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snitt

  •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羞 同:馐;直 同:值)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雪满山 一作:雪暗天)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碧 一作:坐)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心中郁闷,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想登太行山,莽莽风雪早已封山。
    像姜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人生道路多么艰难,多么艰难;歧路纷杂,如今又身在何处?
    相信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到时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



  • 五岳之首的泰山的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苍翠的美好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山南山北阴阳分界,晨昏迥然不同。
    那升腾的层层云气,涤荡着我的胸襟;睁大眼睛远望归鸟回旋入山,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定要登上那最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显得渺小的群山。

     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一二句写泰山山脉绵延辽阔;三四句写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写仔细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七八句想象将来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的抱负。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描写泰山的近景。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面前像着了迷似的,为了看够,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说明已是薄暮时分作者还未曾离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最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并不满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心情。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



  • Saknas det avsnitt?

    Klicka här för att uppdatera flödet manuellt.

  • 离骚

    [先秦] 屈原


    高阳苗裔兮,皇考曰伯庸。

    摄提孟陬兮,庚寅吾以

    兮,余以嘉

    余曰则兮,余曰灵均。

    有此内美兮,又之以能。

    江离兮,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之木兮,夕洲之宿莽

    其不兮,春与秋其代序

    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唯 通:)

    壮而弃秽兮,不改乎此度?

    骐骥以驰骋兮,来吾


    三后之纯粹兮,众芳之所在。

    申椒菌桂兮,岂蕙茞!

    彼尧、舜之耿介兮,遵道而得

    桀纣之猖披兮,捷径以窘

    党人偷乐兮,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殚殃兮,恐舆之败绩

    奔走以先后兮,前王之踵武

    不查余之中情兮,谗而齌怒

    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也。

    九天以为兮,之故也。

    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而改

    与余成言兮,后有他


    离别兮,伤灵数化

    之九兮,又蕙之百亩。

    留夷揭车兮,杜衡芳芷

    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

    萎绝其亦伤兮,哀众芳芜秽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乎求

    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心而嫉妒。

    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冉冉其将至兮,恐之不立。

    朝饮木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余情其练要兮,长顑颔伤。

    木根以茞兮,薜荔之落蕊。


    菌桂蕙兮,胡绳之纚纚

    前修兮,非世俗之所

    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遗则

    太息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鞿羁兮,而夕

    余以蕙兮,又之以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

    怨灵浩荡兮,终不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谓余以善淫。

    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

    绳墨以追兮,竞以为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死以流亡兮,余不忍此态也。

    鸷鸟不群兮,自前世然。

    之能兮,孰异安?

    屈心而抑兮,忍

    清白以死直兮,前圣之所

    之不兮,延伫乎吾将

    车以复路兮,行迷之未远。

    余马于兮,驰丘且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

    荷以为衣兮,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余情其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与泽其糅兮,唯昭质

    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缤纷其繁饰兮,菲菲其弥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以为

    虽体解吾未变兮,岂余心之可

    女嬃婵媛兮,予,曰:

    「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

    而好兮,独有此

    菉葹盈室兮,独离而不。」

    众不可户说兮,孰余之中情

    世并而好兮,独而不予听?

    依前圣以节中兮,心而历兹


    沅、湘以南征兮,华而词:

    《九辩》与《九歌》兮,康娱以自纵。

    不顾图后兮,五子失乎家衖

    羿淫游以佚兮,又好射封狐

    流其终兮,又贪厥家。

    身被强圉兮,纵欲而不忍

    康娱而自忘兮,厥首颠陨。

    桀之违兮,乃遂焉而逢殃。

    菹醢兮,殷宗而不长。

    汤、禹祗敬兮,莫差

    贤才而能兮,循绳墨而不

    天无私阿兮,辅。


    圣哲以茂行兮,下土

    瞻前而顾后兮,之计极。

    非义而可兮?孰非善而可

    余身而危死兮,

    不量兮,前修菹醢

    歔欷余郁邑兮,哀时之不

    茹蕙掩涕兮,余襟之浪浪

    以陈辞兮,耿吾得此中正

    玉虬以桀兮,埃风余上征

    发轫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其将暮。


    吾令羲和兮,望崦嵫而勿迫。

    漫漫其远兮,吾将上下而求

    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

    若木以拂兮,逍遥以羊。

    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

    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

    吾令凤鸟兮,继之以夜。

    飘风离兮,霓而来

    总总其离合兮,陆离上下

    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暧暧其将罢兮,延伫

    溷浊而不分兮,好美而嫉妒。


    朝吾将白水兮,登阆风而绁马。

    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

    吾游此春宫兮,琼枝以继佩。

    荣华之未落兮,之可

    吾令丰隆兮,求宓妃之所在。

    解佩言兮,吾令以为

    总总其离合兮,纬繣迁。

    夕归于穷石兮,朝濯洧盘

    厥美以骄傲兮,康娱淫游

    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


    观于四极兮,流乎天余乃下。

    瑶台偃蹇兮,见有娀佚女

    吾令为媒兮,告余以不好。

    雄鸠之鸣逝兮,余巧。

    豫而狐疑兮,欲自而不可。

    受诒兮,恐高之先我。

    欲远而无所止兮,浮游以逍遥。

    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

    弱而媒拙兮,恐导言之不

    溷浊嫉贤兮,好美而称恶

    闺中邃远兮,哲王又不寤。

    怀情而不兮,余能忍而与此终古

    筳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


    曰:「两美其必兮,孰而慕之?

    九州之博大兮,岂其有?」

    曰:「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

    所独无草兮,尔怀故宇?」

    幽昧昡曜兮,孰余之善

    其不同兮,党人其独异!

    艾以盈兮,谓幽其不可佩。

    草木其未得兮,岂美之能

    粪壤以充祎兮,谓申椒其不

    欲从灵氛吉占兮,心豫而狐疑。

    巫咸夕降兮,怀之。

    百神翳其备降兮,九疑其并迎。

    剡剡其扬灵兮,告余以吉故


    曰:「上下兮,求矩之所同。

    汤、禹而求兮,咎繇而能

    中情其好兮,又行媒?

    筑于傅岩兮,武丁而不疑。

    吕望之鼓刀兮,遭文而得

    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

    年岁之未兮,时亦其未

    恐鹈鴃之先鸣兮,使百草为之不。」

    琼佩偃蹇兮,众然而之。

    党人之不兮,恐嫉妒而之。

    缤纷变易兮,又可以留?

    变而不兮,蕙化而为


    草兮,今为此萧艾也?

    岂其有他故兮,也!

    余以为可恃兮,羌无实长。

    厥美以从俗兮,得列乎众芳

    慢慆兮,又欲充

    干进务入兮,又之能

    时俗之流从兮,又孰能无变化?

    其若兹兮,又况揭车江离

    兹佩之可贵兮,厥美而历兹

    菲菲而兮,芬至今

    自娱兮,浮游求女

    余饰之壮兮,流观乎上下


    灵氛告余以吉占兮,乎吾将行。

    琼枝以为兮,精琼爢以为

    为余驾飞龙兮,以为车。

    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

    昆仑兮,远以流。

    霓之晻蔼兮,鸣玉鸾之啾啾。

    发轫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

    其承旗兮,高翱翔之

    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与。

    蛟龙使津兮,诏西皇使涉予。

    远以多艰兮,众车使径待。

    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


    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而并驰。

    驾八龙之婉婉兮,载旗之蛇。

    兮,高驰之邈邈

    奏《九歌》而舞《》兮,假日偷乐

    陟升赫戏兮,旧乡

    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曰:已矣哉

    国无人我知兮,又怀乎故都!

    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 诗前两句写梅雪争春,要诗人评判。首句采用拟人手法写梅花与雪花相互竞争,都认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而且互不认输,这就将早春的梅花与雪花之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了。次句写诗人在两者之间难以评判高下。诗人原以为一挥而就,由于难于评判,只好停下笔来思索。“评章”即评价。以为一挥而就,由于难于评判,只好停下笔来思索。
    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就洁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些,但是雪却没有梅花的香味。“三分”形容差的不多,“一段”将香气物质化,使人觉得香气可以测量。前人已经注意到梅与雪的这些特点,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王安石的《梅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但是此诗将梅与雪的不同特点用两句诗概括了出来,写得妙趣横生,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综合 

    作者 

    标题 

    诗句 

    句首 

    句尾 

    古籍 

    成语


    主页作者大全卢梅坡[宋] 卢梅坡雪争春未肯骚人搁笔费评章。雪三分白,雪却输一段香
  • 长歌行

    [汉] 汉乐府

    青青园中朝露待日

    阳春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伤悲


    劝勉人们要及时努力,不可蹉跎岁月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所有的河流都向东直奔大海,什么时候才再向西流回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如果少壮时代不发奋图强,那么年老力衰时,悲伤悔恨也来不及了。本诗造语平淡,但细加体味就会觉得意味深长。诗句不多,感染力却极强。诗的主旨在结尾两句,但诗人的思想又不是赤裸裸地推出,而是从现实世界中撷取出富有美感的具体形象,寓教于审美之中。

  •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身世浮沉雨打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汗青

    以上六句,作者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至,哀怨之情汇聚为高潮,而尾联却一笔宕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结尾的高妙,致使全篇由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


  • 在宋丁宗家庆五年,即1199年年底,陆游写了《冬夜读书示子聿》一首诗。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这符合唯物认识论的观点。作者的这种见解,不仅在封建社会对人们做学问、求知识是很宝贵的经验之谈,就是对今天的人们也是很有启迪作用的,是非常有价值的见解。

  •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大意是说:你该当遭到不幸,谁叫你的才名那么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未免过分了。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接着,诗人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象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

  • 《南园十三首》,是唐代诗人李贺的组作品。这十三首诗或写景,或抒情,刻画田园生活的安逸,抒发韶华易逝、抱负难酬的感叹,语言清新,诗情隽永,耐人寻味。同时这组诗是了解、研究李贺居乡期间的思想和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于谦十七岁时写的。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拟人化描绘,表达了他不怕艰险、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为人清白正直的崇高志向。
    [内容评析]「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石灰是由石灰岩烧制而成。第一句写石灰岩的开采,要经过石工们「千锤万击」,将整块整块的岩石凿开击碎,然后将它们运出云封雾锁、险峻陡峭的深山。而「出深山」还仅仅是开始,接着石灰岩被投入石灰窑中烧,而且要用高达九百多度的「烈火」才能烧成坚硬的生石灰。「只等闲」三字以拟人化的笔法,写出了其面临一切严酷考验时镇定自若的神态,无论「千锤万击」也好,「烈火焚烧」也好,它都感到根本算不得甚么,可见其何等坚强、坚贞!
    石灰岩经过了火的洗礼,还得经过水的考验。生石灰被投入水中,坚硬的生石灰经过一阵爆烈,逐渐解体,最终溶化成粉末状的熟石灰,供人们粉刷墙壁,于是在人间出现了一座粉妆玉琢的白色宫殿。「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仿佛听到石灰在说话了:「将我粉身碎骨,最后化成石灰浆水,我也全然不怕,我的心愿就是要把清白的本色长留人间呀!」诗人是借石灰之口,表示自己不怕牺牲的精神和执着热烈的追求。
    这首诗通篇运用借喻的手法,借物喻人,咏物言志。表面上是写石灰,实际上是写人,写自己,勉励自己要以石灰为榜样,要经得起任何严酷的考验。

  •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浑,放眼宇宙之
    无限,寓寄哲理之深沉。诗的两联皆用对仗,而且对得顺乎自然,气势充沛,浩大无
    边,浑然天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被作为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遗芳
    千古。

  • 这是一首气魄宏伟的边塞诗。青海湖上乌云密布,皑皑雪山顿时变暗,战士在塞外孤城上还想望着遥远的玉门关。在黄沙漫漫的战场上,他们虽然身经百战,铠甲磨穿,但不打败敌人是决不回乡的。
    第四首诗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一、二两句是对整个西北边境广漠地域的典型概括,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之所以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此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此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 这首诗赞美了项羽不肯忍辱偷生的英雄本色。活着要做人中的豪杰,死要死得悲壮,做鬼中的英雄。今天的人们还在思念项羽,就因崇敬他当年宁死不屈、不肯忍辱回江东的英雄气概 。这首诗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诗的开头两句破空而起,势如千钧,先声夺人地将那种生死都无愧为英雄豪杰的气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肃然起敬。这两句诗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因其崇高的境界与非凡的气势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的后两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点出其原因所在。项羽最壮烈的举动当属因“无颜见江东父老”,放弃暂避江东重振旗鼓的精神而自杀身亡。在作者李清照看来这种失败中表现出来的异乎寻常的英雄气概在宋廷南渡时尤显可贵。诗人盛赞“不肯过江东”的精神,实因感慨时事,借史实来抒写满腔爱国热情。“至今”两字从时间与空间上将古与今、历史与现实巧妙地勾联起来,透发出借怀古以讽今的深刻用意。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借项羽的壮举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正气凛然。

  • 文天祥在赣州知州任上,以家产充军资,起兵抗元,入卫临安,不久任右丞相,赴元军谈判被扣留,拘押北行。后脱险南归,率兵抗击元军。景炎元年(1276),他在从南通往福州拥立端宗以力图恢复的途中,作《扬子江》一诗述志。景炎三年(1278),他因兵败被俘,坚持了四年的狱中斗争,终以不屈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