為大力毒龍,足以毀滅此國,一定要讓我所求如願。」舍利弗尊者用神通觀他求什麼願,知道這位婆羅門所求,是要成為毒龍以消滅此國,於是對婆羅門說道:「不要發這種願。為什麼要求作龍蛇這樣有害的凶惡之身?若求作轉輪聖王,或求作帝釋天、魔王、梵王都可以;發願求作龍蛇這樣的凶惡之身,這種願不好吧?」婆羅門回答:「我求這個願已經很久了,不需要其他的願。」此時婆羅門舉起手,五指即有水流出,舍利弗見其心意堅定,且龍身的徵兆已現,便靜默不再說。
婆羅門婦及兩個兒子也都發願作龍,死後皆投生龍身,具大神力且極為毒惡。牠們殺了酸陀梨龍,奪佔牠的住處,然後呼風喚雨大降雹霜,把莊稼破壞得僅剩禾莖,因此大家就稱這條龍為阿波羅利,婆羅門婦投生的龍名為比壽尼,龍的兩個兒子,都叫璣鄯尼。自此,人民因飢餓而死者為數眾多,加以有疾病疫情,死者更是難以計數。
這時,阿闍世王前往佛所在之處,頂禮、長跪,稟白佛:「國中人民被惡龍、疫鬼所害,死者無數,唯願世尊大慈大悲憐憫眾生、救護眾生,除卻災害。」佛即應允。翌日早晨,佛著衣、持缽,入城乞食,去到龍泉處,食畢、洗缽,將洗缽水倒入泉水中。惡龍大怒,立即冒出水面,向佛吐毒氣、噴火,佛即從身出水,將火熄滅;惡龍又降下冰雹,冰雹卻在空中變成了天花;惡龍又降下大石,結果卻化成美玉飾品;惡龍又降下刀劍,卻化成了七寶;惡龍化現為羅剎,佛即化現成毘沙門天王,羅剎就消失了;惡龍又化身為大象,且象鼻上卷著利劍,佛即化作大獅子王,大象便消失。惡龍剛變回龍身,佛即化現為大鵬金翅鳥王,龍便趕緊逃走。
惡龍極盡所能都不能傷害佛,就迅速遁入泉中。此時,密迹金剛力士高舉金剛杵擊打山峰,山遂崩裂一半,墮入泉中,龍想要逃,只得冒出水面,佛便將泉水都化成大火,龍急欲衝出逃走,這時佛踩住龍頭,令掙脫不得。於是惡龍便被降伏,長跪稟白佛:「世尊!我今日遭遇大苦。」佛問龍:「為何心懷惡念惱害眾生?」龍便頂禮佛足、長跪,說道:「望佛能放我而去,您的教敕我一定信受奉行。」佛說道:「你應當受持五戒,成為優婆塞。」於是龍和龍妻、龍子都受五戒成為優婆塞,從此慈心行善,不再施降雹霜,風雨順時,五穀豐熟,諸疫鬼神盡皆退散,摩竭陀國百姓因此得以衣食溫飽,眾病除癒,安穩快樂地生活。
佛曾教誡弟子:「當知瞋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公案中的婆羅門因瞋心而發惡願,化生為毒龍,損傷苗稼地利,造作惡業,害人損己。佛為救護眾生,示現神通予以度化,令剛強難伏的毒龍及妻兒皆發心受戒,從此災害蠲除。《華嚴經》云:「戒是無上菩提本。」持戒能防非止惡,亦是行善利他。行者當克己慈忍,不因逆境而起瞋造業,亦當嚴持淨戒,善護自他,利樂一切有情。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
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
《佛說眾許摩訶帝經.卷第十二》
一日,世尊命舍利弗往舍衛大城,協助給孤獨長者建立精舍;舍利弗受命前往,事事參議。給孤獨長者向舍利弗尊者說:「有外道要求論義,應當如何處理?」又說:「此國人向來不知有佛,宜藉此因緣宣揚佛法的殊勝。」尊者觀察眾人受化因緣,設定七日後與外道論義。論義開始,外道要求以神通論勝負,其中赤眼婆羅門現種種神通,皆為舍利弗尊者所破,從而覺知自己所修並非正行,便向尊者請求依正法出家為沙門。
會中所有大眾都覺得十分驚奇、全神貫注地看著舍利弗,異口同聲稱讚:「這位論義大師無人能敵,如同牛王處在牛群中、超絕群倫。」所有大眾都心懷崇敬、目不轉睛地仰望舍利弗。這時,舍利弗知道大眾的心思及根性,即為他們廣為宣說「苦、集、滅、道」四聖諦法。在會大眾聽聞了四聖諦法,有人發了皈依佛法僧三寶之心,有人發聲聞乘菩提心,有人發辟支佛菩提心,有人發無上菩提心;也有出家證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或阿羅漢果。
論義大會結束,大眾相繼離開,有一些固執己見的外道,因為論義輸給舍利弗尊者,不甘心受屈辱,暗中祕密計議,欲謀不軌:「我們可以去給孤獨長者那裡,請求做工人,這樣就可以趁機殺害舍利弗尊者。」計謀議定以後,外道便去向長者說:「你現在已經把我們一切利益及供養都斷絕了,我們無處可去,請求長者憐憫我們,收留我們在這裡做工人。如蒙長者同意,我們便能留在家鄉;如果長者不允許,我們這些人只好分開,各自去其他地方。」外道再三苦苦哀求,連旁邊的人聽了都覺得不忍心。長者於是向舍利弗尊者轉述外道的意願,並說:「仁者!請您明察這件事應當如何做?」舍利弗尊者即入三昧,觀察這些外道的根器,知道他們不久將有證道因緣,於是說:「不用擔憂。」長者就錄用這些外道,分派工作,並依例給付工錢。
這時,舍利弗尊者化現出一人,在工人當中做首領。一段時日後,尊者觀察機緣已成熟,於是來到他們工作的場所,在一棵樹下安詳禪坐。那些圖謀不軌的外道,認為這正是好時機,各各竊喜,想要靠近,可是那位化人首領手執棍杖、驅趕他們去工作,使他們不能走近尊者。他們被驅策得疲苦不堪,於是向舍利弗尊者求救:「德行高尚的大尊者啊!救我!救我!」尊者回答:「你們都累了,可自行歇息。」那些圖謀不軌的外道說:「我們起了殺心,本來想謀害尊者的命,尊者也知道我們的心念,卻體諒我們工作辛苦,令我們自行歇息,我們實在是慚愧得無話可說。」
此時,舍利弗尊者知道這些外道心生後悔,也知道他們的善根已成熟,於是呼喚外道過來,為他們演說「苦、集、滅、道」四聖諦法。外道聽聞後,原先深深執著、如山峰般堅固的二十種身見,都以金剛智破除無餘,當下證得須陀洹果,並且說:「尊者!我們要依正法出家為僧。」
舍利弗尊者於是攝受度化這些外道為沙門,外道出家後漸漸進修、精持梵行,悟到無止盡的輪迴是苦,解脫生死煩惱方為究竟,最後斷盡一切煩惱,證阿羅漢果,他們的心平等如虛空,視珍貴的黃金與塵土無異,捨棄世俗利益,心得大清涼,堪受帝釋諸天一切供養。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知見。知見錯誤,在心外求法、心外求佛、心外求解脫,稱為「外道」;若能轉化知見,依正知見而行,即可成就聖果。五祖弘忍大師云:「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行者學道,要有正知見,具足信心,相信人人都有佛性,能識自本心,在心性上用功,努力精進不懈,修行定能有所成就。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
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第十》
一日,比丘們心有疑惑,便向佛陀請示:「世尊!為何提婆達多會對您生起極大瞋心,不聽從教化,終至墮落無間地獄,受大火燒身之苦?」佛陀回答:「提婆達多不只今生不受我告誡而造惡,以致遭受猛火燒炙,無法救拔,過去生中也是如此。諸位比丘!諦聽我說過去因緣。
從前有一個都城,國王名叫制底迦。制底迦福報具足,所以國內物產豐饒、國運昌盛,人民過著富足安樂、無所匱乏的生活。因為具足大福德,每當制底迦王就座之時,就有天人捧持寶座,讓他安坐在空中。
制底迦王有一位統理國政的重要大臣,大臣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出喜,小兒子叫眾愛。大兒子看見父親處理國事時,有時依循正法治理人民,有時卻違反法度,心中思惟:『我是長子,將來父親過世後,我就會繼承他的職位。到時候,我也難免如父親一般,有時依法行事,有時卻違背法度,如此便造了惡業,必將墮入地獄受苦。既然如此,不如現在出家修行,不是更好嗎?』因此,大兒子至誠懇切地向父親請求出家。父親應允後,他便隨佛出家修行。
後來,這位大臣過世之後,由小兒子繼承父業,也成為國家的重要大臣。他也和父親一般,有時以正法治理人民、有時非法行事。長久下來人民怨聲載道,指責大臣對百姓嚴酷無理。當時,有一位村民在城鎮間往來時,無意中遇見大臣出家修行的兄長。比丘問他:『請問您從哪裡來?』村民說:『我從某城來。』比丘聽見他來自故里,就向他詢問弟弟的近況,村民據實回答:『他做了很多非法之事,對待百姓苛刻嚴酷,大家怨聲載道,日子實在過不下去了!』比丘對他說:『請您安心地回去,不須憂愁煩惱。我一有時間就會回家鄉開導弟弟,令他實行正法,使人民免除痛苦,生活安樂。』
此人聽聞比丘所說,便回到城中告訴親族大臣的兄長即將回來,此消息展轉流傳到治國大臣的耳中,大臣立刻前往皇宮稟報國王:『我的兄長將來此地。』國王說:『很好!如果他回來,就讓他繼承大臣職位。』大臣說:『我長久以來盡心盡力地效忠陛下,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如果您讓哥哥繼承職位,那我長期以來的效忠,又該怎麼說呢?』國王回答:『我國法律規定由長子繼承父業,不可改變,難道你有其他辦法?』國王思惟片刻後,又對大臣說:『如果你想繼續維持大臣身份,那麼等兄長回來時,你就說:『我年紀比較大。』大臣蒙受國王指示,歡喜而回。
不久,比丘回到故鄉,便來覲見國王。國王和大眾皆起立迎接,唯獨他的弟弟端坐不動。比丘便問:『你是我的弟弟,為何端坐不動,沒有起立迎接我?』大臣回答:『你年紀比較小,我比較大,所以我沒有起立迎接你。如果不相信,我可以證明給你看。我統理國事已久,大王知道我們年紀長幼。我們可以請大王判定方才所言是真是假。』於是比丘向國王請問:『我們兩位誰才是長子?』國王雖知實情,卻故意說妄語:『大臣的年紀比較大,你年紀比較小。』國王的話才剛說完,天人便將他的寶座棄置於地,國王的口中也頓時發出惡臭,四處瀰漫。
比丘見此情景有感而發,便說道:『如果有人打妄語,天人皆會捨棄,口中也會發出惡臭,失去生天之路。大王應當說實語,才能回復如故。
若有人不說誠實語,必定墮落三塗惡道,或是如同水中的魚,招感無舌的果報;或是墮落蛇身,口中生出兩舌。若能得生人道,所在之處會招感久旱不雨或是暴雨不止的災難。若有人不說誠實語,就會如同制底迦王,因造作極重惡業而將墮入無間地獄。』
諸位比丘!這位身為長子的比丘,即是我的過去生;打妄語的制底迦王,就是今生的提婆達多。過去他因為打妄語而招感口出臭氣、天人棄捨的惡報,今生仍然對我起大瞋心,不接受勸告而屢造惡業,因惡業果熟而墮入無間地獄,受無量苦。」
制底迦王因口出妄語,失去天人擁護之福,招感口出臭氣的惡報。而佛陀生生世世口業清淨,不說妄語、惡言,又能以愛語、廣宣正法利益眾生,因而感得梵音聲相,其聲和雅、周遍法界,眾生聞者便生信敬之心,心開意解,消除煩惱。佛弟子應當向佛學習,所有言說誠實無欺,並以正語來廣結善緣、宣揚佛法,如此能得自利利他之無量功德福報。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
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四》
佛陀曾有一段時間遊化至跋祇國,淨住鞞舍離的菴羅園中。
當時,菴羅女聽說世尊於菴羅園淨住說法,便裝飾穿戴得十分莊嚴,乘車出鞞舍離城外,至世尊所在的林園,想要供養佛。當她抵達菴羅園門口,下車徒步走入,遠遠的就看見眾人圍繞著世尊,專注聆聽法音。
世尊遙見菴羅女走來,隨即向在座的比丘們開示:「諸位比丘!當精勤攝心,保持正念正智。現前有菴羅女來請法的因緣,藉此告誡諸位:比丘應當如何精勤攝心、如何安住?」
「比丘對於已生起之惡念及不善法,應當發起精進勇銳之心,專念修持種種方便法門,速求斷除;對於未嘗生起的惡念、不善法,應當戒慎觀照,不令生起;對於未能生起之善法,則應發大願心,令其速能成就;對於已經生起之善法,恆當憶持,不令忘失,精益求精,使其更臻圓滿……,如此斷惡修善、勤修不懈,以種種方便止觀、回互用功,即是比丘精勤攝心、安住之道。」
世尊更進一步教示:「比丘如何具足正智?若比丘行止進退之間,隨時以智慧心,覺照自身威儀,凡瞻前顧後,或彎腰、起身、俯首、仰望之細行,乃至搭衣持鉢、行住坐臥、眠寤語默……動靜之間,皆能隨順清淨覺性,保持智慧觀照,去除妄想執著,如是安住用功,能具足正智。」
「比丘如何具足正念?若比丘精勤不懈,修行方便止觀法門─「身念處觀」,繫心觀想自身種種不淨,以正智正念,調伏對色身之執著,乃至世間飲食男女的貪染愛欲;進而更微細諦觀,思惟「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等法門,了知「受、心、法」等種種法執,亦虛妄不實,以正智正念,調伏世間憂悲苦惱,如是修持安住,比丘便能具足正念。
「希望大眾都能勤修攝心之法,保持正智正念。藉著菴羅女來供養請法的因緣,告誡大眾隨緣安住用功。」語落,菴羅女已經來到世尊法座前方,五體投地,頂禮佛足,退坐於一側。
世尊即為菴羅女開示種種法要,教導、勸修,令其生起敬信歡喜。菴羅女默默領受法語甘露,安住法喜之中。隨後,菴羅女整肅儀容,恭敬頂禮佛陀,合掌祈願:「懇請世尊與諸大比丘,明日接受弟子至誠供養午齋。」
世尊默然慈允應供,菴羅女歡喜地再次頂禮佛足,告假歸家,著手精心營設美味佳餚,布置床座,恭迎如來前來應供。
翌日上午,菴羅女派人前去禮請佛陀,告知:「應供的時刻到了!」世尊與諸比丘便隨使者,來到菴羅女的宅舍,庠序就座。菴羅女親自供養各種佳饌。世尊與諸比丘用完齋飯,以水盥掌、漱口、洗缽之後,菴羅女持一小床座,於佛前端坐,恭請佛陀開示法要。
世尊以偈頌歡喜讚歎菴羅女的發心,並祝願其天福受盡,聞法出家,弘化一方:
「施者人愛念,多眾所隨從,名稱日增高,遠近皆悉聞,
處眾常和雅,離慳無所畏。是故智慧施,斷慳永無餘。
上生忉利天,長夜受快樂,盡壽常修德,娛樂難陀園,
百種諸天樂,五欲悅其心。彼於此人間,聞佛所說法,
為善逝弟子,樂彼受化生。」
世尊為菴羅女慈悲開示、教導、勸修,令之信受歡喜,隨即從座而起,安詳而去。
古德云:「百花叢裏過,片葉不沾身。」佛陀藉由菴羅女現前求法的因緣,提示眾比丘當藉境練心,於日用中落實解行,如是堅住正念、隨順覺性,方能真正安住,隨緣度化。
世尊教誡比丘,勤修四正勤、四念處觀,恆以慧觀端正威儀細行,乃至照破色、心等法,內外清淨、一無所著,如是安住,可謂具足「正智正念」。先以善捨惡,後以捨捨善,「上乞佛道,以資慧命;下乞飲食,以資色身」,上求下化,修一切善、度一切眾生,而不執著,如是持之以恆,乃可名為真實僧。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
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
《佛說孫多耶致經》
過去,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時,為眾多比丘弟子說法。
當時有位梵志,名叫孫多耶致,當他見到佛陀時,即拄杖站立,想道:「我每日沐浴三次,只吃水果、喝水,並且不接受他人布施,我的修行勝過這些沙門。他們受用美食、好衣,坐臥柔暖蓆墊,居然被眾人稱讚為賢德!這都是不實的訛傳,他們根本不如我的修行。」
佛知道梵志心中的想法,便對弟子們開示:「人有二十一種惡行,不能得到美食、好衣。一是心生貪淫;二是心生瞋恚;三是心中愚癡;四是貪愛睡眠;五是內心紛擾、糾結,不具有堪受人天供養之威儀;六是狂妄自大;七是傲慢無禮;八是有嫉妒心;九是心存慳貪;十是行為凶殘暴虐,無惻隱之心;十一是言行虛偽,表裡不一;十二是無慚無愧;十三是行為穢惡、鄙陋,不知羞恥;十四是專看他人過失,不知自我反省;十五是放縱逸樂,不讚歎正道;十六是兩舌、讒言,使人交惡;十七是喜見人起爭端,不為其排解;十八是態度無禮,自視甚高,無謙卑心;十九是掩飾自己過錯,不受賢者勸諫;二十是不行孝道,無慈悲心,忤逆長上;二十一是信受邪道,供妖奉蠱,耗盡家財,使親人窮困,不知世間無常的道理,不皈依三寶,追求欲樂,享受奢華的美食、好衣。以上二十一種惡行,使心雜染污濁;就如同想要用染色去除布的污垢,使之潔淨,終究是徒勞無功。造作這些惡行的人,死後將墮入地獄、餓鬼、畜生,受苦無量。
沙門應當明白如來所說的行為準則,捨棄舊習,悔過自新,收攝六根、滅除欲望,使內外三業清淨;譬如一塊淨潔之布,稍有染污大眾皆清晰可見;沙門的言行清淨,也同樣為大眾所瞻仰。沙門通達此理,志行高潔,智慧具足,堪受四方供奉衣物、飲食、房舍,受之無過,且能使布施者得大福報。沙門精進修習禪定,證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大眾自然知曉沙門高德。
沙門雖未得道,但明白佛典經義,持心端正,恭敬佛經,遵從教義,以大慈悲心普遍化育眾生、潤澤眾生;以恕己之心恕人,使人安穩;對待仇怨,如同看待自己的孩子一般;若見女人,以姐妹之禮對待。見窮苦人,思惟地獄、餓鬼、畜生道之苦,發願使受苦眾生身得安穩,如意喜樂,願其能遇三寶,除滅垢染、無明,以清淨心,見自性光明,回歸本性空寂,永得安康無盡。行道若此,受用美食、好衣,終究無罪。眾生心中充滿貪淫、瞋恚、愚癡、嫉妒,如處濁中之濁、暗中之暗。沙門心開意解,智慧清明,愚癡垢染皆已滅除,雖處濁世,猶如蓮華生於污泥,污泥不能染蓮,沙門亦如是,不被世間煩惱垢穢所染,因此受施無罪。若心懷三毒、不除十惡,毫無顧忌地放縱欲求,諂媚、欺騙以謀取利益,不遵奉佛戒,無非是選擇死後吞熱鐵、飲沸銅水。無清淨行而受供養者,死後墮入地獄,飲沸銅水、吞食火炭,受苦時間難以計算。」
梵志走到佛前,向佛稟白:「我現在要去沐浴了;有條名叫『好首』的溪流,凡是入此溪中沐浴的人,心中垢穢皆能隨溪水漂流而去。我自從聽聞父親的教導,每日都在此溪沐浴三次。」
佛告訴梵志:「此地有許多溪流,人在溪中沐浴,就能洗除痛苦、得到解脫嗎?沐浴上千次之人可除去身垢,但心垢豈能因此洗淨呢?我們佛法中的沙門已斷除欲求之念,思惟諸法體性空寂,願出三界,心垢滅盡,證得清淨道果。你以何人為師?教你以水沐浴可以去除心垢?」
梵志回答:「是我父親所說。」佛問:「你父親已證道果了嗎?」梵志說:「未得道。」佛言:「佛法以心為本,心念端正無邪,志意清淨,即可得道。」
梵志長跪稟白佛:「我先前對您的無禮行為,實是狂妄、愚癡之舉。現在聽聞佛陀教誨,才豁然醒悟,猶如在黑夜中點燃了燈火,如今始能看清真相。我乞求在您座下成為沙門,求佛慈悲應允!」
佛言:「你若有親眷,應先向他們稟告你出家的意願。」梵志回答:「我無親眷。」佛言:「沙門來!」梵志即時成為沙門,於樹下靜坐,思惟二十一事,去除諸欲、雜念,一時心中豁然達到無念、無想,證阿羅漢果。於是前往佛所,頭面頂禮佛足,說言:「我今如眼盲得以視見,狂病得以痊癒。」佛問:「如今你認為是佛道好?還是你過去所修的道好?」對曰:「眾道皆邪,唯有佛道為正道。」
佛告訴諸沙門:「深思此二十一事,可得道矣。」
諸沙門聞佛所說,法喜充滿,作禮而退。
「佛法如甘露,除熱得清涼,一心應善聽,能滅諸煩惱。」佛法是人生的真理,指向最正確的解脫之道。知見、觀念影響思惟,思惟造就言行,而有人生的順逆境界。公案中的梵志不明真理,譏嫌沙門好衣、好食,以外相判別修行;卻不知正心修道之理,佛法云:「守口攝意身莫犯,莫惱一切諸有情,無益之苦當遠離,如是行者得度世。」唯有端正知見,淨化三業,滅盡心垢,方得解脫。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
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
《金色王經》
過去,佛住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常隨在旁,有眾多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王、百官大臣等,皆來護持供養,供應日用所需,飲食、衣服、臥具、醫藥等供養,非常豐厚,但是世尊不貪染、不愛著;對天、人、魔王、梵天、沙門、婆羅門等,都能應機演說正法,具足初善、中善、後善,義理深遠,言語調柔,具清淨梵行之相。
一日,世尊告訴諸比丘:「假如眾生能知布施、布施的果報,即使是微薄的食物,都能先布施他人而不自己食用,捨離慳嫉則能布施。相反地,假如眾生不知布施、布施的果報,即使是少分的食物,也不肯用來布施他人,只留與自己食用,那是因為慳嫉而不能布施。
以前有位國王名叫「金色」,身相端正,具足三十相好,成就妙勝的色身。金色王非常富樂,真珠、珊瑚、金銀等財寶不計其數,欄廐裡更有數不清的象馬牛群。金色王住在饒金城,饒金城非常寬廣,東西長約十二由旬,南北有七由旬,城中有五十七億聚落,人民充滿,安隱豐樂。又六萬山川都有大城,每一城都有城主,人民充滿、生活安樂,當時的人壽長達八萬四千歲。金色王有一萬八千名大臣,中宮婇女二萬人,金色王對於擁有的一切,乃至於自己的身體都能布施,無一物不捨。有一天,金色王思惟:『我不應該向商人、人民徵稅。』就召喚百官大臣,告訴他們:『從今以後,人民、商人都免其賦稅。』金色王以此方式治國,全國上下豐衣足食。
某日,天上有惡星出現,有通曉星相與咒術的婆羅門,占卜星相後,趕緊來到王宮向金色王報告:『大王!天上出現不祥之兆,未來十二年間,恐怕天不降雨,大地將一片乾旱。』金色王聽完婆羅門的話後,悲泣說道:『苦啊!我的人民原本物產豐饒,安隱豐樂,沒想到不久之後就將一無所有!』須臾間,金色王停止悲傷,思惟:『富人擁有豐饒的財物、糧食,必能撐過十二年,不會餓死。但是窮人只有微少的財物,糧食不足,他們將如何熬過這十二年?如何存活?』
金色王思考了很久,想到:『我現在應該將所有人民、百官大臣乃至王宮裡的糧食都聚集起來,清點數量,存放在一處穀倉,再計算所有人口的數量,十二年間平均分配給每個人食物,這樣每個人都可以存活下來。』金色王於是召喚大臣、百官、所有城主來到王宮,勅令大眾:『你們快去把所有的糧食都收集起來,並計算數量。』大臣們立即積聚所有的糧食,計算數量並集中在一處穀倉,然後回報金色王。金色王召來國內善於算數、計劃的人來到王宮,命令他們:『將所收集的糧食,平均分配給每個人。』金色王也以身作則,與人民一起平均分配食物。這樣平安地度過了十一年。但是一個月後,所有的糧食都發放完了,穀倉空虛,只剩下供給金色王一頓的五升飯。但離災旱結束之日,還有十一個月,漸漸傳來有人死於飢餓。
當時,有一位已修四十劫菩薩道的菩薩,來到娑婆世界,在一棵大樹下,結跏趺坐,端身正念。菩薩隨順觀察色受想行識五陰的生滅,觀此色陰生起、此色陰散滅。又觀受陰、想陰、行陰、識陰都是生起又復散滅;菩薩如是不斷地觀此五陰皆空,不久,照見一切諸法悉皆散滅,證入空性,以此因緣,即時成就緣覺,證辟支佛果,而說偈言:
『因愛故生苦,如是應捨愛,當樂於獨處,猶如犀一角。』
辟支佛想:『我為利益眾生,多行苦行,卻無一眾生獲得我修行的利益。我於今日憐愍眾生,為作利益,應於何人受其飲食供養?』辟支佛已證得天眼通,以天眼普觀饒金城,所有糧食都已用盡,唯有金色王還有五升飯,心想:『我今憐愍金色王,為作利益,當前往受金色王供養。』辟支佛即以神通,如金翅鳥般展翅高飛,飛向金色王宮中,並現其身令人人得見。
此時,金色王與五千大臣在王宮樓上,都遠遠看見辟支佛從空中飛來。其中一位大臣說:『你們快來看!遠處有一隻金翅鳥飛來了。』第二位大臣則說:『不,那不是金翅鳥!是羅剎惡鬼要來吃我們。』金色王聞言,仔細觀察後,說:『那不是金翅鳥,也不是羅剎惡鬼,是仙人憐愍我,特地而來。』
辟支佛頃刻間來到金色王面前,金色王立即起身頂禮辟支佛,並敷設座具,恭請其升座。辟支佛上座後,金色王問:『仙人為什麼會來到我的王宮?』辟支佛說:『我是為了接受您的供養,特地來此。』金色王聽聞後,隨即悲傷涕泣地說:『原本我是那麼富樂,但沒想到現在卻如此貧厄,無一頓美味的飲食可以供養仙人。』
這時有位天女,向金色王說了一偈:
『何法名為苦?所謂貧窮是,何苦最為重?所謂貧窮苦。
死苦與貧苦,二苦等無異,寧當受死苦,不用貧窮生。』
金色王聽了偈語,隨即召來御廚,問:『還有飯嗎?我要供養大仙人。』御廚回答:『大王!所有的糧食都已用完,只剩下供大王食用的最後一頓五升飯。』金色王想:『我若食用這一頓飯,可暫時保存我的命;我若供養給仙人,將很快命盡。』但是,他很快改變想法:『即使我吃了這頓飯,下一頓沒有飯吃,仍然不免一死。仙人清淨持戒,修行善法,既然來到我的王宮,我怎能不供養他食物,讓他空缽而回?』於是金色王告訴身邊的大臣:『你們當隨喜讚歎,這是我最後的布施,願以此善根回向一切人民,自今以後於未來世永斷貧窮。』
金色王發如是大願,便將僅有的一頓飯,虔誠恭敬地奉於辟支佛的缽中。當時,證辟支佛果的聖者都是以身示法而非用口言說,所以,辟支佛接受了金色王的供養後,即以神通飛空而去。金色王與諸大眾皆恭敬合掌、目不轉睛地注視辟支佛,直至辟支佛的身影消失。
金色王告訴大臣們:『你們都回去吧!』大臣們說:『大王快樂時,我們與王共享快樂。現在面臨困厄,我們怎能捨王離去?』金色王聽後,不禁以手拭淚說:『你們各自回到家中,我不忍心看到你們在我宮中飢渴而死。』大臣們聽聞後,都啼泣流淚,頂禮王足,合掌說:『願大王答應我們,明天早晨還能見王最後一面。』
就在此時,接受金色王供養的辟支佛,開始食用五升飯時,東西南北的雲輪開始轉動,涼風吹拂大地,半日之後,天空開始降下種種飯、麨、熟豆、華果、稻米末餅等種種食物。金色王看到這情形,歡喜無比,告訴大臣們:『你們快來看!布施仙人一頓飯,就獲得這樣的果報,相信之後還會有無量的果報。』第二天至第七天,天上又降下胡麻、大豆、小豆、大麥、小麥、稻、梁、米等,之後七日降下奶酪、七日降下油、七日降下錢、七日降下毛氈等種種雜物,又七日降下金、銀,琉璃、琥珀、珊瑚、瑪瑙、硨磲七寶。」
世尊告訴諸比丘:「你們當知,金色王因為布施供養辟支佛食物的因緣,一切人民永斷貧窮。當時的金色王,正是我的前身。諸比丘!你們應善知布施法門,如果眾生知道布施的果報,不論食物多少,都能布施而不先自己食用,就能捨離慳嫉而布施;如果眾生不知布施的果報,即使少量的食物也捨不得布施給他人,這是因為慳嫉,而不能布施。」
此時,世尊說了一偈:
「前作善不善,不失罪福業,親近黠慧者,不失往來業,
聖眾中善語,不失語言業,知恩報恩人,不失所作業,
善業為端正,不善為鄙陋,二業皆有報,必定實得果。」
世尊說此偈後,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非人等一切與會大眾,聽聞佛的開示,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世間所有的一切,都離不開因緣果報,今生富貴是因過去累世修布施;而貧困則為不知行布施等善業的果報,所以應當勤修布施。布施能捨去慳貪、嫉妒的惡習,幫助眾生度越生死苦海,如經云:「施報如形影,處處與安樂,生死險難中,唯施相隨逐。」再者,布施三寶為最勝福田,如金色王以至誠心、恭敬心、利益眾生的廣大心供養三寶,儘管所施之物非常微薄,當下即是最大的功德。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
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
《六度集經.卷六.精進度無極章.(五五)》
釋迦牟尼佛過去在因地修菩薩行時,有一世還只是個凡夫。當時菩薩聽聞到佛的名號,得知佛相好光明,有無畏的大威德力、功德高偉,為諸天所敬重尊崇,而追隨佛陀修行成就者,煩惱諸苦皆滅除。
菩薩也發願想要成佛,可惜當時佛已入涅槃,也沒有比丘眾,所以菩薩無從聽受佛法。他悲泣不已,自語:「我要如何才能得到佛陀所說的經典、受持讀誦,依之實踐乃至成佛、療癒眾生煩惱之病,令眾生回復本然的清淨呢?」。
當時旁邊有位生性貪吝兇殘之人,看到菩薩這樣精進,求法的心懇切勇猛,便告訴他:「我知道佛宣說三戒一章的法,你想領受嗎?」菩薩一聽,歡喜無量,便五體投地,向他頂禮、懇切請戒。貪殘之人說:「這是無上正真、正等正覺、調御丈夫、天人師、佛的重要教法,你覺得有這麼容易就讓你白白聽聞嗎?」菩薩便問:「那麼請問我該如何請法呢?」他說:「倘若你真的是至誠懇切求法,那麼就在你身上的每個毛孔都插入一根針,當你身上的毛孔都插滿針,全身流血、身體十分痛楚,但內心絲毫沒有退悔的念頭,這樣才可以聽聞無上尊貴的教法。」菩薩回答:「即使聽聞佛法後,就要立刻死去,我都會很歡喜,何況只是在毛孔插上針,還能活著修行,我當然要領受奉持。」說完後,菩薩便用針扎滿了身上的毛孔,於是全身血流如泉,但是菩薩因為歡喜聞法,得無痛之定。
天帝釋提桓因看到菩薩心志勇猛堅定,看到他受這樣的苦,心生憐憫。便用神通讓所有插在他身上的針化為一針。那位貪殘之人,看到菩薩求法之願心如此堅毅高遠,便告訴他佛的偈子:「守口攝意,身無犯惡,除是三行,得賢徑度。是諸如來、無所著、正真尊、最正覺戒真說也。」──謹慎持守口業、端攝心念、身業不犯過惡,這身口意三業清淨了,就能入賢聖之位,這是諸佛如來所宣說的戒法。
菩薩聽聞了戒法,很歡喜地向他頂禮,低頭一看,原本插滿全身毛孔的針竟然都瞬間消失不見,菩薩神采奕奕,氣力比從前更好,天人龍鬼沒有不讚歎菩薩的行持。菩薩道心堅定、勇猛精進,梵行高遠,依照佛的教法不斷地努力,終於成就佛道,拔濟眾生。
佛告訴諸比丘:「當初傳偈給菩薩的貪殘之人就是現在的提婆達多。提婆達多雖然有因緣能夠先聽聞到佛的偈子,卻不知要如法修行,如同盲人拿著蠟燭,不知道要為自己照明,那又有什麼益處?我過去行菩薩道,修精進波羅蜜時,就是這樣的勇猛堅定、無有疲厭。」
《佛遺教經》云:「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正如提婆達多,過去生縱有殊勝因緣比佛陀更早聽聞佛的戒法,但知而未行,所以終究只是「知道」,未能得到真實的法益。而佛累世以來,以堅定勇猛的道心,為了求法不惜生命,同時精勤不懈地依教奉行,所以能夠較提婆達多更早漏盡煩惱、成就佛道。在修行的路上,我們也應該要學習諸佛菩薩,於菩提道上精進不退,直至成佛!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
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
《撰集百緣經.卷第三.授記辟支佛品第三.(二四)老母善愛慳貪緣》
佛住錫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波斯匿王的後宮,有一位年紀老邁,名叫善愛的宮女,她貪得無厭又非常吝嗇,只顧自己吃吃喝喝,捨不得施與他人。
目連尊者很慈悲,想度化慳貪的善愛老婦,於是著衣持缽,以神通力,從地下忽然出現在老婦面前,向她乞食,老婦厭惡地、不願意供養尊者,而自己獨自享用食物。等她吃完,還有一些剩餘的水果,及清洗碗內殘渣的水,老婦不用。
這時目連尊者就向老婦乞討那些殘果及洗食器的水,老婦不耐煩地給了目連尊者。尊者接過這些後,即刻躍升虛空,作十八種神變,促使老婦生起慕道之心。老婦親眼看見尊者的種種神變,知道是聖人,心裡生起敬仰與慚愧,立即誠心懺悔。老婦當天晚上命終,投生於曠野之地,在一棵樹下,食野果、飲生水以活命。
有一天,波斯匿王帶領群臣到曠野打獵,因為奔馳追逐鹿群,疲憊又口渴,看到遠處有一棵樹,樹下有人,於是往那棵樹奔馳而去,希望能得到水以解渴。當離樹不遠時,卻見前方有火燄生起,阻止人靠近,從燄火中看過去,見一人坐在樹下。
大王問:「你是誰?為何在這樹下?」那人回答:「我過去生是大王後宮年邁的宮女,名叫善愛。因為慳貪吝嗇,命終後投生於此。希望大王慈悲憐愍,為我設齋,供養佛及僧眾,使我脫離這衰頹鄙陋、充滿罪惡之身。」大王問:「如果為你供佛齋僧,所培植的福報,我怎麼知道你已經得到?」那人回答:「供佛齋僧,必得福報,大王一定能看到。」
波斯匿王聽後,勅令兵眾:「每隔一百步站立一個人,使訊息可以清楚傳達。我此刻先回城內,為樹下的人供佛齋僧。若是那人得到福報,你們要立刻將所見到的事,一個傳一個,讓我知道,就可以知道事情的真假。」
波斯匿王進城後立即設齋,恭請佛及眾僧慈悲應供,佛的祝願才剛說完,樹下的人面前自然出現各種美味佳餚。經過兵眾們的傳達,波斯匿王知道了供佛齋僧能增福報,是真真確確的事。因此,波斯匿王在佛前生起深刻的敬仰與信心。佛知道大王得度因緣已至,於是為大王說妙法,當下波斯匿王即得須陀洹果。諸比丘們,聽聞世尊所說,皆生歡喜心,深心奉行世尊教化。
《分別善惡報應經》提到,齋食供養佛及眾僧,能得到十種功德:一壽命延長,二形色圓滿,三肢節多力,四記憶不忘,五智慧辯才,六眾覩歡喜,七豐足珍寶,八人天自在,九命終生天,十速證圓寂。老婦善愛因慳貪,命終未能超生善道;波斯匿王受老婦之請求為其供佛齋僧,親見勝妙的功德,一念敬信,即得須陀洹果。透過供佛齋僧之殊勝功德,捨除慳貪的習氣,種下出世解脫之淨因。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
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
《雜寶藏經.卷第八.(九八)輔相聞法離欲緣》
昔日,佛在王舍城弘化時,頻婆娑羅王的大宰相經常隨同國王前往佛所,聽佛說離欲法。因為這個緣故,宰相與妻子間的互動減少,宰相夫人因此心生惡念,找來毒藥放在飲食中,請佛來應供,想要毒害佛。
宰相察覺到妻子懷有惡意,就向妻子索要有毒的飲食,妻子不願意給,而是給了無毒的食物。此時,佛已來到宰相家,宰相稟白佛:「這些食物不可食用。」 佛問:「何故不可食用?」 宰相回答:「有毒。」佛說道:「世間上的毒,最毒的是貪、瞋、癡三毒,此三毒我都能消除,這小毒豈能傷害得了我?」佛食用了這些有毒的食物後,並沒有任何異狀,宰相夫人因此對佛生起信心。佛即為說法,宰相夫婦二人聞法,證得須陀洹果。比丘們見此情景,皆讚歎此事殊勝稀有!
佛說道:「不僅是今日,在過去世,我也曾度化宰相夫婦。過去,迦尸國王有一位有智慧的大臣,名叫比圖醯,經常以正道輔佐國王及眾臣,使大家都能行善。當時有一明相龍王,常到比圖醯的住所聽其說法,也因此與妻子的互動減少。龍王夫人遂生起瞋恚心,說道:『只有以比圖醯的心來祭火,喝比圖醯的血,我才能活下去。』
當時有一與龍王夫婦交往密切的夜叉,聽了龍王夫人的話,說道:『我可以取得妳想要的。』夜叉便從龍王夫人那裏拿了如意珠,然後化作商人,前往迦尸國。夜叉來到國王面前,向國王挑戰,玩樗蒲比賽。夜叉以如意珠作為賭注,迦尸國王則以國土、庫藏、及比圖醯大臣當作一份賭注。比賽結果,夜叉得勝,他不要國土、庫藏,只要比圖醯一人,同時將如意珠送給國王。
國王問比圖醯大臣:『你願意跟夜叉走嗎?』比圖醯回答:『願意。』夜叉就帶走比圖醯。比圖醯問夜叉:『你帶走我,有何意圖?』夜叉不回應。比圖醯一再詢問,夜叉便說道:『龍王夫人想用你的心來祭火,還想要喝你的血。』比圖醯說道:『若你現在殺了我,帶走我的心和血,可是,所有人的心和血都一樣,又如何能知道你獻上的究竟是誰的心和血?須我心者,欲得我智;須我血者,欲得我法。你現在不要殺我,帶我一起去見龍王。』夜叉聽了比圖醯這番話,心想:『此人實是智者。』便將比圖醯帶至明相龍王的住所。
明相龍王一見到比圖醯,便滿心歡喜,比圖醯隨即為其說法。龍王夫婦及眷屬們聞法後,都生起敬信心,皆發心受持五戒,一旁的夜叉眾也受持五戒。閻浮提的龍眾與夜叉們,紛紛帶來各種珍寶贈與比圖醯。比圖醯乃將這些珍寶轉送給國王及人民。當時閻浮提的人、龍、鬼等,皆受持五戒、修行十善。」
佛接著說道:「那時有智慧的比圖醯大臣,是我的過去身;明相龍王,是現在的善見宰相;龍王夫人即是現在的宰相夫人;當時的迦尸國王,是現在的舍利弗;那個夜叉,是現在的目連。」
公案裡,對於懷惡心的龍王夫人和宰相夫人,佛皆能慈心教化,乃至度化了閻浮提的人、龍、鬼等,使皆能受持五戒、修行十善。佛慈心廣大,遍諸有情,始終不疲不厭地救度化導,只為令眾生聞法解悟,脫離苦海。為佛弟子,當隨佛學,對眾生常生慈憫心,以寬廣的心量,隨方應化,於成就一切眾生的同時,也能逐漸圓滿六度萬行。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
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
《阿那邠邸化七子經》
昔日,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
當時,須達多長者的七個兒子尚不信佛、法、僧三寶,亦未皈依三寶,且會殺生、偷盜、邪婬、妄語、飲酒。一天,須達多長者告訴七個兒子:「你們應該皈依三寶,且不要再殺生、偷盜、邪婬、妄語、飲酒,這些切莫再犯。」兒子們回答:「我們沒有意願要皈依三寶,也沒辦法做到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須達多長者於是告訴兒子們:「我給你們每人黃金千兩,你們要依我說的做,要皈依三寶,而且要戒除殺生、偷盜、邪婬、妄語、飲酒這些不良行為。」七個兒子得到黃金千兩後,便依著父親的要求,皈依三寶,而且不再殺生、偷盜、邪婬、妄語、飲酒。
須達多長者給兒子們每人千兩黃金,並讓兒子們都受三皈、五戒後,便前往佛所在的祇樹給孤獨園,頂禮佛,然後在一旁坐下。須達多長者稟白佛:「我有七個兒子,他們原先對於佛法並不信受,也未皈依三寶,而且不持五戒,會殺生、偷盜、邪婬、妄語、飲酒。今日,我給七個兒子每人千兩黃金,要他們皈依三寶,並受持五戒。請問佛,我這七個兒子可有善根福德?將來可否因皈依、受戒的因緣而獲諸功德?」
佛回答:「善哉!善哉!長者你這七個兒子因為皈依三寶,及受持五戒,已具足諸善功德,我為你詳說這七子將來所獲的福報。
在北方有一揵陀賴國,城名石室,國土豐饒,人口眾多。此國有伊羅波多羅大寶藏,此寶藏能出無數金銀、珍寶、硨磲、瑪瑙、珍珠、琥珀、水晶、琉璃等各種妙寶。這個國家的國人,隨心所欲取用這些珍寶,歷經七年七月七日,伊羅波多羅大寶藏始終不曾減少。長者你這七個兒子因為受持三皈、五戒所獲得的功德,勝過伊羅鉢多羅大寶藏,及七子所擁有的七千兩金百倍、千倍、百千倍、無數倍。
還有一迦陵渠國,城名蜜絺羅,國土肥沃,穀米豐熟,人口稠密。此國有般籌大寶藏,此寶藏能出無量的金銀、硨磲、瑪瑙、珍珠、水晶、琉璃、珊瑚、琥珀等珍寶,任憑國人隨心所欲取用,歷經七年七月七日,寶藏始終無有減少。長者你這七個兒子所擁有的七千兩黃金的百倍、千倍、百千倍、無數倍,加上般籌大寶藏,皆不及七子受持三皈、五戒所獲得的功德。
又有一鞞提師國,城名須賴吒,此國有賓伽羅大寶藏,此寶藏能出無數珍寶,金銀、硨磲、瑪瑙、珍珠、琥珀、水晶、琉璃等。任憑鞞提師國的人民隨心所欲取用,歷經七年七月七日,賓伽羅大寶藏始終無所減少。長者七個兒子所擁有的七千兩金,乃至七千兩金的百倍、千倍、百千倍、無數倍,加上賓迦羅寶藏,皆不及七子受持三皈、五戒所獲得的功德。
又有一加尸國,城名波羅奈城,此國有蠰伽大寶藏,此寶藏能出無量的金銀、珍寶、硨磲、瑪碯、水晶、琉璃、珍珠、琥珀等。長者七個兒子所擁有的七千兩金的百倍、千倍、百千倍、無數倍,加上此蠰伽大寶藏,也不及七子受持三皈、五戒所獲的福報。
即使讓閻浮提十六大國的男女老少,隨其所欲取用伊羅波多羅大寶藏、般籌大寶藏、賓伽羅大寶藏、蠰伽大寶藏這四大寶藏所出的金銀、珍寶、硨磲、瑪瑙、珍珠、琥珀、水晶、琉璃等各種寶物,歷經七年七月七日,四大寶藏皆無絲毫減少。長者七個兒子所擁有的七千兩金,及此四大寶藏的百倍、千倍、百千倍、無數倍的珍寶,皆不及七子受持三皈、五戒所獲的福報及功德。」
佛接著說偈:「伊羅鉢乾陀,蜜絺及般籌,賓伽及須賴,蠰伽波羅奈。
如此四寶藏,種種珍寶滿,無數不相及,所作功德果。」
佛又為須達多長者宣說妙法,令其心開意解。長者聞佛開示,心生歡喜,於是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稟白:「為了七個兒子得以供養修福,我欲以甘露飲食供佛齋僧。願佛及眾比丘僧接受我的祈請。」佛默然應允。須達多長者頂禮佛後,即返家準備供佛齋僧的飲食,並敷設坐具。
齋供時刻將至,長者遙請:「齋食已準備好,請佛慈悲前來應供。」佛即著衣、持鉢,與眾比丘弟子一同至須達多長者的家宅應供。佛和比丘們都安坐後,長者及七個兒子一同來至佛前,頂禮佛,然後退坐一邊。此時,長者稟白佛:「我給這七個兒子各千兩黃金,要他們皈依三寶,並受持五戒。請佛慈悲為我這七個兒子說法,使其對佛法有正確的了解。」隨後,長者與七個兒子們親自奉上甘美佳餚供養佛、比丘僧眾。
佛用齋畢,便為長者的七個兒子說法,七子都很虔敬地聽法。佛為開示苦集滅道四聖諦法,七子聞佛所說,各各盡除諸塵垢,心無瑕穢,當下得法眼淨。此時長者的七個兒子對於佛法已諦信無疑,發自內心皈依三寶,並真誠地發願受持五戒。佛為須達多長者及七子重說法要後,即起座離去。
須達多長者及其七個兒子,聞佛說法,皆心生歡喜,信受奉行。
公案中,須達多長者以善巧引導七個兒子皈依三寶、受持五戒,獲福無量,並把握因緣供佛齋僧,親聞佛說法,對佛法具足正信、正見,得法眼淨。古德云:「道在紅塵鬧市修,全憑五戒作根由。」五戒為一切佛戒之基石。《受菩薩戒儀》云:「三歸五戒得人身。」受持三皈五戒,是修行學佛的根本。今生得遇三寶,當把握因緣皈依、受戒,以此功德,得以常隨三寶,學習正法,解脫煩惱,咸獲安樂。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
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
《優陂夷墮舍迦經》
昔日,佛在舍衛國弘化。當時,城東有一位婦女的孩子名叫蕪耶樓,因此大家稱呼這位婦女為蕪耶樓母。某月十五日,佛應蕪耶樓母之請,到其家中說法。一位奉持佛戒的女子,名叫墮舍迦,在當天早起沐浴,同時也令她的七個媳婦都沐浴、換上乾淨整潔的衣服,並在正午前用完齋,飯後洗手,之後便帶著七個媳婦一起到佛所在處,頂禮佛。
佛問墮舍迦:「今日為何一早沐浴,並穿上乾淨的衣服,與媳婦們一同來此?」墮舍迦回答:「今天是十五日,是我齋戒之日。我聽聞一個月中有六個齋戒日,我與媳婦們都受持齋戒,因此不敢有所懈慢。」
佛告訴墮舍迦:「佛說的正齋法有八條戒。持守八關齋戒,得以度脫世間,不再墮三惡道,且所生之處常有福澤庇佑,並因持戒因緣,將來得以成就佛道。
佛說的正齋法是什麼?一個月中有六個齋日,即每月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和三十日。持守齋戒者,在齋日當天早上起床後,要告訴家中的人:『今日我持齋,今天家中切莫飲酒、爭吵、或談論錢財:處理家中事,意所念、口所說,當如阿羅漢。』阿羅漢無殺生的念頭,齋日持戒,心念應當如阿羅漢,對眾生無打殺意,且能護念畜生及蟲蛾,使其安全生存。齋日這天,從白天到晚上都要持守不殺生戒,這是第一條戒。
齋戒當日,持意當如阿羅漢。阿羅漢無貪心,不貪戀世間,一點點的貪念都沒有。齋戒日應如是持守,而富有者,應當行布施,貧窮一無所有者,也應懷布施之心。此為第二條戒。」
齋戒當日,持意當如阿羅漢。阿羅漢不畜養婦女、不思念婦女、不貪戀女色,更無淫欲之念。齋戒日應如是持守,此為第三條戒。
齋戒當日,持意當如阿羅漢。阿羅漢不妄語、也不說話傷人;要說話,即說佛經,不說話時,心中只思善法。齋戒日應如是持守,此為第四條戒。
齋戒當日,持意當如阿羅漢。阿羅漢知道飲酒是不良善的行為,不飲酒、不想念酒,也不會有想要飲酒的心念。齋戒日應如是持守,此為第五條戒。
齋戒當日,持意當如阿羅漢。阿羅漢不貪愛歌舞,不喜聞音樂聲,也不貪愛花香氣。齋戒日應如是持守,此為第六條戒。
齋戒當日,持意當如阿羅漢。阿羅漢不在高廣大床上睡臥,也不會有想要在高廣上好床鋪上睡臥的心念。齋戒日應如是持守,此為第七條戒。
齋戒當日,持意當如阿羅漢。阿羅漢在正午時用齋,午後到隔日天亮前不再進食,但可喝蜜漿。齋戒日應如是持守,此為第八條戒。
佛又告訴墮舍迦:「譬如有人頭髮上有污垢,洗完頭後,便歡喜地說:『我頭髮上的污垢已經除去了。』持守八關齋戒一日一夜圓滿者,心中的惡念已除,回復善念,隔日也會很歡喜地說道:『持守佛戒原來如此,能除去心垢。』
又譬如有人身上有很多污垢,到水中將身上的污垢都洗掉,從水中出來,就開心地說道:『我身上的污垢已去除,身體感到很輕鬆。』若有人持守八關齋戒一日一夜,隔天也會很歡喜,心思正法,並想著:『何時可以得道,使我的心不再向外攀緣,心能專一,志求無為之道。』」
佛接著說受持正齋法的功德,並說八關齋戒是為了讓在家居士能隨分隨力修學戒法而制,勉勵墮舍迦及其媳婦誦念此正齋法八戒。
墮舍迦及其七個媳婦聞佛所說,至誠頂禮佛後離去。
佛制定八關齋戒,是讓在家居士能於一日一夜方便受持的戒法,種出世勝因。《佛遺教經》云:「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戒能「防非止惡」,透過持戒來規範日常的身口意,於外不犯過失,於內端正心念、清淨自心,斷惡修善,清淨三業,必能進趨解脫之道,成就無上菩提。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
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
《佛說菩薩本行經.卷第二、三》
過去在毘舍離國,有一名叫阿波羅利的毒龍,有大神力,甚為毒惡。毒龍於國境中興大風雨、降大雹霜,傷害五穀莊稼,使得草木乾枯,很多的百姓餓死;因為疾疫而死亡的人,更是難以計數。於是世尊以慈心現大神變,降伏毒龍、驅除災疫,使摩竭國中五穀豐收,人民眾病除癒,遂得安樂,疫鬼便轉往毘舍離國。
此時,世尊來到毘舍離國,在城門處說了一偈:
「在地諸天神,虛空住諸天,諸來在此者,皆當發慈心。
晝夜懷歡喜,當隨正法言,勿得懷害意,嬈惱諸人民。」
世尊說了這段正真、微妙之語時,各種疫鬼皆遠離此地,又去了摩竭國,因此毘舍離的人民眾病蠲除。隨後世尊又至摩竭國,疫鬼就回到了毘舍離國。就這樣,世尊在兩國之間往返七次,說道:「我從無數劫以來,所作種種功德、發大誓願,現在要以此端正、真實的願行,除去一切眾生的身心病苦。」
世尊又言:「過去世中我曾為尸毘王,為了救一隻鴿子,割下自己的身肉,立大誓願除去一切眾生的危險;作摩訶薩埵太子時,曾捨身命餵食餓虎;作舍尸王時,曾以自己的身肉供養病人十二年之久;作阿彌陀加良王時,曾調配藥物來治自己的病,正欲服用時,一位生病的辟支佛前來乞藥,於是捨下自己的藥供養給辟支佛,並發大願令眾生一切病皆除癒。
作修陀素彌王時,端正了迦摩沙颰王的知見、消泯了十二年的毒誓,使百位國王免於死亡;作須大拏太子時,常好行施,甚至布施了自己的妻子及二子;作摩休沙陀太子時,以藥療癒眾生疾病,又入大海取得摩尼寶珠,除去眾生的貧困。
作摩訶婆利王時,以身肉供養病人二十四天;作羼提婆羅仙人時,手足即使遭受切割截斷,也不曾起絲毫瞋恚之念;作迦尸王時,百姓得了瘟疫病,以受持八關齋戒之功德,發大慈悲回向利益眾生,百姓之病因此皆得痊癒;作毘婆浮解咒師時,人民得了瘟疫病,自己則以身體血肉供給疫鬼食用,解除咒語,讓大眾身上各種疫病皆得除去。
作梵天王時,曾為一偈語,剝自身皮書寫經文;作毘楞竭梨王時,為一偈語,寧於自身釘千根釘;作優多梨仙人時,更為了一偈語,剝皮為紙、折骨為筆、用身血為墨,寫下偈語。
作跋彌王時,看見路旁一棵毒樹,毒樹的葉子掉入人民飲用的水源當中,所以國中人民盡得瘡病,於是立即將毒樹根除,再以火燒盡,人民的瘡病半數痊癒;然而另有一半的人尚未康復,我向醫生詢問原因,醫生提到:『這些人的瘡病較嚴重,需要吃魚肉,方能康復。』當時,跋彌王聽了醫生的建議,立即來到水邊,爬上岸邊的樹,求願作魚:『我願作魚,以身肉供養眾生,幫助眾生脫離病苦,更願以此功德,上求佛道,解除一切眾生無量的身病與心病。若真能如我所願,所有來食我肉的眾生,就能眾病盡癒。』隨即從樹上投身水中,化作一條魚,並開口說道:『若有生病的人來食用我的肉,身體一定能康復。』人民聽到魚所說的話,紛紛前來分取魚肉,食用後,各種疾病皆得痊癒。」
世尊說道:「我過去生生世世所做所行、所立的誓願,如今都一一實現。現在更要以無上真理化導眾生,為一切眾生除去災禍。」佛即化身作兩頭,一頭看毘舍離國,一頭看摩竭國,疫鬼只得全部歸向大海,於是百姓諸病皆悉痊癒,兩國境內五穀豐收,人民安樂,世尊廣弘佛法,化導人民,使大眾心中的貪欲煩惱皆得釋然,回復清淨,大眾精進行道,皆大歡喜。
此時,諸比丘異口同聲地讚歎:「如來無量功德,甚奇!甚特!不可思議!」
世尊為使眾生永離疾疫、畢竟安樂,於是化作兩頭,一頭看毘舍離國,一頭看摩竭國,疫鬼只得盡歸大海,百姓聞法修行,終得安樂。世尊以大慈愍,拔濟眾生出離苦海,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無一處非捨身命處。為佛弟子,應當效法諸佛累劫恆行布施、利益眾生的發心,在生活中廣修供養,自利利他,行菩薩道,永不退轉。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
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
《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六.等見品第三十四(一○)》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弘化之時,有一位名叫生漏的修行梵志來到園中,恭敬頂禮佛足後,坐在一旁。當時,梵志向佛陀請法:「世尊!請問是什麼因緣與作為,使得百姓流離、人民減少,甚至亡國滅種?讓曾經繁榮的都城,如今只剩斷垣殘壁,昔日人民集聚之處,轉眼今日成了荒草土丘?」
世尊回答:「梵志!由於當地人民多行非法之事,導致過去的城邦如今變成廢墟,本來人民聚集的繁華城市,今日成了雜草叢生的荒丘。因為當時的人們生性慳吝貪婪,愛欲煩惱熾盛,導致風雨不調,農作物無法成長,因此街上滿是餓死的災民。梵志當知!由於這些因緣,使得一個國家民生凋殘,走向衰敗。」
「再者,梵志!因為人民多做違背天理、法紀之事,進而招感雷、電、霹靂等大自然的災害,天降冰雹、暴雨殘壞農作穀苗,當時人民因而喪命者不計其數。」
「梵志!這些人民多做非法之事,彼此惡性競爭,或拳腳鬥毆、或投擲瓦石等兇器互殘喪命。所以,當人們已慣於違法鬥爭,不再安居樂業,社稷動盪不寧,便引起國家之間兵戎相見,戰火四起,無數眾生橫死於戰火刀箭下。梵志!由於此等惡業因緣,讓民生蕭條,國勢衰敗。」
「還有,因為百姓們目無法紀,護法善神不再庇佑,於是災難乘虛而入,使得人們或遭逢困厄、或疾疫肆虐,導致長臥在床。除了少數痊癒之外,多數都因罹患疾疫而病亡。梵志當知!由此因緣,讓國家人民蕭條,國勢由強盛轉向衰敗。」
生漏梵志聽聞佛陀的開示,說道:「世尊!您一語道破一個國家從鼎盛轉向衰敗的因緣,實在是如您所言,昔日繁華的城鎮,今日已經毀滅,本來人民聚集之處,現在已成荒草土丘。因為人們常行非法之事,心生慳貪嫉妒,進而造作邪業,便招感風雨不調,五穀不熟、人民不豐。貧困的生活讓更多百姓為非作歹,於是天降災變,摧毀田裡的穀苗農作,饑困的百姓更加貪婪無厭,使得國王也不安寧,上下相爭動搖國本,在各地興兵互相攻伐,戰亡的軍民難以計算,大片國土淪喪進而荒蕪,難民流離失所。」
「世尊!您的開示真是圓滿而深入人心,一切的災患皆由違法喪義的惡行所招感。正如同盜賊被官兵捉到後便處以死刑,賊人起了偷盜之心為因,伏法受刑是果;因為邪業日益叢生,讓非人等眾生正好乘虛而入,由此因緣便得命盡,因而人民大幅減少,所以城廓荒無,無人居住。」
「世尊!今日所聞獲益匪淺,您的智慧法語,猶如讓眼盲者能夠重見天日,在幽暗中得到光明,引導我們歸向正道。我今聽聞佛陀所開示法要,發願皈依佛法僧三寶,受持五戒成為佛陀的在家弟子,盡此一生不再殺生。」
「世尊!我所乘騎的象馬是為波斯匿王、頻毘娑羅王、優填王、惡生王、優陀延王等諸王祈福所得到的賞賜,但如今我已皈依成為佛弟子,我將不再乘象騎馬。當我偏袒右肩時,懇請世尊接受我的禮拜!假設在路上行走時遇見您,懇請佛陀慈悲接受我的禮敬,以表恭敬。」
世尊慈悲應許生漏梵志的請求,於是生漏梵志滿心歡喜地對世尊說:「我願皈依佛陀,唯願世尊允許我成為受持五戒的在家弟子。」
佛陀並進一步為生漏梵志漸次闡明佛法,令其心生歡喜。生漏梵志聞法後起身告退離去,滿懷法喜,依佛所教如實修行。
世人長迷不識因果,起貪瞋癡之心念、犯殺盜淫妄之行,在起惑、造業、受苦的輪迴中循環不已。「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一切外境,唯心所現,世間的天災地變正是內心貪、瞋、癡三毒所招感。明白此理,應當時時讓這念心回復清淨,斷惡修善,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心淨則佛土淨」,人人如此則天地風調雨順,世界太平。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
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
《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六重品第三十七(六)》
過去,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弘化之時,有一天舍利弗尊者來到此處,頂禮世尊後坐於一旁,說道:「世尊!我已經在舍衛城夏安居畢,決定遊方度化。」世尊說:「現在正是時候。」於是,尊者即從座起,頂禮後便自退去。
尊者離開不久,有一位心懷誹謗惡意的比丘,向世尊稟報:「舍利弗與諸位比丘共相鬥諍,不行懺悔,而現在正於人間遊行教化。」世尊則告訴另一位比丘:「你速往舍利弗處,說世尊找他。」接著吩咐目連尊者及阿難尊者:「你們去通知比丘們到世尊這裡,舍利弗所入三昧,將在如來前作師子吼。」諸比丘於是聚集到世尊所處之處,頂禮後坐在一旁。
佛陀對舍利弗說:「你離開不久,有比丘告訴我:舍利弗比丘與諸位比丘共諍,不但不悔過,還要去人間遊化。他所說的是事實嗎?」尊者回答:「如來知道事情的真相。」佛陀說:「佛知道,但大眾並不知道真相,所以各懷狐疑。你在大眾面前,可以將此事說明清楚。」
舍利弗告訴佛陀:「我自出生至今,年歲將近八十,常自思惟,我未曾殺生也不妄語,即使在遊戲時也不妄語,也未曾與任何人爭論;如果人在心散亂時,或許會有這樣的行為。但是,世尊!我心意清淨,怎會與修梵行之人共相鬥諍呢?如同大地,納受清淨,也接受不淨物,即使是屎尿穢惡、膿血涕唾,大地不嫌穢惡全都接受,我也是如此。世尊!我心無動搖,怎會與修梵行之人共諍而後遠遊行化?心意散亂之人才會如此,我今心正,怎會與修梵行之人共諍後而遠遊行化呢?
又如同水,能將好的東西清洗乾淨,也能將不好的東西清洗乾淨;水不會想:『我只清潔此物,而不顧彼物將之置於一旁。』我也像水一樣,沒有分別彼此之想,故不會與梵行之人共鬥諍後而遠遊行化。猶如熾火焚燒山野,並不會分別美醜,一切盡燒不作他想;也如同灑掃時,不會分別好醜,統統將掃除乾淨,不起其他念頭;也像無雙角的牛,性情良善,易於駕馭,能隨牧牛者心意而受調伏。
世尊!我心如是,沒有起任何傷害別人的念頭,怎會與人共諍而遠遊?就像是旃陀羅女,身穿破舊衣服,在各處乞食,無他雜念只求溫飽。世尊!我亦如是,心無雜想,怎會與人諍訟,然後又遠遊呢?也像是盛裝膏脂之器,處處破漏,有目之人都能共睹膏脂從大小破裂處漏出。世尊!我也是如此,九孔之中,流出涕、唾、尿、屎種種不淨之物,我觀自身不淨,又豈會與梵行人共諍?猶如一位相貌端正的少女,若以死屍繫縛在她的頸背,女子一定極為厭惡。世尊!我厭患此身,就如同少女厭患死屍,我怎麼會與梵行人共諍而遠遊?世尊知道事非如此,那位比丘也應當知道,如果如其所說真有其事,願那位比丘接受我的懺悔。」
這時,世尊告訴那位比丘:「你現在應該深自悔過。」比丘心懷悔懼,即從坐起,頂禮如來後稟白:「我知道自己毀謗舍利弗尊者的過失,唯願世尊接受我的懺悔。」世尊再次說道:「比丘!你應該去向舍利弗求懺悔。」
比丘便到舍利弗面前頂禮後說:「請求您接受我的懺悔,憐憫我的愚昧、不辨真偽。」世尊告訴舍利弗:「你可以接受此比丘的悔過,並以手摩其頭。因為,如果你不接受此比丘的懺悔,他的惡果將要現前。」於是,舍利弗以手摩比丘的頭,說道:「此乃愚昧、迷惑之行,我聽許你的懺悔!然而,佛法極為深廣,若能即時悔過,便是善行!我接受你懺悔,日後切莫再犯。」
經過三次懺悔之後,尊者說:「記住!千萬不要再犯了,因為有六種過失會墮入地獄,有六種善法得生天界,有六種法門可至涅槃。是哪六種過失會墮入地獄?第一,心生誹謗他人、謀害他人的念頭;第二,不但起了害心,還因此歡喜得意;第三,不僅自己起害心,更教唆他人害人;第四,害人得逞而心生歡喜;第五,得知被誹謗人的狀況,如果對方受害,自己便很歡喜;第六,如果害人不成,便懷憂愁。以上六種過失,使人墮於惡趣。
有哪六種善行,可生於善處呢?所謂的身戒具足、口戒具足、意戒具足、命根清淨、不起殺害之心、不生妬嫉心;有此六種善法,可令人生於善處。
哪六種法門可至於涅槃?所謂的六思念法。第一,身行慈無瑕穢;第二,口行慈無瑕穢;第三,意行慈無瑕穢;第四,若得到各種供養,都能利合同均,毫無貪悋;第五,持守禁戒,淨無瑕疵,此為智者所重視。第六,戒法具足,能分別正見、邪見,深信賢聖出離生死之要,便能解脫煩惱苦本。對以上的法門都能清楚明白,依此六法修習,得以至於涅槃。比丘!你們應當勤求方便,在此六法上修學、行持。」
那位悔過的比丘,再次從座而起,頂禮舍利弗,說道:「我再次懺悔自己的愚迷,唯願舍利弗您再次接受我的悔過,從今以後,我不再犯過。」尊者說:「我聽許你的懺悔!賢聖之道,心量廣大如虛空,只要你真誠改往修來,不復再犯。」當時,那位比丘聽聞舍利弗所說,歡喜奉行。
故事中,一時愚昧、毀謗聖者的比丘,即時覺非、真誠懺悔,免於墮入惡道之苦。修行過程中,難免會犯過失,若能時時返照身口意業,覺察有過,真心懺悔,改往修來,便能滅罪生福。如《十住論》云:「於諸福德中,懺悔福德最大,除業障罪故。」進一步發願持戒清淨。藉由懺悔、持戒等加功用行,增福增慧,消除修行過程中的種種障礙,更重要的是發菩提心,如是精進行道,無有退轉,最終定能成就善法、得至涅槃。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
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
《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九.馬血天子問八政品第四十三之二(六)》
往昔佛陀與五百位大比丘在摩竭國神祇恆河水邊時,世尊告訴所有比丘:譬如摩竭國中愚惑、少智慧的牧牛人,想要驅趕牛群從恆河的此岸到達對岸,卻不事先了解兩岸間的地形何處深、何處淺,便驅趕牛群入河,讓瘦弱的牛先走,年幼的小牛走到河的中央,由於體態瘦弱,無法過渡到對岸。再者,不肥不瘦中等體型的牛,因為被前面的牛群困在河流中央,同樣無法過渡,而生苦惱。此外,即便身強有力的牛隻,也同樣受困在水中。
僧團中的比丘也是如此,如果心意闇鈍、缺乏智慧,無法善分別生死因果,不能分辨邪法,想度過生死之流,卻不勤習戒法,便會使魔王波旬得其方便,趁虛而入。所以若想從邪道求得涅槃,希望超越生死,這是永遠不可能的。這樣不但自己造惡業,也將使他人墮於罪業之中。
就好比摩竭國中聰明有智的牧牛人,想把牛從此岸驅趕至對岸,就會先觀察河床地勢的深淺,先驅策力氣強壯的牛到對岸,再驅趕中等體型的牛隻,其次再讓較瘦弱的牛群跟上,小牛就跟隨在其後也得以過度到對岸。
比丘們!如來也是如此的,善於觀察今世、後世,觀察生死之海及邪魔之徑路,自己以八正道度過生死之難,再以八正道之法,度化尚未得度者,就好像以正確的方法引導牛群,前面的牛方向是正確的,其餘的牛群從後跟隨悉皆渡河。
佛陀的弟子也是如此,漏盡煩惱達到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於現世中以身作證而隨緣遊化,度過魔境界達到無為之境。就如同那強而有力的牛,度過恆河此岸到達彼岸,我的聲聞弟子也是如此。斷五下分結盡,證得阿那含果,般入涅槃,不再回來這個世間,已度過魔擾境界到達無為之境,好比那中等體型的牛群,得以度過恆河,毫無疑慮與困難,我的弟子也是如此。斷三結使,淫、怒、癡薄,證得斯陀含果,之後再來受生於世,便盡除所有苦趣,斷除魔境界到達無為之處,好比那些體型羸瘦的牛群引導小牛們度過恆河流水,我的弟子也是如此。斷三結使,證得須陀洹果,未來必定得證涅槃,度過魔境界及生死之劫難,如同小牛跟著母牛而得以度河,我的弟子也是如此。秉持信心遵循佛法,斷除所有魔障繫縛,終能到達無為之處。
此時,世尊便說此偈:
魔王所應獲,不究生死邊,如來今究竟,世間現慧明。
諸佛所覺了,梵志不明曉,猶涉生死岸,兼度未度者。
今此五種人,及餘不可計,欲度生死難,盡佛威神力。
因此,比丘們!應當一心專注,修不放逸之行,勤求方便成就聖賢八正道;依著賢聖之道,便能自度越過生死大海。外道梵志就譬如前面所說那位愚癡的牧牛人,自甘耽溺於生死之流,也讓跟隨他的人墮於眾罪的淵藪。而恆河水喻如生死大海,那智慧的牧牛人,就像是如來,依循聖賢八品之道而度過生死之劫難。所以,比丘們!你們應當勤求方便,成就八聖道之法,應當如是學習。
諸比丘聽佛開示後,法喜充滿,依教奉行。
佛陀以此譬喻教示弟子修習「八正道」之重要性,譬如牧牛人欲度牛過河,若不能預先觀察河床地形的淺深,便驅牛入水,便會使牛群在水中動彈不得,飽受困厄。八正道猶如修行之正路,依著賢聖八品之道修行,便能斷世間煩惱結縛,越過生死大海,得到清淨涅槃,解脫自在。經云:「賢聖八正道,安隱趣涅槃。」此是佛所教,聖法當勤學!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
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 Visa f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