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snitt

  • 传说商朝末期,渭水流域的一条小溪边有一个白发老人在溪边钓鱼。可是他的鱼钩却是直的,也没有挂上鱼饵,而且鱼钩还悬在水面三尺以上的地方。那老人一边钓鱼,一边自言自语道:“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只钓王与侯,不钓水中鱼。”此人就是姜尚,亦称“姜太公”。一天,周文王带着随从路过渭水,看到那个垂钓老人对大队人马过去一点也不在意,文王感到很奇怪,就下车和他攀谈起来。周文王在和姜尚的谈话中,发现他是一个眼光远大、学问渊博的人,而且精通政治、经济、军事。周文王于是立他为国相,辅助他夺取天下。而姜太公用直钩钓鱼的故事也就流传开来了。

  • 孟子又叫孟轲,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自幼父亲早亡,母亲靠纺纱织布维持生活。小孟轲十分淘气贪玩,孟母眼瞅着孟轲和那些淘气的孩子玩耍而耽误了学业,便决定搬家。可是,新搬的地方隔壁是个铁匠铺,小孟轲又学着铁匠玩起打铁来了。于是,孟母再次搬到了郊外的荒野之处。恰逢清明节,荒野里来了许多上坟扫墓的人。小孟轲又学着大人的样子上坟扫墓。孟母又第三次搬家到了一所学校边上,将儿子送进学校拜师读书。可是小孟轲又逃学了。孟母将儿子拖到织布机旁,拿把剪刀“咔嚓”将自己织的布剪断了,说:“不肯读书的人将来长大了就和这剪断的布一样,是无用的东西!”小孟轲幡然悔悟,明白了母亲多次搬家的良苦用心,从此发愤读书,心无旁鹜,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学问家,被世人尊称为孟子。


  • Saknas det avsnitt?

    Klicka här för att uppdatera flödet manuellt.

  • 传说古时候中原地带常闹水灾,尧帝就命令鲧去治水。鲧只知道筑堤挡水,结果洪水仍然泛滥。舜继承了尧的帝位以后,决定任命鲧的儿子禹主管治水工程。于是禹就出发治水去了。他背着测量用的工具,登高山、立标志、跑九州、测地形,不顾雨雪泥泞,日日夜夜奔走在治水工地上。他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看一下自己的妻子和儿子。就这样他历尽辛苦,殚精竭虑地工作了整整十三个年头,带领百姓开辟了九州的道路,疏通了九条大河,整治了九片大泽,凿通了九座大山,终于治好了洪水,安定了九州,使原来洪水泛滥的地方成了鱼米之乡。禹治理好了洪水,立了大功,但他不居功自傲,还帮舜创作了名叫“九韶”的乐曲,用以体察政治,宣扬礼仪。舜对禹的品德和能力十分满意,于是就决定让他来继承部落首领的位置。

    大禹治水

  • 被称为“南宋四大家”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对五代、北宋的山水、人物画进行了重大变革,创立了南宋的“院体”画风,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中以马远、夏圭为其中代表人物。马远出生于丹青世家,他继承家学,取法李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自成一派。他画山石用笔好像斧劈木一样,方硬多棱角,画树木时多横斜曲折,画楼阁大都运用界尺加衬染,水墨苍劲,虽不作层层渲染,但着重浓淡层次的变化,远近分明。其构图常取一角、半边的景致,被称做“马一角”。夏圭与马远同创水墨苍劲一派,但又有自己的个人风格。他在构图上喜欢取半边之景,侧重一隅,意境开阔,被称为“夏半边”。两人新的山水画风,左右了南宋150余年的画坛,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 唐太宗即位后,以史为鉴,以民为本,吸取隋亡教训,居安思危,励精图治,调整统治政策:劝农务本,减轻赋役;为增加劳动,下令招徕、赎还被外族掳掠的人口,释放宫女,解放奴婢,招抚流民,归土务农;完全法制,重法轻狱,缓刑慎罚;崇尚节俭,精简政权机构,改革府兵制;兴办学校,健全科举制度;对少数民族主张华夷一家,实行安抚政策,重用少数民族将领;他还广开言路,虚心纳谏,选贤任能。

    在唐太宗的悉心治理下,贞观年间(627~649) ,政治清明,社会秩序稳定,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唐朝国势日渐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

  • 唐代诗歌的发展,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唐代不到300年的时间里,遗留下来的诗歌就将近5万首,其中以家喻户晓的李白最有代表性。李白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他所写诗歌内容广泛,代表作有《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等。李白的诗歌气势磅礴、想象丰富、手法夸张、语言清新,是积极浪漫主义的诗歌泰斗。他的诗极大地提高了唐诗的艺术水平,被后人奉为“诗仙”。同时代较为有名的诗人还有有“诗圣”之称的杜甫。


  • 景泰蓝为珐琅器物的一种,是用铜丝在铜胎上焊出多种花纹,再填上各色珐琅釉料烧制而成。景泰蓝生产真正繁荣起来是在明代景泰年间的京城(今北京),因其基调以蓝色为主,故被称为景泰蓝。景泰蓝的制作确实较为复杂,一般要经过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多道工序,因此明清时景泰蓝大多为宫廷享用品。清代乾隆以后,景泰蓝才流传于民间, 花色、品种逐渐增多,有红、黑、白、绿、紫红、米黄等多种釉料。所制器物还出现桌椅、床榻、屏风等大型家具,更有镶嵌着珠宝玉石的景泰蓝器皿。20世纪初,华美富丽的景泰蓝在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上获得了一等奖,从此,景泰蓝作为我国的特种工艺品深受各国人士喜爱。

  • 提到中国书法中的狂草, 就不能不提张旭、 怀素。 可以说是“颠张醉素”创立和完善了狂草艺术。为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劳。张旭性格豪放,好饮酒,是大诗人李白的酒友。李白有“斗酒诗百篇”的美誉,张旭和李白一样,每当酒醉后,艺术才思格外敏捷,创作激情无比高昂,写出的字放纵,犹如龙飞凤舞,连绵回绕,气势非凡,宛若旋风急雨,烟雾翻腾,变化多端。他的字被称为“狂草”,他也被叫做“张颠”。无独有偶,张旭之后又出了一个叫怀素的和尚,他豪爽随便,不拘小节,好喝酒,好吃肉,自称“狂僧”、“醉僧”。他“以狂继颠”,也是在喝得酩酊大醉之后,提笔写字时,如神相助,笔在纸上任意驰骋,墨在纸上恣纵淋漓。写出的字,在笔法的放纵、旋律的高亢、气势的宏大上,都较张旭的狂草有过之而无不及。两人的书法令世人叫绝,于是也就有了狂草书法“起于张,成于素”之说。

  • 王羲之最初跟卫夫人学书法,后改变初学,博采众长,精研体势,最终推陈出新,改变了汉魏以来的质朴书风,创造了妍美流畅的书体,这就是王羲之 “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被后人称为“书圣”的原因所在。自唐以来,学书之人,无一不首推王羲之,甚至连唐太宗也酷爱其书法作品,曾亲自为《晋传·王羲之传》撰写一篇《王羲之传论》,文中极尽赞誉之辞,崇敬之情溢于言表。王羲之生活在东晋,由于东晋以后战事不断,加之距今年代已久,其真迹已难留于今。现仅能见到的只有唐人摹本,如《兰亭集序》、《雨后贴》、《丧乱帖》 、《孔侍中帖》等等,从这些摹本中也可以了解王羲之的书法风格。 此外,他的草书、行书的艺术风格也可从刻本 《十七帖》和《唐怀仁集序》中领略到。

  • 颜真卿是唐代楷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博采众长,汲取历代书法之精华,勇于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书法被称做颜体。颜真卿的楷书圆润浑厚,气势恢弘,当时人们就形象地比喻为“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嗔目,力士挥拳”。字如其人,颜真卿的性格也像他的字一样刚正不阿,有一股凛然正气。他疾恶如仇,敢于直谏,后因得罪朝中权贵遭陷害致死。正因为颜真卿在人品和书法艺术方面同样出类拔萃,所以一直受到后人的推崇。颜真卿在中国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颜体不似王羲之的书法那样华丽秀美,而是更具有壮美的成分,日后逐渐发展成为书法艺术的另一主流。

  • 在距今三四千年以前,是我国的殷商时期。当时没有纸,人们记录文字的工具,是牛的骨头和乌龟的甲壳,文字一般都是用刀刻上去的,我们现在叫它“甲骨文”。甲骨文一般刻得很精细,有的刻完后还用朱砂镶嵌成红字,相当漂亮。它的字体,是属于最原始的大篆。甲骨文主要是占(zhān)卜吉凶的卦文。传说,当时刻时,往往要举行隆重的仪式,以求吉祥。一般要由专人来刻,这些人被称为“贞人”,就是当时的史官。在甲骨文中,往往都刻上贞人的姓名,这些贞人就是当时的书法家了。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发现得最早的文字, 它向我们展示了我国书法源远流长的历史,是我国最早的书法艺术。



  • 唐伯虎的名字叫唐寅,伯虎是他的字。他是我国明代著名画家,江苏吴县人。唐伯虎年轻时风流潇洒,而且才华横溢,诗、书、画样样都是一流的,他的个性也豪爽开朗,被称为“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他画的仕女画最出色,深受人们喜爱。随着他的仕女画的流传,富于想象的人便为他编出了一个个美好的爱情故事,如“唐伯虎点秋香”就广为流传。唐伯虎的仕女画,开创了明清时代仕女画的风格。唐伯虎是一位非常勤奋的画家,虽然只活了五十多岁,却为我们留下数以千幅绘画佳作,为我国的美术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 唐三彩是一种施以多种彩釉的陶器制品。所谓三彩并不限于三种颜色,而以青、绿、黄三色为主的制品最为珍贵。因为它盛行于唐代,所以又称唐三彩。唐三彩是在汉代低温铅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是一种低温釉陶器。 胎料为白色黏土,用含铁、铜、钴、锰等元素的矿物作釉料的着色剂,色彩丰富。铜显绿色,钴显蓝色,铁显褐色,锰显紫色,而白色则是以铅的化合物与含铁量低的白色黏土所配成,不加着色剂。 釉料中配以大量的铅化合物,以降低釉料的熔融温度,并能增加色泽的光亮。釉料在受热过程中向四周扩散,各种颜色互相浸润交融,形成非常自然而斑驳灿烂的彩色釉,千姿百态,瑰丽华美,别具一格。

  •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帝设四库全书馆,先后从全国各省征集各类图书1.3万余种。命纪昀为总纂官,另有360名著名学者参与编修。全书分经、史、子、集四大部,故称“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收入古书3461种,79309卷,装订成36000余册,历时10年,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编成,是我国最大的一部文献丛书。另外还编有《四库全书》考证100卷,《四库全书简明目录》20卷。该书内容广博,保留了不少古代典籍,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

  • 清代著名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 别号柳泉, 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出身于“书香”家庭。《聊斋志异》全书共488篇。小说以民间故事为素材,借花妖狐鬼来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腐败,抨击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反映男女青年对婚姻自由的追求。每篇构思奇特,想象丰富,人物刻画细腻,语言精炼,是我国古典文学短篇小说的最高峰。

  • 唐代的鉴真和尚(688~763),是扬州大明寺住持。鉴真所处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强盛的国力、发达的文化使各邻国争相学习。742年,两名日本僧人来到扬州大明寺,邀请鉴真到日本传教。鉴真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但是,先后四次渡海都失败了。到第五次出海,又遇到了风暴, 船被刮到了海南岛, 日本僧人荣睿和鉴真的几个弟子均丧命于海上,鉴真自己也双目失明。 但他仍积极准备第六次渡海,并且取得了成功。 日本天皇派专使迎接鉴真,授予他“传灯大法师”的法号,并修建了唐招提寺,让他在那里向日本僧人讲经宣佛。 鉴真还将唐朝的医学、 文学、 雕塑、书法、绘画等文化知识以及制糖、缝纫、做豆腐等技术带到了日本, 为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四书五经》中的“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和《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五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是儒学内容。《四书五经》的内容包括哲学、伦理、政治、教育、史学、经济、地理、艺术、天文、科技等方面。这些著作的内涵极其广泛、 深刻。它不但对几千年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于中国的现在乃至将来的社会发展都将会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 上一期我们讲《清明上河图》,提到了正在热播的古装剧《清平乐》,剧中的生活场景简直就是活生生的《清明上河图》里的开封街头。


    正在追剧的小伙伴是否觉得,这《清平乐》也真真是演活了那些一直活跃在我们语文课本里的宋代大文豪呢?晏殊、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这些“课后背诵并默写全文”天团成员,想必大家无比熟悉了吧!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慕遮》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苏轼《蝶恋花》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这一句句耳熟能详的词句,既道出了宋代文人的风骨,也汇成了那首《清平乐》主题曲《寻光》。歌词中的“不思量自难忘”,“小轩窗,正梳妆”,正是出自苏轼的悼念亡妻之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深情伴酒入愁肠”,这一句正是化用了范仲淹的《苏慕遮》中的那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除了歌词中出现的这几句,还有: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当然,还有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宋词之美,足以让人沉醉。宋词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全宋词》总共收录了1330多位词人,19900多首作品。创作风格主要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流派。


    婉约派,因其词,委婉柔美而得名,代表人物柳永,比如《雨霖铃·寒蝉凄切》中的那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豪放派,词风豪迈奔放,代表人物有苏轼。比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那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可能我们穷尽一生,也无法把每一首宋词都读到,不妨找一些以宋词作为歌词的歌曲,感受那千年前的大宋风韵。


    这里楚楚为大家推荐三首歌曲:

    《苏慕遮·碧云天》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你还知道哪些宋词歌曲吗,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分享给大家。



  • 最近一部围绕北宋“仁宗盛世”展开的古装剧《清平乐》正在热播,不知道小伙伴们是否也在追剧呢?宽容大度的宋仁宗,着实是宠女狂魔一枚,但不少网友吐槽,帝后CP太难磕,时不时的“背诵并默写全文”天团扑面而来,但因此剧制作精良,演员演技精湛,却又不忍弃剧。


    除此之外啊,《清平乐》的生活场景也是极具考究的,高度还原了那个风雅颂的大宋时代。后宫娘娘们不宫斗,竟然围在一起酿酒、做饼,各式点心、蜜饯果子,让人眼花缭乱。晏殊、范仲淹、韩奇等大臣也是动不动就下馆子、报菜名儿,市井街头、百姓人家也是一片岁月静好,这不是活生生的《清明上河图》里的开封街头吗!


    记得听过这样一句话,“到开封看宋,到西安看唐”。北宋时期的东京开封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人口达百万,政治、经济、文化都十分繁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北宋都城—东京开封,清明时节赶集的景象。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图宽24.8cm,长528.7cm。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描绘了550多位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人物,虽然每个人物仅仅有火柴棍大小,但挑担人弓腰耸肩的姿势、拉车人吃力的样子、溜达的人闲散的神情、达官贵人高傲的态度……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


    画家还画了五六十匹牲畜,其中有驴马,牛,骡子,骆驼等。还有20多辆各式各样的车、轿,20余艘不同的船只,30多种形形色色的房屋,数百棵姿态各异的树木。无一不刻画的精确细致,真可谓巧夺天工。


    《清明上河图》不仅是艺术珍品,还是重要的历史文献,它是宋代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遂有宋代历史“写真集”之称。



  • 司马迁为何忍辱著《史记》?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时期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父亲司马谈是汉朝的太史令,父亲死后他继承了父亲的官职。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司马迁饱览史书,游历全国,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素材。在他继任太史令后,遵父遗命,开始着手写一部记录中国历史的巨著。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的春天,汉武帝东巡渤海返回的路上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 作为参与制定封禅礼仪官员的司马谈却因病留滞在周南(今湖北)未能继续前行,更因此而心中愤懑以致病情加重。奉使西征的司马迁在完成任务后立即赶往泰山参加封禅大典,行到洛阳却见到了命垂旦夕的父亲。 弥留之际的司马谈对司马迁说:“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远在上古虞舜夏禹时就取得过显赫的功名,主管天文工作。后来衰落了,难道要断送在我这里吗?你继为太史,就可以接续我们祖先的事业了。如今天子继承汉朝千年一统的大业,到泰山封禅,而我不得从行,这是命中注定的啊!我死以后,你一定会做太史;做了太史,你千万不要忘记我要编写的论著啊。况且孝,是从侍奉双亲开始的,中间经过事奉君主,最终能够在社会上立足,扬名于后世,光耀父母,这是孝中最主要的。天下称颂周公,是说他能够歌颂周文王、武王的功德,宣扬周、召的遣风,使人懂得周太王、王季的思想以及公刘的功业,以使始祖后稷受到尊崇。周幽王、厉王以后,王道衰落,礼乐损坏,孔子研究、整理旧有的文献典籍,振兴被废弃了的王道和礼乐。整理《诗》、《书》,著作《春秋》,直到今天,学者们仍以此为法则。从鲁哀公获麟到现在四百多年了,其间由于诸侯兼并混战,史书丢散、记载中断。如今汉朝兴起,海内统一,贤明的君主,忠义的臣子的事迹,我作为太史而不予评论记载,中断了国家的历史文献,对此我感到十分不安,你可要记在心里啊!”


    司马迁低下头流着泪说:“小子虽然不聪敏,但是一定把父亲编纂历史的计划全部完成,不敢有丝毫的缺漏。”


    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司马迁由于公开为战败而不得已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被汉武帝处以残酷的腐刑,也就是阉割之刑。司马迁多次想自杀,但是他从历史上许多发奋成就事业的例子中受到了鼓舞。他想文王拘于囚室而推演《周易》,仲尼困厄之时著作《春秋》,屈原放逐才赋有《离骚》,左丘失明乃有《国语》,孙膑遭膑脚之刑后修《兵法》,吕不韦被贬属地才有《吕氏春秋》传世,大概都是贤士圣人发泄愤懑而作。 


    终于,在那个“臧获婢妾,犹能引决”的时代,司马迁毅然选择了以腐刑赎身死。至此,司马迁背负着父亲穷尽一生也未能完成的理想,面对极刑而无怯色。  在坚忍与屈辱中,完成那个属于太史公的使命。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