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snitt

  •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张医生来聊聊香港当医生的那些事儿。

    张医生将与我们分享他独特的出国行医初衷,以及他在科研实践中的感悟。我们将探讨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在香港行医,特别院校专业毕业的学生是否能直接成为医生。

    此外,本期节目将深入了解香港行医资格考试的内容和考核方式,以及医学教育的独特之处,包括医生规培制度的特点。张医生将分享香港医院的内部运作机制,医生的薪水和待遇,以及行医与大陆行医之间的异同。

    如果您对在香港行医有兴趣,或者想要了解更多关于香港医疗领域的信息,不要错过本期节目!

    00:00开始01:42嘉宾介绍03:21出国的理由05:43卷科研实在是卷不动12:26什么样的人有资格去香港行医13:39特别院校专业毕业的学生可以不用考试,直接来香港直接当医生只是必须在公立医院多干15:31香港行医资格考试介绍20:00具体考试内容21:52第三部考试是在真实的病人上考核,最难26:00香港的医学教育非常务实,着重于临床,没有固定教材。28:10香港的住院医师规培制度31:06在香港如果做general practitioner的话是不用去规培的32:07香港各个科室按需训练,不会多招人,没有固定的招生人数34:04香港的私立医院会比公立医院挣得多一倍35:09香港的公立医院薪水跟颜值挂钩,不同科室之间差距很小,私立医院才会有更多的差别39:10香港行和大陆行医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42:45考试之后会分配香港医院也有自己操作的空间46:13考完执业医师资格之后,就会直接收到香港身份证,可以把家人接过来享受市民待遇47:34香港的大部分病人说粤语,所以医生粤语一定要好,但是考试大部分都是英文52:31香港对大陆医生没有明显的歧视55:56香港医生的工作强度会明显高于大陆60:50香港适合养家,但是也适合做跳板,可进可退,既可以出国深造,也可以回国以香港人的身份读名校61:05如果可以再选择一次什么事情会做得不一样?67:12嘉宾联系方式和备考资料获取方式

  • 欢迎收听我们的播客!今天,我们将一同探索在美华人面临的土地购买禁令、南方州的华人吸引力,甚至是早年排华法案与近期立法间的相似性。我们有幸邀请到熊猫医生,一位华人的民意代表,他将带我们深入了解这些法案背后的故事。我们还会讨论如何积极应对这些挑战,华人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抗争方式。最后,我们将讨论这些法案对华人选择搬迁的影响,以及南方州作为华人新家的可能性。让我们一起探寻答案吧!00:00 开始02:06 嘉宾自我介绍以及全美华人土地购买禁令的背景06:26 为什么大部分通过这项立法的州位于南方?12:00 熊猫医生被推举为当地华人的民意代表,他可以和政客讲道理20:29 美国的政客为什么要通过这些禁令法律?21:27 德州曾经出现过中国公民购买军事基地旁边的土地的情况23:28 为什么美国历史上曾经通过的排华法案和近期的一些立法具有相似的提示性?29:44 对议员们来说,通过这些极端的法案有什么好处?31:06 美国现在的大环境比较宽容,很难重新走上排华法案那么极端的措施33:57 即使是已经拿到绿卡和公民身份的人也会受到这些法案的影响,所以需要积极抗争35:53 为什么这些法案将中国和朝鲜、俄罗斯、伊朗并列在一起?37:26 我们可以选择的斗争方式有哪些?41:00 节目总结42:10 这些法案会使很多华人在选择是否搬到南方州时产生顾忌,但实际上,从长远来看,南方仍然是适合居住的

  • Saknas det avsnitt?

    Klicka här för att uppdatera flödet manuellt.

  • 欢迎收听本期的podcast!今天我们将邀请一位非常特别的嘉宾——在新加坡从事手外科医疗工作的王医生。他在国内是一名优秀的医学生,拥有自己的交响乐团。然而,由于国内伤医事件频频发生,他最终选择了来到新加坡寻求新的发展机会。在本期节目中,我们将探讨新加坡和国内医学文化上的不同,了解在新加坡行医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从王医生的经历中学到的关于勇气和决心的重要性。无论您是医学学生、医生或者是普通听众,都将从这个充满启示的故事中受益。

    00:00 开始02:14 嘉宾自我介绍06:46 在华西建立的交响乐团让出国的前景变得不明确08:15 国内医院的酒文化让人无法消受10:25 出国的理由12:20 当年的哈尔滨王浩医生遇难事件其实预示着一个伤医时代的开始19:54 新加坡招募中国医生的计划23:30 往期节目联动:《机会渺茫不代表不可能,去新加坡当唯一的大陆眼科医生!》26:17 对信息的获取能力往往决定了最后的走向28:39 乐团的经历获得了面试官的青睐,却在本院的领导眼里是不务正业30:26 新加坡需要自己申请先在不同的科室轮转(MOPEX制度),为期六个月,直到有科室相中才能开始正式规培。总耗时因人而异。34:47 如何花落手外科40:20 新加坡手外科的整体情况和训练流程47:16 美国的足科医生自成体系,跟传统的医学院训练有所不同50:37 新加坡非常开放,欢迎移民51:51 规培结束后如何找工作56:14 新加坡现在还是缺医生58:32 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一次,什么事情会做的不一样

  •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将带来一位特别的嘉宾——陈同学。陈同学是一位来自中国的护士,她在日本从事护理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故事。在接下来的节目中,我们将聊聊她的日本护士工作和职场经历,以及如何在面对职场挑战时保持积极态度和乐观心态。作为一名在日本从事护理工作的中国人,陈同学肯定经历了许多独特的困难和挑战。她将与我们分享她的故事,以及她是如何在日本护理行业中发展和成长的。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在日本从事护理工作的经验和技巧,以及如何在职场中保持积极心态,那么请务必继续收听本期节目!

    00:00 开始00:13 嘉宾介绍03:45 为什么选择来日本当护士07:05 如何来日本做护士10:46 来日本前就已定下来工作方向,类似定向培养12:32 第一次职场霸淩,被指使干杂活19:05 赎回自由身之后选择了红十字医院,掉进了另一个魔窟24:19 日本的护士体系等级森严,比较压抑25:50 职场霸淩大部分是冷暴力31:17 因为法律约束,日本的开除是像半泽直树一样用发配来实现的35:37 如何应对职场霸淩45:00 对后来人的建议48:11 如果可以重来什么事情会做的不一样?

  • 想直接跳到干货部分请直接跳到 35:09

    使用backward fellowship方法是重要信息。使用网站Freeda搜索特定项目的信息。项目主管的电子邮件是申请特定项目的最佳联系方式。发送一份简短、简明的简历,表达对项目的兴趣。这个策略可以使用到下一年的三月或四月左右。https://freida.ama-assn.org/是住院医生和专科项目的全面资源。发送电子邮件给多个项目,而不仅仅是一个。要小心不要拼错名字。

    Time Stamp02:20 嘉宾介绍05:15 为什么选择美国重新开始07:08 离开国内的事业意味着什么08:50 美国执业对家庭友好,但是需要家里人支持09:38 fellowship专业知识相同,但是行医的过程却需要重头再来10:32 外科到内科的转变挑战巨大12:32 美国的EMR和国内医生工作站差异大14:08 先做fellowship对已经国内工作过的医生来讲上手会更快15:08 为什么先做fellowship而不是residency16:02 第一次match residency失败但是没有放弃16:40 先捡漏进fellowship反而容易累积经验一只脚进入体系里18:40 选择专业不要因为难易太强迫自己19:38 没做residency直接可以做fellowship的项目多吗22:15 一般能捡漏的项目都是美国人不愿意做的25:00 美国即使是“穷科室”也有很多人收入不菲26:00 美国的“富科室”收入高但是也很累29:17 美国外科训练很辛苦29:53 如果只做了fellowship工作机会有限制,只能做特定机构供职32:40 如果需要签证,回头再补上residency才稳妥35:09 (重点!)如何检索可以先做fellowship的医院?(freida.ama-assn.org)36:50 (重点!)如何套磁37:51 每年的12月初到第二年的三月底-4月初都是机会出现的时间40:20 写personal statement的时候不要把名字写串了41:10 如何说服另一半做出牺牲,如何安排小孩子上学41:59 住院医薪资菲薄但是也够一家三口生活44:41 国内攒多少钱才够之后在美国过的舒服49:10 家人和孩子如何试应美国的生活52:05 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一次,什么事情会做的不一样

  • 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一位特别的嘉宾——徐医生。他在八十年代末从中国上海来到美国求学,经历了一段非常传奇的人生历程,充满着奋斗、勇气和毅力。在刚来美国的时候,徐医生果断放弃了PHD学位,成功match进了住院医师培训项目,成为了一名医生。之后,他通过自己的钻研和深造,成功地开设了自己的整形诊所。在这个过程中,他还百忙之中读完了MBA学位,提高了自己的管理和商业技能。这些努力和付出最终换来了财务自由,让他得以专注于自己的慈善事业。除了事业上的成就,徐医生还在国际义医活动中贡献良多。他为那些生活在贫困和艰苦环境中的人们提供了医疗服务和帮助,帮助他们恢复健康和信心。他的事迹和精神都令人非常敬佩和钦佩。徐医生的故事似乎和我们传统的华人医生叙事不同,却又曲径通幽地符合了我们的价值观。他在人生的道路上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不断努力和探索,成为了一个勇敢、坚定和积极向上的人生典范。相信在听完他的分享后,不论你处在人生的哪个阶段,都会受到新的启发和帮助。让我们一起期待徐医生的精彩分享吧!

    Time Stamp00:00 开头01:02 嘉宾自我介绍06:57 对自由的向往决定了要出国11:19 曾经的中美蜜月期16:04 为什么选择了Office-based procedure20:21 革命性的技术,让美容外科的门槛没有那么高22:27 美国是敢想敢干有企业家精神人的沃土24:49 执行力强的前提是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30:48 为什么不选择给别人打工而是自己创业34:46 有感于华人社区自扫门前雪的文化,决定去读MBA来改变,却还是败给了文化40:23 MBA最后改变了人的视野和思考方式,提供一种系统性的思路,不一定是直观的经济利益的提升47:08 选择做Medical volunteers international国际慈善义医的理由52:54 MakeManSmile.org 专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男性阴囊积液的问题58:12 回中国做义医的难度反而最高,久久不能成行63:54 对后来人最大的建议就是follow your heart, 永远选择帮助别人66:14 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什么事情会做的不一样

  • Lisa医生是协和医学院毕业的一位优秀的医生,她的奋斗史跌宕起伏,十分精彩。本期节目讲通过对她的访谈聊一聊如何去澳大利亚行医,澳大利亚当医生和其他国家相比有什么不同?

    Time Stamp00:00 开始01:34 嘉宾自我介绍02:44 如何开始在澳大利亚行医05:32 三毛的医学启蒙06:22 协和医学院就读体验07:32 协和医院的规培体验09:50 中国和澳大利亚行医的区别11:42 出国目的地选择的优劣13:53 澳大利亚执照考试难度大,有人曲线救国先考英国执照15:21 澳大利亚GP大部分都是外国人,本地人都去做专科医生赚钱16:59 大陆医学院毕业生考取澳洲执照的条件和步骤19:35 AMC1 考试介绍20:35 如何准备考试?20:53 AMC2 考试介绍23:52 做GP不需要在医院规培,可以直接在诊所有上级一边工作一边训练25:23 GP 一般规培两年以上26:59 非GP,专科医生的训练体系29:30 GP 急诊 外国人多33:32 澳大利亚医生收入36:45 澳大利亚医疗系统简介41:50 澳大利亚的华人医生多吗?43:39 澳大利亚当医生和国内当医生生活质量最大的区别45:21 澳大利亚对华人歧视吗?47:10 澳大利亚宜居吗51:56 在澳洲整体医生受到优待,受人尊敬57:29 如果可以重来什么事情会做得不一样

  • 从华西陈家辉的英年早逝到清华长庚医院王倬榕医生的过劳猝死,近几年医生过劳死的现象似乎愈演愈烈。到底什么是过劳死?为什么很多医生都是过劳死的高危人群?而我们又能做一些什么?本期将和麻花医生一起聊一聊医生过劳死的前世今生。

    00:00 开始02:01 嘉宾介绍03:00 华西陈家辉过劳猝死回顾07:20 归培生尴尬的定位在学员和医生之间12:14 培训是高强度的工作,有时候并没有选择12:37 WHO关于过劳死的研究揭示每周工作55个小时以上会很大程度的增加猝死风险14:52 在日本过劳死的现状:九分之一的医生是过劳死后备军19:26 过劳死 Karoshi概念的起源21:25 日本通过立法保护劳动时间,如果过劳将会对企业处以监禁/罚款,但是医生缓执行26:50 为什么不能多雇一些医生来分担工作量? 28:48 美国曾经规培医生也普遍过劳,但是后来因为一件事情永远的改变了每周工作时长的上限38:39 美国的每位住院医可以为医院,每年净盈利100,000美元40:32 日本有专门的网站供住院医参考哪些规培项目惨无人道45:34 嘉宾B站频道:麻花医生在日本48:01 在日本规培有时不可避免会超时,为了不找麻烦会偷偷地瞒报加班时间50:04 在日本过劳死之后谁来赔偿51:33 在美国过劳死之后谁来赔偿53:20 日本最近医生出现独立开业高峰,因为想绕过过劳工作时长的限制,多看病人57:19 如何降低自己过劳死的风险59:24 医者不能自医,淹死的都是会游泳的62:22 猝死的高危因素65:52 清华长庚医院王倬榕医生过劳死给我们的警示

  • 神经外科是医疗系统里的最耀眼的科室之一,在尊重医生的日本更是雄踞白色巨塔的顶端。本期的嘉宾高医生将和我一起聊聊在日本做一个神经外科医生都有哪些不为人知的事情!

    00:00 开始01:45 嘉宾自我介绍06:00 日本的医学教育制度08:25 对于外科系统来说,拿到专门医执照之后才可以独立出门诊,而内科就不需要10:05 日本的特有的医局制,医疗训练集合了很多个医院的优势,并不只局限于一个医院15:45 日本人看病不会直接去最顶尖的医院,一般需要转诊16:30 如果没有转诊信直接去大医院会被收取高额的插队费21:47 日本神经外科一天能看六十多个人,而美国可能只看20,30个人22:16 日本的患者一般比较温顺,不会顶嘴23:52 选择神经外科的理由26:02 日本的神经外科并没有竞争非常激烈,一般选择的人都是有兴趣的26:53 日本几乎所有科室医生挣钱差距不大,所以没有财务上的动力对某些学科趋之若鹜28:40 在日本开诊所才挣钱,做手术不挣钱,在大学顶级医院也不挣钱34:17 日本的国立和私立医学生眼中的冷门和热门学科不一样40:45 国立和私立医学院生源不一样,但是都是学习好的学生有很多大城市的学生,甚至会跑去其他城市的医学院。大部分人家庭经济状况好44:47 在日本当医生需要强制做科研发文章吗49:13 日本国立大学医院教授很少看病人做手术,大部分都在玩政治或者发文章,所以天皇做手术都是请私立的医院医生来做52:39 留在大学医院的优势56:56 中国人在日本做医生会被歧视吗?65:55 在日本的华人医生多么70:44 美国和日本相对的医学优势75:06 国内医学的相对优势75:38 意大利神经外科似乎非常粗犷78:14 如果可以重来一次什么事情会做得不一样

  • 树挪死,人挪活。我们人类从古至今就是不停的迁徙的动物。这一点当然也适用于医学生和医生。也许你对国内的医疗系统等级森严的白色巨塔力不从心,也许你觉得自己真的不想做违心的科研,或者也许你只是厌倦了现在的环境想出来看看。

    在我们还是一个医学生的时候,周围就一直有人向我们灌输出国当医生是多么的痴人说梦。殊不知美国的外国人医生其实已经占到了四分之一,大部分患者对外国医生有着和本国医生一样的尊重,外国医生一样可以接受高质量的医学训练,毕业后可以拿到和美国人一样的优厚收入。

    本期节目的嘉宾张医生是老朋友了,我们会一起详细的讲一讲针对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赴美行医的策略都有什么。 (如果你还在国内或者想分享给国内的朋友,请下载本期的音频发送给他们)

    02:01 嘉宾自我介绍04:04 常见医学生来美国的路径06:16 本科医学在读润美策略(学士学位就已经满足要求)08:57 医学生应该从何开始准备,有哪些资源?11:00 医学英语应该从何开始14:48 研究生博士生在读期间润美策略(可能的科研优势)16:20 如果文章量大,可以直接在中国大陆境内申请绿卡(eb1/NIW)19:33 eb1/NIW绿卡是什么?有什么区别?24:07 更多关于申请绿卡的资源或移民律师27:13 eb1绿卡要求并没有想象中的高大上28:46 美国申请绿卡也要“跟党走”,效果事半功倍31:06 临近毕业的学生策略会有什么不一样33:15 大部分美国医生分不清什么是elective rotation (只有医学生能去)什么是observaship(只有医学毕业生能去)34:39 已经参加工作的医生润美策略37:31 这部分医生可以选择先fellowship,在美国医疗系统积攒经验39:14 脱离临床多年的人来美国match住院医规培会有劣势41:48 让人意外的是在美国关系很多时候比分数更重要,但是我们大部分人并没有关系,只能靠分数45:05 对已经成家的医生来说,配偶和孩子如何安排?48:06 需要准备的重要文件51:00 如果已经在国内提交了绿卡申请等待期间将不能使用非移民签证进入美国,这点需要额外注意52:20 如果使用J1签证买美国最后即使与美国人婚姻也不能转换身份53:45 医生或者医学生生通过赴美留学的方式有什么优势劣势55:24 来美国最后需要多少钱61:39 张医生的求助邮箱

  • 很多在海外行医的朋友们因为医学的长学制和无穷无尽的各种训练,可能结婚的时候已经不再青春年少,可能刚好又赶在了事业的上升期分身乏力。古语有云:不孝有三,午后乃大。此时的你可能被生物规律和父母文化的压力逼到了角落里不得不开始正式一个问题:到底生不生孩子?如果生的话,什么时候生最好?生几个孩子?

    本期的嘉宾席医生是一位资深的妈妈,也是一位在北美知名院校毕业的血液肿瘤科医生。我们会轻松的聊一聊海外医生生孩子的各种事儿。

    01:59 嘉宾自我介绍02:43 住院医期间生孩子后悔吗06:07 美国大部分医生都会在训练期间要孩子,除了MD PHD09:32 规划什么时候生孩子最方便取决于配偶情况年龄情况16:55 在住院医期间怀孕的都是牛人19:05 美国养孩子非常贵,要做好住院医工资全部养娃的准备21:02 住院医vs独立行医生娃优劣对比26:32 最佳产龄30:58 大龄女性冻卵可行性33:15 住院医期间把孩子送回国内交给父母照顾的利弊38:42 生几个孩子最优42:50 Hospitalist lifestyle最适合照顾家庭46:22 生男生女都好48:26 第一胎和第二胎中间间隔多少年比较好53:27 过来人的建议59:16 在美国会因为生育被雇主歧视吗

  • 本期的嘉宾海洋医生现在是一位影像科的住院医,她的经历一波三折,曾经的她在美国顶级医学院毕业match到了藤校普外科规培和博士联合培养的项目,却第一年刚开始时因为家中生故被规培项目强制离职。之后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命运的青睐重新又match上了美国的影像科住院医。她经历了哪些挑战?又是通过怎么样的渠道和努力才重新回到起跑线的?如果是你突然被这样对待你会怎么做?

    希望今天的这期节目可以给你不一样的思考。除此之外我们还会聊一聊美国外科系统和影像科系统规培专陪内容。

    00:00 开始01:40 嘉宾自我介绍06:58 为什么第一次match选择普外科08:38 美国外科各科规培的介绍11:13 integrated的规培项目会省一些时间12:24 第一次match普外科的经过14:16 因为Trump的政策导致签证延迟,规培医院直接取消了她的PHD训练资格16:36 家中出现变故,规培医院落井下石想要将她开除18:24 联系NRMP事情出现转机,入职不足45天如因故退出规培可以算match withdrawl 不留下黑历史21:25 在美国工作的合法权益:FMLA 保障可以有机会回去照顾家人24:54 失业后的签证困境27:26 感悟:做外科并没有比内科儿科等高贵一等,不要因为钱去决定自己做什么34:35 为什么第二次match选择影像科(radiology)36:00 为什么放弃外科39:01 美国的很多操作(腰穿腹穿 etc)都已经几乎全部外包给介入影像科来做40:30 美国内科毕业现在已经不必须要做床旁操作41:42 第二次match影像科的时候没有因为前一年外科的失利而被诘难,反而因此得到了很多机会45:49 中美文化对于失败者的对待方式完全不同: impaired physician50:00 影像科(DR vs IR)的规培和专培介绍 56:00 假如回国行医的困境58:00 如果可以重新来一次,什么事情会做的不一样

  • 本期的嘉宾Sandy医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医生,师出中国大陆的第一届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直接被招入新加坡进行住院医训练,最后又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第一位大陆出身在新加坡训练并工作的眼科医生,现在职业轨迹遍布新加坡,新西兰,澳大利亚。

    在这期节目里你讲听到新加坡进口大陆医生这事儿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也将跟随我们的聊天一起了解一下新加坡的训练和工作制度,Sandy医生会手把手的教你在这条崎岖的道路上不去踩坑。

    Timestamp

    00:00 开始

    02:37 嘉宾介绍

    03:24 新加坡只认可大陆的四所医学院(清北交复)

    04:48 新加坡眼科医生准入门槛很高

    08:24 面试时不要畏难

    10:36 曾经大陆其他院校也可以申请临时执照,但是最近几年被废除。

    11:52 最近大陆这四所医学院来新加坡也只能和医院签约,而不是卫生部。收入相对低。

    14:17 美国也有类似的机会(行医权局现在个别医院内)

    16:28 大陆私立眼科有瓶颈

    18:09 因为医疗暴力选择出国行医而不是留在上海

    23:00 哈医大王浩医生遇害事件

    24:01 小杨医生决定出国的导火索也是医疗暴力

    24:45 为什么没有选择其他国家?

    26:24 新加坡眼科medical officer 具体做什么的?和进入住院医规培的医生之间有何不同?

    28:00 新加坡训练考试特别多,要同时通过美国/英国皇家/新加坡的执业医师考试,因为“怕输”

    29:00 只有在有住院医项目的医院做事才会被注意到,才更有机会进入相应的规培

    30:13 新加坡眼科规培介绍

    32:38 如果每年出科考不及格两次就要留级,三次就只能退出

    34:59 新加坡继承了亚洲注重考试的传统,英联邦里独树一帜

    37:59 新加坡眼科和大陆眼科训练的区别是前四年都是大眼科训练,最后一年才定眼科专科,出去做专科培训政府给出钱

    41:44 新西兰和新加坡眼科最大的区别低年资医生动手机会多,公立私立可以同时执业

    45:47 新加坡行医的大陆医生很多

    46:45 新加坡本地医生去大医院的多,小医院会有更多外国医生

    49:04 年轻的大陆医生更容易融入新加坡的文化

    50:51 华语在新加坡年轻人中慢慢流失,大部分老人喜欢讲华语

    52:55 大陆医生会在新加坡被歧视吗?

    56:25 小杨医生总结的海外行医套路

    58:47 什么样的改变可以将来吸引Sandy医生回国发展?

    64:55 去新加坡行医签证和绿卡都相对容易,但是对单身女性不友好,因为曾经有很多过来当小三的华人

    67:24 新加坡眼科医生收入

    70:59 眼科医生lifestyle

    73:13 香港眼科医生保护主义强

    75:14 如果可以重来什么事情会做的不一样?

  • 近几年随着新冠疫情的大流行,美国的社会也渐渐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枪击事件,从小偷小摸的恼羞成怒到大规模的无差别屠杀,作为亚裔我们又在此之上额外的受到了犯罪分子的关注。为什么美国会走到今天这一步呢?作为亚裔我们如何保护自己?作为在美国行医的医生,又有什么事情是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改变的呢?今天的嘉宾陈放放就是一位在美国某敏感单位枪支经历资深的一位华人,我们将通过和他的对话来探索以上问题的答案。

    Time Stamp

    00:00 开始03:02 嘉宾介绍06:14 为何近两年内美国枪击案频发?09:35 美国枪击案发生场合几乎囊括所有种类,枪手动机五花八门,防不胜防13:19 枪支对生活的影响史 (美国人主动选择了枪支来保证安全)26:26 我们如何做可以降低被枪击的风险 36:16 FBI 研究表明,engage可以在有效制止mass shooting40:40 善用app来避免去枪击影响的区域 :Citizen44:25 高效沟通地址的app: What3app45:49 报警之后,尽量不要挂掉电话,可以给接线员和警方更多的信息48:57 亚裔是受害者高危人群,如何应对54:22 华人不愿持枪,成为犯罪分子的靶子,无论喜欢不喜欢都要接触枪械训练课程。(NRA: Refuse to be a victim)58:10 辣椒水喷雾很有效63:19 犯罪的人不是想比试枪法的69:23 Constitutional carry 的州虽然公共场合可以限制枪支携带,但是也只能以劝为主。71:41 华人医生如何防范行凶的患者75:56 Oklahoma的 Dr Preston Phillips被枪击事件和类似的事件多跟止痛药相关78:24 如果在医院碰到active shooter怎么办

  • 每个华人心里的最红夙愿似乎最后都是去纽约和加州生活,但是现实中那里真的是我们的耶路撒冷吗?本期节目嘉宾邀请到了著名的Youtuber熊猫医生和我们一起聊聊,其实纽约加州之外的美国也很丰富多彩,美国的南方其实很适合医生过来工作生活哦!

    Timeline 00:00 开始01:14 嘉宾自我介绍02:27 美国南部的气候07:49 熊猫医生选择南方行医的原因09:26 南部不同州的气候也有区别11:00 美国南方人文的特殊之处14:02 现代美国南部并不像好莱坞描绘的那样盛行种族主义17:54 大城市其实是歧视的重灾区20:07 医生在南方很稀缺,市场很好28:21 选择执业地域要因人而异30:48 为什么这么多人想去加州?为什么熊猫医生不去加州?33:50 个别华人太多地方的劣势35:41 抱团取暖的文化起源40:31 找工作的时候当地有个华人社区很重要42:50 美国华人医生退休的热门地45:53 熊猫医生youtube:熊猫医谈

  • 我们文化悠久的历史里最让人自豪的就是中国自成体系的传统中医。本期的嘉宾李医生就是这样一位在大陆毕业并且规培完的中医科医生,我们会借着这期节目聊聊中医在美国究竟是什么地位,到底吃不吃香?李医生还会倾囊相授的手把手教如何申请复习美国的中医考试以及最后如何拿到签证来美国行医。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哦!

    00:00 开始01:42 嘉宾自我介绍04:29 为什么选择中医06:44 学中医一定要有热爱09:40 为什么选择出国行医11:07 选择美国是因为行医流程最规范15:05 美国中医吃香吗?20:18 医生和患者有时候也讲缘分,医术好并不能解决一切22:14 美国医保对中医并不报销,所以前来的患者都是自费反而突出了对中医的认可22:56 患者美国人和华人都有24:06 中医来美国也要入乡随俗,医患沟通也要用现代化语言沟通26:00 如何成为在美行医的中医(NCCAOM 和加州考试)29:49 什么医科学校毕业生有资格报考?31:44 NCCAOM考试介绍33:25 考试推荐用英文考33:52 如何准备考试?39:27 在美国中医通过考试可以直接执业,不需要规培40:49 没有绿卡如何获取在美工作的签证?47:30 因为工作签证要抽签,具有一定沉没成本47:58 在美国做中医比在国内更纯粹53:03 美国做中医必须做针灸,推拿拔罐辅助,没有开西药的权力。56:58 中草药开的多,需要国内进口,品质比国内自己用的质量好60:09 美国中医工作作息62:22 痛症,不孕不育,消化疾病是主要的病种65:20 疼痛患者要求高,只有见到效果才会信服67:27 中医在美国也有自己的创新68:19 中医医生收入74:13 如果可以重来一次,哪些选择会做的不一样?

  • 本次非常有幸借着国内一位朋友毕业课题的机会,本小杨医生自己来分享一下自己当初在美国学习英语的奋斗历程。这里没有海外亲朋满座的金汤匙也没有从小环游世界的凡尔赛,有的都是自己一点点摸索出来的规律和套路和医患沟通的潜规则。

  • 本期节目我们将讲讲医生最常用的医疗保险,医疗保险,伤残保险,人寿保险和Malpractice insurance。山鸡哥和我会一起聊聊这些保险都是干什么的?什么样的人需要?都有什么坑要注意的?如果你也对这些东西一头雾水,欢迎点进来听听吧!

    00:00 开始02:44 嘉宾介绍04:47 美国医生需要购买的常见保险。09:04 High deductible, PPO, HMO医疗保险,优劣势对比13:20 医生bill给保险公司的费用有水分, 最后实际实际得到的费用会低。16:57 毕业或者换工作后过渡期间可以买COBRA保险过渡。21:30 残疾险disability insurance 介绍24:03 买残疾保险最重要的是具有True occupational或者 Own Occupation定义26:07 买残疾保险还需要考虑 inflation rider28:30 残疾是个度的问题,每七个医生中就有一个医生在职业生涯中会有不同程度的残疾。32:29年纪越大开始买残疾保险被拒保的可能性越高33:35 在美国主要这六个公司才具有此类true own occupation disability insurance35:29 一个因为年纪大和过度检查而被残疾保险拒保的医生例子37:23 女性生育前买保险更好。38:38 偶尔的滑雪攀岩等高危爱好可以不用披露,如果是经常去玩的话,建议如实说明,否则有最后被拒绝赔偿或者骗保风险。40:09 去哪里买保险?43:03 心理疾病致残一般保险只付四五年的钱44:41 人寿保险的介绍,term vs whole life50:51 山鸡哥卖保险往事53:53 远离Northwestern mutual这个公司57:09 Malpractice insurance是什么?62:09 外科的鄙视链67:26 什么是tail coverage72:38 大总结74:46 什么时候不用保险了?

  • 在美国做妇产科大夫是一种什么体验?有多少的理想和多少的现实呢?本期的嘉宾将毫无保留的和我们分享自己的奋斗历程!

    00:00 开始01:47 嘉宾自我介绍07:45 为什么选择妇产科09:06 妇产科美国规培 常见专培:方向,培训内容和年限13:36 fellowship里面妇科肿瘤,最累最苦。14:59 妇产科的要专科做完之后,收入不会显著提升,一般参加培训的,都是真心喜欢某个方向的人。17:46 妇产科工作之后,可以自由选择妇科产科的比例因工作而异19:23 妇产科医生和midwife的区别。 21:29 妇产科Nurse Practitioner不能接生,只能在门诊看妇科。23:40 妇科手术一般60岁以后会开始出现做不动,然后大部分医生转为主要看妇科门诊。25:51 在美国做妇产科大夫更适合男生还是女生?27:04 美国妇产科的工作时长和生活质量如何?32:39 妇产科Hospitalist34:45 平均收入多少36:32 妇产科医生最喜欢和最讨厌的事38:47 医生很多人忽视自己的健康39:41 妇产科 Malpractice非常高,可到十几万42:53 Malpractice 的tail coverage很重要48:48 什么人适合做妇产科51:22 如何增加自己的申请的竞争力57:03 妇产科的地位59:56 在美做妇产科对英语要求不低61:39 如果可以再来一次,有什么会选的不一样

  • 别自己有丝分裂了,来听听海外的医生都是怎么脱单的!

    Timeline00:00 节目开始1:05自我介绍:在日行医的麻醉医生麻花医生1:45自我介绍:在美行医的内科医生小杨医生2:34 医生一般都是如何找对象的?3:25 同行同学,相亲,相亲软件,网络求偶3:58 医生找对象的独特挑战?工作时间长,时间不确定,圈子窄4:55 小杨医生身边50%医生的对象都是窝边草:同学或同行5:25 原因1:日久生情,漫长的培训和工作,容易培养淳朴的劳动阶级感情6:05 原因2:同甘共苦的生活中容易理解彼此,产生共鸣6:25 医生找同行的优劣8:38 家长介绍相亲的优势在于家庭背景相似9:11 医生参加单身相亲联谊聚会在日本多,美国少10:00 国内医生是好女婿好媳妇的潜在职业10:46 约会软件在日本很常见,但会遇到熟人很尴尬了11:53 小杨医生使用约会软件的体验非常差:被算法放在食物链底端了14:00 亚裔女性在美国是约会食物链里的最高端15:27 如果在约会软件中暴露自己的医生身份,可能会招来你不想招来的目标人群16:09 女生用约会软件会在现实关系网中再做一次信息确认,挖八卦,找信息16:51 女性慕强精挑细选的亲代投资理论:投资大的一方因此会在选择配偶时更加谨慎,而投资少的一方则会更强烈地争夺配偶17:51 约会软件只能对表面的物质条件进行匹配18:45 找华裔的优势:文化相通,结婚是两个家族的结合19:26 结婚需要一个根基牢靠的共同点,文化,宗教,语言,种族,职业都可以20:11 文化不同的婚姻会面临很大挑战:中国医生+白人美女的离婚例子22:05 跨国婚姻的建议:性格一致,三观相同,对彼此文化有兴趣22:42 海外出生长大的华裔在婚恋市场上很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